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控制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控制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文章根据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今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教师、学生、信息、教学手段及环境所组成的教学结构要素为着眼点,通过分析来解释如何运用控制论原理去调控教学活动,对控制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实施控制式教学所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控制论;教学;调控
一、控制论与教学概述
教学控制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兰达1962年提出,后为心理学家塔雷金娜等接受并发展,它以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教学系统,揭示教学系统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它寻求最佳的教学程序,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它内部的信息传递是通过控制来达成的。因而,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地表现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控制关系,这是保证教学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基本联系。
二、当今控制论视角下教学要素的构成
(一)教师多元化的控制
1.明确教学目的,进行超前控制
教学目的的确定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如教学大纲、教材特点、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教师需在多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积累所得到的经验,来制定具体、明确、可行的教学目的,既要超前制定好教学目的,更要把这一目的超前告知学生,以此形成超前控制,为教学营造一个好的开端。
2.选择最佳教法,实现优化控制
“最佳”有两层含义:一是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二是完成教学目的的有效性。这两层含义既是选择教法的原则,也是检验教师能否做到优化控制的条件。在教法的选择上,我们需要在多因素下进行考虑,如教学目的的制约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学生实际接收的可能性等。
3.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动机控制
动机有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之分,内部动机是学生求知的根据,外部动机对学习可起到促进作用。如何强化动机,需要教师实行恰当的调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法有:创设浓厚学习氛围,诱发学习兴趣;发掘学生潜能,增强其自信心;教授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其获取学习成就感。
4.准确获取信息,加强反馈控制
反馈是课堂教学控制关键的一环,是教师教学计划修正、完善以至撤销的依据。对此,提出三项原则,即多信息原则、多渠道原则及不失真原则;以及两点看法:一是及时反馈,局部调控,如课堂上的小练习;二是延时反馈,全面调控,如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
(二)学生自控能力
1.思维活动迅速定向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信息传输给学生,培养学生思维活动迅速定向的能力。实践中,学生可按下列步骤实行思维定向:一要审好题,弄清楚问题的已知条件及要得到的结论;二要将问题类化,把所遇到的问题与已掌握的有关知识结构挂钩,并进行比较归类;三要提取有关解题模式或对原有模式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思维控制执行能力
思维活动的控制执行,即为达到思维目的对整个思维过程的控制执行与调节。提高学生执行控制的能力:一是注意选择典型问题进行解剖和分析;二是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启发他们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
3.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自我控制以经验为基础,若没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思维自控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而且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将这些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识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更易理解、记忆,才能更好地促进其运用和迁移。
(三)信息的控制
教学过程信息调控的目的,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使受控对象获得最大量的有效信息,即教学最优化问题。为了实现信息调控,教学控制论认为,必须遵循教学动态平衡的原则使师生双方始终保持知识信息的畅通,这样在单位时间内,学生才有可能输入大量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信息的调控,这反映在对反馈信息的处理,这是教学过程中信息调控的关键。
(四)教学手段控制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
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通过对教学手段的控制,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不至于偏离预订的教育目的。
(五)教学环境的控制
教学过程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与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有效教学必需的教学环境。营造有利于“有效教学”的环境:首先,创设学生敢于发言、不怕出差错的课堂心理环境。其次,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再次,改变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调p
1.加强教学系统的可控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调控,教师有目的地引起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过程的进行以及其发展方向和速度,协调好教与学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定位、协调和控制。
2.反馈信息的获得利于教学过程控制能力的扩大反馈信息的获得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反馈如通过课堂提问;二是间接反馈如询问其他同学。通常,直接反馈是我们获得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因为它反馈速度比较快,而且真实性高,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即可。但是,也不可忽略间接反馈信息,第三方的加入可以使反馈面扩大,同时也扩大了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3.系统内信息控制的加强
加强信息的控制也可以对教学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信息的控制程序如下:采集——加工重组——储存——传输——反馈。要使教学信息的运行处于最佳状态,学生和教师都需要在程序中付出努力。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反馈的信度、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
反馈要有信度,因为不可靠的反馈是无法有效控制教学过程的,甚至给教学带来危害。反馈应有准确性,似是而非、含含糊糊的反馈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反馈具有时效性,反馈一定要及时,根据人脑的记忆和遗忘规律,若不及时反馈,也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根据教学的特点,反馈与前馈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即将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而不是等学生产生了错误之后再通过反馈信息来纠正,这种情况称为前馈。教学过程系统是一个继承性很强的系统,教师通过经验的积累可以获得很多前馈的信息。在后续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