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七章

合集下载

遗传学第七章

遗传学第七章
2 ○显、隐性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杂合度的估计 例如:尿黑酸尿症为 AR,约 1,000, 000 儿童中有一个患者,其发病率 x=0.000001 。 由于尿黑酸尿症为隐性纯合体(aa)致病,其双隐性基因型频率为隐性基因频率的平方,即 q2 =x。
故 隐性基因频率:q=
x = 0.000001 =0.001
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某基因型的个体与其他基因型相比能够存活并将其w表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可用相同环境中不同个体的相对生育率来衡量一般用示
08 本硕 1 班医学遗传学复习材料
第七章
第七章
群体遗传
1.群体(popualtion) : 是指同一物种生活于某一地区并能相互杂交的个体群。 2.遗传平衡定律:指一个群体的基因或基因频率随世代而处于平衡状态,就达到了遗传平 衡。 (又称 Hardy-Weinberg 定律)。Hardy-Weinberg 定律的主要内容: (1)在随机交配大群体内,若没有基因突变、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因素的作用,群 体的基因频率将代代相传,保持不变。 (2)不论群体起始基因型频率如何,经过一个世代随机交配后便成为遗传平衡群体。这 种基因型的平衡建立在下列公式中: (p+q)2=p2 (A1A 1)+2pq(A1 A2)+q2 (A2A 2); (3)继续保持上述理想条件,基因型频率将保持为上述平衡状态而不会改变。 3.杂合度:是群体在某一座位遗传变异程度的一个测量,由该座位所有杂合子所占的群体 频率来表示。 4.适合度: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某基因型的个体与其他基因型相比能够存活并将其 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可用相同环境中不同个体的相对生育率来衡量,一般用 W 表 示。 5.选择系数:指在选择作用下适合度降低的程度 S=1 - f 6.遗传漂变:由于群体较小和偶然事件而造成的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称随机波动称为随机 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或漂变) 。 7.建立者效应(founder effect,又称奠基者效应):群体的多态性最终仅仅由突变而产生, 最初的突变体对后代有最显著的影响” 8.基因流:指生物个体从其发生地分散出去而导致不同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过程,可发生 在同种或不同种的生物种群之间。 9.亲缘系数: 具有共同祖先的两个人,在某一位点上具有同一基因的概率 10.近婚系数:近亲婚配使子女得到一对相同等位基因的概率称为近婚系数(亦可解释为 : 后代发生在同一祖先同一基因纯合的概率) 11.遗传负荷:是指在一个群体中由于有害基因的存在而使群体适合度降低的现象。 12.群体中的平衡多态现象: 是指群体中同一基因座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同时存 在,并且其中频率最低的等位基因频率也远远高于仅靠突变所能维持的基因频率。 13.超显性现象:指杂合子的适合度比两个纯合子都高。 例如:镰形红细胞性状 ,杂合子适合度略高。 说明: ①不存在在任何环境中都表现为最高适合度的基因型,环境的改变必然导致 基因型适合度的改变; ②只要杂合子的适合度比正常纯合子稍有增加, 就可补偿因隐性纯合子的致死 而丧失的隐性基因,使群体维持多态。

遗传第七章题

遗传第七章题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一) 名词解释:原养型:如果一种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也就是它能合成它所需要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维生素及脂类,这种细菌称为原养型。

转化(transformation):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性导(sexduction):细菌细胞在接合时,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的过程。

接合(coniugation):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F因子通过配对交换,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

共转导(并发转导)(cotransduction):两个基因一起被转导的现象称。

普遍性转导:能够转导细菌染色体上的任何基因。

局限转导:由温和噬菌体(λ、)进行的转导称为特殊转导或限制性转导。

以λ噬菌体的转导,可被转导的只是λ噬菌体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点两侧的基因。

att位点:噬菌体和细菌染色体上彼此附着结合的位点,通过噬菌体与细菌的重组,噬菌体便在这些位点处同细菌染色体整合或由此离开细菌染色体。

原噬菌体(prophage):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

溶原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也称溶原体。

F+菌株:带有F因子的菌株作供体,提供遗传物质。

(二) 是非题:在大肠杆菌中,“部分二倍体”中发生单数交换,能产生重组体。

(-)由于F因子可以以不同的方向整合到环状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从而在结合过程中产生不同的转移原点和转移方向。

(+)受体细菌可以在任何时候接受外来的大于800bp的双链DNA分子。

(-)在中断杂交试验中,越早进入F-细胞的基因距离F+因子的致育基因越远。

(+)在接合过程中,Hfr菌株的基因是按一定的线性顺序依次进入F-菌株的,距离转移原点愈近的基因,愈早进入F-细胞。

分子遗传学第七章

分子遗传学第七章

SNP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标记,人类基因组中平 均每1000 bp中就有1个SNP,总数可达300万个。 SNP 既能在编码基因也能在非编码基因中发生, 在编码基因中出现的称为cSNP,这种cSNP可能会影 响蛋白质的结构和表达水平,对分析基因与性状的 关系有重要意义。 由于编码序列选择压力大,杂合度可能性要小 一些。而非编码序列(HLA)杂合度达5-10%。
图 7-4 DNA 扩 增 原 理
○ PCR—RFLP
如果已知多态性位点周围的DNA序列,则可 用PCR快速而简单地进行RFLP分析。
首先根据多态位点两侧序列设计和合成引物; 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用相应的内切 酶进行消化;再进行电泳,分析PCR区带判断多 态性。
图7-5 PCR—RFLP
染色体核型(染色体的数目、大小、随体、 着丝粒位置、核仁组织区等)、带型和数量的变 异,呈现出的染色体在结构上和数量上的遗传多态 性称为遗传标记。
优点——不受环境影响,呈孟德尔方式遗传。
缺点——工作量大,多态性较局限,常伴有对 生物有害的表型,获取材料困难。
(3)免疫遗传标记
以动物的免疫特征为标记,包括红细胞抗原多态性 和白细胞抗原多态性。




RFLP标记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是
1980年建立的第一代遗传标记。RFLP是指用限制性 内切酶切割不同个体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 DNA片段,电泳后用克隆探针方法可检测出这些片 段。
其基本过程是:取得DNA样本——酶切——电泳——转移 至硝酸纤维膜上——DNA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
图7-7 VNTR的多态性

遗传学课件第七章 多基因遗传与常见复杂疾病

遗传学课件第七章 多基因遗传与常见复杂疾病
4
第一节 多基因遗传的特点
一、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
1、质量性状
质量性状:属于单基因性状,受控于一对主基因,相对性 状之间的变异是不连续的,差异显著。
变异的个体可明显区分为2~3个群,这种变异在群体呈不 连续分布(图)。
例如:豌豆种子的形状、多指、并指、白化病及红绿色盲 等。
5
质量性状变异分布图
P:
AABB X aabb
F1: 中间型 AaBb X AaBb
F2: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12
第二节 多基因遗传病的易患性与阈值模型
一些常见的先天畸形和病因复杂的疾病,其发病都 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并常表现出家族倾向,但不符合 单基因遗传方式,即患者同胞的发病率不遵循1/2或1/4 的规律,大约在1%-10%,表明这些疾病具有多基因遗 传基础,故称为多基因病(polygenic disease),因为它 们 的 遗 传 基 础 很 复 杂 , 属 于 复 杂 遗 传 病 ( complex genetic disease)。
遗传学课件第七章 多基因遗传与常见复杂疾病
2
本章重点提示
• 概念:多基因遗传、多基因病、易感性、易患性、阈值、 遗传度
•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特点 • 多基因遗传的规律及特点 • 常见的多基因病有哪些 • 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 • 多基因遗传病再发风险的预测
3
多基因遗传(polygenic inheritance)
易患性的变异与多基因遗传性状一样,在群体中呈正 态分布,即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易患性近似平均值, 易患性很高或很低的个体都很少。
21
3、阈值
当一个个体的易患性达到一定限度,这个个体就要患病, 这个限度即阈值(threshold)。

遗传学 第七章

遗传学 第七章

第七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学基础第一节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染色体= 27%DNA+ 6%RNA+ 66%蛋白质⏹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拟脂与无机物质。

⏹⏹20世纪40年代以来,由于微生物遗传学的发展,加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以及许多新技术不断被引入遗传学,促成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分子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

⏹分子遗传学已拥有大量直接和间接的证据,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在缺乏DNA的某些病毒中,RNA就是遗传物质。

一、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1、大部分DNA存在于染色体上.而RNA和蛋白质在细胞质内也很多,但成分并不稳定。

⏹2、DNA含量是恒定性每个物种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其大小和功能如何,它们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且精子或卵子中的DNA含量正好是体细胞的一半;而细胞内的RNA和蛋白质的量在不同细胞间变化很大。

⏹3、多倍体DNA含量增加多倍体系列的一些物种,其细胞中DNA的含量随染色体倍数的增加,也呈现倍数性的递增。

⏹4、DNA在代谢上比较稳定细胞内蛋白质和RNA分子在迅速形成的同时,又不断分解。

而DNA分子则不同,原子一旦被DNA分子所摄取,则在细胞保持健全生长的情况下,保持稳定,不会离开DNA。

⏹5、用不同波长的紫外线诱发各种生物突变时,其最有效的波长均为260nm。

这与DNA所吸收的紫外线光谱是一致的,亦即在260nm处吸收最多。

这证明基因突变是与DNA分子的变异密切相关的。

⏹虽然上述间接证据有力地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并不能直接证明之。

二、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一)细菌的转化⏹肺炎双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光滑型(S型) 被一层多糖类的荚膜所保护,具有毒性,在⏹培养基上形成光滑的菌落。

⏹粗糙型(R型) 没有荚膜和毒性,在培养基上形成粗糙的⏹菌落。

⏹在S 型和R型内还可以按血清免疫反应的不同,分成许多抗原型,常用IR、ⅡR和IS、ⅡS、ⅢS等加以区别。

chapter07 染色体数目变异

chapter07 染色体数目变异

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p170-171)2. 糖槭和羽叶槭都是二倍体植物2n=2x=26。

它们是同一个属的不同种。

它们之间的杂种是不育的。

试解释原因并提出使杂种成为可育的办法。

[答案] 种间杂种不育的原因是:杂种两个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的物种,减数分裂前期I两个染色体组26条染色体均以单价体的形式存在;后期I单价体不可能呈均等分配,要么随机分配到二分体细胞之一,要么发生后期I姊妹染色单体分离后期II染色单体随机分配,要么单价体微过氧化物酶体;因此,四分体细胞中一般不具有染色体组的完整组成,丧失染色体组的整体和均衡,导致配子不育。

使杂种成为可育的办法:可以通过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获得双二倍体。

双二倍体具有糖槭和羽叶槭各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成对存在;减数分裂前期I能够正常配对形成二价体,后期I同源染色体均等分配;四分体细胞具有糖槭和羽叶槭染色体组各一个,配子育性会显著提高。

3. 杂种F1与隐性性状亲本回交后,得到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比为5[A] : 1[a]的后代,因此可以肯定该杂种是同源四倍体,对吗?试说明。

[答案] 不对。

从理论上讲,如果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有4条,两个纯合体杂种F1基因型为A基因的复式杂合体:AAaa,当A基因按染色体随机分离时可以得到5[A] : 1[a]的测交后代表现型分离。

但除了同源四倍体之外,如果杂种为A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四体,也会得到相同的理论结果。

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细胞学鉴定才能确定杂种是同源四倍体还是四体。

6. 在小麦中发现1个叶绿素异常的隐性基因a,纯合体的叶子为黄绿色,试用单体分析法确定a基因位于哪个染色体上。

[答案] 用黄绿色纯合体作父本分别与21种正常绿色单体自交,杂交种子种植得到21个杂种F1群体,考察F1植株颜色表现;20个F1群体全部表现为绿色,表明该基因与对应单体染色体无关;1个F1群体有两种植株色表现:绿色和黄绿色;对黄绿色植株进行细胞学分析,黄绿色个体均为单体,而绿色个体均为双体;表明该基因就在此单体对应用染色体上。

医学遗传学第七章 线粒体病的遗传课件

医学遗传学第七章  线粒体病的遗传课件
因此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细胞器,受线粒体基因 组和核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共同控制 。
(二)多质性、同质性和异质性(polyplasmy、 homoplasmy and heteroplasmy )
一般每个细胞有数千个mtDNA, 即多质性; 如果所有mtDNA分子都是相同的,则为同质性; 如果突变型mtDNA与野生型共存,即异质性。
(2)L链复制起始区(OL)
二、线粒体DNA的复制
mtDNA可进行半保留复制,其H链复制的起 始点(OH)与L链复制起始点(OL)相隔2/3个 mtDNA。
复制起始于L链的转录启动子,首先以L链为 模板合成一段RNA作为H链复制的引物,在DNA
聚合酶作用下,顺时针方向复制一条互补的H链,
取代亲代H链与L链互补。 被置换的亲代H链保持单链状态,这段发生置
第三节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特点
由于每个细胞中线粒体DNA拷贝数目可多 达数千,每个线粒体中有若干个DNA分子。
因此,由线粒体DNA突变所引起的细胞病 变就不可能像核DNA突变引起的细胞病变 那么简单。
缺失多发生于体细胞中,引起的疾病常为 散发,无家族史,突变mtDNA随年龄增长 在组织细胞中逐渐积累,故诱发的疾病在 一定的年龄阶段表现并进行性加重。
MERRF:最常见突变是tRNALys基因存在8344 位点 A→G突变,使tRNALys结构中TφC环改变。
LHON:病人ND4基因中存在11778位点上G→A 突变,使NADH脱氢酶亚单位4(ND4)第340位 精氨酸变成了组氨酸,从而影响了线粒体能量的 产生,引进视神经和视网膜神经元退化。
一、线粒体基因组突变类型
(一)点突变
主要为mtDNA序列上碱基替换导致的错义突变。
(二)大片段重组

生物学 遗传学第七章

生物学 遗传学第七章
背离野生型基因的突变
诱发突变(induced 诱发突变 mutation)
人们有意识地应用物理、 人们有意识地应用物理、化 学因素诱发生物产生突变
体细胞突变和生殖细胞突变
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 体细胞突变
发生在正在发育的体细胞中的突变。突变的细胞, 发生在正在发育的体细胞中的突变。突变的细胞,通过细胞分裂 而产生完全相同的一群细胞,称为一个克隆(clone)。体细胞突变不 而产生完全相同的一群细胞,称为一个克隆 。 能遗传给后代
在高等生物中类似微生物的 选择技术
从高等生物的一定组织,如肿瘤组织, 从高等生物的一定组织,如肿瘤组织,得到 的细胞,经过培养可以增殖很多。 的细胞,经过培养可以增殖很多。在微生物 中所使用的很多技术,都可以使用在这些高 中所使用的很多技术, 等生物细胞中。这是当前的一个活跃领域, 等生物细胞中。这是当前的一个活跃领域, 称为体细胞遗传学 称为体细胞遗传学(somatic cell genetics) 体细胞遗传学
生殖细胞突变(germinal mutation) 生殖细胞突变
发生在性细胞中的突变。突变的性细胞, 发生在性细胞中的突变。突变的性细胞,将产生突变的后代
突变的表型
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 或个体,称为突变体 突变体( 或个体,称为突变体(mutant)或突 ) 变型。 变型。突变体的表型是多种多样的
生化突变(biochemical mutation) 生化突变
使细胞的某些生化功能丧失或改变的突变。 使细胞的某些生化功能丧失或改变的突变。突变的典型结果是 细胞不能生长和繁殖。 细胞不能生长和繁殖。如微生物的营养缺陷型突变
突变的分类-3 突变的分类
抗性突变(resistant mutation) 抗性突变

上海交通大学遗传学第七章

上海交通大学遗传学第七章
• 近亲婚配:指两个配偶在几代之内 曾有共同祖先。
• 近婚系数:有亲缘关系的配偶,他 们从共同祖先得到同一基因又将这 同一基因同时传递给他们的子女使 之成为纯合子的概率。
30
1、常染色体基因近婚系数的计算 (以姨表兄妹为例)
31
试计算A、B之间的亲缘系数k及C的 近婚系数F。
32
2、近亲婚配的有害效应:
19
(二)估计X连锁基因频率
男性是半合子,表现型频率=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
例:Xg 血型基因频率的计算:
性别 男性
女性
血型 Xg(a+) Xg(a-) Xg(a+)
Xg(a-)
表6-2 Xg血型基因频率的计算
基因型
XgaY XgY XgaXga XgaXg XgXg
实得人数
188 110 260
在XD遗传中,设显性致病基因频率为p隐性基因 频率为q,
则男/女=p/(p2+2pq)=1/(p+2q)=1/(p+2-2p)=1/(2-p) p<1,1/(2-p)<1, 可见,XD遗传中,女性患者要多于男性患者。
22
二、检验遗传假设
根据Castle-Hardy-Weinberg平衡可计 算各种遗传假设的期望值,用来与 观察值比较,以检验遗传假设是否 符合于客观实际。
13
检验MN血型群体调查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
表6-1 MN血型调查资料的遗传平衡吻合度x2测验
LMLM
LMLN
LNLN
合计
观察数(O) 期望数(E)
397
382.96 (np2)
861 889.05 (n2pq)
530

《遗传学》第七章 非典型孟德尔遗传

《遗传学》第七章 非典型孟德尔遗传
5
进行性舞蹈病(Huntington)
进行性精神丧失(痴呆),发病平均年龄为35 岁。HD 基因位于4p16.3,其 IT15 编码区具有(CAG)n 三核苷酸重复。正常人 9-34次,患者重复37-100次。 且 CAG 重复的多少与疾病的早晚、严重程度成正比
• 进行性神经病变 • 进行性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 • 可合并肌强直
•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到晚期,可出现语言不清甚至发音困难,行为荒唐 似醉汉,失去自制能力而攻击他人,智能衰退严重成为痴呆,部分患者 还有癫痫发作
人群特性:常见于白种人 起病时间:30~45岁
主要临床症状:①进行性加重的舞蹈样不自主运动 ②进行性智能障碍,最终出现痴呆 ③大脑基底神经节变性,脑萎缩
初期:面部不自主动作 认知能力下降
后期:舞蹈样不自主运动 痴呆
Huntington患者和正常人脑部对比
9
发病机制
10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 MD)
• 肌强直、白内障、性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及脑电图改变等。家系患者 表现出严重的疾病表型,且发病年龄呈现逐代提前的趋势
临床表现
上睑下垂,面部消瘦,下 颌和胸锁乳突肌消瘦,肌 无力,轻度智力低下

PWS:
AS:
轻中度智力低下、肌 严重智力低下、
张力低、巨食症和过 失语、癫痫等。
度肥胖。
20
21
22
23
父源性嵌合单亲二体:迟发性重型地贫
血细胞
其他细胞
• 28岁发病,严重贫血: Hb 2.1g/dL,MCV 68.3 fl
• 父亲为IVS-Ⅱ-654基因携带者
• 母亲为正常个体
PB
BM
毛 囊

普通遗传学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课件

普通遗传学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课件

第二节 多倍体
一、同源多倍体 二、异源多倍体
二、异源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是生物进化、新物种形成的重
要因素之一
◆被子植物纲中
30-35%
◆禾本科植物
70%
◆许多农作物:
小麦、燕麦、甘蔗、烟草、甘蓝型油菜、
棉花、草莓、苹果、梨
◆花卉:菊花、水仙、郁金香
二、异源多倍体
自然界中能正常繁殖的异源多倍体物种几乎 都是偶倍数
1. 同源三倍体联会与分离
同源三倍体的联会和分离
香焦 3n=33
无籽西瓜 3n=33
2. 同源四倍体联会与分离
2. 同源四倍体联会与分离
四倍体玉米产生的小孢子: 333个中,n=20为143个,占 42.16%。
其它 n > 20 (21~24) n < 20 (14~19)
2. 同源四倍体联会与分离
Aaaa 1 1 1
1 21 3 1
同源四倍体基因分离---染色单体随机分离
A
三式
A
(AAAa)
A
a
所以,AA :Aa :aa = 15 : 12 : 1
同源四倍体等位基因的染色单体随机分离结果
基因 型
配子比例
AA Aa aa
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
A4 A3a A2a2 Aa3 A4
表现型比 例
显性 隐性 [A] [a]
拟茸毛烟草 (2n=2x=TT=24 =12II)
美花烟草 (2n=2x=SS=24 =12II)
种间杂种 (2n=2x=TS=24 =24I)
加倍
双二倍体 (2n=4x=TTSS =48=24II)
演化 普通烟草 (2n=4x=TTSS =48=24II)

第七章-数量遗传学-基础课件(1)

第七章-数量遗传学-基础课件(1)

层的系数求得。(n为基因对数)

1
n=1,2n+1=3(层) n=2,2n+1=5(层) n=3,2n+1=7(层)
11 121 13 31
1464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如用图形表示,随着n的增加,二项分布逐渐成为 正态分布,从间断变异过渡为连续变异。环境对 基因型的影响,增加了表型变异的连续性。
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有加性效应,也有 显性效应和上位效应,更多的情况是几 种基因效应同时存在;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统计方法,可以对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从整体到局部进行 研究,如QTL。
2024/9/17
第三节 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一、 表型值剖分的数学模型
1.表型值的剖分 P=G+E P:表型值 G:基因型值 E:环境离差
1
8
10
7
9 13
2
8
10
8
9 14
3
9
11
8 11
9
4
9
11 10 11
9
5
10
12
———————————————————————————
Σx
44
54 23 40 45
216
Σx2
390 586 277 404 527
2184
( Σx)2/ki 387.2 583.2 272.3 400 506.3 2149
2024/9/17
Re VG VEg VP
Re:重复力
(2)生物统计学概念 性状多次度量值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
t MbSMw S MbS(k01)Mw S

《医学遗传学》第七章 群 体 遗 传

《医学遗传学》第七章  群 体 遗 传

对于X染色体上的连锁基因,在男性和女性中有不同的分布。女性有2条X染色体,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时同常染色体的计算方法,而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是相同的,因此,对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通过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但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相同的。现通过χ2检验进行验证。例如,对Xg基因的检验。
查χ2界值表得:在ν=1时,χ20.1=2.71;χ20.25=1.32
2.71<χ2<1.32,∴0.25>P>0.10,
即P>0.05,接受检验假设
⑤接受检验假设的具体意义是指,所调查的上海1788人的群体中MN血型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
(三)检验X连锁基因频率
MM 397 382.96
MN 861 889.05
NN 530 515.99
③计算χ2值:

=1.77
④查χ2界值表:
自由度(ν)=1,一般自由度是观察的指标数(N)-1,因为这里的理论值是根据实验值计算出来的,故自由度应在原基础上再减1,即3-1-1=1。
在具体的群体中,各基因型的理论人数为各基因型频率与总人数(n)的乘积。即MM=np2=1788×(0.4628)2=382.96
MN=n?2pq=1788×2×0.4628×0.5372=889.05
NN=nq2=1788×(0.5372)2=515.99
列入表中:
基因型 观察值(O) 理论值(C)
以A、a为例:
若A>>a,则群体中Aa低,即杂合度低。
当A=a时,杂合度达到最大值。
第二节 Hardy-Weinberg 平衡律的应用

遗传学第七章---戴灼华

遗传学第七章---戴灼华

MⅠ模式
第一次分裂分离(图示一种可能)
MⅡ模式
第二次分裂分离(图示一种可能性)
1、利用顺序四分子分析,同样可以进行两个基因的连 锁作图 nic(nicotinic acid)为烟酸依赖型 n ade(adenine)为腺嘌呤依赖型 a 2、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随机趋向,不考虑姐妹染色单 体趋向 3、两对基因的杂交实验,可产生(6×6)36种不同的 子囊型,归纳为7种基本的的子囊型
∵ PD多于NPD ∴n、a在同侧。
方法三:在n和a分别为MⅠ和MⅡ的情况下,对子囊数 与RF(•—n),RF(•—a)进行比较分析
已知 RF(•—nic)=5.05%,RF(•—ade)=9.3%,两者相 差不到一倍,若n和a各自独立地与着丝粒发生重组的话,则MⅡ 的子囊数也应相差不到一倍。但实际上,交换发生在着丝粒与a 间,n是MⅠ,a是MⅡ的子囊有90个;交换发生在着丝粒与n间时, n是MⅡ,a是MⅠ的子囊只有55个。两者相差悬殊,与计算的重 组值不相符合。
㈣在E.coli中有F因子的称为供体,F+; 无F因子的称为受体,F-。
㈤F因子分为三个区域 ①原点区域:转移的起点。 ②致孕基因(fertility gene)③:使它具有感染性,有一些基因 生成F菌毛蛋白,形成接合管,类似于“桥”,发生转移。 ③配对区(pairing region):F因子的这一区域与细菌染色体 中多出的核苷酸序列相对应,F因子可分别与染色体上这些同源 序列配对,通过交换整合到染色体中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
⑴归类——①分裂分离模式即MⅠ模式、MⅡ模式
序号
1
子囊型 +a
子囊型 +a
子囊型 n+
子囊型 n+
分离类 型 类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数量性状遗传本章重点:1. 数量性状的特征及与质量性状的区别;2. 遗传率和在育种上的应用;3. 近亲繁殖和回交的遗传效应;4. 纯系学说和意义;5. 杂种优势。

前述的遗传现象是基于一个共同的遗传本质,即生物体的遗传表现直接由其基因型所决定→可根据遗传群体的表现变异推测群体的基因型变异或基因的差异。

质量性状(qualitative trait)的特点: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变异不连续(discontinuous),在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可以采用经典遗传学分析方法研究其遗传动态。

生物界中还存在另一类遗传性状,其表现型变异是连续的(continuous)→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

例如,人高、动物体重、植株生育期、果实大小,产量高低等。

表现型变异分析→推断群体的遗传变异→借助数量统计的分析方法→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数量性状的类别:①严格的连续变异(Continuous variation):如人身高;株高、粒重、产量;棉花纤维长度、细度、强度等;②准连续变异(Quasi continuous variation):如分蘖数(穗数)、产蛋量、每穗粒数等,但测量其值时,每个数值均可能出现,不出现有小数点数字。

但有的性状即有质量亦有数量性状的特点质量-数量性状。

第一节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分析数量遗传学是在孟德尔经典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门学科,但与孟德尔遗传学有明显的区别。

1918年,费希尔(Fisher R.A.)发表“根据孟德尔遗传假设对亲子间相关性的研究”论文→统计方法与遗传分析方法结合→创立数量遗传学。

1925年著《研究工作者统计方法》一书(Statistical Methods for Research Workers),为数量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

首次提出方差分析(ANOV A)方法, 为数量遗传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根据多基因假说(multiple factor hypothesis),每一个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每一个基因的单独作用较小,与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表型差异差不多大小,因此,各种基因型所表现的表型差异就成为连续的数量了(一)多基因假说的实验依据A P 红粒×白粒↓F1 红粒↓F2 3/4红粒:1/4白粒B P 红粒×白粒↓F1 粉红粒↓F2 15/16红粒:1/16白粒C P 红粒×白粒↓F1 粉红粒↓F2 63/64红粒:1/64白粒在A中,1/4红粒:2/4中等红:1/4白粒在B中,1/16深红:4/16次深红:6/16中等红:4/16淡红:1/16白色在C中,1/64极深红:4/64深红:15/64次深红:20/64中等红:15/64中淡红:6/64淡红:1/64白色种皮颜色深浅程度与基因数目有关。

AABB ×aabb↓F1 AaBb↓F2分为5类:(1)一个大写字母也没有,占1/16,其表型应该与玉米短穗的亲代植株一样;(2)一个大写字母,占4/16;(3)两个大写字母,占6/16,其表型应与子一代植株一样,即两个亲本的平均;(4)三个大写字母,占4/16;(5)四个大写字母,占1/16,其表型应与玉米穗较长的亲本一样。

表型分布比例为1:4:6:4:1得出(1:2:1)n或(1/4+2/4+1/4)n,n为基因对数。

子一代植株虽然基因型彼此全都相同,但由于环境的影响,也呈表型差异,玉米穗的长度也是连续的,也是两头多少,中间多。

子一代与子二代不同,除了环境差异之外,还有基因型差异;所以虽然子二代的平均数与子一代一样,并且也是两头少,中间多,但总的变异范围要比子一代大。

玉米短穗品系,穗长5~8厘米,长穗品系,穗长13~21厘米,它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证实了:两个亲本品系和子一代的变异范围都比较小,子一代的平均数在两个亲本平均数的中间,;子二代的平均数差不多与子一代的平均数一样,但变异范围大得多,最短的与短穗玉米亲本近似,最长的与长穗玉米亲本相近。

许多数量性状是由很多基因控制的,每个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在数量方面的表现,可以是相加的,可以是相乘的,也可能有更复杂的相互作用形式。

(二)多基因假说的要点1、数量性状是许多对微效基因或多基因的联合效应所造成的。

2、多基因中的每一对基因对性状表型的表现所产生的效应是微小的。

多基因不能予以个别辨认,只能按性状的表现一道研究。

3、微效基因的效应是相等而且相加的,故又可称多基因为累加基因。

(三)研究方法的特点1、因为在杂交后代中,性状的数量差异并不显示孟德尔比例,所以个别或少数后裔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很少,研究的单位必须从个体或个别世系扩大到群体和许多世系才可能获得对其遗传规律和动态的认识。

2、研究的性状差异不能仅仅用分组的方法将各个体按类别分组,而必须对个体的性状进行测量或称重,在阈性状方面则予以计数。

3、必须利用生物统计学的方法,计算性状的表型参数:平均、方差、协方差、相关、回归等。

在此基础上进而计算遗传参数:遗传率、遗传相关等。

4、微效基因之间往往缺乏显性。

有时用大写字母表示增效,小写字母表示减效。

5、微效基因对环境敏感,因而数量性状的表现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微效基因的作用常常被整个基因型和环境的影响所遮盖,难以识别个别基因的作用。

6、多基因往往有多效性,多基因一方面对于某一个数量起微效基因的作用,同时在其他性状上可以作为修饰基因而起作用,使之成为其他基因表现的遗传背景。

7、多基因与主效基因一样都处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并且具有分离、重组、连锁等性质。

二、影响数量性状的多基因也在染色体上多基因也和其它基因一样,是在染色体上的,它们的传递法则(如分离、连锁等)也与一般基因大致一样的。

菜豆种皮紫色的种子较大,种皮白色的种子较小。

杂交后,在子二代中,紫色:白色=3:1,子三代中1/3不分离,2/3作3:1的分离。

白色和紫色是一对基因控制的,PP(紫色):Pp(紫色杂合体):pp(白色)=1;2:1。

但种子大小呈连续变化,其中PP、Pp、pp三类中,每一类种子的平均大小是不同的。

可见控制种子重量的多基因中,有一部分与P和p基因连锁。

三、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关系遗传性状的分布有连续的和不连续的:表现不连续分布的性状称为质量性状;表现连续分布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1、由于区分性状的方法不同在区分性状时,采用非红即白的方法,就表现为质量性状,如测定性状时采用定量的方法,就表现为数量性状。

2、由于用于杂交的亲本间相差基因对数的不同虽然性状本身由多对基因决定的,应表现为数量性状,但如果用于交配的两亲本就这一性状而言只有一对基因的差别,这样就表现为质量性状了。

3、由于观察的层次不同虽然基本物质的含量呈连续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但性状的改变仅发生于基本物质达到或超过某一阈值时,所以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外观上也可以表现为非此即彼,全或无的性状。

四、数量性状和选择性状的连续变异是遗传变异和非遗传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一个自花授粉植物的单粒种子后代——纯系——内,基因型是一致的,是高度纯合的,变异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是不遗传的,所以在纯系内进行选择是无效的。

不过,即使是自交植物,在基因型完全一致还是少有的,因而进行选择,除能品种的原有优良特性外,有时可有所改进。

如果性状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基因的差异所造成,那么选择肯定是有效的。

一般讲,两个品系杂交,子二代中出现的不同基因型种类是极为众多的,所以,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是很有效的。

第二节分析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方法数量遗传学→研究数量性状在群体内的遗传传递规律→将总表现型变异分解为遗传和非遗传部分→提供相关信息。

∴在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时,需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统计参数(Parameter):1、平均数(mean):表示一组资料的集中性,是某一性状全部观察数(表现型值)的平均。

μˆ表示平均数、x 表示资料中各个观察数、n 为观察的总个数、k 为组数、f 为频率,表示从1至n的累加。

2、方差(variance,V)和标准差(standard devation,S):表示资料的分散程度,是全部观察数偏离平均数的重要参数。

V 和S 越大,该资料变异程度越大,则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小。

分母用n只限于平均数是由理论假定的时候。

假使平均数是从实际观察数计算出来的,那么就要除以(n-1)了。

方差一定是正的。

如果观察数与平均数的偏差大,方差就大;如果观察数与平均数的偏差小,方差就小。

方差是就样本中个体的观察数来说的,是表明各个观察数与平均数的偏差程度,方差大,表明分布范围广,方差小,表示各观察值比较接近。

平均数也可看作是从很多平均数中取得的一个样本,所以也有它自己的方差,平均数的方差要比个体观察数的方差小。

一般:育种上要求标准差大,则差异大,有利于单株的选择;良种繁育场则标准差小,则差异小,可保持品种稳定。

在统计分析中,群体平均数→度量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表现;群体方差→度量群体中个体的变异程度。

∴对数量性状方差的估算和分析是进行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础。

3、协方差(covariance,C)和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r):由于存在基因连锁或基因一因多效,同一遗传群体的不同数量性状之间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可用协方差度量这种共同变异的程度。

如两个相互关联的数量性状(性状X和性状Y),这两个性状的协方差CXY可用样本协方差来估算:其中xi和yi分别是性状X和性状Y的第i项观测值,和则分别是两个性状的样本均值。

协方差值受成对性状度量单位的影响。

∴相关性遗传分析常采用不受度量单位影响的相关系数第三节遗传变异和遗传率遗传变异来自分离中的基因以及它们跟其他基因的相互作用。

遗传变异是总的表型变异的一部分,表型变异的其余部分是环境变异。

环境变异是由环境对基因型的作用造成的。

一、遗传率方差可用来测量变异的程度,表型变异用表型方差VP来表示,遗传变异用遗传方差VG来表示,环境变异用环境方差VE来表示。

表型方差可以分为遗传方差和环境方差两部分。

V P=V G+V E遗传率(heritability,以h2表示):遗传方差在总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h2 =V G/V P=V G/(V G+V E)遗传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如果环境方差小,遗传率就高,表示表型变异大都是可遗传的。

当环境方差较大的时候,遗传率就低,表示表型变异大都是不遗传的。

二、遗传率的公式和运算一对基因A、a,它们的3个基因型的平均效应是AA,a;Aa,d;aa,-a。

用图表示:aa Aa AAa O a偏差从O点算起,aa在O的左方,偏差为-a,AA在O点的右方,偏差为a,两个纯合亲本的中点是0,它们的距离为2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