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浏览(8分)
浏览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左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应用了怎么的艺术技能?(4分)
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扼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么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参考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同样皎洁的月光的照射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取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凸起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起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开展分析,言之成理便可给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小题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小题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进行回答,展开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最新范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最新范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较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涨(zhǎng)酝酿(niàng)贮蓄(chù)着落(zhúo) ....B.黄晕(yūn) 朗润(rùn) 澄清 (ch?ng) 水藻(zǎo) ....C.静谧(mì) 高邈(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犷(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敞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

(2分)【参考答案】:《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

(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3分))【参考答案】: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

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

【赏析】:《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

前二句写闻笛。

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

这笛声,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

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

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

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

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

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

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较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涨(zhǎng)酝酿(niàng)贮蓄(chù)着落(zhúo) ....B.黄晕(yūn) 朗润(rùn) 澄清 (ch?ng) 水藻(zǎo) ....C.静谧(mì) 高邈(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犷(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敞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拟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纳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好似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好似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雪白、月的酷寒。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本人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接着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水涨(zhǎng)酝酿(niàng)贮蓄(chù)下落(zhúo) ....B.黄晕(yūn) 朗润(rùn) 澄清(ch?ng) 水藻(zǎo) ....C.静谧(mì) 高邈(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暴(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以下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阔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浩大开幕。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较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自己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水涨(zhǎng)酝酿 (niàng)贮蓄(chù)着落(zhúo) ....B.黄晕 (yūn) 朗润 (rùn) 澄清 (ch?ng) 水藻(zǎo) ....C.静谧 (mì) 高邈 (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犷(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敞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原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讲解:习题目“闻笛”就点明是思乡,前两句交代地点和景物,突出“月如霜”,隐含思乡之情。

后两句紧承前边,由“芦笛”直接引发将士们遥望故土。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⑶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5分)5.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参考答案:1.(2分)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 (2分)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同意。

“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沙漠并不是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不是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1分)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2分)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单,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2分)5.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2分)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同其他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详细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二:(1)“沙似雪”和“月如霜”写的都是怎样背景下的景色?(2)诗歌第三句写,闻芦管悲声;第四句写。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夜上受降城闻笛》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夜上受降城闻笛》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夜上受降城闻笛》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判断是一首边塞诗,主要写的是诗人登上受降城的所见所闻。

B.诗歌第二句描写了受降城外正下着霜,通过边城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冷清凄苦的气氛。

C.第三句写在寂静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婉幽怨的芦笛声,“不知”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D.整首诗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声,末句写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和铺垫。

33.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同为边塞诗词,请分析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32.B 33.本诗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情(浓浓的乡愁)、满心的哀愁;《渔家傲•秋思》除了表达思乡之情外,还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无奈、惆怅、伤感及强烈的爱国情怀。

【解析】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

诗歌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明亮的月光比作霜,形象地描绘了夜晚月光洒在沙漠上所形成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空旷、寒冷的边塞景象,烘托了夜晚的凄清气氛,而非实际的霜降;故选B。

3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题对比分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出边塞夜晚的苍凉景色,以“不知何处吹芦管”引入凄凉的笛声,再通过“一夜征人尽望乡”揭示了征人思乡的主旨,表达了征人们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哀愁。

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展示了边塞的壮阔秋景,同时通过“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边塞的安宁与荒凉。

词的下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无奈与苦闷,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复杂情绪,既有思乡之情,又有爱国之心和壮志难酬的惆怅。

综上所述,两首诗词虽然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夜上受降城闻笛》更侧重于个人的哀愁与思乡,而《渔家傲·秋思》则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家国责任,包含了更丰富的情感层次,如壮志、无奈、惆怅和深厚的爱国情操。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上受降城闻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描写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对《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B、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C、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D、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

三、赏析简答题: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参考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

尝为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又佐邠宁戎幕。

宪宗时,历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右散骑常侍。

文宗时加礼部尚书衔致仕。

久历戎幕,多写边塞题材,悲歌慷慨,颇多佳作。

兼工众体,尤以七绝见长。

胡应鳞《诗薮》云:“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可与大白、龙标竞爽。

”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注释】①、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

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南;西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

历来注家注此诗,都注受降城为张仁愿所筑东、中、西三城中的某一城。

其实此诗中受降城乃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

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

③、芦管:即指题中之“笛”。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前两句写夜上受降城所见的月下景色。

远望,白沙莽莽,恍如终年不化的积雪;近看,月色茫茫,恍如秋宵普降的寒霜。

仅“沙似雪”、“月如霜”已足以触发征人怀乡思归之情,更何况“沙似雪”、“月如霜”的地点是“回乐烽前”、“受降城外”!这一联用对偶句,连两个地名也字字相对。

“受降城”、“回乐烽”如果名实相符,那么吐蕃归降,征人便可享“回”乡之“乐”,可如今这里是防御吐蕃的前沿阵地啊!作者另有《暮过回乐烽》诗:“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南来。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附答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表现的景象。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B2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3要点:思念家乡。

 送崔融①杜审言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②烟尘扫,秋风古北平③。

 [注]①崔融:杜审言的友人,时任节度使书记官。

②坐觉:安坐军中,运。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内蒙古境内。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8.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3分)
9.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8、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3分
9、“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结合诗句内容答题,只写表达情感的扣1分)。

3分。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答案及对比赏析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答案及对比赏析

李益《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答案及对比赏析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闻笛声,笛声所引发的情感相同吗?请作简要分析。

(2分)答案:《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贬谪之人盼归的怨望和惆怅。

(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3分))答案: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一是因为边地之感,二是因为月色撩动了乡愁。

这为笛声的出现设置了环境,也为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

赏析:《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这首诗是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

前二句写闻笛。

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

这笛声,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

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

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

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

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

显然,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

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

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

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答案及解析

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答案及解析

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

答案及解析
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完成小题。

(6分)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⑴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及解析】
1.B
2.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只直译给1分。

3.要点:思念家乡。

【解析】
试题分析:
1.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奇异的想象,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只有B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紧扣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词语,然后借助于想象、联想展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尽量要做到描写细腻传神,语言优美流畅。

3.有“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分析可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考点:诗歌鉴赏艺术技巧对诗句画面的描绘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划线的诗句所表现的景象。

(2分)
3.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
感?(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

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

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9.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8.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9.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