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必修课教学进程表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认识、分析和管理能力,使学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学生今后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掌握农业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方法。
熟悉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类型和防治措施。
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控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具备制定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方案的能力。
能够进行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农业资源概述1、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讲解农业资源的定义和内涵。
介绍农业资源的分类方法,如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等。
2、农业自然资源详细阐述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特点、分布和利用现状。
分析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农业社会资源讲述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资金资源、农业技术资源和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
探讨农业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策略。
(二)农业环境概述1、农业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农业环境的定义和范围。
介绍农业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土壤环境、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2、农业环境污染分析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等。
讲解农业环境污染的类型,如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阐述农业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Majors) 专业代码:090201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地学基础知识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通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土壤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农业分析与测试技术,能在农业、环保、土壤肥料等相关领域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肥料研发与农化技术服务等工作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基本规格通过学习与实践,该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扎实的计算机、数理化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数理化应用和现代化办公的能力;2.掌握生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地学、仪器分析等专业基础知识和方法;具备生物学应用能力;环境保护及地学基本能力;3.掌握土壤资源、水资源、养分资源等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农业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专业知识;掌握肥料生产的基本原理、熟悉肥料加工工艺流程;具有从事农业资源管理的能力、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与应用的能力和农业环境监测的能力;4.了解农业资源学科发展的前沿、现状及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状况;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设计、实施、总结及撰写论文等科学研究基本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和进行一般的业务沟通能力。
6.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良好的沟通交流、较好的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8年五、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六、专业核心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研究法、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壤化学分析、农业化学分析、农业环境学、环境地学、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
七、全学程时间分配八、毕业基本要求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表Ⅰ必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56表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一览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78。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农业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30035课程名称:农业环境保护英文名称: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课程类别:公共选修课学时:30学时学分:1.5适用对象: 非环境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环境生态二、课程简介主要介绍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主要掌握水污染指标、水污染统计、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指标、大气污染统计、大气污染评价、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指标、土壤污染统计、土壤污染评价、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垃圾污染治理、垃圾污染与农业的关系。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非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掌握水污染指标、水污染统计、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指标、大气污染统计、大气污染评价、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指标、土壤污染统计、土壤污染评价、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垃圾污染治理、垃圾污染与农业的关系,重点掌握水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大气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土壤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垃圾污染治理及其与农业的关系。
使学生毕业后可承担农业环境保护的工作。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保护的概念(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1) 环境2) 农业环境3) 农业环境保护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农业环境保护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我国的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三)课后练习了解广东省的农业环境保护现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结合课堂讨论。
第二章水环境保护(一)目的与要求1. 了解水污染指标2. 了解水污染评价3. 了解水污染治理4. 了解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1)水污染指标2)水污染统计3)水污染评价4)水污染治理5)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污染指标、水污染评价、水污染治理、水污染与农业的关系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广东省水污染与农业的情况。
农学专业课程设置表
农学专业代码:090101授予学位:农学学士修学年限:四年开设课程:主干学科:作物学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植物病虫害学。
研究农作物栽培与育种广义的农学是指农学门类,狭义的农学是指农学专业,也就是农作物栽培与育种。
简单地说,如何选种、育种;如何增加农作物产量;哪些地方种植什么作物最好;在同样一个地方,怎么样进行轮作、兼作等等。
这些都是农学需要研究的问题。
农业工程修学年限:四年开设课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工程测试技术、生物学基础、农牧业生产基础、工程材料基础、工程结构基础、农业工程导论、农业机械与设备、土壤与水资源、农产品加工工程、设施农业工程、机械装备设计、农业工程项目规划与设计、工程项目管理、机电系统驱动与控制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训练,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农业工程科学研究、设计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农业设施与环境、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管理、自动控制与检测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利、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受到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与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1.掌握水利、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2.掌握农业水利、水电、水保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的基本技能;3.具有从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及乡镇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4.了解国内外水利工程学科、农业工程学科及相夫学科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5.熟悉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土保持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山东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环境工程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编制二○一二年十月山东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用说明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按专业培养目标对本科学生进行培养的蓝本,学生只有按照其要求,在规定期限内修读完成规定的学习环节,并取得相应学分,才能顺利完成学业。
为使学生正确使用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修读计划,顺利完成修业任务,特制定本说明书。
一、使用范围2012级及其以后入学的本科学生均应按本说明书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使用。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由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学制与学位规定、学时学分总体安排、教学进程、毕业标准与要求六部分组成。
本《说明书》只对教学进程部分的使用进行说明。
教学进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个性发展课、实践教学环节六部分内容。
其中通识教育课、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必修课程;专业特色课、个性发展课为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为实践类教学过程。
通识教育课是我校全体学生必须修读的思想政治类、公共体育类、语言类、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科类基础课是按专业学科类别设计的基础类、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专业核心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一组课程,是业务培养的核心内容;专业特色课是各专业根据专业研究优势和特色开设的一组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兴趣和业务培养需要,依据自身特点从中选修部分课程;个性发展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一部分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考研需求等因素,从中选修部分课程。
三、各部分课程的修读指导(一)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科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必修课程,课程号为“BB”开头。
这部分课程在每学期选课前由学校预置到学生个人课表中,学生不需要自己进行选择,在选课时请注意不要删除这部分课程,否则将会导致成绩无法提交。
《资源与环境》-课程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88301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英文名称: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课程类别:通识限选课学时:16学分:1适用对象: 全院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简介资源与环境是各专业大学生的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通识教育课,为响应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精神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而设置的。
主要开展可持续发展观念、理论及方法教育,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为今后学习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打下基础,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生态持续,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的理念,参与意识与全球观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现代意识。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 which most college students from all kind subjects should study. It’s setup is fitting for the spirit of Eviorment Development Conference held by the United Nation and the nee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This course focous on the thought,the theory,the method teach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which, students should gain the ideas of zoology sustaince, soceity fair and ecnomic gross, gain the concepts of globalization,and improve their attainment of secience and culture as well.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概念内涵、发展实践;(2)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思想观念;(3)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与战略实施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农学专业课程设置表
农学专业代码:090101授予学位:农学学士修学年限:四年开设课程:主干学科:作物学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植物病虫害学。
研究农作物栽培与育种广义的农学是指农学门类,狭义的农学是指农学专业,也就是农作物栽培与育种。
简单地说,如何选种、育种;如何增加农作物产量;哪些地方种植什么作物最好;在同样一个地方,怎么样进行轮作、兼作等等。
这些都是农学需要研究的问题。
农业工程修学年限:四年开设课程: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工程测试技术、生物学基础、农牧业生产基础、工程材料基础、工程结构基础、农业工程导论、农业机械与设备、土壤与水资源、农产品加工工程、设施农业工程、机械装备设计、农业工程项目规划与设计、工程项目管理、机电系统驱动与控制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训练,毕业设计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农业工程科学研究、设计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农业设施与环境、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集成与管理、自动控制与检测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利、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受到水利工程设计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及施工与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利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1.掌握水利、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2.掌握农业水利、水电、水保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的基本技能;3.具有从事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及乡镇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4.了解国内外水利工程学科、农业工程学科及相夫学科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5.熟悉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水土保持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卓越班)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卓越班)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9020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及熟练的化验分析监测能力,能够在农业、土地、肥料、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调查评价和管理利用、科学施肥、农业环境监测和保护、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与环境、英语、计算机、社会责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监测与化学分析、计算机应用、社会责任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英语、计算机、资源利用、环境监测与化学分析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审美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2、具有农业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利用、和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3、具有科学施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4、具有环境监测、评价、保护和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5、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知识;6、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7、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意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8、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9、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10、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生外语水平。
三、专业方向1、土壤肥料方向:学习与掌握土壤养分测定、养分管理和科学环保施肥技术、肥料制造加工与营销技术,具备相应的操作与管理能力,面向肥料企业、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2、农业环境保护方向:学习与掌握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和环境评价技术,具备相应的操作与管理能力,面向环保管理部门、环境监测企业和环境评价企业。
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培养方案
植物科学学院College of Plant Science植物科学学院的前身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农副业生产系,2004年原军需大学移交教育部管理,并入吉林大学后整合优势学科组建而成。
学院涵盖理学、农学和工学三大学科门类,具有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农业资源利用学、园艺学5个一级学科,开设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技术(植物)5个本科专业。
参与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点的招生与建设,拥有植物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作物学、植物保护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植物营养学、植物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作物、植物保护和农业资源利用3个农业推广硕士学科点;2007年,植物保护专业被确立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富有敬业精神的教职工队伍,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总数的38.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7%;有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此外,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聘任院士、长江学者奖励特聘教授等7名专家为学院客座教授。
学院科研育人特色突出,设有生物技术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生物实验室、遗传育种实验室、栽培实验室、植物保护实验室、生态实验室、农业化学实验室、农业信息技术实验室(CAD)、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等12个本科教学实验室。
为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学院设有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研究室、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室和农业生态与环境研究室等综合研究平台;正在建设以美国加州大学林辰涛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土壤――植物分子遗传学实验室。
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有占地70万平米的农业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与1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学院主持参加了国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十一·五”国家支撑、“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行业发展计划、留学归国科研基金、省科技厅等64项科研课题。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农业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内涵和特点,农业产地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农产品质量保证与污染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
— 1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不同类型污染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及其生物效应的掌握,实践中能够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控及应对措施,保证农产品的品质,保护农业环境。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够有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做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环保科学知识的普及者以及农业环境保护的践行者。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业污染,全球环境问题与农业生产。
(二)理解农业产地环境—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掌握农业产地环境—土壤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各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行为,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农用物资肥料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农产品质量保证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第一节农业环境的内涵1学时知识点:农业环境内涵第二节中国农业环境特征0.5学时知识点:气候与气候变化、农业污染、产地环境第三节中国农业环境保护与建设0.5学时知识点: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历程本章小结重点:农业环境内涵、农业污染难点:农业污染、产地环境思考题:1.什么是环境、农业环境?2. 中国农业污染现状如何?3.了解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 2 —作业:查阅文献了解中国农业环境发展态势。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第一章农村生态环境2学时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1学时知识点: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第二节农业环境生态系统1学时知识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本章小结重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难点: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思考题:1.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
2. 生态系统平衡的标志。
农业生态与环境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教材主要系统阐述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环境污染与防治、农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本书可作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适用职业技术学院植物生产类、生物技术类、生物工程类专业教材,同时可作为其他专业生态与环保选修课选用教材,也可供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有关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2.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
3.能够开展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工作4.能够成为新农村新建设带头人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内容:1.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2.农业生态系统概念、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生态系统的平衡。
5.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熟悉: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对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操作和熟练操作两个层次。
会:指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并能正确完成指定任务。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1章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概述1.1 农业生态概述1.1.1 生态学概述1.1.2 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1.1.3 农业生态学的内容、特点与应用 1.2 环境保护概述1.2.1 人类的环境与环境问题1.2.2 环境保护与农业环境保护1.3 单元小结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2.1 系统2.1.1 系统的性质2.1.2 系统的调控2.1.3 系统的类型2.2 生态系统2.2.1 生态系统的组成2.2.2 生态系统的类型2.2.3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3 农业生态系统2.3.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2.3.2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2.3.3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2.4 单元小结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3.1.1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的来源3.1.2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3.1.3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3.2 能量流动与转换的基本定律3.2.1 热力学第一定律3.2.2 热力学第二定律3.2.3 熵与耗散结构3.2.4 生态金字塔3.2.5 生态效率定律3.3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生产3.3.1 初级生产3.3.2 次级生产3.4 单元小结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4.1 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4.1.1 物质循环的类型4.1.2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4.1.3 物质循环的特点4.2 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4.2.1 碳循环4.2.2 水循环4.2.3 氮循环4.2.4 磷循环4.3 农田养分循环与平衡4.3.1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4.3.2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4.3.3 保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途径4.4 单元小结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5.1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5.1.1 物理信息5.1.2 化学信息5.1.3 营养信息5.1.4 行为信息5.2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5.2.1 取食5.2.2 居住5.2.3 防卫5.2.4 性行为5.2.5 群集5.3 信息传递的人工调控5.3.1 光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2 化学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3 声信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5.3 单元小结第6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6.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环境6.1.1 生物圈6.1.2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6.1.3 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基本规律6.1.4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6.1.5 生物的生态效应6.2 生物种群生态6.2.1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6.2.2 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6.2.3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其调节6.2.4 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6.2.5 种群的进化与生态对策6.3 生物群落生态6.3.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6.3.2 生物群落的结构6.3.3 生物群落的演替6.3.4 结构趋同与协同进化6.4 生物多样性6.4.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6.4.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6.5 单元小结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平衡7.1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7.1.1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生态学原理7.1.2 农业生态系统自然调控机制7.1.3 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机制7.2 生态平衡7.2.1 生态平衡的定义7.2.2 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7.2.3 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特点7.2.4 生态平衡失调7.2.5 维护生态平衡的措施7.3 单元小结第8章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1 农业资源8.1.1 农业资源的类型8.1.2 农业资源的特性8.1.3 我国农业资源状况8.2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1 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8.2.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3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2.4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8.3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8.3.1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概述8.3.2 农业资源评价与调查的内容8.3.3 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8.4 单元小结五、教学实施1. 教学建议(1)教学时数安排建议本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
(完整版)《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55doc昆明学院《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践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园艺【课程性质】必修【学时、学分】总学时:64 实验:20学时总学分:4【开课学期】 2011年-2012年下学期(一)实验教学目的及任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主要是面向农学院所有园艺专业开设的基础生态学实验性课程,目的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生态学领域基本研究方法、手段,熟悉生态学研究的常规技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生态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该课程的设计以方法、技术为核心,旨在要求学生较好地把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现实世界中通过生态学的方法和技术去获得,进而理解如何综合性地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和技术开展综合性研究、创造性地进行获得新的知识。
通过实验,不仅仅让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态学方面的实践技能和实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态现象、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提高生态学的专业素养。
(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基础生态学、普通生物学、(三)实验内容及具体要求本实验是根据生态学领域的共性技术和技能入手设计实验内容。
把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学等不同层次的共性技术进行整合.具体要求:通过实验手段对生态学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实践演练,熟练应用到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及生态系统生态学中常见生态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当中。
与此同时,掌握各类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实验基本内容概要见表1.(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五)实验项目实验一植物种群密度及分布型调查一。
目的和要求:1.学会运用样方法,并根据样方法调查获取的数据估算种群数量2.学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实验,并通过实地测量收集所需的数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
实验原理: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3.去除取样法三。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教学大纲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英文名称: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60适用对象: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二、课程简介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一个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是在农业生态系统水平上揭示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生态学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高职高专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环境保护两大应用领域来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控,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把握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及其应用领域;2.理解农业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学习方法;3.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了解。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课程定位(三)实践环节谈谈如何学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这门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概述(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系统的概念、性质和类型;2.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特征和类型;3.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三)实践环节实训一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讨论,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一)目的与要求1.全面把握生物个体货群体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机制去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和环境对生物的塑造作用;2.了解生物群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农业资源与环境(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3.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科学灌概、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5.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6.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8.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土壤学、生态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调查与制图、环境学、农业气象学、水土保持学、环境微生物学、农业化学分析。
主要专业实验:土壤与农业化学分析、植物营养研究方法、环境质量分析与监测、地质与地貌、测量与制图、气象观测。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见习、土壤调查与制图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
农业资源及有害生物调查与评价 专题课课程安排
农业资源及有害生物调查与评价专题课课程安排农业资源及有害生物调查与评价专题课程安排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农业资源及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掌握农业资源及有害生物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农业资源概述(2学时)o农业资源的定义、分类与特点o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2.有害生物概述(2学时)o有害生物的定义、分类与危害o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治意义3.农业资源调查方法与技术(4学时)o农业资源调查的目的、原则与内容o农业资源调查方法与步骤o农业资源调查中的遥感技术应用4.有害生物调查方法与技术(4学时)o有害生物调查的目的、原则与内容o有害生物调查方法与步骤o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技术5.农业资源评价方法与应用(4学时)o农业资源评价的目的、原则与内容o农业资源评价方法介绍o农业资源评价案例分析6.有害生物防治策略与技术(4学时)o有害生物防治的原则与策略o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介绍o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案例分析7.课程实践(4学时)o组织学生进行农业资源及有害生物调查与评价实践活动o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评价报告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开展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1.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2.评价标准: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的表现以及创新思维的发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48
24
24
3
A06006
大学语文
+
3.0
48
48
3
A04031
高等数学B
+
6.0
96
96
3
3
A04100
无机及分析化学A
+
4.0
64
64
4
A04104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A
1.5
48
48
3
A04139
有机化学B
+
3.5
64
40
24
4
A08061
生物化学B
+
2.5
48
32
16
3
A04025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必修课教学进程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考
核
类
型
理论教学
实践
教学
(周)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学
分
学时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共
计
讲
课
实
验
通
识
课
A010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0
48
48
3
A010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0
32
32
2
A010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4.5
72
72
5
A010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2.5
40
40
3
A01004
形势与政策
2.0
专题报告形式组织教学,四年累计参加16次。
A31001
大学生素质教育
2.0
由学生工作处具体组织
A03110
英语
+
16.0
256
256
4
4
4
4
A02024
体育
4.0
128
128
2
2
2
2
A05030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计算思维
A14025
环境监测
+
2.5
48
32
16
3
A14090
土地资源评价与管理
+
2.0
32
32
0.5
2
合 计
101.0
1744
19
21
22
21
13
10
4
注:“考核类型”一栏,如果该课程为考试课则填“+”。
+
4.0
64
64
4
学
科
基
础
课
A07094
普通植物学
+
3.5
64
40
24
1.0
4
A07143
树木学
+
2.5
48
32
象学
+
2.5
48
32
16
0.5
3
A14007
地质与地貌
+
3.0
48
48
0.5
3
A14102
土壤学
+
3.0
48
48
1.0
3
A14058
普通生态学
+
3.0
48
48
1.0
3
A08092
微生物学
+
2.5
48
32
16
3
A07013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2.5
48
32
16
1.0
3
A15012
测量学
+
2.5
48
32
16
1.0
3
A14053
农业生态工程学
2.0
32
32
0.5
2
专
业
核
心
课
A14097
土壤农化分析
3.0
64
24
40
4
A14110
植物营养与肥料
+
3.5
64
48
16
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