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画一画》教案范本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3《画一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3《画一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4.3《画一画》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进一步理解圆的性质,掌握圆的画法,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圆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掌握圆的画法和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同时,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圆的画法,理解圆的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的画法,圆的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圆的性质的理解,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性质。
2.利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观察、操作、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圆规、直尺、铅笔等画图工具。
2.准备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3.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车轮、地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圆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圆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圆规和直尺画圆,并测量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画一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画一画教学目标:1.理解并运用“百分之几”的概念。
2.能够根据所给条件绘制给定的图形。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百分之几”的概念理解和应用。
2.通过“画一画”进行图形绘制。
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和应用“百分之几”的概念。
2.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绘制图形。
教学准备:1.画笔、颜色笔、纸张等绘图工具。
2.《画一画》课程PPT。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5分钟)1.在黑板上写下百分号“%”,引导学生回忆百分号的含义:百分之一表示为1%。
2.引导学生回顾“百分之几”一词的意思,并提问如下问题:a.如果我有100块钱,我花掉了其中的40块钱,这是花了百分之几的钱呢?b.如果我有10本书,我卖出了其中的3本,这是卖出了百分之几的书呢?c.如果班级一共有40个人,其中男生有30人,这是男生占了班级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呢?3.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解释如何计算百分之几的值,并举例演示计算过程。
Step 2 深化理解(20分钟)1.出示一张示意图,上面有一条直线和一些点。
告诉学生这是一张地图,线段表示公路,点表示一些城市。
2.分组讨论,询问学生关于图中地图、公路和城市的一些问题,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总结,认识到地图上的距离比例可以用百分之几来表示,即比例尺的概念。
Step 3 小组活动(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张带有比例尺的地图。
2.要求学生根据比例尺算出城市间的实际距离,并用画笔将城市之间的路线连接起来。
3.鼓励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并完成绘图任务。
4.小组展示并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彼此的绘图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并帮助他们找到错误之处并进行修正。
Step 4 整合知识(20分钟)1.展示一些无比例尺的地图,并要求学生绘制地图间的路径,并将其贴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观察无比例尺的地图和有比例尺的地图绘图过程的区别,并讨论结果的准确性。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教案-画一画

第四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第4課時畫一畫教學內容: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P44~45內容。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畫一畫”的活動,初步認識正比例圖像。
過程與方法:會在方格紙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對應的點,並能在圖中根據一個變數的值估計他所對應的變數的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利用正比例關係,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能畫表示成正比例關係的圖。
教學難點:發現正比例關係圖的特徵。
教法:引導法學法:自主探究教學準備:小黑板教學過程:活動一:判斷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1、每行人數一定,總人數和行數。
2、長方形的長一定,寬和面積。
3、長方體的底面積一定,體積和高。
活動二:探索一個數與它的5倍之間的關係。
1、求出一個數的5倍,填寫書上表格。
2、判斷一個數的5倍和這個數有怎樣的關係?小結:一個數和它的5倍之間具有正比例關係。
3、根據上表,說出下圖中各點的含義。
(圖見書上)。
4、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麼?5、利用書上的圖,把下表填完整。
6、估計並找一找這組資料在統計圖上的位置。
活動三:試一試。
1、在下圖中描點,表示兩個表格中的數量關係。
2、思考;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麼?活動四:練一練。
1、圓的半徑和面積成正比例關係嗎?為什麼?教師講解:因為圓的面積和半徑的比值不是一個常數。
2、乘船的人數與所付船費為:(數據見書上)(1)將書上的圖補充完整。
(2)說說哪個量沒有變?(3)乘船人數與船費有什麼關係?(4)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麼?3、回答下列問題:(1)圓的周長與直徑成正比例嗎?為什麼?(2)根據右圖,先估計圓的周長,再實際計算。
(3)直徑為5釐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實際計算值為()。
(4)直徑為15釐米的圓的周長估計值為(),實際計算值為()。
4、把下表填寫完整。
試著在第一題的圖上描點,並連接各點,你發現了什麼?(表格見書上)5、作業佈置板書設計課後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画一画》学案

6画一画
项目内容
1.圆柱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在y=5x中, y和x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如下表。
人数012345678…
票费/元0246…
(1)通过自己画图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2)利用自己画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人数1625
票费/元36566066
4.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正比例的图象所有的点在同一( )上。
5.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圆的半径/m123456
圆的面积/m23.1412.5628.2650.2478.5113.04
温馨提示知识准备:比值一定,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增加而增加是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的关键。
参考答案:
1.成正比例比值一定
2.成正比例比值一定
3.810121416
(1)图略它们在同一条直线上
(2)182830333250
4.直线
5.不成正比例圆的面积与半径的比值不一定
学习与生活的苦,每一个人必须选择一个。
不管你选择了哪一个,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做到最好,人生才会在不留遗憾。
老一辈教育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人中苦,
方为人上人;吃亏是福,在学习的年龄不要贪图享乐;认认真真听课,勤勤恳恳学习,美好的未来可以值得可期。
知识在当今社会知识就是财富就是能量,愿在知识的海洋里你我成为良书益友,结伴同行,共同迈向美好生活,迈向未来。
六年级数学下册《画一画》教案北师大版

1.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点
(1)掌握基本图形的组合、旋转、平移等画图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
(举例:通过组合正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创作出新的图案,并运用旋转、平移等操作进行变换。)
(2)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举例:运用所学画图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设计房间布局、规划花园等。)
(3)发展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和表达能力;
(举例:通过观察图形特点,分析其组合规律,推理出新的图形组合方式,并进行表达和交流。)
2.教学难点
(1)基本图形的组合方法: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基本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进行组合;
(举例: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发现不同图形之间的组合规律,如正方形和三角形可以组合成新的图形。)
其次,部分学生在进行旋转和平移操作时,对操作要领掌握不够熟练。这可能是因为我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为此,我将在下一节课中,通过更多的实例演示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旋转和平移的操作方法。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引入更多贴近生活、有趣的讨论主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掌握《画一画》这一章节的核心内容。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基本图形的组合、旋转和平移兴趣浓厚,他们乐于动手实践,勇于展示自己的成果。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几个问题。
首先,学生在进行图形组合时,对基本图形的特征理解不够深入,导致组合后的图案不够和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基本图形特征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基本元素。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4 画一画 教案

第4课时画一画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导航一、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图象。
(教材第44页)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说出图中的某一点所表示的含义,能借助图象根据一个量的值找出另一个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重点: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
难点:借助图象根据一个量的值找出另一个量的值。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课件出示题目)(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y=4x,y和x。
点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第(4)题中y和x之间的关系能通过画图得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教学正比例的图象。
(1)填表,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表格)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表格。
(集体订正)师:谁来说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两个量都在变化,并且看电影的人数增加,看电影的票费也逐渐增加,但它们的比值不变,所以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2)描点、画图。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第2问)师:我们知道,两个数可确定网格中的一个位置,这是根据刚才的表描出的点。
你能说说横轴和纵轴表示的含义是什么吗?(点名学生回答)师:点(2,4)和(8,16)是如何得到的?引导学生结合图、表说一说。
师:请大家再结合图、表,思考一下这两个点的含义。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
教师指出:在横轴上找到表示人数2的竖直网格线,在纵轴上找到表示票费4的横向网格线,两条网格线的交点就是点(2,4),表示2人的票费是4元。
在横轴上找到表示人数8的竖直网格线,在纵轴上找到表示票费16的横向网格线,两条网格线的交点就是点(8,16),表示8人的票费是16元。
画一画优秀教学案例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画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圆的过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圆的定义、特点和性质,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
2.教师可以讲解圆的度量方法,如直径、半径、周长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圆的理解。
3.教师可以引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如何用圆规画一个准确的圆?”等。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方式,共同探讨圆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圆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圆的面积如何计算?”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作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用圆规和直尺画圆、测量圆的直径、周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圆的知识。
(二)问题导向
1.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圆的性质和特点,如“圆有什么特点?”、“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等。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圆相关的作业,如绘制一个圆形的图案、计算一个圆形的面积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3.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精神,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就感。
北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画一画》优选教案

画一画教材分析1.本课时教学的是教材44~45页的内容。
2.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画一画”。
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并借助直观图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教材创设了“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的情境,并精心设计了问题串,促进学生读图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读图,认识正比例图象及其特征,明确可以用图的形式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促进对正比例的理解。
3.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两个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统计表、关系式等表示,并理解了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将进一步深化对正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画一画”,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及其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理解正比例图象上的点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画正比例图象的过程,明确“正比例图象是一条直线”的特点,深化对正比例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与它对应的变量的值。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作成正比例的量?(2)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①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与行数。
②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与高。
③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与宽。
④圆的周长与半径。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我们已经知道了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学会了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那么我们能否用图象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先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及巩固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再直接揭示学习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六年级数学下册《画一画》教案、教学设计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对几何图形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绘制方法和技巧。
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练习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几何图形绘制任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改进绘图方法。
3.练习结束后,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互相借鉴、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图形的绘制。
2.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伊始,教师可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建筑、家具、艺术品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的特点和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六年级数学下册《画一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如圆、三角形、正方形等,并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图形的绘制。
2.学会使用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掌握正确的绘图方法和技巧,提高绘图准确性和速度。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从而提高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作业要求: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4.3《画一画》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4.3《画一画》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北师大版所准备的优秀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46页的《画一画》章节。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基本几何变换来创作有趣的图案。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基本几何变换的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创作出有趣的图案,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基本几何变换的方法及其应用,难点为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创作出复杂的图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PPT、几何画图工具、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一些具有对称性的物品,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其对称性。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基本几何变换的定义和特点,并结合具体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一些典型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利用几何画图工具,亲自动手实践,完成一些具有不同变换特点的图案创作。
5. 作品展示: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让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具有创意的图案,下节课进行展示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移 | 旋转 | 轴对称定义 | 定义 | 定义特点 | 特点 | 特点解题方法 | 解题方法 | 解题方法七、作业设计(1)一个正方形;(2)一个心形;(3)一个五角星。
答案:(1)正方形具有四条对称轴,分别为水平轴、垂直轴和两条对角线。
(2)心形具有两条对称轴,分别为水平轴和垂直轴。
(3)五角星具有五条对称轴,分别为五条从中心点到顶点的线段。
六年级数学教案 画一画-全国获奖

画一画(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借助弹簧测力计,探索正比例图象的特点,再次体会正比例关系在一条直线上,体会表格、关系式、图象之间的联系。
2.联系实际,借助图象解决问题,感受图象蕴含丰富的信息。
3.渗透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借助弹簧测力计,勾通表格、关系式、图象之间的联系1.认识弹簧测力计,寻找弹簧测力计上的关系。
介绍弹簧测力计的用途与用法。
弹簧测力计里,你能提出哪些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正比例关系的呢?【设计意图:借助弹簧测力计,探索正比例图象的特点,引起学生的积极性。
】2.回忆正比例关系,探索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体会正比例关系在一条直线上。
(1)出示实验要求,说明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先看看实验要求。
实验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①2人一组测量,并记录数据;②利用学习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班级反馈,认识正比例图像。
①读懂表格、关系式两种表示。
②再次认识正比例图象。
③勾通三种表示的联系:表格中的每组数据都在图象上;图象呈直线,即比值一定。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再次感受正比例图象的特点,体会表格、关系式(比值)与图象三者之间的关联。
】(3)处理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数据虽有偏差,但从图象看,都在一定范围内跳动,不会有太大偏离。
遵从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从实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误差的存在,体会实验严谨的重要性。
】小结:看来图象表示更直观、清晰。
(4)对比非原点出发的图象(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图象的关系:是否从(0,0)点出发。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正比例图像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活动二:联系实际,借助图象解决问题,感受图象蕴含丰富的信息。
哪辆车会被贴罚单?你怎么知道的?1.两人一组讨论,交流。
2.班级反馈。
①红车贴罚单。
关注横纵轴的意义以及横纵轴表示的单位不同,图象的倾斜度不同。
①看单点→图象(整体),图象特点看出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单点的速度即可作出判断。
六年级数学下册 画一画1教案 北师大版

画一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P22-P23《画一画》。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
【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估算对应变量的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有什么特征?
师:你能举例说明吗?(找出2-3人回答)
二、新授学习
1.5的倍数
1)完成表格。
2)找点连线。
3)你发现了什么?(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估值,把下表填写完整。
2.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1)找点画图。
2)读图。
3.水果重量和应付钱的关系。
1)找点画图。
2)读图。
三、归纳总结
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时,它的图像是一条直线。
四、巩固提高
练一练:
1.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关系吗?(不成正比例)1)看表找比例说明。
(比例不是一个确定的值)
2)画图说明。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课后练习
P23练一练第2题。
六、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画一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画一画》教学设计思路说明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思考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激趣法。
直观教学法就是利用PPT课件进行逐一演示,既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又演示解决问题的结果,使整个过程和方法都能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去感受和体验;启发式提问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与交流如: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我设计的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题上进行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趣法就是在学生进行第一次研究得出结论后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我提出了激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两次探索与研究,如: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继续来研究和探索……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轻松,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动手活动和交流活动为主,即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
通过学生自己描点连线,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并写下来,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提高了。
教材分析《画一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这两节内容以后安排的,学生已经结合大量的生活情境认识了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且体会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了正比例及其意义,能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是不是成正比例,感受了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比例,以及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从而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
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用图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鼓励学生发现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图,进行一些估计,解决一些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正比例函数打下一定的基础。
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画一画》教案范文

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画一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几何图形绘制技巧,包括直线、圆、三角形等。
理解图形的对称性和平移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在实际图形中应用。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几何图形的基本绘制方法。
对称性和平移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正确理解对称性和平移的概念,并能在图形中准确应用。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绘制复杂图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和经过平移得到的图形,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对这些图形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与示范详细讲解直线、圆、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的绘制方法。
示范如何使用绘图工具准确绘制这些图形,并强调绘图时的注意事项。
引入对称性和平移的概念,解释它们在图形变换中的作用。
3. 学生实践操作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基本几何图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要求学生尝试绘制对称图形,体验对称性的应用。
学生进行图形的平移操作,感受平移带来的图形变化。
4.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复杂图形的绘制,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动物、建筑等)。
小组内讨论并设计图形,分工合作完成绘制任务。
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对称性和平移在作品中的应用。
5. 课堂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对称性和平移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得失,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绘制更多的对称和平移图形。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解、示范、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提供一系列基本几何图形的绘制练习题,要求学生限时完成。
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画一画》优选教案范例

2024年小学六年级数学《画一画》优选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几何图形绘制平面图形的基本技能。
学会使用不同的工具(如直尺、圆规、三角板等)来准确绘制图形。
理解图形的性质(如对称性、角度、边长等)并能应用于绘制中。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几何图形的绘制方法和技巧。
图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准确掌握图形的比例和角度。
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实例,如建筑、家具、艺术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几何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涉及的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绘制方法。
举例说明如何在不同情况下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互动问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示范操作教师现场示范如何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绘制几何图形。
强调绘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邀请学生上台尝试绘制,及时纠正错误并提供指导。
4.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绘制不同的几何图形。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5. 课堂练习与反馈布置课堂练习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并指出常见问题。
根据学生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补充讲解。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
直观教学:利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篇
《画一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这两节内容以后安排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画一画》教案范本,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确定了两个情感目标,即:1、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重难点目标是: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两个重难点目标,我将采取直观教学的形式(既PPT课件演示)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练习题相结合,以此来分解难点,从而突破难点,化难为易。
所以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带领学生看懂图,明确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各点所表示的含义。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点,扫清障碍。)
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生:所有的点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学生会很形象的看到所有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体会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一、教材
《画一画》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这两节内容以后安排的,学生已经结合大量的生活情境认识了生活中存在的许多相互依赖的变量,而且体会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识了正比例及其意义,能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是不是成正比例,感受了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比例,以及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从而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用图的形式去直观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关系,鼓励学生发现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图,进行一些估计,解决一些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正比例函数打下一定)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要满足两个条件
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2、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
师: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下:y=5x,y和x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正比例,因为y和x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x的变化,y也在不断变化,y和x的比值始终等于5.所以y和x成正比例。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y和x成正比例,y是x的5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图画的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画一画)
5、课堂总结。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5、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读出未知数据再算一算,比较两次结果。
活动三:试一试。
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四:xx。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巩固所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9、圆的半径与周长。
10、圆的面积与半径。
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1、求出一个数的5倍,在书上表格填写。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3、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根据上表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3、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2、初探尝试,引入新课。
首先用PPT课件展示出来,这一内容是教材第22页的内容,通过填表、说一说、连线、交流、展示等来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提出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3、探索与研究。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结合实际安排了两个探索内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索与研究能更准确地从活动中得出结论,更深刻的理解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同时也能根据正比例图像的特点更准确地进行描点、连线和估计。这一过程我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利用PPT课件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前两个教学目标。
对于这一内容的设计,我结合实际主要确定了三个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即:1、在具体情景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导入本课。)
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
填表,说一说表中两个量的关系。
一个数0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个数的5倍
(1)学生填表。
(2)学生汇报。
(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量的关系。
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一个数增大,它地5倍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2、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四、教学程序设计
对于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五个步骤:
1、温故而知新。
我设计了两道题,都是用PPT课件展示出来,一是什么是正比例的填空题,二是判断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两道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既是复习旧知,也是为下一步学习作准备。这一过程主要采取学生独立——汇报交流——师生评价的方式。
四、xx
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所形成的的图形是不是一条直线?
(设计意图:从反方进一步证明成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形成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
通过对比方式,再次验证结论。)
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三、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的动手活动和交流活动为主,即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动手画一画,连一连,写一写。通过学生自己描点连线,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并写下来,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提高了。
4、反馈练习。
我安排了3道题,一题是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二题和三题是有关正比例图像的练习以及利用正比例图像和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正比例图像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练习题在我设计的题单中,同时我也利用PPT课件进行逐一展示,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能提高教学效益,使本节课的第3个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充分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提问法、讲练结合法和激趣法。直观教学法就是利用PPT课件进行逐一演示,既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又演示解决问题的结果,使整个过程和方法都能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去感受和体验;启发式提问法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与交流如: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讲练结合法就是利用我设计的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在练习题上进行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趣法就是在学生进行第一次研究得出结论后为了进一步验证结论,我提出了激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两次探索与研究,如: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继续来研究和探索……这样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学得轻松,我也教得轻松,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