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药炮制学 整理笔记.doc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十四章制霜法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十四章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拆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
【制霜法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分为去油制霜、渗出制霜、升华制霜、煎煮制霜等】第一节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
目的┍①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如巴豆,有大毒,泻下作用猛烈,去油制霜后可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②消除副作用。
如柏子仁,其内含柏子仁油,具滑肠通便之功,这对体虚便溏患者不宜用,制成霜后,除去了大部分油分,可消除滑肠的副作用。
方法:取原药材,除去外壳取仁,碾成细末或捣烂如泥,用多层吸油纸包裹,蒸热,或置炉边或烈日曝晒后,压榨,如此反复换纸吸去油,或直接压榨去油,至松散成粉,不再粘结为度。
注意事项:①药物加热所含油质易于渗出,故去油制霜时多加热或放置热处;②去油制霜用过的布或纸要及时烧毁,以免误用中毒。
第二节渗析制霜法:药物与物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
目的:制造新的药物,增强疗效【西瓜霜】第三节升华制霜法:药物经过高温加工处理,升华成结晶或细粉的方法。
目的:纯净药物【砒霜】第四节煎煮制霜法:药物经过多次长时间煎熬所得粉渣另作药用的方法。
目的:缓和药性,综合利用,扩大药源【鹿角霜】【巴豆】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种仁。
·[本品含巴豆油应在18%~20%之间]【西瓜霜】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成熟果实与皮硝加工而成的白色结晶粉末。
·[西瓜每100kg,用芒硝15kg]西瓜霜西瓜能清热解暑,芒硝能清热泻火,两药合制,性味改变,起到了协同作用→西瓜霜更加纯净,增强清热泻火之功。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十五章其他制法对某些药物采用烘、焙、煨、提净、水飞及干馏等加工炮制方法,统列为其他制法。
烘焙法【蜈蚣】;煨法【肉豆蔻、木香】;提净法【芒硝】;水飞法【朱砂、雄黄】;干馏法【蛋黄油、黑豆馏油】;特殊制法【铜绿】··朱砂、雄黄忌火煅。
中药炮制学重点doc
a 中药炮制学*补充的重点序号,掌握~熟悉第一章*炮制,又称炮炙、修治、修事1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中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研究炮制理论、规范炮制工艺、制定饮片质量标准*著作(论述----3部炮制著作,见下2;5次总结)《五十二病方》,最早有炮制记载的医方书;《十药神书》,炭药止血;陈嘉谟,《本草蒙筌》,第一次系统的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记》《神农本草经》;二,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三,第一次,唐•《新修本草》,世上最早的药典;四,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五,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古代最大型的医药著作。
2简述中药炮制发展的三部专论的成书年代、作者、著作:南北朝刘宋时代•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439种,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2323中药炮制的三类分类法:水制:渍、泡、洗。
火制:煅、炮、炙、炒。
水火共制:蒸、煮、蒸煮共用*中国药典:净制、切制、炮炙古代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4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中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各省市自治区炮制规范第二章1中药炮制的制药原则即制则:(例子)1)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用辛热的吴茱萸炮制苦寒的黄连,可缓和大寒之性。
2)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
蜜制百合,润肺止咳。
3)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某种药物,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药炮制学笔记_学习版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药炮制文献; ③了解中药炮制的有关法规。
┍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分三种商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
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炮制│┌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 └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炮炙┝雷敩《雷公炮炙论》 ┇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 ┝缪希雍《炮炙大法》 ┇炮炙 ┝陈嘉谟《本草蒙筌》 ┇制造┕张仲岩《修事指南》 ┇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 ◆中药炮制的起源: ┍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 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 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 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中药炮制的发展见下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规,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按照以上有关规定执行。
┍ 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 省部(局)级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地方标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多制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规范》,作为各地饮片生产、经销部门的执行依据。
中药炮制学 整理笔记.doc
》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第一节概述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分三种商品形式:│①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②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
③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雷敩《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缪希雍《炮炙大法》┇炮炙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中药炮制的起源:┝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治┍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张仲岩《修事指南》┇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中药炮制发展本草著作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春秋战国~宋代(B.C.744~A.D.1279)炮制技术起始和形成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
“止出血者燔发”2《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①从中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治半夏”②“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3《神农本草经》\汉代(东汉末年)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②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③对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真伪鉴别有些概括④书中总结了四气五味、七情配伍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4《金匮玉函经》张仲景东汉①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②阐明了药物粒度与药效的关系5《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梁代)(502-536年)①第一次系统归纳炮制技术,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②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又创诸病通用药③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④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内容6《雷公炮炙论》雷敩南北朝(刘宋)①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载药300种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广泛运用辅料炮制药《新修本草》7《唐本草》李绩苏敬唐代(公元659年)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②全书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图文对照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本草拾陈藏唐代 (741①10卷,收载《唐本草》未载药物692种《…药品管理法》和《…药典》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规,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按照以上有关规定执行。
(精)《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八章炒法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八章炒法【目的要求】①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②熟悉现代研究概况;③了解炒法的含义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分类清炒法(单炒法):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合炒法):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热源:最初用火:柴火,有柳木火、桑木火、炭火等。
→→现代多用:煤气、油、电。
基本概念火力:指热源的强度①文火即小火;②武火即大火或强火;③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的即为中火。
④文武火是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
火候:药物炮炙程度。
即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等综合概念。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操作手工炒:一般先将锅预热,投入大小分档的药物,迅速拌炒,亮锅底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
│①用具:有铁锅、铁铲、刷子、簸箕等; ②方法:倾斜放锅(倾斜30~450),利于搅拌和翻动。
机器炒:主要用有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平锅式炒药机:适用于种子类药材。
滚筒式炒药机: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以煤/油/气/电加热,滚筒内壁有螺齿,打正转时炒药,打反转时出药。
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又保证了药物炒制质量。
电脑程控炒药机:(自动或手动)能保证炒制品程度均一,质量稳定。
特别是采用烘烤与锅底“双给热”方式,良好的温场更保证饮片受热均匀并缩短炒制时间。
第一节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步骤:(锅)预热→投药→翻炒→出锅→目的①增强疗 a.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效【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b.炒后增强焦香味而增强消食健脾作用【焦麦芽、焦山楂等】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牵牛子、莱菔子、栝楼仁等】③缓和药性【葶苈子、牵牛子等】④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a.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地榆、槐花、茜草等】;b.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荆芥、牡丹皮等】⑤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a.杀酶保苷【槐米、苦杏、酸枣仁等】;b.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杀死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中药炮制学重点内容.doc
中药炮制学重点内容考试题型:单选(20*2)、多选(20*2)、填空(10*1)、名解(5*2)、简答(4*5)、论述(10*2)第一章炮制绪论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机理2.改进炮制工艺3.制订饮片质量标准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发现和应用、火的出现和应用、酒的发明和应用、陶器的发明和应用。
我国古代炮制专著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
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439种,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
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收录药物232种中药炮制的分类1.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日煞、曝、露。
2.三类分类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药典方法:净制、切制、炮炙) 五类分类法:三类 +修制、其他制法3.药用部位分类法:药用部位(根、茎、叶)…4.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炒、炙法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原则:运用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制则: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黄连缓和其苦寒性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米炒党参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相畏为制:指用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其毒副作用。
如白矾制天南星降毒。
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
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
如米泔水制苍术缓和其燥烈性。
制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中药炮制学_整理版
中藥炮制學◆名词解释: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饮片:是药材通过炮制后直接用于中医药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冲烧:质地轻薄松散的植物药材,由于本身干燥不适度,或在包装码垛前吸潮,在紧实状态中细菌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散发,当温度积聚到67℃,热量便能一下子从中心冲出垛外,发生起烟或着火的现象。
泛油:又叫走油,指含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对抗同贮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起保存,以防止虫蛀或霉变的一种贮存方法。
伤水:药材在淘洗过程中由于含水分过多而影响药材质量的现象。
火力:指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
有文火,中火,武火等火候: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运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特征的综合概括◆炮制学三本专著◆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1.净制①除去杂质②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③除去一些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2.加工切制切制的目的是提高煎药质量或有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3.加热炮制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为广泛。
◆制药原则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制大黄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疗效。
如盐制知母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杀半夏、南星毒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如米泔水制苍术相喜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
如醋炙乳香,矫臭具体方法制其形:改变外形、药用部位制其性:改变性能制其味:调整五味或矫正劣味制其质:改变质地和性质◆炮制对药性的影响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寒凉温热(平性)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有三种情况:一是“反制”,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炙法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目的:使药物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方面发生某些变化,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嗅矫味等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分类:(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
第一节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目的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③矫臭去腥【乌稍蛇、蕲蛇、紫河车等】方法先拌酒后炒药~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黄连、川芎、白芍等】先炒药后加酒~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注意事项①加入一定量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面应加盖,以免酒被迅速挥发。
②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润。
③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一般用文火,勤加翻动,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白芍】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乌梢蛇】游蛇科乌梢蛇的干燥体。
【蟾酥】蟾酥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续断】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续断:补肝肾,通血脉为主;~酒炙,能增强通血脉,强筋骨作用;~盐炙,增强补肾强腰的作用。
第二节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米醋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称为醋炙法。
·[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50kg]目的①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②降低毒性,缓和药性[主要用于峻下逐水药]【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③矫臭矫味,便于服用[主要用于某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方法先拌醋后炒药~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甘遂、商陆、芫花、柴胡、三棱、元胡等】先炒药后喷醋~适于用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乳香、没药、五灵脂】注意事项①醋炙前药材应大小分档;②若醋用量较少,不易与药材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材拌匀;③用文火炒制,勤加翻动,使受热均匀,炒至规定的程度;④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必须先炒药后喷醋;且出锅要快,防熔化粘锅,摊晾时宜勤翻动,以免相互粘结成块。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三章中药炮制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三章中药炮制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①掌握炮制的目的;②熟悉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苷、挥发油、无机成分的影响; ③了解炮制对其他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目的一、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炮制除去或降低药物毒性方法:浸渍,漂洗,清蒸,单煮,加入辅料共同蒸、煮。
原理:①降低毒性成分含量; ②改变毒性成分结构; ③加入辅料降低毒性。
炮制可除去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如鹅不食草生用对胃有刺激性,炒制或蜜制:可减小其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①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味: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辛耗气,过甘生湿,过酸损齿,过苦伤胃,过咸生痰②制约药物偏性。
如蜜炙甘草、蜜炙麻黄③改变药性,以改变药物作用生地黄:性味苦寒,具清热、凉血、生津之功,常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衄、斑疹、热病口渴等症;熟地黄:蒸制后药性变温,能补血滋阴、养肝益肾,凡血虚阴亏,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均可应用。
三、增强药物疗效①炮制成饮片提高药效成分溶出率;②蒸、炒、煮、煅等热处理亦可增加某些药效成分的溶出率。
“逢子必炒” ;③辅料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④制备新药,扩大临床用药范围。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①改变药物作用趋向。
如大黄:苦寒,为纯阴之品。
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 酒制大黄:能引药上行,先升后降②增强药物作用趋向。
如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 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五、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①引药归经;②突出某一经的作用。
【杏仁:入肺经,止咳平喘; 入大肠经,润肠通便; 杏仁制霜:作用专一】六、便于调剂和制剂①便于调剂时分剂量、配药方:水制软化,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②便于粉碎:加热等处理,使之质地酥脆而便于粉碎;③有利于有效成分提取:增加药效成分的溶出。
七、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去除泥沙杂质,及残留的非药用部位和霉败品,保证临床用药的卫生和剂量的准确。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笔记整理
中药炮制学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论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药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同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3、“”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中药炮制的源头就在于食物的炮生为熟。
因此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4、《黄帝内经》中有“治半夏”、“角发”、“角发”“燔治”----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5、南北朝。
雷斅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6、明代,缪希雍《炮制大法》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
7、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第三部炮制专著。
8、反制:制约,缓和;从制:协同,加强eg:生黄连酒黄连(反),姜黄连(反),吴黄连(反),胆黄连(从)9、心、肝、脾、肺、肾盐入肾经,醋入肝经,蜜入肺脾经,土入脾经,酒不归经。
10、苍耳子有毒,通过炮制降低毒性。
11、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可以进一步干燥,或杀死虫卵(蒸桑螵蛸),有利于贮藏保管。
有些含苷类成分的药物,如黄芩、苦杏仁等,经过加热处理,能促使其中与苷共存的酶失去活性,从而避免苷类成分在贮藏过程中被酶解而使疗效降低。
经常用烘、晒、炒法及燀法、蒸法起到杀酶保苷的作用,如炒白芥子,燀苦杏仁,蒸黄芩。
12、为了便于服用,常用酒制(蕲蛇等蛇类),蜜制(马兜铃),醋制(乳香,五灵脂),水漂,麸炒(僵蚕),炒黄(水蛭,地龙),能起到矫味、矫臭的效果,有利于病人服用。
含苷类药物常用炒、蒸、烘、燀或暴晒的方法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以保证药物有效物质免受酶解,保存药效。
13、延胡索经醋制后,可增强其止痛效果,因为延胡索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
生物碱(水溶性差)+醋酸→生物碱盐(水溶性好,有利于溶出率)14、含挥发油类药物不宜加热。
中药炮制学重点总结 删减版.
上篇总论1.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求,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2.饮片是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3.中药炮制的发展:①《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②《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③《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④《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药物的炮制更多的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联系⑤《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载“诸药毒救解方”。
对后世炮制提供基础依据⑥《本草经集注》梁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总结,陶弘景所著我国第二部中药专著⑦《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⑧《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所著我国最早的临床使用百科全书⑨《新修本草》由唐代肃静等主持编写世界最早药典,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首次规定惟米酒、米醋入药,将炮制内容作为法定内容⑩《太平圣惠方》不仅记载大量炮制内容,还始载乳制法(11)《本草蒙筌》陈嘉谟,第一次系统概括辅料炮制原则(12)《本草纲目》我国古代最大型药学著作,专门列出“修治”-----“炮制”(13)《炮炙大法》缪希雍,是继《雷公炮炙法》之后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炮制法归纳为雷公炮制十七法(14)《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炮制专著4.法规:国家标准《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省级规范标准《中药饮片标准质量通则》5.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中药炮制的制药原则即制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相喜为制6.中药炮制方法: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7.中药炮制生熟理论:生泄熟补、生峻熟缓、生行熟止、生升熟降、生降熟升8.中药炮制对药性影响(1)四气五味影响:①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如苦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辛温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②增强药物不足指性味③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用途。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①掌握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②熟悉炮制如何影响临床疗效;③了解传统制药的原则。
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清代《修事指南》的作者张仲岩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而汤方无准,病症不验也”。
这段话反映了炮制与药性、医疗活动、临床疗效的关系。
强调了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炮制品药性的改变以及炮制品的选择应用,以对症下药,取得疗效。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二.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柏子仁润肠通便、心安神。
生品有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多用于肠燥便秘。
若用于心神不安、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则需将柏子仁制霜,消除呕吐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三.炮制品种的选用,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用药时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生理、病理、脏腑的属性、喜恶等各种因素。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净制去杂,纯净药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
2、加工切制,便于调剂,提高煎出率,提高疗效。
3、加热炒煅,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4、加入辅料,调整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5、发芽发酵、制霜干馏,制备新药,扩大疗效。
第三节传统的制药原则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相畏(/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南星】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注:对服用后有不良反应的药物,“相恶为制”与“相畏为制”意义相似。
二、具体方法①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②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③制其性:改变药物性能④制其质: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
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doc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⑵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⑶增强药物疗效。
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⑷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炙法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目的:使药物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理化性质方面发生某些变化,起到降低毒性、抑制偏性、增强疗效、矫嗅矫味等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分类:(根据所加辅料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姜炙、蜜炙和油炙。
第一节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拌炒的方法。
·[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10~20kg]目的①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大黄、黄连、黄柏等】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当归、川芎、桑枝等】③矫臭去腥【乌稍蛇、蕲蛇、紫河车等】方法先拌酒后炒药~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黄连、川芎、白芍等】先炒药后加酒~多用于质地疏松的药物【如五灵脂】注意事项①加入一定量酒拌匀闷润过程中,容器上面应加盖,以免酒被迅速挥发。
②若酒的用量较少,不易与药物拌匀时,可先将酒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物拌润。
③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不宜过大,一般用文火,勤加翻动,炒至近干,颜色加深时,即可取出晾凉。
※【大黄】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当归】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传统习惯止血用当归头,补血用当归身,破血用当归尾,补血活血用全当归]【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白芍】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乌梢蛇】游蛇科乌梢蛇的干燥体。
【蟾酥】蟾酥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
【续断】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
→续断:补肝肾,通血脉为主;~酒炙,能增强通血脉,强筋骨作用;~盐炙,增强补肾强腰的作用。
第二节醋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米醋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称为醋炙法。
·[一般为每100kg药物,用米醋20~30kg,最多≯50kg]目的①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②降低毒性,缓和药性[主要用于峻下逐水药]【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③矫臭矫味,便于服用[主要用于某些具特殊气味的药物]【乳香、没药、五灵脂等】方法先拌醋后炒药~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药材【甘遂、商陆、芫花、柴胡、三棱、元胡等】先炒药后喷醋~适于用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乳香、没药、五灵脂】注意事项①醋炙前药材应大小分档;②若醋用量较少,不易与药材拌匀时,可加适量水稀释后再与药材拌匀;③用文火炒制,勤加翻动,使受热均匀,炒至规定的程度;④树脂类、动物粪便类药材必须先炒药后喷醋;且出锅要快,防熔化粘锅,摊晾时宜勤翻动,以免相互粘结成块。
中药炮制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1.中药饮片(MJ):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处方用药。
饮片《中国药典》: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调配和制剂。
中药炮制(MJ):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临床辨证论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将中药材制备成中药饮片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MJ):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饮片的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2.中药的三种商品形式: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GAP种植经采收和产地加工药材经适当炮制饮片处方汤剂(或经制剂过程中成药)3.中药炮制的发展历史(重点)4.较成熟的中药炮制基础理论:A.炮制适度理论B.药性相制理论C.炮制解毒理论D.辅料作用理论:酒制升提、姜炙发散、入盐走肾脏、醋炙入肝E.生熟异用理论:生升熟降——莱菔子;生者走表,熟者入里——柴胡、黄芪;生清熟补——地黄F.炭药止血理论5.中药炮制的传统制药原则——之制则(MJ)A.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被炮制药物的偏颇之性或改变其药性B.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被炮制药物的疗效C.相畏为制:利用中药药性的相畏相杀理论,通过采用药性相互制约的药物或辅料进行炮制,降低被炮制药物的毒副作用D.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以减弱被炮制药物的峻烈之性,使之趋于平缓而减缓毒副作用的一种炮制法则E.相喜为制:指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改善被炮制药物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喜好信任和接受度,便于患者服用6.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之三类和五类分类法《本草蒙筌》——陈嘉谟——将炮制技术按“火制、水制、水火共制”进行分类《药典》三类分类法——按“净制、切制、炮制”三大类进行分类五类分类法(重点)——修治、水治、火制、水火共治、其他制法——为陈嘉谟的三类分类法的进一步拓展7.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ZW)(三级)A.国家级中药炮制标准——《中国药典》——10年版首次明确炮制后的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处方配伍的基础药物,是中成药制剂的原料药物B.省部级中药炮制标准——a.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 b.《全国中药炮制规范》C.地方级法规——a.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b.中药材质量标准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的关系(ZW)A.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a.中医临床处方是以炮制后的饮片配方——通过炮制以达到“制其太过,补其不足”调整药性,使中药符合辩证施治的需要b.中药必须炮制才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通过炮制对药物的功效予以取舍c.随证炮制、依方炮制,适应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d.依据自然环境与机体的变化关系进行炮制用药B.炮制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a.炮制保证临床用药的剂量准确b.炮制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c.利用辅料炮制,增强临床疗效d.炮制后利于保存药效e.炮制可视成分转化,产生新的作用C.炮制是保证临床安全的重要措施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四气:药物作用机体的不同反应治疗效果的概括,与疾病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师中药炮制学笔记
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师中药炮制学笔记本文由卫生资格考试频道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卫生资格考试相关内容请关注本网站。
卫生资格初级中药师中药炮制学笔记煅法煅法包括明煅法、密闭煅法和煅淬法。
一、明煅法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明煅法,适用于矿物药、贝壳类和化石类药物。
煅制方法有炉口煅,平炉煅,反射炉煅。
后两法煅制温度高,生产量大,但不耐高温。
化石类、贝壳类药物不宜用后两法煅制。
煅制时应将药物大小分档,药物受热均匀,煅至内外一致而“存性”,应一次性煅透。
对主含云母类、石棉类、石英类矿物,煅时温度应高,时间长。
明矾主含硫酸铝钾[KAl(SO4)2?12H2O],有明矾和枯矾两个规格。
明矾解毒杀虫,清热消痰,燥湿止痒;外用解毒止痒;枯矾酸寒之性降低,涌吐作用减弱,增强了收敛、生肌、止血、化腐作用。
煅制时一次性煅透,中途不得停火,不要搅拌。
白矾含水量按分子式中所含结晶水计算为45.53%,白矾用传统方法制成枯矾,失重45%即可。
煅制温度应控制在180~260℃之间。
石决明有石决明和煅石决明。
生石决明偏于平肝潜阳,煅石决明咸寒之性降低,缓和平肝潜阳的功效,增强了固涩收敛、明目的作用,石决明要求煅至酥脆,呈灰白色或青灰色,无珍珠样光泽。
二、煅淬法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称煅淬。
常见的有醋淬自然铜、、代赭石、磁石;酒淬阳起石、药汁淬炉甘石等。
煅淬目的:经煅淬的药物均可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此外,还能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如自然铜、阳起石、皂矾、炉甘石等。
一些矿物药煅、淬前后,矿物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既有单纯的晶体结构变化,如代赭石中赤铁矿转化为磁赤铁矿;也有晶体结构,化学成分都有改变,如自然铜中黄铁矿转化为磁黄铁矿;更常见的是局部氧化、醋淬中的醋酸化或水化。
煅淬时应反复进行数次,使液体辅料吸尽,药物全部酥脆为度。
自然铜有自然铜和煅自然铜。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五章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五章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1、掌握炮制品的质量要求;2、熟悉影响质量的因素及贮藏保管法;3、了解中药炮制品贮藏保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节炮制品的质量要求一、净度:指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可以用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来表示。
要求:①不应含有泥砂、灰屑、霉烂品、虫蛀品、杂物及非药用部位等②应符合《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有关规定。
P40二、片型及破碎度~片形:饮片的外观形状,如薄片、厚片、瓜子片等【异形片不得超过10%;极薄片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0.5mm;薄片、厚片、丝、块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1mm;段不得超过该标准厚度2mm】片型及破碎度~破碎度:一些药物经净制处理后,用手工或机器直接破碎成不同规格的颗粒,这种颗粒的大小就是破碎度。
【颗粒应粒度均匀,无杂质,粉末的分等应符合《药典》要求】三、色泽:中药饮片都有固定的颜色光泽,加工不当或贮藏不当均可引起变化,从而影响质量。
四、气味:中药及其炮制品应有其固有的气味,这也是体现中药饮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求:①含挥发油类的多生用②炮制除去某些中药的异味或腥臭味③有些加入了辅料的气味。
如酒炙、醋炙、盐炙、蜜炙、姜炙等。
五、水分:是指在中药饮片中存在的不影响其质量的允许含水数值。
一般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7~13%《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15%;酒炙\醋炙\盐炙\姜汁炙\米泔水炙\蒸制\煮制\发芽制\发酵制品≤13%;烫后醋淬制品≤10%六、灰分:指将药材或饮片在高温下灼烧、灰化,所剩残留物的重量。
是控制炮制品纯净度极有效的方法。
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灼烧,所得之灰分称为“生理灰分”。
在生理灰分中加入稀盐酸滤过,将残渣再灼烧,所得之灰分为“酸不溶性灰分”。
七、浸出物:是炮制品用不同溶媒进行浸提所得的干膏重量。
意义:对于那些有效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没有准确定量方法的炮制品,是非常有用的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①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情况,熟悉重要的中第一节概述中药:以天然药物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分三种商品形式:│①中药材:中药的原药材;②中药饮片:经过切削、炮制供煎汤剂的中草药。
③中成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
┝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
│┌在古代是指制药总称,在现代多指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
炮制的同义词,历代有炮炙、修治、修制、修合、修事、治削、合和、合药、饮片加工等。
│└“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
“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不同专著的炮制名称:┍张仲景《金匮玉函经》┇炮炙├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质量标准┝雷敩《雷公炮炙论》┇书名以“炮炙”,正文多用“修事”└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缪希雍《炮炙大法》┇炮炙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陈嘉谟《本草蒙筌》┇制造◆中药炮制的起源:┝李时珍《本草纲目》┇修治┍起源于用药实践,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张仲岩《修事指南》┇书名以“修事”,正文用“炮制”┕中药炮制产生的前提条件┌①中药的发现和应用;②火的出现和应用,炮生为熟,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火制);◆中药炮制发展本草著作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春秋战国~宋代(B.C.744~A.D.1279)炮制技术起始和形成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早有炮制内容记载的医方书。
“止出血者燔发”2《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①从中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治半夏”②“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口父咀”~当时的切制饮片3《神农本草经》\汉代(东汉末年)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经验②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③对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真伪鉴别有些概括④书中总结了四气五味、七情配伍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的基础4《金匮玉函经》张仲景东汉①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②阐明了药物粒度与药效的关系5《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梁代)(502-536年)①第一次系统归纳炮制技术,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②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又创诸病通用药③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④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内容6《雷公炮炙论》雷敩南北朝(刘宋)①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载药300种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广泛运用辅料炮制药《新修本草》7《唐本草》李绩苏敬唐代(公元659年)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②全书54卷,载药850种,新增药114种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学成就,图文对照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本草拾陈藏唐代 (741①10卷,收载《唐本草》未载药物692种《…药品管理法》和《…药典》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规,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按照以上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级药物炮制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省部(局)级标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地方标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多制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规范》,作为各地饮片生产、经销部门的执行依据。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①掌握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②熟悉炮制如何影响临床疗效;③了解传统制药的原则。
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清代《修事指南》的作者张仲岩指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而汤方无准,病症不验也”。
这段话反映了炮制与药性、医疗活动、临床疗效的关系。
强调了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炮制品药性的改变以及炮制品的选择应用,以对症下药,取得疗效。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二.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柏子仁润肠通便、心安神。
生品有令人呕吐的副作用,多用于肠燥便秘。
若用于心神不安、虚烦失眠的脾虚患者,则需将柏子仁制霜,消除呕吐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
三.炮制品种的选用,明确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变的,用药时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生理、病理、脏腑的属性、喜恶等各种因素。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净制去杂,纯净药物,保证中医临床用药准确。
2、加工切制,便于调剂,提高煎出率,提高疗效。
3、加热炒煅,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4、加入辅料,调整药性,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5、发芽发酵、制霜干馏,制备新药,扩大疗效。
第三节传统的制药原则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相畏(/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南星】┕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注:对服用后有不良反应的药物,“相恶为制”与“相畏为制”意义相似。
二、具体方法┍①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③制其性:改变药物性能┕②制其味: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④制其质: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
性质,包括药性和功用。
第四节炮制对药性的影响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①经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黄连/栀子苦寒,经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称为“反制”】┝②经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称为“从制”】┕③经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
·【生地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制成熟地后,则变甘温之品,具滋阴补血的功效。
天南星(温热)→胆南星(寒凉)】二、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①炮制改变性味,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尤其对具有双向性能的药物更明显。
│·《本草纲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②辅料有影响,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生黄柏,功在沉降,清下焦湿热;酒黄柏,藉酒的甘辛温升浮之性,清上焦之热】┕③生升熟降。
【生莱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为主,可涌吐风痰~炒后则以降为主,长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三、对归经的影响: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使其功效更专一。
┍①以辅料炮制药物,引药归经。
如醋制入肝,蜜制入脾,盐制入肾等│【生姜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入肺、胃经;~干姜,温脾胃,回阳救逆,适应心经疾病;~煨姜,和中止呕,主入胃经】┝②增强药或改变物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
│·益智仁入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摄涎唾、固精、缩尿等功效;~盐炙后则主入肾经,专用于涩精、缩尿。
│·知母入肺、胃、肾经,清肺、凉胃、泻肾火;~盐炙后则主要作用于肾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功效。
│·青皮入肝、胆、胃经;~醋炒后可增强对肝经的作用。
│·生地可入心经,以清营凉血为长;~制成熟地后则主入肾经,以养血滋阴、益精补肾见长。
四、对药物毒性的影响“生毒熟减”,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①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②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③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④增强机体对药物毒性成分的解毒能力【如甘草制法半夏】第五节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一、提高方剂疗效: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发挥配伍后的作用;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而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二、消减方中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 1、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 2、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三、调整方剂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四、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炮制对制剂的影响一.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炮制品种的要求┍①中成药处方固定,对药物的炮制品种要求相应固定。
·[ 七宝美髯丹中主药何首乌选制品,取其乌须发、强筋骨、固精气之功。
┕②汤剂对药物的炮制品种要求灵活多变,常依用药意图而定。
·[ 四逆汤~用于阳气被遏,四肢不温,宜用生柴胡辛散透邪升阳;用于胁肋疼痛,宜用醋柴胡疏肝止痛二.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的要求┍①饮片的外观质量从形态、色泽、气味、质地来控制。
对形态的要求,汤剂比中成药严,对色泽、气味、质地要求,基本相同。
┕②饮片的内在质量主要指有毒成分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指标。
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内在质量都应严格控制,尤其是有毒中药。
一般中成药的要求高于汤剂。
三.不同剂型及辅料对炮制的要求外用剂型,如锭剂、膏剂、洗剂等,系局部用药,不经消化道,可用经净制后的生品。
中成药所用的辅料简化了某些药材的炮制,如蜜丸制作中也用蜂蜜,除赋形外,其目的部分地与蜜炙法相同,故理中丸生产时,采用生甘草;用汤剂时,常用蜜炙甘草。
某些剂型中,可根据工艺要求,直接以洁净的药材适当破碎后入药。
如在中药注射剂和提取某类或某种成分的片剂中。
例黄连素片。
☆问答:中药为什么必须炮制?·这是由中药材自身的特点及临床用药的要求所决定的,来源于自然界的药材,常有以下情况:混有杂质,非药用部位,不能保证剂量的准确,影响疗效。
——净制→洁净药材。
植物药体积粗大,不利于按量调配。
——切制→大小适宜的饮片。
矿物药质地坚硬,不利于粉粹煎煮。
——煅→质脆易碎,便于调剂和制剂。
动物药具腥臭气味,不利于服用。
——炮制→矫臭矫味。
毒性药材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炮制→降低或消除毒性,安全有效。
气味峻烈的药物,易产生副作用。
——炮制→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
中药炮制后可以增强疗效,扩大用药范围。
第三章中药炮制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①掌握炮制的目的;②熟悉炮制对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苷、挥发油、无机成分的影响;③了解炮制对其他中药化学成分的影响。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目的一、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炮制除去或降低药物毒性┌方法:浸渍,漂洗,清蒸,单煮,加入辅料共同蒸、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