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的交往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

这些交往和政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国际交往之一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

这一交往使得中国丝绸、瓷器等货物传播到了远方的国家,并且中国也从西方国家引进了许多新的物品和文化。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国际交往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外交使团互动。

这种外交使团互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外交使团,如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

这些使团的出访不仅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了解,同时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重要的外交政策。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友好”的外交原则。

这一外交政策在中国建国后被确定为国家的基本立场。

它强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推动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这一外交政策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并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除了“独立自主、和平友好”的外交原则,中国还有其他重要的外交政策。

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取得了成功。

该政策允许香港、澳门保持相对自治的制度,同时继续享受中国的保护和支持。

这一政策展示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灵活性和务实性,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肯定。

除了上述案例之外,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如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等。

这些政策都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积极努力,也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体现。

总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国际交往和外交政策。

这些交往和政策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初中结合中国应该如何与世界交往作文

初中结合中国应该如何与世界交往作文

初中结合中国应该如何与世界交往作文
《中国应该如何与世界交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中国在世界上可是一个很重要的国家呢!那中国应该怎么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交往呢?
中国还会和别的国家一起保护环境。

就像大家一起打扫教室一样,我们会一起保护地球妈妈,让天空更蓝,河水更清。

比如一起减少污染,多种树,让小动物们都能快乐地生活。

中国会用友好、分享、合作的方式和世界交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中国应该如何与世界交往》
小朋友们,今天来给你们讲讲中国和世界交往的事儿。

你们看,中国就像一个热心肠的小伙伴。

当别的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发生了地震、洪水,中国会马上送去帮助,送吃的、用的,还有医生去给大家看病。

中国还会把自己漂亮的传统文化,像精美的剪纸、神奇的京剧介绍给全世界。

让其他国家的小朋友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而且呀,中国会和其他国家一起建铁路、修大桥,一起做很多很多大事。

就好像大家一起搭积木,搭出一个大大的城堡。

中国就是这样,友好、善良、愿意合作,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起快乐地玩耍,一起成长!。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实际要求从选项中找出与秦汉史实不符合的选项。

与欧亚非的贸易往来最初是间接的往来,史书记载的中欧最早直接往来是A项所述史实,但那属官方使节关系。

2.答案:D3.答案:C解析:“绝唱”是指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航海活动。

根本原因应是缺乏经济推动力,因为郑和的航海是不计经济效益的。

4.答案:C5.答案:A解析: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传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使罗马人得到中国的丝绸产品。

从时间上判断,B、D两项与古罗马不处在同一时代。

秦朝时,中国与古罗马尚未沟通联系。

6.答案:C7.答案:C8.答案:B9.答案:A解析:西汉时,在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就已开通,甘英的活动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

10.答案:B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两汉时期”。

教材有述:“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D项有较大的干扰性,广州在汉朝尚未成为重要港口,洪州在今扛西南昌,不可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

11.答案:D12.答案:C解析:A、B两项错误,由于闭关政策的推行,对外交往受到限制。

D项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但不是整个明清时期的特点。

C项才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明清时期,中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同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戚继光抗倭、荷兰侵占台湾、葡萄牙侵占澳门、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等。

13.答案:B解析:外国留学生来华是隋唐时期的现象,不是明清时期。

明清时,即使有留学生来华,也不是新现象。

14.答案;B解析:闭关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西方侵华势力的扩大,而不是为了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15.答案:D解析:A项干扰性较大,“殖民地化”表述不准确,应是“半殖民地化”。

16.答案:A17.答案:A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是要从当时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影响去着手分析。

因为美国是当时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外交政策的变动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很大。

现在新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具体事例

现在新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具体事例

现在新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具体事例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年10月3日;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4日;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5日;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5.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年10月6日;7.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8.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6日;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27日;10.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年11月23日;11.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1月18日;12.印度共和国1950年4月1日;13.瑞典王国1950年5月9日;14.丹麦王国1950年5月11日;15.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50年6月8日;16.瑞士联盟1950年9月14日;17.芬兰共和国1950年10月28日;另外,还有英国、挪威、荷兰、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锡兰、阿富汗等八国也承认了中国。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简称“五项原则”。

用于指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准则。

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些原则现已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被认为是处理社会制度不同或相同的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600年前,中国人郑和率领27000余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到红海和非洲,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并巩固了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600年以来,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史学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有失公允,尤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更被长期忽视。

今年中国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进步。

同时,郑和这段历史也说明社会要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融合的重要,自我封闭则会断送民族的生机。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 (4)《辛丑条约》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2.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 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 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 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 的支持。
3.北洋军阀时的外交
• (1)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 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号内容以外 的其他全部要求。
• (3)内容: •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内容,主要有:①政治上,互
派使节,互通友好。②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 无。③文化上,互相学习交流,取长补短。④军事 上,有战争、有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 (4)影响: • 中外频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对中国和 世界的发展进步都有重大影响。一方面,兼收并蓄 的政策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 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我国自 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政治、经济、 文化源源不断地外传亚、欧、非,推动了整个世界 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文明进步,扩大了中国的国 际影响,形成了以中华文化圈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
• (8)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中美联合 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1月中 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 (90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 作关系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美关系的发展呈 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
08高考试题感悟
• (08江苏,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 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2)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新中国外交 政策的成熟。
• (3)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 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 了积极的作用。

近代中国的国际交往

近代中国的国际交往

近代中国的国际交往近代中国的国际交往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中国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与世界各国建立起多样化的关系。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近代中国的国际交往。

一、政治外交1. 政府间关系近代中国的政治外交活动表现为与其他国家政府之间的交往和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在联合国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还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条约和协议,以促进经济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文化交流。

2. 领土争端与外交纠纷在近代,中国还面临着领土争端和外交纠纷的挑战。

例如,中国在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与列强国家之间展开了多次战争,如鸦片战争和义和团运动。

这些纷争导致了中国部分领土的丧失,同时也促使中国积极探索外交解决办法和加强国际交往以保护国家利益。

二、经济交流1. 外商投资与贸易近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主要表现为外商投资和贸易往来。

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逐渐开放市场,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入国内。

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成为了外商投资的热门地区。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出口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进口机械、纺织品、化学品等商品。

2. 友好合作与援助中国在近代也与世界各国展开了友好合作和相互援助。

例如,在1949年建国后,中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国家间的互助合作,向苏联、朝鲜等国提供了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支持。

此外,中国还在非洲、亚洲等地提供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条件等。

三、文化交流1. 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中国与外国在近代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

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外国学者也来到中国,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语言。

2. 文化交流与互鉴近代中国也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互鉴。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如书法、绘画和太极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区域合作与国际交往

中国的区域合作与国际交往

中国的区域合作与国际交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发展与各国的区域合作与国际交往。

这种合作与交往不仅有助于中国的国内发展,也对全球各国的繁荣与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中国在区域合作和国际交往方面的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中国的区域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各种区域合作机制,旨在通过合作与共赢来促进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其中,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最重要举措之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互联互通、共建繁荣的发展理念,旨在通过陆海空联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增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了该倡议。

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得到了大幅提升,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合作、中国—东盟—南亚国家(10+3)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

这些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地区内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地区的和谐与稳定。

二、中国的国际交往中国不仅重视区域合作,也注重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交往。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声,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举措和主张。

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主张通过和平、开放、合作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问题。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相关机构的工作,成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

中国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协商一致的方式解决全球性问题,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

此外,中国还注重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文化合作。

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合作。

中国积极推广中文语言学习,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影响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影响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影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和影响在过去几十年里逐渐深化和扩大。

本文将就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影响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方面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诸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发声权和决策权也逐渐得到提升。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还通过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和签订双边合作协议来推动国际间的政治互信。

二、经济方面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和跨国投资国。

中国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许多国家都把中国作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国外交政策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与世界各国展开更深入的经济合作,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对全球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三、文化方面中国是悠久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

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活动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盛事。

同时,中国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加深了国际社会的相互认知和友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环境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其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国内,也对全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改善环境状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并承诺在未来减少碳排放。

中国的环保举措对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与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崛起为世界的多极化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促进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世界的交往★重点掌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员往来、对外贸显的不同:明朝中期以前: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局限,世界还没有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国主要是与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朝鲜和印度等国开展各种形式的交往。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陆续向东扩张,中国与西方的交往逐渐增多。

对外交通①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②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经过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到①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②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汉武帝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③唐朝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更为密切。

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④明朝郑和下西洋曾到达印度半岛。

⑤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时约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响应,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朝关系:①汉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三韩”之一的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秦相似,有人因此称之为“秦韩”。

秦汉时,朝鲜的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②隋唐时,新罗和唐朝交往频繁,唐朝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佛学,新罗的诗歌、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还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

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③元朝和高丽贸易密切,我国的棉纺织技术在此时传入高丽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日本蓄谋已久,袭击中国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⑤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抗美援朝。

与西亚的关系:①汉朝丝绸之路通过西亚地区。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② 7世纪,一位波斯国王和王子先后居住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及唐朝各地。

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源源运往波斯,再转销到欧洲。

③从651年以后100多年里,大食往唐朝派使节30多次。

大食商人留居中国,有的在唐政府任职,有的通过科举中了进士。

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大食传到非洲和欧洲。

④元朝时,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传到阿拉伯,由阿拉伯传到非洲和欧洲。

西亚不断有商队、使团到大都。

⑤明朝郑和下西洋到过阿拉伯、伊朗等西亚地区。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1)秦汉时期: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隋唐时期: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3)宋元时期: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b.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4)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a.由开放转入闭关: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b.开始抗击外国侵略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目的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梳理大国的形象。

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

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注意: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但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⑴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和平友好的交往方式不断地传播到周边国家,并且逐步走向世界,为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课后练习:中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由开放到闭关,由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A、《史记·食货志》B、《齐民要术》C、《梦溪笔谈》D、《农政全书》2.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丝茶大量出口,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开放B、中国商品经济发达C、中国丝茶质优价低D、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新中国成立初,执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的内容是A、不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B、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D、同各国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4、汉武帝时期,对外关系的主要事件有①张骞出使西域②会见三韩使者③与日本三十多个国家通好④赐“汉委奴国王”京印⑤开辟水上丝绸之路A.①②③B. 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⑤5、近现代中国的外交,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废除不平等条约,谋求平等的对外关系。

1943年1月,英美等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有()①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③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出现这种盛况的最根本的原因是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D、统治者以开明的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7、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C.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8、经由中国西北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交往的交通要道,它的兴衰发人深思。

东汉以后气候变干,阿尔金山诸小国相继沦为戈壁。

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曾经森林茂密,但唐宋以来大片森林遭到砍伐。

居延海地区在汉、唐、西夏、元等朝代都是重要的农业垦殖区。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关于丝绸之路衰败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长期征战②降雨减少,干旱化程度加剧③农耕区域向北部边疆的扩展④自然植被的大面积破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说明A.中国同印度半岛有频繁使节往来B.丝绸之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C.汉朝与东南亚地区文化往来密切D.西汉政府重视吸收外来文化10、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入A.中亚 B.天竺 C.大秦 D.新罗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中的君将前往A.西域都护辖区B.安西都护府辖区C.瀚海都督府辖区 D.渤海国12、两汉时期我国对外交往频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②张骞通西域后,我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先后西传,西域的葡、玉米、甘薯和印度的佛教也传入中国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间的联系④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出自《后汉书》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3、郑和下西洋成为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绝唱”,这从根本上说明了()A. 郑和时代,是我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时代B.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转折点C. 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D. 以政治为目的的航海活动是不能持久的14、2006年6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埃及时曾说,非洲人民对中国有“德”。

我们中国人讲究“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有“德”主要是指A.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B.支援中国的“一五”计划建设C.与中国共同奉行不结盟政策D.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5、1955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万隆会议,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求同”是指()A、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B、根除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与平等C、改变旧的国际经济秩序D、推动第三世界的形成材料一接纳外国留学生来唐学习,是唐的基本国策。

据史书记载,在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无论官费生还是私费生均可参加唐朝的进士科考试,中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

如李同、崔致远等都考取了进士。

(8)世纪中叶,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历法。

788年也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还据唐制改订礼仪和刑律,儒家典籍、诸子书、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

……处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日本,对大唐昌盛的文化和物质文明极为赞赏、向往,于是不断派出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最多的时候达到了600人。

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唐朝归来的留学生高向玄理做国博士.仿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实行了大化革新。

大多数在唐留学回国的僧人,都在宣传佛教和传播唐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

”一一《唐朝的对外关系》材料二1872年—1875年,在曾国藩、李鸿章、容闳等洋务派的主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

其中50多人进八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

中国铁路工程开拓者詹天佑即是其中一位: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进行到第10年时,遗到强烈反对,“留美幼童”被强行提前召回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派赴海外的留学生人数激增。

甲午战争之前,派赴欧美的留学生不过200多人。

此后的十几年中,赴欧美及日本的留学生竟达2万多人,仅赴日本的留学生,在1906年就有13000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