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法治人才,注重法治理论素养、法律实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的综合提升。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使法治人才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卓越的实践能力,以及强烈的法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设置
1.法律基础课程: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核心课程,注重法律原理与法律制度的掌握。
2.实务课程:模拟法庭、法律文书写作、法律咨询与服务等,强化法律实务操作能力。
3.跨学科课程: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拓宽法治人才的知识视野。
4.创新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在法治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
1.实习实践:与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
2模拟法庭:定期组织模拟法庭活动,提高学生庭审实务能力。
3.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4.案例研讨:定期组织案例研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队伍
1.引进优秀实务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
2.加强教师培训与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3.鼓励教师参与法律实务工作,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4.建立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持续优化。
五、质量评估
1.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
2.定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教学质量情况。
3.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4.对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进行公示,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要求以依法治国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就变得及其重要。
一是大力发展法治素质教育。
要通过深入开展国民法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学习氛围,普及法治文化知识,加强全民法治素质提升,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全面提高全社会的社会法治意识。
二是强化法治建设队伍建设。
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改善法治队伍建设组织形式,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提高法治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提升法治的技能水平。
三是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要推动全国开展文明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推动法律文化普及,提升全社会的时代意识,发挥法治精神在社会运行中的积极作用。
四是构建法治伦理体系。
要尊重和遵守宪法,坚持正确的道德标准和法治精神,推动全社会统一文化观念,加强青少年法治思维觉悟,引导他们坚守个人道德,建立和谐的国家和社会伦理体系。
总之,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多方面努力,要紧密结合法治建设,及时补齐短板,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加强法治建设,人才是基础。
这些年来,我国全面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法官和律师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但也要看到,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相比,法治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都有待提高。
“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
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造就一支更加优秀的法治工作队伍。
四中全会将法制队伍建设提到战略高度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指出,《决定》的一个亮点是提出法治队伍建设。
在过去讲到队伍的时候,通常讲政法队伍建设,这次提出法治队伍建设。
“它的主体的范围扩大了,包括立法、法治政府,甚至执政党依法执政也需要有队伍。
此外,它还可以延伸到法学研究、法学教育、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还有博士、硕士,甚至本科生等等,这些也是整个法治队伍的组成部分。
”李林表示,法治队伍建设的提出更强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当中的专业性。
法治体系建成归根结底要靠制度和人,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中,法治队伍就是一个关键。
法律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是法治工作队伍的根基。
法治工作队伍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才能担当起依法治国中坚力量的重大使命,才能赢得社会信誉、赢得人民尊重。
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就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大力提高这支队伍的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打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之间的交流“梗阻”,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黄进11月12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
这就要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健全培养、招录、遴选、交流、晋升机制,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基础性工作。
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和后备力量,是法学教育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优化法学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法学师资队伍,是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为此,首先要坚定法学专业教师的理想信念,让其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其次要优化法学师资队伍结构,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建设需求,从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出发,建设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学术创新团队,推动法学理论研究发展与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第三是鼓励支持政法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到政法部门挂职,实现高校与法治实务部门人员双向交流,提高法学师资队伍素质。
优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要与法治队伍建设现实需求充分对接,在法律职业教育总体目标与规格统一基础上,实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化。
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三个类型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以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需求为导向,夯实基础、强化重点、突出特色。
进一步强化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重点加强与法治实务部门在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常态化、规范化体制机制建设。
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法治人才建设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法治人才建设的实施方案一、加强法学人才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建设的核心是加强法学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加强法学专业的教育体系建设。
各高校要优化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法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加强法治实践能力培养法学人才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法律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
三、加强法治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要有较强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同时,要加强法学研究机构和平台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机会,推动法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四、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新时代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对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治从业人员的培养和选拔,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公务员和政法系统干部的法治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此外,要注重培养法治人才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构建一个高效的法治人才队伍。
五、加强法治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为了激励法治人才的成长和发展,要建立健全法治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法治人才的绩效和贡献进行量化评估,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晋升机会。
同时,要加强法治人才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加强新时代法治人才建设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加强法学人才培养、加强法治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法治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加强法治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法治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研究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研究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明确提出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一支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治工作队伍。
关键词:德才兼备法治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的重大意义,报告中23次提到了“法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法治工作队伍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处在法治实践的最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一、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性法治工作队伍是一支专门从事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工作的法律职业群体。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法治,最终必须通过人来实现,由此,法治工作队伍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1、有利于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执法是法治高效运行的必要手段,司法是法治公平正义的体现,立法人员、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都是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一是能够保证立法人员实事求是,依据国情,遵循立法目标和法律制定客观规律,制定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二是能够保证执法人员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把法律文本准确应用为制约现实生活的行为规范;三是能够保证司法人员信仰法律、坚守法治,铁面无私、秉公司法,把守好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一、实现党的领导
发展法治的根本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要弘扬共产党的先进性和
纯洁性,坚持历史地位,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不断丰富和发展党
的规矩,不断规范和维护党的纪律,为发展法治充分保障。
二、完善制度体系
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倡议,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政治
体制改革和社会制度改革,推进市场体系完善和法制市场化经济体系
改革,建立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支撑的法治社会,建立法律法规和行政
管理制度的有机统一,建立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负责的法
制共同体,加强司法审慎制度建设。
三、促进法治法规教育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促进民间法治法规教育,弘扬法治文化,通过社
会实践、讲座、论坛等活动,把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把法治文化普遍
消化。
四、积极参与国际法治建设
中国应当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深入学习国际法治的先进经验,
积极参与国际法治的建设,争取更多述评权优惠,在国际上共享法治的福祉和收获。
五、加强人才培育
要培养有理想的、有纪律的人才,开展制度化的学者训练,确保有充分专业知识基础的法治人才,激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法治建设,为发展法治社会提供可靠的支撑和动力。
六、健全政策保障
法治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政策保障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要针对法律法规的建立、实施的效力、司法的程序等方面,健全政策体系,保障法治的实施有序进行。
七、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维护
完善法治,必须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道德建设,加强全民公民道德教育,树立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秩序,弘扬正气,弘扬法治精神,抵御外部恶劣因素的侵害。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路径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法治国家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石,对于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本文将从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健全法治人才队伍、完善法治体系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方面,阐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路径。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法治宣传教育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它能够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守法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开展多样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编撰法律普及读物、开展法治宣传片制作等方式,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法治的意义,促进全社会的法治素养提升。
二、健全法治人才队伍法治人才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是法治建设战略的核心问题。
要加强法学院校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法学领域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培养一大批既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经验的法学人才。
同时,还要加强法律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法律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完善法治体系构建完善的法治体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要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推进立法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健全法律法规制定、解释、修订和废止的程序规范,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同时,还要完善法律监督机制,健全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制度体系,提高司法公信力,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任务。
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注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加强政府法治建设,推动政府权力的公开透明和垂直责任制的建立。
全面依法治国与法治人才培养
全面依法治国与法治人才培养作者:苏静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3期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还提出要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队伍。
这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法治人才的培养。
本文将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对法治人才的要求,并对我国法学教育中法治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点进行分析,并试着提出与问题点相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法学教育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通過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等重要原则。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他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为了贯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就必须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者队伍。
一、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重要讲话,我们可以看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新时代的法治人才具备德法兼修的特质。
首先,要通过法学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
高校要明确本校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开设案例研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重视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此外,还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自己作为合格的法律人的能力。
申论范文:推进法治建设 打造法治强国
申论范文:推进法治建设打造法治强国申论范文:推进法治建设打造法治强国近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为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也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挑战,我们仍需继续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法治体系,打造法治强国。
推进法治建设是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石。
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培养全民法治意识,弘扬法律尊严。
要落实法治责任,加强法律执行力度,确保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有效贯彻。
要健全法治监督机制,严格依法惩处违法犯罪行为,构建法治良好生态。
打造法治强国需要加强法治体系建设。
要完善立法制度,推进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及时回应社会诉求,解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落地问题。
要加强执法体系建设,提高执法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效能性。
要健全司法体系,加强司法公正和司法能力,确保每一个公民都能在法庭上享受公正裁判。
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
推进法治建设还需要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的培养。
法治思维是一种尊重法律并根据法律行事的思维方式。
要推进法治思维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深入,强调法治观念的引导和培养。
要加强法学研究,提升法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培养一批具有扎实法学知识的专业人才。
要加强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支忠于宪法、忠于法律、忠于人民的高素质法律人才队伍。
打造法治强国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法治是各国共同的追求,法治建设需要吸取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也需要我们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法律交流与合作,为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法律秩序贡献中国力量。
要积极参与国际法律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推动国际法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要加强国际法律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并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学人才提供支持和机会。
法治人才建设工作方案
法治人才建设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为了适应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需要,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高法治水平,加强法治文化传承和发展,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原则1. 坚持党对法治人才建设的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 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法治人才;3.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能力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 鼓励创新,培养具备法治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工作内容1. 加强法学教育在高校设置法学专业,开设针对法治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2. 推动法治实践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和律师事务所等法治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
通过参与审判、办案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律素养。
3. 建立法治研究平台设立法治研究中心或法治学院,组织开展法治理论和实践研究。
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研究项目,培养法治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法学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5.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法治主题的讲座、研讨会、展览等活动,推广法治文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在校园中营造法治氛围。
四、工作机制1. 制定绩效评价标准根据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评价标准,确保培养的法治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2. 建立培养计划依托高校法学专业教学,制定法治人才培养计划,明确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确保培养成果。
3. 强化监督考核建立法治人才培养成果的监督考核机制,监测培养过程中的学生表现和教学质量,及时纠正问题并加以改进。
4. 加强资源整合各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强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法治人才建设工作。
五、工作保障1. 加大投入增加法治人才建设的财政投入,保障人才培养所需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建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司法行政人才队伍建设
司法行政人才队伍建设司法行政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司法行政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司法行政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司法行政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司法行政人才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负责协助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的管理工作,有效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依法行政。
优秀的司法行政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业务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领导才能。
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专业化的司法行政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满足法治建设的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然而,目前我国司法行政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不足。
由于司法行政人才的特殊需求,传统的法学教育难以满足其要求,导致人才供给不足。
其次,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司法行政人才职业晋升困难,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影响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再次,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待遇、环境等原因,许多优秀的司法行政人才选择离开司法行政系统,给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司法行政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人才培养。
通过建立和完善司法行政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司法行政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其次,优化职业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司法行政人才评价考核制度,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次,改善待遇和工作环境。
加大对司法行政人才的薪酬福利保障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留住人才。
此外,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未来,司法行政人才队伍建设应注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
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对司法行政人才的要求也将更高。
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法学知识和业务能力,还需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
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方案
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方案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也逐渐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法治人才的培育,已成为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础。
人才是国家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法治事业也不能例外。
为此,我们要针对现有人才队伍建设的不足,制定出一份关于“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方案”。
一、加强法制教育和培训法制教育是塑造法治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优秀法治人才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培训机制,促进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首先是加强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法律教育,推动教育理念的改变。
其次是开展针对干部法律知识,制定案例分析和辅导培养出蓝领和白领才能兼备的精英人才。
二、加强法律规划和管理法治建设的关键是法律规划和管理,而一个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则是推动法治工作持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应该定期对法律工作者进行培训和管理,进行定期的业务考核,检查工作情况,强化专业能力。
同时,建立针对性的奖励制度,鼓励法律工作者取得突出的业绩。
三、完善法律培养体系作为保障法治事业发展的基础,法律培养体系应该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该机制包括学术研究、学位教育、培训和考核评价等方面。
在各个方面建立完善机制,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培训、考核和评价标准。
同时,配合地区法律现实,建立各个层次的教育和培养方式,培养出各类法律人才。
四、完善激励机制完善激励机制,考核标准科学、公正,采取量化考核方法,并向全社会公开所有考核信息。
重视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人才培养,加强基层法律事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此外,建立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与基层法律机构之间的业务协调机制,以确保基层法律行业工作高效顺畅、注重公正公平。
五、打造良好人才环境为打造良好的法治人才环境,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法律教育和培训的开展。
2.完善法律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机构设施的建设和信息化发展。
3.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构建优秀法律人才的团队文化。
4.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流动渠道,赋予法律人才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
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法治化的法治工作队伍,对于推动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养。
法治工作队伍是维护国家法治、推动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
为了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需要加强对法治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举办各类法治培训班、研讨会,提高法治工作者的法律素养和专业水平,使其能够熟练掌握法律知识,具备扎实的法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为了激励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法治工作者的待遇和福利,设立法治工作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表彰奖励制度,激发法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激励机制。
三、加强队伍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为了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需要加强队伍管理。
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法治工作者的工作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对法治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同时,加强队伍的日常管理,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四、强化法治宣传教育,提高队伍凝聚力。
为了提高法治工作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可以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法治工作者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坚定维护国家法治、推动依法治国的信念和决心,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加强队伍建设,推动依法治国。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法治化的法治工作队伍,对于推动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依法治国,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六、结语。
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推动依法治国,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六、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一)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
抓住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政治标准,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
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
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门队伍的通道,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
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
加快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法治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
初任法官、检察官由高级人民法院、省级人民检察院统一招录,一律在基层法院、检察院任职。
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一般从下一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中遴选。
(二)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把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法治作为律师从业的基本要求,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
提高律师队伍业务素质,完善执业保障机制。
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监督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强化准入、退出管理,严格执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
法治人才的培养要求
法治人才的培养要求
法治人才非常重要,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
培养法治人才不仅强调基本理
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实践能力,尤其要强调从尊重宪法和法律,恪守法律,尊重法律的角度来培养法治人才。
首先,要注重为法治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民法、学依法治国理念,了解中
国宪法和社会主义法治现状。
其次,要加强对学习宪法的理论研究,不仅要了解全部的宪
法保护权利,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宪法思想理论的认识,从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面深入
研究宪法理论,进一步提高深化宪法知识。
其次,要提高法治意识。
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以遵守宪法和法律、维
护宪法和法律为准则,把握法治思想,不姑息违法,不纵容乱象,不徇私枉法,尊重法律,谨守法律,定期开展各种立宪教育和宪法宣传等。
此外,要培养法治的精神。
要教育学生以政府公正善治、依法行政、牢记“为人民服务”总部精神作为信念,增强信赖政府的力量,使自己的思维推动法治的实施,主动履行
公民义务,践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价值和任务。
最后,要注重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宪法应用能力、决策理论、案件处理技能。
同时,还要培养社会公益宣传能力,增强学生关注法治新闻节目的意识,加强参与宪法教
育活动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关注法治现实问题,实现社会正义与社会秩序。
培养法治人才,不仅需增强有关理论知识学习,还要重视教育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增
强自身的法治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法治实践能力,完善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实
现社会正义与社会秩序,才能真正把宪法和行政法律应用到实际中去,更好地推进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作者:赵守东来源:《奋斗》2014年第11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做出了新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尤其强调了坚持和改善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问题,既包括全局性政治阐释和谋划,也包括具体的贯彻要求,需要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把握。
一、必须坚持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要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首先要深刻理解党的领导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政党政治与法治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前者是国家的政党状态,后者是国家的法律规范,它们共同规定了国家的政治生活。
所以,两者并不矛盾,而且完全可以也应该统一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之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站在这样一个理论高度,阐明了党的领导与法治的相互关系。
《决定》提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同时,党的领导与法治工作也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
党将为法治工作提供根本的理论、政治、组织和制度引领;法治将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并对政党行为做出基本的规范和约束。
所以,《决定》指出,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政党政治与法治国家从来具有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性,不同的政党体制和政党状态将对国家法治产生不同的影响。
具体到当今中国的国情党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以其独有的历史地位和政治优势,处于执政党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重新制定了1982年宪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空前加强。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执政方略,法治建设全面发展。
当前,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也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
对此,全会给予了充分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之一。
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并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
本文将对考研中涉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涵主要包括法治地位、法治思维、法治文化、法治维度等。
首先,法治地位是指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根本地位。
其次,法治思维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再次,法治文化是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最后,法治维度是指法治要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实现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法治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维护人民权益。
再次,它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后,它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国家治理体系各个方面的法治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价值与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具有深远的价值和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法治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指导,指导实践中的法治工作。
其次,它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再次,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借鉴。
最后,它推动了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推动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法治建设。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以期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首先,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宣传,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同时,要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加强对全社会各个群体的法治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并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
其次,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来保障。
建设法治人才队伍,应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改革法学教育,推动高校法学专业建设,加大对法学人才的培养力度。
其次,要加强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培养,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对法律行业的管理,建立健全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以确保法律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再次,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是必然要求。
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制定并宣传普通法宪法、民法典,弘扬宪法精神、法制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之成为全社会认同和坚守的共同价值观。
最后,加大法治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力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明确的法治保障。
政府应当加大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力度,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同时,要加强执法部门的建设和规范,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确保执法公正、文明执法。
加强法律人才队伍培养,助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加强法律人才队伍培养,助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从《决定》的内容看,一方面为我们指出了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看到这种组织和人才保障的关键环节在于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因为无论是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还是法律服务队伍都要经过严格和科学的培养才能成才。
而要切实“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人才队伍,是我们人才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强法学理论体系学习,打造专业敬业、团结协作的人才工作团队,同时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奠基工程,《决定》对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在贯彻落实中,应注重法治人才培养与法治队伍建设现实需求的充分对接,进一步强化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人才中心在助力法治理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学习并掌握当前高校等科研机构法治人才的培养方式及相关政策,以便更好地做好法治理论人才培养工作。
一、学习高校法治人才培养方式及政策在加强法治理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高校是培养法治理论人才的前沿阵地,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培养方式直接决定着法治理论人才队伍的素质和发展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学位教育为主体、其他教育为补充,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进修相互衔接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为法治领域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与此同时,初步形成了教育部门宏观管理、司法部门行业指导、教育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法学院自主管理“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既有以法学理论传授为主的法学学术教育,又有具备行业特点的法学专业学位教育,还有贯穿于法律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法学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与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完整知识结构、适度学分要求、丰富选择空间的法学课程体系。首先,法学课程体系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相衔接,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其次,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压缩必修课程学分要求,形成精炼的核心必修课程体系,保证法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第三,形成丰富的选修课程模块,为法治人才成长创造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空间,重点开发建设一批实务技能选修课程模块供学生修读。
建设法治中国该如何培养法律人才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4-11-13 04:08:13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王先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任务,要求"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国法治人才培养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基础性工作。创新法学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和后备力量,是法学教育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优化法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法学师资队伍,是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首先要坚定法学专业教师的理想信念,让其成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其次要优化法学师资队伍结构,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建设需求,从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和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出发,建设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学术创新团队,推动法学理论研究发展与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第三是鼓励支持政法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到政法部门挂职,实现高校与法治实务部门人员双向交流,提高法学师资队伍素质。
但同时,我国的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具体体现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法治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多重矛盾和困境,主要包括规模和质量的矛盾、现实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模式化培养和多样化需求的矛盾、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矛盾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方面,法律类专业扩张迅速,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就业形势严峻,法科毕业生总体上供过于求,法科毕业生就业率非常低,近年来甚至被排到了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而被警示,已经就职的多数人也从事着与法律无关的工作;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法治人才的需求,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法治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和涉外高端法律人才严重不足,以至于我国涉及世贸和其他国际争端的官司往往要请国外的律师,面临很大的泄密风险,相关国际组织中的我国法律雇员也少得可怜。因此,有人指出,我国法学教育现在面临的最基本问题是学生的就业生存,还谈不到培养的法学人才怎么引领社会发展,怎么参与国家、国际社会的事务与秩序构建。这种观点虽然不够全面,但也有一定道理。这些都为我国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法律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在知识与技能教育之外,进行深入细致的职业伦理教育,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公正意识,为全民法治素养的培育奠定基础,以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
优化法学实践教学。法治人才必须具备法律职业技能和法治实施能力,这就要求强化法学实践教学。一是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训要求。二是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切实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三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重点将实务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入高校,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打破学校与社会的体制壁垒,加强校企、校府、校地、校所合作,引入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实务部门力量参与法治人才培养,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进入本世纪的10多年来,经过恢复、重建、改革和发展,在我国以法学学士、硕士、博士教育为主体,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在招生人数、向国家和社会输送法治人才方面形成了相当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据粗略统计,1977年,全国只有三所法律院系,1978年全国法学专业共有在校学生223人,到1990年全国已有70多所高校设置法律院系或法学专业,1999年这一数量已经超过300所,而现在全国有600多所高校有法学本科专业,全国每年招收法学本科生超过10万,在校的法学本科生超过了40万;300多所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招生法学硕士或者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年度招生约2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6万人;有4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具有招收法学博士的资格,法学博士研究生年度招生超过1000人,在校生规模大约3000人。法治人才队伍的壮大,为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我国法治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培养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机遇。法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严密的逻辑体系,这决定了法治队伍的基本特点也在于其专业性,要求具有法律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即以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家为核心的法律职业人员所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它必须经过专门法律教育和职业训练,是具有统一的法律知识背景、模式化思维方式、共同法律语言的知识共同体; 其成员间通过长期对法治事业的参与和投入,达成了职业伦理共识,是精神上高度统一的信仰共同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成为我国法治社会生活的内在要求。法治人才队伍和法律职业共同体不会自发形成,而需要培养。虽然培养的渠道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无疑是专门法学教育机构的专业培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学教育。与此同时,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和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贯彻其中,来加强法治人才的培养。结合四中全会精神和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满足法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法治工作队伍既包括法治专门队伍,也包括法律服务队伍;前者包括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后者主要是律师队伍;在广义上,法治队伍还应包括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立体、动态、有机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法治人才队伍是法治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其他体系的形成和实现。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及促进全民守法的重任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
(作者为中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2日07版)
王先林:建设法治中国该如何培养法律人才
2014年11月13日11:14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建设法治中国该如何培养法律人才
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
法律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在制度与人的关系上来看,好的制度还要靠人去执行,制度本身也要靠人去制定。明代海瑞即言:"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人法兼资,而天下之治成。"这说明,要推进依法治国建设,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绝对是一个关键因素。
法治工作队伍既包括法治专门队伍,也包括法律服务队伍;前者包括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后者主要是律师队伍;在广义上,法治队伍还应包括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队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立体、动态、有机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法治人才队伍是法治保障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其他体系的形成和实现。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及促进全民守法的重任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
优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要与法治队伍建设现实需求充分对接,在法律职业教育总体目标与规格统一基础上,实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化。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三个类型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以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需求为导向,夯实基础、强化重点、突出特色。进一步强化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重点加强与法治实务部门在联合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常态化、规范化体制机制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进入本世纪的10多年来,经过恢复、重建、改革和发展,在我国以法学学士、硕士、博士教育为主体,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在招生人数、向国家和社会输送法治人才方面形成了相当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据粗略统计,1977年,全国只有三所法律院系,1978年全国法学专业共有在校学生223人,到1990年全国已有70多所高校设置法律院系或法学专业,1999年这一数量已经超过300所,而现在全国有600多所高校有法学本科专业,全国每年招收法学本科生超过10万,在校的法学本科生超过了40万;300多所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招生法学硕士或者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年度招生约2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6万人;有4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具有招收法学博士的资格,法学博士研究生年度招生超过1000人,在校生规模大约3000人。法治人才队伍的壮大,为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