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幼教好文章分享之浅谈幼儿园的有效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教好文章分享之浅谈幼儿园的有效教学
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通过在一定时间的教学之后,他的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的教学有没有成效,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他们在活动中有没有学到什么、获得什么,如果学生没有收获或对学习不感兴趣,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一个有思想的幼儿教师,一定是一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也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追求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下面就有效教学,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前提和核心
我们所组织的教学活动能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应该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有教育价值,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正确把握整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我们要选择适合幼儿的,符合幼儿现有生活经验的,能引发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具有教育意义,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因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选择的内容要避免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内容太简单,对幼儿缺乏挑战,活动看似很热闹幼儿能积极参与,但并无发展价值。
2.追求新颖独特,但没有教学价值。
3.单纯考虑幼儿感兴趣,但没有实际教育价值。
第二,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我们设定的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
首先,教师要把握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指标,制定的目标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其次,制定的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可测的、可评价的,切忌太空太大。
再次,要有整合的思想,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
二、在组织活动时如何做到有效教学
在选材和确定教育目标上把握好了后,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就要注意:
第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在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后,我们在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方面,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并需要思考、明确以下问题:
思考一:我确定的这一课题的目的是什么?
如:是让幼儿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让幼儿了解科学学习的完整过程?是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某些现象、获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重在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思考二:我所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达到完成目标的最佳材料?有没有更适宜、更简便的其它材料?
思考三:我所设计的教学程序是否体现了循序渐进,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每一个环节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整体时间的安排是否合适?核心环节的感知与质疑、探索与发现等时间是否足够?有没有给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与时间?
我运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当、有效?幼儿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是否得以激发?我的引导、点拨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引发幼儿作深层的思索与探究?是否适时提升幼儿的学习策略与学习经验,并在同伴中分享与交流?这是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应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技能。
第二,关注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给予恰当的有效的引导。
只关注幼儿表面兴趣,对活动的要求指向不明,难以真正提升幼儿的兴趣。如:大班数学认识“时钟”,老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绞尽脑汁拼命地猜想:图书、蛋糕、好玩的玩具、天线宝宝、礼物……。可是,当老师打开礼物揭开谜底,随着一声长叹“唉……”,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一下全没精打采了。
像这样的“猜一猜”游戏,大家并不陌生。初看,老师的意图好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但是,幼儿的这种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像这样毫无头绪、不着边际的无需动脑的猜测,不仅不能达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目的,而是时间的隐性浪费。
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水平。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等,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
如,大班命题意愿画“海底世界”:小艺三二下就把“海底世界”这幅画完成了,没事可干,就东说说,西看看地玩了起来。老师发现了,过去一看,小艺画的就只有三、五条线条很简洁且涂色又不均匀的鱼。于是,老师说:“小艺,再给鱼画上好看的花纹吧。”可是,小艺却像没听见似的就是不再作画。小敏只画了些小鱼,因较均匀地分布着,主体不突出。老师走过去对小敏说:“小敏,把鱼妈妈也画上吧。”小敏想了想,看了看画面(没空间可画大鱼),不知所措。结果直至活动结束,小艺和小敏的画仍然还是原来的模样。
我想如果老师的指导换一种方法,将会又是一种效果。
如:看到小艺的画后,老师这样指点:“小艺,你衣服上的图案真漂亮,让鱼儿也穿上漂亮的衣服,他一定会游得更开心的。”利用具体的凭借物,容易唤起幼儿再度创造的欲望——避免幼儿一时因找不到或想不起参照物而不知如何深化
创作,同时,也可渗透审美意识。
看到小敏的画,老师这样引导:“小敏,一群小鱼在找鱼妈妈呢,小鱼如果看见鱼妈妈来了,它们会怎么做呢?(向鱼妈妈游过去,在鱼妈妈身边亲亲鱼妈妈……)那你就让鱼妈妈游到小鱼身边来吧。”并用手示意小敏可在小鱼中间叠画出一条大鱼,同时,再引导幼儿怎样把鱼妈妈和小鱼区分开(用粗黑线,或用颜色)。经过这样的引导,幼儿作品画面的内容自然就丰富了,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初略感知运用重叠带来的美感。这样,把个性心理感受与技能的传授结合起来的指导,可使外在的教育深刻地影响到幼儿内在世界的形成。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巡视指导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激发幼儿再创作的兴趣,充分唤醒幼儿潜在的创造意识,渗透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教师在发现幼儿绘画中存在的问题时,要注意用得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