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茹清平整理
特级教师茹清平点评深圳市南山区期末统考作文(整理精校版)

特级教师茹清平点评深圳市南山区期末统考作文作文辅导0402 2127特级教师茹清平点评深圳市南山区期末统考作文转自:清平小屋【点评重点】怎样写出“思想深刻”的作文【训练题目】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的一次高考作文现状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提出现在的高考作文是应试文,与平时教学要求的自然文大相径庭;一些专家则认为考场就是现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所写的文章理应在短时间内展现出自己的亮点;一些人则认为对自然文与应试文既不要对立也不要混淆……你是如何来看待这一问题的呢,请自拟题目发表看法,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
二、请以“换个角度去读书”为题目作文。
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
【点评指导】思想的高度,就是写作的高度。
所以古人说“千古文章意最高。
”而我们大多数同学的考场作文,人云亦云,论点空泛。
怎样写出思想深刻或者有一定思想的作文呢?老师建议大家学会多角度叩问,叩问试题,叩问论点, 叩问“为什么”“怎么做”“如果不这样后果如何”。
用个性化的材料,缜密的论证使自己的观点“立”起来。
一、叩问试题。
命卷人为什么会命这道题?这道题与现实生活,与我们学生有何关联?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如何理解?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我倾向于哪一种?哪一种我掌握的材料多,有话可说,可以扬已所长?二、叩问中心论点。
我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与我中心论点相近、相反的观点是什么?有没有可取之处?如果没有,错在何处?三、叩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坚持这个中心论点?(因果推理)为什么与我相反的观点不对?(假设推理)四、叩问“怎么做”一般人怎么做?对还是错?古今中外的智者怎么做?(辨源流,观前后,顾左右,识彼此,比异同。
)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中学生该怎么做?还可以追问:社会上的其他人、一个集体乃至国家民族该怎么做?五、叩问“如果不这样后果如何”——反向思考。
【试题一例文】本自同根生(拟题化用诗句,新颖)南头中学高三(11)班陈思应试文与自然文是否大相径庭?最近一次高考作文现状研讨会上,专家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高中语文必修3-4文言文课课清(练习)——茹清平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篇目古诗文字词句课课清(必修3、4)设计:茹清平必修3蜀道难一、生字:1.蚕丛及鱼凫.(fú)2.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3.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4.扪参..(shēn)历井..仰胁息5.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6.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7.飞湍瀑流争喧豗. (huī)8.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â)雷9.剑阁峥嵘..而崔嵬..(weí)10.化为狼与豺.( chái)二、异读:1.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2.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三、活用:1.猿猱欲度愁.攀缘2.使人听此凋.朱颜3.砯崖转.石万壑雷4.侧身西.望长咨嗟四、多义:绝:1.可以横绝.峨嵋颠2.枯松倒挂倚绝.壁杜甫诗三首重点字1.玉露凋伤..枫树林2.江间波浪兼天..涌3.从菊两开他日..泪4.白帝城高急暮砧.5.生长明妃..尚有村6.一去紫台..连朔漠..7.独留青冢..向黄昏8.画图省识春风面.....9.千载琵琶作胡语..10.无边落木..萧萧下11.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12.百年..多病独登台13.艰难苦恨繁.霜鬓14.潦倒..新停浊酒杯琵琶行重点字:1.予左迁..江州司马2.明年..秋3.委身..为贾人妇4.因为..长句5.凡.六百一十六言.6.举酒欲饮无管弦..7.低眉信手..续续弹8.暮去朝来颜色故...9.梦啼汝泪红阑干..10.终岁不闻丝竹..声11.往往取酒还独倾..12.如听仙乐耳暂.明13.为君翻作..《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重点字1.瑟无端..五十弦2.一弦一柱思华年..3.望帝春心..托杜鹃4.此情可.待成追忆5.只是当时已惘然..6.海外徒闻更...九州7.他生未卜.此生休8.空闻虎旅传宵柝..(tuî)9.无复鸡人..报晓筹.寡人之于国也一、生字:1.弃甲曳.(yâ)兵而走2.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3.鸡豚.(tãn)狗彘.(zhì)4.谨庠.(xiáng)序.之教5.申之以孝悌.(tì)之义6.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二、异读、通假:1.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2.然而不王.(wàng)者3.无.失其时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直.不百步耳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四、活用: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填然鼓.之3.树.之以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王无罪.岁五、多义:之: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鸡豚狗彘之.畜于: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则移其民于.河东以:1.请以.战喻2.以.五十步笑百步3.斧斤以.时入山林4.树之以.桑六、特义1.河内凶.2.邻国之民不加.少3.勿夺.其时4.谷不可胜.食也5.非我也,岁.也6.黎民..不饥不寒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8.斧斤..以时入山林9.涂有饿莩而知发.10.斯.天下之民至焉七、判断: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八、省略: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八、倒装:1.未之有也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劝学一、生字:1.輮.(rïu)以为轮2.虽有槁.(gǎo)暴3.金就砺.(lì)则利4.吾尝跂.(qì)而望矣5.驽.(nú)马十驾6.骐骥..(qíjì)一跃7.故不积跬.(kuǐ)步8.锲.(qiâ)而舍之9.金石可镂.(lîu)10.蟹六跪而二螯.(áo)二、异读、通假:1.木直中.(zhîng)绳2.虽有.(yîu)槁暴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4.君子生.(xìng)非异也5.则知.(z hì)明而行无过矣三、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非能水.也3.上.食埃土4.下.饮黄泉四、多义: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而: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声非加疾也,而.致千里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以:1. 輮以为..轮2.无以.至千里于:1.青,取之于.蓝2.而青于.蓝3.善假于.物也七、特义:1.劝学2.声非加疾.也3.而闻者彰.4.而绝.江河5.不如须臾..之所学也6.假舆..马者五、省略:1、故木受绳则直2、金就砺则利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六、倒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过秦论一、生字:1.逡巡..(qūnxún)而不敢进2.秦无亡矢遗镞.(zú)之费3.流血漂橹.(lǔ)4.以愚黔.(qián)首.5.隳.(huī)名城6.度长絜.(xiã)大7.然陈涉瓮牖.(yǒu)绳枢之子8.东割膏腴..(yú)之地二、异读、通假:1.外连衡.而斗诸侯2.孝公既没.3.合从.缔交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5.而倔.起阡陌之中6.赢粮而景.从三、活用:1.内.立法度2.外.连而衡而斗.诸侯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4.会盟而谋弱.秦5.以愚.黔首6.以弱.天下之民7.追亡.逐北.8.天下云.集响.应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0.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11.序.八州而朝.同列12.瓮牖绳枢....之子四、多义:以:1.铸以为..金人十二2.以为..固3.自以为..关中之固4.然后以.六合为.家6.以为..桂林,象郡于:1.于是..从散约败2.于是..废先王之道3.非銛于.钩戟长铩也4.非抗于.九国之师也5余威震于.殊俗到五、同义: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2.……蒙.故业,因.遗策3.…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5.因利乘便....6.度.长絜.大7.比.权量.力六、特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相与.为一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4.秦人开关延.敌5.追亡逐北.流血漂橹.6.奋六世之余烈.7.以愚黔首..8.揭.竿而起9.天下云集响应..10.赢.粮而景从师说一、生字:1.官盛则近谀.(yú)2.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3.李氏子蟠.(pán)4.作《师说》以贻.(yí)之送二、通假、异读: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不.(fǒu)焉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îu)者三、活用:1.惑.而不从师2.吾从而师.之3.吾师.道也4.不耻.相师.5.君子不齿.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7.师.道之不传8.则耻师..焉四、多义:则: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则.耻师焉于:1.学于.余2.师不必贤于.弟子3.不拘于.时其:1.其.皆出于此乎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4.其.可怪也欤以: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圣人之所以..为圣之: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郯子之徒..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五、特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生乎.吾前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5.其出人..也远矣6.今之众人..7.圣人无常.师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9.好古文..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1.不拘于时.六、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非吾所谓传道受业解惑者也七、省略: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或师焉,或不焉八、倒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九、被动:不拘于时必修4柳永词两首重点字1.东南形胜..2.市列珠玑..2.重湖叠巘..(yǎn)清嘉4.有三秋..桂子5.千骑拥高牙..6.异日图将..好景7.归去凤池..夸8.都门帐饮无绪..9.兰舟..催发10.竟无语凝噎..1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12.此去经年..13.便纵有千种风情....苏轼词两首1.千古风流人物....2.羽扇纶.(guān)巾.3.樯橹..灰飞烟灭4.故国..神游5.多情..应笑我6.一尊.还酹.(lâi)江月7.何妨吟啸..且徐行..8.竹杖芒鞋..轻胜马9.料峭..春风吹酒醒10.回首向来萧瑟....处辛弃疾词两首重点字1.遥岑.(cãn)远目2.玉簪螺髻....3.断鸿..声里4.把吴钩..看了5.休说鲈鱼堪脍.(kuài)6.倩.何人唤取7.揾.(wân)英雄泪8.舞榭歌台....9.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10.封.狼居胥11.烽火扬州路.李清照词两首重点字1.薄雾浓云愁永昼..2.瑞脑..销金兽..3.有暗香盈袖..4.莫道不销魂..5.凄凄惨惨戚戚..6.乍暖还寒....时候7.最难将息..8.憔悴损...9.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生字:1.为赵宦者令缪.(miào)贤舍人2.使其从者衣褐.(hâ)3.相如持其璧睨.(nì)柱4.臣请就汤镬.(huî)5.会于西河外渑.(miǎn)池6.于是秦王不怿.(yì)7.相如虽驽.(nú)8.为一击缶.(fǒu)9.礼节甚倨.(jù)二、异读、通假:1.使人遗.(wâi)赵王书2.臣语.(yù)曰3.召有司案.图4.舍相如广成传.(zhuàn)舍5.秦自缪.(mù)公以来二十余君6.大王见臣列观.(guàn)7.拜送书于庭.8.可予不.(fǒu)9.臣愿奉.(pěng)璧往使10.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11.窃计欲亡赵走燕.(yān)三、活用:1.宁许以负.秦曲2.严.大国之威3.臣请完.璧归赵4.大王必欲急.臣5..舍.相如广成传舍6..乃使其从者衣.(yì)褐7. 怀.其璧8.卒廷.见相如9.毕.礼而归.之10.未尝有坚明约束....者11.左右欲刃.相如12.且庸人尚羞.之13.相如每朝.时14.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四、多义:之:1.即患秦兵之.来2.均之.二策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以:1.欲以.击柱2.以.秦之强3.何以.知之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以.勇气闻于诸侯6.臣窃以为..其人勇士7.宁许以.负秦曲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因:1.相如因.持璧却立2.不如因.而厚遇之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负:1.宁许以负.秦曲2.负.其强3.肉袒负.荆4.决负.约不偿城5.臣诚恐风欺于王而负.赵幸:1.而君幸.于赵王2.则幸.得脱矣引:1.引.赵使者蔺相如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3.相如引.车避匿徒:1.徒.见欺2.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3.徒.慕君之高义请: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臣请.完璧归赵3.请.秦瑟乃:1.今君乃.亡赵走燕2.臣乃.敢上璧3.乃.谓秦王曰五、特义:1.伐.齐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3.曲.在赵4.不如肉袒伏斧质..5.窃.计欲亡走燕6.均.之二策7.王必.无人8.臣以为布衣..之交9.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10.顾.吾念之11.大王见臣列观..12.请指示..王13.明年..复攻赵14.已而..相如出15.且庸人..尚羞之16.不忍..为之下17.去亲戚..而事君18.常称.病19.独.畏廉将军哉六、判断句:1.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七、被动句:1.徒见欺2.而君幸于赵王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使不辱于诸侯八、省略句:1.君何以知燕王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苏武传一、生字1.且鞮..(jūdī)侯单.(chán)于.初立2.缑.(gōu)王者,昆邪..(húnyã)王姊子也3.后随浞.(zhuï)野侯没胡中4.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5.置煴.(yún)火6.使牧羝.(dī)7.单于弟於靬..(wūjiān)王弋.(yì)射.海上8.武能网纺缴.(zhuï)9.檠.(qíng)弓弩10从至雍棫.(yù)阳.宫11. 劾.(hã)大不敬12.虽蒙斧钺..(yuâ)汤镬..(huî)二、异读、通假字1. 数.(shuî)通使相窥观2. 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3.畔.主背亲4.与旃.(zhān)毛并咽之5.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6.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7.空自苦亡.(wú)人之地8.信义安所见.(xiàn)乎9.请毕今日之驩.(huān)10.因泣下霑衿..(zhānjīn)11.与武决.去三、活用字1. 宜皆降.之2.单于壮.其节3.单于使.使晓.武4.空以身膏.草野5.反欲斗.两主6.天雨雪..7.羝乳.乃得归8.杖.汉节牧羊9.诚甘乐..之四、特义字1.稍.迁至栘中厩监2.汉亦留.之以相当..3.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4.私候.胜曰5.幸.蒙其赏赐6.其一人夜亡.,告.之7.虞常生得..8.虞常果引.张胜9.即.谋单于,何以复加10.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11.武气绝,半日复息..12.舆.归营13.而收系..张胜14.会论..虞常15.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16.副有罪,当相坐..17.君因.我降18.何以汝为.见19.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20.乃幽.武置大窖中21.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22.廪食..不至23.赐武马畜、服匿..、穹庐..24.武复穷厄..25.陵降,不敢求.武26.扶辇下除.27.孺卿从祠.河东后土..28.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29.闻已更嫁..矣30.独有女弟..二人31.陵始降时,忽忽..如狂32.且陛下春秋高...3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34.皆为陛下所成就..35.兄弟亲近..36.常愿肝脑涂地....37.子为父死,亡所恨.38.子卿壹听..陵言39.自分.(fân)已死久矣40.王必欲降武,效死..于前41.匈奴诡言..武死42.具.自陈道..43.天子射上林..中44.言武等在某泽.中45.如惠语以让.单于46.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特级教师茹清平冲刺阶段经典资料——如何写好议论文的段落

本次作文情况
授课班级:红岭中学高三(12)班 完成时间:周二上午(课前安排写一篇作文或片段) 完成人数:48人(写全文31人 ;写片段17人) 总体感觉:训练有术,思维敏捷,文采飞扬。提升尚有空间。
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综述
1、有关“是什么”的段落—— 有关“是什么”的段落 有关 关键词”不够敏感,守得不稳。 对“关键词”不够敏感,守得不稳。 2、有关“为什么”的段落—— 有关“为什么”的段落 观点材料圆合得不够 部分同学用例技巧单一。说理方式单一。 得不够; 用例技巧单一 观点材料圆合得不够;部分同学用例技巧单一。说理方式单一。 有关“怎么做”的段落—— 3、有关“怎么做”的段落 缺乏比较意识 比较意识。 缺乏比较意识。 有关“我怎样”的段落—— 4、有关“我怎样”的段落 文中有我”的不多,不够细腻。 “文中有我”的不多,不够细腻。
——摘自傅笑千《蓄势未必勃发,不蓄势定难勃发》 摘自傅笑千《 摘自傅笑千 蓄势未必勃发,不蓄势定难勃发》 说明:我的所谓升格稿或许并未升格,权作参考。 说明:我的所谓升格稿或许并未升格,权作参考。
关键词意思
为什么有人蓄势却未能勃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 为什么有人蓄势却未能勃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 人将“蓄势”理解为长久压抑 自耗内力。其实, 长久压抑, 人将“蓄势”理解为长久压抑,自耗内力。其实,蓄 势虽然要向下沉潜,虽然要压抑蛰伏,但这不是蓄势 别人的观点 势虽然要向下沉潜,虽然要压抑蛰伏,但这不是蓄势 的全部内涵,沉潜中在等待机遇,蛰伏时在积攒能力, 的全部内涵,沉潜中在等待机遇,蛰伏时在积攒能力, 沉寂中在寻求突破,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昂然勃发— 沉寂中在寻求突破,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昂然勃发 我的观点 —这种勃发是向上的,是激昂的,是蓄势的土壤开出 这种勃发是向上的, 这种勃发是向上的 是激昂的, 的美丽花朵。 傅笑千《 的美丽花朵。 ——傅笑千《蓄势未必勃发,不蓄势定难勃发》 傅笑千 蓄势未必勃发,不蓄势定难勃发》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一、人物品评篇(一)(2019·达州改编)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举乡试,署南平教谕。
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
”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
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
”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①脱粟:吃糙米饭。
②艺:种植。
③曩:从前。
④发:打开。
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2)属吏咸.伏谒咸:都(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何陋之.有(《陋室铭》)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
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
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修订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课课清(练习)——茹清平-高中课件精选

高考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篇目古诗文字词句课课清训练设计:茹清平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一、生字:夜缒.()而出用绳子拴住人、物往下放送二、异读、通假:1.逢.()孙姓氏2.秦伯说.()“悦”,()3..共.()其乏困“供”,()4.何厌.之有“餍”,()5.失其所与,不知.()“智”,()四、活用字:1.晋军.函陵名-动,()2.越国以鄙远..鄙.,名-动,()远.,形-名,()3.既东封.郑名-动,()4.与郑人盟.名-动,()5.阙.秦以利.晋阙.()利.()五、多义字:之: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邻之.厚,君之.薄也()3.行李之.往来()4.何厌之.有()其:1.共其.乏困()2.失其.所与()3.吾其.还也()而:1.夜缒而.出()2.因人之力而.敝之()以:1.以.其无礼于晋()2.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4.若舍邻以为..东道主()5.阙秦以.利晋()6.以.乱易整,不武()于:1.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也()焉:1.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2.将焉.取之()3.焉.用亡郑以陪邻()六、特义字:1.且贰.于楚()2.焉用亡郑以陪.邻()3.行李..之往来()4.共其乏困..()5.又欲肆.其西封.()/()6.若不厥.秦()7.因人之力而敝.之()8.失其所与.()9.亦去.之()七、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八、省略句:1.晋军函陵2.夜缒而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九、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3.若亡郑有益于君4.何厌之有荆轲刺秦王一、生字高考1.臣愿得谒.( )之请,请见2.而右手揕.( )其胸刺3.此臣日夜切齿拊.( )心也搥4.使工以药淬.()之淬火5.血濡.( )缕沾湿6.人不敢与忤.( )视逆视,迎视7.为变徵.()之声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8.至陛.()下殿前台阶二、异读、通假字1.秦王必说.(yuè)见臣()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今日往而不反.者()4.秦武阳色变振.恐()5.燕王拜送于庭.()6.图穷而匕首见.(xiàn) ()7.秦王方还.(huán)柱走()8.卒.(cù)起不意()9.侍医夏无且(jū)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三、活用字1.函.封之名-状,()2.太子迟.之意动,()3.使.使以闻.大王名-动,()/使动,()4.群臣怪.之意动,()5.左右既前.名-动,()四、特义字1.秦将王翦破.赵()2.尽收.其地()3.进兵北略.地()4.微.太子言()5.秦王购.之金千斤()6.邑.万家()7.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8.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9.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10.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11.顾.计不知所出耳()12.然则..将军之仇报()13.既祖.,取道()14.持千金之资币.物()15.比.诸侯之列()16.唯.大王命之()17.荆轲顾.笑武阳()18.前为谢.曰()19.北蛮夷..之鄙.人()/()20.愿大王少假借..之()21.拔剑,剑长,操其室.()22.剑坚.,故不可立拔()23.尽失其度.()24.诸郎中..执兵()25.断其左股.()26.荆轲废.()27.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8.被.八创()29.箕踞..以骂曰()五、被动句1.皆为戮没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鸿门宴一、生字:1.旦日飨.()士卒犒劳2.鲰.()生说我曰短小浅陋3.沛公奉卮.( )酒为寿酒具4.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合力高考5.举所佩玉玦.( )以示之者三玉器6.瞋.( )目视项王瞪7.目眦.( )尽裂眼眶8.项王按剑而跽.( )曰跪直身子9.赐之彘.( )肩猪10.切而啖.( )之吃11.如今人方为刀俎.( )案板砧板二、异读、通假:1.距.关()2.毋内.(nà)诸侯()3.要.(yāo)项伯()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6.令将军与臣有郤.(xì)()7.沛公之参乘.(shèng )()8.范增说.(shuì)项羽()9.数.(shuò)目项王()三、活用:1.沛公军.霸上名-动, ()2.沛公欲王.关中名-动,()3.素善.留侯张良形-动,()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状,()5.毋内.诸侯()6.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名,()7.臣活.之()8.籍.吏民名-动,()9.秋毫不敢有所近.形-动,()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1.欲止.不内.()/()12.范增数目.项王名-动,()13.常以身翼.蔽沛公名-状,()14.刑.人如恐不胜名-动,()15.道.芷阳间.行名-动,()/名状()四、多义:且:1.且.为之奈何()2.若属皆且.为所虏()3.臣死且.不避()以:1.所以..遣将守关者()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3.籍何以.至此()于: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长于.臣()3.于是..项伯复夜去()请:1.寿毕,请.以剑舞()2.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3.臣请.入,与之同命()为:1.使子婴为.相()2.为.击破沛公军()3.皆为.龙虎()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5.君王为.人不忍()6.若入前为.寿()7.若属皆且为.所虏()8.窃为.大王不取也()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0.何辞为.()五、特义:1.旦日..飨士卒()2.项羽季父..也()3.沛公居山东..时()4.妇女无所幸.()5.约为婚姻..()6.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8.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9.而听细说..()10.置.车骑()六、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4.亚父者,范增也5.此亡秦之续也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七、被动:1.若属皆且为所虏2.吾属今为之虏矣八、倒装:1.大王来何操2.沛公今安在3.为之奈何4.孰与君少长九、省略:1.加彘肩上2.置之坐上3竖子不足与谋4.急击勿失必修2《诗经》两首氓采薇一、生字:1.氓之蚩蚩..( ) 忠厚2.匪我愆.( )期拖延3.乘彼垝.( )垣毁坏倒塌4.其黄而陨.( )落5.自我徂.( )尔往到6.靡.( )室劳矣无7.夙.( )兴夜寐早8.口至.( )其笑矣笑的样子9.隰.()则有泮低洼潮湿处10.不遑..( )启居无暇11.玁狁..()之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12.王事靡盬.()休止13.四牡骙骙..()马强壮的样子14.小人所腓.()遮蔽15.象弭.()鱼服两端用象骨装饰的弓二、通假、异读:1.匪.来贸丝()2.将.(qiāng)子无怒()3.于.(xū)嗟鸠兮()4.不可说.(tuō)也()5.淇水汤汤..(shāng)()6.渐.(jiān)车帷裳()7.士也罔.(wǎng)极()8.隰则有泮.(pàn) ()9.曰归曰归,岁亦莫.止()10.彼尔.维何()11.玁狁孔棘.()三、特义字:1.抱布贸.丝()2.乘.彼垝垣()3.体.无咎言..()/()4.以我贿迁..()/()5.其叶沃若..()6.无与士耽.()7.渐.车帷裳()8.女也不爽.()9.士贰.其行()10.士也罔极.()11.二三..其德()12.言.既遂矣()13.总角..之宴.()/()14.言笑晏晏..()15.信誓旦旦..()16.薇亦作止..()/()17.忧心烈烈..()18.载.饥载.渴()19.靡.使归聘.()/()20.不遑启处..()/()21.忧心孔疚..()22.维常.之华()23.彼路.斯何()24.四牡业业...()/()25.四牡翼翼..()26.行道迟迟..()离骚重点字1.长太息..以掩涕..兮( )/( )2.余虽好修姱..(ku ā)以鞿.(j ī)羁.兮( )/( )3.謇.(ji ǎn)朝谇.(su ì)而夕替.( )/( )/( )4.既替余以蕙纕..(hu ìxi āng)兮( )/( )5.又申.之以揽茝..(ch ǎi) ( )/( )6.怨灵修..之浩荡..兮 ( )/( )7.众女疾...余之蛾眉兮( )/( )8.谣诼..(zhu ó)谓余以善淫 ( )9.固.时俗之工巧..兮( )/( ) 10偭.(mi ǎn)规矩而改错. ( )/( ) 11.背绳墨..以追曲兮( ) 12.竞周容..以为度.( )/( ) 13.忳.(t ún)郁邑..余侘傺..(ch àch ì)兮( )/( ) /( )1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 15.宁溘.(k è)死.以流亡..兮( )/( ) 16.鸷.(zh ì)鸟.之不群..兮( )/( ) 17.何方圜..(yu án)之能周.兮( )/( ) 18.忍尤.而攘诟.. ( )/( ) 19.伏.清白以死直..兮( )/( ) 20.固.前圣之所厚. ( )/( ) 21.悔相道..之不察..兮 ( )/( ) 22.延伫..乎吾将反 ( ) 23.回朕.车以复路..兮 ( )/( ) 24.及行迷...之未远 ( )/( ) 25.步.余马于兰皋..(g āo)兮 ( )/( ) 26.驰椒丘..且焉.止息 ( )/( ) 27.进不入...以离尤..兮( )/( ) 28.退将复修吾初服.. ( ) 29.制芰.(j ì)荷.以为衣兮( ) 30.集芙蓉..以为裳 ( ) 31.苟.余情其信芳.. ( )/( ) 32.高余冠之岌岌..兮 ( ) 33.长余佩之陆离..( ) 34.唯昭质..其犹未亏. ( )/( ) 35.忽反顾..以游目..兮( )/( ) 36.芳菲菲其弥章.. ( ) 37.余独好修..以为常( ) 3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39.岂余心之可惩.. ( )孔雀东南飞一、生字:1.十五弹箜篌..( ) 乐器名2. 伶俜..( )萦苦辛 孤单3.葳蕤..( )自生光 繁盛4.头上玳瑁..( )光 龟类动物5.腰若流纨素.. ( )6.阿母大拊.( )掌 ( )7.踯躅..( )青骢马 ( )8.赍.( )钱三百万 赠送 9.交广市鲑.( )珍 鱼类总称 10.晻晻..( )日欲暝.( )( )/( ) 二、通假:1.终老不复取.( )2.箱帘.六七十 ( )3.蒲苇纫.如丝 ( )4.府吏见丁宁.. ( )5.摧藏.马悲哀 ( ) 三、活用:1.孔雀东南..飞 名-状, ( )2.足以荣.汝身 ( )3.手巾..掩口啼 名-状, ( )4.交广市.鲑珍 名-动 ( )5.兰芝惭.阿母 形-动, ( ) 四、多义: 谢:1.谢.家来贵门 ( )2.阿母谢.媒人 ( )3.谢.家事夫婿 ( )4.多谢.后世人 ( ) 适:1.始适.还家门()2.处分适.兄意()3.适.得府君书()区区:1.何乃太区区..()2.感君区区..怀()相:1.及时相.遣归……()2.还必相.迎取……()3.久久莫相.忘……()4.好自相.扶将……()5.誓不相.隔卿……()6.誓天不相.负……()7.登即相.许和……()8.蹑履相.逢迎……()9.怅然遥相.望……()10.仰头相.向鸣……()11.相.见常日稀……()12.会不相.从许……()13.不得便相.许……()14.六合正相.应……()15.黄泉下相.见……()16.枝枝相.覆盖……()17.叶叶相.交通……()18.嬉戏莫相.忘……()19.儿已薄禄相.()自:1.举动自专由...()2.自.名秦罗敷()3.进止敢自专..()4.葳蕤自.生光()5.物物各自..异()6.好自..相扶将()7.本自..无教训()8.自可..断来信()五、同义:禀告:1.便可白.公姥2.堂上启.阿母料想:1.何意.致不厚2.逆.以煎我怀3.不图.子自归4.人事不可量.5.何意.出此言6.念.与世间辞六、偏义复词:1.便可白公姥..2.昼夜勤作息..3.我有亲父兄..4.我有亲父母..5.逼迫兼弟兄..七、特义:1.为诗云尔..()2.十六诵诗书..()3.守节..情不移()4.大人故嫌迟.()5.及时相遣.归()6.结发..同枕席()7.可怜..体无比()8.伏惟..启阿母()9.以此下心意...()10.勿复重纷纭..()11.留待作遗.(wèi)施.()12.却.与小姑别()13.举手长劳劳..()14.便.(pián)言.多令.才()/()15.恐此事非奇..()16.自可断来信..()17.始适.还家门()18.幸.可广问讯()19.否.(pǐ)泰.如天地()20.虽与府吏要.( yāo)()21.渠.会永无缘()22.处分..适兄意()23.蹑履相逢迎..()24.君家妇难为..()25.汝岂得自由..()26.本自无教训..()27.便利..此月内()28.共事..二三年()29.感君区区..怀()30.叶叶相交通..()31.汝是大家..子()八、时令词:1、往昔初阳..岁()2、初七..及下九..()/()3、鸡鸣..入机织()4、奄奄黄昏..后()5、寂寂人定..初()6、诗三首重点字1.涉江采芙蓉..()2.兰泽..多芳草()3.采之欲遗.(wèi)谁()4.还顾..望旧乡..()/()5.长路漫浩浩...()6.同心..而离居()7.忧伤以终老..()8.青青子衿..()9.沉吟..至今()10.何时可掇.()11.枉用相存....()12.契阔谈讌....()13.周公吐哺....()14.天下归心....()15.少无适俗韵.()16.守拙..归园田()17.暧暧..远人村()18.依依墟里....烟()/()兰亭集序一、生字:1.岁在癸.()丑.干支名2.修禊.()事也一种祭礼3.引以为流觞.()曲水酒杯4.放浪形骸..()之外身体5.齐彭殇.()为妄作未成年而死短命二、异读、通假: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地名2.虽趣.()舍万殊同“”,取3.亦由.今之视昔同“”,如同4.曾.(zēng)不知老之将至()三、活用:1.所以游.目聘.怀()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四、多义:以:1.引以为..流觞曲水()2.所以..游目聘怀()3.所以..兴怀()之:1.仰观宇宙之.大“取独”2.夫人之.相与()3.晤言一室之.内()4.放浪形骸之.外()5.及其所之.既倦()6.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五、特义:1.映带..左右()2.列坐其次.()3.惠风..和畅()4.信.可乐也()5.向.之所欣()6.夫人之相与..()7.俯仰..之间()8.俯仰..一世()9.况修.短随化.()/()10.亦将有感于斯文..()赤壁赋一、生字:1.歌窈窕..()之章女子姿容美好2.桂棹.( )兮兰浆桨3.泣孤舟之嫠.( )妇.寡妇4.苏子愀.( )然容色改变5.山川相缪.( )绕6.舳舻..( )千里战船7.酾.( )酒临江斟8.横槊.( )赋诗长矛9.举匏.( )樽以相属葫芦10.寄蜉蝣..( )于天地朝生暮死的小虫二、异读、通假:1.举酒属.(zhǔ)客()2.驾一叶之扁.(piān)舟()3.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三、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2.泣.孤舟之嫠妇()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5.侣.鱼虾而友.麋鹿()四、特义:1.壬戌..之秋()2.七月既望..()3.纵一苇..之所如.()/()4.凌.万顷之茫然()5.击空明兮溯流光..()6.渺渺..兮予怀()7.知不可乎骤.得()8.盈虚..者如彼()9.而卒莫消长..也()10.且夫..天地之间()1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2.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游褒禅山记一、生字:1.褒之庐冢.(zhǒng)也()2.有穴窈.(yǎo)然()二、异读、通假: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2.今言“华.”( )如“华.( )实”之“华.()”者3.而无物以相.( )之帮助三、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动,()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动,()3.有泉侧.出名-状,()4.火尚足以明.也形-名,()5.则或咎.其欲出者名-动,()6.不得极.夫游之乐名-动,()7.至于幽暗昏惑....形-名,()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动,()/动-名()/名-动()四、多义:之: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其: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2.而余亦悔其.随之()3.其.孰能讥之乎()焉:1.于是余有叹焉.()2.而人之所罕至焉.()夫: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不得极夫.游之乐()3.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五、特义: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其文漫灭..()4.盖.音谬也()5.火且.尽()6.方.是时()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8.非常..之观()六、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所谓前洞也七、省略句:1.有碑仆(于)道2.不随(之)以止也3.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八、倒装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古人之观于天地…。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41-6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41-60)高中言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41-60)41.苏东坡北归ͳͳ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
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
”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
”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
”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Σ,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宋•曾敏行《独醒杂志》)ͳͳ[注释](D东坡:苏东坡,即苏轼。
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
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
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
Σ鹤骨霜髯(r&aaute;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ͳͳ[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
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
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
如上“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苏轼,字子瞻。
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
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
ͳͳ[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从②揖③题ͳͳ2.翻译:①少憩村店②官为谁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Σ是天佑善人也3.理解:“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ͳͳ42.郑玄对应劭ͳͳ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Σ,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区域高一下册语文期末分层练习——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区域高一下册语文期末分层练习——文言文阅读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
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而已。
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
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使彼诚君子邪,则固不能言利;彼诚小人邪,则惟民是虐,以饶上之欲,又可从乎?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
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骚扰百姓者。
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
迹其本原,咸以此也。
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先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
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
介甫之智与贤皆过人,及其失也,乃与不及之患均,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材料二: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介甫固大贤”中的“固”与材料二“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固”意思相同。
高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茹清平整理---(答案)

高中古文60段答案1、班昭续《汉书》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
【参考译文】扶风曹世叔妻子,是同郡班彪的女儿,名叫昭,字惠班.班昭学识广博,才华很高,曹世叔死得早,班昭洁身自爱,符合当时社会对妇会的要求。
她的哥哥班固撰写《汉书》,其中的八表及《天文志》还没写完就去世了,汉和帝下诏,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编纂《汉书》。
皇帝还常常把班昭诏进皇宫去,要皇后和众贵人把她当作老师,称她为“大家”。
每当有人贡献稀奇的东西来,皇帝就下诏命班昭作赋写颂。
当时《汉书》刚问世,有很多人不大读得懂,班昭的同乡马融就住在藏书阁下,向她学习《汉书》。
2、蔡文姬求情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2.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确实同情你(相,你);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
3.被动词。
【参考译文】董祀做屯田都尉,触犯法律将判死罪,蔡文姬为这件事面见曹操请求赦免。
这时朝堂上坐满高官,名士和远方来的使者,宾客,曹操对众人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外面,今天让她来拜见诸君。
"等到文姬进了朝堂,只见她蓬头散发,赤足而行,又俯身叩头请罪,说话时口才出众而充满悲伤之意,众人都因此而动容。
曹操说:"我确实很同情你和董祀,但判决的文卷已经送出去了,又怎么办呢"文姬说"您的马厩里有成千上万匹好马,手下有数不清的勇士,为什么要吝惜派出一匹快马,而不去救助一个将死的人呢"曹操被她话所感动,就追回成命,宽宥,赦免了董祀之罪。
3、炳烛而学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3.下面一段话。
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参考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2019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言文阅读14

2019 高考语文二轮优化重组系列练习:文言文阅读14【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张顺,民兵部将也。
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那么虚其底而掩覆之。
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
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 。
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
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
”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
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
夜漏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
贵先登,顺殿之,披荆斩棘,径犯重围。
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充满江面,无隙可入。
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拂晓抵襄城下。
城中久绝援,闻救至,积极气百倍。
及收军,独失顺。
越多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达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诸军惊认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
贵恃其勇猛,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多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助。
北兵增守益密,水道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
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
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复不可以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水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
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天。
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眺望军船旌旗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
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那么来舟皆北兵也。
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用逸待劳。
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00篇(附原文翻译答案解释)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00篇(附原文翻译答案解释)xx年。
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知绍兴府。
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
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
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
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
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
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
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
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
”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
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
诏褒谕。
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
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
后十年卒,年八..十。
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
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
”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6.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韪其言韪:否定.B. 大姓利于田利:获利.C. 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忌:忌恨.D. 视公事当如私事视:对待.7. 下列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权刑部侍郎权:代理.B. 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致仕:任职..C. 后起知太平州起:重新任用.D. 改吏部侍郎改:改任.8.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
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9. 根据全文,概括吴芾为官方面的才智和品质。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耿恭字伯宗,少孤。
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
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
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
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课课清(练习)——茹清平

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课课清资料搜集整理人:茹清平归去来兮辞(并序)一、通假字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通)景翳翳以将入(通)二、古今异义⑴非觉今是而昨非(古:今:)⑵情话悦亲戚之情话(古:今:)⑶亲戚悦亲戚之情话(古:今:)⑷恨恨晨光之熹微(古:今:)⑸有事将有事于西畴(古:今:)三、一词多义(1)而觉今是而昨非()门虽设而常关()时矫首而遐观()鸟飞倦而知还()余之而无罪也()而翁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2)聊聊乘化以归尽()民不聊生()(3)夫问征夫以前路()乐夫天命复奚疑()(4)故故便求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将田园将芜胡不归()将信将疑()暂伴月将影()出郭相扶将()将功赎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韩信将兵,多多益善()(6)心因事顺心()既自以心为形役()(7)事将有事于西畴()尝从人事()(8)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求之靡途()西方之事()吾已往之不谏()悦亲戚之情话()之子于归()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9)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10)奔载欣载奔()情在骏奔()(11)绝请息交以绝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绝不相干()(12)以既自以心为形役()农人告余以春及()引壶觞以自酌()园日涉以成趣()木欣欣以向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臣之妻妾皆以美于徐公()家叔以余贫苦()四、词类活用生生所资()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眄庭柯以怡颜()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携幼入室()策扶老以流憩()园日涉以成趣()善万物之得时()倚南窗以寄傲()审容漆之易安()乐琴书以消忧()五、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1皆口腹自役()寻程式妹丧于武昌()乐乎天命复奚疑()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复驾言兮焉求()僮仆欢迎,稚子侯门()遂见用于小邑()以心为形役()滕王阁序一、通假字云销雨霁()俨骖騑于上路()所赖君子见机()二、古今异义千里逢迎()俨骖騑于上路()俨骖騑于上路()孟学士之词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阮籍猖狂()君子见机()三、一词多义(1)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潦水尽而寒潭清()则智者尽其谋()聊乘化以归尽()(2)故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桓侯故使人问之()既克,公问其故()(3)属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美池桑竹之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4)且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5)即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6)引控蛮荆而引瓯越()恭疏短引()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7)穷穷岛屿之萦回()日暮途穷()(8)于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烈于猛火()闻于四方()盘庚迁于殷()四、词类活用目吴会于云间()雄州雾列()上出重霄()物华天宝()响穷彭蠡之滨()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襟三江而带五湖()烟光凝而暮山紫()俊采星驰()宾主尽东南之美()人杰地灵()屈贾谊于长沙()徐孺下陈蕃之塌()腾蛟起凤()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四美具,二难并()山原旷其盈视()五、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访风景于崇阿()极娱游于假日()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舍簪笏于百龄()童子何知()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奏流水以何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非谢家之宝树()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纤歌凝而白云遏()怀帝阍而不见()2逍遥游一、通假字三餐而反()而征一国者()而御六气之辩()汤之问棘也是已()北冥有鱼()此小大之辩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小知不及大知()二、古今异义(1)去以六月息者也()(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4)南冥者,天池也()(5)野马也,尘埃也()(6)腹犹果然()(7)众人匹之,不亦悲乎()(8)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9)虽然,犹有未树也()(10)穷发之北,有冥海者()(11)蟪蛄不知春秋()三、一词多义①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众人匹之()②为其名为鲲()以五百岁为春()则芥为之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化而为鸟()若属皆为所虏()不足为外人道也()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③辩御六气之辩()小大之辩()④夫故夫知效一官()且夫()若夫()⑤若背若泰山()若夫()若止印三二本()若入前为寿()曾不若霜妻弱子()⑥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请息交以绝游()长太息以掩涕兮()⑦志《齐谐》者,志怪者也()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博闻强志()项脊轩志()⑧名其名为鲲()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隳名城,杀豪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名列前茅()⑨穷穷以游无穷者()穷则独善其身()今多穷困()欲穷其林()十、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皆出于此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四、词类活用①而后乃今将图南()②适莽苍者()③绝六气()④不过数仞而下()⑤怒而飞()⑥彼于致福者v⑦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⑧《齐谐》者,志怪者也()⑨虽然,犹有未树也()五、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齐谐》者,志怪者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3此小大之辩也()南冥者,天池也()而莫之夭阏者()彼且奚适也()彼且恶乎待哉()之二虫又何知()其自视也()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彼且恶乎待哉?()陈情表李密一、通假字夙遭闵凶()零丁孤苦()常在床蓐()祖母今年九十有六()二、古今异义①至于成立()②九岁不行()③臣之辛苦()④至于成立()⑤则告诉不许()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⑦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⑧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三、一词多义(1)行行年四岁()九岁不行()(2)至至微至陋()无以至今日()(3)矜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陛下矜悯愚诚()(4)以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谨拜表以闻()猥以微贱()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臣具以表闻()(1)见慈父见背()二州牧伯所见明知()(2)当当待东宫()死当结草()(3)拜拜臣郎中()谨拜表以闻()(4)亲躬亲抚养()外无期功强近之亲()(5)薄日薄西门()门衰祚薄()(6)于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求救于袁术()(7)志舅夺母志()听臣微志()四、词类活用躬亲抚养()则刘病日笃()猥以微贱()夙遭闵凶()愿陛下矜悯愚诚()无以终余年()保卒余年v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谨拜表以闻()历职郎署()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五、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句式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臣王国贱俘()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刘夙婴疾病()欲旬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少仕伪朝()则告诉不许()谨拜表以闻()4。
2023届河北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2023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二模语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二月乙酉,(晋悼)公即位。
使吕宣子将下军,曰:“郯之役,吕锜佐智庄子于上军,获楚公子段臣与连尹裳老,以免子羽。
郗之役,亲射楚王而败楚师,以定晋国而无后,其子孙不可不崇也。
”使彘恭子将新军,曰:“武子之季,文子之母弟也。
武子宣法以定晋国,至于今是用。
文子勤身以定诸侯,至于今是赖。
夫二子之德,其可忘乎!”故以彘季屏其宗。
使令狐文子佐之,曰:“昔克路之役,秦图败胥魏厥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勤铭于景钟至于今不育,其子不可不兴也。
”君知士贞子之帅志傅闻而宣息于教也,使为太傅。
知来纠之能御以和于政也,使为戎御。
知荀宾之有力而不暴也,使为戎右。
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惇惠,荀会文敏,黡也果敢,无忌平静,使兹四人者为之。
夫赍梁之性难正也,故使惇患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论之,使平静者修之。
惇息者教之,则遍而不倦;文敏者导之,则婉而入;果敢者途之,则过不葩;平静者修之,则壹。
”使兹四人者为公族大夫。
公知祁奚之杲而不淫也,使为元尉。
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
知魏彜之勇而稳定也,使为元司马。
知张老之智而不诈也,使为元候。
知铎遇寇之恭敬而信强也,使为舆尉。
始合诸侯于虚打以救宋,使张老廷君誉于四方,且观道逆者。
吕宣子卒,公以赵文子为文也,而能恤大事,使佐新军。
五年,请戎宋请服,使魏庄子盟之,于是乎始复霸。
(节选自《国语·晋语七》)材料二:魏绛(魏颖的侄子)事胥悼公。
悼公三年,会诸侯。
悼公弟杨干乱行,魏烽僇辱杨干。
馀公怒曰:“合诸侯以为荣,今辱吾弟!”将诛魏绛。
或说悼公,悼公止,卒任魏烽政,使和戎、狄。
戎、狄亲附。
悼公之十一年,曰:“自吾用魏绛,八年当中,九合诸侯,戎、狄和,子之力也。
”赐之乐,三让,然后受之。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高中一年级课后训练(语文第9章)

高中一年级课后训练(语文第9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
复奏疏乞创飞虎军。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B.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C.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D.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关注民生。
高中一年级课后训练(语文第6章)

高中一年级课后训练(语文第6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
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
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思寄①甚密。
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
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
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
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
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
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
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人甚称之。
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
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
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
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
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茸墙屋,民居市里,所过若营家焉。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
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
迁东阳太守。
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
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
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
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
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
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
”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何远传》[注]①恩寄:对下级信任托付。
②摙(liǎn):担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B.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C.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D.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阼:“践”,履也;“阼”,主人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搜集整理:茹清平1.班昭续《汉书》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兄固著《汉书》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②辄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见之。
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曰: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
②当:判决。
③文姬:蔡文姬。
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
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
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诣②徒③厩④虎士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3.炳烛而学“吾年七十,欲学,”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师旷”及其他。
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
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4.薛奎识范镇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守蜀,一③也。
及还朝,载以俱。
曰:“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注释] ①范镇:宋朝人。
②绾(w ǎn):留。
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
④伟人: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 “阳”与“阴”。
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
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
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
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俾 ②益 ③退④趋 ⑤逾 2.翻译: ①薛奎守蜀②及还朝,载以俱③当以文学名世5周厉王使芮(ru ì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 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
②晓:争吵。
[文言知识] 伯仲叔季。
“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
老大往往取名为“伯”。
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
老二叫“仲”。
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
老三叫“叔”,老四叫“季”。
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
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帅 ②捐③厌 ④卒 ⑤逐 2.理解: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翻译: ①子无以应之②是贾祸也③遂谮诸王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6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知者乎?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
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
③一啜(chu ò):尝一口。
[文言知识] 说“及”。
“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
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
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
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 ①履之而后艰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7.管仲破厚葬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
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不休,禁之奈何?“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注释] ①布帛:泛指织物。
②衣裘:裘,皮衣。
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戮:侮辱。
[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
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
“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
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
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
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②禁之奈何?③非名之则利之也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董叔攀附权贵盍已乎!”曰:“欲为系援③焉。
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
⑥之槐。
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注释]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
②叔向:晋国大夫。
③系援:结交攀附。
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
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
⑥纺:吊、悬。
[文言知识]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
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
“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
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
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②子盍为我请乎?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9.王昭君出汉宫呼者,辄披图召之。
其中常者,皆行货赂。
王明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 [注释] ①宫人:宫女。
②和:和亲。
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王昭君出塞。
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
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
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
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
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
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
阏氏是王后的意思。
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
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10.商於子驾豕驾之而东。
能破一畦。
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耕当以牛,⑤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商於子“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吾岂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
宁毋先)[注释] ①商於(w ù)子:作者虚构的人物。
②豕(s h ǐ):同“猪”。
③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
⑤淖(n ào):烂泥。
⑥服田:驾牲口耕田。
⑦牧:统治、管理。
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
[文言知识] 说“以”。
“以”既可作动词用,也可作介词、连词用。
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上文“子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
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
上文“必以贤”中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
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犊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过__________④应_________⑤几_________⑥顾_________⑦盖_________ 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②吾悯而诏子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1 1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
及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
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日:“魏郎弄戟(j ǐ)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
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