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背后故事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沃森

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沃森

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沃森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世界著名分子生物科学家、遗传学家,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带头人之一,1953年与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96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誉为“DNA之父”。

19682007年间,任冷泉港实验室主任,带领冷泉港实验室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之一,2012年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20大人物之一,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双螺旋》等著作。

1928年4月6日,詹姆斯·杜威·沃森于出生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小时候的他十分聪明好学,经常喜欢问为什么,但往往简单的回答还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沃森通过阅读《世界年鉴》记住了大量的知识,因此在参加的一次广播节目比赛中获得“天才儿童”的称号,同时赢得100美元的奖励,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双筒望远镜,专门用它来观察鸟,这也是沃森和他爸爸的共同爱好。

由于天赋异禀,1943年夏天,沃森就接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费奖学金并以资优生的身份进入了芝大的实验四年制大学,主修动物学。

1947年,他获得了动物学学位。

在这几年中,他曾读到物理学家薛定谔的科普名著《何谓生命》,深深地被控制生命的基因和染色体吸引住了,童年时代的观鸟兴趣也渐渐转变为学习遗传学的强烈渴望。

这于他在布卢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动物学博士学位时,如愿以偿。

在印第安纳大学,沃森加入了萨尔瓦多·卢里亚等人的“噬菌体集团”,正式涉足遗传学的研究,受到这个集团的影响,沃森开始相信DNA就是基因的载体。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

这四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

【高中生物】袁隆平和“转基因”的故事

【高中生物】袁隆平和“转基因”的故事

【高中生物】袁隆平和“转基因”的故事名人的负面新闻,即便是捕风捉影,依然可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并制造难以言说的伤痛。

关于袁隆平与转基因之间恩怨情仇与是非曲直,是我们不得不说的故事。

袁隆平和“转基因”的故事3月4日,某著名网站刊登一篇“重磅”文章,《袁隆平晚节不保,已被美非政府掌控!》。

文章刊登后,引发网友的一片哗然,存有网友力辩:“说道袁老晚节不保的就是别有用心的人”,但也存有网友轻信了文章中对袁隆平的“诬蔑”,感慨:“袁隆平到底还是被共济会孟山都(monsanto)公司夺下了”,甚至存有极端网友辱骂:“如果就是真的,那就是最小卑鄙汉奸”。

不论是轻信者,还是批评者,在这场众声嘈杂的狂欢节中,曾经甚广受到赞誉的中国研究人员“良知”和“世界杂交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却由此被拉到了风头浪尖。

这篇文章到底有何魔力?曾使备受赞誉的袁隆平院士陷于舆论的漩涡?我们且从袁隆平院士与转基因的一篇报导讲起。

3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刊登了一篇对袁隆平的专访:《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food;gmfood)或影响生育,必须有年轻人亲自实验》。

这篇专访中,袁隆平表达了他对转基因的主要观点:其一是他自称是转基因的“中间派”,因为“反对派”与“赞成派”都很有道理。

其二是他认为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是“要慎重的”。

袁隆平坦言,“人民不是小白鼠,不能这样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实验,来冒险”。

其三是他认为“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

为此他举例说:“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rice)上来,提高水稻(rice)的光合效应,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篇采访的轰动效应却令袁隆平始料未及,他关于转基因的观点被网络热炒,他被认定为是挺转基因人士,受到反转基因人士的猛烈抨击,甚至有人断定他是“配合美国在中国推广转基因的战略,向祖国的人民隐瞒转基因真相和存在的隐患,有违研究人员尊重事实和负责任的道德操守,有违生命安全第一的谨慎原则。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发现史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发现史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发现史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含有遗传信息的分子,它的结构和复制过程的发现历史是一个充满着科学探索和发现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DN A分子结构和复制的发现史的简要概述:
1.DNA分子结构的发现:
1869年,瑞士生物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米歇尔斯首次提出了核酸的概念。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中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个模型是基于X射线衍射数据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工作。

1962年,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因他们在D NA结构研究中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DNA复制的发现:
1958年,美国生物学家马修·梅塞尔森和弗兰克林·斯托尔提出了半保留复制的概念,即DNA分子的每条链作为模板用于合成新的DNA链。

1959年,美国生物学家亚瑟·科恩伯格和保罗·贝格在细菌中首次证明了DNA的复制是半保留的过程。

1960年代,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了DNA复制的详细机制,包括DNA 聚合酶等酶的作用。

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揭示了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过程,为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遗传机制和DNA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影响。

有关高中生物学的事件或作品

有关高中生物学的事件或作品

有关高中生物学的事件或作品
以下是一些与高中生物学相关的事件或作品:
1. 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学中重要的理论,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格雷戈尔·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物种起源》:这是达尔文的著作,阐述了进化论的思想和证据,对生物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4.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 的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

5. 《细胞生物学》:这是一本著名的生物学教材,涵盖了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

6. 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是一项全球性的科学项目,旨在测序人类基因组,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7.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生物学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例如研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8. 医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生物学的研究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如疫苗研发、基因治疗等。

高中生物背景知识 DNA的发现

高中生物背景知识 DNA的发现

众所周知的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史上鲜为人知的故事——介绍《双螺旋结构的第三个人:莫里斯·威尔金斯自传》双螺旋结构发现的第三个人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美国的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具有英国和新西兰双重国籍的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以奖励他们在核酸分子结构方面的发现及其在生物体的信息传递中的意义。

”虽然授奖词没有直接提到这三位科学家在1953年证明了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的双螺旋结构,但科学界公认,这一诺贝尔奖是颁发给这一发现的。

多少年来,人们似乎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仅归功于沃森和克里克,这多少因为沃森1968年出版的《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个人经历》一书。

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当时就认为,这本从当事人的角度回忆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书会误导读者,所以建议哈佛大学出版社撤销出版合同,最后,这本书由一家商业出版社出版并很快成为畅销书。

《双螺旋》把科学家之间激烈竞争的事实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一定程度也为科学的社会研究的解构学派提供了依据。

可能最令人不舒服的,是书中对威尔金斯的合作者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的描写。

在沃森的笔下,出身于博学的银行家家庭、家境优越的富兰克林不以大家闺秀自居,秉性、相貌坚毅,从来不涂口红,虽然年过三十,却依然是一身英国女青年学者的打扮。

书中对她与威尔金斯合作非常不愉快的描写,给威尔金斯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1958年,富兰克林患癌症不幸英年早逝(去世时才37岁),而克里克、沃森和威尔金斯在四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后来,多种关于富兰克林的传记都指责威尔金斯未经富兰克林同意就把B-DNA的X光衍射照片给沃森看,直接启发了沃森和克里克,从而使他们首先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所以,威尔金斯成了男性科学家不公平对待其女同事的“典型”,并由此引申出诺贝尔科学奖的公正性问题。

高中生物的浪漫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的浪漫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的浪漫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课程中蕴含着许多既浪漫又神奇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令人着迷,还能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以下是一些高中生物中的浪漫知识点总结:1. 细胞的爱情故事:细胞分裂是生命的基础,每一次细胞分裂都是一个生命的延续。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紧密排列,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最终分裂成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就像是生命的复制和重生。

2. DNA的双螺旋: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它不仅稳定而且优雅。

两条螺旋链紧紧缠绕,就像是命中注定的恋人,通过碱基配对的方式紧密相连,共同编织出生命的密码。

3. 光合作用的爱情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这个过程就像是自然界中的爱情诗篇。

阳光是激情的源泉,水是生命的基础,而二氧化碳则是必不可少的伴侣,它们共同创造出生命的能量。

4. 生物钟的浪漫节奏:生物钟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它调节着生物的生理节律。

就像是自然界中的浪漫旋律,无论是昼夜更替还是季节轮回,生物钟都精准地指挥着生物体的生活节奏,让生命之歌永远不会走调。

5. 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种类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复杂而又和谐的共生关系。

就像是一场大型的浪漫舞会,每一个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

6. 基因的传承与变异:基因是生命的蓝图,它们通过遗传的方式从父母传递给子女。

每一代的基因都带有上一代的痕迹,但同时也可能发生变异,产生新的特征。

这就像是生命的故事在不断续写,每一代都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

7. 生物进化的浪漫旅程: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旅程,物种不断地适应环境,改变自身,以求生存。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浪漫旅行,每一个物种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而这个过程也塑造了今天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

8. 荷尔蒙的化学浪漫:荷尔蒙是生物体内的化学信使,它们调节着生物的生理和行为。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贡献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贡献总结)
创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克里克
中心法则
缪勒
发现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
拉马克
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1)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物种进化来的;(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过来的;(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局限(1)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介绍;(2)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3)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4)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必修3
贝尔纳
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坎农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沃泰默
胰液的分泌靠神经反射调节
斯他林和贝利斯
胰液的分泌靠化学调节(小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
肯德尔
0.23g甲状腺激素产热4200kJ—
达尔文
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弯曲生长。
鲍森詹森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给下部。
拜尔
胚芽鞘弯曲是因为顶尖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并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温特
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并命名为生长素
郭葛
从人尿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为吲哚乙酸
高斯
“S”型曲线
林德曼
赛达伯格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1)单向流动,(2)不可逆转不可循环,(3)逐级递减
普利斯特里
发现植物可以更新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浑浊的空气
梅耶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高中生物涉及科学家及其科学贡献汇总

高中生物涉及科学家及其科学贡献汇总

高中生物涉及科学家及其科学贡献汇总(按章节)必修1第1 章1.19 世纪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1665 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 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 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第2 章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 年努力,终于在1953 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第3 章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 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第4 章1、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4、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5、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遗传学家萨顿

高中生物科学家小故事遗传学家萨顿

遗传学家萨顿沃尔特·萨顿(Walter Sutton,1877-1916),美国遗传学家,生物学家。

他对现代生物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将孟德尔遗传定律推广至细胞水平的染色体上,即“基因在染色体上”。

1877年萨顿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父亲威廉·萨顿是一名法官,家境优渥,家中有兄弟七人,他在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五。

1886年全家搬到了堪萨斯州的罗塞尔。

萨顿从小心灵手巧,擅长修理,发明创造,照相机都是自己做的,这一特征贯穿萨顿一生。

1897年,他们全家移居堪萨斯城,萨顿随后进入到堪萨斯大学,学习工程学,在这里充分施展了他在机械工程上的天赋。

大学期间萨顿还参加了堪萨斯大学的篮球队,教练是发明篮球运动的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

图1 A:后排左三为萨顿,抱篮球者为教练、篮球之父奈史密斯;B:沃尔特·萨顿1897年,萨顿家中很多人得了伤寒,他的一个弟弟约翰因斑疹伤寒去世,这对萨顿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回到大学后,萨顿转入了生物系,打算日后从医。

堪萨斯大学一位重要的细胞学家麦克朗正在等着他。

麦克朗研究直翅目昆虫,是这一领域的先驱。

几年后萨顿成为了麦克朗的第一个研究生,那时的麦克朗也是青年才俊,只比萨顿大7岁,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899年,萨顿在跟家人田间散步的时候,看见成千上万的蝗虫爬满了麦子,就收集了一些蝗虫。

1900年,在麦克朗实验室,萨顿发现了这种直翅目的笨蝗有着巨大的染色体,用他的话来说“我发现这家伙的细胞是我见过的最大的,这要是真的,我们实验室要出点小名了”。

这一年萨顿发表了第一篇硕士研究论文。

读研时期,萨顿所在的麦克朗实验室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

比如他们第一次确定X染色体是一条有着固定形态的染色体,而不是核仁结构,并且从雄性蝗虫细胞观察中发现,X 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系。

这一发现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很容易联想到如果性别这个重要的性状可以由染色体决定的话,那么显然其它性状也可以。

【高中生物】状元是这样炼成的--陈汉vs生物

【高中生物】状元是这样炼成的--陈汉vs生物

【高中生物】状元是这样炼成的--陈汉vs生物陈汉简介:四川省2021年理科状元毕业学校:自贡市富顺二中高考分数:总分674现在就读学校:清华大学陈汉de故事在班主任李泽君老师眼里,有些羞涩、腼腆的陈汉是他三十多年教师生涯中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

陈汉在父亲任教的富顺师范附小读完小学后,升入了母亲许德淑任教的富顺县城关中学,母亲担任他的物理老师,亦师亦父、亦师亦母的双重关系使这个家庭充满了情趣与和谐的气氛。

陈汉在父母老师的精心教育茁壮成长。

在父母的辅导下,陈汉小学五年级就学完了六年级的全部课程,提前升入初中。

完成了第一次跳级。

高一的时候,陈汉又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将高中课程全部学习完毕。

当陈汉获得全省理科“状元”的消息传来时,父亲感慨地说:“天道酬勤!”一句话道出陈汉父母的心声,是父母对儿子的首肯。

陈汉担任着本班团支部书记和学生会学习部长的职务。

平时杂事多,但是陈汉却尽心尽责,这个一米七左右的小伙子,做起事情来有条不紊,稳稳当当。

陈汉不赞同一味地埋头读书,他有一些特殊的爱好,他最喜欢看的节目是天气预报,高中历史。

他喜爱集邮,从邮票这个百科全书般的世界中获取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甚至到临考前,他仍然抽出时间去翻检自己厚厚的集邮册。

他喜欢打乒乓球,完成学习任务后,陈汉会找机会去打球。

拿起球拍左推右挡的时候,羞涩的陈汉精神十足变成一个勇猛的乒乓高手。

状元支招【巧编生物记忆之网】生物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一个需要记忆的学科,它的概念、图表、曲线、数据等等,需要记忆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只要用心去琢磨,就会发现生物的记忆仍然有章可循,生物知识绝对不能死记硬背,它强调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内涵,才能透彻地领会知识、记忆知识。

生物的知识点之间大多是关联的,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往往还非常的紧密,只要弄清楚了多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很轻松的记忆。

这就好比是一张网,各个知识点是网上的结,每一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靠着一定的关系相互连接,有了它们之间的连接才产生了这张网,记住每一个知识点,就记住了它在整张网上的位子,及其与其他网点的关系。

高中生物教学小故事

高中生物教学小故事

高中生物教学小故事永仁一中生物教研组教师:侯家兴实例1 对于卵裂的特点,学生一直不好理解,是教学中的一难点。

卵裂时由于和外界还没有建立联系,营养物质靠自身供应,细胞数目增多的同时每个细胞的体积减小,而所有细胞的总体积基本不变,甚至稍微有所减小。

我采用结合挂图讲述的方法,学生一直比较迷茫,经过反复思考,我把卵裂和切西瓜联系在一起。

切西瓜学生都经历过,一个西瓜切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由于汁液的流失,最后总体积要略微减小,这样一比喻,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实例2在讲神经冲动在纤维上的传到时,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是钠离子内流和外流造成的,内流时通过钠通道,不需能量,外流时为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我用一句俗语来比喻:“请神容易送神难”,学生就很好理解了。

实例3 在讲到遗传物质的时候,学生经常把DNA和RNA 都看作是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在一种生物体内有两种遗传物质,对这个概念我这样比方: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在一个生物体内也不能有两个当家的,还有一句话,“老虎不在家,猴子成大王”,DNA是老虎,RNA是猴子,当这种生物没有DNA只有RNA时,RNA才是遗传物质。

这样一说,学生既感到了乐趣,又很容易记住了。

实例4 对于种子中种皮和胚的基因型学生易混,我就把种子比喻成一个孕妇,种皮是孕妇的肚皮,胚是胎儿,肚皮是母代,胎儿就是下一代,这样就比较容易区分了。

实例5对于“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讲不清楚,学生不能理解,课本上的定义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如果用常规方法去讲,需要挂图或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而且学生很可能还不能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如果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和冰”的关系联系起来,水和冰的化学成分都是H2O,它们在化学组成上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在不同条件下的两种形态,让学生能很形象的迁移到“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上来也就是:它们的化学成分是相同的,都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是遗传物质在分裂间期的存在形态,而进人细胞分裂期后,染色质细丝就会缩短螺旋变粗成为有一定形态的染色体,相当于气温变低了水结成了冰。

高中生物故事演讲稿范文

高中生物故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高中生物的故事。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生物学原理,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现在,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这个充满奥秘的生物学世界。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生物实验室里。

实验室里,有一名学生叫小明,他是一位对生物学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

这一天,小明在课堂上学习到了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在课堂上,老师详细地讲解了光合作用的公式:6CO2 + 6H2O + 光能→C6H12O6 + 6O2。

这个公式让小明感到非常神奇,他不禁想:这其中的每一个元素究竟是如何在植物体内发生奇妙变化的呢?为了探究这个奥秘,小明决定在课余时间进行一次实验。

他找到了一位热心的生物老师,向老师请教了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开始了他的实验之旅。

首先,小明准备了一些植物叶片和二氧化碳气体。

他将叶片放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然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接着,他将容器放置在阳光下,让叶片接受阳光的照射。

小明每天都会观察叶片的变化,记录下实验数据。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小明发现叶片的颜色逐渐变深,叶片表面出现了一些小气泡。

他意识到,这些气泡很有可能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小明将一部分气体收集起来,并进行了氧气的检测。

结果显示,这些气体确实是氧气。

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体内的水分也在发生变化。

他开始思考,水分在光合作用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为了解答这个疑问,小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习了有关水分在植物体内循环的知识。

在深入研究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循环过程后,小明发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流动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水分通过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然后,水分在植物体内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最终到达叶片。

在叶片中,水分参与了光合作用,并释放出氧气。

通过这次实验,小明不仅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还深入学习了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循环过程。

他感叹道:“生命真是太神奇了!每一个元素、每一个过程都如此精密而有序。

高中生物书

高中生物书

高中生物书提到高中生物书,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它与爱因斯坦之间发生的故事。

7月25日,学校图书馆给每个班级都分了高中生物书,而且要求我们课后每天阅读两页。

高中生物书虽然是必修科目,但是它的难度在于它的深奥和广泛,包括以前看到过的、没看到过的都有。

高中生物书的内容丰富多彩,各种动植物等,把复杂的世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所以我对高中生物书充满了喜爱。

高中生物书像一本魔术书,奇妙无穷,吸引着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这也正是我热爱高中生物书的原因。

今天,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一节,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吧!星期四早晨,吃完早饭后,我抱着我的新书走向图书馆。

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图书馆后,立即翻开我的新书——《细胞的生命历程》。

从封面上看,这本书的样子有点像六边形,比那本初中的书薄,而且是硬壳的,摸起来很光滑,字体也非常的工整漂亮。

高中生物书里的内容非常丰富,字迹更加清晰了,每个知识点都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

每个细胞不仅介绍了它的外观,还详细的介绍了它的作用。

如果你认真看的话,就能够了解每个细胞是如何组成生命的世界的。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并通过细胞的生长变化使我们更加直观的认识到了细胞是如何进行生命活动的。

这本书非常好,让我受益匪浅。

由于高中生物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会一直好好保护它,用来记录生物学的进步。

我会将这本书好好利用起来,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

因为高中生物书带给我的益处实在太多太多,所以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它。

星期五的下午,生物老师布置了预习下周生物课的任务,这时候,我突然想到:《细胞的生命历程》这本书在这几天内才发到班上,平时我们是在用旧书自学,可是下周就要考试了,我该怎么办呢?回到家里,我急忙拿出我的高中生物书,认真的翻了起来。

顿时,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呈现在我眼前,文字配着图画讲述细胞是怎样诞生的,图画是怎样改变细胞的外形,怎样增大,又是怎样变小的,等等。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惊险灵异故事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惊险灵异故事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灵异故事作者:刘皓学校:宣城市励志中学说明:将高中生物必修一的重点、难点——光合作用编写成一则有趣的故事,帮助大家学习掌握光和作用过程,请配合着课本P103页图5-15阅读。

邻家有女初长成,年方18,目若秋水,肤若凝脂,气似幽兰,,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

名曰:小倩(二氧化碳)。

一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小倩顿感神清气爽,准备出去走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走不多久,忽然看见一间极为漂亮的绿房子(叶绿体),要说这绿房子,除了漂亮却也有几分诡异,形状与一般房子不大一样,像一个椭圆形的大球,既没窗户也没有门,好奇心油然而生,小倩向那间绿房子走去,想一探究竟。

走到绿房子跟前,用手去触摸房子的墙壁,竟然发现纤纤玉手竟直接没入了墙壁之中,吓了一跳的小倩,赶紧把手缩了回来,看了下自己的手,竟然没有什么异样,心里又惊又奇,鼓起勇气,坚定的向前跨出一步,只感觉自己连续穿过了两层墙壁(叶绿体两层膜),轻易的进入了房间的内部,房间内更加诡异,一个一个的类似囊状的东西(类囊体薄膜)一摞一摞(基粒)的堆在房间的中间,数量很多。

小倩又惊、又喜、同时又有几分恐惧,忽见一五头怪物(无碳化合物)从地上爬起,小倩竟然没有发现,怪物从后面死死的抱住小倩,小倩挣扎不停,却终究是无济于事,忽闻怪物大吼一声,地动山摇,二人血肉相融,又迅速的均分为两只三头怪物(三碳化合物),其中一只的意识是小倩,另一只意识仍然是之前的五头怪物,小倩发现自己无端的多出了两个头,且奇丑无比,身上也被厚重的、散发出恶臭的鳞甲所覆盖,小倩哭了,苦得很伤心,不多久便昏死过去。

或许,希望往往在毁灭中萌发,突然间,阳光普照,大地生辉。

几束阳光透过房顶照射在房间中间的那些囊状的东西上面,散发出耀眼的绿光。

一位容貌娇美的仙子(还原氢)从绿光中走来,随手向两人中间丢去一颗药丸样的物什(A TP),只听见砰的一声,一团烟雾便将两人各自围绕,几刻之后,烟雾散去。

又过了几个时辰,小倩醒来,发现五头怪物(又变成了五碳化合物)倒在地上。

高中生物背后故事

高中生物背后故事

高二背后故事3P全球总动员捉拿生物入侵者文/冯淑媛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不属于本土的动植物,它们被称为“外来物种”。

科学家认为,外来物种是一道冲击波,它们可能导致恐龙灭绝后最大的物种灾难。

在美国新英格兰海岸,海洋生态学家吉姆·卡尔顿正在寻找外来物种,而且他不是在孤军奋战。

一群调查人员正在进行所谓“快速评估”,计算有哪些新物种已经登陆。

这是日益紧迫的全球搜索行动之一。

吉姆·卡尔顿想知道入侵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如何才能拖延外来物种的逼近?科学家语:“现在被我们迁移的物种数量,是史无前例的。

”“人们行李中生物的数量,大到让人瞠目结舌。

”“生物在迁移时,它同时也在入侵一个原本没有它的新地区。

”“我们无法预测这些生物失控后会怎样。

”“每一个新物种的到来,都好像是一场生死赌博。

”专家观点贸易全球化促使物种入侵全球化吉姆认为,部分数量最多的物种,是在过去一、二十年间才刚刚来到的。

贸易全球化在促使物种全球化。

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奇特的、混乱的世界。

每艘船只的到达,都为入侵者提供了一次机会。

可能载有偷渡物种的不止是集装箱。

船只内部可能有数百万加仑帮助保持平衡的海水。

当船的压载舱被排空时,码头附近就可能有数百个来自远方港口的物种在寻找新家。

吉姆·卡尔顿说:“每时每刻,全世界都至少有七千个物种在横渡大洋。

每天都会有一个地方遭到一两个新物种的侵袭。

”我们在地球上行走一定会带着偷渡客如今,旧金山湾的海洋生物有99%来自其他地方。

如此快速的全球大融合在生物史上前所未有。

如果本土生物已是处于边缘、只占1%的少数生物,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包括卡尔顿在内的一些研究人员预见到了可怕的后果,那就是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在大半部生物史中,物种迁移的机会是有限的。

大型动物有时会运送较小的动物和种子,但只限于它们游泳、飞行或走路的范围。

有时,一个幸运的物种能渡过海上的漫长漂泊。

但它们迁移的速度缓慢、机会罕见,直到人类出现为止。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生物史上人物事件总结(一)必修一部分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1543年维萨里:个体由器官构成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不相信显微镜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665年,列文·虎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Cell3、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4、1858年,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5、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6、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8、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9、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象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12、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脲酶是蛋白质)13、切赫和奥特曼提出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14、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浊的空气15、1779年,荷兰英格毫斯——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16、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17、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18、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19、1948年,美国卡尔文——探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途径(二)必修二部分20、孟德尔,豌豆的杂交实验,两大遗传定律2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22、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卵细胞核精子的形成过程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23、1903年,萨顿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的24、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5、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成为色盲患者的人26、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27、1944年,艾弗里肺炎双球菌——提出DNA是转化物质2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高中生物】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当年高中时期刻苦学习的故事

【高中生物】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当年高中时期刻苦学习的故事

【高中生物】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当年高中时期刻苦学习的故事滴水穿石的故事童迪周小时候很好奇。

当他看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时,他经常问父亲为什么。

每次我父亲都耐心地向他解释。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

”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

”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更多的农活,佟迪舟对学习失去了一些兴趣,不想读书。

他父亲耐心地开导佟地洲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只要一个小屋檐的水常年坚持不懈,它就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

一个人的毅力难道不如屋檐的水好吗?学习知识也要靠一点一点的积累,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为了更好地鼓励佟地洲,他的父亲写了《滴水穿石》给了他。

他满怀期待地说:“你应该把它作为你的座右铭,永远不要忘记它。

”效实中学的两个“第一”童迪洲慢慢长大了。

他的几个兄弟明白了大义,把佟地洲送到了浙江省第四师范学校,那里可以提供食宿。

童第周的大哥希望童第周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回家乡帮助哥哥办学。

已经开阔眼界的小童第周此时心中已有另一番高远的志向,要进当时省内名望极高的宁波效实中学读书。

大哥为小弟有志向感到高兴,又为小弟感到担心。

小童第周坚决地告诉哥哥们:“我一定能考上效实中学!”小童第周一丝不苟地进行备考,一家人也全都动员起来,支持他。

善良的老母亲经常在半夜时分悄悄起床,隔着窗户静静地注视着儿子房间的烛光……这孩子终于考上了小市中学,成为了一名三年级学生,但他的成绩是班上最后一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背后故事3P全球总动员捉拿生物入侵者文/冯淑媛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不属于本土的动植物,它们被称为“外来物种”。

科学家认为,外来物种是一道冲击波,它们可能导致恐龙灭绝后最大的物种灾难。

在美国新英格兰海岸,海洋生态学家吉姆·卡尔顿正在寻找外来物种,而且他不是在孤军奋战。

一群调查人员正在进行所谓“快速评估”,计算有哪些新物种已经登陆。

这是日益紧迫的全球搜索行动之一。

吉姆·卡尔顿想知道入侵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如何才能拖延外来物种的逼近?科学家语:“现在被我们迁移的物种数量,是史无前例的。

”“人们行李中生物的数量,大到让人瞠目结舌。

”“生物在迁移时,它同时也在入侵一个原本没有它的新地区。

”“我们无法预测这些生物失控后会怎样。

”“每一个新物种的到来,都好像是一场生死赌博。

”专家观点贸易全球化促使物种入侵全球化吉姆认为,部分数量最多的物种,是在过去一、二十年间才刚刚来到的。

贸易全球化在促使物种全球化。

我们正在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奇特的、混乱的世界。

每艘船只的到达,都为入侵者提供了一次机会。

可能载有偷渡物种的不止是集装箱。

船只内部可能有数百万加仑帮助保持平衡的海水。

当船的压载舱被排空时,码头附近就可能有数百个来自远方港口的物种在寻找新家。

吉姆·卡尔顿说:“每时每刻,全世界都至少有七千个物种在横渡大洋。

每天都会有一个地方遭到一两个新物种的侵袭。

”我们在地球上行走一定会带着偷渡客如今,旧金山湾的海洋生物有99%来自其他地方。

如此快速的全球大融合在生物史上前所未有。

如果本土生物已是处于边缘、只占1%的少数生物,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包括卡尔顿在内的一些研究人员预见到了可怕的后果,那就是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在大半部生物史中,物种迁移的机会是有限的。

大型动物有时会运送较小的动物和种子,但只限于它们游泳、飞行或走路的范围。

有时,一个幸运的物种能渡过海上的漫长漂泊。

但它们迁移的速度缓慢、机会罕见,直到人类出现为止。

如今,随着海陆交通日渐频繁,几乎所有物种都有了四处迁移的机会。

完全四通八达之后,地球上的大陆就会连成一整块。

许多研究人员相信,连在一起的土地所孕育的物种,要比同样一块分为孤岛和大陆的土地孕育的物种少得多。

物种没有了边界,就意味着物种的种类将大大减少。

因此有人估计,多达2%3的陆地哺乳动物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在世界范围内,物种入侵已是导致物种灭绝的第二大主因,仅次于栖息地被破坏。

吉姆·卡尔顿说:“只要我们在地球上行走,就会带着动植物随行,不论是做伴、食用还是装饰。

而且,我们也一定会带着偷渡客。

人类研发出的新科技使移动的东西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但我们从未想过这会带来怎样的危险。

”入侵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入侵者:白蚁入侵方式:因一个签名而起在美国的新奥尔良,外来生物白蚁遍及整个南部,破坏着沿途的房屋。

生物学家克劳迪娅·里格尔和其他专家怀疑,这些外来白蚁是几十年前从半个世界之外展开行程的。

这一切都因一个签名而起。

半个世纪前,在日本的东京湾,美国将领麦克阿瑟正在主持二次大战日本战败投降仪式。

驻扎在日本和中国的美军收拾行囊,准备打道回府。

他们使用当地木材制作条板箱。

最后,这些条板箱被丢到了南方军事基地附近的垃圾堆中。

但是,被丢弃的木箱不一定就是空的。

木材中很可能暗藏着偷渡客。

一个外来物种:台湾乳白蚁。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窝危险的白蚁数量大增。

但没有人知道这里有白蚁,更不知道它们的能耐有多大。

昆虫虽然体型小,但大量的昆虫就能形成可怕的破坏力。

入侵新奥尔良的白蚁潜伏了数年。

但从20世纪60年代起,新奥尔良开始被愁云惨雾笼罩。

到处都是白蚁,有时甚至没办法走路。

它们会扑到当地人的脸上和嘴里。

白蚁产卵的时候,卵会缠在人们的头发里,到处都是。

入侵地:乌干达维多利亚湖。

入侵者:水葫芦。

入侵方式:源于一段罗曼史。

非洲的维多利亚湖是全世界最大的热带湖泊,也是健康威胁日益严重的地区。

昆虫学家詹姆斯·欧格旺研究维多利亚湖已有多年。

欧格旺怀疑这个地区日益增加的疾病与一个入侵者———水葫芦有关。

而这个入侵者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的一段罗曼史。

传说20世纪60年代,一名在卢旺达工作的外国工程师坠入了爱河。

他送给未婚妻一株来自南美的花卉:水葫芦。

(校注:水葫芦,又称凤眼蓝、凤眼莲,我国云南滇池等地也遭其入侵,有关机构通常称之为水葫芦。

)这对恋人的爱情想必在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滋长,而水葫芦更是如此。

没有人能确定这种外来植物是如何流落他方的。

但不管怎么样,一丛丛水葫芦顺流而下。

1989年,有人在维多利亚湖看到了水葫芦。

7年之后,水葫芦已经布满了乌干达80%的海岸线。

对渔民和他们的家人而言,这是一场灾难。

在密不透风的杂草层下,腐烂的植物污染了来自湖泊的饮用水。

水葫芦会导致腹泻、痢疾等疾病,因为水太脏了。

入侵地:美国夏威夷比格岛入侵者:野牡丹入侵方式:有人受了美丽的诱惑夏威夷大学的植物学家戴维·达菲正在追踪一名入侵者。

达菲相信,一个外来物种即将引发大规模的泥石流。

这种生物之所以能来到夏威夷,是因为有人受到了美丽的诱惑。

19世纪中期,一位探险家在墨西哥的丛林里发现了一种树,它有着茂密的树叶、和美丽的紫色叶背。

为之倾倒的探险家将它运回欧洲,并在植物学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在1961年,夏威夷的一座植物园欣然接受了这种植物。

不久,苗圃就开始出售野牡丹。

它成了流行的装饰品。

没有人料到,这种植物竟会成为一股危险的恶势力。

野牡丹看起来相当温和,但实际上,它和四脚野兽一样凶猛。

不久它便从后院和花园中出逃。

它有一名同犯,另一种进口生物:日本绣眼鸟。

绣眼鸟善于传播种子,而野牡丹的种子相当多。

每个花柱头上有数百个小果实,每个小果实内又有大约100颗小种子。

一棵树就足以让情况失控。

在短短40年内,野牡丹在比格岛上蔓延到了一万多英亩。

达菲担心这会使夏威夷面临泥石流的危险。

这种外来植物削弱土壤的方式,从它占领森林的策略中便可见一斑。

它生长迅速,遮蔽了本土植物。

当夏威夷的本土植物死亡后,支撑土壤的,就只剩野牡丹稀疏短浅的根了。

孟德尔是这样发现遗传规律的文/匡定涛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建了进化论之后,已为生物科学的大厦立下了一个支柱,但是这座大厦仍然摇摇欲坠。

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大前提是假定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存在着可以遗传的变异。

但对于遗传的机理,当时的科学界却一无所知。

在 1872年,达尔文写道:“遗传的定理绝大部分依旧未知。

没有人能够说明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中的相同特性,或在不同物种中的相同特性,为什么有时候能够遗传,而有时候不能;为什么孩子能回复其祖父母甚至更遥远的祖先的某项特征。

”达尔文以及当时的科学界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在6年前已经被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解决了,生物科学大厦的另一个支柱早就立好了。

他就是格里果·约翰·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1 考试不及格的代课教师1822年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西里西亚(现属捷克)乡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在当地刚刚开办的一个乡村小学里,孟德尔受了启蒙教育。

年轻的孟德尔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

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教育后,进入了奥尔姆茨(Olmuts)的一所大学,然而家境的贫寒却迫使他无法在继续深造。

他的一名物理教授曾经在布尔诺的一家修道院呆过,他向孟德尔建议不妨步其后尘。

当一名修道士可以解决饭碗问题,而且当时的修道院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许多修道士都是学者和老师,在那里也可以继续学习。

1843年,在这位教授的推荐下,孟德尔成为布尔诺修道院的一名见习修道士。

作为修道士,孟德尔的成绩乏善可陈。

修道士要经常去医院安慰病人,但是孟德尔对别人的痛苦过分敏感,每一次探视病人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修道院院长不得不为他另找了份工作,派他到当地的一所学校去当代课教师。

他非常喜欢这项工作,也干得非常出色。

他决定实现儿时的理想,去维也纳参加国家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

可惜,由于缺乏自然科学的知识,他没能通过考试。

回到布尔诺,孟德尔继续当了5年备受欢迎的教师,然后到维也纳大学进修自然科学,为下一次的考试做准备。

他在这所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大学进修了两年,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植物学,熟悉了各种实验设备和方法,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

进修完之后,他再次参加了教师考试,看起来一切都非常顺利。

最后考的是植物学。

孟德尔是农民的儿子,也非常喜欢植物学,他认为自己非常熟悉植物,对植物学教授的一些看法他有些不同意见。

两人发生了争执,结果是考试植物学不及格。

他的教师之梦破灭了。

但是孟德尔坚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植物学教授是错误的。

他要证明这一点。

回到布尔诺后,他说服修道院院长在修道院的花园中划给他一块地方做植物的杂交实验。

这块200平方米的小小实验田,成为了遗传学的诞生地,作为遗传学的圣地至今仍被保留。

2 数豌豆的修道士当时生物学的常规研究方法是先进行观察和实验,再分析结果,然后提出假说。

但是孟德尔所受到的物理学教育却使他反其道而行之:他先设想了一个假说,然后用实验来证实或否证。

他的假说是,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靠传递基本因子(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基因”)来实现的,而性状的分布能够被相当精确地预测。

他选择了豌豆杂交来验证这个假说。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选择。

在他之前,已有很多人做过杂交实验来研究遗传机理,但是他们选择的植物都存在极其复杂多样的性状,无法得出明显的结果。

豌豆的不同品种有着一些非常显著的不同性状,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结黄色种子,有的结绿色种子;有的结饱满的豆荚,有的结有皱纹的豆荚等等。

豌豆花的结构也使孟德尔能够仔细地控制受精。

豌豆是雌雄同花,孟德尔如果想得到纯种,就让豌豆自花传粉。

如果他想做杂交,可以把一朵花的雄蕊去掉以避免自花传粉,然后让雌蕊接受所选择的种株的花粉。

从阅读的愉悦角度来看,孟德尔的试验是枯燥的,我们只简单说说孟德尔试验的轮廓和他得出的结果。

孟德尔挑出了豌豆7对明显的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他一共研究了28000株豌豆,并最终总结出结果,现在我们称为之为“分离定律”和“独立分配定律”。

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在产生配子时,这一对基因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这就是孟德尔第一定律,也称为分离定律;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性状的基因是相互独立的,在配子中随机组合,这就是孟德尔第二定律,又称为独立分配定律。

3 不幸的业余研究者8年过去了,孟德尔觉得应该向世人公布他的发现。

1865年,孟德尔向本地科研组织“布尔诺自然科学研究学会”的成员宣读了论文。

结果令人失望,没有人提问或加以评论。

他们不能明白生物和数学怎么可以扯到一块,他们也完全不能理解这位修道士浪费了8年时间究竟在做些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