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_真实性_authenticity_下_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合集下载

论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真实性

论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真实性

论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真实性旅游真实性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人类学家和旅游研究者的关注。

人类学视野下,旅游真实性是一种文化现象,涉及到旅游者与当地人、地方文化和景观之间的关系。

旅游真实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可以被认为是多个方面的组合。

在旅游真实性的讨论中,人们常常强调的是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景点的真实性和人们的真实性。

对于旅游体验的真实性,人们关注的是旅游者与当地文化之间的真实互动、情感交流以及真实体验。

景点的真实性包含了景点的原貌、文化财富历史意义上的保护和维护。

人们的真实性是指当地居民、商人、导游、政府官员等人在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真实性,以及在其他方面的行为和态度的真实性。

然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真实性不是一个客观存在。

人们从自己的角度、生活背景、文化传统、经验和知识构建认识,不同的群体、社区和文化背景对于真实性的定义也会存在着差异。

因此,旅游真实性的定义在不同的文化和地理文脉下存在着差异。

旅游真实性本质上是一个主观的事务,存在着不同的视角,因此人们会对旅行活动的真实性不同程度地有各种批判性。

旅游活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交流和发现。

人们在旅行中期望看到一些有关地方文化的真实表达,接触当地居民的生活气息和个性特色,了解有关的地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

在这个意义上,旅游活动也被认为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形式的保护和维护。

此外,旅游活动也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自我认同,实现人文交流,推动全球化的和谐共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以及文化身份、背景和经验、价值观等,不仅会左右旅游活动的真实性,还会指引人们对真实性的判断和价值评估。

旅游真实性不仅涉及到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联系,也涉及到旅游企业的责任和商业勾当。

不同的旅游企业有不同的资源和力量,它们的经营方式亦各不相同。

在商业活动中,企业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去营销产品,各种表演、流行活动和游客演绎等形式都可以被认为是旅游营销的一部分。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旅行体验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真实性”的困境。

在全球化、商业化的背景下,游客们渴望感受到真正的、本土的旅行体验,而不希望陷入一成不变的旅游陷阱中。

“真实性”在旅游研究中被广泛讨论,它涉及到旅游目的地的本土文化、历史、自然环境和地方社区等方方面面。

在追求真实性的过程中,人们希望能够体验到地方的独特性,与当地人建立联系,并且感受到真实的旅游体验。

然而,由于旅游业的商业化发展,真实性往往受到挑战。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旅游原住民”的出现。

这些原住民常常被设计成满足游客对真实体验的期望,但实际上往往是虚假的,只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而进行表演。

例如,某些目的地的“原住民部落”可能只是为了游客,而不是真实居民的居住场所。

这种“人为制造”的原住民经验削弱了真实性,掩盖了目的地的真实面貌。

另一个挑战是旅游业的商业化化。

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往往采取了一系列商业化的措施。

图景化、主题化等手段使旅游目的地变得可预测和商业化。

不少景区都有类似的商铺、餐厅和纪念品店等商业设施,游客们往往感受到的只是繁华和商业氛围,而非真正的本土文化。

此外,社交媒体也对旅游真实性提出了挑战。

以获取“点赞”和展示旅游体验的游客们往往更注重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精心打造的旅行形象。

他们常常追求照片的完美和独特性,而不是真实的体验。

这导致游客们在追求独特、真实的旅行体验时,却陷入了自我展示和虚荣的怪圈。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保持旅游体验的真正性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加强旅游目的地与本土社区的联系,并且尊重当地社区的需求和价值观。

旅行者应当试图真实地了解目的地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而不只是追求眼前的表面景观。

此外,旅游业的规范化也是重要的。

制定和执行相关条例,加强对旅游业者的监督,是确保旅游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从_真实性_的讨论透视旅游中的_舞台展示_

从_真实性_的讨论透视旅游中的_舞台展示_

市场论坛MARKET FORUM产业市场2008年第01期(总第46期)从/真实性0的讨论透视旅游中的/舞台展示0肖 鹏(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摘 要>随着/文化旅游0的不断升温,/文化的真实性0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不同背景学者和专家们的关注。

文章在总结中外种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阐明真实性的讨论应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目的在于将有关真实性的讨论转向如何进行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层面上来,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真实性 舞台展示 文化的商品化=中图分类>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08)01-0035-03=收稿日期>2007-10-13=作者简介>肖 鹏,广西大学商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

一、概述随着旅游业发展的不断成熟,旅游者欣赏品位的不断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旅游0市场,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开发的工作中。

许多民间习俗被搬上了舞台,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现给旅游者。

但是这种展示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亵渎了传统文化?这种商品化了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不是能够满足旅游者?它对目的地文化的演进有何种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对文化展示的真实性的思考。

关于文化的真实性问题,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已经从多种角度,提出了许多问题和宝贵的建议,文章总结了如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文化的商品化并不一定会对文化真实性造成破坏,反而会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即使/文化的真实性被破坏0,这一后果也不能让/商品化0独自承担。

通过/商品化0文化资源,一些即将走向消亡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挽救和复兴,特别是通过增加当地财富使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积极的去保护和发展。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文化产品的自我再现,使民族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所以商品化和真实性是可以互相促进和转化的。

民俗旅游开发中文化真实性(原真性)问题

民俗旅游开发中文化真实性(原真性)问题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遗产旅游创意转型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项目编号:10YJCZH057)、科技部“十二五”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织锦文化及遗产景区数字化地理信息地图”(项目编号:2012BAH69F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忆(1992-)女,汉族,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保护。 贾鸿雁(1970-)女,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遗产旅游。
三、原真性视角下的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一)促进适度商业化与文化原真性的均衡发展 首先,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必然离不开旅游的“商品化”,作 为旅游产品的民族文化自然而然也要经历“商品化”这样一个过 程,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和被发掘出潜在的价值;其次,在旅游开 发过程中,开发者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往往不是站在文化继 承的角度来将民俗文化“商品化”的,从而会在不断商品化的过 程中牺牲民俗文化的原真性,但是一味追求“原真性”,又会使 民俗文化产品不一定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当游客适应不了一些原 始的民俗事象时,原真性就失去了它的商品价值。可见,二者有 相互联系的部分,同时也存在着互相排斥的部分。 在民俗旅游开发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寻求文化原真性与 商品化之间的均衡点以实现民俗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大众旅 游者对民俗旅游真实性的要求不像民俗学家、人类学家那样严格
急功近利伪造民俗文化。在这样急功近利的开发过程中,开发 者往往简单的把民俗文化看作是一种“诱饵”,并把注意力完全放 到饭店规模、餐馆、纪念品以及如何吸引旅游者上。在民俗文化 被无条件利用了的情况下,他们盲目的将民俗文化的原真性进行了 篡改。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古城丽江为例,丽江古城包容了丰 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 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现在的丽江几乎成了一座没有本地居民 居住的空城,剩下只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熙熙攘攘的游客,在主 街道上甚至连小吃店都很少,除了景点,主街道基本上都成了商 业街。从目前丽江古城扩建的形势来看,丽江的商业化程度只会 越来越浓。

国内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饮食是旅游六大要素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要素。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吃”已不再是仅仅满足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而是渐渐成为一种休闲活动,一种丰富生活的象征。

如今,旅游者日益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希望通过全方位的参与和体验,感受旅游地的内涵与特色,而品味当地的美食成为了解当地生活和文化最便捷的途径。

因此,饮食文化旅游成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对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作了比较完整的综述,希望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为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一)国外的概念关于这一概念,国外的术语比较多,其中采用比较普遍的是Culinary Tourism。

1998年,Lucy Long提出美食旅游(Culinary Tourism)这一概念,并在2004年将其定义为“经历和参与其他区域人民的饮食生活,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消费、烹饪和饮食项目的介绍”。

(二)国内的概念国内尚无统一概念。

傅文伟1994年给饮食文化旅游下的定义是“以旅游地的美食佳肴为主要吸引物而开发的一项特殊旅游,它通过愉悦多样的活动形式,将观光游览、美食享受结合起来,使游客从中获得物产、美食烹调制作的有关文化历史知识和技艺,增加情趣,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李江教等人在《文化旅游开发》一书中提出:“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

二.国外饮食文化旅游研究概况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美食旅游的影响研究关于影响研究,学者们多研究美食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只有C.M.Hall,L.研究了负面影响,指出旅游带来了美食的均质化现象。

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是Hobsbawn,E.和Ranger,T.,他们指出,那些以口味和特色而知名的美食可以作为旅游产品推进一地旅游的发展。

近二十年国内旅游“真实性”研究述评与展望

近二十年国内旅游“真实性”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真实性”与旅游“真实性”
(一)“真实性” “真实 性 ”(Authenticity)一 词 源 于 中 世 纪 的 欧 洲,是从希腊语 “Authents”演 化 而 来[1]。“Authen ticity”在词典中的中文含义是“真实性”“可靠性”及 “确实性”,英文含义是 “A qualityofbeingauthen tic”,而“Authentic”的英文解释为“Knowntobetrue orgenuine,trustworthyorreliable”,即 “真实的”“真 正的”“可信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真实性”既 强调公认的客观层面的评价标准,也包含主观层面 的认知。 “真实性”概念最早出现在《威尼斯宪章》(Ven iceCharter,1964)中,之后在欧洲社会逐步得到广泛 认可,在当时主要适用于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 复[8]。因此随后的 “真实性”概念的扩展及 “真实 性”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展 开,“真实性”的表述也大多见于这方面的文件或文 献。对“真实性”进行明确界定最早出现在 1977年 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重要文件《实施世界遗产公约 操作行动指南》,比较详细的解释则见于 1994年的 《奈良文件》(NaraDocument,1994)中[1]。《奈良文 件》第 13款明确指出,想要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 的“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之 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
[收稿日期]20170211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省旅游业服务质量评测及服务效益研究” [作者简介]董霞(1984—)女,甘肃平凉人;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社会学研究。 高燕(1981—)女,甘肃兰州人;兰州文理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社会学研究。 马建峰(1990—)男,河南开封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研究。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作者:林爽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第11期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真实性逐渐成为旅游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为了对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形成全面认识和理解,本文尝试对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进展进行一个框架性的介绍。

关键词:真实性;文献综述;国内外旅游研究真实性最初来自希腊语,意思为自己做的、最初的。

最早用在博物馆,即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一切展品是否真实,其价值是否与某个价格相符合。

之后被借用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的研究中(Trilling,1972)。

1973年MacCannell将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从此,真实性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Taylor,2001)。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也有较多研究。

一、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现状综观西方人类学家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真实性进行了研究。

而国内的旅游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并以实证研究为主。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真实性的概念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

“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对于“真实性”这一概念是众说纷纭,至今未有明确的定义。

“真实性”这个术语未加清晰界定就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造成了许多混淆,研究者很多时候是靠直觉来揣摩该术语的含义(谢彦君,2006)。

在国内,Authenticity也被翻译成原真性、本真性等。

MacCannell(1973)认为旅游业不仅是现代化的产物,也体现了现代生活与过去形成对照的某些具有价值的东西,如现代游客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要去看“他人”和体验“他人”的生活、习俗、传统、仪式等,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真实”。

旅游学刊2012年优秀论文颁奖词

旅游学刊2012年优秀论文颁奖词

《旅游学刊》2012年度优秀论文(颁奖词由本刊学术委员谢彦君教授和马波教授撰写,特表谢忱。

)作者:左冰1,2,保继刚1(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2.云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题名: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2012年第2期)摘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权利失败、机会缺失与能力匮乏。

对于后两者,研究者们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而针对社区居民“无权”和“去权”的权利失败状况,学术界至今缺乏应有的关注。

文章以马克思地租理论为起点,结合现代产权理论,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研究,剖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状态及其决定的旅游开发增值收益分配在理论上和现实中的矛盾性,提出了“吸引物权”这一新型的产权权利,并指出我国农村社区参与权利失败的制度性根源在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受限制支配、所有权主体“虚位”和吸引物权“缺位”,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土地权利变革之路。

颁奖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或者所谓的“价值中立”原则,向来都是一个并不能被彻底践行的原则。

这不仅在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无法完全做到(甚至包括自然科学家),而且,在科学研究的课题选择这一关键环节,以及在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这个目的性阶段,都往往会突出地显示出科学家的人文关怀情结和社会融入意识。

在这一点上,生活于黑暗的资本原始积累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便是一个将科学纳入阶级社会视野的社会科学家。

尽管今天在实证主义盛行的时代,抵制马克思学说的已经不乏其人,但不可否认的是,马克思是那个时代对人类社会富有责任感的一位科学巨擘。

为此,他的劳动价值论经济学、冲突理论社会学,直到今天,也依然是审视阶级、阶层分裂现象的解剖刀。

左冰、保继刚二人选择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探讨当今中国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所涉及的土地权利问题,不仅为其立论建立了牢靠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彰显了其认同社会冲突范式的科学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的独特关注,作者的努力,对于解释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遗产旅游、文化旅游等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开发和利用当中所暴露的日益尖锐的矛盾,是一种极富启发性的探讨。

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综述真实性在旅游中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由客观的事实和相应的参照体系所共同决定的。

在文化旅游发展的大潮中,真实性既是旅游者获得成功的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经营者成功开发旅游景区需要着重考虑的一大方2014年1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旅游的研究中麦肯内尔最早提出了文化旅游中旅游者所追求的真实性问题。

克雷克(Craik)认为“文化旅游”本身并非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和事实,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在当代的旅游活动中包含着新的品质而已。

(二)对文化旅游其中某一类型的“真实性”进行探讨袁媛的《对“异地集锦式民俗旅游”真实性的认识》认为旅游者需要“真实性”但不必是现实性。

博物馆可以看作真实性的圣地是因为它们能使原始物品变得神圣,那么异地集锦式主题公园也可以被看作真实性的圣地是因为它们是一种神圣化的模仿。

彭臣帅的《关于民族文化旅游中几个“真实性”的探讨》中讨论了“民族文化的本真性”和“民族旅游文化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游客的“体验真实”是民族旅游文化开发追求的重要目标,作者认为民族旅游文化的真实性是指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具有民族文化的事实依据,在表现形式上不能太夸张、虚假,能给人一种真实感。

方小伍的《泸沽湖民族文化旅游舞台真实性初探》认为舞台真实取决于游客的体验,并且提到了影响泸沽湖旅游中舞台真实的主要因素,包括游客期望值和东道主展示。

另外,作者的主要线索在于旅游引导着旅游者去领悟文化的真实性,而旅游者对文化的感受又反过来丰富了文化真实性的内涵。

徐赣丽的《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类民俗化与文化真实性——以广西桂林龙脊景区为例》认为只要参与者认真对待,而旅游者自己能够获得真实性的感受,那么这种旅游中的类民俗展示应该是有其合理性的,甚至可以说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如能创造性地结合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来制造新的民俗,则无疑是对其本身文化传统的发展。

李昕的《民俗旅游中传统文化的“真实性”探讨——以桃坪羌寨“花儿纳吉”赛歌节为例》认为客观性真实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更多的还是建构性真实或存在性真实,“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难以清楚界定的问题,然而“真实性”对游客和东道主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

旅游真实性问题及批判-吴鸿成

旅游真实性问题及批判-吴鸿成

浙江大学旅游管理11级(硕)吴鸿成此篇文章为旅游学真实性问题的总结以及个人思考,个人认为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研究回顾客观主义真实性1.戈夫曼( Goffman) 在社会学领域提出了前台后台理论,将人的日常生活看作是一种舞台化的表演,通过前台与后台区分不同的社会表现形态和社会角色,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麦坎内尔( MacCannell) 将戈夫曼前台后台理论引入旅游研究,提出了舞台化真实性理论( staged authenticity) ,认为旅游者的旅游过程,其实是对真实性追求的过程,旅游者期望融入旅游地的生活中,看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客观性真实性是指一个物品的原本性( original) ,而此种真实性是能透过一种固定标准与知识的事实来判断的,其追问的是旅游地事物的真实性问题,即旅游地的旅游活动、文化等的真实性和真实程度。

此时的研究问题主要在:“伪事件”;“舞台真实”;以及对后台真实的追求。

建构主义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是由游客或旅游业者的期待、偏好、信念和力量所共同投射的产物,所以同一种物品有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真实性,而且旅游的经验与所参观的真实性事物相互影响,以至于所得到的真实性是一种象征性的真实性。

此时:“伪事件”就被定义为舞台真实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游客体验的真实性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和四方面因素有关:①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直接接触越多,真实性体验越强烈),②游客数量(游客数量越多,体验越不真实),③独立程度(越是在行程安排上独立的游客体验越真实),④和宣传的一致性(旅游过程中如果看到的现象和宣传中的越相符体验越真实)。

存在主义真实阶段王宁——站在游客体验的角度来诠释真实性,认为旅游地事物的真实性无关紧要,关键是游客欲通过旅游来激发生命中的潜在状态及发现自我。

所以存在主义真实性与旅游客体完全无关。

所以,王宁所谓的真实性与以往讨论的真实性毫不相干,他强调的是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是游客通过真实的体验来确认和追求自己的存在性。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与启示基于近20年ATRTM文献的考察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与启示基于近20年ATRTM文献的考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种习俗、传统、表演艺术等所组成的一系列非物质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和历史,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的文化旅游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更注重体验、互动和参与感,使游客更能深入了解并体验当地的文化传统。

在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中,ATR(Authenticity, Tourism, and Recreation,真实性、旅游和娱乐)和TM(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管理)是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

ATR研究主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研究如何通过旅游活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TM研究则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营销和管理策略,研究如何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ATR和TM的研究成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旅游活动,当地居民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加珍视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许多旅游目的地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本,通过推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旅游活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们可以互相了解和学习,加深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促进和平与友谊的发展。

然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兴起,旅游活动可能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潜在的破坏和消失。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培养专业的文化遗产管理人才,宣传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等。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he tourist experience-王宁 存在主义真实性英文原文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he tourist experience-王宁 存在主义真实性英文原文
\
Pergam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26, No. 2, pp. 349Ð370, 1999 Þ 1999 Elsevier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Printed in Great Britain 0160-7383/99 $19.00+0.00
PII: S0160-7383(98)00103-0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
Ning Wang Zhongshan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at 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of the meanings of authenticity in tourist experiences. Three approaches are discussed, objectivism, constructivism, and postmodernism, and the limits of {{object-related authenticity|| are also expo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is an alternative source in tourism,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toured objects are authentic. This concept is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two different dimensions: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This demonstrates that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can explain a greater variety of tourist experiences, and hence helps enhanc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authenticity-seeking|| model in tourism. Keywords: authenticity,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tourism, tourist experiences Þ 1999 Elsevier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Resume: Pour repenser l|authenticite dans les experiences du tourisme. Cet article vise a Á une clarification conceptuelle des significations de l|authenticite dans les experiences du tourisme. On discute de trois fac ž ons d|aborder le sujet: objectivisme, constructivisme et postmodernisme, en examinant au me Á re que ¼ me temps les limites de {{l|authenticite liee aux choses||. On sugge l|authenticite est une source alternative en tourisme sans considerer si les objets visites sont authentiques. Ce concept est classifie en encore deux dimensions: interpersonnelle et intrapersonnelle. Ceci demontre que l|authenticite peut expliquer un plus grand nombre d|experiences des touristes, ce qui aide a Á rehausser le pouvoir explicatif du mode Á le du {{chercheur d| authenticite|| du tourisme. Mots-cles: authenticite, authenticite existentielle, tourisme, experiences du tourisme. Þ 1999 Elsevier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真实性

真实性

真实性最初来自希腊语,意思为自己做的、最初的。

最早用在博物馆,即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一切展品是否真实,其价值是否与某个价格相符合。

之后被借用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的研究中(Trilling,1972)。

1973年MacCannell将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从此,真实性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Taylor,2001)。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也有较多研究。

一、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现状综观西方人类学家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真实性进行了研究。

而国内的旅游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并以实证研究为主。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真实性的概念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

“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对于“真实性”这一概念是众说纷纭,至今未有明确的定义。

“真实性”这个术语未加清晰界定就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造成了许多混淆,研究者很多时候是靠直觉来揣摩该术语的含义(谢彦君,2006)。

在国内,Authenticity也被翻译成原真性、本真性等。

MacCannell(1973)认为旅游业不仅是现代化的产物,也体现了现代生活与过去形成对照的某些具有价值的东西,如现代游客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要去看“他人”和体验“他人”的生活、习俗、传统、仪式等,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真实”。

Vally认为,“真实性是游客渴望得到、并积极追求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被认为是反映真实的、不掺假的目的地的日常生活,或者能够让游客接触这种生活。

”(转引自林美珍等,2003)Cohen(1988)认为“真实性”是一个“社会创建的概念”,文化真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融合发展而改变,真实的文化经历不是访问者和社区居民的一种讨价还价的商品,而是访问者对其经历是否真正反映地方价值的认可。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
5.2体验旅游产品的设计实例
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娱乐性要求变高,一些学者提出了旅游体验在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吴文智、庄志民(吴文智、庄志民,2003)在旅游与体验的内在关系分析基础上,以古村落旅游产品开发为例,提出了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的系统框架,并具体阐述了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一系列新方法、新途径。邹宇(邹宇,2005)以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体验化开发为例,提出了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系统框架,对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孙飒(孙飒,2006)着重探讨了如何将“体验”引入乡村旅游,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付美蓉(付美蓉,2005)、乔海燕等(乔海燕,2006)、米姗姗(米姗姗,2006)针对红色旅游的开发方式过于简单化、程式化,提出通过走“红色”路线、吃“红色”饭菜、看“红色”影片、住“红色”驻地等体验性旅游活动,促进红色旅游的更好发展。陈琳、李树民(陈琳、李树民,2006)以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业生产与消费行为关系的变化为突破口,提出西安市城墙景区产品创新的思路、项目内容以及城墙体验式营销的模型构架。陶少华(陶少华,2006)提出体验经济与文学旅游结合的4种方式。首先将旅游体验分解为people、environment、activity和reaction4个要素,游客与其他参与者(people)相互作用,在由旅游吸引物、有形环境和设计构成的旅游环境(environment)中参与各种游憩活动(activity),并通过这一过程产生各种内在的反应(reaction)获得完整的旅游体验。迟静圆、孙厚琴(迟静圆、孙厚琴,2006)认为发展冰雪旅游就要深入挖掘冰雪文化的内涵,创新产品的设计,大力发展赛事经济和开发旅游纪念品,增强游客冰雪旅游中的体验感受。
国内学者窦清(窦清,2003)在旅游体验类型的进一步研究中把旅游体验分成了9类:情感体验、文化体验、生存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学习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梦想实现体验和娱乐体验。邹统钎(邹统钎,2003)在讨论了旅游体验的本质后,区分了旅游体验的5种类型,即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认为旅游体验具有个体性、参与性、综合性等特点。李晓琴(李晓琴,2006)认为旅游体验的核心内容是情感体验、知识体验、实践体验和转变经历。宋咏梅、孙根年(宋咏梅、孙根年,2006)在论述了体验旅游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认为体验旅游有5个等级类型,即消遣娱乐、逃逸放松、知识教育、审美猎奇和置身移情。

西方旅游研究中的_真实性_理论

西方旅游研究中的_真实性_理论

西方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李旭东 张金岭(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6) 摘 要:30多年来,真实性在西方一直被认为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在旅游界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以至于有多少人写关于真实性的文章,就有多少关于真实性的定义。

“真实性”这一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主要经历了4次转变:客观主义的真实性———建构主义的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的“超真实”———存在主义的本真性。

对旅游研究而言,真实性应是我者与他者、这里与那里、现在与过去、熟悉与陌生、变化与静止、破碎与完整、世俗与神圣等二元概念的逻辑辩证。

关键词:真实性 客观主义 建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 存在主义 真实性“Authenticity”,又被译作原真性、原生性、可靠性、准确性、本真性等。

真实性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博物馆里的展品是不是真的;另外还指人本身的存在状态(Wang,1999)。

1973年,MacCannell在《舞台的真实性》(S taged A uthenticity)一文中首次将真实性(Authenticity)这一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从此,真实性(Authentici2 ty)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Taylor,2001)。

学界主要讨论的是旅游经历的真实性,即现代游客在何种程度上追求真实性,他们能否实现追求真实性的目的;通过分析游客是否关心“真实性”,解释游客行为的差异;旅游目的地以及游客在景区的经历会如何帮助游客实现其追求真实性的动机。

在旅游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4种视觉讨论了“真实性”。

前3种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最后一种是旅游主体的旅游经历的本真性(Wang, 1999)。

存在主义者对“真实性”的理解是从游客而不是从被旅游的文化角度出发的。

而在客体相关的3种“真实性”概念中,客观主义者与建构主义者坚持客体的真实性,后现代主义者则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客体“真实性”概念,认为“仿真”比原物更加真实,已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超真实”(hyper-reality)境界(Baudrillard,1988)。

回望_真实性_authenticity_下_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回望_真实性_authenticity_下_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真实性是个 隐 含 争 论 的 概 念[43]; 戈 龙 博 认 为,由 于 真实性这一术语的 复 杂 本 质,使 不 同 学 科 背 景 的 学 者都得以 借 用,最 终 导 致 其 内 涵 的 模 棱 两 可[3]; 王 宁干脆指明,由 于 真 实 性 概 念 的 广 泛 使 用,其 模 糊 性 、局 限 性 已 昭 然 若 揭 ,批 评 家 们 质 疑 真 实 性 的 有 用 性与合理性,就是因 为 许 多 旅 游 动 机 与 旅 游 体 验 已 超出其 解 释 能 力[28]。 库 恩 ( Kuhn ) 曾 强 调,任 何 一 门学科的“基本概念”,都 是 该 学 科 成 员 所 一 致 认 可
产的唯一性、不可 复 制 性、整 体 性 等 特 质 密 不 可 分, 或“声称”,绝 非 产 品 本 身[40]。 显 然,科 恩 所 提 倡 的
不能一概而论。但 毋 庸 置 疑,旅 游 客 体 的 真 实 性 裁 “生命历程论”与其早期的“渐变真实性 ”一脉 相承,
决通常掌握在权威之手,尤其遗产,其权威化真实性 但前者似乎更靠近存在真实性。这既表明在真实性
与设计”、“材 料 与 实 体”、“用 途 与 功 能”、“传 统 与 增烦恼了。鉴于为 旅 游 市 场 而 制 作、仿 造 已 经 变 成
技艺”、“语言”、“背 景”、“精 神 与 情 感 ”① 等 严 格 标 世界各地匠人的谋 生 手 段,这 样 它 就 神 如 出 一 辙,当 然 这 与 遗 真实构成,而“造假”是用来谴责名不副实的“标榜 ”
定。值得一 提 的 是,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 UNESCO ) 实”。反之,若坦白承 认 旅 游 客 体 的 非 真 实 性,反 而
在判定某地点或某事物是否有资格被列为世界文化 会赢得另一种真实性。科 恩 亦 支 持 这 种“诡 辩 ”,他

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日期: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旅游管理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庄梅华ZHUANG Mei-hua(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南平353000)摘要:旅游的原真性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旅游者在旅游中追求的是原真性的旅游愉悦,希望在旅游中寻找到原真性的文化传承。

然而,在实际的旅游开发中过分商业化,景点又过于千人一面,影响旅游原真性。

因此,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开发最难把握就是原真性和商品化的平衡。

文章对旅游原真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对旅游原真性理论的梳理对旅游商业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旅游;原真性;商业化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97-03作者简介:庄梅华(1982-),女,福建泉州人,闽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

1 国外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进展原真性(authenticity)研究有两大分支,一是“遗产原真性”,一是“旅游原真性”。

遗产原真性究略早,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最早提出了遗产的原真性概念,随后1994年的《奈良文献》对亚洲特殊材质的遗产提出原真性概念的补充,2005年《世界遗产公约》对遗产原真性的操作性等方面做了补充规范。

伴随着遗产保护的原真性研究,旅游学者眼中的“旅游原真性”,根据王宁[1]总结出来有四个阶段四种原真性:第一种是客体原真性,将原真性作为一种静止的。

第二种是建构性原真性,认为原真性是可以商榷的。

客体本真和构建性真实,正如静止与动态一般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不是要全部将过去保留下来,而是保留文化的根。

第三种是后现代主义的超真实,提出后现代旅游者对“原作品”的原真性已不再关注,他们认同“不原真性”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ty)的“逼真”。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下)——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下)——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
旅 游 学 刊
第 2 7卷
2 1 第 5期 0 2年
回 望 “ 实 性 " atet i ) 下 ) 真 ( uh ni t ( cy
— — 一
个 旅 游研 究 的热 点
赵 红梅 董 培 海 ,
( . 南 师 范 大 学旅 游 与地 理 科 学 学 院 旅 游 系 , 南 昆 明 6 0 0 ; .云 南 保 山学 院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南 保 山 6 8 0 ) 1云 云 55 0 2 云 70 0
闻 , 究视 角逐 渐 从 “ 观 ” 向 “ 观 ”, 既反 映 出 真 实 性 研 客 转 主 这
内涵 的 延展 与 变 迁 , 凸 显 旅 游 主 体 一 游 客 体 验 的 重要 性 。 亦
然 而 . 研 究者 日渐 褊 狭 的 视 域 来 看 。 游 客 体 真 实 性 对 旅 就 旅 游体 验 真 实性 的 影 响 从 松 散 到 几 近 断 裂 , 游 主 体 甚 至 以 旅 “ 纳万物” 悦 的信 仰 姿 态 视 一 切 “ 在 ” 真 , 而收 获 真 实 存 为 从 的体 验 。客 观 真 实 与 主 观 真 实 , 竟 是 谁 决 定 或 影 响 了谁 ? 究 时 此 问题 的探 寻 导 致 学界 对旅 游 客 体 之 “ 假 ” 重 新 界 定 虚 的 和 对旅 游体 验之 “ 实 ” 真 的再 度 好 奇 , 因 此 形 成 旅 游 真 实 并

劳永 逸地 接受 了。因此 , 从本 体论 、 认识 论和 价值
何 为真 实性 ? 就特 里 林 考 据 , 现代 旅 游 实 践 在
论 上来 探讨 真实 性 的概念 或 内涵 , 尤显必 要 。 就
四、 定 : 性或 价值 ? 界 属

旅游与遗产--真实性讨论

旅游与遗产--真实性讨论

这一节是对遗产旅游中真实性的讨论,真实性的概念来自与遗产学,对于authenticity 的讨论在很多书和论文中都有提及,记得赵老师发给我们那篇“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上也有写到,在国内很多人对“本真性,原真性和真实性”进行了讨论,其中张朝枝总结认为:在社会学界、民俗学界通常用“本真性”,文化遗产保护界通常用“原真性”,而旅游界则常用“真实性”以强调旅游体验。

而在上节课赵老师也说过,“本真性”更多是用来描述一种状态,就旅游体验来说它是一种最高级的形式,游客在体验中会达到的一种忘记自我完全融入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就是一种本真的状态;“原真性”主要是体现一种客体的真实性,是一种客观的性质;而“真实性”则更多的去描述旅游者的体验感觉,在遗产旅游中,游客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认为自己获得了真实的体验。

其实我们组员在这个题目到底是用真是性还是原真性上也产生了分歧,最后在赵老师那篇文章里,我们找到了一种解释,就是在旅游中应用“真实性”的翻译更多的是出于一种习惯。

由于authenticity在旅游运用中的多义性和判断的复杂性,所以在对其精准对译与约定成俗之间只能迁就后者。

这也是本节选用“真实性”作为题目的原因。

游客对真实性的追求游客有寻找真实体验与真是境地的愿望尽管旅游中遗产的真实性通常和游客所追求的真实性大相径庭,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认为着游客追求的是真实体验和真正境地。

遗产之所以会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是因为人们对他者文化(异文化)的一种向往,是因为游客本身的文化和遗产地的文化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恰好是旅游吸引力的核心部分。

有些学者认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遗产往往代表着一种真实,更确切的说是“原真”,而因为旅游者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不真实,才会需要通过遗产旅游来寻求这种丢失的真实。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人们是怀旧的,他们希望以旅游的方式回到以前的生活哪怕这样的生活体验只是短暂的。

物与像:从旅游者视角看旅游中的真实性

物与像:从旅游者视角看旅游中的真实性

物与像:从旅游者视角看旅游中的真实性提要旅游真实性问题日益为许多旅游学者所关注。

本文认为可借助物与像的光学原理,从旅游者视角出发来研究旅游真实性问题。

因此,本文通过构建物与像的真实性模型框架,对其相对性及转换进行了探索性的讨论和分析。

一、引言光学中,人们经常面对物与像这两个基本物理概念。

物和像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的物点和像点构成的集合,对于一定的光学器件,物点和像点是一一对应的。

由物体发出的入射光束射到光学器件上(如平面镜或透镜),经过反射或折射形成出射光束,出射光束形成像点。

真实性是旅游者渴望得到、并积极追求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被认为是反映真实的、不掺假的目的地的日常生活,或者能够让旅游者接触这种生活。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于对市场需求的适应以及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旅游者总在努力寻找真实性却经常失败,原因归根于旅游并不总是能够让旅游者找到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形成真实的旅游主体认知。

为此,本文借助了物与像的光学原理,从旅游者视角构建了物与像的真实性模型框架,并对其进行了探索性的讨论。

文中分析了旅游者在寻找真实的旅游经历时,如何将真实作为一种感觉,借助于旅游活动形成真实的旅游主体认知,使旅游主体凝视的客体具有更强的真实感,进而实现旅游者真实的自我。

二、物与像的概念界定物与像是光学成像过程中的基本概念,也是讨论物与像的真实性模型的基础,其概念界定应首先通过光线和光束来进行。

光线是表示光传播途径的有向几何线,它是光传播的方向,也是光能量的传播方向。

光束是具有一定关系的光线的集合,即光波波阵面的法线的集合。

成像过程是由物发出的光束,射向成像系统,经成像系统出射,相交而形成像,即通过光束在成像系统前后形态的转变而实现的。

物是入射光束的交汇点。

其中,发散的入射光束的顶点,称实物;汇聚的入射光束的顶点,称虚物。

光学成像过程中的物可以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物,也可以是前一个系统出射光束的交汇点,即光束的交汇点,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虚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逼真的再现; 2. 真 的 ( genuine) 、尊 重 历 史 的 与 准 确 此才会产生如此之多、难以理喻的“真实”与“虚假 ”
无误的仿真; 3. 与复制品相对的原物; 4. 权威或权威 化力量所认证抑 或 法 律 认 可 的 真 实 性[25]。 与 布 鲁
之辨。多数 旅 游 吸 引 物 的 真 实 性 是 历 史 的 或 艺 术 的,在很大程度上,可 被 归 诸 于 人 的 创 造 性,而 真 实
定。值得一 提 的 是,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 UNESCO ) 实”。反之,若坦白承 认 旅 游 客 体 的 非 真 实 性,反 而
在判定某地点或某事物是否有资格被列为世界文化 会赢得另一种真实性。科 恩 亦 支 持 这 种“诡 辩 ”,他
遗产时,就“真 实 性 ”制 定 了 操 作 指 南,其 中,“外 形 提倡将真实性当作“生命 历 程”来 看,这 样 便 不 会 徒
真实性是个 隐 含 争 论 的 概 念[43]; 戈 龙 博 认 为,由 于 真实性这一术语的 复 杂 本 质,使 不 同 学 科 背 景 的 学 者都得以 借 用,最 终 导 致 其 内 涵 的 模 棱 两 可[3]; 王 宁干脆指明,由 于 真 实 性 概 念 的 广 泛 使 用,其 模 糊 性 、局 限 性 已 昭 然 若 揭 ,批 评 家 们 质 疑 真 实 性 的 有 用 性与合理性,就是因 为 许 多 旅 游 动 机 与 旅 游 体 验 已 超出其 解 释 能 力[28]。 库 恩 ( Kuhn ) 曾 强 调,任 何 一 门学科的“基本概念”,都 是 该 学 科 成 员 所 一 致 认 可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 09XMZ058 ) 资 助。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to ZHAO Hong-mei ) ( No. 09XMZ058) . ] [收稿日期]2011 - 07 - 28 ; [修订日期] 2012 - 03 - 17 [作者简介]赵 红 梅 ( 1974 - ) ,女,重 庆 人,讲 师,博 士,研 究 方向为 人 类 学 与 旅 游 文 化 ,E-mail: hongmeizhaoyn @ yahoo. com. cn; 董培海 ( 1986 - ) ,男,云 南 昆 明 人,助 教,研 究 方 向
在普遍意义上,“客 观 真 实 性 ”不 可“方 物 ”,但 实,就越真实; 2. 科学的真 实 ( 或 物 理 的 真 假 ”的 判 断,这 是 认 事物本质性、规律 性 的 如 实 反 映; 3. 历 史 的 真 实,它
识的基础。吉尔里( Geary) 通过对欧洲中世纪遗物、 是动态而演 进 的,随 着 不 同 时 代 不 同 人 的 解 读、解
产的唯一性、不可 复 制 性、整 体 性 等 特 质 密 不 可 分, 或“声称”,绝 非 产 品 本 身[40]。 显 然,科 恩 所 提 倡 的
不能一概而论。但 毋 庸 置 疑,旅 游 客 体 的 真 实 性 裁 “生命历程论”与其早期的“渐变真实性 ”一脉 相承,
决通常掌握在权威之手,尤其遗产,其权威化真实性 但前者似乎更靠近存在真实性。这既表明在真实性
话语既来源于专业 知 识,又 受 制 于 欧 洲 中 心 主 义 与 国 家 、民 族 、阶 层 的 宏 大 叙 事 背 景[45] 。 因 此 ,真 实 性
的 认 识 上 ,研 究 者 自 身 也 是 某 种 程 度 的 建 构 论 者 ,更 暗示着伴随旅游吸 引 物 的 多 样 性 与 创 造 性,基 于 认
为旅游文化与旅游地理。
性的初次分离,但前 者 将 艺 术 品 的 真 实 性 裁 决 权 赋
·13·
赵红梅等 | 回望“真实性”( authenticity) ( 下)
第 27 卷 2012 年第 5 期
予个体的表面判断,使 真 实 性 的 客 观 标 准 更 难 以 确 实,…… 它 被 命 名 这 一 事 实 恰 恰 说 明 它 不 那 么 真
的 东 西 ,而 一 旦 学 术 圈 对 某 些 术 语 达 到 共 识 ,就 可 运 用这些术语来表述 或 解 决 问 题,甚 至 藉 此 产 生 新 概 念,发现新 的 研 究 方 向[36]。 照 此,真 实 性 还 算 不 上 某个学科的基本概 念,更 奢 谈 作 为 卓 越 的 理 念 而 被 一 劳 永 逸 地 接 受 了 。 因 此 ,从 本 体 论 、认 识 论 和 价 值 论 上 来 探 讨 真 实 性 的 概 念 或 内 涵 ,就 尤 显 必 要 。
与设计”、“材 料 与 实 体”、“用 途 与 功 能”、“传 统 与 增烦恼了。鉴于为 旅 游 市 场 而 制 作、仿 造 已 经 变 成
技艺”、“语言”、“背 景”、“精 神 与 情 感 ”① 等 严 格 标 世界各地匠人的谋 生 手 段,这 样 它 就 是 生 活 历 程 的
准无疑与博物馆的 专 业 精 神 如 出 一 辙,当 然 这 与 遗 真实构成,而“造假”是用来谴责名不副实的“标榜 ”
性研究的纷争局面。有鉴于此,对国外真实性研究做 一 番 缘 起、视角、界定等方面的梳理和反思,或将对国内相关 研 究 与 应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真实性; 旅游研究; 价值 [中 图 分 类 号]F59 [文 献 标 识 码]A [文章编号]1002 - 5006( 2012) 05 - 0013 - 010
[摘 要]麦 坎 内 尔 掀 起 的“真 实 性 ”研 究 热 已 逾 30 年,其 间,研究视角逐渐从“客观”转向“主观 ”,这 既 反 映 出 真 实 性 内涵的延展与变迁,亦 凸 显 旅 游 主 体—游 客 体 验 的 重 要 性。 然而,就研究者日渐 褊 狭 的 视 域 来 看,旅 游 客 体 真 实 性 对 旅 游体验真实 性 的 影 响 从 松 散 到 几 近 断 裂 ,旅 游 主 体 甚 至 以 “悦纳万物”的信仰 姿 态 视 一 切“存 在 ”为 真,从 而 收 获 真 实 的体验。客观真实与 主 观 真 实,究 竟 是 谁 决 定 或 影 响 了 谁? 对此问题的探寻导致学界对 旅 游 客 体 之“虚 假 ”的 重 新 界 定 和对旅游体验 之“真 实 ”的 再 度 好 奇,并 因 此 形 成 旅 游 真 实
纳相比,科 恩 的 真 实 性 更 为 复 杂,他 认 为 有 六 层 含 性一词本 就 蕴 含“创 造 ”的 意 思。 张 世 英 也 认 为 创
义: 1. 作为“起 源 ”( origins) 的 真 实 性,主 要 指 生 产、 造性与虚拟性关系甚大,都是对现实的超越,他对历
习 俗 、世 系 与 权 威 资 格 的 古 老 程 度 ,是 否 遵 循 惯 习 或 传统,其反 义 词 是“歪 曲 ”( falsification) ; 2. 作 为“真 正性”( genuineness) 的 真 实 性,即 名 副 其 实、不 掺 假 或真实的事物,其反义词为“替代品 ”( surrogate) ; 3. 作为“原生性 ”( pristinity) 的 真 实 性,一 种 杂 质 的 纯 天然 状 态,反 义 词 是“开 发 ”( despoliation ) ; 4. 作 为 “真诚度”( sincerity) 的 真 实 性,指 人 际 交 往 中 情 感 的态度 表 达,反 义 词 为“狡 诈 ”( disingenuousness ) ; 5. 作为“创 造 性 ”( creativity) 的 真 实 性,尤 指 艺 术 作 品,其反 义 词 是“复 制 ”( copy,公 开 的 模 仿 ) 与“仿 造”( fake,秘 而 不 宣 的 模 仿 ) ; 6. 作 为“生 命 历 程 ” ( flow of life) 的真实性[40],指 无 目 的 性、未 符 号 化 的 非吸引物( 景象、场所、客 体 或 事 件 等 ) ,强 调 自 然 而
遗迹的研究,认为当 时 对 其 真 实 性 的 判 定 有 两 个 要 释、再解释而不断提 升 和 丰 富; 4. 艺 术 的 真 实 ( 或 诗
素: 其 一,它 称 得 上 是 奇 迹 吗? 其 二,它 吸 引 了 大 量 的朝圣者吗?[46]一千多年前遗 产 的 真 实 与 否 取 决 于
的真实) ,是 最 高 层 次 的 真 实,以 虚 拟 为 形 式,体 现 人类创造性的真实[47]。显然,过 于 强 调 事 物 的 物 质
中 ,真 实 性 的 应 用 是 从 博 物 馆 开 始 启 航 ,因 为 专 家 需 要确定博物馆的“艺 术 品 是 否 表 里 如 一 或 像 所 标 榜 的那样,并因 此 物 有 所 值 或 名 副 其 实 ”[43]。 客 观 论 者是这种 真 实 性 标 准 的 拥 护 者,在 客 观 论 者 看 来, “真实性”是旅游客体固有的、客观的属性,是“既 定 的”( given) 。然而,假如真实性是客体的某种属性, 那么这种属性表现为什么或可归纳成什么呢? 是传 统材料、传统 工 艺、原 始 性 ( 传 统 风 格 ) 等 外 在 特 征 的表现,或是某种堪称“美 德 ”的 内 在 品 性? 出 于 对 机械化 或 商 品 化 的 反 感 和 对 抗,“原 住 民 制 作 ”与 “非商品”也 一 度 成 为 衡 量 真 实 性 的 重 要 指 标。 这 些标准不难 捕 捉,但 带 有 强 烈 的“前 现 代 ”想 象,过 度推崇“原 始、质 朴、野 蛮、高 尚 ”等 特 质,并 不 适 用 于类 型 繁 复 的 其 他 旅 游 客 体。汉 德 勒 与 萨 克 斯 ( Handler & Saxton) 二人曾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真 实性”: 1. 来自观察 者 或 分 析 家 的 表 面 判 断,通 常 施 用于有形艺术品; 2.“体验”( experiential) 真实 性,通 常施用于表演艺术及其生 境[44]。 这 是 主、客 体 真 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