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
小议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
小议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摘要从传教士们在16世纪在中国文化中播下西方文明的种子,打开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到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始终是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而发展变化的。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本国文化的竞争力,东方文化不断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西方文化也在东方文化中深深扎根。
本课题就是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入手,分别比较了东西方文化在交流礼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方面的不同点。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重视教育、追求信念、探索未知世界方面的相同点,并对东方文化在劳动生产技术、政治法律制度、思想和语言方面对西方文化的吸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文化交流;文化异同;文化借鉴Slightl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cultures and Oriental culture andWestern culture lessonsFrom missionaries in the 16th century, sowing the seed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opens the door to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to today's rapiddevelopment of society, States increasingly frequent cultural exchang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s always with constant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developments in input and output. During this long proces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r culture, Oriental culture continues to take its essence of Western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some Eastern cultures. This project is starting from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communication manners,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of different points. On this basis, further study of Orient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the pursuit of faith, exploring the unknown areas of similarities, and Oriental Studies in labor and production of technical,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s, draw on Western cultural thought and language are discussed.Key words: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cultural exchang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ultural reference.目录摘要 (1)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西方差异
教育体系
西方
西方的教育体系则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创新、批判性思维和自主选择。学生们通常有很多自 主权,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和学习方式。西方的教育体系也更加注重实践和应 用,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语言与文字
语言与文字
中国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中文的书写非常独特,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 握。中文的语法和词汇也与英语等西方语言有很大的不同
文化与价值观
西方
相比之下,西方的文 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 自由。这种价值观导 致了西方人更倾向于 直接、开放和坦率的 交流方式。他们更重 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以及表达自己的观 点和感受
2
教育体系
教育体系
中国
中国的教育体系强调的是纪律、 尊重师长和严格的课程安排。学 生们通常会遵循一个严格的学习 计划,注重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中国的教育体系也注重道德教 育,包括诚实、尊重他人和爱国 主义等
-
1 文化与价值观 3 语言与文字 5 食物与饮食习惯
2 教育体系
4
宗教信仰与哲学
中西方差异
中西方差异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文化、语 言、价值观、社会习惯、教育体系等等
x
以下是一些显著的中西方差异的例子
1
文化与价值 观
文化与价值观
中国
中国的文化深受孔子 的儒家思想影响,强 调的是社会和谐、尊 重长辈、孝敬父母、 重视家庭。对于中国 人来说,"面子"非常 重要,因此在处理冲 突和困难时,他们更 倾向于避免直接冲突 ,而是寻求和解或折 衷的方式
-
我要感谢所有老师和一起成长的同学,是你们在我的 大学生涯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本论文能够顺利完成,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张老师,
中西方文化差别及相同点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别及相同点分析委婉语作为日常语言现象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这其中包括没一个社会、言语共同体、社会阶层,是人们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
HughRawson曾在其著作中提到“:委婉语如此深深潜入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为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1”每一种文化中,都存有着无法直接表达的事物,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为了避开涉及到的粗俗事物,通常采用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使所表达的内容更悦耳。
委婉语的出现不但补充了语言应用的不足,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语言词汇。
委婉语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它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
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其语言上的共性,但是在其各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既有独特性又有共性。
反映在委婉语方面也是如此,英汉委婉语之间也是有同有异。
本文尝试从委婉语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异同点做探讨性研究。
一、表示“年老”的委婉语对待“老”的不同看法,体现了中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老”意味着行动迟缓、思想僵化、怪癖、思想僵化等,是大家避讳的词语。
中国人并不避讳“老”,普遍认为“老”字代表着丰富的阅历、经验、智慧、成熟、可靠、受尊重,以“老”为荣,不在避讳范围之内。
例如“老板”、“老总”“、老师傅”等词中并没有年龄的内涵,而是说话人借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年轻人通常以“老”称呼老年人以示尊敬,在姓氏之后加一“老”字,更有“德高望重”之感,例如“王老”、“马老”等等。
向年纪大的人问年龄时,通常说“您老高寿?”。
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尊老、重老的传统美德。
在美国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告诉了你他的年龄,他就会告诉你关于他的一切”,可见西方人对于“老”和年龄是极其敏感的。
如果用“old”一词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会令对方相当反感,感到受到侮辱,觉得被别人当做包袱或没有用的人。
英语中有很多相关“老”的委婉语,例如“theadvancedinage”(年龄上占优势的人);“seniorcitizen”(资深公民);sec-ondchildhood(第二少年期);“thematurepeople”(成熟的人)等等来替代“theoldpeople”(老人)。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首先,语言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在语音、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强调对上下文的依赖,而英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强调语义和逻辑的准确性。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中方谈判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隐蔽、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西方谈判者习惯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需要双方的理解和适应,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方注重团队合作、家庭感情和社会秩序,西方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方面可能会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而中方方面更注重合作和共赢。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理解不一致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显著影响。
中西方在行为习惯、礼仪规范和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方可能更注重面子和社交禁忌,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方可能更注重非语言交流,比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姿态,而西方则更注重语言表达。
这种行为模式差异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适应,才能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惑。
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中西文学的异同与互补
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中西文学的异同与互补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中西文学的异同与互补文学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中西方文学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形成,因此在内容、形式和风格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西方文学的异同与互补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文学传统间的交流与影响。
一、古代文学的对比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诗、词、曲等各种文体。
而西方文学的古代阶段主要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
在内容方面,中国古代文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而西方古代文学则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呈现了希腊罗马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形式和风格方面,古代中国文学注重韵律和平仄的运用,诗词的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律规则。
而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则注重表现力和语言的直接性,以散文和戏剧为主体,追求故事性和戏剧冲突的展示。
古代文学中中西方文学的对比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表现在思想观念和艺术价值的差异上。
中国古代文学重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而西方古代文学则更加倾向于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情感的表达,强调个体和自由的追求。
二、现代文学的对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方文学进入了现代阶段。
在现代文学中,中西方文学的对比更加显著。
首先,在内容方面,中国现代文学更加注重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的表达,批判社会不公和探索中国历史的发展。
而西方现代文学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和现代社会的变革。
其次,在创作风格上,中国现代文学继承了传统文学的韵律和格律,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新形式。
而西方现代文学则更加自由和多元,摒弃了传统的模式和形式,追求个性化和多样性。
最后,在思想观念和艺术价值上,中国现代文学探索了民族自立和现代化的道路,表达了民族复兴的情感和渴望。
而西方现代文学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存在和精神层面的探索,强调人类的存在主义和自由意志。
西班牙和中国的语言文化有何异同?
西班牙和中国的语言文化有何异同?在全球范围内,语言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西班牙和中国也不例外。
虽然两种语言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但它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语言文字的形式中西班牙语言确实是完全不一样的语言,从它们的形式也可以看到诸多差异。
汉字是中文语言的核心,但它们是一种象形文字,而西班牙语是一种拉丁语系的语言,它使用的是拉丁字母。
在西班牙语中,由于它使用拉丁字母,因此它比中国汉字稍微容易一些,但是发音上更加复杂一些。
二、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西班牙和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
西班牙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而中国文化则主张团体主义和集体利益。
这个区别在语言中也有表现。
例如,西班牙语在使用“我”的时候会更具个人主义的特色,而中国汉语则强调团队和社群。
三、语法形式和语言特点语法形式也是两种语言极为不同的方面。
西班牙语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语言,因此在构建句子时较为灵活,西班牙语有时使用长句子表达,涵盖更多的内容。
而中国汉字则通过短句和简短的描述来强调细节。
四、口音和发音特点中国和西班牙的语音语调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汉语口音和发音都比较平静,而西班牙语则重音非常重要,口音和发音也比较丰富。
西班牙语重音的不同也可以传达不同的含义。
总而言之,西班牙和中国的语言文化存在很大的区别。
每一种语言文化都是不同的,但它们中也有很多共同的要素。
同时,深入了解每一种语言文化的特征和价值观也是增进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的好方法。
中西方文化语境的比较与交流研究
中西方文化语境的比较与交流研究文化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推动中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中西方文化语境的比较与交流研究。
一、词汇比较不同语言的词汇体系不同,中西方文化中常用词汇的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
例如,“家庭”这个词在中文中强调家庭纽带和情感联系,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有时主要是指物质的居住场所。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礼仪”、“信任”、“自由”等等。
对于中国人来说,“礼仪”有时可能比“自由”或“信任”更加重要,而在西方文化中,“自由”和“信任”的地位可能更高。
这些词汇的差异来自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文化交流中要注意理解和理解。
二、文化传承比较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不同文化对文化传承的方法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学校教育占据了重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和文学领域也非常发达,培养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家和艺术家。
与此相比,中国文化的传承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教育的作用,同时,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也受到过历史的影响。
这种文化传承方式和差异使得不同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的挑战也更加复杂和困难。
三、文化交流比较在文化交流中,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和广泛,这种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包括文化节目、旅游、商贸交流等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要根据目的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避免盲目推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四、文化比较思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异质性,这种差异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
对于这种文化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比较思路和方法:1.比较思路通过比较,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异同,并将其作为推动文化发展和交流的重要因素。
中西间在语言表达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中西间在语言表达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摘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语言结构上、词汇的意义上、用词方面上以及词的寓意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在同西方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尤其语言交流中,因文化的差异,难免会存在误解或交谈中的误会等问题,因此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交流中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结构词汇意义用词寓意引言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
1、在语言结构的表现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以及思维的工具,必然表现出其文化差异。
关于中西语言结构差异,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精辟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印欧语言是一种形态语言,它以丰满的形态外露,重形合,形式严谨,缺乏弹性。
主要依靠词类和层次来控制结构关系,它力求言能尽意,关系外露,因此,对西方语言可做可观的静止的形式分析;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语言,它没有繁杂的变位、变格。
语言成分之间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往往采取提取意义支点的方法。
人们对语义的理解往往本凭借语境及语感来完成。
因此,普通语言学奠基人洪堡特说:“ 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哪里,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
” Fowler ( 1965)也对汉语语言有着非常恰当的描述:节奏感强的语言或文字犹如海浪向前推进,浪峰浪谷似分似合,彼此相像,又各不相同;隐含着某些规律,但却过于复杂,难以分析或表述;这些规律规范着波浪与波浪,波浪与大海,词组与词组,词组与语段之间的各种关系。
中国文化属高语境文化,强调集体本位,天下为公。
语言含蓄,隐而不外露,赞赏一诺千金和高度的献身精神。
西方文化属低语境文化,崇尚人本论,事事以人为中心,语言寓意平素,话语表达快速而直率,尊重个性,看重功利。
第四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中西语言文化比较语言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化发生关系,无论是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还是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几个方面。
一、语音的比较世界诸语言从声调上可分为声调语言与非声调语言。
声调语言中的声调(表现在字调上),同辅音元音一样,起着辩义的功能。
如汉语普通话的“妈……”,发音相同,但因声调不同而意义有别。
而非声调语言,例如英语,其声调只担负语气的功能。
汉语有四声,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口语中无四声。
这是汉英语在语音上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汉字基本上都是单音节,在1300多个单字音节中,除去四声音调特征之后,只有429个单音节,它们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组。
而英语单词多是多音节,英语中约有1200个音节,有重音但无四声。
汉语四声形成了发音的抑扬顿挫,产生一种唱歌的特征。
中国古诗读起来很有音乐美。
有的学者说汉语是一种诗歌的语言。
英语是以清重音区别词义的语言。
例如content 的重音放在第一音节时为名词,意为“内容”,放在第二音节时为动词,意思为“满足”。
在英语和汉语之间,诗是既可译的又是不可译的。
意象是可以译的,但有时需要转换,或加注释。
音律则是不可译的,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由于语音的特征,汉语诗歌的格律为“平仄律”,英语诗歌的格律为“轻重律”。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汇,为中国文学和民间文艺的某些特色提供了沃土。
汉语中同音字、词很多,据对45300条汉语词目的统计,同音词占38.6%。
为利用谐音开了方便之门。
气管炎(妻管严),春节年画,年年有鱼(余),送“钟”作礼物,称“闹表”,“箸”称“筷子”。
上述文化特色在跨文化交流翻译成英语时,就会大打折扣。
二、词汇的比较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反映在语言上,文化不仅影响了词汇的字面意义,也影响了词汇的引申意义。
1。
平行词汇指在两种语言中其字面意义不同,但引申意义相同的词汇。
为了表达同一意思,两种不同的语言有时使用字面意义不同的词,我们称为“平行词”他瘦得象猴子似的。
论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
论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文学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体系。
以中西方文学为例,其异同之处不仅是文学形式和文学系统层面的差异,更是心理思维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学的异同及其文化解读。
一、文学形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学的文体和形式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中文是孤立字体系,语言形式多为象形文字,思维方式更倾向于逻辑分析和意象的联想。
因此,中国文学在文章结构和词汇语法上追求意境化和曲径通幽,凸显出一种内敛而不失深刻的思维风格。
例如《红楼梦》中的“荣府才子”,不仅展现了才华横溢的形象,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文化的流失和人物命运的无情。
而且,在中国文学中,历史人物常被书写为完美的英雄,并賦予了一定的道德底蘊,彰显出了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道德准则。
西方语言形式则更向语音文字系统和语用学方向发展,以语言的规则和语境的联系为主要线索,在文章结构和表达形式上更加追求科学化和精准化。
在英美文学中,与中文文学中的关注人物命运、情感的小说、散文二者有所不同,较多地关注社会、哲学、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如《红字》、《1984》、《简爱》等名著寓意深刻,也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意识和文艺表现更加自主,强调个性的独立和寻求灵魂的自由。
二、文化模式的差异除了文学形式,在文化模式层面上,中西方文学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有所差别,一方面是由文化背景所规定的。
在中国,“天人合一”、“礼教制度”、“人我关系”等重要观念,反映了中国人在价值认同、及人际沟通中的固有思维模式。
因此,中国传统文学更强调内修而表达,倾向于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人类命运的无常,以此呈现人类与自然和命运抗争的一种信仰。
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着重注重现实的认知和方法论,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理性,不注重道德伦理的探讨,偏向于解构操作和寻求技术措施的出路。
这也影响了西方文学的艺术导向和艺术带头作用。
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中西方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虽然在相同的历史时期诞生,但却有着各自独特的认知、行为和审美特点。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以探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价值观中西方的价值观有许多不同之处。
例如,中西方人的道德观念有明显的不同。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道德准则,特别是尊重长者和遵守传统礼仪方面。
对于外界、权威和权利也有不同的理解,而且需要独立的思维来思考。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体与自由主义,崇尚自由、民主和平等。
西方人相对较少考虑传统、嫉恶如仇、重信守诺、注重规范等等。
语言中西方文化的语言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在汉语中,由于汉字造出来很久,每个词都有一个本身的意义和象征;而在英语中,一个单词中的字母可以独立成词,再组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一个新的词。
汉语的文化表达方式也比西方文化更加的遒劲。
现代汉语的表现意义比英语多得多,表达的情感也更直接、深刻。
教育体系中西方的教育体系也存在差异。
中文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学习和各级考试的成绩,是求稳定、安全性质。
而西方的教育则强调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不急于求成绩。
此外,英语学会后重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和思考,而中国学生通常对入读名校和事业有比金钱更直接的追求。
饮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借鉴了许多印度和中东的传统菜肴,在食用上更注重健康和形式诸如此类方面,而厨师的技术和材料匹配也更重视有机和天然食物。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崇尚快餐和街头食品,更注重的是方便和味道,而餐馆的工艺、酱料、烹饪过程、食材的配比和丰富性是餐厅得到成功和好评的关键。
服饰风格中西方的服饰风格不同。
中国的服饰常常呈现出细腻和精致的艺术感,强调垂直感和流线型,而西方则更愿意掩盖身材和筋肉的束缚,更强调自由和休闲,用曲线型来突出身体的轮廓。
最后,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着不同的历史、地区、环境因素等各种各样的原因。
但是,学习另一种文化的优点非常多,比如能够了解大部分人在身体上的需求和渴望。
西方分析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语言观差异比较
西方分析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语言观差异比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西方分析美学秉承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方法,力图将美学问题当做语言问题来加以解决,艺术定义为分析美学的核心问题。
中国传统美学推崇妙悟,超越语言通过体验通达最高的无言之美,更重视语言之外的心灵体验。
分析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语言观之差异主要根源于中西美学思维方法的区别,依据冯友兰观点,分析美学方法即“正的方法”,中国传统美学即“负的方法”,二者均有其独到之处。
关键词:分析美学;语言分析;艺术定义;中国美学;妙悟;无言之美;思维方法2016年8月9至13日,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国内外千余名学者参与,此次大会主题为“美学多样性”。
会议上设立“中国艺术专场”,中国美学和艺术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美学和艺术日益走向世界。
但迄今为止,相对西方美学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美学话语相对失衡,由于中西美学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艺术形态等多方面差异,探索二者区别是促进东西美学交流的重要基础。
西方分析美学对语言的哲学分析和中国传统对“无言之美”的推崇,代表两种不同的美学语言观念,从中可见中西美学思维差异之一斑。
一、分析美学的语言分析和艺术定义分析美学是20世纪后半叶以后在英美及欧洲诸国唯一占据主流位置的重要美学流派,它秉承了20世纪新哲学的“分析”视角,即在面对美学问题时采取“语言分析”的方法,力图将美学理论问题当作语言问题来加以解决。
其中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和后期哲学对分析美学的影响极大,他的《逻辑哲学论》的逻辑分析哲学和《哲学研究》的日常语言分析,均为分析美学提供丰富的启示。
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美是不可言说的东西,而对不可言说的必须保持沉默。
因此哲学的目的就是利用语言分析澄清美学概念的滥用和模糊不清的问题,在早期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
中西文化比较教程引言:中西文化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文化体系。
中西文化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
本文将从语言、宗教、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
一、语言差异中西方的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语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中文注重文字的意境和修辞,注重抒发情感;而英语则更注重表达准确和逻辑性。
中文使用汉字作为基本的书写形式,而英语使用拉丁字母。
此外,在表达方式上,中文更加委婉含蓄,而英语更加直接明了。
二、宗教信仰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也存在差异。
中国是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而西方主要以基督教为主流宗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例如,中国人注重家庭和谐、孝顺和忍让,而西方注重个人自由、个人权益和独立性。
三、价值观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强调家庭、亲情和友情。
而西方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强调独立和自由。
在工作和生活中,中国人更注重和谐、稳定和长期的发展,而西方人更加重视效率、竞争和短期的成功。
四、风俗习惯差异中国和西方在风俗习惯上也存在许多差异。
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喜欢使用筷子,注重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刀叉,注重食物的口感和烹饪技巧。
在礼仪方面,中国人注重尊重和谦虚,常常以双手叠在一起表示敬意,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空间和个人隐私。
结论: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中西文化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比较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跨文化的环境,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1. 杨明杰, 张倩. 汉英文化比较.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2): 49-56.2. 张丽. 中西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河北法学, 2017(3): 62-64.3. 蔡晓云.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及应对策略.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2): 108-110.。
网络的语言文化与中西方价值观比较研究
网络的语言文化与中西方价值观比较研究一、中西方价值观的简要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核心体现于文化传统中的相对价值观。
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如下。
1. 社会结构的层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和重要社区关系的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家庭、礼仪和孝道等体现了对“位置”的重视。
西方文化则更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平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选择。
2. 对时间的看法在中国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个循环,不断地发生、凝固、然后再次发生。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是线性的,与历史和个人成长有关。
在东亚文化中,时间通常被视为具有神秘性和压力感,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是有较强意义的线性单位。
3. 对权威的看法在东亚文化传统中,权威被视为存在的事实,在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中的所有角色和层面都与权力关联。
西方文化似乎更强调反对权威,喜欢挑战认知标准,而不是如中国文化中那样,接受官方版本。
二、网络文化特征的概述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版面为媒介,形成并传播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文化形态。
在网络传播中,语言文化强调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效率,这是网络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共性。
1. 文字化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网络环境中,人们倾向于使用文字或图像代表高效的通讯方式,通过即时交流和工具实现语言捕捉和交付。
网络文化强调网络图像和视频的多媒体特性,传递更广泛的信息。
2. 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网络文化的创意产生模式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网络创意的产生更加自由,消费更加个性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总体市场的均衡。
3. 网络语言近似化的趋势在网络环境中,语言地位的抛弃和随机性生成的趋势也越来越严峻。
因此,生产和消费者面临的困境是如何运用语言语法规则来表达一种有利的应对方式。
三、网络语言文化与中西方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网络环境下,语言和文化有着桀骜不驯的创造力,许多新的、有趣的词汇被系统化或随机生成。
这背后潜伏的是中西方价值观的剖析。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研究。
1. 网络中文化的传达方式比较在西方文化中,倾向于采用简明、通俗易懂和幽默的方式传达信息,这意味着在西方文化中,语言的个人化和自信性更加突出。
[汇编]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
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语言与文学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语言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历史、哲学。
尤其是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影响着人们如何看待语言的功能以及如何促进语言的发展。
中西方由于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决定了二者的语言观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下面,文章就将对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展开阐述。
一、中西方语言观的共同点中西方语言观有着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道”这个概念。
在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道”都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那就是思想和语言。
道一方面对应思想的对象和思想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表达思想的方法和手段。
相较而言,这个手段有时甚至比目的更重要,那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手段,那么任何思想就不会存在了。
与此同时,思想虽然涉及到日常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但却是以道作为最高追求目标,道构成了思想的最重要对象。
道根源于人的心理需要,是思的结果,又由于思总是需要传达沟通的,因而语言在道的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以老子为代表的言语观是他的本体论和人生论结合的产物,以他的“无为”的宇宙观和“无名”的认识论为基础。
老子的宇宙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间先有道,之后有土地或阴阳,然后形成万物。
而且“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名 (语言 )产生在天地和人类的同时或之前”。
这说明有指称功能的语言属于“有”的范畴,它可能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或同时,是生成万物之母。
宇宙间的万物凭借语言之力得以创造,语言通过其生成万物之力彰显它存在的重要。
二、中西方语言的不同点(一)言说的目的如果从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来看,应该说中西方的言说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因为思想自身的最终指向性使得二者的目的出现了不同,这是由双方对“道”的不同理解决定的。
中国文化的“道”与古代希腊的“Logos”基本对应。
但对应不意味这等同,相反,二者有着明显的却别。
就中国的“道”而言,它不是一个最高实体,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西方的“道”要么是一个最高实体,要么是一种最基本的自然元素,要么是人格化的神,而很少被理解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浅论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是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发展背景、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方面探讨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
一、语言结构方面的差异1.词法结构:西方语言通常采用屈折语言,即词的形态会发生变化,如英语的复数形式;而中文属于属于瑞雪语,词形多不变化。
2.语法结构:中文语法注重修饰关系和成分顺序,英文则注重时态、语态和主谓宾等语法结构的表达。
二、沟通方式方面的差异1.隐晦与直接:中文通常表达时较为委婉和间接,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这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
2.礼貌称呼:中文文化注重尊重和礼貌,因此在称呼上使用较多的尊称,如“先生”、“女士”,而英语文化在社交场合使用较少的尊称。
三、价值观方面的差异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
而亚洲文化则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团队、亲属和社会的利益。
2.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效率和准时性,而东方文化则较为灵活和注重人际关系。
四、礼仪方面的差异1.礼节:中文礼仪注重面子和尊重,需要注意如何适当地表现尊敬和婉拒;而西方礼仪注重个人空间和自我表达,强调独立和直接的交流。
2.身体语言:中文文化注重非语言交流,如点头、微笑等;而西方文化注重语言交流,身体语言较少使用。
综上所述,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结构、沟通方式、价值观和礼仪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发展历程、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对于理解和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外文化的异同之处
中外文化的异同之处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和复杂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特定地理区域或社会群体所共享的思想、信仰、传统、艺术、语言、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等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开始了解和接触有别于自己文化的东西,这也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普遍和重要。
那么,中外文化之间究竟有什么异同之处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一、文化内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之一就是内涵的深度和广度。
比如说,在中国文化中,讲究礼仪、尊长、节俭、忍让、孝顺等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些虽然传统但依然非常有影响力;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强调个人自主、自由和平等,同时更加重视人权和法制,这些核心价值观已经融入了西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另外,中西方文化中,对于时间的看法和使用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不仅是一种度量和规律,同时也被视为一种象征和体现,基于这样的文化习惯,人们在应对事物、计划未来和处理关系中都会有自己的方式。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更多的是被看作一种有限且可以精确分配的资源,这也对其社会的管理和效率等方面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变革两种文化之间的另一个差异点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重要的基础和指引,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因此,在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中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在西方文化中,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文化并不是非常“传统”,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创新、进步和多元化,这种观念深入到了经济、科技、艺术、娱乐等方面,而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统一性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
当然,这并不代表西方文化没有宝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它们扮演着各自重要的角色。
三、社会结构和运作方式的不同另一个方面是中西方文化的社会结构和运作方式之间的异同。
在中国文化中,大家都知道,家庭、亲戚、社区等小团体非常重要,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个人和家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也造成了许多文化规范和社交方式的差异。
中西语言文化及语用的差异对比
中西语言文化及语用的差异对比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郝小朵摘要:语言是一种世界观,语言世界观是正确认识语言影响、语言渗透、语际转换和语际翻译等问题的基础。
汉英语在各自发展的历史中有着一些对照鲜明的不同特点,彼此也有接触影响。
本文从形合意合、悟性理性以及主客体意识三个方面对中西方语言文化及语用的差异进行对比,希望能为研究语言影响、语言渗透、语际转换和语际翻译等问题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西语言汉英语文化语用差异对比一语言是一种世界观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在承认思维反映现实、而语言凝化思维的前提下,特别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其要点就是“沃尔夫—萨丕尔假说”所申述的两点:1语言影响思维和思维方式;2不同语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不同(但我们赞同洪堡特的辩证说法,不赞成沃尔夫的绝对断言)。
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二)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三)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
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对对比研究有着革命性的意义:语言观给语言以本体论地位,是开展语言研究的强大动力;语言世界观是认识共性和个性的基础;语言世界观决定了语言对比必须联系文化和心理背景,以语言的“内蕴形式”为重点;语言世界观是正确认识语言影响、语言渗透、语际转换和语际翻译等问题的基础。
二汉英语在发展中的特点及其对比比较汉英语各自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彼此间有几个鲜明对照的不同特点:(一)汉语的独立性和英语的开放性汉语几乎一直在独立地发展,别的语言(包括梵文、通古斯语、突厥语等)的影响只体现在语音和一部分词汇上。
汉族之外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结果,往往是在文化上反而被同化,如五胡乱华导致了五胡的消失,满足入关导致了满族的名存实亡等。
只是在近代中西、中日交往频繁,而且西方和日本在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比中国更强大,这才在外来词汇激增的同时引进了一部分欧化语法。
同汉语相反,英语在历史上几乎没有断绝过与其他语言的交往,不仅有本民族所属的日耳曼语族的语言。
在文化、语言和信仰等方面,中国跟其他国家相比有何异同?
在文化、语言和信仰等方面,中国跟其他国家相比有何异同?在文化、语言和信仰等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下面,我们将就这些方面的异同进行简要介绍:一、文化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个体与社群的和谐相处,注重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和独立,侧重强调个体优先。
此外,家庭观念、教育方式、礼仪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区域文化的差异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南北方文化不同,东西方文化也有极大的区别。
因国土辽阔、历史悠久,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多元性和地域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例如广东民俗文化中的“南音”艺术、四川的川剧艺术、山东的孔庙文化等等。
二、语言1.语言种类的差异与其他国家相比,中文的发音、词义和语法规则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中国语言的独特性由多个方面构成,如声韵、方言、语法等。
在发音方面,中文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也是中文和其他语言最大的区别之一。
此外,中国历史文化制度及民族融合等原因,中文有非常丰富的方言,也给词汇的理解和表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语言文化的影响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汉语是一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语言。
汉字是中国唯一的文字,每个字都有着自己的形、音、义的表达,透过这些文化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例如,汉字易画易懂、层次分明,随着文化的深入推进,不断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在语言文化交流方面,中英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差异,在语言文化交流上也有着不同的挑战。
三、信仰1.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也是比较显著的差异之一,中国主要宗教是道教、佛教和儒教,但同时,受到国度政策、国家文化影响等原因,中国境内也有不少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
与此相比,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但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异教信仰的存在也越来越普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the Word,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and
the Word was God.H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 God.)
答案。但是,如果去到西方国家,向它们的国民提出同样的问题时,答案有可能会不同。也许有人还是会回答是“人在说
话”,但有的人面对这个问题时他可能会犹豫,犹豫之后,他的答案是“神在说话”。在西方的神学背景下,特别是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人们早已习惯的认为言语的主体就只有上帝,即,
真正能说话的是上帝。正是因为只有上帝能说话,所以语言和神就是一体的。西方圣经中的《创世纪》也提出了语言与上帝同在,语言的产生先于人类的观点:
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的言语间关系。神性与 “Logos”是相关的,而人性则与言语相关,这种语言与言语的差别虽然是当代人
的一种分析,但它更可以看作对西方文化中神性与人性这一对根深蒂固的矛盾的现实表现的揭示。只有在神本体论的框架中,才会有神性与人性的矛盾,而由于人是语言的动物,语
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人之为人的规定性,于是神性与人性间的矛盾也就相应转化为语言与言语之间的矛盾。而在中国
起人们的关注。这一势头自 19世纪末开始发扎,逐渐形成了一个语言学发展大潮,其中尤以结构主义的兴起为标志。在结
构主义看来,语言之所以能表达意义,是因为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符号系统,其中一部分是标记,可以是说的也可以是写
的,称作为“能指”;另一部分是概念,即由标记所想到的东西,称作“所指”。语言因素获得意义,并不是语词与事物相联系的结果,而是作为一种关系系统的组成部分的结果。在结构主义
意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更是它的语言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形式上看,言意关系这一结构与“能
指—
———所指”结构是一致的,言对应于能指,意则对应于所指。
但是对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中国的语言观则不象
西方语言学那样乐观。言总是用来承载意的,这层含义与能
指————所指关系相同,但言并不能完全表达意,“世
结果。这就将既有的清晰物象排除掉了,此象乃是人所创造的
虚象。用象来代替言,是不得已的办法。苏轼指出:
“圣人非不
欲正言也,以为有不可胜言者,惟象为能尽之。”与言相比,象
更接近意,但象和意毕竟还有差距。对言象意的层级关系,王
弼概括得很好:“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
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
子与此相悖,认为“道可循,但不可名。”道只能暗示,言之无
益,“天之道—
———不言而善应”,孔子对语言的使用则采用谨慎
态度,推崇“仁者好静”的思想,主张“慎言、寡言、戒言,讷言。”
就语言的使用来讲,以个人本体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人一般较
为健谈,惯于表明自己。西方人直言快语,直截了当,喜欢争论
和对抗,水落一定要争取石出,强调个人发展和向外延伸自
文化中,由于神本体论很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神人的二分世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并无明显体现,也没有可能刻意区分神
性与人性,故道的语言层面意义就相当笼统,它既是语言也是言语,或者说它首先就是言语。
(二)言说的主体
如果向中国人提问,“谁是言说的主体?”即“谁在说话?”时,可能会被耻笑,因为在中国的语境中,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低级了。“谁在说话?”当然是人在说话了,难道还会有其他
比目的更重要,那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个手段,那么任何思想就不会存在了。与此同时,思想虽然涉及到日常生活世界的方
方面面,但却是以道作为最高追求目标,道构成了思想的最重要对象。道根源于人的心理需要,是思的结果,又由于思总是
需要传达沟通的,因而语言在道的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以老子为代表的言语观是他的本体论和人生论结合的产物,以他的 “无为 ”的宇宙观和 “无名
于二元分析法,而在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中,则习惯于三元分
析法;在西方的思维中,二元的对立面更被注意,而在中国古
代的思维中,三元的相通性更被强调。
三、结语
概括地讲,西方宗教和哲学的言语观是创世的,旨在创造
世界。中国语言哲学观是治世的,旨在通过治世达到和合。相
对而言,西方文化偏爱言语行为,更相信其创造力;中国的老
有辩证法,但对对立的二元的互动互化关系更强调一些,而为
了消除这种在西方充分强调的二元对立,中国古代思想往往
在二者之间设置一个中间项,来缓冲平衡二者,这就是中国古
代非常重要的“中庸”思想。可以说
在西方的思维模式中,习惯
由于目的的不同,所以中国人可以说“道是什么”,也可以说“某某道:”或者经常会听人说到“某人娓娓道来”,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自身的言说就是道的体现,道首先是活生生的言
语。根据结构主义对语言 (1angue)与(parole)所作区分,所谓语言,指语言系统,在实际运用语言的实例以前就已存在;而言语指的是个人发出的声音,也就是实际说出的话。语言是社会性的,它是一个共有的系统,人们说话时无意识地依赖于这个
之所以造成这一差异,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语言自身
的独立地位。在西方,语言是独立自主的,有其崇高地位,即使
是非神学的语言,它也自成一个体系,与客观世界形成一种隔
离。这种隔离在中国的语言观中是不容出现的,而在西方则是
自然而然的。其二,可能与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关,在西方,
“二元对立”的辩证法一直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在中国,虽然也
义联系。而这种联系的有效性,在现代语言学中基本上没有被怀疑。可以说,西方语言学对日常语言的理解,在怎样言说这
一层面,基本上遵循类似于结构主义的“能指--所指”这一二
分模式。
而在中国,不仅如上所述,言和道之间有着深刻矛盾,而且在言和意之间也有矛盾,言意之间的矛盾引发出这样一些问题:言能否达意?如果不能达意,它该怎么办?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和语言观展开了非常精彩的论述,可以说言
语言学看来,现实世界与语言世界基本上是分离的。词语联系着人们对事物的经验,而不仅仅是表达或反映这种经验;思想概念若无语言或其他符号系统的支撑必将是混乱的,是语词
赋予它们以形式;因此不是事物决定语词的意义,而是语词决定事物的意义。如果说在神学背景中,事实之获得意义是因为
上帝或神的命令,语词充当了神与事物意义之间的中介,那么在现代语言学中神的存在则被悬置起来了,语词便直接与意
有另一面。言和意的这种裂痕使得这二者之间完全可以插入
一个中间项,于是有象出现,言意关系就转化为言象意关系。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
立象以尽意。”象之所以能够插入言意之间,是因为它是恍兮
惚兮的非“成物”“象也者,“圣人有以见天下之
,
像也。”它是
赜而以诸形容,象其物宜”的产物,是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
”的认识论为基础。老子的宇宙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间先有道,之后有土地或阴阳,然后形成万物。而且 “无
名,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 ”“有名 (语言 )产生在天地和人类的同时或之前”。这说明有指称功能的语言属于“有”的范
畴,它可能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或同时,是生成万物之母。宇宙间的万物凭借语言之力得以创造,语言通过其生成万物之
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
言,象者,得意而忘象。”
作为一个中间项插入
所以存意,“象”
“言”和“意”之间,丰富了言意关系,这意味着,言在中国的语
言观中不是直接达意的,而是通过一个中介来达意的。言象意
的三分结构与西方的能指一所指二分结构形成一个鲜明的对
照。
语言与文学
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
语言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历史、哲学。尤其是哲学,不
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影响着人们如何看待语言的功能以及如何促进语言的发展。中西方由于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力彰显它存在的重要。
二、中西方语言的不同点
(一)言说的目的
如果从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来看,应该说中西方的言说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因为思想自身的最终指向性使得二者的目
的出现了不同,这是由双方对“道”的不同理解决定的。中国文化的“道”与古代希腊的“Logos”基本对应。但对应不意味这等
同,相反,二者有着明显的却别。就中国的“道”而言,它不是一个最高实体,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西方的“道”要么是一个最高实体,要么是一种最基本
我,愿意用语言表达内心世界。以群体和他人为取向的中国人
不那么健谈。他们很少与人对立,讲话尽量婉转隐含,语言交
流时善于察言观色,对他人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受
性,形成了自制和慎言的性格。但不管有多少的不同,二者之
间始终有着其最根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道”(Logos)。
(三)言说的方式
虽然言说在西方宗教背景中是神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抹杀一个事实,人实际上在说话。在神学中人们因为需要研究如
何能够使宗教教义更好地被教徒接受,因而要涉及一些具体的如何言说问题,即,言说的方式。但在神学背景之下,人们更关心的可能是神所说的内容是什么,而不是言说的方式,那些
自觉注意到言说方式的人往往是职业神学家。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语言也逐渐由神的专利过渡为人的本质,于是怎样言说使之达到人际交流的目的而不是人神间交流的目的逐渐引
决定了二者的语言观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下面,文章就将对中西方语言观的异同展开阐述。
一、中西方语言观的共同点
中西方语言观有着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道”这个概念。在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道”都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