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是根据藏历推算而来据记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历新年是根据藏历推算而来据记载藏历新年是根据藏历推算而来。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100年,藏族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当时是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

到了元代,藏族已形成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历法,并吸收蒙历的做法把每年的藏历元月一日定为新年。

是藏族人民在一年中最隆重、最具有全民意义的节日。

但是,各地藏历年的过法有所不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年节文化。

对于木雅地区而言,新年是从藏历二十九开始的。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团聚吃“古
突”(面团肉粥)。

各家打扫房舍、做好个人卫生。

在正中的墙上用干面粉绘“八吉祥徽”,以示辞旧迎新。

到了除夕晚上,就开始正式过年。

每户的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符号,在打扫干净的室内铺上新“卡垫”。

在正房的佛龛前叠放各式油炸果子和各种水果以及酥油、茶砖、干果等供物。

家人都到齐后,一家老小团团围坐,到室外抛出烧红的树叶火炬,以示鸣放鞭炮,举行隆重的送鬼仪式,祛除旧年的邪气。

随后,便吃团年饭。

初一这天,与当年属相相符的人第一个起床说一些吉祥的祝词,生起新年的头火。

当启明星升至东方山顶时,说明这时地球刚好转了一圈,新年的头水刚好流至,属相相符的人就去抢头水。

紧接着人们陆续起床,穿上新衣后,首先祭拜神灵,然后手捧五谷斗和青稞酒互相拜年,接下来开始喝头水做的茶、吃麦子稀饭。

当太阳升至东方山顶时,属相相符的男人在房顶挂经幡,以求新年平安。

这一天,一般人们都是不出门的,以示新年第一天团聚及齐心协力之意。

藏历新年真正热闹的活动是从初二开始的,这天亲友开始互相拜年。

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走街串巷,拜亲访友,城乡各地变得歌声阵阵、各种服饰异彩纷呈。

在木雅地区,初三这一天小伙子们会早早起床,祭祀神山。

祭拜神山后,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举行赛马、跳锅庄等活动。

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活动,会一直持续到藏历十五。

为了弄清藏区各个地方的过年习俗,笔者有意查阅了一些有关藏族过年的史料,其中迎新年的习俗是大同小异的。

在西藏拉萨,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滑稽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

而后藏日喀则地区是西藏粮食主产区,为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事安排,人们在藏历十二月一日过新年。

与拉萨地区不同的是,人们在初一吃羊头、灌肠,喝麦片粥、饭后酒。

西藏东部的林芝工布地区,新年是在藏历十月一日过的。

工布地区森林密布,狗是当地人最好的伙伴,因而工布新年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请狗赴宴。

除夕晚上,主人把过年的食物摆好,请狗来品尝。

据说有经验的狗这时显得非常庄重,把糌粑、肉、奶渣等食物都嗅嗅,然后决定吃什么。

据说,狗吃什么预示着来年农牧业丰收的情况。

西藏阿里、昌都地区以及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藏区的藏历新年的时间虽然一样,但是风俗、习惯却具有浓郁的牧区特色;其藏历新年也各有特色,反映出藏民族传统年节文化的丰富内涵。

“糖
瓜祭
灶,新
年来
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老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后。

旧时北京的一首民谣中说: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

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

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之后,人们开始准备过年。

家家都要彻底清扫,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

门上贴门神,门框上贴春联,门楣上挂“挂笺”,门前插芝麻秸,屋内窗上贴剪纸,墙上贴年画。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

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

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

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

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

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

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

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喜气洋洋的气氛,五颜六色的年画,劈啪做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温暖。

老南京过春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

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

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

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

初一吃饺子不是南京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

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
江心洲从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了。

炸萝卜圆子、豆腐圆子,做年糕、蒸馒头、准备各种菜肴,一直忙到年三十。

在江心洲过年,鱼是每家必备的。

三十晚上要烧两条鲫鱼两条鲢子鱼。

烧好的鱼放到家里的箱几上,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
能吃。

此外,每家至少还要买8条活鲫鱼养起来,以此寓意年年有鱼(余)。

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

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每乡每镇都有跑龙灯
芮经贵(溧水县洪蓝镇何林坊村龙灯会成员):在我们溧水,过年时,每乡每镇都有跑龙灯的习俗。

我们有一条龙灯,长40米,共18节,需要60个人一起舞。

这60人,村上每家都有,都是从上一代传下来的。

王涌坚:溧水是南京的龙灯之乡,有几十条龙灯,其中最大的龙灯有数百米,是江南第一大龙。

这条龙灯要等石臼湖水干了,在湖床上才舞得起来,场面非常壮观。

按照习俗,初七不出(龙)灯,初八才上灯,十八下灯
南京人对过春节是极重视的,尤其“老南京”人,千百年来,传统风俗习惯代代相传,不少习俗至今仍然存在。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物质文明的提高,南京人的风俗习惯,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过去年前除夕,各家还有祭祖习惯,而今逐步减少,目前南京城南“老南京”也与清明节合并了,到清明节前后上坟,怀念祖先,寄托哀思。

如今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在夫子庙灯会这一“重大节目”依然保留,灯的花样也日渐增多、品种变化极大,家挂几盏红灯,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的。

过去我们小时候玩兔子灯,里面点小蜡烛,不小心,一歪便会让火苗烧到纸上,“吃了兔子肉。

”(指灯被烧了)而今内装小电池,则无被燃之虞。

南京人过大年还有个习惯,十分良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过春节”,年前必彻底打扫卫生,过去称之为“掸尘”。

过去旧宅,屋梁高,横梁上落灰极多,要用鸡毛掸帚捆在竹竿上掸灰,工程不小。

而今住单元房,打扫容易多了。

南京人过去历来有烧素什锦的习俗,今天不少饭店都有现成的卖,小夫妻不会费那么多事,一件一件地买来,择好洗净,只到超市便可称到现成的熟什锦了。

但城南有老人的家庭依旧在炒,且十分讲究,什么荠菜、黄豆芽、藕、针菇、金针、
木耳、芹菜、菠菜、胡萝卜丝……有十几种之多,炒是一样一样地炒,然后汇总搅拌。

黄豆芽像“如意”,“荠菜”与“聚财”谐音,所以是必不可少的。

正月里的习俗,南京人的“节目”很多,年初一到初三,是大年,除夕夜是辞旧迎新,过去要用火盆取暖,火烧得旺旺的,表示“兴旺发达”。

初五接财神。

这类“节目”早已逐渐淡薄了,如今普遍用空调、取暖器,谁还用“火盆”呢,再说财神爷光请是“请”不来的,要靠自己勤劳致富。

不过正月十五为“小年”,大家团团圆圆吃元宵还是有的。

而且目前还很盛行。

正月十六爬城头,也是有的,而今多是爬中华门城堡、台城、武定门一带了。

正月肚里油多、爬爬城头,活动活动可以助消化去疾病,正所谓“走百病”。

不过,今天老人重视保
健、锻炼,“走百病”早已不限在正月十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