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绪论1.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2.预防医学的特点: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②主要着眼于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③研究重点为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④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⑤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比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3.健康的概念: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即“生理、心理、社会健康”。

4.健康的内涵:①一般的安宁状态,可以过正常生活和参加劳动;②自我感觉良好,发自内心的良好感觉是健康的基准,比之本人所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③个体对环境中各种因素有调节和适应能力;④从事各项工作的效率高。

5.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6.三级预防: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

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

因此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的分为3级,这就是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因素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二)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

(三)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尽量使病人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并延长寿命。

(详见第5页)第二章流行病学方法第一节 1.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第三章 预防医学

第三章 预防医学

第三章预防医学基础知识【单选题】1. 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是:A.个体B.健康的人C.确定的群体D.个体及确定的群体E.健康人群、亚健康群人以及慢性疾病的患者【答案】D。

【解析】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在课本第44页第一段!2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A.动物B.人群C.患者D.个体E.以上均错【答案】B【解析】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研究对象为人群。

故选择B项。

3.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临床医学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B.预防医学更具有积极的人群健康效益C.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D.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E.预防医学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答案】A。

【解析】预防医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③采取的对策既有针对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在课本第44页预防医学的特点!4.最重要的大气污染来源是:A.烹调油烟B.烟草烟气C.工业生产燃料燃烧D.汽车尾气E.生活垃圾【答案】C。

【解析】工业生产中燃料如煤炭和石油的燃烧是最重要的大气污染来源。

在课本第47页第一段!5.关于三级预防说法错误的是:A.公众体育场所的修建是第一级预防措施B.对于传染病来说,第二级预防需要“五早"C.任何疾病,无论致病因子是否明确,都应强调第三级预防D.有些危险因素的控制既可能是第一级预防,也可能是第二级、第三级预防E.对疾病的筛查属于二级预防【答案】C。

【解析】任何疾病,无论治病因子是否明确,都应该强调一级预防,在疾病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防性,也叫根本性预防。

预防医学概论

预防医学概论

• 消极安康观 “无病就是安康〞,无视了生 理、病理和心理方面更复杂的过程,属于 生物医学模式。
• 积极安康观 • 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活动的完好状态,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 包括综合性保健观念的三级预防。
影响安康的主要因素
1974年加拿大卫生与福利部前部长Marc Lalonde 发表了一篇题为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 的著名报告,把影响安康的因素归纳为四大类: 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环境及卫生效劳的可 能性。在4大因素根底上,社会经济环境和个 人因素所占比重最大。
本措施。 评估和促进公平的卫生效劳;
在防治某些生物源性疾病诸如消灭长期危害人类安康的传染病方面,成绩尤为巨大。
主要包括:安康促进和安康保护两个方面。 两者从医学模式来看:中医学强调“整体观〞,讲“天人合一〞。
卫生服务 人类医学模式的开展经历 群体安康及其影响因素。 在疾病潜伏期,为阻止或延缓疾病而采取的措施。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比较
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3〕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医疗,使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发病。 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预防中注重“天人相应〞,同时注重“形神统一〞,因此中医的预防医学思想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
外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安康保护:对易感人群实施特殊的保护,防止疾病 在4大因素根底上,社会经济环境和个人因素所占比重最大。
预防医学主要包含的内容
医学模式、安康观与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 群体安康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社会等因素对人类安 康的影响。 常用医学统计学方法。 人群安康研究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 验研究、安康状况评价,安康危险因素评价和生命质量评 价等。 社区卫生效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及预防。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因素和心理行为诸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以及探讨相应的卫生保健策略和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

是人们观察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受到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的最基本的卫生保健。

初级卫生保健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焦点,是国家卫生系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

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的实话预防保健措施。

人类健康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与心理等方面的治病因素。

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

中个,因接触粉尘、有毒化学物、有害物理刺激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后引起的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兵力改变,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与体征的一类疾病。

相对稳定无需自外地输入传染源就经常发生的疾病。

相互协调的平衡状态。

(Psychosomatic):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是一组有躯体症状,其发生、发展、转归和预防均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疾病或综合证。

analogue):生理始基是指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它决定着个体对心身疾病的易患性(vulnerabilty)及所患疾病的种类。

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

供给的氨基酸。

简答:1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2生活行为因素: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缺少体育运动等不利于健康;3卫生保健因素:包括医疗、预防和康复等服务,医疗水平差、医务人员量少质差、卫生经费不足等都是不得健康的危险因素;4人类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成熟老化等。

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级预防”也称综合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措施,即以全民为对象,由不同层次、全方位地针对无病期、发病期和康复期各个环节,把以防病为中心的医疗预防服务搞好。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预防医学是指针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主动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一门学科。

其目的是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干预措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医学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采取广泛的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疫苗接种等。

健康教育以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生活方式为主要目标。

健康促进是通过改善环境和创造健康条件,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疫苗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级预防是指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的早期症状,以便减少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

主要包括早期筛查、健康检查和早期治疗等。

早期筛查是通过特定的检查方法,对特定人群进行筛查,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进行干预。

健康检查是指定期进行身体各项指标的检查,以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并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早期治疗是在疾病早期即刻采取治疗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的进展。

三级预防是指针对已经存在的疾病,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和治疗手段,减少疾病的残疾程度和后遗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要包括康复治疗、辅助治疗和后续管理等。

康复治疗是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辅助治疗是指通过药物、物理疗法等辅助手段,减轻症状、控制疾病的进展。

后续管理是指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

总结起来,预防医学是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采取分级预防的方法,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干预,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人民健康、防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第一章绪论预防医学的概念:预防医学是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及流行病学的知识和方法,宏观与围观相结合,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分布规律,分析主要治病因素的影响,制定防制对策,实施公共卫生措施,进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医学科学。

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全社会所有人群,包括患者、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及其构成人群的个体。

预防医学的任务与主要内容:1 研究影响健康的因素、2 疾病控制、3 健康促进、4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医学的主要特点:1 服务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2 主要着眼于健康人群和无症状患者、3 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环境、4 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及提高人群健康效益的对策、5研究方法是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三级预防概念、针对的对象、措施第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非特异性预防措施和特异性预防措施;对象为特定易感人群;措施为更新健康理念、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坚持体育锻炼、合理营养、保护环境等第二级预防:亦称临床前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它是在疾病初期采取的预防措施;对象为无明显症状的早期患者;措施为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第三级预防:亦称临床预防,主要包括防止病残,康复医疗;对象为已确证的患者;措施为康复职业训练、家庭医学指导、心理和生理康复指导服务等第二章健康医学模式:是在人类与疾病抗争和认识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这学观点。

现代健康观: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身心的和社会的完美状态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下降的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1、环境危险因素2、行为危险因素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4、医疗服务中的危险因素第四章环境与健康环境的概念:指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其外部条件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的比较原生环境定义: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举例: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海洋深处、荒漠等与健康的关系:清洁的水、空气土壤等有利于健康;原始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多或少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定义: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举例:矿厂、房屋、风景区等与健康的关系:改造后的环境更适合人类生存,人为活动及对改造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威胁人类健康人类健康效应谱p54页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概念: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最明显的表现方式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碘缺乏病的病区分布特点:山区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平原,平原高于沿海,农村高于城市;在流行区任何年龄的人都可发病,以生长发育旺盛的青春期发病率最高,女性高于男性。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第四章预防医学(Preventation Medicine)第一节产生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提出措施控制和消灭疾病,增进人类的身心健康,保证人类有良好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服务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的产生离不开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和哲学思想。

由于历史条件、社会条件和科学条件的限制,预防医学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它已成为现代医学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在中外医学史中早有论述。

公元前八至七世纪,我国《易经》中就提出“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豫同预),这是“预防”两字在古代最先应用的例子。

《淮南子》上写道:“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后来《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分析发病的内外因素,阐述“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

在国外,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写了《空气、水和居地》一书,说明环境和疾病的关系。

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很注意医学,主张调动机体本身的抵抗力以防病。

他写信给希波克拉底说:“人们用祷告向神乞求健康,而不知道他们自己握有保持健康的方法。

”他充实了预防思想的内容。

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封建割据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医学社会化程度更低。

在国外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科学成为“神学的奴仆”。

经院哲字扼杀了科学,极大地妨碍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

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十六世纪发生工业革命,由于推广蒸汽机,小手工业方式的生产逐步被大工业生产所代替,生产进一步社会化和都市化,流行病,环境工生、妇幼卫生、职业卫生和食品卫生等问题成堆出现,影响了劳动力和军队的素质,这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因此国家和社会不得不关心预防医学问题。

例如制订卫生立法,组织卫生机构,研究保健制度等。

不少学者从理论上阐述了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的因素之一。

如英国人威廉·佩蒂(William Petty,1623一687)创立“政治算术”理论,分析人口死亡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学科,旨在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保健方面来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预防医学的目标是通过控制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播,延长人们的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教育和促进:向公众传递有关健康的信息和知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疾病筛查与早期发现:通过定期体检、病史询问和相关检查等方法,早期发现疾病的迹象和风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3. 免疫接种: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体对某些传染病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4. 疾病控制与监测:监测疾病的流行情况,控制疾病的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5. 环境卫生:保障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卫生与安全,防止环境污染和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之,预防医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全面而综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2.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3.临床预防服务(clin preven ser):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4.营养(nutrition):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5.营养素: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

6.膳食指南: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制定的是教育人民群众采取平衡膳食,以摄取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指导性原则。

7.必需氨基酸(EAA):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取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9种。

8.必须脂肪酸:指人体必须的、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9.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指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进而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膳食。

10.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是对暴露于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预测环境有害物质对暴露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害效应的概率。

11.职业性有害因素:指生产工作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12.职业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了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预防医学的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的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的名词解释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其工作模式是“环境 - 人群 - 健康”,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并以人群健康为目的。

1. 健康(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概念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这一概念突破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的狭义理解,将健康的内涵扩展到了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

2. 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疾病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病因作用于机体、机体自稳调节紊乱、出现异常生命活动、有相应的临床表现等。

3.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

例如,通过健康教育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传染病等。

4.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在疾病的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觉察,通过早期发现并诊断疾病,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以达到控制疾病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的复发或转为慢性等目的。

例如,通过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专科门诊等手段早期发现疾病。

5.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或疾病管理。

是在疾病的临床期(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主要目的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例如,对已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跨学科合作
预防医学需要与多个学科进行合作,如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 社会科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病因和预防策略。
个性化预防
随着基因组学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预防医学将更加注重个性化 预防,为每个人提供定制化的健康建议和干预措施。
智能化预防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智能化预防体系,提高预防医学 的精准度和效率。
根据个体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个
性化营养建议、运动处方等。
临床前预防
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降低疾病发 生的风险,如筛查糖尿病前期、干 预高血压前期等。
临床预防服务
在临床实践中,提供预防性诊疗服 务,如疫苗接种、健康检查等。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向公众传播 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预防医学的概念
预防医学强调以健康为中心,通过预 防疾病的发生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它不仅关注个体健康,还关注群体 健康和社区健康。
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01
02
03
降低疾病发生率
通过预防措施,可以降低 疾病的发生率,减少医疗 资源的消耗,减轻社会负 担。
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减少 疾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健康筛检与干预
健康筛检
通过特定的检查方法,对个体或群体进行筛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疾病。
干预
针对筛检出的健康问题或疾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生活方式 改变等,以改善个体的健康状况。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方法
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向个体或群体传授健康知识,提高其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 力。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04
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技 术
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方法
1 2 3
描述性研究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疾病、健康状况及其 相关因素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 征,提供病健 康状况与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病因推断和疾 病预防提供依据。
实验性研究
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目录
• 预防医学概述 • 预防医学的核心概念 • 预防医学的实践应用 • 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 预防医学的未来展望
01
预防医学概述
预防医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预防医学是一门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
特点
预防医学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 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疾 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特点,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 各种因素和预防措施。
企业健康管理
通过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健康咨询等措施,关注员工 健康状况,提高员工健康水平。
职业卫生防护
识别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工程措施、个人防护等措施, 保护员工免受职业危害的影响。
员工心理健康关怀
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帮助员工 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困扰。
古代预防医学
早在古代,人们就有了预防疾病的意识,如《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治未病”思想。
近代预防医学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预防医学逐渐从临床医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预防医学不仅关注个体健康,还关注群体健康和社会健康,强调环境、社会和心理等 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预防医学在疾病预测、早期诊断和 个性化治疗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第一单元绪论一、预防医学概述1.定义: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环境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的目的。

◆研究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研究对象:个体和群体◆工作模式:环境-人群-健康◆研究工具: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防治对策,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研究目的: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人群生活质量。

2.内容◆空间:从宏观到微观◆时间:过去、现在和将来◆服务对象:个人、家庭、社会◆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具体包括:(1)研究各种疾病和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特点不同的空间,时间和人群间(性别、年龄、职业)的分布特点并比较其差异。

(2)研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改善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防制疾病,增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制定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的对策和措施,并对措施的效果加以考核和评价。

3.特点(1)研究的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工作的重点是健康人和无症状患者。

临床医学面对的是单个病人,采取抢救治疗措施。

如发生传染病疫情,预防工作者应采取:◆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等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等◆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易感人群:免疫预防、药物预防(2)预防医学把环境和机体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

例如:在克山病患者的研究中,预防医学就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克山病患者的影响。

在低硒的基础上,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

(3)预防医学的对策和效益产生于疾病发生之前。

比临床医学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而临床医学的对策和效益产生于疾病发生之后。

(4)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更侧重向宏观领域发展。

而临床医学更侧重向微观领域发展。

4.预防医学发展简史:三个阶段(1)个体预防:多限于个体为对象进行治疗和预防,卫生学。

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的定义

体系,提高全球卫生治理能力。
05
预防医学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1
公共卫生资源包括医疗设施、医护人员、药品和 财政支持等,合理配置与利用这些资源是预防医 学面临的重要挑战。
2
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求,制定合理的资源配 置计划,确保资源能够覆盖到最需要的人群,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预防医学科技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预防医学领域将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基因检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这些技 术将有助于更精准地预测和预防疾病。
预防医学科技发展的挑战
尽管科技发展为预防医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问题等,需要加 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监管。
预防医学的社会影响
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预防医学的推广将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使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预防医学的发展将改变医疗资源的配置方式,使医疗资源更多地投 入到预防和早期干预中,降低疾病发生率和医疗负担。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健康的民众将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和社会稳定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 展。
预防医学专业人员需要在临床医学、流行病学 、统计学等领域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 能,以便更好地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预防医学还需要与社区、政府机构、非政府组 织等各方合作,共同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
02
预防医学的主要领域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研究
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空气、水、土 壤、家居和工作场所等。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健康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健康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预防医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预防医学_精品文档

预防医学_精品文档

1.定义: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环境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的目的。

◆研究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研究对象:◆工作模式:环境-人群-健康◆研究工具: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作用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防治对策,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

◆研究目的:2.内容◆空间:从宏观到微观◆时间:过去、现在和将来◆服务对象:◆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具体包括:不同的空间,时间和人群间(性别、年龄、职业)的分布特点并比较其差异。

改善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防制疾病,增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3.特点如发生传染病疫情,预防工作者应采取:◆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接触者、动物传染源等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等◆传播途径:消毒、杀虫、灭鼠◆易感人群:免疫预防、药物预防(2)预防医学把环境和机体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

例如:在克山病患者的研究中,预防医学就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克山病患者的影响。

在低硒的基础上,各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

(4)研究方法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更侧重向宏观领域发展。

而临床医学更侧4.预防医学发展简史:三个阶段-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将三者视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卫生革命,疾病预防的重点从传染病转向慢性病,1.医学模式(1)定义: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们对自身生命、生理、病理、治疗、预防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2)发展阶段:五个阶段◆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2.健康观:即人们对健康的看法,是在一定医学模式基础上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本质的认识。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预防医学的特点: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人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③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2)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又称基层卫生保健,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核心是人人公平享有,手段是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筹资是以公共财政为主,受益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

)3)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 preventive service):是指由医护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4)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

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由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模式不同,通常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混合后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模式更接近理想模式,从而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作用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6)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环境污染。

7)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即为平衡而全面的营养。

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的定义xx年xx月xx日contents •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预防医学的应用价值•预防医学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目录01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预防医学是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整个生命过程,促进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它涵盖了从人类生物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到卫生服务研究等多个领域。

预防医学的定义内涵:包括健康促进、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

健康促进是指通过改善环境、生活方式等手段,使个体和社会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预防疾病是指通过疫苗、筛查等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护和促进健康是指通过改善卫生设施、健康行为等手段,保护和促进个体的健康。

外延:包括环境卫生、职业卫生、食品卫生、放射卫生等领域。

预防医学的内涵与外延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研究对象:临床医学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临床医学主要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预防医学则涉及整个人群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控制。

•工作重心:临床医学侧重于疾病的个体治疗,预防医学侧重于群体预防。

•联系•临床医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预防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延伸和拓展。

•二者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以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和健康保障。

•二者都需要重视公共卫生问题,共同维护社会健康。

02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经验积累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和经验逐渐认识到一些疾病的原因和传播方式,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古代医学文献古代医学文献记录了众多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

古代预防医学的起源近代医学进步自19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入,预防医学得到不断发展。

卫生防疫体系各国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近代预防医学的发展现代健康观念已经从治疗疾病转向预防疾病,这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概述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通过预防措施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降低人群的疾病负担,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预防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预防胜于治疗,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提供预防接种、做好健康教育等手段,有效地降低疾病的风险,减少疾病的发生。

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预防医学在医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首先,预防医学可以大大减少人们患病的风险,避免疾病给个人和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其次,预防医学注重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可以更及时地处理潜在健康问题,避免疾病逐渐恶化。

最后,预防医学对于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患者就医次数,减轻医疗机构的负担。

预防医学的核心内容1. 个体预防个体预防是指针对个体的疾病风险进行评估和干预。

个体预防的策略包括定期体检、健康评估和疾病筛查等。

通过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通过干预措施予以及时处理,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2. 群体预防群体预防是指针对整个人群或特定人群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

常见的群体预防措施包括开展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预防性接种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整体人群的疾病发生率,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3. 社区预防社区预防是指将预防医学的理念和措施应用于社区层面,通过社区的组织力量和资源优势,开展全面的社区健康管理活动。

社区预防的措施包括建立健康档案、推广健康教育、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等。

通过社区预防,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促进社区的整体发展。

预防医学的现状与挑战目前,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慢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这对预防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预防医学需要不断创新,采用更加针对性和精准的预防措施,提高预防效果。

另外,预防医学面临着资源不均衡和措施不落地的问题。

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卫生资源匮乏,预防医学的推广和实施难度较大。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自然与社会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等目标的一门学科;2.公共卫生:是以预防医学的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而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这些社会性实践可称为公共卫生措施;3.医学模式:是关于医学的总体看法或概括认识,即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保持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1990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各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5.健康-疾病连续带HDC:即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各种健康决定因素影响,有一系列渐进相连的机体状态或健康标志呈现;6.三级预防:即三级预防策略,是根据健康决定因素、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自然史、全程生命健康观,结合医疗卫生工作实际,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目的,把预防策略及措施相对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根本性预防;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是在疾病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之前所开展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第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中医三级预防理念: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形神统一,奉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等辩证观,认为与天地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人的健康或疾病变化与外界环境自然消长规律密切相关,畅导致胃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及中医三级预防理念,开创了临床预防实践之先河;一未病先防,是通过各种内养外防的综合调摄措施,不要体内的精气,保持正气,慎避虚邪侵害,从而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2既病防变,是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病情的蔓延和恶化;三病后防复,指疾病初愈至完全恢复正常,健康状态这段时间的预防措施;五层次预防:人类社会由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和国际组成,将预防工作系统全面深入分为五个层面就称为五层次预防;1个人预防2家庭预防3社区预防4国家预防5国际预防第一次卫生革命群体医学第二次卫生革命社会预防阶段第三次卫生革命以全人类为对象进行预防1.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WHO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次生环境: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下,原生环境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与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我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制、科技、文化等环境,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态系统: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这种生物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发展模式;2.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或比例失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使人体内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常见疾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碘缺乏性疾病,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犹如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型克汀病及影响生育而出现的不孕症、早产儿、死产、先天性畸形等;3.地方性氟中毒:是指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4.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二次污染是指排入到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形成理化性质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的过程;5.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公众的安全、健康、生命财产和生活方面的危害;公害事件:环境污染造成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公害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公害病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必须经过科学的鉴定和国家法律的认可;急性损害指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污染物所引起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效应慢性损害污染物在不引起急性中毒的剂量条件下长期反复进入机体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疾病,力学方面的改变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的中毒状态或疾病状态远期损害包括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烦能改变机体细胞遗传物质而诱发突变的环境,物质均称为诱变源;右边缘作用一体细胞引起突变,并由此引起癌变,称为致癌作用;诱变源作用于胚胎细胞,并造成胎儿发育的先天畸形称为致畸作用;半数致死量和浓度:是指引起一群收视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或浓度6.总悬浮颗粒物:粒径≤100μm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两者结合存在的,并悬浮于空气介质中的颗粒;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大气中直径>2.5μm、≤10μm的颗粒物;可入肺颗粒物PM2.5:大气中直径≤2.5μm的颗粒物;营养:指人体通过向外界摄取各种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有益成分以维持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过程;水体富营养化:指食品和化肥等产业的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广泛存在着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盐和磷酸盐等,这些营养素在水中大量积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迅速恶化的现象;基础代谢:是指维持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禁食12小时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只有呼吸、心跳等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没有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体力、脑力活动的能量消耗;营养素:是指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有机和无机物质,是可给人类提供能量,构成机体的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必须需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使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合理营养:也叫均衡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好;2.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最终产品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行业标准,经过专门机构认证合格,取得认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3.绿色食品: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4.有机食品:采取一种有机耕作和加工方式,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食品;5.食物中毒:是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的主要特点1发病潜伏期短程爆发性短时期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2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为主3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患者有食用同样食物史,发病范围局限在使用该类食物的人群,不吃者不发病停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4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食物中毒的分类:按病原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四类广义的职业病是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及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出了人体代偿能力产生功能性损害和器质性病理变化出现相应临床争相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狭义职业病则指法定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定义为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我国职业病分为十一大类133种;1.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在职业活动中存在和或产生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生理心理等因素; 铅中毒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症,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累神经正式签中毒早期常见症状,周围神经病,分为感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隐性腹胀,腹痛便秘或泄泻严重者可出现腹绞痛,不会常在其中发作时患者面色苍白烦躁冷汗体味全区一般止痛药不易,缓解发作可持续数分钟以上,口腔卫生不好者再次隐于牙齿交界边缘上出现暗蓝色线即铅线血液及造血系统可有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外周血可以网织红细胞点彩红细胞和碱粒红细胞增多等;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脏损害铅可使男工精子数减少活动力减弱和畸形率增加可导致月经失调流产,早产等;汞中毒的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短时间吸入高浓度汞蒸气或摄入可溶性汞盐可致急性中毒,一般起病急,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口腔炎和胃肠道症状及可发生化学性肺炎,并伴有肝肺水肿等,急性中毒出现皮疹,肾损伤急性期恢复后出现类似慢性中毒的神经系统症状慢性汞中毒典型临床表现为易兴奋症震颤和口腔炎;神经系统初期表现为类神经症,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发生性格改变,后期可出现幻觉和痴呆,部分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慢性中毒性脑病;口腔牙龈炎早期都有流涎、糜烂、溃疡,牙龈肿胀,酸痛,出血,继而发展为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甚至脱落,口腔卫生不良者可在龈缘出现蓝黑色汞线;肾脏损害少数患者可有肾脏损害随着病情加重肾小球的通透性,改变尿中出现高分子蛋白管型尿,甚至血尿可见水肿;其它胃肠功能紊乱,脱发皮炎,免疫功能障碍,生殖功能异常,如月经紊乱,异常生育,性欲减识,精子畸形等;2.矽肺: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心身疾病:适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组躯体疾病或综合征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心理社会因素是新生疾病的病因或主要病因对新生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以及预防和治疗都起决定性作用;矽肺的预防革改革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水湿式作业密密闭尘源风加强通风护做好个人防护管健全防尘设备管理制度教普及防尘知识的宣传教育查定期监测和健康检查1.疾病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事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发生疾病强度的人群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2.普查:在特定时间或时期对特定范围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所进行的全面调查或检查;3.抽样调查:从所确定的研究人群总体中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样本进行调查;实验性研究:是指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有控制的施加某种实验措施或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结局,从而判断该措施有无作用及作用大小的一种前瞻性研究方法;因在研究中施加了人为的干预因素,因此也常被称之为干预研究;传染病:是由于特异性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所引起、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动物疾病;人工自动免疫:也称人工主动免疫是将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纯化的抗原或类毒素制成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对相应传染病产生特异免疫抵抗力的方法;人工被动免疫:是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直接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抵抗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的方法;疾病分布:是与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事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空间、不同人群人间中发生疾病强度的人群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现况研究:是在一个时点或短时间内对某一人群的疾病或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其分布特征,以及人群与疾病或健康之间关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描述研究方法病例对照:是一种回顾性研究,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的方法,即由结果来探索病因的方法;OR:为比值比,即病历组的暴露比值比上对照组的暴露比值;其意义是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OR=ad/bc 队列研究:又称前瞻性研究或定群研究,是用于验证和确定病因假设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RR:相对危险度,亦称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死亡率和非暴露组发病死亡率的比值;说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是非暴露组的倍数;具有病因学意义RR大于1说明两者有关联,是致病的危险因素;等于1说明没有关联;小于1说明呈负相关,是保护因素;AR:归因危险度,亦称特异危险度、率差和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的发病死亡率与对照组发病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反映了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具有疾病预防的重要意义;选择性偏移:是指由于选择的研究对象不能代表目标人群,从而使得到的结果推及总体时出现了失真;信息偏移:又称客观偏移,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测量方法缺陷、诊断标准不明确或既往资料不准确等原因,导致在信息收集过程中出现的系统误差;混杂偏移:指在流行病学研究过程中,由于一个或多个非直接研究因素既与疾病有关联又与研究因素有联系,从而干扰了研究因素与疾病联系的判断,导致结论正向或负向偏移的客观实际;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构成社会支持的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社会网络,社会凝聚力;气质:是情绪和行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各方面的动力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是不以活动的时间,条件和内容为转移的,受生物规律制约比较明显;行为指具有认识思维能力的人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广义的行为分为内在行为和外显行为;内在行为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外显行为是可被他人观察到的行为;亚健康:是机体没有器质性病变指标,但却呈现出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低下,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心理状态,是一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亦称灰色状态,游移状态临床前期或潜病期;生理始基指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机体的生理学特点,或生理屏障的特点,是心身疾病躯体症状的生物学基础,决定着对某种心神疾病的易感性;抽样调查:是指从所确定的研究人群总体中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样本进行调查;39.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范围较大地区40.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41.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着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一般为前三年平均发病率的3~10倍42.大流行,当某病发生迅猛,范围可跨越省界、国界、甚或波及全球,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44.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45.剂量–效应关系,一种外来化合物剂量与个体或群体呈现某种效应的定量强度,或平均定量强度之间的关系46.剂量-反应关系:用于研究外来化合物的剂量与在群体中呈现某种特定效应个体百分数之间的关系;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属于计数资料,又称质效应;50.温室效应: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使地球表面变热;51.臭氧层破坏: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受到破坏,则使人类的健康受损,如白内障、皮肤癌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影响水生和陆生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带来多方面的危害;。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第一章绪论1.预防医学: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群为对象,以预防为核心思想,通过多个方面多个学科研究各类环境与健康的相互关系,达到保证健康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利用有利环境和控制不利环境以达到保证健康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2.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预防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目的,社会卫生策略是通过制定国家卫生措施和环境卫生措施,研究有效疫苗和生物制品,推行免疫接种计划而实现的,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传染途径、传染源以及易感人群,通过卫生立法和群众性的卫生运动等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的流行。

3.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预防慢性非传染病为主,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等而采取预防措施。

并通过综合卫生措施,发展早期诊断技术,加强疾病监控特别是与其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的控制。

改善生活环境,提倡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4.生物医学模式:细菌学主导了当时的医学发展。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本观点:在考察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时,对病因、病理、症状、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的分析、判断、对策都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精神和躯体、肌体的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意义:①为医学发展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②深刻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③提示了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然性。

6.新时期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7.“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障”的战略的总目标是:①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②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改进健康的公平程度;③使全体人民能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8.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是依靠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技术,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的积极参与普遍能享受的,及国家能够负担得起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的内容1。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环境因素2。

研究预防疾病、保护人群健康得措施和策略3。

研究疾病的分部、影响因素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4。

研究疾病防治的组织和科学管理方法模式(model)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标准形式与方法。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于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医学模式对科学研究、医学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知道作用,是医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理论武器。

生物医学模式。

人们运用生物与医学联系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

在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人们认为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动态平衡,这种平衡被破坏便发生疾病。

这种以维持生态平衡的医学观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的内容单因单果:寻求每一疾病的特定病因、生理病理变化;病因、宿主和环境三者动态平衡。

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强调人的生物属性,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重视机体生理活动,忽视心理活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体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者共同制约着人的健康和疾病,有时其中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但三者总是相互影响的。

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查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规律;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治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防治伤残和夭折的目的。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整体健康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视健康为多维系统,视机体为一个整体。

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亦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使健康人免受致病因素的危害。

改善环境措施,增进健康措施。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即在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预防措施。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

对已经患病的病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防止伤残,使之早日康复. 防止病残康复工作。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影响下,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组成及转移和交换发生重大变化后所形成的人为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

(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对立统一体系。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经食物链发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可维持动态平衡。

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

人群健康效应谱: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这样一个金字塔形组成。

高危人群: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敏感人群。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环境质量恶化,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少量的污染物一时性的进入环境中,可经过多种自然过程分解、稀释而使环境恢复平衡,环境的这种功能称为净化作用。

生物浓集: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逐级转移累积,造成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逐级提高的作用。

生物转化由生物参与的污染物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如无机汞在环境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可转化为烷基汞。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急性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剂量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慢性作用,由于污染物多为低剂量、长时期的排入环境中,因而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慢性作用。

远期危害,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致敏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社会影响较大的地区性疾病。

公害病特征①由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所致②一般为长期陆续发病,也可能出现急性暴发流行,在短时间出现大量人群发病。

③对人体健康损害往往累及多个系统,可累及胎儿,且大多数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

④危及健康的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作用复杂。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机体损害已不能代偿,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的疾病。

职业性多发病: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

工伤:指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突发性意外损伤,又称职业性外伤。

职业病的健康监护健康监护是指以预防为目的,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的检查和分析,从而发现早期健康损害的重要措施。

职业病的诊断和处理:1,职业史2,生产环境和劳动卫生调查3,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健康监护主要工作内容: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职业病普查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区域性的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使人类、动物或植物发生特有的疾病。

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条件:1.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且与该地区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均有同样的相关性。

2.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

3.上述相关性,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加以解释。

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1.流行病学上安全2.感观性状良好3.化学组成对人体无害4.水量充足,取水方便碘缺乏病:碘缺乏对机体造成的危害。

症状为:甲状腺肿、克汀病、单纯聋哑、亚临床克汀病、早产死产、先天畸形地区性氟病:长期摄入过量(4mg/d)氟引起的氟骨症和斑釉齿。

临床表现为1。

氟斑牙2。

氟骨症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有哪四项?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放射性指标饮水净化处理过程有哪些?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毒物(poison):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生产环境: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生活环境: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物质蓄积贮存在体内某些组织和器官内的读物的量逐渐累积。

功能蓄积长期接触某种毒物后体内不一定能检出该毒物的蓄积,但由该毒物引起的人体的功能改变逐步积累儿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

蓄积作用是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

毒物的生物转化:毒物被吸收后在体内要参与机体固有的复杂生化过程,其本身的化学结构也发生一系列变化。

影响毒物毒作用的因素化学结构物理特性毒物的剂量毒物的联合使用个体情况铅贫血神经系统症状腕下垂消化道铅:依地酸二钠钙葡萄糖、葡萄糖酸钙、补充维生素汞头痛﹑发热﹑皮疹﹑口腔炎﹑胃肠炎﹑肺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有少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精神神经障碍如神经衰弱﹑易兴奋症﹑性格改变﹑震颤等)﹐以及口腔炎为主的慢性汞中毒症候群﹐严重者可合并汞毒性脑病及肾病。

汞:巯基络合剂刺激性气体急性中毒眼和上呼吸道炎症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窒息性气体吸入高浓度:死亡。

有的接触氢氰酸浓度低、时间短,病人仅有头痛、头晕、乏力、胸闷、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等一过性表现。

皮肤或眼接触氢氰酸可引起灼伤;同时亦经皮肤吸收而发生中毒。

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能较长时间漂浮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分类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合成材料粉尘粉尘的分散度物体被粉碎的程度。

粉尘的致病作用一)职业性肺部疾患:尘肺粉尘沉着症,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呼吸系统肿瘤。

二)局部作用三)中毒作用四)变态反应五)光感作用尘肺: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肺组织进行性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矽肺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一定量结晶性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结节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典型的病理改变是矽结节。

矽肺合并和继发症肺结核肺部炎症肺心病自发性气胸高温作业工作地点的气温在寒冷地区和一般地区超过32℃,炎热地区超过35℃,或工作地点热辐射强度超过4.18J/(平方厘米*min),或工作地点气温在30℃以上,相对湿度超过80%的作业。

高温作业的类型高温高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高温作业环境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一)体温调节(二)水盐代谢(三)循环系统(四)消化系统热适应人在热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热耐受性:人对热作用的耐受能力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热射病中暑的表现:热辐射,热痉挛,热衰竭防暑降温的措施:1。

技术层面:通风降温2。

保健措施:加强监护、给予清凉饮料食品、加强个人防护3。

组织措施开展卫生宣传教育、落实防暑降温工作噪声凡是使人感到不需要或不喜欢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程度的感觉,响度变化大致同声强变化的对数成比例。

等响曲线利用不同声音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绘出的各条响度曲线。

环境噪声的来源及分类(一) 生产性噪声(二) 交通噪声(三) 生活性噪声短时间接触较强的噪声,即可引起耳鸣和听力下降,听阈升高10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听力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称为听力适应若在噪声环境下停留更长时间,听阈可增加15-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需要休息几小时至几十小时,听力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听力疲劳永久性听阈位移在噪声的作用下引起的不可恢复的听力变化。

对高频区的听力损失(2)噪声性耳聋 3. 爆震性耳聋影响振动对人体作用的主要原因:1。

接触振动时间2。

环境温度和噪声3。

工作室的体位和操作方式、负重与个体因素医源性疾病:在诊治或预防疾病的过程中,因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而造成的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

医源性感染: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感染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的特点:1。

新的病原体和变异菌株不断涌现2。

病原体耐药严重3。

传播速度异常迅速4。

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同环境和人类行为有关。

5。

敏感人群广泛6。

生物性病原体还是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机体摄取、消化、吸收、代谢、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称为营养食物中的有效成份叫做营养素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各营养素能充分满足机体的需要并达到相互间的平衡称为合理营养。

7大营养素:蛋白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