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合集下载

第二章 中国主要地理环境及其特点

第二章 中国主要地理环境及其特点
▪ 中国的公路网主要由国道、省道和一
般公路组成。目前,公路运输正朝着 高速公路的方向发展。中国现有高速 公路通车里程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 二。
3、中国水路交通
▪ 水路交通条件:经济、舒适,
“旅”“游”一体,但准确性、连续性、 灵活性较差。
▪ 目前全国水路客运以内河运输为主.重
要内河航运干线有:长江航运线、珠江 航运线、松花江航运线和京杭大运河航 运线等,这些航线沿途风光秀丽,景色 迷人。
三、中国三个经济区域
▪ 中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
明显的差异,大致分为东部、中部和 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 东部地区:农业基地、水产区。 ▪ 中西部地区:能源、矿产、天然林场、
天然牧场。
四、旅游交通条件
▪。
1、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重要铁路枢纽
▪ 铁路交通条件:客运量大、票价低、受天
气变化影响小、时间保证性较强。
4、中国航空交通
▪ 航空交通条件:快捷、舒适。
▪ 现已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机场
为中心,以省会、旅游城市机场为枢 纽,其它城市机场为支干,连接国内 127个城市,连接38个国家80个城市 的航空运输网络。
▪ 海峡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已正式实施。
▪ 人口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
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 少;沿江临海公路铁路沿线多、交通不便地 区少。
▪ 2005年中国人口超过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
多的国家。
▪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汉
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分比分别是91.6%、8. 4%, 民族分布格局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 小聚居、交错居住。
四、水 域
1
▪ 水系分布不均。
东南河流多,水系庞大;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程目录2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程目录2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蔡运龙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参考文献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七节地域分异实例研究一、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二、非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三、地表结构参考文献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第六章土地评价第七章土地变化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系统科学与自然地理系统

第二章 系统科学与自然地理系统
魏宏森,1983,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 魏宏森,1983,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 人民出版社 马建华,2003, 马建华,2003,系统科学及其在地理学 中的应用, 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
第一节
一、系统的定义
系统科学概述
贝塔朗菲: 贝塔朗菲:“系统是处于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各级组成要素的总体。 被誉为系统论的创始人。 各级组成要素的总体。”被誉为系统论的创始人。 钱学森: 钱学森:“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 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由处于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 系统是由处于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 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 部分(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部分(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结构

五 、系统的分类
人类对系统的认识程度划分 黑色系统、 划分: 按人类对系统的认识程度划分:黑色系统、白色 系统和灰色系统等等; 系统和灰色系统等等;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划分 孤立系统、封闭系统、 划分: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开放系统;
四、系统科学的基本内容
3.混沌论与分形几何学 混沌论与分形几何学
混沌论: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提出。 混沌” 混沌论: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提出。 “混沌”是 洛伦兹 指在复杂系统内部,某些看似确定性的事件中隐含着不确定 指在复杂系统内部, 不可预测性的随机现象, 性、不可预测性的随机现象,这种现象是由系统内部的性质 决定的。 决定的。 分形论:又称分形几何学或混沌几何学, 分形论:又称分形几何学或混沌几何学, 美国应用数学家 曼德尔布洛特(1975)提出。分形论举例说, 曼德尔布洛特(1975)提出。分形论举例说,自然界中有若 干几何形状,当用不同比例尺的量度单位去测量时, 干几何形状,当用不同比例尺的量度单位去测量时,会发现 其几何形状总具有相似性。 其几何形状总具有相似性。

8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8年级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1、纵横交织山脉(1)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列:天山和阴山、中列:昆仑山和秦岭、南列:南岭(2)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3)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4)西北—东南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2、我国地形特点是什么?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我国四大高原特点?四大盆地特点?三大平原特点?(1)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成川)“世界屋脊”②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开阔坦荡(风蚀地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③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广布(水土流失严重);④云贵高原: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2)①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

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②准噶尔盆地:纬度位置偏高,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降水略多;③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最高,盆地内矿产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④四川盆地:又叫紫色盆地,红色盆地,内部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美称。

(3)①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广布;沼泽广布②华北平原:我国第二大平原,又叫黄淮海平原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连片、河网纵横,“鱼米之乡”4、山区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利: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营和生态旅游。

弊:(1)耕地少,种植业受限制(2)山区地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3)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5、我国地势的特点是什么?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怎样的影响?(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①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带来降水,利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②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本书绪论曾扼要地讨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

这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以图建立关于这个研究对象的立体的和动态的观念,并以此作为以后深入阐述其各种基本规律的出发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分层性。

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

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图2.l)。

地球的外部笼罩着大气圈,其中还可再分为散逸层、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圈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层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刚体部分),岩石圈的表层分布着很薄的一层沉积岩石圈及地表风化壳和土被层;岩石圈以下的地球内部是地幔的大部和地核;此外,在海陆表面还存在生命物质,它们组成生物圈。

所有这些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而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这后一种组合形式的四个地圈不仅是紧密地接触,而且是多方面地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新的、比较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的一个复合圈层,即地理圈。

它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朝向宇宙空间,正像一个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壳”。

因此,人们也把自然地理环境称作“地理壳”。

这个名称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外形和空间位置。

然而,要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即确定它的范围和边界,却是一个棘手的科学课题。

我们知道,客观物体的边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突变的鲜明边界。

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一个面(没有厚度),界面两侧物质(体系)的性质有明显区别。

例如海陆交界。

第二类是渐变的模糊边界。

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现一个过渡区间,其内不同属性的相邻两物质(体系)并存,且一方属性逐渐消失而另一方属性逐渐显著。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笔记中国的自然环境2.1 中国的地势地形1、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分三级阶梯分界线:第一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第三阶梯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

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

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四川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2 中国的气候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2、季风气候显著: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

) 我国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初中地理必备知识大串讲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初中地理必备知识大串讲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1、我国地形的特点:①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②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①地形复杂多样:(在图中找到以下地形区)地形地形区特点平原A 东北平原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地B 华北平原黄土地C 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高原1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3青藏高原雪山连绵海拔最高的高原4云贵高原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盆地①准噶尔盆地我国纬度最高的盆地②塔里木盆地我过面积最大的盆地,内部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①山区面积广大: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3,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60%。

(山地是我国各地性类型中占比重最大的。

)有利: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不利:山区地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在开发山区时,应避免发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②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三级阶梯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③柴达木盆地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被称为“聚宝盆”④四川盆地天府之国紫色盆地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山脉分界线两侧地理事物秦岭北侧:北方南侧:南方天山北侧:准噶尔盆地南侧:塔里木盆地大兴安岭东侧:东北平原西侧:内蒙古高原太行山东侧:华北平原西侧:黄土高原巫山西侧:四川盆地东侧:长江中下游平原武夷山西侧:江西省东侧:福建省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对河流流使我国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第二节气候1.我国气候基本特征: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2.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

夏季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降水最多的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3.按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由于老师的课件很乱, 请注意结合课本复习。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填空1、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是又许多要素如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

2、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3、自然地理环境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4、二、名词解释5、1.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 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 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6、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7、地球表层系统: 1.定义: 由地球表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开放系统。

它是地球上大气、水体、岩石、生物相互接触、相互渗透的部分;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直接影响的部分;是地球最有序的部分。

8、边界:上边界:大气对流层的顶部,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在极地上空约8km, 赤道上空约18km, 平均在10km左右。

下边界:岩石圈上部沉积岩层达到的深度,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约4-5km。

9、环境: 上边界以外的大气上层和下边界以外的岩石圈下层及岩石圈以下的地幔部分和地核。

10、11、12、三、简答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其运动的过程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书形式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世界地理第二章 自然带

世界地理第二章 自然带

• 大西洋沿岸纬度地带性比较明显,太平洋东岸经度地带性 表现明显。
主要自然带的定量特征
自然地带本质上是自然地理系统,其中生态系统 是其核心子系统。 一般而言,在陆地自然带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和生产率最高,草原生态系统次之,而荒漠生态系统 最低。 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率可以作为人类对自然 地理环境的诊断指标。
冰原带
极地冰原带
自然带
全球陆地自然带
名称
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 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荒漠草 原带 亚热带森林带 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阔叶林带 (夏绿林) 亚寒带针叶林 带 苔原带
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干湿季气候 热带干旱类型 亚热带半干旱类型 西:地中海式气候 东: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温带干旱气候 温带半干旱气候 西:温带海洋性气候 东: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
自然带
热带荒漠带
自然带
5.亚热带森林带
该自然带面积广大,纬向地带性受到破坏,自然带被大陆内 部的荒漠草原隔开,分成西岸和东岸两种类型。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北半 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 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非洲的西南端以及南美洲 西岸的智利中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夏干型,又称地中海式气候。 这里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发育着褐色土。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 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 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的东南部。亚热带大陆东 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主要形 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自然带的形成及演化
• 自然带的演变是整个地理环境综合演化的 结果,它与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演 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二地理知识点大全总结

高二地理知识点大全总结

高二地理知识点大全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涵盖了丰富多样的知识点。

在高二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知识,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然环境及其变化。

以下是高二地理知识点的大全总结。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理学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组成部分。

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由内部核心、地幔和地壳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变化,公转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3. 大陆与海洋:地球表面覆盖着广阔的大陆和辽阔的海洋。

大陆是陆地的集合体,海洋则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0%。

4. 气候带与气候区:地球表面分布着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区,受到经纬度、海洋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了解人口的分布与迁移对我们理解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 人口分布:人口密集和稀疏分布在地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

2.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增长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包括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和人口控制等方面的议题。

3.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章农业与农村农业是人类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 农业区位与分布:农业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区位和分布,受到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2. 农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全球粮食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3. 农业方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关键。

第四章工业与工业区工业是现代社会的支柱,工业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1. 工业区分布:全球工业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受到交通、资源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2. 工业化进程与工业结构调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结构调整存在差异,受到人力、技术和市场等因素的制约。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为的⾃然地理环境,具有⼀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个地理圈。

2.⾃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圈、岩⽯圈的⼀部分、⽔圈、⽣物圈和⼟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圈,⼤⽓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构成的⽔圈以及疏松的⼟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是⾼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环状分布,⼆是地球表⾯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章1.天⽂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个天⽂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类理解的宇宙,是⼤约发⽣于100亿年前的⼤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且能发光;⾏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星更⼩,绕⾏星运动,并随⾏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也不发光;彗星是很⼩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星的基本特征 P11⽔星、⾦星、地球和⽕星,体积⼩⽽平均密度⼤,⾃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星;⽊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平均密度⼩,⾃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星。

共同特征:1)所有⾏星的轨道偏⼼率都很⼩,⼏乎都接近圆形。

2)各⾏星轨道⾯都近似地位于⼀个平⾯上,对地球轨道⾯即黄道⾯的倾斜也都不⼤。

3)所有⾏星都⾃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星和天王星外,其余⾏星⾃转⽅向也⾃西向东,即公转⽅向和⾃转⽅向相同。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境内在联系逐渐减弱以至消失的地方。
• 上述范围边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圈层之间、各组成 成分之间的联系远比该系统与其外部各圈层、各组成成分的联 系更为紧密,更为独特。
• 这个空间范围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
2. 牛文元在《自然地理新论》提出—— 自然地理面(近地表活动层)
1)有生命物质存在,内部联系紧密
• 对流层顶以上的大气层 缺少水蒸气,强烈的太阳短波辐 射使生命物质难以生存,气团 没有垂直变化,温度 分
布不受地表影响(受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影响极少)
• 对流层的性质则恰好相反,在下垫面(岩石圈和水圈)
的影响下,温度分布不均,气流产生水平和垂直运动,
并伴随水分循环,同时还把大气中所含的固体微粒、细 菌微生物带到对流层。(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联系 紧密)
3. A.N斯特拉勒
美国地理学家A.N斯特拉勒认为自然地理学研究领域 是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
范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
代表了讲求实际的研究方向。未划分出明确的界限, 极地、高山、沙漠很少有人类活动或人类足迹未到的地 方,这种直接相关环境的概念不清楚。
4. 陈传康见解
厚度——随研究范围大小和研究问题的性质而有差别。 研究范围越小,厚度小。研究范围越大,厚度大。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重点 讲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了 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 1、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圈层性 2、四大地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3、所有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上下成层组合、 相互交织组合 4、地理圈/地理壳——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 朝向宇宙空间。

第02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

第02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

第 1 级地带性差异:陆地 11 个自然带(图) 第 1 级非地带性差异:6 陆和 4 洋 第 2 级差异性:陆地 30 个自然地理区 第 3 级差异性:陆地 101 个自然地理副区
复习思考题

名词:自然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全球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 陆地自然带为什么会演化?

温带阔叶林带:位于温带草原东西两侧,降水 比较丰富的地区。在较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 干燥,为落叶阔叶林;在较低纬度地区,冬季 气候温暖,则为常绿阔叶林。多被开辟为农田, 天然森林保留地已很少。野生动物在平原地区 也很少,在山林中尚可见到的动物有熊猫、梅 花鹿等。
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亚欧大陆 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宽阔的带状 东西伸展。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 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由云杉、 银松、落叶松、冷杉、西伯利亚松等针 叶树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森林灰化土; 动物界主要以松鼠、雪兔、狐、貂、麋、 熊、猞猁等耐寒动物为主。
冰原带: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 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岛屿。全 年冰雪覆盖,气候终年严寒,最暖月 的平均温度低于0℃。植物非常稀少, 仅在高出于冰雪之上的岩崖上,才有 某些藻类和地衣的生长。动物界贫乏, 南极大陆没有陆生哺乳动物,仅在沿 岸地区特有企鹅一类的海鸟;在北极 诸岛上有时可以看到白熊和白狐;在 南、北半球冰原带的海水中,有鲸和 海豹等。
Ⅰ 1 4 2 Ⅲ Ⅳ Ⅴ 6 9 10 11 8 Ⅵ Ⅶ Ⅷ Ⅸ 12 Ⅺ 13 Ⅺ Ⅹ Ⅹ 5 7 9 8 10 Ⅷ 6 3 3 4 5 Ⅴ Ⅵ Ⅶ 9 10 10 Ⅷ Ⅸ 10 6 Ⅵ Ⅶ 4 Ⅳ Ⅴ 6 7 Ⅲ 5 3 2 Ⅱ Ⅱ Ⅰ
大洋自然带 Ⅰ. 北极带 Ⅱ. 副北极带 Ⅲ. 北温带 Ⅳ. 北亚热带 Ⅴ. 北热带 Ⅵ. 赤道带 Ⅶ. 南热带 Ⅷ. 南亚热带 Ⅸ. 南温带 Ⅹ. 副南极带 Ⅺ. 南极带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 分子、离子 氯化物, 氯化物,碳酸盐类 生物的分解物质
粘土和泥质页岩、 沉积岩石圈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粘土和泥质页岩 砂岩和灰岩等, 沉积岩石圈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粘土和泥质页岩、砂岩和灰岩等,其组成要素主要 为氧、 镁等元素及其化合物SiO2、AI2O3、 为氧、硅、铝、铁、钙、氢、碳、钠、钾、镁等元素及其化合物 CaO、CO2、H2O、Fe2O3、K2O、MgO、Na2O等。 、 、 、 、 等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物质 能量 地理要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补充)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补充)
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边界、组成、结构, 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边界、组成、结构,尤 其是时空结构的判别; 其是时空结构的判别; 难点:系统分类及判别。 难点:系统分类及判别。
相互联系,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四大圈层及相应的衍生圈层(物质) 四大圈层及相应的衍生圈层(物质)
大气圈的基本组成成分为空气, 大气圈的基本组成成分为空气,主要的 组成要素为氮( )、氧 )、氩 组成要素为氮(N2)、氧(O2)、氩 )、二氧化碳 (Ar)、二氧化碳(CO2)和水汽 )、二氧化碳( ) (H2O)等元素态气体及其化合物,另 )等元素态气体及其化合物, 外还有固体杂质等。 外还有固体杂质等。 对流运动,气态, 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 下界是海陆表面, 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 对流运动,气态,3/4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下界是海陆表面, 上界随纬度、季节等发生变化,平均10-12km。 上界随纬度、季节等发生变化,平均 。 特点:对流作用强烈,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特点:对流作用强烈,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 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处于大气圈、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处于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3个无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中 个无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中, 水圈和岩石圈 个无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中, 大约为地表上下约100米厚的范围。 米厚的范围。 大约为地表上下约 米厚的范围
3.8 5 16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二、能量组成 能量组成 地球内能 太阳辐射能( )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99.98%) 其他的能量来源(宇宙射线、潮汐能、风能等等) 其他的能量来源(宇宙射线、潮汐能、风能等等) 能量结构的特点
能量来源的自然性、单向性、无限性。 1)能量来源的自然性、单向性、无限性。 储能能量大,自调功能强(性质、复杂性)。 2)储能能量大,自调功能强(性质、复杂性)。 能量传输途径和转化形式多样性。 3)能量传输途径和转化形式多样性。 能量变化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4)能量变化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元素——组分组成结构表
范围 大气圈 生物圈 物质组成 空气 生命区域( 生命区域 ( 包括植 动物、 物 、 动物 、 微生物 等) 盐水和淡水: 盐水和淡水 : 海洋 河流、 水库、 、 河流 、 水库 、 冰 川 、 积雪 O、 Si、 Al、Fe等 、 、 、 等 无机物与有机物 元素组成 质量 ( T) ) 质量占比 厚度 ) 例 (%) ( km) 15 2
厚度约5公里,上面覆盖风化壳及土壤(达几十米);整个 厚度约 公里,上面覆盖风化壳及土壤(达几十米);整个 公里 ); 岩石圈经常处于运动状态,造成不同地貌形态; 岩石圈经常处于运动状态,造成不同地貌形态;表面的陆地部 分为人类和陆生生物的栖息场所;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 分为人类和陆生生物的栖息场所;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 提供矿质养分。 提供矿质养分。
• 自然地理系统的衍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自然地理系统的衍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土壤, • (1)陆地表面岩石风化壳及其表层的土壤,主 )陆地表面岩石风化壳及其表层的土壤 要分布于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 要分布于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 • (2)覆盖于岩石圈表面的大陆冰川,分布在大 大陆冰川, )覆盖于岩石圈表面的大陆冰川 气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 气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 • (3)富含生物有机体的海底软泥、湖底腐泥和 海底软泥、 )富含生物有机体的海底软泥 沼泽泥炭等类现代沉积物, 沼泽泥炭等类现代沉积物,分布在水圈和岩石 等类现代沉积物 圈的界面上
1、巨大的空间范围 、 外部或内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 (外部或内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 2、较小的空间范围(牛文元) 、较小的空间范围(牛文元) 3、根据研究目的作相应变化 、
上界是大气圈顶部:极地上空8 10km 赤道上空16 km; 16~ 上界是大气圈顶部:极地上空8~10km;赤道上空16~ 18km 平均13km。 km; 13km 18km;平均13km。 上下间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地壳的沉积岩石圈;水圈; 上下间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地壳的沉积岩石圈;水圈; 生物界
地表辐射收入与支出的代数和,即是辐射平衡,或称净辐射值。 地表辐射收入与支出的代数和,即是辐射平衡,或称净辐射值。
同纬度大洋辐射平衡值 比陆地高84—125千焦 比陆地高 千焦 平方厘米·年 耳/平方厘米 年
地球辐射平衡
辐射平衡值( )的应用1 辐射平衡值(R)的应用 用作划分地表热量带的指标: 用作划分地表热量带的指标: R<20千卡 < 千卡 千卡(83.68干焦耳 /平方厘米 年为寒带 干焦耳)/ 干焦耳 平方厘米·年为寒带 R在20一35千卡 83. 68—146.44千焦耳 /平方厘米 年为亚寒带 在 一 千卡 千卡( 千焦耳)/ 千焦耳 平方厘米·年为亚寒带 R在35—50千卡 在 千卡(146.44—209.2千焦耳 /平方厘米 年为温带 千焦耳)/ 千卡 千焦耳 平方厘米·年为温带 R在50一75千卡 在 一 千卡 千卡(209.2—313.8千焦耳 /平方厘米 年为亚热带 千焦耳)/ 千焦耳 平方厘米·年为亚热带 R>75千卡 > 千卡(313. 8千焦耳 /平方厘米·年为热带 千焦耳)/平方厘米 年为热带 千卡 千焦耳
其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对流层、陆地表面和整个水圈都直接参与太阳辐射引起 )大气对流层、 的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而且水团的底部和对流层的顶部都有生物 的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而且水团的底部和对流层的顶部都有生物 的生存; 的生存; 2)各大陆自表面到地下 深度内, 沉积岩, )各大陆自表面到地下5-6km深度内,一般都保存有沉积岩, 深度内 一般都保存有沉积岩 而沉积岩是由3个无机圈层的物质和有机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 个无机圈层的物质和有机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 而沉积岩是由 个无机圈层的物质和有机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 3)沉积岩层以下的热力条件是地热占优势,而且那里已没有空 )沉积岩层以下的热力条件是地热占优势, 液态水和微生物存在。 气、液态水和微生物存在。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 岩石、 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 自然综合体。 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 自然综合体
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范围和边界 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范围和边界
边界
1、突变的鲜明边界(行政界) 突变的鲜明边界(行政界) 渐变的模糊边界(GIS缓冲 城乡) 缓冲, 2、渐变的模糊边界(GIS缓冲,城乡)
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范围和边界 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范围和边界
物质的内在联系发生显著减弱处来确定其边界。 物质的内在联系发生显著减弱处来确定其边界。认为其上界以 对流层的高度为限(在极地上空约 对流层的高度为限(在极地上空约8km,赤道上空约 ,赤道上空约17km,平均 , 10km);下界包括岩石圈的上部(陆地上约深5-6km,海洋下深 );下界包括岩石圈的上部(陆地上约深 );下界包括岩石圈的上部 , 4km)。上下之间包括了大气圈的对流层、地壳沉积岩石圈、水圈以 )。上下之间包括了大气圈的对流层、地壳沉积岩石圈、 )。上下之间包括了大气圈的对流层 及生物圈。 及生物圈。
水圈 沉积岩 变质岩等 整个自然 地理系统
水汽、 N2、 O2、 水汽 、 15 0.025 4.0× 10 × CO2 主要元素(C、H 主要元素 ( 、 12 )、大量元素 大量元素、 等 )、 大量元素 、 1.60×10 0.000008 × 微量元素 溶解性气体( O2、 溶解性气体( 12 6.9 )、离子态 CO2等 )、 离子态 1.41×10 × 气体 19 93 1.9× 10 × 100
几个基本概念
太阳总辐射表征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 太阳总辐射表征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包括 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总辐射等值线基本沿纬线延伸, 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总辐射等值线基本沿纬线延伸,受陆 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显著偏离纬线方向。 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显著偏离纬线方向。
1)对流层、水圈、陆地表层直接参与 )对流层、水圈、 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 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 有生命物质存在。内部联系紧密。 有生命物质存在。内部联系紧密。 2)有沉积岩 。 ) 3)太阳能是主要能源 。 )
牛文元在《自然地理新论》提出 牛文元在《自然地理新论》提出——自然地理面 自然地理面 近地表活动层) (近地表活动层)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1)各种物质 )
作为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2)各种能量 ) 3)动态体系(地理要素) )动态体系(地理要素)
一、物质组成 物质组成 一类是无机组分,另外一类为有机组分。 一类是无机组分,另外一类为有机组分。 无机组分有三种,它们分别是:固体岩石、 液 无机组分有三种,它们分别是:固体岩石、 态水和气态空气。 态水和气态空气。 有机组分为活质有机体。 有机组分为活质有机体。
上限——在地球大气的近地面边界层顶部即: 在地球大气的近地面边界层顶部即: 上限 在地球大气的近地面边界层顶部即 自地表向上50~ 米的高度。 自地表向上 ~100米的高度。 米的高度 下限——太阳能量影响地面以下的终止线。 太阳能量影响地面以下的终止线。 下限 太阳能量影响地面以下的终止线 一般太阳能对地表影响作用的限度陆地部分为地下 25~30米深处海洋中为 米深处海洋中为100深处。 深处。 ~ 米深处海洋中为 深处 上下限的总厚度在内75~ 米之间——自然地理 上下限的总厚度在内 ~200米之间 米之间 自然地理 面 1)近地面空气运动——乱流。 )近地面空气运动 乱流。 乱流 2)支配物质和能量交换 。 ) 3)下限不超过外力的作用深度。 )下限不超过外力的作用深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