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中药学笔记整理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中药学笔记整理

2.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便于切制。

(2)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3.火制炒,炙,煅,煨,烘焙。

(1)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2)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3)煅:易于粉碎、煎煮。

(4)煨:减轻烈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5)烘焙:便于干燥。

4.水火共制煮,蒸,燀,淬

(1)煮:减毒,增效

(2)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3)燀: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

(4)淬:易于粉碎、煎煮、制剂

5.其它制法

中药学笔记整理

(1)制霜:种子压去油、矿石重结晶

(2)发酵:产生新药

(3)发芽:产生新功效

第四章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第一节四气

1.四气(四性)概念: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中药学笔记整理

第二节五味

1.五味的概念:

指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

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

2.五味的作用及意义:

(1)辛味:(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

能散——发散表邪-治疗表证;

能行——行血-治疗血瘀证;行气-治疗气滞证

芳香化湿-治疗湿阻中焦证;芳香开窍-治疗神昏窍闭证;芳香辟秽(2)甘味:(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能补-补益-治疗虚证。能缓-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痛证。

能和-和中-治疗脾胃不和证;调和药性-协调药性、缓

和药性

部分甘味药还能解药、食物中毒。

(3)苦味:能泄、能燥(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中药学笔记整理

通泄-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之证;通泄大便-治疗大便秘结等证降泄-降泄胃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降泄肺气-治肺气上逆之咳喘;清泄-清泄热邪-治热证

燥-燥湿-治水湿病证-寒湿证(苦温)湿热证(苦寒)

苦能坚阴

(4)酸味:(有实邪者慎用)

能收-收敛-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病证;能涩-固涩

如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

(5)咸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