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知识点素材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附录(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附录(复习提纲):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续表注意:1.要熟悉课本P56图3-2《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和图3-3《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与降水量》(读图说说该市气候类型和特点)。

2.美国商品性农业发达的有利条件(或:原因)(1)自然条件(见上表)。

(2)人文条件:经济发达,农业科技水平高;农场规模大,地广人稀;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产品储存条件好;交通四通八达;等等。

第二课与山为邻旅游业是瑞士的支柱产业之一,请分析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有利条件(或:原因)。

(1)自然条件:①地形多样,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景观奇特。

②夏天成为观光、避暑、登山胜地;冬天发展滑雪运动的条件十分理想,温泉资源也很丰富。

(2)人文条件:①旅游内容丰富多彩,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入微等。

②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游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还有直升机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救助。

③有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等。

第三课傍水而居续表日本渔业发达的原因。

(1)自然因素: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日本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位于北太平洋渔场,日本沿海海域处于寒暖流的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鱼群集中,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还有天然优良港湾作为渔业基地。

(2)人文因素:强大的工业对日本渔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船业发达,所造渔船性能优良,设备先进。

广泛使用优质渔网,装备冷冻保鲜设备,采用现代化的电子仪器。

启示:人类如果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利用并保护水资源,就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第四课草原人家注意:1.能够解读课本P75基塔莱和多多马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找出马赛人“逐水草而居”的原因:两地位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降水期出现时间刚好互补。

2.画一画:试着画出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3.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1)自然条件:澳大利亚幅员辽阔,天然草场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与山为邻1.垂直的生计—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农业生产)(1)地理位置:该地区在南美洲,位于南半球,西半球。

(2)自然环境: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近9000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秘鲁大部分地区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

这里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随之呈现明显的变化。

详见教材第64页3-17图。

(3)人们的农业生产情况:A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稻米,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种植业)。

B.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寒冷,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畜牧业)。

(4)人们的生活情况:A羊驼和骆马的奶,肉与皮革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之源。

B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C骆马是本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5).秘鲁国徽的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答:骆马。

它的形象泛起在国徽上说明了什么?答:骆马在本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2.山地之国——瑞士(欧洲阿尔卑斯山区)——旅游业(1)地理位置:瑞士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瑞士有山地之国之称。

瑞士人被称为大山之子。

(2)自然环境: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最雄伟的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跨越的国家: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

.阿尔卑斯山区是欧洲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主要有莱茵河(注入北海)、多瑙河(注入黑海)和波河(注入亚得里亚海)。

瑞士的地形特征: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占到了国土面积的60℅,耕地面积少,矿产资源奇缺。

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

(3).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山峡谷、险峰深涧是怎么形成的?答:是由于河流和冰川的感化形成的。

(4) 多样的地形、独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为瑞士人提供了丰厚的旅游资源。

瑞士发展支柱产业之一是旅游业。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七(5)班:蒋笑艳2、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及主要地形区(世界地形图)(P48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P25图2-11)(P505、不同的地形和不同的气候→(生长)不同的植物→(养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图册P22)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

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图册P23)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

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8、我国南北差异9、我国东西部差异(P62图3-28)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2、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的比较(P70图4-1、P7110、世界100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本书重要地图:1、一些常用图例P82、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五纵三横)P15(图册36页)3、等高线地形图P164、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东西半球图)P215、世界气候分布图P26(图册14页)6、亚洲的季风P267、世界人种分布图P328、世界面积前六位国家图P33 世界部分国家国旗(图册18页)9、中国的疆域P42(图册22页) 10、中国行政区划图P44(图册22页)11、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P4512、中国人口密度的分布P47 13、中国地形图P50(图册26-27页)14、中国气候类型图P53 1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P5316、黄河P56 17、长江P5818、秦岭――淮河分界图P62 19、西部地区范围示意图P6520、澳大利亚牧业分布图P89 21、坎儿井剖面图P96 22、波斯湾沿岸国家图P97 23、波斯湾石油运输路线图P9824、世界政治地图、世界地形图(书本最后一页或图册P12、P16)29、世界五大地形直观图(图册11页) 30、世界主要平原的分布(图册38-39页)31、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册40-41页)32、世界主要河流分布(图册42-43页)33、世界主要沙漠的分布(图册46页)◆,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的省区是海南省,最北的省区是黑龙江,最西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东的省区是黑龙江.邻国最多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个).邻省最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浙江省的邻省是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是新疆.◆,容易使我们记错的几个简称:山西省-晋-太原;安徽省-皖-合肥;福建省-闽-福州;江西省-赣-南昌;河南省-豫-郑州;湖北省-鄂-武汉;湖南省-湘-长沙;广东省-粤-广州;贵州省-贵或黔-贵阳;云南省-云或滇-昆明;陕西省-陕或秦-西安;◆,我国的重要的几条地理分界线:中,国的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P50):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风底斯山一线;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沿北纬32度线,从西向东,我们能看到: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横断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P49◆,造成中国气候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造成中国降水东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的影响.24、丝绸之路P10225、年代尺P105 古人类进化尺P112 早期文明尺P115 近、现代世界的历程尺P12226、开辟新航线路线示意图P11827、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P12128、中国朝代年表P13329第五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1、区域的变化区域地理位置区域变化的特点区域变化的三种类型变化的原因深圳广东南部,与香港相对从边陲小镇到繁华大都市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变化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人的古楼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从繁荣兴盛到神秘消失从无到有的变化活动是造成变化的重要原因)死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锡尔弗普卢姆从开发到被废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元明清)从古至今,不断延续(古老而年轻,传统又现代)新旧交融的变化2、表示历史时段的常用词汇和习惯用法公元前、公元后公元纪年法把基督教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5干旱的草地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5干旱的草地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5干旱的草地知识点1.波斯湾地区的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的西部,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即“五海三洲之地”。

(2)气候: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还有大片的沙漠。

(3)地形:以高原为主,也有部分平原,沙漠广布。

(4)水文:河流较少,西北部有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地表没有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

(5)自然资源:石油储量丰富,水资源缺乏,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

2.波斯湾地区的发展概况(1)过去: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生活着大大小小的阿拉伯部落。

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这里的人们生活比较贫困。

(2)20世纪初:人们在波斯湾沿岸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的油田,这里的面貌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1)波斯湾地区的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

(2)地位:该地区是世界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被誉为“世界石油的宝库”。

4.波斯湾地区石油大量输出(1)原因:丰富的石油储量,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石油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

(2)石油输出的影响(或:石油资源带来的变化)①财富变化:以前,从波斯湾沿岸国家走出的一支支骆驼商队,带回来的是域外珍宝;而今从这里驶出的是一艘艘油轮,带回来的是巨额的外汇收入。

②生活变化:石油的生产和销售,改变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的生活。

他们用石油换来的财富建设学校,完善医疗设施和住宅,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5.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1)原因:波斯湾地区的国家因大量出口石油而成为富裕国家。

但石油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做法:这些产油国在稳定石油生产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一些国家利用石油财富在沙漠中修建了许多摩天大楼,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商业。

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课PPT课件

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课PPT课件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一、家住平原 1、平原:平坦起伏小,大多由河流冲积 而成,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有的一马平 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 林。
2、湄公河平原与美国中部大平原的比较:
3、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
农业区地广人稀,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 效率高,产量大,仓储条件好,交通发达
(2)解决日本渔业发展问题的对策:①实 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法,设定禁渔期; ② 制定海洋环保法规,严禁废水的排放; ③ 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二)水上都市——以威尼斯为 例
1、因水而生 (1)威尼斯城的位置特征:欧洲南部,意大利 东北部,濒临亚得里亚海。 (2)建城原因:威尼斯属于海边的岛屿地带, 地势低洼。威尼斯人在祖先选择在此修建城市 主要是为了利用有利地形躲避外地,便于防守。 (3)城市特色:主建于海边浅水滩上,由铁路、 公路、桥与陆地相连。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 177 条水道、 401 座桥梁连成一体,以舟相通, 有“水上都市”、“百岛城”、“桥城”之称。
二、与山为邻
1 、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 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条件相对困难、 艰苦 2、安第斯山区与阿尔卑斯山区的比较

安第斯山脉(秘鲁)
阿尔卑斯山脉(瑞士)
山脉位置和走向
(1)山脉位置: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全长9000多 千米,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 (2)山脉走向:南北走向。 (1)山脉位置: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欧 洲腹地;跨越的国家有:法国、德国、瑞士、意 大利、列支敦士登、 斯洛文尼亚; 是莱茵河、多瑙河、波河的发源地。 (2)山脉走向:东西走向。 山区景观特色 秘鲁安第斯山区位于热带,中部地区平均海拔 4000多米,使其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差异明显的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依次为:热带雨林景观、暖温带灌木林景观、 寒温带草原景观、寒带景观。 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是典型的山 地之国,瑞士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地势起伏变化大,地形 多样,景观奇特。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精品资料).doc

历史与社会七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第3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

土壤肥沃,农业生产多以种植业为主。

是人口集中分布区。

平原景观各不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山区泛指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

山区地表崎岖不平,土壤不够肥沃,交通相对困难,人们生存的自然条件较为艰苦。

有的山区风景优美,可发展旅游业;有的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可发展采矿业;有的山区牧草丰美,可发展畜牧业;有的山区可发展林业。

1、认识区域的方法:认识区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①经纬度位置;②相对位置。

区域位置决定着区域基本特征。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水文);④自然资源等。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方面。

(4)感受区域的发展,一般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

2、南非的位置:东半球、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温带、低纬度;非洲南部,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

南端的好望角邻近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

3、南非的自然条件:地表起伏较小,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以高原为主(分布在中部),平原分布在东北部;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西北属热带沙漠气候,西南属地中海气候;主要河流是林波波河和奥兰治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

4、南非的人文特色: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拥有11种官方语言,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

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的定居点,有非洲“小欧洲”之称。

南非历史上曾实行种族主义制度。

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有三个首都的国家。

5、南非的发展:南非属发展中国家,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其中,克鲁格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6、探究区域生产特色和生活特色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得到的启示:(1)要科学利用自然条件,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发展特色经济。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4草原人家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4草原人家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4草原人家知识点1.分布(地理位置):在古老的非洲大地上,分布着广袤的热带草原。

2.特点: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3.影响:湿季和干季时空的年际变化,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会造成很大影响。

1.分布(地理位置):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2.生产特色:以放牧为生,发展畜牧业,过“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原因:在热带草原上,一年之内有明显的湿季和干季。

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而干季来临后,则降水很少,草木稀疏,草原上一片枯黄。

(2)具体概况:每到干季,马赛人便以家族为单位,带领着牛、羊或骆驼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第二年湿季来临再返回家园。

具体迁移情况:每到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干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向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南方回迁,迎接南方湿季的来临。

他们每年大多循着一定路线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1.马赛人每年大多循着一定路线迁移,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极其简单。

牛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茅草房是他们的家居住所。

(1)衣:红色的披风——用来驱赶野生动物、防身、防晒、散热,还可以保护牛群。

(2)食:牛制品(牛血、牛肉)——饲养牛,畜牧业。

(3)住:茅草房——就地取材、便于迁徙,通风、散热。

(4)行:带着牛羊步行——便于游牧生活。

(5)风俗:钻木取火,立定跳高,把拥有牛的数量作为财富和社会声望的象征。

2.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马赛人从游牧改为定居,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民风民俗。

3.马赛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1)野生动物:马赛人保留着独特的部族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__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__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湄公河平原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处热带,这里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

2、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发展稻作农业,这一方面可以满足稻作农业精耕细作对劳动力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3、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水桩支撑,悬空架设,这样设计有利于通风防潮,存放物品。

4、湄公河平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御耕节”是柬埔寨的传统节日,水上木偶戏是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

5、美国地处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这里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6、美国的工业化程度高,交通便利,因此美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

7、美国中部平原与湄公河平原的对比差异湄公河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气候特点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地区,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气候温和。

(温带大陆性气候) 流经河流湄公河(水网密布)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比较充足)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生产方式人工劳作,精耕细作机械化耕作人口密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稀少(劳动人手不多)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特点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属于商品性农业文化生活特色高脚屋(“干栏式”民居);精神生活:崇尚神灵、团结互助、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人们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旱涝灾害劳动力不足如何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第二课、与山为邻8、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纵贯南美洲大陆,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家住平原学案一、课程标准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学习目标1.根据资料分析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2.通过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相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3.坚持和谐的人地观.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2.难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四、自主学习:1.湄公河平原位于半岛上,该半岛位于海和海之间。

湄公河平原的气候特点是,当地主要农作物是 ,该平原上主要的河流是。

2.湄公河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为主,用支撑, 架设。

随社会的发展,这里的建筑也开始呈现出的色彩。

3.在湄公河平原人们崇尚、等神灵, 祈求神灵保佑,获得好收成。

4.美国东侧是洋,西侧是洋,美国中部平原在山脉和山脉之间,南濒湾。

5.美国中部平原的主要气候是,其主要农作物是等。

6.乔治家耕种着300公顷的土地,农场,有存放农业机械的,它们和纵横交错在一起交织成一幅乡村风景画。

7.泰国的首都是 ,美国的首都是 ,美国最大的城市是。

五、课堂助学2.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关系:3.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4.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湄公河平原有很多相似之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稻田鱼塘遍野,平原表面有一些起伏平缓的山丘。

由于地处亚热带,又深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

(1)如果你是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你会选择种植哪种农作物?为什么?(2)你认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湄公河平原地区的人们有哪些相似之处?5.我对泰国和美国的了解还有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教材解读与知识提升同步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教材解读与知识提升同步试题人教版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一、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1.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作用:决定着区域的基本特征。

2.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方法:利用地图。

南非的位置3.描述位置的方法: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

(1)经纬度位置:可以通过地图上的经纬网来确定。

(2)相对位置:可以通过周边其他区域或事物来确定,例如,相对于某个大洲或大洋、某条山脉或河流的位置。

(3)举例:描述南非的位置特征①经纬度位置:介于南纬22°-35°、东经17°-33°之间,地处南半球、东半球,主要位于南温带、低纬度带。

②相对位置: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

其西南端的好望角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汇点,有“西方海上生命线”之称。

二、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1.区域的自然条件的内容:包括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与自然资源等。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文字、地图、照片和图表等资料,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三、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1.区域的人文特色的内容:包括区域的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方面。

2.举例:南非的人文特色(1)民族: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和文化,既有融合也有碰撞。

(2)城市:位于南端的开普敦是欧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的定居点,烙下了殖民文化的印迹,有非洲的“小欧洲”之称。

(3)种族隔离政策:①1948年,南非开始实施长达40多年的种族主义制度,南非历史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

②1990-1991年间,政府废除了构成种族隔离的所有法律条文。

③如今,各种族逐渐融合,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四、感受区域的发展1.一个区域的发展的内容:一般可以通过该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来认识。

2.举例:南非的发展南非依靠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例如,充分利用其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采矿业和制造业;利用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发展旅游业;等等。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2019秋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见学生用书P64]一、单元结构图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自然因素人文因素 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 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彳 ”[水稻生产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J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机械化生产的条件 用机械种庄稼-美国大平原彳—机械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气候的垂直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垂直的生计一一安第斯山脉与山为邻J山地之国瑞士 ¥丰富的旅游资源Ii 阿尔卑斯山与瑞士人们的关系£馳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发展渔业的条件3 耕海牧鱼--日本<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鱼文化”-、日本渔业的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因水而生水上都市威尼斯彳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I 因水而忧草原人家“非洲热带草原的干季和湿季逐水草而居 ——非洲马赛人s 热带草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马赛人的生活习俗£*地形、气候与牧羊带的关系现代化的牧场一一澳大利亚\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绵羊最多,出口羊毛最多[牧业生产特点:机械化、商品化石油宝库一一波斯湾地区地理位置:亚洲西部,地理位置重要 「 [地形 -自然环境彳气候 |~ [河流分布: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干旱的宝地<石油资源 < 伊朗等输往地区:西欧、美国、东亚和澳大利亚等 I输出路线石油带来的变化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特点:开发节水作物、种植水果、花卉 沙漠绿洲以色列\ I亠节水农业$附加值高的作物、反季节生产 〔 [节水措施:开源与节流如何认识区域 ----- 以南非为例「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1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感受区域的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单元知识翻转性记忆表二1.2.以色列的节水及对我们的启示节水农业:以色列2/3的国土是沙漠,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节水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一一喷灌和滴灌,使灌溉土地面积大量增长且提高了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率;二是开发水资源,把生产和生活污水净化后用于农业灌溉,实施“开源”与“节流”措施;三是努力开发节水作物。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精品文档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1、家住平原比较点稻作文化的印记用机械种庄稼(湄公河平原)(美国大平原)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地跨泰北美洲中部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

( 1)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 1)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多雨水较少自然环境(自然条( 2)地形和土壤:平原地区,地( 2)地形和土壤:平原地区,地件)势平坦,土壤肥沃势平坦,土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3)水文:水网密布,灌溉便利( 3)水文:密西西比河从北到南贯穿平原的东部小麦、大豆、玉米(旱田农业),生产方式(特点):机械化程度高,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产量高,水稻(水田农业)商品性农业。

区域发展生产方式(特点):精耕细作,人* 美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力劳作;产量高,商品率低 ( 自给① 耕地面积辽阔平整,以旱地为自足);兴修水利,便于灌溉和排主,适合机械化作业。

涝。

② 地广人稀,农业劳动力缺乏,要依靠机械化作业。

③ 科学技术发达,具有先进的农用机械。

人口分布:稠密;建筑:高脚屋,通风防潮,安全防野兽;地广人稀,人们居住的比较分散;饮食:大米为主,各种米制食品;人们生活水平较高;交通发达,利人文特色精神生活:崇尚“谷神” 和“稻母”用节假日外出旅游和购物等有御耕节、春耕礼、水上木偶戏等等文化活动,人们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2、与山为邻比较点垂直的生计山地之国(安第斯山区:秘鲁)(阿尔卑斯山区:瑞士)南美洲大陆,西半球,素有“南美洲脊梁”地理位之称。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欧洲腹地置山脉走向:南北走向山脉走向:西南 - 东北走向自然环( 1)气候:山地气候。

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境(自显著,自然景观有明显的变化。

( 5° S 东坡不( 1)( 2)同左,( 3)资源:耕地条件)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见教材64页,作业本 42资源、矿产资源奇缺。

但旅游资源页,乞力马扎罗山、天山见图册44 页。

)十分丰富。

( 2)地形:山地地形,地势崎岖高山峡谷、险峰深涧的成因:河流( 3)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冰川作用。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三单元 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 家住平原 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人教版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一、家住平原P70-731、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1)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①地形:河流冲积平原②土壤:土壤深厚、肥沃;③气候:位于热带,高温多雨,热量光照充足,雨量充沛④水文: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灌溉方便(2)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①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②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③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3)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精耕细作(4)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①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②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为避免潮湿,避免虫蛇,悬空架设(高脚屋); ③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

)2、用机器种庄稼:(1)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①位置:北美洲中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②地形和土壤:平原广阔,地广人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③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④水文: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灌溉较方便⑤适合发展农业:热量、降水不如湄南河平原,耕地类型为旱地,适合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为主(2)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现代化)①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特点):机械化生产(用机器种庄稼),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原因:当地主要是旱地,气候是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比较热,全年降水较少。

所以不能种植水稻,只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②美国中部平原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原因: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旱地为主;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而科技水平发达。

③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④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是商品性农业: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地区域生活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地区域生活复习提纲

七上社会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班级姓名第一课第一节稻作文化的印记1.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或:湄公河平原具备水稻生产的优越条件)(1)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家,地处热带。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3)水文:水网密布。

(4)地形、土壤:有许多由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土壤深厚、肥沃。

2.湄公河平原的农业特色:以人工劳动为主的精耕细作,水稻是主要的农作物。

3.稻作文化的印记(1)水稻生产与劳动力的关系:①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依靠人工完成。

②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是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片片稻田中都有劳作的身影。

③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这与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巨大需求有一定关系。

当然,高产的水稻也能够满足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

(2)水稻生产对民居的影响:①景观:纵横的渠道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②民居:湄公河平原上的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建材,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上层住人,底层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

(3)水稻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米市:街边有很多卖稻米的店铺或市场,出售各种稻米。

②饮食:人们的饮食以大米为主。

在越南,除了米饭外,还有各种米制食品,如米粥、米酒、米粉和粽子等。

(4)水稻生产对精神生活的影响:①这里很多文化活动都与水稻生产息息相关。

A.御耕节:在柬埔寨的传统节日“御耕节”里,人们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以期获得好收成。

B.水上木偶戏:越南民间的表演艺术,很多动作来源于水稻生产环节,如插秧、打谷等。

②团结互助,关爱弱者:水利工程的修建、维护等很多农活都需要村民协作完成。

因此,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4.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在湄公河平原这块世界稻米的主产区,水稻生产决定了人们生活的内容和节奏,水稻的生产史也书写了这个地区的文明史。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总结

【历史与社会】七上知识点总结
1
杭州·小初高全科培训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 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 土壤和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 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 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的特点是家庭农场为主,高度机械化。
3.湄公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比较表
特点
湄公河平原
美国中部平原
位置
低纬度
中纬度
地形
地势平坦
地势平坦,地广人稀
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耕地类型
水田
旱地
农作物
水稻
玉米、大豆和小麦
耕作方式
精根细作,依靠人力
高度机械化,少量人力
民居特点 悬空架设,“高脚屋”(竹木)
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 3.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 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 说明。 5. 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 动的场所。 7. 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 落规模大,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 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 渔村、林场和牧村等。 9. 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 出现了商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 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 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 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 的地下管道系统。 11. 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 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 12. 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 补,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 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 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 的起伏状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 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整理汇编

新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资料主要知识点整理汇编

七年级上册社会主要知识点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1、地图的三要素也称为“地图的语言”分别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判定方法有: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

3、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线段式比例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

4、在同一图幅的前提下,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越详细和精确;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越不详细和精确。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村落人们主要从事种植业、渔业、畜牧业等。

8、城市聚落从乡村聚落发展而来,居民主要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

城市景观以人造景观为主。

9、城市的功能区主要有高科技园区、商业区和生活区等。

10、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会在物产、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11、等高线地形图上,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相邻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差相等。

12、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比较大;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比较小。

13、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断崖)。

14、等高线向数值低的地方凸起是山脊,等高线向数值高的地方凸起是山谷;河流流经的地方必定是山谷。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15、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占29%。

16、世界上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17、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和北美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18、世界上有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19、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天然水道。

白令海峡沟通北冰洋和太平洋。

20、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其中山地、丘陵和高原被统称为山区。

21、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水文:湄公河,水网密布,灌溉便利;土壤:深厚、肥沃;2.种植的农作物:水稻(水田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主;B.生产劳动依靠人工完成,注重协作劳动;4.区域生活特点:1)干栏式建筑;2)以大米及米制品为食;3)精神生活: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春耕节”和“御耕礼”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壤深厚、肥沃,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劳动力丰富(人口稠密)。

农业生产的劣势:平原地块较小,易发生水旱灾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修筑水渠,兴修水利,便利灌溉和排涝,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

7.湄公河平原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特点: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材料,屋顶坡度大,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好处:A气候湿润,通风防潮;B竹木较多,就地取材;C降水充沛,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水。

❖用机器种庄稼(美国大平原)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北美洲的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全年气候温和;地形:土地辽阔,地势低平;水文:密西西比河、五大湖泊,水源较充足;土壤:肥沃。

2.种植的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旱作农业)3.农业生产特点(重要):A.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大,劳动力需求少;B.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农产品商品化;(主)C.交通运输便利,便于大批粮食外运。

4.区域生活特点:1)人们生活水平较高;2)住房宽敞,还有很大的粮仓和农用机械房;3)出行依靠汽车等交通工具,农庄位于公路附近;4)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5.农业生产的优势:土地面积很广,地势平坦。

农业生产的劣势:劳动力不足。

6.如何把劣势变为有利条件: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发展商品性农业。

7.美国大平原为什么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A.土地平整,旱地为主;B.地广人稀,劳动力欠缺;C.科技水平发达,拥有先进的农用机械。

8.发展商品性农业的必备条件:A.农业区地广人稀,大面积耕种;B.高度机械化;C.效率高,产量大,剩余多;D.储存条件好;E.交通发达。

9.造成其与湄公河平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不同。

10.启示: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

不同地区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业,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第二课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秘鲁安第斯山区)1.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从北到南纵贯南美大陆(南美洲西部),全长近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

2.秘鲁安第斯山脉的自然景观特点: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垂直自然景观)原因:地势高低(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依次为:热带雨林景观、暖温带灌木林景观、寒温带草原景观、寒带终年积雪景观。

3.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农业生产特色)A、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开辟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B、在山区的高海拔处,发展畜牧业,放牧骆马和羊驼。

4.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生活特色):以适宜山区种植的玉米和马铃薯为食物;驯养羊驼和骆马提供奶、肉、皮革和毛;利用骆马作为山区的运输工具。

5.印第安人这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告诉我们什么道理?A.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区域经济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B.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与山为邻。

❖山地之国(瑞士阿尔卑斯山区)1.地理位置:横亘在欧洲腹地的阿尔卑斯山区。

2.区域劣势:A.山区面积广大,耕地稀少;B.矿产资源奇缺,不利于发展工农业。

3.区域优势: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以及古老的城镇和纯朴的乡村生活,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区域发展特色:旅游业(登山和滑雪等项目)5.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A.自然环境: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B.旅游设施: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C.交通条件: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

6.旅游业发展对瑞士人的影响:有利:1)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2)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3)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利:4)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

7.瑞士的知名产业除旅游业外还有哪些?说一说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除旅游业外,还有手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也非常发达,这些产业对国土、资源等自然条件要求不同,适合耕地不足、矿产资源奇缺的瑞士。

8.瑞士人对山区的开发对我国山区的开发有什么启示?针对不同的山地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合适的产业,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环境保护。

第三课傍水而居❖耕海牧渔(日本)1.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岸,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2.劣势: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狭人稠的岛国,农业发展受限制。

3.发展渔业的优势(条件):A.自然:岛国,四面环海,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渔港方面);北海道渔场,渔业资源丰富(鱼资源方面)。

B.社会:强大的工业支持;造船业发达;优良的捕鱼装置及先进的技术。

4.日本“鱼文化”的形成原因:日本四面环海,江河湖汊众多,渔业是日本人自古以来赖以生存的营生。

5.日本“鱼文化”的表现:节日:“男孩节”悬挂鲤鱼旗;文字:与鱼有关的文字和谚语;艺术:鱼拓等6.日本的渔业发展历程:沿海捕捞—远洋捕捞—耕海牧渔。

7.限制渔业发展的因素(日本渔民的烦恼):1)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了沿海的水质。

2)填海造陆和经济发展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3)日本国内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需求增加。

4)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使日本渔民只能在本国海域范围内捕鱼。

8.日本采取的解决措施:1.设定休渔期,避免过度捕捞;2.制定海洋环保法规,保护海水水质;3.对沿海的围垦和其他开发活动进行控制;4.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9.启示:开发利用资源,要注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水上都市(威尼斯)1.地理位置:欧洲南部的意大利,坐落在亚平宁半岛上,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濒临亚得里亚海。

2.因水而生:威尼斯人的祖先为了躲避外敌,便于防守,在此建造家园,岛屿相连成为城,以水为通道,形成一座城市。

因水而兴:①商业城市的兴起:地处地中海东北部,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从而日益兴起;②旅游城市的兴起:威尼斯由于其优美的风光、独特的交通方式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成为旅游胜地。

因水而美:体现在独特的水城风光和浪漫风情。

包括——①魅力无穷的古老建筑。

(建筑特点:遍布教堂、宫殿和广场,城市建设有着明显的宗教特色)②特色的交通工具。

(在威尼斯,水为道路舟为车,威尼斯的大街小巷是_水道_,主要的交通工具是_船_。

其中“公共汽车”是_交通船_,“小汽车”是_汽艇_,转载游客的单桨平底木船是_贡多拉_)③丰富的文化传统。

(水城狂欢节、划船比赛等)因水而忧:海水倒灌和水位上涨,经常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侵蚀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结构。

3.威尼斯修建城市最大的困难:城市用地和排水问题,环境污染。

第四课草原人家❖逐水草而居(非洲热带草原)1.非洲热带草原的分布: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呈马蹄形包围热带雨林,地跨赤道,大致对称分布。

2.非洲热带草原的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3.马赛人: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马赛人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

4.马赛人的农业生产特色:5~6月,随着南方旱季来临,草原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正值雨季,水草丰美;10月,马赛人又开始向南回迁,迎接雨季的来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5.马赛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衣:穿红色的披风。

因为处赤道附近,阳光照射猛烈,紫外线强,有利于防晒和防止水分的蒸发;他们认为红色可以驱赶野生动物,既保护自身、又可以保护牛群;食:牛是马赛人主要的食物来源。

住:简陋的茅草房和牛粪房。

因为原材料多;通风透气,散热快;安全;行:带牛羊步行;风俗:牛的数量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养育牛群的草原是马赛人心目中的神灵。

❖现代化的牧场(澳大利亚)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

2.发展畜牧业的优势(条件):A.自然优势:气候:气候比较干热,大部分土地属于干旱地;地形:地势平坦,草原辽阔;水文:地下水丰富;适合大面积的发展畜牧业。

B.社会优势:先进的科技与现代的农业机械。

3.澳大利亚畜牧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草原上。

畜牧业的现代化是以国家的工业化为基础的4.畜牧业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最突出);高度商品化;规模大。

5.概括澳大利亚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原因:1)澳大利亚国土辽阔、地广人稀,牧场规模大、劳动力不足;2)先进的科技与现代的农业机械、发达的工业。

6.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借鉴:引进优质、适合当地环境的畜种;发展现代化牧场;科学放牧。

第四课干旱的宝地❖石油宝库(波斯湾地区)1.波斯湾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西亚,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素有“三洲五海之地”之称。

2.自然环境特点: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较少的平原,沙漠广布。

水文:河流稀少,主要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阿拉伯半岛无一条河流。

土壤:贫瘠。

3.波斯湾地区的石油特征:储量巨;产量大;油质好;埋藏浅,开采易;出口多;运输便。

4.被誉为“石油宝库”的原因:波斯湾地区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最多的地区。

5.西亚波斯湾沿岸的石油输出主要有三条线路:(石油主要输往美国、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中国和日本;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和北美;C.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和北美;D.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澳大利亚。

6.波斯湾地区石油大量输出的原因:①储量大、产量大,各产油国都属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太发达,工业化水平低,石油消费量少,有大量剩余。

②便利的交通为石油输出提供了保障。

③大量的石油能输出为这些国家带来巨额财富。

7.波斯湾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20世纪初在波斯湾地区发现了石油,且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利用石油出口带来的巨额外汇,大力修建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和旅游业,建设沙漠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