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合集下载

浅析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

浅析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

浅析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浅析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方案、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

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

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大局部时间和精力都在课堂上,这为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各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提供了素材支撑。

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为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二、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明显的思想资源、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学科知识及其背景,还有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学科开展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

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

不同学科渗透德育有其共性:都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中。

但由于中学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

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开掘教材内蕴含的德育因素,选择适宜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贴近教材。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课堂上的德育应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绝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研究

如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研究

认真实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课程育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

教学是向先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先生思想道德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掌握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浸透的基本准绳、常用方法、实行内容和途径。

上面我将具体阐述:一、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育人1.课前预备教师提早进入教室,走进课堂要穿着服饰得体,精神饱满,表情亲切自然,环视全体先生,掌握先生课前预备情况,关注到每个先生的情绪形状,做好充分课前预备。

2. 课上教学教学中言语得当,教容教态自信大方,亲和力强,建筑轻松自在的课堂氛围。

关注到全体先生,关爱特殊先生,给每个先生发言的机会。

讲课中身体形状端庄,举止得体,不依托在讲台,不坐着讲课,不翘二郎腿,与先生交流要面带愁容,言语亲切和蔼,多运用文明用语,多鼓励、欣赏先生,激励先生自动考虑和表达。

板书书写端正,让先生看得清楚。

关注先生的写字、听课姿势和合作交流和问答成绩的礼仪。

下课不拖堂,注重礼节示范。

3. 课后评价批改作业及时不拖延,批改规范,笔迹工整,反馈言语多以赞誉、激励为主,激发先生学习兴味,帮助先生建立决心。

二、在教学内容实行中育人德育浸透要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本学科包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浸透;把握学科特点,加强德育浸透的生动性有效性;寻求最好结合点,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最好机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实行德育浸透的目的;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浸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该当努力做到的。

作为一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课堂教学。

只需这样,才能使先生学好知识的同时,进步思想本质。

教学中浸透德育方式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样才能做到扎实有效。

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新的学期不知不觉中又来了,对于我们2020年又是一个充满动力和压力的一年。

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

无无论你是班主任还是主课教师,我们都应该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习惯,理解做人的道理,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

那么,我们如何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呢?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了以下总结。

第一,关爱学生。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我们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热爱我们的事业,这样才能热爱我们的学生。

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上一年,我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差生,由于成绩差便很自卑,因为他在初中一直成绩不错,而到高中成绩却逐步下滑,让他以往的良好心态当然无存,从而差之又差、自暴自弃,也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在平常的学习时间内总是以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课,甚至要辍学,家长很发愁。

我不是他的班主任但是我知道了他的情况,总是在他来上课的时候提问他,下课时询问他有什么不懂。

后来他的地理有不及格到及格再到优秀。

在他取得好的成绩后,我才找他做了简单谈话。

通过谈话我知道只是我简单的关注,让他获得了信心。

现在他在进步。

我很高兴,如果我也采取冷漠的态度觉得他没有救了,那他可能从此再也不能重拾自信了。

其实学生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当然,我倾向于欢迎你们,喜欢接近你们,全心全意地接受你们的教育和指导。

相反,如果他们觉得你不爱生活,他们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怀疑、厌恶甚至抵制的消极态度。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多么努力,他们都不会接受。

因此,有爱是教师取得教育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他们爱学生越深,教育效果越好。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同时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品德和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够成为有责任感、爱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用于实现这种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己应该展示出积极的道德属性,以身作则,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自己真实的行为表达,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教师应该尽量做到公正、真诚和尊重每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道德榜样。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在讨论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第三,教师可以在学科内容中融入一些道德教育元素。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教授学生品味美好的文学情感,培养情感的调控能力。

在科学课上,可以从事例中选取一些道德议题,让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应对科技进步的道德担当。

第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来培养其道德耐力和责任感。

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切身体验到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道德价值,通过实践得到深刻的理解。

最后,学校和教师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

学生自治组织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责任感和经验,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公正公平的原则、忍让和社交技巧等。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学内容的融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这些努力,学生将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将德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全面育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因此,“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精神,努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基础。

一、学校德育的原则在抓好德育方面,我们应坚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贯穿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和“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性,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目前,在新课程评价标准中,把有无“德育”、“觉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德育目标已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和行动。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许多革命前辈由于在课堂上学了XXX、XXX的作品,于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XXX也正是在课堂上听了老师讲的XXX猜想,才产生了摘取皇冠上明珠的强烈愿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

多少人正是通过具体学科的研究,吸取了丰富的德育营养,才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坚定了奋斗信念,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了爱与憎,明辨了是与非,养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不难看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1、教学内容具有厚实的德育资源从各学科教材中不难发现,它们不但包罗有爱国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幻想信念的内容,还包罗有哲学原理、品德标准、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但包罗有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气吞山河的人物、惊心动魄的事件,还包罗有各国的山川风貌、世界的风云变幻的内容;不但包罗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罗有呈目前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11篇】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11篇】

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11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精选11篇)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究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推动其长远开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针对学生的德育根底,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

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标准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一)识字与写字方面。

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标准、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

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标准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存,理解生词的意义。

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

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常积存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奇感的词句;依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情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欢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如何理解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如何理解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如何理解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所谓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讨论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激发学生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新课改针对教学管理和课程教材等全方面的改革增强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1)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2)课堂教学面广、量大、时间长(3)课堂教学有切实保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灵活性原则(4)长期性原则教师树立长期渗透思想,做到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做到基本内容反复渗透,行为习惯反复训。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全面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育点结合德育要点挖掘德育要素。

所谓的德育内化,是指德育对象在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认同、接受外在教育内容,并以此矫正原有道德标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偏差,不断完善和健全个体思想品德、人格,实现自我教育。

这一过程必须吻合德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初中生生理发育处于旺盛期,身体形态、机能迅速发展,精力特别旺盛。

身体的发育,环境的变化,认知的发展等种种因素的作用,使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

思维从过去的具体思维为主导发展到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思维分辨力和批判力,但这种批判是不成熟的,容易产生片面性,容易受到个人感情因素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情绪容易激动、多变。

常因小事,显现出振奋、激动或动怒,甚至出现过激言行。

在学生个性迅速发展时,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并逐步形成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往往以自己的是非观作为根据。

这些身心发展特点,要求德育内容的选择、内化途径的创设、内化过程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就意识。

就选择的内容而言,既要有具体形象的支持,又要有让学生理性思辨的抽象概念;既要遵循正面激励为主的原则,又要善于选取反面警戒的事例。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安口镇学校顾丽萍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地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探索学科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弄清德育渗透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于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的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

在学科不断分化、教育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学校教育被划分成教学、科研、政工、管理和服务保障等条条块块。

这种分工原本是为了提高教育效益,但分工所产生的副作用却滋生了部门之间的狭隘思想观念,整体协同的育人机制受到了削弱,以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作了份外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另一种作法似乎被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它把道德教育的责任交给了所有教师,因为各学科都可以在这方面起到作用。

”“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2] 。

”显然,教学分工是为了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和教学活动以外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教师要巧妙地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进行思想教育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增强教学的教育性效果,这些都是教师工作的份内事。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师所说的:“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

”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学教育性规律地反映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著名论题。

他不承认没有教育的教学,也不承认没有教学的教育。

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

”尽管赫尔巴特以教学代替复杂的教育过程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但他非常明确地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和原则

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和原则

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和原则一、德育渗透的途径1. 课程内容设计:学科德育应融入到各个学科的课程内容设计中,通过学习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人文关怀和社会正义;在数学课上,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2. 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中培养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3. 学科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科德育的重要渠道。

通过开展各种学科实践活动,如实验、调研、实地考察等,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科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学科评价体系:学科评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科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除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可以通过班级评议、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道德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二、德育渗透的原则1. 个性化原则:学科德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德育需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综合性原则:学科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科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情感和道德等方面。

德育不应与学科教学相割裂,而是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相互渗透,实现德育和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3. 实践性原则:学科德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二)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包括实验、实习、参观、调查、生产 劳动等。人的品德心理形成与发展,一点儿也离 不开实践活动,任何知识、思想、能力、情操地 发展和完善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教学有利 于学生了解社会、转变观念、增强信念、锻炼意 志、掌握技巧、培养劳动习惯等,是提高学生实 践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的重要环节。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认真组织 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事方 面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它在学员学会做人方面的 作用,充分发挥教学实践的育人功能。
(三)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教育活动。第二课 堂活动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多彩,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对学 生的身心发展有特殊的意义。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 的思想品德,开发学生智慧才能,增强学生体质和审美情趣, 以多样化方式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可以实现多重教育任务。 第二课堂以其特有的形式,把德育内容和要求隐含在自己的 活动中,容易跨越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课堂教学不易获得的教育效果。 尽管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是大家公认的,但一些学校和教师 对它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 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人只重视课堂教学,教学计划得到了认 真落实。然而,第二课堂则很随意,可以被占用,也可以被 取消;有时开展一些活动,也仅仅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调节 方式,很少下功夫挖掘它在学生思想品德培养方面的潜能, 从而大大削弱了第二课堂的作用。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像重视课堂教学那样重视第二课堂,认真落实第二课堂教育 实施计划,努力提高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
育的主要途径, 德育渗透是以教学为存在前提。 教学中的课堂讲授、教学实践和 第二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一)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 开发智力、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目前占用教学时间最多 的。课堂讲授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灌输思想、提高道德 认识能力、培养思想感情的作用。课堂讲授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 不同学科德育渗透有着各自的优势。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 校德育的主渠道,它们的教育作用是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教学的 教育作用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人文学科部分内容也 是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直接式的德育优势 不必多说,渗透式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唤起学生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陶冶情操。文科教学应遵循 真善美的统一,善必须以真为基础,以美来升华,在传真、扬善、 颂美中启迪学生为善、乐善。自然科学教学的特点是知识技能本身 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学习、研究、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技能的活动, 却受某种思想意识地支配,受社会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这 里不仅有个动机问题,也有个态度方法问题。尤其是当代自然观、 环境观、发展观以及科学道德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塑 造高尚人格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德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要求,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进行组织、协调、实施和评价的过程。

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要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形成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我校坚持五育并重、德育为先,抓好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在各科教学中的渗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德育学科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德育学科包括课程方面——思想品德、活动方面——班队会、环境方面——校园文化等。

德育学科是小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德育学科中我主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的渗透。

1、抓住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进行系统渗透。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按照《思想品德》教材的编排体系,我们分阶段、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的渗透。

对低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的思想渗透;对中年级的学生侧重进行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英雄的思想渗透;对高年级学生侧重进行勤俭节约、正直善良、团结互助、自立自强的思想渗透。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系统渗透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工作之中。

例如:第十一册教材第一课《自立自强》讲的是毛泽东18岁时立志苦读和24岁时深入社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本领的两件事,向学生渗透自立自强是一种不依赖他人或环境,靠自己的才能和劳动去开拓生活、创造事业的思想,从而使学生懂得没有自立自强的品德和精神,很难事业有成。

2、抓住班级、少先队活动,进行重点渗透。

班级、少先队活动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我校一直注重少先队阵地的建设和开发,明确重点,正常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

爱国始于爱乡,我们利用菱塘是全省唯一的回族乡的民族特色,抓住我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一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为了向人们宣传家乡,使人们了解菱塘,六(1)中队智多星小队在探究、体验、创新实践活动中,设计了“让我们的回族乡更亮丽”的主题活动,这一活动少先队员们首先调查走访——认识菱塘,其次实践体验——宣传菱塘,最后提出建议——发展菱塘。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9篇)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9篇)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9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通用9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篇1一、我校德育渗透的途径的情况(一)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很好的德育教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

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

教师德育渗透工作计划(精选7篇)

教师德育渗透工作计划(精选7篇)

教师德育渗透⼯作计划(精选7篇)教师德育渗透⼯作计划(精选7篇) 时光飞逝,时间在慢慢推演,我们⼜将迎来新⼀轮的努⼒,为此需要好好地写⼀份⼯作计划了。

但是⼯作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是正确的呢?下⾯是⼩编帮⼤家整理的教师德育渗透⼯作计划(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德育渗透⼯作计划1 ⼀是践⾏师德。

⾯对新学期,我结合⾃⼰的个⼈情况和学⽣的实际情况,注重⾃⼰的道德形象和对学⽣的道德教育。

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作,本学期我将对德育⼯作做如下规划: 1、加强学习勇于创新。

我将认真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提⾼履⾏师德的⾃觉性。

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中树⽴崇⾼的道德榜样,升华⾃⼰的道德境界。

古⼈云:见善思齐,不见善⾃省,有效促进了⾃⾝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

2、参与实践,总结经验。

在学习教师道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学习、锤炼、深化、升华,始终以教师⾼尚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

3、互相学习,共同提⾼。

在⼀所学校⾥,教师善于互相学习,选好的,改坏的,这对教师更好地⼯作,更快地提⾼师德有很⼤的好处。

因此,我也会这样做。

与同事合作,互相⽀持,形成良好的校园⼯作环境。

⼆是⽴⾜学科教学和学科活动,渗透德育。

1、⽤⼼关爱,浸润德育。

如今,学⽣的思想认识已经随着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听到和听到的东西⽽逐渐变得复杂。

⾯对新学期,作为⼀名学科教师,这学期我将重点关注学⽣⼈格的形成,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以根深蒂固的情感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加强规范学习,渗透德育。

落实学⽣德育内容,关注主渠道。

教育他们,学⽣只有⾔⾏⼀致,才能算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3、加强教师⾃⾝修养,渗透德育。

教师也应该是品德优秀的播种者。

⼀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学⽣是做好⼀切⼯作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提⾼学⽣的道德⽔平,教育教学⼯作才能收到“相信⽼师”的效果。

4、关⼼爱护学⽣,耐⼼细致做好学⽣思想教育⼯作。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式研究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式研究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方式研究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研究是一个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课题。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和引导,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发挥。

德育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将德育的内容和要求有机地融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科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德育的目的。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学科知识传授中的德育渗透。

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
师可以通过讲解知识的背景、发展历史和应用实例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培养。

2. 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
过情感的表达和引导、案例的讲解和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
通过设计德育主题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4. 学科教学评价中的德育渗透。

在学科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
通过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思维能力、行为习惯和品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和价值观的引导。

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

教师需要
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育素养和教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德育方面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发挥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和价值观。

传统上,德育往往被视为独立于学科教育的一部分,但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变革,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观念也逐渐得到重视。

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公民。

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渗透道德教育内容。

在语文课上,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道德伦理的文章,让他们了解和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标准;在数学课上,可以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课外活动: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并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团和俱乐部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在科学实验室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完成实验,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科教育中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去影响学生。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通过独特的教育方式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

四、评价方式: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还包括评价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现在的评价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察他们的道德行为和品德修养。

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科教育中的德育表现。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的意义。

学校的教学工作,则是对学生实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特点是"渗透"。

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透的方法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德育渗透的"点"、"时"、"度"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

所以,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

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实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

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有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

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

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全面育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因此,“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精神,努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基础。

一、学校德育的原则
在抓好德育方面,我们应坚持“全员参与、面向全体、贯穿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和“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教学目标制定的全面性,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德育。

目前,在新课程评价标准中,把有无“德育”、“觉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德育目标已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和行动。

二、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
许多革命前辈由于在课堂上学了鲁迅、巴金的作品,于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陈景润也正是在课堂上听了老师讲的哥德巴赫猜想,才产生了摘取皇冠上明珠的强烈愿望,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

多少人正是通过具体学科
的学习,吸取了丰富的德育营养,才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坚定了奋斗信念,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懂得了爱与憎,明辨了是与非,养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不难看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1、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从各学科教材中不难发现,它们不仅包含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想信念的内容,还包含有哲学原理、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叱咤风云的人物、惊心动魄的事件,还包含有各国的山川风貌、世界的风云变幻的内容;不仅包含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包含有呈现在教材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

丰富的德育内容为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2、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经常性
学生在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小学平均每天上三四门课,中学平均每天上七八门课,如果能自觉做到教学渗透德育,那么,学生可以说天天,甚至时时能受到不同内容的教育和熏陶。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主渠道渗透德育可以做到经常。

3、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具有有效性
教学渗透德育有别于单纯进行的德育教育活动,它不是外加的说教,不是贴标签,而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渗透,这样就易于学生接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当是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可以达到单纯说教达不到的效果。

不难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是落实“教书育人”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途径。

而增强自觉性是做好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

在重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同时,我们同样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怎样处理好德育渗透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关系,也是我们关注的课题,老师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体会到:学生的兴趣、意志、心理、习惯等因素,对其学习能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也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如何在教学中做好渗透德育的工作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是落实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方法,具体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和感受的教育环境;二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三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及时引导启发,进行德育渗透,特别是要求教师在方方面面做学生的表率,率先垂范,做到师德引领。

这里重要的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例如,语文、思品、历史等人文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要充分利用学科固有的德育因素,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民族团结、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教育为核心的德育,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要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防范安全隐患的教育。

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综合实践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更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免疫力。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是做好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关键,因为我们所说的德育渗透不是外加的教育内容,不是离开教材的单搞一套,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要根据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在教学中“以理育人、以事育人、以人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

以理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认识,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性的认识和生活哲理,并运用这些道理分析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学生就会受到教育。

比如,上内容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政治课,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必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如何才能做到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让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尊重哪些规律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更加美好?”学生由于明白了道理,又结合了实际,从中会受到很深的教育。

过去政治课有时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课,我们现在要把政治课变成学生真正的思想品德课。

以事育人——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古今中外社会变革的历史事件、科学进步的故事、文化艺术发展的实例,紧紧抓住这
些事例,让学生去了解、感受、思考,学生就会受到教育。

比如,上内容为“五四运动”历史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不仅了解历史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讨论“如何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学生无疑会从中受到教育。

上的英语课“急救”,老师要创设情境,渗透“关注他人,帮助他人”的德育内容。

以人育人——教材中既有古代的志士仁人,也有现代的英雄模范;既有文化名人,也有科学巨匠;既有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也有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典型。

这些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化作用。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救国”的故事后,不少学生深受震动,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鲁迅先生三改其学,志在报国,而我平时想的全是自己,面对鲁迅先生,我感到惭愧!”楷模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美育人——教材中既有展现文化艺术方面的美,也有数理化生方面蕴含的美。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行为美的内容。

音乐美术课中的名曲名作、语文课中诗歌的意境、地理课中的山川风貌、化学课中神奇莫测的实验无疑都蕴含着美,就是看来只有数字和线条的数学也蕴含着美。

一些老师在讲“对称”的时候就展现了自然界中动植物、人体、建筑等对称的图形,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图形,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数学背后蕴含的美。

以情育人——这里的“情”,既指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内容,也指教师充满感情地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所蕴含的美。

有人说:一堂好课或者一位好老师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如何做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我认为,首先是要树立自觉的意识,这是根本的前提;其次是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恰如其分地确定渗透的内容;第三是在渗透过程中要顺其自然,避免说教,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我相信我们的老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都能智慧地创新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都能成为教书育人的名师。

朱木林
2016.4.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