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情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不同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和交易活动的认识性学科。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经济体系的整体行为,比如国民经济的总产出、总消费、总投资、总价格水平以及总货币量等。
宏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的名词有很多,在此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它们:1.国民经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消费、投资、贸易以及金融等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2.经济增长:指国民经济的总产出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它可以通过提高产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来实现。
3.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由低点到高点再到低点的一种规律性变化。
它可以分为经济衰退期、经济复苏期、经济高速增长期和经济停滞期,每种期间都有不同的特征。
4.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节国民经济状况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货币宽松、货币紧缩、货币增发和货币减发等方式来实施。
5.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减税、增税、减支和增支等方式来实施。
6.外汇政策:指政府通过控制外汇流动来调节国民经济的政策。
它可以通过汇率调整、外汇和商品市场干预、汇率管制和外汇紧缩等方式来实施。
7.财政赤字:指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情况,也就是政府开出的支票超过了收入。
财政赤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一些国家会通过控制支出、加大税收、提高收入等措施来抑制财政赤字的出现。
8.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消费者在购买同一种商品时所需要付出的金钱越来越多。
通货膨胀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政府会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
以上就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名词,它们都涉及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名词及其意义对于了解国家经济状况非常重要。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产品。
3.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去向:其他生产者。
4.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6.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7.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变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它包括:…………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个人收入:PI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20.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21.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系和经济总量的一种学科,其名词解释一般涉及政策、货币、金融和国际经济等多个不同领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下面是一些常见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指由政府或中央银行采取的措施,以调整经济活动和控制通货膨胀,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货币政策包括货币供给、货币收缩、利率的调整等政策。
二、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指政府和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货币流通,以满足经济发展及消费者对货币需求的手段。
货币供给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央行回笼,二是增贷。
三、货币收缩:货币收缩指央行采取措施减少货币流通,以遏制通货膨胀,阻止经济过热,提高货币价值的行为。
货币收缩的措施一般有减少央行回笼,减少增贷等。
四、利率:利率是指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贷款利率,也就是贷款利息的收取标准。
利率的调整是政府与中央银行用来控制经济的一种重要方法,央行会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上调、下调利率,以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
五、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对金融产品交易的场所,包括可以在上面进行买卖的债券市场、货币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
金融市场对国家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政府可以利用金融市场来调节经济发展方向。
六、国际经济:国际经济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经济活动范围内的相互联系,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和资本的流动。
国际经济活动不只影响到每个参与国家,而且可以影响全球经济体系,是国际财政部门和国际金融机构关注的重要话题。
七、政府政策:政府政策是指政府采取的措施来改善经济状况,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政府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等,政府的政策也被称为“宏观经济政策”。
以上是关于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的介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对于经济管理人员来说,了解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对他们更加了解经济运作有重要意义。
只有掌握宏观经济学原理,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世界经济,掌握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发现抓住机遇,把握发展方向。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术语,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GDP(国内生产总值):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但如果通货膨胀超出可控范围,可能会引发经济波动和不稳定。
3. 供给与需求:供给指的是市场上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总量,需求指的是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程度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市场的稳定性。
4. 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税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与税收来调节经济的总需求和供给。
5.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6. 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起伏波动。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经济周期的变动与经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7. 失业率: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就业的人口所占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就业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失业率可能反映经济不景气和就业市场的困难。
8. 投资:指将资金用于购买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以期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
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9. 货币供应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影响物价、利率和贷款等方面。
10. 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国际贸易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就业和经济发展,也是扩大市场和吸收外来技术的途径。
通过对这些宏观经济学的术语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和政策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节国内⽣产总值(GDP)⼀、GDP的含义GDP是指⼀定时期内在⼀国(或地区)境内⽣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GDP。
第三,GDP是⼀国(或地区)范围内⽣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GDP的衡量GDP的衡量:增值法、收⼊法、⽀出法增值法:从⽣产⾓度衡量GDP的⼀种⽅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收⼊法:⽤要素收⼊即企业⽣产成本核算GDP的⼀种⽅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的收⼊。
包括:汽车零售商⽀付给销售⼈员和技⼯的⼯资、租⾦、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资、租⾦、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流中。
GDP =⼯资+利息+利润+租⾦+间接税和企业转移⽀付+折旧⽀出法:通过衡量在⼀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出来核算GDP的⼀种⽅法。
GDP =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GDP=C+I+G+NX⼀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际部门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出被称为消费⽀出,简称消费(C)可分为三⼤部分:耐⽤品消费⽀出:购买⼩汽车、电视机等⾮耐⽤品消费⽀出:购买⾷品、服装等劳务消费⽀出:医疗、教育、旅游等⽀出企业部门的⽀出称为投资⽀出,简称投资(I)投资是⼀定时期(如⼀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
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房、设备和住宅等。
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一.名词解释:l 国生产总值:即GDP。
是指一个国家围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
l 国民生产总值:即GNP。
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一定时期在国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l 个人可支配收入:DI=NI-个人所得税+GT。
即国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并加上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才是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课本第27页〕l 一般价格水平:用P表示。
是指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l 失业率:其被定义为已经失业但是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
即:失业率=〔已失业但正在找工作的人数/劳动力总人数〕100%l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l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注意:l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任何组成局部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都是一样。
我们把总支出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称为乘数或支出乘数。
用K表示。
〔课本第5 1页〕l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而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持一局部财富而形成的货币持有量。
l 交易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合称货币的交易需求。
用MD T表示。
l 投机性货币需求:投机动机是人们为财富储藏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由此形成的货币需对限制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防止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构造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l 灵活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当利率低到*一点时,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不会下降而会上升,从而都抛出债券持有货币,此时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到达无限大,货币供给量无论怎样增加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货币政策失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5、国内生产净值(NDP):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6、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NDP)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7、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入。
8、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准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经济主体想要有的全部支出。
在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为消费c与投资i之和,总供给为消费与储蓄之和。
当产量或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时,c+i=c+s,i=s.即均衡产量也就是投资等于储蓄时的产量,所以均衡产出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11、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Δc/Δy,若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均为极小值时,MPA=dc/dy. 12、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理论的核心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
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宏观经济学本质上是修正主义性质的,集合了保守哲学观念和激进政策设计。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1.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3.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仸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成为IS 曲线。
4. 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5.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或者: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6.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7.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 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8.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9.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进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1.菲利普斯曲线:原本描述货币工资上涨率和失业率的负相关的关系,后被延伸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代关系。
2..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使IS曲线右移,引起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
3.利率效应: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变化,价格水平上升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就会上升,投资水平就会下降,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4.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价格水平偶然的上涨不是通货膨胀;单个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通货膨胀,它是指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状态。
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由通货膨胀率衡量。
5. 投资乘数: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数倍,可见,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6.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英文简称为GDP。
7.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折现率或贴现率。
这一折现率使一项资本资产的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恰好等于该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8.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种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9.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会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持有货币所损失的利息很小,但可避免有价证券价格下跌时的风险。
宏观经济学重点名词解释归纳
宏经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
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个人可支配收入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4.一般价格水平: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5.失业率:失业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率。
6.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部分。
7.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
8.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
9.IS曲线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10.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 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12宏观经济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3充分就业:指的是工作机会与失业人口数量相同的状态。
14.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5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6.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版)宏观部分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2.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产品。
34567价值。
8910.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1.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2.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3.政府采购: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它包括:……14.转移支付: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它包括:…………15.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16.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7.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的部分。
18.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
19政府给2021.Y=C+I,2223.2425.GDP261.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这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3.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
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4.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
C=C(y)5.边际消费倾向MPC: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MPC=dc/dy,0<MPC<APC<16.平均消费倾向: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APC=c/y7.边际储蓄倾向MPS: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8.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去难。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第一章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第二章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第三章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
宏观经济一.名词解释:l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
l 国民生产总值:即GNP。
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l 个人可支配收入:DI=NI-个人所得税+GT。
即国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并加上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才是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课本第27页)l 一般价格水平:用P表示。
是指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l 失业率:其被定义为已经失业但是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
即:失业率=(已失业但正在找工作的人数/劳动力总人数)100%l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l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注意:l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任何组成部分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都是一样。
我们把总支出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称为乘数或支出乘数。
用K表示。
(课本第51页)l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而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而形成的货币持有量。
l 交易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合称货币的交易需求。
用MD T表示。
l 投机性货币需求:投机动机是人们为财富储藏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由此形成的货币需求是对限制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l 灵活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当利率低到某一点时,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不会下降而会上升,从而都抛出债券持有货币,此时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达到无限大,货币供给量无论怎样增加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货币政策失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全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几个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名词解释1,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
经济社会的产量或NI决定于总需求,和总需求相等的收入称为均衡收入。
2,IS与LM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IS曲线概述IS曲线的含义: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IS曲线的经济含义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2)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
3)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小于储蓄规模。
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IS曲线的性质IS曲线表示产出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所应保持的关系,所以:只有IS曲线上的点对应的国民收入才是均衡收入。
所有不在IS曲线上的点都是非均衡点,如图1所示,IS曲线右边的点意味着I﹤S,如点A,而IS曲线左边的点意味着I﹥S,如点B。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1. 宏观经济学: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是一门以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
(解决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等问题,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2.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测度的是产品最终价值,中间价值不计入GDP。
一般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
3.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
4.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
5. NNP: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背那部分生产资料。
6. 潜在产出:潜在产出是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达到的产量水平。
7.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8. 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
分为政府转移支付和企业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作用是收入重新分配,。
企业转移支付通常以捐款形式进行。
9. 产出缺口:衡量实际产量与经济中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差额。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提出的需求能创造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均衡产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声场就会稳定下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一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相对变动与引起该国民收入相对变动的投资相对变动的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顺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基础货币:指的是银行准备金和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用Cu表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的增长.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繁荣与衰退.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出总量,即所有生产部门愿意支出的总量,通常用产出水平表示.通货膨胀经济体中大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名词解释二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搜寻最适合自己嗜好&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想要购买的物品&劳务数量的曲线.名义汇率: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费雪效应:名义利率等于真实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法定准备率: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应占的比率.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利率.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P500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人找不到工作的失业.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量中用于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或者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例,或者每增加1个单位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即经济社会的就业的基本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生产性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所生产的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一.名词解释:l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
l 国民生产总值:即GNP。
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l 个人可支配收入:DI=NI-个人所得税+GT。
即国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并加上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才是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课本第27页)l 一般价格水平:用P表示。
是指产品市场上的物价总水平。
l 失业率:其被定义为已经失业但是正在积极找工作的人数占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
即:失业率=(已失业但正在找工作的人数/劳动力总人数)100%l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l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注意:l 支出乘数:总支出的任何组成部分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都是一样。
我们把总支出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称为乘数或支出乘数。
用K表示。
(课本第5 1页)l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而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而形成的货币持有量。
l 交易性货币需求: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对交易媒介的需求,合称货币的交易需求。
用MD T表示。
l 投机性货币需求:投机动机是人们为财富储藏而持有货币的动机,由此形成的货币需求是对限制的货币余额的需求,即对资产形式的需求,称为货币的投机需求。
(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l 灵活偏好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当利率低到某一点时,所有的人都预期利率不会下降而会上升,从而都抛出债券持有货币,此时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达到无限大,货币供给量无论怎样增加也不会使利率下降,货币政策失效。
)l IS曲线:IS所代表的含义是投资等于储蓄,即I=S。
这一公式所表示的实际上就是商品市场均衡,即商品市场上总需求与总供给相当的状态。
(西方学者用IS曲线来说明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
所谓产品市场的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
)l LM曲线:货币市场的供求相等就是L=M。
LM这一缩写所表示的意思就是货币的供求相等也就是货币市场达到均衡。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所有实际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点的轨迹。
)l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通过利率中介变动导致的私人部门支出降低,被称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l 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变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达到预期目的。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时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
l 投资陷阱:投资对利率完全没有弹性,即投资函数中,b=0,从而投资函数为。
(课本第157页)l 充分就业: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只有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时社会的就业状况。
l 财政政策:是在一定的财政体制所设定的活动规则条件下,通过运用这些规则所提供的经济机制来实现宏观管理目标。
l 自动稳定器:自动的财政政策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那些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自动起到缓冲作用的财政调节工具,是经济中一种自动的作用机制。
l 货币创造乘数:我们把由于一笔新存款引起的整个银行体系增加的存款与最初增加的新存款之间的比例称为货币创造乘数,或货币供给乘数,用KM表示。
货币创造乘数即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
用M表示货币供给量,即KM= M/H。
(课本第98页)l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特点:控制货币供给最主要的手段,比其他手段有更多的灵活性:数量可以控制,方向可以纠正,影响可以预测。
)l 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
(使用: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
特点: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当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如果准备率变动频繁,会使商业银行的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无所适从。
)l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
(特点:贴现出口的作用是允许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其短期的现金压力作出反应,因此不常使用;贴现率不具有主动性,只有商业银行借款的时候才能起作用。
往往作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一起使用。
)l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对整个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的控制以及对整个金融体制的管理,来影响实际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措施。
l 基础货币:银行体系中的准备金和经济体系中的现金之和构成了全部货币供给量的基础,因此它们被称为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或货币基数,用H表示。
即基础货币H等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R和公共持有的通货C之和:H=R+C(课本第98页)l 奥肯法则:该法则说明的就是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经验统计规律。
即:相对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而言,实际国民收入每减少2%,失业率会增加1%;反之,实际国民收入每增加2%,失业率会减少1%。
(课本第340页)l 需求拉起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
而对于引起总需求过大的原因有两种解释:一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或净出口等实际因素引起总需求变动的影响;二是货币供给对总需求的影响。
(课本第345页)l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是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
供给就是生产,根据生产函数,生产取决于成本。
因此,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同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即,由于成本增加所引起的,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课本第346页)l 结构性通货膨胀:这种理论从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角度分析了由于经济结构特点二引起通货膨胀的过程。
(课本第347页)l 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的依存关系曲线。
(课本第349页)l 恩格尔曲线:反映的是所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均衡数量与消费者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二.简答题: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核算l 概念:即GDP。
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总价值。
a) GDP是用市场价值来计算的,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使用货币加以衡量的。
b)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GDP。
c) GDP是一定时期生产的而非售卖的产品。
d) GDP是一个流量概念。
e) GDP是一个地域概念。
l 核算:GDP的核算主要有生产法、收入法或支出法、增值法。
a) GDP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理论上将所有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加总就可以得到GDP了,即GDP=∑P i Q i。
但是存在两方面困难,一是最终产品的判定,二是即使能够判定,最终产品也非常多,用它们乘以各自价格并加总,实际几乎不可能。
b) 生产法:只从最终产品来计算GDP。
只要是社会生产了一种产品,并且它不是中间产品,我们就按照市场价格乘以生产数量等于产品价值的原则记录下该产品的总价值。
有多少种产品我们就可以得到多少种产品的价值,最后我们把所有产品的价值加总获得GDP。
(不计算中间产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c) 收入法或支出法:收入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加总,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成为国民收入,即NI。
GDP=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折旧。
支出法是把一个国家一年期间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按购买者支出的金额分类汇总而成。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总卖价来计量GDP。
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消费者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
)即,GDP = C + I + GP + NX。
因此,收入流也可以看作支出流。
在理论上国内生产总值GDP应与国民收入NI恒等。
即,GDP=NI。
d) 增值法或部门法: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所有企业单位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产业部门分类汇总而成,也称为部门法。
2. 国民收入循环l 两部门-两市场模型:l 两部门-三市场模型:(课本第29页)因为消费者不会将其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而会将其收入中的一部分存入金融机构,即储蓄起来。
这样收入就被分成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
储蓄是消费者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这部分资金将成为货币市场(或金融市场)中借贷资金的来源。
于是我们在两部门的模型中引入了第三个市场——货币市场或金融市场。
储蓄的资金流入货币市场之后,运动并没有终止。
如果同时企业部门将家庭部门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即储蓄等于投资。
(PS:C 为消费、S为储蓄、I为投资)l 三部门模型:(模型图可以看课本的第31页)其含义为三部门指企业、政府、家庭。
三市场指要素、产品、金融。
在这种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是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来实现的。
政府通过税收与政府支出和家庭、企业发声联系。
税收T是政府从国民收入中抽走的一部分资金,因此是国民收入的漏出量。
政府支出G又会将一部分资金注入国民收入的循环中,因此被看作是国民收入的注入量。
政府支出G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用来救济贫困家庭和支付社会保险费用的资金,由于这部分资金要流回家庭部门,因此被称为政府转移支付,即GT。
另一部分是政府用来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资金,称为政府购买,即GP。
因此政府开支G=GT+GP。
从税收T的构成看,转移支付GT是从税收中还给家庭部门的部分。
因此,政府得到的净税收NT=T-GT。
(T=NT+GT)当政府税收等于政府支出时,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
因此有T=G即GT+NT=GT=GP。
即政府的净税收等于政府购买(NT=GP)。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等就是C+S+T=C+I+G,即S+T=I+G。
l 四部门模型:(课本第32页)国外市场包括两个因素:出口EX和进口IM。
3.简单和完全的NI-AE模型1.简单的NI-AE模型(课本第45页到第52页,要认真领悟)l 只有两部门的NI-AE模型,即假定只有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存在政府和对外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