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 度 变 迁 纲 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制度经济学(宋雪莲)第9讲 制度变迁

16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政府的一般作用
界定和维护一定产权制度; 政府应该对有效的产权制度负责,这是政府 税收的依据之一; 产权制度是各种制度的基础; 制定和维护市场交易的各种制度; 削弱垄断,促进竞争的各种制度; 统一的货币制度; 统一的标准计量制度; 市场准入制度;
17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15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在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变迁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 重要的。 在非政府主导性的制度变迁中,政府不干预也是 至关重要的,不干预等于默认,等于间接支持。 因此,在一个国家整体的或部分重要的制度变迁 中,离开了政府的支持、扶持都是难以取得成 功的,即使是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有时也需要 政府加以确认,使其合法化。
12
制度变迁的方式
渐近式制度变迁与激进式制度变迁
激进式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变革表现为快速的、 飞跃式的质的变化过程。 激进式制度变迁的适用条件:
旧制度的弊病已充分暴露,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 员都强烈要求变革旧制度; 变革的目标比较一致,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 倾向于用某一种新的制度取代旧的制度; 社会发展比较均衡,地区间、阶层间在收入、教 育水平、价值取得等方面差距不大。在上述三 个条件下,采用激进方式进行制度创新,其代 价比较小,易获得成功。 但如果条件不具备强制推行激进式制度变迁,则 损失会更大
4
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的原因
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 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或提高 制度的成本与收益(直接的与间接的、物 质的与精神的、短期的与长期的)比。 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 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5
制度变迁的主体
个人或群体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阅读感受
它敦促我们反思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重新审视我们的经济发展路径,以期在新的历史阶段中 寻找到更加可持续、更加公平的发展模式。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经济学著作。无论大家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研 究者、还是对经济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无限的启示和收获。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目录分析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是1992年商务印书馆的图书,由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 斯·诺思所著。本书主要讲述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经济结构和变 革的内在,对于理解经济现象有深远影响。 本书的目录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第一章导言 这部分对全书的主题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明确指出了本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通过提出"经济史 的结构和变革"这一主题,表明了作者对经济史研究的独到见解和探索意图。
第四章经济发展的动力
这一章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因素。作者认为,经济发展的动 力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变革、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等多个方面。
目录分析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经济制度的变迁 这一章从经济制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经济制度的变迁。作者认为,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根本 保障,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第六章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政策 这一章讨论了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政策。作者认为,经济增长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人力资本投资、 产业升级等多种手段实现。而政策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来促进 经济的发展。
精彩摘录
摘录二:交易与产权的重要性
诺思在书中进一步指出,交易和产权是推动经济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人类受其自身生产能力和 生存环境的约束,只有通过交换即交易这一基本活动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和安全保障。而产权是交 易的基本先决条件,它提供了对资源的排他性控制,从而保障了交易的顺利进行和预期收益。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哎呀,今天咱们聊聊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真的是个大话题啊。
先说说,经济史就像一部厚重的书,里面藏着千百年来人们的智慧和教训。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经济就像一个庞大的拼图,有的地方拼得很好,有的地方却总是缺了那么一块。
历史上,不同的经济结构就像是不同的拼图块,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反正是千奇百怪,各有各的样子。
比如说,早些年,农耕社会就是个大头,大家都在田里忙活,丰收的时候真是乐开了花。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来了,工厂冒烟,机器轰鸣,大家纷纷从田里跑出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那个时候啊,城镇也跟着热闹起来,人们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经济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
你知道吗,变迁这两个字看似简单,但其实背后可是风风雨雨,波澜壮阔。
历史上很多时候,经济的变化并不是一帆风顺。
就拿大萧条来说吧,那个时候可真是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担心明天能不能吃上饭。
经济结构的崩溃让无数家庭陷入了困境,街头巷尾都是失业的人。
人们开始思考,经济到底是什么?是财富的积累,还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这时候,相关部门也开始介入,尝试通过各种手段来调整经济结构,比如实施一些,刺激经济复苏。
哎,这就像是医生为生病的经济打针,虽然过程有点痛,但总归是希望能治好病,恢复健康。
说到结构与变迁,其实它们就像是一个老夫老妻,虽然有时候会吵架,但总是相互依存的。
经济结构的变化,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变迁。
就像现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让大家的生活方式彻底变了样。
谁还愿意走出门去买东西?现在随便点几下手机,吃的穿的都送到家,方便得不要不要的。
可问题是,这样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比如就业问题。
传统的行业面临着冲击,很多人不得不重新学习新技能。
这就像是上了一个舞台,今天唱这个,明天唱那个,谁也不知道明天的曲调是什么。
然后,咱们再聊聊全球化,这也是个不得不提的词。
全球化就像是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连在了一起,让不同的文化、经济在这里碰撞。
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

老制度主义:(对他的历史地位以及理论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可以参看张宇燕1993的论文、Ekelund and Hebert1997的第16章以及贾根良1999的论文)凡勃伦(老制度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必读!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 New York, Macmillan, 1908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 (l904),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78The Instinct of Workmanship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 New York, Macmillan, 19l4The Higher Learning in America: A Memorandum on the Conduct of Universities by Business Men, New York, B. W. Huebsch, l918The Place of Science in Modern Civilization (l9l9),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l990 The Vested Interests and the State of the Industrial Arts, New York, B. W. Huebsch, 19l9The Engineers and the Price System (192l),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1ishers, 1983 Absentee Ownership and Business Enterprise in Recent Times, New York, B. W. Huebsch, l923A Veblen Treasury: From Leisure Class to War, Peace and Capitalism,ed. Rick Tilman,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1993康芒斯:《制度经济学》(重视国家和法律制度的作用,他还以对劳动问题的研究而闻名)米歇尔:以货币、物价和危机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经验资料和统计分析。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一、作者与书籍简介诺斯,1920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1942年和1952年分别获得伯克利克里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加利福利亚大学经济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46年至1982年间曾先后任教于伯利克里加利福尼亚大学、华盛顿大学、赖斯大学和剑桥大学。
1982年,他重新回到华盛顿大学任教,在校经济系任亨利·R·卢斯讲座法律与自由教授。
此外,他还担任过《经济史杂志》副主编、国民经济研究局理事、东部经济学会会长、经济师协会会长和西部经济协会会长等职务。
这部书是注重于“史”还是“论”?《西方世界的兴起》的出版可谓是一书激起千层浪。
不过,这篇论更注重的实史——历史的史实,而诺斯教授在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则更注重论——历史的理论。
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提出了在新经济史学派中独执牛角、独领风骚的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触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诸多方面,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与其说,该书是对经济师进行细致缜密研究的专著,还不如说是一部洋洋洒洒、高屋建瓴的史论。
尽管该书篇幅不大,也没有经济始终的数量研究方面的具体研究的新成果,但他却在西方经济史学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因为他为经济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前景,即:根基与当代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而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阐释历史。
二、本书概况顾名思义,看文章更是得如此,要想对一本的总体意思、中心内容有准确的把握,首先有必要对题目进行推敲与研究。
在对《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进行阅读的时候,我我们首先度需要对其中一些概念进行厘清,以保证对文章的中心把握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偏差。
首先体制不同于制度。
体制一般指系统,如我们惯用的的说法中常会说“资本主义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其所涉及的是一个有机系统,而并非指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制度,则是被设计出来的规则、程序以及内心层面的行为规范等。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书笔记道格拉斯•C•诺斯根据丰富的经济史资料,突出了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假设,并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诺斯模型。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有三大理论支撑:即实施产权主体的国家理论、在体制中有效激励个人与集团的产权理论以及影响人们判断外界行为的意识形态理论。
1.国家理论。
传统的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的特性,其中最有影响的也不外乎是契约理论和掠夺理论。
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源于契约,若国家主体能够明晰地界定出一套产权,并提供一个有效率地开发资源的平台,它就能推动经济的增长,促进整个社会财富的增加;掠夺理论认为国家是集团或阶级的代理人,如果国家较好地界定出了一套产权,仅仅使拥有权力的集团获益最大化,就只能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不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只会导致人为的经济衰败。
而诺斯认为这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把契约论与掠夺论统一了起来,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并且构造了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
在诺斯的国家模型中, 行为主体由统治者、代理人、竞争者和选民构成。
该模型中的国家具有三个特征:其一是统治者在与选民的交换过程中, 国家为取得收人而向选民提供“保护”和“公正”的服务;其二是国家统治者为达到国家收人最大化而为每一个社会集团设计产权;最后是由于国家组织者总是面临其他国家和现存社会中可能成为未来统治者的个人的潜在竞争, 因此, 统治者垄断权力的程度是“各个不同选民集团替代度的函数”。
2.产权理论。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指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是由于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 对市场中考核费用与科层管理的度量费用选择决定着企业行为存在的边界。
”诺斯指出,国家既有动机建立适宜自己的产权结构以使得统治者获得的租金最大化,也有降低经济组织中的交易费用以使得社会产出最大的动机,但统治集团效益最大化和降低交易成本两个目的存在着不一致性。
历史必修2《经济史》整体结构和思维导图(复习用)

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的形成和
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 结构的变动与 资本主义的曲 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道 路
1.发达的古代
1.开辟新航
1.自然经济的
1.社会主义建
农业。
路。
解体。
设的起步。
2.领先世界的
2.殖民扩张与
2.洋务运动。
2.探索与失
古代手工
世界市场的
3.民族资本主
误。
业。
拓展。
义的初步发
革。
化。
4.报刊事业的
义的新变
3.世界经济的
发展。
化。
全球化趋
5.影视事业的
势。
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
义建设
世界经济的全
球化趋势
1.物质生活与
1. 1929-1933
1.从战时共产
1.战后资本主
习俗的变
年资本主义
主义到斯大
义世界经济
迁。
世界的经济
林模式。
体系的形
2.路上交通事危机。2.第源自次世界成。业的发展。
2.罗斯福新
大战后苏联
2.世界经济的
3.通讯工具的
政。
的经济改
区域集团
变迁。
3.战后资本主
3.伟大的历史
3.古代商业的
3.第一次工业
展。
转折一十
发展。
革命。
4.民族工业的
届三中全会
4.古代的经济
4.第二次工业
短暂春天。
的召开。
政策。
革命。
5.民族工业的
4.经济体制改
曲折发展。
革。
5.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制度变迁理论

整体变革式制度创新会受到旧制度的顽强 抵抗,特别是那些旧制度的受益者会千方百 计阻挠新制度的建立,因此,整体变革式的 制度创新往往会导致社会震荡和冲突。
局部制度变迁: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 ,如粮食流通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社会 保障制度变迁等等。与局部制度相对应的制 度均衡称之为局部制度均衡。当然,这种变迁 也可以与整体制度变迁同时进行,因为整体制 度变迁就是由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加总
制度变迁的各种方法、途径不能等同于制度 变迁本身,因而,制度创新是导致制度变迁 的方法、途径,而不是制度变迁本身。
二、关于制度变迁的事例 Fatherhood economics
人们会对制度产生需求, 是因为制度能够 给人们提供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这种方便和 利益就是制度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当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时,人们渴望有法 律法规以及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以有效地制止 这种状况。
公共性(面向全体公民)
目标多元性(测量其绩效更为困难)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的两面性:积极 性与消极性。(诺斯悖论)
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国家权力 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同时,国 家权力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 ,因为,国家权力不仅具有扩张性质,而且 其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人权利实现的,在国 家的侵权面前,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导致无 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这就是有名的“ 诺思悖论”。
张宇燕在华南师范大学演讲
路径依赖的存在提醒人们在进行制度创 新时,初始的制度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初始 的制度选择有差错,将可能会使整个制度创 新最终远远偏离目标,即“差之毫厘,失之 千里”。
路径依赖要求人们在渐进的过程中,做 出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要十分谨慎地不仅 要考虑其直接后果,还要研究其长远的路径 影响,以免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形。而且在偏 离的路径上走得愈远,回到正确路径需要的 代价就会愈高,以致最后导致整个制度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度变迁纲要——读《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因为建立了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诺思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是诺思的重要著作之一,发表于1981年(有关诺思著作见附录)。
诺思认为经济史的核心问题是:一,解释决定和衡量一种经济体系实绩的制度结构;二,解释这制度结构的变迁。
该书旨在为分析经济史实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在该书中,“结构”一词指制度框架,“变迁”一词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pp.225)。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pp.225-226)。
(注:制度是人类创造的约束条件它们为政治经济、社会交往提供了结构。
正规的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财产权利等等。
非正规制度包括禁忌、习俗、传统、社会谴责、行为规范等等North,1991, “institutions”, J.E.P. Vol 5, No.1 Winter pp.97-112)。
本文按照《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顺序,第一部分是解读理论(该书第1篇);第二部分是解读历史(该书第2篇);最后一部分是要点和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一.理论诺思的制度理论有三大理论基石:1、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2、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3、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
1.国家理论关于国家的存在有两种解释:契约论(以卢梭为代表?)和掠夺(剥削)论(以马克思为代表?)。
契约论认为国家起源于契约。
掠夺论认为认为国家是某一集团或阶级的代理者,它的作用是代表该集团或阶级的利益向其他集团或阶级的成员榨取收入。
诺思认为两种理论都是不全面的(pp.22),因为契约论解释了最初签订契约的得利,但未说明不同利益成员其后得最大化行为,而掠夺论忽略了契约最初签订得得利而着眼于掌握国家控制权得人从其选民中榨取租金。
他提出了“暴力潜能”分配理论把两者统一起来。
契约论假定主体间暴力潜能得平等分配,而掠夺论假定不平等的分配。
诺思构造了一个统治者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国家模型,该模型中的国家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国家为取得收入而以一组被称为「保护」和「公正」的服务作为交换;第二,为使统治者收入最大化而为每个不同的集团设计不同的产权;第三,面临能够提供同样服务的潜在对手的竞争,这些对手是其他国家和现存政治─经济单位中可能成为潜在统治者的个人。
在这个模型里,诺思解释了经济史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解释了产生无效率产权与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家扩展趋势;另一方面,解释了导致经济变迁并最终致使经济衰退的所有国家的内在不稳定性。
诺思的国家模型有四个主体:统治者、代理人、竞争者和选民(如下图所示)。
统治者与选民的关系印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诺思认为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
它有两个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二是,在第一个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pp.24)。
由这两个目的可以得出3个重要的推论:1、这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经常存在着持久的冲突;2、国家基础结构的创立旨在界定和实施一套产权,并指定统治者代理人的权力代表;3、统治者提供的服务有着不同形态的供给曲线。
用国家理论解释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使诺思超越了新古典增长理论。
在该书的开篇诺思就对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了批评。
它在解释长期的经济史中的变迁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国家最佳规模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毫无疑问,国家在提供服务方面存在规模经济优势。
国家规模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地理因素;第二,军事技术。
2.产权理论科斯在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 1937)中发问为什么存在企业。
他认为企业能够超越市场在于企业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对市场上的考核费用与科层组织的度量费用抉择决定了企业的边界。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认为企业内的对生产(Team Production)具有规模经济。
张五常把企业看成一组契约。
诺思认为为了分析经济组织,我们必须结合国家理论来运用交易费用理论(pp.35)。
因为国家仅仅在使那些统治国家的人的福利最大化目标的范围内促成和界定有效率的产权,并且统治者租金最大化和降低交易费用两个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的。
由于稀缺性和竞争的存在,那么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将替代无效率的组织形式。
但是国家征税形式能改变相应的考核费用和相应的组织。
诺思认为,假如对统治者来说是有利可图的话,那么非自发的组织形式将出现。
假如来自内部或外部较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对统治者的生存产生威胁的话,那么相对无效率的组织形式将存在下来(pp.45)。
3.意识形态理论大多数经济学家在对待意识形态上都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
确实,在新古典经济学范式里难以考虑意识形态问题。
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
每个人都有机会主义倾向。
搭便车行为无处不在。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给我们太深的印象了。
他发现,当个人在团体活动中收益大于成本时或个人被迫卷入活动中时,一个小集团就会产生;当成员能得到排他性的个人收益而外人却不能获得时,大集团就会出现。
他同时指明,当大集团被组建并产生变动,而这并没有给成员们带来排他性的收益时,他们将趋于不稳定和解体。
统而言之,当个人仍能通过“搭便车”方式得益时,理性人就不会承受参与大集团活动的成本(pp.10-11)。
但是我们现实中观察到太多的反面事实了。
诺思并没有否定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而是觉得个人效用函数远比新古典理论迄今为止体现的简单假定复杂。
社会科学家的任务是拓展理论以便能预言人们什么时候像搭便车那样行动和什么时候他们不那样。
理论不扩展,我们就无法说明由大团体行为所导致的大量现实的变化(pp.50)。
马克思主义者把阶级做为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模式,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诺思并没有完全同意马克思主义者的套路。
他认为解释经济史中的制度变迁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理论。
二.历史1.第一次经济革命及其组织结果第一次经济革命是指发生在1万年前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业向定居农业的转变。
诺思采用一个比较静态经济模型来考察可以用来解释第一次经济革命的条件。
大致有三种变化可以用来解释从狩猎业向农业的过渡:第一,狩猎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劳动力规模的扩大导致人类从一个单纯的狩猎者逐渐向农民转变。
这三种变化分别地或共同地在发挥作用。
但是以上3种解释与历史事实上都没有完全吻合。
诺思从产权理论角度对狩猎业向定居农业地转变做出解释。
他认为作为排他性地公有财产而组织起来的原始农业,从产权的效率来看,优于狩猎业(pp.90)。
狩猎的公有产权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的差异是解释第一次经济革命的关键。
这里的排他是群落与群落之间。
而部落是作为一个共同体存在的。
此时没有主要考虑群落内部的产权清晰是有其合理性的。
第一,群落的成员数量比较少,监督比较容易;第二,群落可以通过规则、禁忌和戒令来约束其成员。
经济的实绩取决于这种经济的组织结构。
这里主要考察从定居农业的出现到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八千年间经济结构的变迁。
国家的出现是古代世界最主要的成就。
在这段时期里,国家的规模是越来越大。
2.封建主义的兴衰(公元500-1500年)诺思认为,人口变化和战争在解释有关结构转变中起关键作用(pp.143)。
战争是政治单位的规模和结构的决定因素,人口变化则通过影响土地和劳动的相对价格,从而在改变经济组织和产权中起着同样的决定作用。
庄园制是欧洲封建主义的主要特点。
领主是统治阶级,他们的生存及其原因依赖于军事技术。
封建主义产权实际上是有条件地转让土地使用权以换取军事服务。
庄园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农奴-领主间契约实施的性质。
领主给农奴提供土地使用权,农奴给领主提供劳役及其事物,相当于税收。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农奴为什么没有用货币缴税给领主?领主可以用农奴上交的货币去市场购买所需的物品。
这里涉及到通过市场获得消费品所需的交易费用与分配劳役的交易费用谁高的问题。
在第一次经济革命与第二次经济革命之间,欧洲处于马尔萨斯陷阱里。
十四世纪的瘟疫(黑死病)对欧洲的打击是致命的。
瘟疫再三复发。
人口出现了急剧的下降。
劳动相对与土地变得稀缺了。
农民在和领主谈判时的实力增强了。
这是导致庄园制解体的主要因素。
制度安排和产权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3.近代欧洲的结构与变迁(公元1450-1650年)在欧洲,从1450年至1650年这两个世纪中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大范围的探险、开发和贸易以及向新世界和印第斯的殖民;第二个特征斯,危机范围和政治-经济单位的结构转换(pp.162)。
这时期有四个主角国家: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格兰。
马尔萨斯危机依然是这时期欧洲发展的阴影。
十七世纪的危机横扫欧洲。
四个国家的情况如下:英格兰和荷兰因为产出增长快于人口增长而逃脱了马尔萨斯危机;法国尽管没有发生经济萧条,但明显地落后与英国;西班牙以前是欧洲最强地国家,但此时陷入了绝对下降的状态。
诺思结合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来解释这四个国家发生的不同。
国家一方面要保证统治者租金最大化,另一方面要降低交易费用以增加社会产出。
这其中国家与选民之间关于税收权的谈判实力对比决定产权配置。
在英格兰和荷兰这两个国家里,所建立的产权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资源,并把资源投入发明与创新活动之中。
而在法国和西班牙,税收地绝对量和取得财政收入地具体形式刺激个人做相反的事情。
法国的三级会议制增加了法国皇室和官僚机构的收入,但对生产率的影响却是抑制了经济增长。
把梅斯塔作为皇室筹措与摩尔人作战经费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西班牙堕落根源。
国家行政垄断对生产的破坏是极大的。
但是,西班牙却转让垄断权当作收入的主要来源。
垄断、重赋和没收的结果是贸易和商业的衰落(pp.171)。
而贸易和商业的发展是荷兰经济的主要动力(pp.173)。
贸易的扩张提高了荷兰市场运行的效率。
英国经济能成功地拜托17世纪地危机,可以直接地归因于逐渐形成地私有产权制度(pp.174)。
4.第二次经济革命及其后果技术使用同样面临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约束。
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技术的新发明更加容易。
诺思认为产生第二次经济革命可以分成三步。
第一步是科学法则的提出;第二步是产业革命期间科学家与发明家之间的知识交流;第三步是产权的演变,使私人收益率更接近于社会收益率。
诺思在这里是明显的制度派(制度先于技术)。
产业革命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
早在产业革命之前,英国就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独占法》。
但其实比专利法本身更重要的是一个非人格的法律的建立和实施,这个法律要保护和执行界定产权的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