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

合集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 一、先秦至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1)精耕细作的表现 ①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日渐推广,汉代的二牛 一人犁耕法、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促使精耕细作的农 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与发展。 ②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内的经验和技术的 积累,在《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都有记载和收 录。 ③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先秦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之上的井田制的耕作方 式是“千耦其耘”,自战国以来以地主私有、君主私有、农民私有为主的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主体,另外还有以均田、屯田等形式存在的部分 国有土地,但一家一户经营,仍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 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D
3.[2023·榆林市一模]清代前期,南方各地形成“一田二主”制度, 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者可以单独典卖。有些富裕的 人甚至绅缙、土豪,往往置买土地使用权,再行出佃;也有的在购得 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 )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并概括 材料中体现的研究角度。(6分)
答案: 主题: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研究角度: 材料一角度,宋代店铺商标广告意识增强; 材料二角度,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研究宋史的新主题,并说明 理由。(6分)
发现问题 史学新论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 点”为学术情境,探究认识自明朝中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 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感悟明朝至清朝中叶商业的市场化、都 市化。

中国古代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专题练习-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专题练习-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朋党之争
14.唐政府屡次宣布禁止商人和没落士族联姻,但商人仍凭借经济实力和“衰宗落谱”的士族联姻,以致 “其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材料反映了
15.□本学者认为,与依靠强权将诸民 Nhomakorabea夷为平地的“罗马和平”不同,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
A.材料中的“大盗”指的是“安史之乱”B.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C.节度使的大量设立削弱了中央集权D.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7.唐前期女性喜欢穿袖子很短的上衣,叫做半袖,男装中也有袖子很短的半臂:鸟、狮、马、孔雀、鹿等 动物的形象也大量被用作织物的纹饰。这体现出唐代
A.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B.崇尚阳刚与力量之美
A.均田制已经无法维持B.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C.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D.减轻了农民的租税负担
10.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 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开放与包容的社会风尚D.摆脱儒家伦理的束缚
8.唐代诗人张籍在《贾客乐》描述了商人“年年逐利西亚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 为贩宝翁。”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
9.唐初凡“食实封”的贵族由国家按照实封户数把客户拨给封主,租调由封主自行征收。但开元年间规定, 封主应得的租调由政府统一收齐后送往京师,封主再行到京领取,不准自己到封地催征,凡子孙承袭者, 封户递减十分之二。这种变化表明
202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发生改朝换代的情形有很多种。

其中,统治集团发生内乱、少数民族乘虚而入是种并不罕见的情形。

该情形除发生于西周外,还发生于A.西汉B.西晋C.东晋D.东汉2.2019年,江苏省文物局开展了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

假如你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且论文涉及“南京—六朝古都”的相关内容,你需研究下列哪些朝代的历史①吴②蜀③东晋④西晋⑤南朝宋、齐、梁、陈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⑤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出任宗主大多是A.鲜卑贵族B.少数民族首领C.地方豪强地主D.一般平民4.东晋初,高门士族琅琊王氏当权。

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

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由此可知()A.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B.东晋出现分裂割据C.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5.下图为《北魏孝文帝出巡图》。

据图可知,北魏孝文帝()A.断诸北语,一从正音B.厉行封建,明宗明礼C.改易汉俗,笃行中制D.迁都洛邑,改穿汉服6.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这说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B.民族矛盾消除C.少数民族封建化D.民族交融加强7.南北朝时期著名士族诗人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自己的庄园作了这样的描述:阡陌纵横,塍埒交经。

导渠引流,脉散沟并。

……北山二园,南山三苑;百果备列,乍近乍远。

这说明该时期的庄园A.有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B.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紧密C.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D.规模大且产品种类丰富8.对比下面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我国农牧分界线地图的变化,这一变化A.缘于北方农业耕作技术退步B.反映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说明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D.体现南方游牧经济发展迅速9.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B.世家大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10.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题11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题11

课题11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知识点二清朝前中期统治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行政管辖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3.统治危机的初显(1)内部危机——农民起义①背景: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②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①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__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_______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③评价: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知识延伸——中国古代宰相制的兴废历程(1)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皇帝裁决前,一般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宰相制度形成。

(2)汉武帝时启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制约和监督。

(4)北宋时期由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

(5)明太祖时期,罢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

2.学术情境——明太祖加强皇权皇帝与宰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

皇帝和宰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

这个规则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而朱元璋不守规则,改变了这一切。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把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3)熟悉世界史的基本框架,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

(3)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4)汉朝的繁荣与民族融合。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6)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7)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8)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9)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辛亥革命。

(6)五四运动。

(7)抗日战争。

(8)解放战争。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

3.世界史(1)古希腊罗马文明。

(2)中世纪欧洲。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4)近现代西方文明。

(5)近现代东方文明。

(6)两次世界大战。

(7)冷战时期。

(8)全球化时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以讲解为主,系统地传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讲解中国古代史(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古代史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综合检测: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左传》记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投土投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士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认为A. 西周的分封制与宗祛制互为表里B. 宗法制与分封制蕴含着家国对立的隐患C.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D. 士与庶民是宗法制下的最底层2. 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

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

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

由此可知A. 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B. 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C. 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D. 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3.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

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

这说明A. 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B. 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 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 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4.汉武帝见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任命其为丞相并令其直接参与更定律令的工作,这主要说明A. 精通法是选官的依据B. 当时丞相职权的多样化C. 官员实践经验有助立法D. 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趋向5. 汉代传承儒家经典出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学派。

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政治家,六经是孔子“托古改制”的工具。

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史学家,六经都是前代的史料,孔子只是前代文化的保存者。

今文经学在西汉受到尊崇,主要原因是它A. 反映了儒生改变地位的愿望B. 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C. 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D. 提倡了经世致用的主张6.南朝齐武帝宠信出身寒微的纪僧真,纪僧真想获得士大夫身份,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综合提升1 中国古代史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综合提升1 中国古代史

综合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化朝代主要内容特点影响建立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乡里;严刑峻法皇权至上;官员任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展两汉设“中朝”;各州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削弱封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削弱了相权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宋: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钱):设转运使,设三司;削实权(权):设通判、文臣出任知州。

元: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三冗、两积顶峰明清时期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设内阁。

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二、明清时期的中国和西欧明清时期的中国对比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政治封建专制皇权高度加强,统治黑暗腐败,人民没有自由和民主专制——民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虽然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但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男耕女织是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业——工业工商业发达,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实行文化专禁锢文艺复兴,近代科学诞生;启蒙运文化制,钳制思想——自由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科学文学艺术繁荣,思想活跃;科技世界领先对外政策盲目自大,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开放开辟新航路,发展海外贸易,拓宽资本主义发展和活动空间,进行殖民扩张综合国力在农耕文明的传统轨道上继续滑行,综合国力日趋衰弱衰弱——强大在工业文明的近代化进程中快速发展,日益强大对比结论近代中国落伍,19世纪以后面临巨大挑战;西方国家日益强大秦汉大一统助推了文化共同体的形成热点分析文化共同体是在同一核心价值观念的约束和引导下,持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接受大致相同的文化理念、拥有共同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1)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选2 P4)
(2)公元前 15—前(31)4 战世纪国,以小后亚出细现亚了东大部量的铁赫农梯具人率的先范掌。握(了选冶2铁P技21术),后来这一技术逐
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选中2逐P步19推广。(选2 P20)
概况 ⑶“田氏代齐” ②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⑷“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影响 ①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专题知识概览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时期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元一体,为中华文明 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④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个中体央现集为权儒的家封建与国法家家之争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政治
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 (选1 P)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2023天津红桥一模)明朝后期和清朝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

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D.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2.(2023山西大同期末)明朝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

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地区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现了“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的局面。

甘薯的引进( )A.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B.表明中国与美洲往来频繁C.解决了百姓饥饿问题D.反映出江南经济地位重要3.据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擅兴奇祠,赀(注:罚)二甲。

可(何)如为奇?王室所当祠固有矣,擅有鬼立(位)殹为奇,它不为。

这一规定意在( )A.加强思想统一B.打击地方祭祀C.节省财政开支D.完善法律体系4.(2023山东潍坊一模)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

”这一论断旨在( )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B.宣扬法家思想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D.强调以民为本5.唐朝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该诗反映了( )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6.(2023辽宁沈阳二模)雍正即位后将太子人选写为密诏,当众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写一份内容相同的密诏自己收藏,临终前,以两份密诏所书太子之名宣示而传位。

之后乾隆发布谕旨称:“总之,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

统编版 2023高老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历史概念解析 课件

统编版  2023高老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历史概念解析  课件
●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雇佣关系、手工工场的同义词,而 是意味着一种价值体系,包括系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基因细胞 的有机结合体。
古代城市的特点
● 城市的功能:唐以前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其后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 城市的布局: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城市设计出现中轴线,体现
士族
●自魏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 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的特殊社会阶层。
●又称门第、门阀、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科举制
●形成:隋炀帝设进士科 ●发展: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
殿试(隋唐时期,世家大族依然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进一步完善:宋朝实行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考试程序更加
● 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一般方式: ● ①分割相权 ● ②转移相权 ● ③废除相权,设立秘书机构(内阁、军机处) ● ④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监察制度、密折制度) ● ⑤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中央集权制度
● 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严格服从 中央政府的命令。中国古代往往通过调整地方行政机构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严密,更加公开公正) ●衰亡: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废除科举
小农经济
● ——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 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春 秋战国时期形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 自然经济——本质属性: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和交纳赋税,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相对商品经济而言)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行省制 废行省,设三司 (边疆)设理藩院、改土归 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2019某某单井田制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

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7某某单科,1,3分青铜器2016某某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特点2015某某单科,1,3分分封制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X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X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X 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X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某某调研)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认同感。

“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一方面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说明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项正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继的过程,不属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故B项错误;材料是“祭祀”方面,属于宗族意识,不是政治制度和农耕经济方面,故C、D两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二调)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某某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解析:B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关中地区经受战乱破坏,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故A项说法错误。

秦朝移民中“迁豪富、强族于关中”是为了加强监管,尤其是迁六国贵族,是为了削弱六国贵族势力;“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是为了减少边疆少数民族叛乱,C项排除。

材料为巩固国家统一措施,D项排除。

【教师备用】【新知生成】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1)全国必须在经济、文化上高度统一。

这就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简言之就是度量衡、文字、货币、车道,乃至意识形态,都趋于高度统一,使中央政令可以畅通于各地,地方与中央保持一致。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课件(部编版):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摘编自杨健康、黄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 秋决狱”反映出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 答案 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殴父的动机。趋势:法律的 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法律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 法的趋势。
拓展深化
拓展深化
(2)三个阶段 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
汉代“引礼 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
入法”-法 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
律儒家化的 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
发端 方向发展
拓展深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 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
①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思 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 评价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 制的愿望
思维点拨
儒家与法家之争的主要焦点是以什么思想治国的问题。儒家认为君 主应该以礼来治理社会,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3)德治与法治之争
学派 主张 代表
思想
人性善, 孔子 统治者要“为__政__以__德__”,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儒家
主张_德__治__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人性恶, 法家
主张法治
商鞅 韩非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 的权益 提倡君主要以_法__、__术__、__势__驾驭臣下;要赏罚 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 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点。 2.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特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点。

在高三的历史复习中,我们需要对一轮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下面将从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三个方面,分别介绍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重点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了解每个朝代的兴衰起伏、主要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

2. 春秋战国时期: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并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如马陵之战、赤壁之战等。

3. 秦朝统一中国:了解秦始皇的统一行动,如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等。

4. 汉朝的创建与兴盛:掌握汉武帝的功绩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5. 三国时期:了解著名的三国英雄,如刘备、曹操、孙权等,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斗争。

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 古埃及文明:了解尼罗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法老王统治时期以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2. 古希腊文明:掌握希腊城邦制度的发展,以及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和文化成就。

3. 古罗马文明:了解罗马帝国的建立、扩张与衰亡,以及其在法律、建筑、战争等方面的贡献。

4. 印度古代史:了解印度古代的宗教,如佛教、印度教,并了解著名的古印度王朝,如孔雀王朝、德里苏丹王朝等。

5. 汉谟拉比法典: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如《南京条约》的签订以及中国面临的种种屈辱。

2. 戊戌变法: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3. 辛亥革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主要事件和推翻清朝的意义。

4. 新文化运动: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新思潮的兴起,了解五四运动的发起和目标。

5.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过程、宗旨和最早的党员。

以上是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主要知识点,通过详细的学习和理解,相信大家能够在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希望大家能够善于总结,掌握好历史的基本知识,做到既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又能够联系时事,认识历史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讲地方治理体系之优化 课件-2025年新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讲地方治理体系之优化 课件-2025年新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
(4)消极影响: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④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核心概念阐释』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辖区数州的行政权,是更有效地执行军事
防御任务的需要。
『核心概念阐释』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8
对唐王朝国家秩序的作用: 监察地方、军事巩固、 边疆稳定、安抚安史余党
边镇兵 : 中央军
49万 : 9万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 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 面。割据的藩镇空前增多,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战乱不 断,公元907年,名义上的中央朝廷也被藩镇之一朱温夺去了,演变为五代十国, 成为唐代藩镇割据的延续。直到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④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 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4
『主干知识梳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②秦朝正式建立 ③西汉巩固 ④隋唐完善 ⑤北宋加强 ⑥元朝新发展 ⑦明清达到顶峰
②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 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 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奠定理论基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2.《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

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践行儒家民本观念B.执政观念趋向理性C.尤其重视基层治理D.开始强调以文治国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壮举,史称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法显西行D.空海求法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5.造成下图所示漫画中“悲剧”的措施是A.使枢密院与“三衙”分权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C.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D.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6.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而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

这种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B.唐代妇女更自由富足C.妇女贞节观念愈淡薄D.程朱理学观念已普及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8.“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秦朝各级官僚体系示意图 金字塔结构
体现权力高度集中, 皇位独尊、皇权至 家天下 上,大权独揽
世袭
分工配合,相互牵制
由皇帝任免, 有任期、考核 政绩
官僚政治
负责地方治 理,对中央 负责。
三、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 (1)对秦: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促进封建社 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 (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 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深远影响)。 2、消极:专制皇权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阻碍社会发展。
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
“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皇帝独尊
1、皇帝制度:基本特征 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核心)
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2)御史大夫:为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 责监察百官。 (3)太尉(虚设):管理全国军务。 3、地方制度: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 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
期影响
B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019·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A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
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017·海南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
①积极作用: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 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一国家认同__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一国家认同__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历程与途径 1.民族交融的历程
春秋 战国 时期
秦汉 时期
三国两 晋南北 朝时期
隋唐 时期
大国争霸,战争频繁,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 交融。通过这次交融,使周边各族实现了华夏化,为同一的华夏 族(汉民族的前身)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 氐、羌等民族内迁,在民族认同下的疆域开拓
关注点3 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史学新论]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 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 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 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 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 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时代 黄帝 夏代 西周 春秋战国
部落பைடு நூலகம்万国 诸侯三千 诸侯八百 列国几十
语言方言 万语
地域性方言 若干方言区域形成
秦代“书同文”
A.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B.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发展 C.铁犁牛耕的使用 D.贵族等级体系瓦解
答案:A
2.[2023·河北石家庄一检]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 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 《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入七十列 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司马迁的这 一历史观( )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交融,使这一 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三经国序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三经国序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
识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激活思维 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秦汉
政治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关注点2 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模式的演变[史学新论] 汉武帝规定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 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 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 国与汉郡无异。
4.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为了巩固刘家一姓的天下,汉初在延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在地方 上分封一些同姓诸侯国,形成犬牙交错的地方管理形态。但后来诸侯 国力量增强,汉代出现了王国问题。 5.唐朝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唐朝后期节度使的权力很大,节度使任免官吏和选择继承人,独立 掌握本地税收。节度使即军队统帅,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 权。 6.北宋地方割据问题的基本解决 从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从行政上,派文臣任 地方官,设通判监督。从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这样基本解决 了地方割据的问题,但是也导致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关注点4 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精彩瞬间[史学新论] 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 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晚明恰是转 型的起点。在社会结构方面,由农业转向工商业者增多,城乡人口流 动加快,自由雇佣劳动者队伍扩大,市民阶层出现。在政治方面,封 建君主专制控制力减弱,东林党、复社等近代政党雏形出现,向公众 领域扩展。在社会习俗方面,由崇尚节俭朴实转向崇尚消费和奢华。 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或出现近代思潮萌芽。 ——张显清在《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山东青岛质检]北宋入传官员(指正传和《循吏传》)统计,该统计数据表明( ) 前期 中期 后期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40.3% 北方 278 人 84.5% 274 人 63.9% 121 人 59.7% 南方 51 人 15.5% 155 人 36.1% 179 人 ——据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整理 A.南方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北方 B.南北方官员选拔标准不同 C.南北方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D.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变化而变化
[解析] 态史观。 曼彻斯特是工业城市,材料中的“污秽”“肮脏”等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体现了生
)
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1.概念: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这是近年来不断弱化 的一种史观。 2.主要观点 (1)革命史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 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 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的 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 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系。 (3)革命史观虽然是以革命为基调,为主线,为主要内容,但不能把中国近代史仅仅看作是一场革命史, 更不是“以农民战争为主线”。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 基本方法。其基本内容包括: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 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 5] “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 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 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这是 1835 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 论。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 B.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 C.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 D.工业革命使人变得贪婪
[例 6]
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三次革命高潮, 即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 B.革命史观 D.文明史观
这一历史分期法体现了( A.现代化史观 C.全球史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及其本质的能力,切入点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本题注
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革命高潮”——据此判断依据的基本史观是“革命史观”。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 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 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 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 是时代的必然,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 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但起促进作用。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宋代前期至后期,入传官员北方逐渐减少,南方逐渐增多,迁移宋代社会经 济发展的特征分析,这实质上反映了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参加科举的士人越来越多,说明了经济发 展对人才教育的影响,故答案为 D。A、B、C 三项皆与题干材料不符。
学科素养培优
生态史观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放大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 展模式的观点,是近年来重视度逐渐上升的一种新史观。文明靠环境来养育和支撑,当支撑某一文明的环 境发生变迁,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进步和更新来适应新的环境。主要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来适 应新的环境,这样,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反之,当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变化 的环境,变化了的环境已经支撑不了这一地区的文明的时候,文明便衰亡了。例如以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 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 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 ——魏晋至隋唐
专题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思想/素养培优
知识网络建构
通史思想命题 探究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反映出的政 治、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于平衡,唐末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折射出政治、教育及生态环境而进行,同时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 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2)从教育折射点看: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变化,南方科举官员比例逐渐超过北方,促 进了南方地区科举文化事业的发展。 (3)从生态环境的折射点看: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