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前期至后期,入传官员北方逐渐减少,南方逐渐增多,迁移宋代社会经 济发展的特征分析,这实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参加科举的士人越来越多,说明了经济发 展对人才教育的影响,故答案为 D。A、B、C 三项皆与题干材料不符。
学科素养培优
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放大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 展模式的观点,是近年来重视度逐渐上升的一种新史观。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 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 应新的环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 的环境,变化了的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例如以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 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 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 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 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 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 是时代的必然,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 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但起促进作用。
[例 6]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三次革命高潮, 即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 B.革命史观 D.文明史观
Leabharlann Baidu
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现代化史观 C.全球史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及其本质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本题注
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革命高潮”——据此判断依据的基本史观是“革命史观”。
[例 5]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 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这是 1835 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 论。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 B.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 C.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 D.工业革命使人变得贪婪
[2015· 山东青岛质检]北宋入传官员(指正传和《循吏传》)统计,该统计数据表明( )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40.3% 北方 278 人 84.5% 274 人 63.9% 121 人 59.7% 南方 51 人 15.5% 155 人 36.1% 179 人 ——据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整理 A.南方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北方 B.南北方官员选拔标准不同 C.南北方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D.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变化而变化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 基本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 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
专题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思想/素养培优
知识网络建构
通史思想命题 探究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反映出的政 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于平衡,唐末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折射出政治、教育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1)从政治折射点看:经济重心南移随着政治中心南移而进行,同时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 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2)从教育折射点看: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变化,南方科举官员比例逐渐超过北方,促 进了南方地区科举文化事业的发展。 (3)从生态环境的折射点看: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态史观。 曼彻斯特是工业城市,材料中的“污秽”“肮脏”等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体现了生
)
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1.概念: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这是近年来不断弱化 的一种史观。 2.主要观点 (1)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 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 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 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 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3)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 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学科素养培优
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放大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 展模式的观点,是近年来重视度逐渐上升的一种新史观。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 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 应新的环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 的环境,变化了的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例如以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 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 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 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 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 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 是时代的必然,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 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但起促进作用。
[例 6]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三次革命高潮, 即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 B.革命史观 D.文明史观
Leabharlann Baidu
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现代化史观 C.全球史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及其本质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本题注
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革命高潮”——据此判断依据的基本史观是“革命史观”。
[例 5]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 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这是 1835 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 论。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 B.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 C.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 D.工业革命使人变得贪婪
[2015· 山东青岛质检]北宋入传官员(指正传和《循吏传》)统计,该统计数据表明( )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40.3% 北方 278 人 84.5% 274 人 63.9% 121 人 59.7% 南方 51 人 15.5% 155 人 36.1% 179 人 ——据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整理 A.南方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北方 B.南北方官员选拔标准不同 C.南北方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D.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变化而变化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 基本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 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
专题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思想/素养培优
知识网络建构
通史思想命题 探究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反映出的政 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于平衡,唐末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折射出政治、教育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1)从政治折射点看:经济重心南移随着政治中心南移而进行,同时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 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2)从教育折射点看: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变化,南方科举官员比例逐渐超过北方,促 进了南方地区科举文化事业的发展。 (3)从生态环境的折射点看: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态史观。 曼彻斯特是工业城市,材料中的“污秽”“肮脏”等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体现了生
)
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1.概念: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这是近年来不断弱化 的一种史观。 2.主要观点 (1)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 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 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 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 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3)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 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