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导航智能车辆的目标识别精确性与实时性研究
基于树莓派的智能车辆自动导航技术研究
基于树莓派的智能车辆自动导航技术研究智能车辆是未来交通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自动导航技术则是实现智能车辆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基于树莓派的智能车辆自动导航技术的研究内容和进展。
一、引言智能车辆自动导航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视觉、传感器等技术,使车辆能够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自动感知、计算和控制,实现路线规划、避障和车道保持等功能。
树莓派作为一种小型而强大的计算机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智能车辆的研究中。
二、树莓派在智能车辆中的应用树莓派作为一个低功耗、高性能的嵌入式计算机平台,可方便地实现车辆的感知和决策。
通过连接摄像头模块和传感器,树莓派可以实时获取车辆周围的图像和环境信息,并通过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等算法,确定车辆的行驶方向和速度。
此外,树莓派还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可以通过连接其他硬件模块,如超声波传感器和红外线传感器,进一步提高车辆的环境感知能力。
三、基于树莓派的智能车辆自动导航技术研究内容1.视觉感知和识别通过树莓派连接摄像头模块,实时获取车辆周围的图像信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道路识别、交通标志识别和车辆检测等功能。
其中,道路识别是智能车辆自动导航的基础,通过识别道路的边缘和特征物体,实现车道保持和车辆位置定位。
2.路径规划和导航基于树莓派的智能车辆可以通过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的三维点云信息,根据点云数据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
利用树莓派的计算能力,可以实现实时的路径规划和障碍物避障,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和高效。
3.环境感知和决策树莓派连接超声波传感器和红外线传感器等硬件模块,可以实时感知车辆周围的障碍物和环境信息。
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树莓派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判断和决策,如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并作出相应的行驶控制。
四、基于树莓派的智能车辆自动导航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基于树莓派的智能车辆自动导航技术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利用树莓派的计算能力和图像处理算法,实现了实时的道路识别和车道保持功能。
基于车—路视觉协同的行车环境感知方法研究
基于车—路视觉协同的行车环境感知方法研究一、概括在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中,行车环境感知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有能力获得更大范围、更高清晰度的路面信息,以及更为丰富的车辆运行环境细节。
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势头强劲,预计将在未来的交通系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一种创新的行车环境感知方法,该方法将车的感知系统与道路的感知系统相结合,从而极大地提升感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这种方法的有效实施将对提升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产生重大影响。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车路协同框架,该框架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监控摄像头和雷达系统,对车辆的周围环境进行无死角覆盖。
本方法不仅关注单一组件的性能提升,而且着重于组件之间的互补性和协作性。
我们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环境特征提取算法,通过从海量数据中自动识别出有意义的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来增强对环境和车辆的感知。
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各种复杂的道路使用情况,包括拥堵、事故、施工区等。
在本文提出的车路协同框架中,我们将车的感知系统和路的感知系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自动驾驶生态系统。
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自动驾驶系统中,行车环境的感知与理解是实现安全驾驶的核心环节。
传统的单车感知系统由于受限于车辆本身的感知范围和视角,难以应对复杂的交通场景。
如何利用路侧资源来增强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能力,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
车路协同(VehicleRoad Coordination)是一种新兴的行车环境感知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车辆与路侧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车与路之间的感知协同,从而扩展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范围,提高感知性能。
本文将围绕车路视觉协同的行车环境感知方法展开研究,以期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行车环境中,视觉信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感知信息源,对于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DSP的视觉导航智能车辆路径识别
1 智能车辆路径导航 的原理
1 1 基本原 理 .
根据地面设置 的条状导航路径和路面背景的图像灰度值 的差异 , 经过图像处理后便可识别出该导航
收 稿 日期 :0 1—1 21 I一1 5
基金项 目: 安徽科技学院人才引进 ( 稳定 ) 目( R 2 13 2 ; 项 Z C 0 10 ) 安徽科技学院重点建设学科车辆工程支持项 目( K K 0 0 — ) A X 2 12 5 。 作者简介 : 李进( 9 2 , , 18 一)男 安徽省蚌埠市人 , , 博士 讲师 , 主要从 事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研究。
tp= + c h kr () 1
tn h
一k 盯
() 2
式中t 、 h t pi m分别为正负阈值。 为图像像素点的邻域均值, 盯为均方差; 为调整系数, k 具体见文献-。 9 J
4 8
安徽科 技学院学 报
2 3 最优 阈值计 算 .
使用最优阈值方法获取用于二值化路径 图像的阈值。与固定阈值方法相比, 最优阈值能够随着光照
凤阳 230 ) 3 10
( 安徽科技学院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 安徽 摘
要: 机器视觉由于具有多种优点, 在智能车辆导航 中得到广泛应 用。针对智能车辆路径导航直线模型
的缺点 , 出了改进方法和一整套处理流程 , 提 以及提高图像处理速度的措施 , 而保证 图像识别的鲁棒性 从
和 实时性 。 以德 州仪 器的 D C 4 E 6 3数 字信 号处理 器作 为 图像 采 集和 处 理芯 片, 智能 车辆 路 径识 别 系统 对
第2 6卷第 1 期
李
进
基 于 D P的视觉导航智能车辆路径 识别 S
4 7
视觉导航系统中的图像处理与目标识别技术研究
视觉导航系统中的图像处理与目标识别技术研究在视觉导航系统中,图像处理与目标识别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无人驾驶、机器人导航和智能摄像机等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本文将通过对视觉导航系统中图像处理和目标识别技术的研究,探讨其原理、方法和应用。
首先,我们来介绍视觉导航系统中的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是指对图像进行数字化、增强、分割和重建等一系列操作的过程。
在视觉导航中,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两个方面。
图像预处理是指对原始图像进行去噪、去除伪影和增强对比度等操作,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处理。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有滤波、边缘检测和色彩校正等。
滤波技术可以通过去除图像中的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边缘检测可以准确定位目标物体的轮廓,为后续的目标识别提供便利。
色彩校正则可以修复图像中的色差,使得图像更符合真实场景。
特征提取是图像处理的核心任务之一。
它可以从原始图像中提取出用于目标识别和分类的特征。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有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等。
颜色特征可以通过分析图像中的像素颜色分布来识别目标物体,例如通过颜色直方图或颜色矩来描述物体的颜色特征。
纹理特征则可以通过分析图像中的纹理变化来识别目标物体,例如通过灰度共生矩阵或小波变换来描述图像的纹理特征。
形状特征可以通过分析图像中的边缘和轮廓来识别目标物体,例如通过边缘链码或轮廓曲率来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视觉导航系统中的目标识别技术。
目标识别是指在图像中自动识别和定位特定的目标物体。
目标识别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即基于特征的目标识别和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
基于特征的目标识别方法主要依赖于手工设计的特征来识别目标物体。
早期的目标识别方法主要使用形状、纹理和颜色等低层特征进行目标识别。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的发展,研究人员引入了更多的高层语义特征,如边缘、角点和感兴趣点等,以提高目标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然而,基于特征的目标识别方法受限于特征的设计和选择,对于复杂场景和光照变化较大的情况,其性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面向智能交通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
面向智能交通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智能交通技术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而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则是智能交通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一、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的意义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是智能交通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其在交通场景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交通参与者更便利、安全、舒适、绿色的出行体验。
同时,也能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改善交通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已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
从传统的区域提取方法到现在的深度学习方法,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其中,深度学习方法更是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交通领域,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多成功。
例如,交通流量监测、行人识别、车辆检测等。
在这些应用中,采用的算法多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通过深度神经网络的学习,使得算法的检测和识别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的挑战在现实中,要将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中,还存在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端到端的可靠性。
由于交通场景具有复杂性和实时性,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需要具有高准确率、高效率和低延迟的特点。
此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噪声和干扰因素。
例如,天气、光照、车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目标的检测和识别出现偏差或者错误。
四、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和算法优化的不断提升,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的准确率和速度也会不断提高。
其次,伴随着5G技术的普及,将有更多的数据能够被采集和使用,进一步促进了深度学习等算法的发展。
此外,未来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将会更加注重端到端的可靠性。
交通场景中的复杂性和实时性要求目标检测和识别算法具备高可靠性和低延迟。
针对这一问题,将会有更多的算法被应用于交通领域,以解决当前的挑战。
视觉导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视觉导航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视觉导航技术是现代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随着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视觉导航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正在不断扩展。
本文将介绍视觉导航技术的相关内容,包括其概念、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一、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视觉导航技术。
简而言之,视觉导航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从图像或视频中提取特征来实现自主导航或辅助导航。
具体而言,视觉导航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从图像或视频中提取特征、通过特征匹配实现位置估计和姿态估计、构建地图、规划路径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利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解决。
二、研究现状视觉导航技术的研究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热点方向。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团队都在不断探索和优化视觉导航技术的相关算法和架构。
在视觉定位方面,常用的方法有基于SIFT、SURF等局部特征的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方法、基于语义信息的方法等。
其中,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方法在近年来逐渐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视觉导航方法。
另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结合多传感器的方法,如结合激光雷达、GPS、惯性导航等,以提高定位的精度和鲁棒性。
在视觉SLAM方面,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实时性、精度、鲁棒性等方面的优化。
此外,还有一些针对具体应用场景的研究,如基于光流的SLAM、基于RGB-D数据的SLAM等。
三、应用前景视觉导航技术在未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下面列举一些可能的应用场景:1.智能出行利用视觉导航技术,我们可以实现自主驾驶、智能导航等功能,从而提高出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与此同时,视觉导航技术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路线规划、优化换乘方案等服务。
2.智能家居传感器与视觉导航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智能家居的场景感知、行为识别等功能。
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操控,我们可以对家居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实现更加智能、人性化的家居体验。
3.智慧城市视觉导航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与性能优化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与性能优化智能交通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将交通运行管理与信息服务相结合的一种交通管理系统。
计算机视觉技术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图像或视频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够实现交通监控、车辆识别、行为分析、交通流量统计等功能,为交通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重点探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性能优化的相关内容。
一、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1. 交通监控和车辆识别: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通过监控摄像头捕捉交通场景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实时的交通流量监控和车辆识别。
通过车辆识别,可以进行实时的拥堵监测和交通信号灯控制,从而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事故。
2. 行为分析和人流统计: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对行人和车辆的行为进行分析,如行人的过马路行为、车辆的违规行为等。
通过对行为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交通违法行为,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同时,计算机视觉技术也可以应用于人流统计,通过对人流的监测和统计,可以分析人流的分布和趋势,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智能信号控制和导航系统: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结合交通流量和车辆识别信息,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控制。
通过实时分析交通流量和车辆的状态,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信号灯的时长,以提高车辆通过的效率和道路的通行能力。
同时,计算机视觉技术还可以用于现代导航系统,通过分析实时交通信息,为驾驶员提供最佳的导航路线,减少交通堵塞和路程时间。
二、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性能优化1. 图像处理算法优化: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图像处理算法对于提取交通信息和识别车辆等任务非常重要。
为了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可以对图像处理算法进行优化。
例如,使用更高效的图像压缩算法来减少图像处理的时间,或者通过算法优化提高车辆识别的准确率。
2. 硬件设备的优化:智能交通系统通常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来处理和存储图像或视频数据。
视觉导航综述
视觉导航及实验验证平台综述摘要:本文概述视觉导航技术。
视觉导航通过图像采集设备收集近距离的环境信息,并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图像处理获得环境信息,实现导航。
首先比较了各种导航方式的优缺点,分析视觉导航的意义。
接着概述了视觉导航的应用领域和研究现状,然后分析比较了视觉导航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简单介绍了视觉导航领域的SLAM问题。
最后,综合国内外视觉导航技术研究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应用途径。
关键词:视觉导航;移动机器人;智能车辆;图像匹配;路径识别0 引言在当今世界的先进技术领域里,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完成某种特殊的任务,需要在已知或者未知环境中,使特殊的能完成既定任务的实验设备或平台按照既定的且满足最优条件的路径运动或者到达既定目的地,这一类的问题便是导航。
对于一般的导航系统,在给定命令的前提下,结合环境中的各种探测信息,并根据自身位姿信息作出决策使运动体而到达目标,在运动过程中,还需要不断优化全局路径。
导航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以下三点:一,获取信息;二,处理信息;三,作出决策(即路径规划)。
目前广泛使用的导航方法有[1]:航标法,航位推算法,天文导航,惯性导航,无线电导航,卫星定位导航和组合导航等。
下文对各种导航方法对比说明。
航标法习惯称之为目视方法,它借助于信标和参照物对运动物体进行引导。
目前仍在应用,但是这种方法过于依赖经验,受天气、地理条件的影响。
航位推算法是通过一系列的速度增量来确定位置的,是一种自主导航方法,保密性强。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会产生误差积累。
天文导航是通过仪器设备对天体的位置精确测定,根据地理关系算出位置的相对导航方法,其缺点是误差积累受时间和气象条件限制,定位时间长,操作计算复杂[1]。
惯性导航通过加速度测量技术和积分技术的综合应用得到运动体的速度和位置信息。
这种导航技术完全依靠载体上的设备自主完成导航任务,因此隐蔽性好,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但是加速度及精度和误差积累严重限制该方法的应用。
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无人驾驶车辆设计与开发
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无人驾驶车辆设计与开发智能无人驾驶车辆的设计与开发是当今汽车工业中最具挑战性和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
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无人驾驶车辆成为了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无人驾驶车辆的设计原理、技术要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设计原理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无人驾驶车辆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感知环境中的视觉信息来实现车辆的自主导航、障碍物避让和道路规划等功能。
其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知与识别:通过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车辆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并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车辆对道路、车辆和行人等物体的识别和辨别。
2. 地图构建与路径规划:车辆通过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和识别,将图像信息与地图数据进行匹配,构建精确的地图模型。
基于该地图模型,车辆能够准确地规划并实施行驶路径,同时避开障碍物和危险区域。
3. 控制与决策:车辆根据感知到的环境信息和地图模型,通过智能决策算法对其行为进行规划和控制。
在不同的交通情况和道路环境下,车辆能够准确判断并作出合理的驾驶决策,例如加速、减速、转向等。
二、技术要点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无人驾驶车辆设计与开发涉及多个关键技术要点:1. 视觉传感器:为了获取实时的环境信息,车辆需要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
高清摄像头能够采集到详细的视觉信息,而其他传感器则可以提供额外的环境数据,例如雷达、激光雷达等。
2. 图像处理与分析:通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算法,车辆能够对采集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有用的特征信息。
这些特征信息可以用于物体识别、目标跟踪以及道路标识等任务。
3. 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在机器视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车辆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目标检测、识别和跟踪能力,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行驶效果。
4. 实时决策和控制:基于感知和识别结果,车辆需要能够实时做出决策并执行相应的控制指令。
目标检测开题报告
目标检测开题报告目标检测开题报告一、引言目标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通过计算机算法自动识别和定位图像或视频中的目标物体。
目标检测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智能交通、安防监控、自动驾驶等。
本文将介绍目标检测的研究意义、现有方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研究意义目标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计算机视觉系统的智能性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目标检测可以帮助实现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安全性和效率。
通过识别和追踪道路上的车辆、行人等目标,可以实现智能的交通信号控制和车辆导航,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
其次,目标检测在安防监控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通过识别和跟踪监控视频中的可疑目标,可以及时发现异常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安全性。
此外,目标检测技术在自动驾驶、人脸识别、图像搜索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三、现有方法目标检测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传统机器学习方法通常使用手工设计的特征和分类器来进行目标检测。
常见的方法有Haar特征和级联分类器、HOG特征和支持向量机等。
这些方法在一些简单场景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复杂场景中往往存在检测精度不高和计算速度较慢的问题。
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则通过深度神经网络自动学习图像特征和分类器,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泛化能力。
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主要有R-CNN系列、YOLO系列和SSD等。
这些方法在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四、未来发展方向尽管目标检测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目标检测算法在复杂场景下的检测性能仍然有待提高。
例如,当目标物体存在遮挡、变形、光照变化等情况时,检测算法的准确性会受到较大影响。
其次,目前的目标检测算法对于小目标的检测效果较差,这在一些特定应用场景中限制了算法的实用性。
此外,目标检测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
因此,如何提高检测算法的效率和实时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视觉导航的方法与技巧
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视觉导航的方法与技巧视觉导航是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实现导航和路径规划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视觉导航已经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无人机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视觉导航的方法与技巧。
一、视觉导航的基本原理视觉导航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视觉传感器获取环境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算法提取图像特征,最终确定位置和姿态信息,并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决策。
视觉导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图像获取:使用相机等视觉传感器获取环境图像,并进行预处理,例如图像去噪和校正。
2.特征提取:对环境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常用的特征包括边缘、角点、直线等。
特征提取方法有SIFT、SURF等。
3.地图建模:将提取到的特征进行地图建模和匹配。
地图建模可以使用SLAM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算法,将多帧图像进行定位和匹配。
4.位置估计:通过图像特征匹配和定位算法,确定当前位置和姿态信息。
常用的定位算法包括特征匹配算法、基于模型的方法等。
5.路径规划:根据目标位置和当前位置,使用路径规划算法确定最优路径。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有A*算法、Dijkstra算法等。
6.导航决策:根据当前位置和路径规划结果,进行导航决策,例如控制车辆转向、变速等。
二、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视觉导航中的应用1.目标检测和跟踪: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目标检测和跟踪可以帮助导航系统识别并跟踪目标物体,确保导航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常用的目标检测和跟踪算法有YOLO、SSD等。
2.语义分割:语义分割算法将图像像素分为不同的类别,可以帮助导航系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环境。
例如,将图像中的车道线进行分割,可以实现车道保持功能。
3.深度估计:深度估计算法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估计出图像中物体的距离和深度信息。
在导航过程中,深度估计可以用于障碍物检测和避障。
4.姿态估计:姿态估计算法可以确定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姿,对于导航系统来说非常重要。
机器视觉中的目标识别和定位算法研究
机器视觉中的目标识别和定位算法研究摘要:机器视觉技术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目标识别和定位是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机器视觉中的目标识别和定位算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介绍了目标识别和定位的概念和意义,并介绍了该领域的基本任务和挑战。
然后,我们介绍了几种经典的目标识别和定位算法,并对它们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详细讨论。
接下来,我们介绍了目标识别和定位算法的评估方法和常用的数据集。
最后,我们对机器视觉中目标识别和定位算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关键词:机器视觉、目标识别、目标定位、算法研究、发展趋势1.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机器视觉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并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标识别和定位是机器视觉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标识别指的是从图像或视频中自动检测和识别出感兴趣的目标,而目标定位则是确定目标在图像中的位置信息。
目标识别和定位在自动驾驶、智能监控、机器人导航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 目标识别和定位算法的基本任务和挑战目标识别和定位的基本任务是从图像或视频中识别出感兴趣的目标并确定其位置信息。
这一任务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目标遮挡、光照变化、尺度变化、姿态变化等。
解决这些挑战需要设计高效且鲁棒的算法。
3. 目标识别和定位算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目标识别和定位算法的研究现状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和新兴的深度学习方法。
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包括特征提取和分类器两个主要步骤。
特征提取阶段旨在将图像中的目标转换为具有区分性的特征向量,常用的特征包括颜色直方图、纹理特征、形状特征等。
分类器阶段用于将特征向量与目标类别进行匹配。
常见的分类器包括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
然而,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往往依赖于手工设计的特征,对于复杂的场景和变化较大的目标,表现不佳。
深度学习方法在目标识别和定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卷积神经网络(CNN)是深度学习的基础模型,通过多层卷积和池化操作,能够自动从数据中学习到具有区分能力的特征表示。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检测与识别实验报告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检测与识别实验报告摘要:随着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不断发展,目标检测与识别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本实验报告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实验的方式探讨目标检测与识别的应用和效果。
我们以YOLO(You Only Look Once)为基础,进行目标检测与识别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在目标检测和识别方面,YOLO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各种场景。
1. 引言计算机视觉是一门涉及图像和视频理解的学科,目标检测与识别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标检测与识别作为计算机视觉中的核心问题,对于实现人工智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为目标检测与识别带来了新的突破,其中YOLO作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备受关注。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验证YOLO在目标检测和识别方面的效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2. 实验方法2.1 数据集我们使用了标准的目标检测数据集COCO(Common Objects in Context),该数据集包含多个类别的目标图像,具有丰富的场景和变化。
通过在COCO数据集上进行实验,能够全面评估算法的性能。
2.2 实验设备与环境实验所需的计算机视觉开发环境为Python,主要使用了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和目标检测库YOLO。
实验中使用的计算机配置为Inteli7处理器,16GB内存和NVIDIA GeForce GTX 1080 GPU。
2.3 实验步骤2.3.1 数据预处理首先,我们对COCO数据集进行预处理,包括图像的大小调整、标签的处理等。
通过预处理,能够提高算法对目标的检测和识别准确率。
2.3.2 模型训练基于YOLO算法,我们进行了模型的训练。
通过将COCO数据集中的图像输入到模型中,不断调整模型的权重和参数,使得模型能够准确地检测和识别不同类别的目标。
2.3.3 模型评估在模型训练完成后,我们使用测试集对模型进行评估。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主导航无人车系统研究与开发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主导航无人车系统研究与开发自主导航无人车系统是现代技术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
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无人车的自主导航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对基于机器视觉的自主导航无人车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在研究阶段,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机器视觉是指让计算机模仿人类视觉系统,通过摄像头等设备获取图像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理解的技术。
机器视觉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自动驾驶、智能监控、工业检测等。
对于自主导航无人车系统而言,机器视觉技术可以帮助无人车实时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从而做出正确的导航决策。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主导航无人车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实时目标检测和跟踪。
在无人车行驶过程中,需要能够准确地检测和跟踪周围的障碍物、交通标志、行人等目标,以避免碰撞和实现精确导航。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借助深度学习技术,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目标识别。
通过训练大量的图像样本,使得系统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跟踪各种目标。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地图构建和路径规划。
无人车需要准确地构建周围环境的地图,并基于此地图规划最优路径。
在机器视觉领域,可以利用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等设备,在运动中实时地获取周围环境的三维点云数据,并通过算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二维地图。
然后基于地图信息,可以采用路径规划算法,如A*算法或Dijkstra算法等,来寻找最短路径或最优路径。
这样,无人车就能够根据实时更新的地图信息和路径规划结果进行自主导航。
在实际应用方面,基于机器视觉的自主导航无人车系统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是环境的变化和复杂性。
无人车需要能够适应不同的道路状况、天气条件和交通环境。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法,将机器视觉和其他传感器如雷达、GPS等数据进行融合,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和系统的鲁棒性。
另一个挑战是实时性和计算资源的限制。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主导航无人车系统需要实时处理大量的图像和数据。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AGV导航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AGV导航系统设计与优化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自动导引车(AGV)在物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种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并进行智能导航的移动机器人,AGV的导航系统设计和优化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将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对AGV导航系统进行研究与优化。
首先,我们将介绍机器视觉技术在AGV导航中的应用。
机器视觉可以帮助AGV感知周围环境,并根据环境信息做出决策。
例如,使用摄像头感知物体的位置和形状,通过图像处理算法提取特征并建立地图,然后根据地图进行路径规划和导航。
此外,机器视觉还可以用于识别交通标志、检测障碍物等,从而确保AGV在导航过程中的安全性。
其次,我们将讨论AGV导航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关键技术。
首先,导航系统应具备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能够准确感知环境并正确地进行位置识别和导航。
其次,导航系统应具备较快的响应速度和较低的计算复杂度,以便能够在实时运行中实现高效的导航。
此外,导航系统还应具备较好的自适应能力,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导航策略。
针对以上需求和原则,我们将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AGV导航系统设计方案。
首先,我们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的方式,将机器视觉与激光雷达、惯性导航等传感器相结合,提高导航系统的感知精度和可靠性。
其次,我们引入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大量训练数据对图像进行学习和识别,从而实现更准确和高效的物体检测和识别。
同时,我们还将设计并优化导航算法,结合图像处理和路径规划技术,实现AGV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导航。
为了验证我们提出的导航系统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我们将进行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将构建实验平台和测试场景,包括模拟仓库环境和各种不同的物体、障碍物。
然后,我们将收集并标注大量的图像和传感器数据,用于训练和测试导航系统。
最后,我们将通过与传统导航系统进行对比实验,评估我们提出的方案在导航准确性、稳定性和实时性等方面的优势。
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对导航系统进行优化研究。
自动驾驶技术中的视觉感知与目标识别
自动驾驶技术中的视觉感知与目标识别自动驾驶技术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视觉、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无人驾驶的创新领域,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和高效的交通方式。
在自动驾驶技术中,视觉感知和目标识别是实现精准导航和防止交通事故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围绕自动驾驶技术中的视觉感知与目标识别展开讨论,并深入探讨相关技术和应用。
在自动驾驶技术中,视觉感知是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来获取环境信息,并利用计算机视觉算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视觉感知的目的是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理解,使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准确捕捉道路上的各种动静态目标,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而目标识别是视觉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识别和分类目标,例如行人、车辆、交通信号灯等,以便自动驾驶系统做出相应的驾驶决策。
视觉感知与目标识别在自动驾驶技术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自动驾驶系统需要能够在各种道路和复杂交通环境下准确感知和识别目标。
这要求算法能够处理大量的感知数据,并能够对不同的目标进行有效分类和识别。
其次,自动驾驶系统需要能够在各种自然光照和天气条件下进行准确的目标识别,包括白天、夜晚、雨天等。
这种挑战要求算法在处理图像时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此外,自动驾驶系统还需要能够将目标的识别与车辆行驶状态相结合,以做出正确的驾驶决策,这对算法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解决以上挑战,自动驾驶技术中涌现出许多创新的视觉感知和目标识别技术。
其中,深度学习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深度学习通过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自动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特征,并进行目标的准确识别和分类。
深度学习算法不仅能够识别目标的种类,还能够对目标进行位置估计、运动预测等。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实现更加准确和精细的目标识别,提高驾驶决策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除了深度学习技术之外,自动驾驶技术还可以利用传感器融合的方法提高视觉感知和目标识别的精度和鲁棒性。
传感器融合是指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进行融合,以获得更加全面和准确的目标信息。
人工智能开发技术中的目标识别算法
人工智能开发技术中的目标识别算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技术领域,其应用范围广泛,其中目标识别算法是AI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识别算法的发展,对于实现机器视觉、自动驾驶、智能摄像监控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开发技术中的目标识别算法,从其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
目标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使计算机能够通过图像或视频识别出其中的目标物体。
目标识别算法主要通过图像特征提取、目标定位和目标分类等步骤来完成。
其中,图像特征提取是目标识别算法的基础,它通过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以便后续的目标定位和分类。
目标定位旨在确定图像中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常用的方法有边缘检测、模板匹配等。
目标分类是指将识别出的目标物体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常用的分类算法有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等。
目标识别算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智能监控领域,目标识别算法可以对监控画面中的人、车辆等物体进行自动识别,从而实现智能报警、异常行为检测等功能。
在自动驾驶领域,目标识别算法可以对道路上的交通标志、行人、车辆等进行实时识别,从而实现智能导航、交通违法检测等功能。
在医疗诊断领域,目标识别算法可以帮助医生对图像扫描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病灶,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在工业质检领域,目标识别算法可以对产品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提高质检效率和准确性。
目标识别算法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大数据的普及,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识别算法已经成为主流。
深度学习模型通过对大量的图像数据进行训练,能够提取出更加丰富和复杂的特征,从而提高目标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其次,目标识别算法正在向实时性和高效性发展。
目标检测技术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研究
目标检测技术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研究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而目标检测技术是自动驾驶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中,目标检测是实现自主驾驶的基础。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目标检测技术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研究。
一、目标检测技术概述目标检测技术是指在图像和视频中自动识别和定位特定目标的技术。
目标可以是行人、车辆、信号灯等等。
目标检测技术的核心是检测算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测算法有R-CNN、Fast R-CNN、Faster R-CNN、SSD、YOLO、RetinaNet等等。
这些算法在检测精度、检测速度和算法复杂度方面均有所不同。
二、目标检测技术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研究目标检测技术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自动驾驶中的交通场景分析自动驾驶车辆需要对周围的交通场景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做出正确的驾驶决策。
目标检测技术可以在图像和视频中精确地识别和定位行人、车辆、交通信号灯和道路标线等交通元素,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跟踪。
通过目标检测技术,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实时获取并分析周围的交通环境,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行驶效率。
2. 自动驾驶中的障碍物识别自动驾驶车辆需要在行驶过程中自主避让障碍物,这就需要对障碍物进行识别和定位。
目标检测技术可以精确地检测障碍物,包括行人、车辆、建筑物等,从而将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 自动驾驶中的路况感知在自动驾驶过程中,自动驾驶车辆需要感知当前的路况并作出相应的行驶决策。
目标检测技术可以帮助自动驾驶车辆感知并识别出道路上的交通灯、路标、路口和人行横道等关键地标,并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自动驾驶车辆更准确地理解路况,从而更精确地规划行驶路线。
4. 自动驾驶中的行人保护行人是自动驾驶车辆中最重要的保护对象之一。
目标检测技术可以精确地检测行人,并通过跟踪技术来实现行人保护。
一旦自动驾驶车辆发现有行人横穿道路,它可以通过自动制动、警告器等手段来保护行人的生命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导航智能车辆的目标识别精确性与实时性研究1)概述2)视觉路径导航原理3)识别精确性研究(提高精确性的意义和方法:滤波、自适应阈值等)4)实时性研究(软硬件方面;软件方面:优化算法、其他处理方法(减小图像处理区域等))5)总结1.概述智能车辆技术智能车辆(IntelligentVehicle)又称轮式移动机器人,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自动驾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它致力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提供优良的人车交互界面,是目前各国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
智能车辆概述智能车辆的研究意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种制约不仅体现在交通堵塞问题日益突出上,同时还体现在由于交通不畅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相对落后的道路和先进的车辆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所形成的安全隐患。
正因为如此,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TS)日益受到欧洲、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并成为研究热点。
他们相继启动了各种以智能交通系统为目标的研究与开发项目。
如欧洲的PROMETHEUS和DRIVE项目,日本的VICS和ARTS项目,美国的IVHS项目等。
各国家各地区研究的项目内容,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定义不尽相同,各项目的重点也有所不同,但目标都是综合利用新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等,来提高道路和车辆的利用效率,提高安全性,减少污染及阻塞的发生。
ITS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智能道路及交通控制系统和智能车辆系统IVS(IntelligentVehicleSystem)。
目前智能道路系统的构筑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且投资大,所以发展智能车辆及车辆自主行驶系统,通过提高车辆自身智能的方案是目前实现安全、高效的自主行驶的最佳选择,同时它还可为开发将来在完备的自动高速网络环境中运行的智能车辆奠定基础。
智能车辆作为智能车辆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可以集成如视觉技术、触觉技术、自主控制和决策技术、多智能体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多传感器集成和融合技术等许多最新的智能技术,从而能够完成很多高智能工作。
我国也已经把智能车辆列入国家高新技术计划,足以证明政府有关部门对发展智能车辆的高度重视。
智能车辆的应用范围由于智能车辆具有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自动驾驶等功能,目前已经在以下场合得到了广泛应用。
1.智能交通系统为解决交通问题,各发达国家在ITS的研究上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自然而然,智能车辆就成为ITS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柔性制造系统和柔性装配系统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智能车辆用来运输工件,能够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军事领域智能车辆的研究也受到了军方的关注。
以智能车辆作为其它智能武器的安装平台,能够实现全天候的自动搜索、攻击动静态目标,能够极大的提高在高新技术战争中的攻击力,减少人员伤亡。
4.应用于其它特殊环境智能车辆在有毒或放射性环境下运输,还可应用于野外探险、消防、救灾等。
智能车辆的研究状况1.国外研究概况国外对于智能车辆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初是军方用做特殊用途的,80年代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进入90年代后,由于与智能交通系统的结合,开始进入深入、系统、大规模研究阶段。
西方各国对智能车辆技术的研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智能车辆技术也相继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尤其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已经抢先一步,在智能车辆安全保障以及安全辅助导航技术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daptiveCruiseControl,ACC)或智能巡航控制(IntelligentCruiseControl,ICC)系统、防碰撞系统(CollisionAvoidanceSystem,CAS)以及汽车队列(Platoon)等,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比较有代表性的智能车辆有: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与陆军合作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地面自主车辆(ALV),如图5-1所示。
它采用高速计算机、三维视觉、先进的传感器和卫星导航等各种当时最新的或正在开发的技术,利用路标识别技术导航,在较平坦的越野环境中,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自主行驶了20千米。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开发了Navlab系列地面智能车辆。
1992年研制的NavlabⅡ自主车在道路上以75千米/小时的速度自主驾驶了3.2千米。
德国自80年代初期开始,奔驰公司与位于慕尼黑的联邦国防大学进行合作,已先后研发出VaMoRs和VaMoRs-P两种实验车。
法国帕斯卡大学自动化与电子材料科学实验室与法国雪铁龙汽车技术中心合作,研制了Peugeo系统。
法国国防部也开发了DARDS自主侦察演示车(如图5-2所示),既可自主驾驶,也可遥控。
日本防卫厅技术本部第四研究所也研制了一种多用途自主车,如图5-3所示。
它可在崎岖的道路上自主行驶,可用于扫雷,也可作侦察车使用。
图5-1世界上第一台地面自主车辆ALV图5-2法国DARDS自主侦察演示车图5-3日本多用途自主车图5-4CITAVT-IV自主车2.国内研究概况我国是世界上公路交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交通引发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行驶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研究开发ITS势在必行,而作为ITS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车辆研究亦显得尤为迫切。
但由于起步晚,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在智能车辆研究领域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单位主要包括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如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
一汽和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共同研发了中国第一辆自主驾驶车辆,如图5-4所示。
该自主驾驶技术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视觉导航方案,能实时处理岔道、斑马线和虚线,对车体姿态变动和自然光照变化都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1993~1995年,由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六所大学联合组成的课题组承担了“地面军用智能机器人”的研究项目,移动机器人的代号为7B.8。
7B.8系统的车体选用国产跃进客货车改制,车上安装有彩色摄像机、激光雷达、陀螺惯导定位、超声波传感器等。
其体系结构以水平式结构为主,采用传统的“感知-建模-规划-执行”算法,其直线跟踪速度达到20km/h,避障速度达到5~10km/h。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试验室在国防科工委和国家863计划的资助下,从1988年开始研制THMR(TsinghuaMobileRobot)系列移动机器人系统。
THMR-III系统的车体选用BJ1022面包车,上面安装有彩色摄像机、磁罗盘光码盘定位、GPS、超声等传感器。
它的体系结构以垂直式为主,采用多层次“感知-动作”行为控制、基于模糊控制的局部路径规划及导航控制。
THMR-III自主道路跟踪时,时速达到5~10km/h。
THMR-V系统能够实现结构化环境下的车道线自动跟踪,准结构化环境下的道路跟踪以及复杂环境下的道路避障等功能。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智能车辆课题组从1992年开始一直开展智能车辆自主导航研究。
在智能车辆的体系结构、传感器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路径识别与规划、智能车辆前方障碍物探测及车距保持等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目前已经研制了4代JUTIV型智能车辆。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对智能车辆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智能车辆的控制体系结构、路径图像识别和跟踪控制、路径规划和避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智能车辆的研究方向目前智能车辆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驾驶员行为分析(DriverBehaviorAnalysis),主要研究驾驶员的行为方式、精神状态与车辆行驶之间的内在联系,目的是建立各种辅助驾驶模型,为智能车辆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提供必要的数据,如对驾驶员面部表情的归类分析能够判定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是否困倦瞌睡等。
2.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Perception),主要是运用传感器融合等技术,来获得车辆行驶环境的有用信息,如车流信息、车道状况信息、周边车辆的速度信息、行车标志信息等。
3.极端情况下的自主驾驶(AutonomousDrivingonExtremecourses),主要研究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如驾驶员的反应极限、车辆失控等情况下的车辆自主驾驶。
4.车辆运动控制系统(VehicleMotionControlSystems),研究车辆控制的运动学、动力学建模、车体控制等问题。
5.车辆交互通信(Inter-VehicleCommunications),研究车辆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问题,主要是各种车辆间的无线通信问题。
6.系统结构(SystemArchitectures),研究智能车辆系统的结构组织问题。
7.主动安全系统(ActiveSafetySystems),和被动安全相对比,主动安全系统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如研究各种情况下的避障、防撞安全保障系统等。
上述各研究方向也可比较概括的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研究方向。
1.监控、警告系统。
此部分研究前方碰撞警告、盲点警告、行车道偏离警告、换道警告、十字路口防撞警告、行人检测、倒车警告等方面的问题。
2.半自主式车辆控制系统。
与上一部分相比,此部分具有更高级的车辆自动化,如当驾驶员对警告来不及反应时,系统接管车辆的控制,通过控制车辆的转向、制动等使车辆回复到安全状态。
3.自主车辆控制系统。
此部分具有完全的车辆自动化,研究包括车辆自适应巡航、道路保持、低速等距行驶、排队行驶等方面的问题。
智能车辆的关键技术智能车辆的研究涉及到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数据融合、车辆工程、计算机控制等诸多领域。
其主要关键技术如下。
1.导航技术1)计算机视觉当我们驾车时,我们所接收的信息几乎全部来自于视觉。
交通信号、交通图案、道路标识等均可以看作是环境对驾驶员的视觉通讯语言。
很显然,人们就考虑到应用计算机视觉来解释这些环境语言。
视觉系统在智能车辆研究中主要起到环境探测和辨识的作用。
与其它传感器相比,机器视觉具有检测信息大、能够遥测等优点。
当将计算机图像信息与其它背景知识及其它传感器相结合,能快速提取复杂环境中的有用信息,进而产生合理的行为规划与决策。
在行车道路检测、车辆跟随、障碍物检测等方面,机器视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智能车辆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感器。
要使车载计算机视觉导航系统成为可能,必须使它具备实时性、鲁棒性、实用性这三方面的技术特点。
实时性是指系统的数据处理必须与车辆的高速行驶同步进行;鲁棒性是指智能车辆对不同的道路环境,如高速公路、市区标准公路、普通公路等,复杂的路面环境,如路面及车道线的宽度、颜色、纹理、动态随机障碍与车流等,以及变化的气候条件,如日照及景物阴影、阴天与雨雪等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实用性是指要求智能车辆在体积与成本等方面能够为普通汽车用户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