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巨大,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相对较弱,因此成为了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大学生受骗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大学生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案例一:网络兼职诈骗小李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某天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招聘兼职的广告,声称只需在家上网,每天工作几小时,就能轻松赚取几百元。

小李心动之下,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添加了对方。

对方要求小李先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并承诺工作后会返还。

小李在没有核实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便按照要求转账。

结果,对方收到钱后便消失无踪,小李意识到自己被骗。

分析:此类诈骗利用了大学生想要兼职赚钱的心理,通过虚假的招聘信息诱导受害者交纳所谓的保证金或培训费。

大学生在寻找兼职时,应通过正规渠道,对于要求先交费的工作要格外警惕。

案例二:虚假购物诈骗小张在网上看到一款手机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便决定购买。

在与卖家沟通后,卖家要求小张通过非官方渠道转账支付。

小张转账后,卖家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发货,最后直接失联。

小张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虚假购物诈骗。

分析:虚假购物诈骗通常以低价诱惑消费者,然后通过非正规渠道要求转账。

大学生在网购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平台,对于价格异常低廉的商品要提高警惕,避免私下交易。

案例三:冒充熟人诈骗小王收到一条短信,称是其好友小赵,因为手机丢失,需要小王帮忙转账给一个紧急联系人。

小王没有多想,便按照短信中的指示进行了转账。

后来,小王联系到小赵,才知道小赵的手机并未丢失,自己遭遇了冒充熟人的诈骗。

分析:冒充熟人诈骗利用了受害者对熟人的信任,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诈骗。

大学生在接到此类信息时,应先与熟人直接联系确认,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

案例四:虚假奖学金诈骗小刘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学校财务处的工作人员,通知小刘获得了一笔奖学金,并要求小刘提供银行卡信息以便转账。

真实大学生法律案例(3篇)

真实大学生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某高校大学生,性格开朗,热爱生活。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同时积累社会经验,小明决定在课余时间找一份兼职工作。

某日,小明在校园内看到一则招聘兼职的广告,内容是某知名电商公司招聘兼职客服,待遇优厚,工作时间灵活。

小明心想,这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于是毫不犹豫地拨打了广告上的电话。

二、事件经过小明拨通电话后,对方自称是该电商公司的招聘负责人,询问了小明的个人信息后,便安排小明填写一份兼职申请表。

填写完毕后,对方告诉小明,由于公司业务繁忙,需要提前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保证兼职工作的顺利进行。

小明觉得有些疑惑,但还是按照对方的要求,通过支付宝向对方账户转账了500元。

几天后,小明收到了一份兼职合同,合同中约定了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

小明仔细阅读后,发现合同中有一条条款,即如果小明在兼职期间离职,需向公司支付违约金1000元。

小明觉得这条条款不合理,但对方表示这是公司的规定,不能更改。

小明无奈之下,只能同意。

然而,当小明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到公司报到时,却发现该公司并非真正的电商公司,而是一家骗子公司。

该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小明工资,并要求小明支付违约金。

小明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于是向警方报案。

三、法律分析1. 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骗子公司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小明500元保证金,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2. 劳动合同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一、案例事件:案例一:王龙同学兼职不慎受骗.某课外补习学校与附近其他几所学校因生源的恶性竞争存在矛盾,因此捏造是非,制造谣言并做成传单散发。

该补习学校为了逃避责任便招聘一些兼职大学生帮其派发。

该同学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因不知或无视其传单内容可能引起的社会纠纷或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帮其派发。

后有人举报,该同学被带到当地派出所协助调查。

学校得知消息后,马上指派老师出面协调,并将该同学带回学校处理.案例二:常洁同学被某咨询公司聘为教育顾问.其工作就是在公司负责接待工作,介绍公司的具体情况。

工资可月结也可日结。

当同学去了以后,公司以办工作为名收取押金.同学交了钱以后就没动静了.每次与公司交涉,该公司都以各种理由一拖再拖,直到没消息了.辅导员了解情况后,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一起去公司要回了押金。

二、案例主题:本着“以生为本、强化服务”的理念,加强大学生安全法治教育,提高学生在兼职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兼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三、案例背景: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有很多人有兼职的经历和需求。

它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锻炼自己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和改善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

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了他们涉世不深、不知如何维权等特点,给大学生设计陷阱,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兼职时上当受骗。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一)高度重视,及时处理。

辅导员接到学生受骗消息后,马上展开调查,了解情况,并于第一时间向所在院系领导和学工部做了汇报.学校高度重视,指派保卫处、学工部代表学校与工商局、劳动仲裁部门、派出所及学生兼职公司取得联系,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争取同学利益最大化。

(二)教育引导,提高认识。

待事件平息后,学校对涉及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客观分析该事件的性质、危害及产生的原因,帮助受骗同学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确指出今后应注意的事项,使同学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三)以此为鉴,强化教育.事件中涉及的学生是个别的,但校园内正在从事社会兼职或有兼职需求的学生却很多。

大学生身边法律案例(3篇)

大学生身边法律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法律风险。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大学生身边的法律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一、案例一:大学生兼职遭遇侵权案例简介:小王是某大学的一名大一新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利用课余时间在一家餐厅做兼职服务员。

某日,小王在打扫餐厅时,不慎将清洁剂溅到顾客身上,导致顾客受伤。

顾客要求餐厅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2万元。

餐厅认为小王是兼职,应由其自行承担赔偿责任,双方协商未果,小王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王在餐厅兼职,属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餐厅与小王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侵犯了小王的合法权益。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小王在执行工作任务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应由餐厅承担侵权责任。

法律启示:1. 大学生在兼职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 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因疏忽造成他人损害。

3. 如遇到侵权行为,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案例二:大学生网络购物遭遇诈骗案例简介:小李在一家网络购物平台上购买了一部手机,支付了5000元货款。

收到手机后,小李发现手机存在质量问题,遂要求卖家退货。

卖家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货,小李遂向卖家索要退款。

卖家以退款需要收取手续费为由,要求小李支付1000元。

小李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遂报警。

案例分析:本案中,卖家以退款为由,要求小李支付手续费,属于典型的网络诈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法律启示:1. 大学生在网购时,要提高警惕,避免遭遇诈骗。

大学生系列法律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系列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法律问题的增多。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法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有所帮助。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大学生兼职被拖欠工资案情简介:小王是一名大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在一家餐厅做兼职。

然而,在兼职期间,餐厅老板以各种理由拖欠小王的工资。

小王多次与老板协商,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在本案中,餐厅老板拖欠小王工资的行为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小王可以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老板支付拖欠的工资。

2. 案例二:大学生网络侵权案情简介:小李是一名大学生,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人照片上传至网络,导致他人名誉受损。

受害者将小李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小李未经他人同意上传他人照片,侵犯了受害者的肖像权和名誉权。

小李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包括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3. 案例三:大学生借贷纠纷案情简介:小张是一名大学生,为了筹集学费,向同学小王借款。

借款到期后,小张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偿还借款。

小王将小张告上法庭,要求其归还借款。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在本案中,小张与小王之间存在借款合同关系,小张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归还借款。

然而,由于小张家庭经济困难,法院可以依法判决减轻小张的还款责任。

4. 案例四: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案情简介:小赵是一名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未经他人同意,抄袭他人论文内容。

学校发现后,对小赵进行了处分。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禁止他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他人作品。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近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不惜降格以求。

特别是许多外地大学毕业生,到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很容易上当受骗。

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到您!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一中介与医院成“联档模子”“一条龙”骗取“体检费”在广州市中心有不少"辉华贸易公司"张贴的职业介绍和招工广告,招聘的工种包括"经理助理、销售业务员"等,最低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

今年年初,有记者假扮成求职者暗访了这家位于白云区元下田村的辉华公司。

公司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在约10平米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没有营业执照。

一位自称是廖经理的人要求记者填写表格并开了一张到××医院体检的公函。

当记者提出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时,廖经理一口回绝,说只承认××体检科的检验报告。

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的××医院体检科,现场有很多人在排队体检。

他们自称都是看到广告前去应聘的,每人都按要求交了86元的体检费。

三天后,记者拿到了体检结果。

一向身体健康的记者,体检单却显示得了"大三阳"(慢性肝炎)。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现场40多名应聘者的体检单上竟有八成患有"大、小三阳"。

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记者多次打电话到该公司询问结果,得到的都是"把身体养好了再上班"的答复。

据知情人士介绍,“体检费”已被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永远无法上岗。

点评:专家指出,这种“黑中介”与医院联手,骗取求职者体检费的手法,确实让人防不胜防。

因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很难查处以这种手法诈骗钱财的“黑中介”和医院。

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保护能力。

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长一个心眼。

大学生法律典型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法律典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他们在校园内外的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法律案例,探讨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典型案例分析1. 案例一:大学生网络侵权案【案情简介】某大学学生小张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将某知名公司的商标图案用于自己的网店宣传,被该公司起诉至法院。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张侵犯了公司的商标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7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属于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小张的行为侵犯了公司的商标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启示】大学生应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在使用网络资源时,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2. 案例二:大学生借贷纠纷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小李通过网络平台借款用于购物,由于还款逾期,被借款平台起诉至法院。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李违反了借款合同约定,逾期还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小李未按时还款,侵犯了借款平台的合法权益,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启示】大学生在借贷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合同约定,按时还款,避免产生借贷纠纷。

3. 案例三:大学生校园暴力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小王与同学发生争执,在校园内进行暴力殴打,造成对方受伤。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王的行为构成校园暴力,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小王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启示】大学生应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4. 案例四:大学生劳动权益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小张在兼职过程中,因工资未按时发放,与雇主发生纠纷。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张的雇主未按时支付工资,侵犯了小张的劳动权益。

当代大学生法律案例精选(3篇)

当代大学生法律案例精选(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法律纠纷和案例也日益增多。

以下精选几个当代大学生法律案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一、案例一:大学生兼职遭遇拖欠工资【案情简介】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在一家网络公司兼职,双方约定月薪为3000元。

工作一个月后,小王完成了公司分配的任务,但公司以各种理由拖欠工资。

小王多次催要无果,遂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约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本案中,小王与网络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公司应当按照约定支付工资。

小王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

【案例启示】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应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如遇到拖欠工资等问题,应依法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案例二:大学生网络侵权纠纷【案情简介】某高校大学生小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侵犯他人版权的文章,被原作者发现并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小李立即删除侵权文章,并赔偿原作者经济损失。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得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其作品。

本案中,小李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案例启示】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商标权等合法权益。

如发现侵权行为,应立即停止侵权,并向权利人道歉。

三、案例三:大学生合同诈骗案【案情简介】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虚假广告,以低价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骗取消费者钱财。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小张已涉及多起诈骗案件,遂将其抓获。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构成诈骗罪。

本案中,小张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例启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

现代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3篇)

现代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小明,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学生。

2019年5月,小明通过一款在线社交软件结识了网友小李。

小李自称是某知名电商平台的运营经理,因公司业务需要,急需一批高端电子产品进行推广。

小李声称可以提供大量低价电子产品,并承诺高额利润回报。

小明见有利可图,便同意加入所谓的“电商团队”。

小明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搭建了一个虚假的电商平台。

他通过虚假宣传、低价销售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消费者支付货款后,小明并未将货物寄出,而是将钱款转给了小李。

小李则利用小明搭建的虚假平台,继续骗取其他消费者的钱财。

2019年8月,小明因涉嫌诈骗被警方抓获。

经调查,小明通过该诈骗手段骗取了多名消费者共计人民币20万元。

警方随即对小李进行了追捕。

二、法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 诈骗罪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2.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小明作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具备犯罪主体资格。

- 犯罪客体:小明侵犯了消费者的财产所有权。

- 犯罪客观方面:小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消费者财物。

- 犯罪主观方面:小明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

三、案例分析1. 犯罪主体:小明作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却故意实施犯罪行为,具备犯罪主体资格。

2. 犯罪客体:小明通过虚假宣传、低价销售等方式,骗取消费者财物,侵犯了消费者的财产所有权,符合诈骗罪的犯罪客体要件。

3. 犯罪客观方面:小明利用计算机技术搭建虚假电商平台,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消费者财物,符合诈骗罪的犯罪客观要件。

4. 犯罪主观方面:小明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构成诈骗罪,却故意实施犯罪行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符合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综上所述,小明涉嫌诈骗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大学生兼职法律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兼职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课余时间进行兼职,以增加社会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然而,在兼职过程中,大学生往往面临着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以某高校学生兼职纠纷为例,对大学生兼职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二、案例介绍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在课余时间通过一家网络招聘平台找到了一份家教兼职。

小王与家教机构签订了为期三个月的兼职合同,约定小王每周上门为学生辅导功课,每小时报酬为50元。

合同中明确了工作内容、工作时间、报酬支付方式等条款。

然而,在兼职过程中,小王发现家教机构并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报酬。

经过多次催讨,家教机构以各种理由推脱,甚至以小王工作质量不达标为由拒绝支付报酬。

小王无奈之下,向学校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

三、案例分析1. 案例涉及的法律关系本案例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小王与家教机构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2)家教机构与学生之间的委托合同关系;(3)学校法律援助中心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援助关系。

2. 案例涉及的法律问题(1)劳动合同的效力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在本案例中,小王与家教机构签订的兼职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具备法律效力。

(2)劳动合同履行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在本案例中,家教机构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报酬,侵犯了小王的合法权益。

(3)法律援助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的规定,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符合条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在本案例中,学校法律援助中心为小王提供了法律援助,帮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案例处理结果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帮助下,小王与家教机构进行了协商,最终家教机构同意按照合同约定支付报酬。

同时,法律援助中心对小王进行了法律知识普及,提高了其法律意识。

大学生兼职案例法律分析(3篇)

大学生兼职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进行兼职,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然而,在大学生兼职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以一个典型的大学生兼职案例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学生兼职提供法律保障。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为了积累实践经验,他在一家科技公司担任兼职软件工程师。

在兼职期间,小王完成了一项软件开发任务,但公司认为其工作成果不符合要求,拒绝支付报酬。

小王遂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报酬及赔偿损失。

二、案例分析1.兼职关系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在本案中,小王与科技公司之间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双方符合劳动合同的构成要件。

尽管小王与公司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不影响事实劳动关系的成立。

2.报酬支付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

在本案中,小王在科技公司完成了软件开发任务,双方之间存在劳动报酬的约定。

因此,科技公司应按照约定支付小王报酬。

3.赔偿损失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六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科技公司未按照约定支付小王报酬,已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者工资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二百以下的标准支付赔偿金。

4.劳动仲裁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在本案中,小王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符合法律规定。

三、法律建议1.大学生在兼职前,应充分了解兼职岗位的性质、工作内容、报酬标准等,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大学生兼职市场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为了缓解经济压力还是积累社会经验,很多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然而,兼职市场也存在着一些骗局,许多大学生在寻求兼职机会时不慎上当受骗。

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大学生兼职受骗的原因和应对之策。

案例一:网络兼职诈骗小明是一名大学生,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个看起来很靠谱的兼职广告。

网上招聘信息称,只需要通过手机上的某个应用进行简单任务即可赚取可观的报酬。

于是,小明下载了该应用,并跟着应用提示完成了第一次任务。

然而,小明再也没有收到过任务。

他试图联系工作人员,但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最终,小明不仅没有得到报酬,还丢失了一些个人隐私信息。

该案例中的骗局主要利用了大学生们对网络兼职的渴望和信任心理。

通过美化广告内容并通过虚假报道和假证明等手段,使骗子看起来非常可信。

然而,一旦有人上当受骗,他们往往很难追究到底。

应对之策:1. 提高警惕:要保持对各种兼职广告和招聘信息的警惕,尤其是那些报酬过高、任务过于简单或只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的兼职。

2. 多方求证:在接受兼职之前,应通过多个渠道了解公司背景、业务情况等。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咨询老师或就业指导中心来获取更多信息。

3. 避免透露个人隐私信息:不轻易提供个人隐私信息,尤其是与财务相关的信息。

如果需要提供,应先确认对方的身份和合法性。

4. 及时举报:如果发现兼职存在骗局,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或当地警方举报,以便他们能够进一步调查和警示其他潜在被害人。

案例二:传销兼职骗局小红是一名大学新生,她在校园里听说了一个能够轻松赚钱的兼职项目。

这个项目声称可以通过销售产品来赚取高额利润,并且声称可以帮助她在短期内获得成功。

于是,小红被说服参与其中并支付了一笔参与费用。

然而,小红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已经被这个项目所占据,她不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的学习和兼职。

而且,她发现很多同学也加入了这个项目,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最终,小红没有赚到钱,反而花费了不少金钱和精力。

大学生的法律案例及启示(3篇)

大学生的法律案例及启示(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他们在享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法律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大学生在法律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启示,以期帮助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预防法律风险。

二、大学生法律案例及启示1. 案例一:大学生网络侵权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人的作品上传至网络,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

原作者发现后,将大学生告上法庭。

启示: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时,要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随意上传、下载、传播他人的作品。

同时,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学会依法维权。

2. 案例二:大学生酒后驾驶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在酒后驾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对方受伤。

经法院审理,大学生被判承担相应责任。

启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严禁酒后驾驶。

遵守交通法规,关爱生命,关爱他人。

同时,要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3. 案例三:大学生合同纠纷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与一家公司签订实习协议,约定实习期间公司支付一定报酬。

然而,公司未按约定支付报酬,大学生将公司告上法庭。

启示:大学生在签订合同前,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如遇到不公平条款,要及时与对方协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4. 案例四:大学生校园贷纠纷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因急需用钱,向校园贷平台借款。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大学生发现借款金额远超实际借款金额,遂将校园贷平台告上法庭。

启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

在借款过程中,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避免陷入校园贷陷阱。

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学会识别非法校园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 案例五:大学生侵犯他人隐私案案情简介:某大学生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他人的个人信息上传至网络,侵犯了他人隐私权。

大学生典型法律案例剖析(3篇)

大学生典型法律案例剖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在校园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法律案例的剖析,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权益,提高法律意识,预防法律风险。

二、案例一:大学生网络侵权案1. 案例背景某大学生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将某知名小说的部分章节上传至网络平台,供他人免费阅读。

后该小说作者发现此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

2. 案例分析(1)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作品原件的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权人对其作品原件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

”第十八条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作品,侵犯著作权人权利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案例分析本案中,被告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上传至网络平台,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

法院最终判决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

3. 案例启示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侵权行为。

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著作权。

三、案例二:大学生人身损害赔偿案1. 案例背景某大学生在校园内与他人发生争执,导致对方受伤。

受伤者要求被告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2. 案例分析(1)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案例分析本案中,被告在争执过程中有过错,导致受伤者受到人身损害。

法院最终判决被告赔偿受伤者的经济损失。

3. 案例启示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应学会控制情绪,避免与他人发生争执。

如发生争执,应采取合法途径解决,避免造成人身损害。

四、案例三:大学生合同纠纷案1. 案例背景某大学生与某培训机构签订了一份培训合同,约定培训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培训。

后培训机构未能按合同约定提供培训服务,大学生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

2. 案例分析(1)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条:“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大学生兼职案例法律分析(3篇)

大学生兼职案例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毕业前进行兼职。

然而,在兼职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以一个大学生兼职案例为切入点,对其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二、案例描述小明(化名),某大学三年级学生,为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决定在课余时间进行兼职。

经过一番努力,小明找到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市场部实习生。

实习期间,小明主要负责撰写市场调研报告、协助策划活动等。

在实习过程中,小明发现公司存在以下问题:1. 公司未与小明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口头约定实习期为三个月。

2. 公司未按照规定支付小明实习补贴,仅口头承诺实习结束后给予一定的报酬。

3. 实习期间,小明因加班完成工作任务,但公司未支付加班费。

4. 实习结束后,公司未按照约定给予小明报酬。

三、法律分析1. 劳动合同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本案中,公司未与小明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违反了法律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 实习补贴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约定支付实习补贴。

本案中,公司未按照约定支付小明实习补贴,违反了法律规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支付实习补贴的,应当支付实习补贴。

3. 加班费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本案中,小明在实习期间因加班完成工作任务,但公司未支付加班费,违反了法律规定。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未支付加班费的,应当支付加班费。

4. 报酬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实习期等,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

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精选(3篇)

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精选(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其法律素养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本文精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法律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大学生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大学生盗窃案(一)案情简介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生盗窃念头。

在得知同学小王家中有一部价值较高的手机后,小张趁小王外出之际,将其手机盗走。

得手后,小张将手机以低价卖出,所得赃款用于购买生活用品。

(二)案例分析本案中,小张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首先,小张具有盗窃的故意,其明知盗窃行为是违法行为,但仍然实施了盗窃行为。

其次,小张实施了盗窃行为,将他人财物非法占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三)启示本案警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法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如申请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切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案例二: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一)案情简介2020年,某高校大学生小李在网上结识了一名自称“富二代”的网友。

该网友以投资为由,骗取小李的信任,让其投入大量资金。

后经调查,该网友实为一名诈骗犯,小李损失惨重。

(二)案例分析本案中,小李的行为构成诈骗罪的共犯。

首先,小李在明知对方为诈骗犯的情况下,仍然与其合作,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其次,小李实施了诈骗行为,骗取了他人财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三)启示本案提醒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在网络上交友时要谨慎,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以免上当受骗。

同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案例三:大学生侵犯他人隐私案(一)案情简介2021年,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同学小红的照片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导致小红的名誉受到严重损害。

大学生事例法律案例分享(3篇)

大学生事例法律案例分享(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步入大学校园,追求自己的梦想。

然而,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以一则大学生校园贷风波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急需资金解决学费和生活费。

在2019年,小明通过某校园贷平台借款2万元,约定月利率为2%,借款期限为12个月。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小明发现借款金额远超预期,实际还款金额高达5万元。

经过一番调查,小明发现该校园贷平台存在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于是,小明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二、案例分析1. 校园贷的法律问题校园贷是指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的一种短期、小额的信贷服务。

然而,近年来,一些校园贷平台利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经济能力较弱的特点,采取高利贷、暴力催收等手段,严重侵犯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211条规定,借款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

而校园贷的月利率高达2%,远超法律规定,属于高利贷行为。

2. 法律意识的重要性(1)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大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时,应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选择合法的借贷途径。

如遇到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要勇敢维权,向有关部门举报。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应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避免因攀比心理而陷入债务危机。

(3)提高法治素养。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法治教育,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治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启示与建议1. 加强法治教育。

学校应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完善法律法规。

针对校园贷等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 加强监管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校园贷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大学生典型法律案件分析(3篇)

大学生典型法律案件分析(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他们在校园内外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几起典型的涉及大学生的法律案件,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他们遵纪守法,健康成长。

一、案例一:大学生侵犯他人著作权案案件背景:某高校学生小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部尚未公开的网络小说,并下载至自己的电脑中。

随后,小李将该小说上传至某知名网络小说网站,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不久,原小说作者发现作品被侵权,遂将小李诉至法院。

案例分析:本案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是著作权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人对其作品享有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

小李未经原小说作者同意,将其作品上传至网络,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一)发表权;(二)署名权;(三)修改权;(四)保护作品完整权;(五)复制权;(六)发行权;(七)出租权;(八)展览权;(九)表演权;(十)放映权;(十一)广播权;(十二)信息网络传播权;(十三)翻译权;(十四)改编权;(十五)汇编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的;(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五)剽窃他人作品的;(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展览、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编、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七)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支付报酬而未支付的;(八)未经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录音录像制品的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出租其作品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九)未经出版者许可,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的;(十)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或者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或者录制其表演的;(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大学生法律风险案例(3篇)

大学生法律风险案例(3篇)

第1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转变,校园贷这一新兴借贷方式逐渐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然而,由于其监管不严、风险隐患多等原因,校园贷引发的悲剧屡见不鲜。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大学生法律风险案例的分析,揭示校园贷的风险,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由于攀比心理和过度消费,生活开销日益增大。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小明开始尝试校园贷。

起初,小明通过某知名校园贷平台借了5000元,用于购买电子产品。

由于利息较高,小明在还款期限内未能按时还清,导致借款额度逐渐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的借款额度不断增加,利息也随之上升。

为了偿还旧债,小明不得不向更多平台借款。

就这样,小明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债务越滚越大。

最终,小明无力偿还债务,被迫选择跳楼自杀。

二、案例分析1. 校园贷的风险(1)高利率:校园贷的利率远高于银行贷款,部分平台甚至高达50%以上。

高额的利息让借款人难以承受,容易陷入债务陷阱。

(2)暴力催收:部分校园贷平台采取暴力催收手段,对借款人及其家人进行恐吓、威胁,甚至侵犯人身安全。

(3)信息泄露:校园贷平台在借款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个人信息。

如果平台安全措施不到位,个人信息可能会被泄露,给借款人带来安全隐患。

(4)校园贷的监管缺失:目前,我国对校园贷的监管力度尚不足,部分平台存在非法经营、违规放贷等问题。

2. 小明的法律风险(1)违约责任:小明未按时还款,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小明应承担违约责任。

(2)个人信息泄露:小明在借款过程中,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

一旦泄露,小明可能面临骚扰、诈骗等风险。

(3)法律责任:如果小明被暴力催收,可能面临人身安全威胁。

此外,如果小明构成犯罪,还需承担刑事责任。

三、启示与建议1. 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益和法律责任。

在借贷过程中,要谨慎选择平台,避免陷入非法借贷陷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案例背景:“积累社会经验、挣点零花钱、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打发无聊的假期生活……”大学生利用假期做兼职大多都是出于这些目的,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了他们涉世不深、不计酬劳、不知如何维权等事实,使得大学生在兼职时上当受骗的事情频频发生。

案例1:交了中介费却找不到兼职。

某大学2004级的学生小马在期中考试后就开始联系寒假兼职了,可是直到期末考试时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从11月10日开始,我先后去了三四家中介公司,都让我先交押金,然后等消息。

”小马说,几经考虑之后,11月12日,刚参加完期中考试的她就和同学一起来到了街道口的某大厦上的一家中介公司,每人交了120元的“信息费”。

当时工作人员表示,她们一年内都可以享受公司提供的招聘信息,可两个星期过去了,中介公司并没有主动给她们提供信息,她打电话询问时,中介找了几个公司让她们去面试,而面试后,她们才发现这些公司都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广告,并没有委托中介来招聘。

据小马介绍,像她这样交了中介费却找不到兼职的同学太多了,由于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中介交涉,拖了一段时间后就只好放弃了。

案例分析:首先,由于大学生和中介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关系,只是合同关系,并不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内,因此一定要选择合法的正规中介。

最好对这个中介有所了解,看看他是否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办公设备的软硬件配备,工作人员的多少,是否有营业执照、职业介绍许可证等相关的合法执照证件,还有把中介老板等人的电话记好。

几个人一块有个照应,在工作之前把押金问题,工资问题都谈好,特别是押金的退回,工资的发放时间等。

其次,要熟悉相关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无权收取求职者抵押金、风险金等费用,兼职单位要求交纳押金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上当。

最后,如果发生求职纠纷,要采取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若上当受骗可到相关劳动部门进行投诉,也可以采取法律手段。

案例2:学生找兼职,一天被“忽悠”两次这天,小兰起了个大早,和11名同学一起,跟着中介公司在学校的学生“代理”(一名大二女生),坐车到五丁桥参加公司面试。

广告说明要招食品促销,报酬每天40至60元。

没想到,到了公司,一名工作人员撂下一句“没有合适的工作”,就叫坐了一个多小时车的学生回去。

好在还有另一个巧克力促销员的机会。

小兰跟另外9名同学准时赶到另一“学生代理”指定地点。

小兰和同学们一直等到12点,“学生代理”才出现。

“是个女生,个子小小的,卷发。

她说每人要先交30元中介费,交了就面试。

面试不成功就退还”,在不愿丧失机会的心理下,小兰和9名同学交了钱。

“代理”打了一个电话,商厦里出来一位姓王的女主管,自称分管该商厦的巧克力促销。

“主管很漂亮,穿职业装,拿着公文夹,看起来是个白领,讲普通话,很热情”,小兰和同学们打消了疑虑,觉得“她不可能是假的”。

不过,小兰仍有疑惑:面试地点不在公司,竟然在商场大门口的顾客休息处,在众目睽睽下进行。

当时,小兰心底宽慰自己:“这是考验。

”小兰第一个接受面试,“主管”好像也特别照顾,问的问题最多,但也不过两三分钟。

整个面试过程持续不到30分钟。

小兰要求当场给出面试结果,主管以“伤自尊心”为由拒绝,并说21日前最后答复。

小兰无奈地回了学校,心里隐隐约约觉得不踏实。

果然,小兰当天下午就打不通“学生代理”的电话了。

第二天,她和五六个交钱的同学再次赶到商厦询问,得知商厦巧克力销售的主管姓“周”,并说公司招人从不收取“中介费”。

小兰和同学明白,自己受骗了。

“小广告肯定不止贴在一所学校,上当受骗的肯定不止我们。

这样的事,很多找兼职的同学都碰到过,没遇到的,是那些不找工作的。

”小兰说。

面对损失,没有办法,因为找不到人,也找不到任何机构来负责。

案例分析在大多数高校的新生学前教育中,学校、辅导员都会不断提醒学生,提防虚假招聘,但很多涉世不深的大一新生,依然会掉入“陷阱”。

家境贫困生活压力大、经历单纯容易轻信、对招聘陷阱了解不够,这些都是大学生遭遇兼职骗局的主要原因。

最后要提醒大家: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坏人不再像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演得那样都长得一副鼠头鼠脑、贼眉贼眼,骗子脸上也不可能贴着“我是骗子”的标签,他们的骗术也与时俱进,像现在的高科技一样日新月异,让人防不胜防,请你打起百分之一千的精神。

职场资深人士建议大学生:通过中介公司求职,尽量不要一个人去,多邀请几个人做伴,万一出现问题也气壮。

校方、教师、同学介绍的兼职信息源相对可靠,网络、小广告和大街上偶遇的信息源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若是上网,就要上所在学校、所在城市影响比较大的网站,直接和寻找兼职的人联系。

若是女生,首先要考虑安全问题。

建议女大学生不要找离学校太远的地方,同时考虑兼职的环境。

比如做家教,如果学生住的地方很偏僻,或者附近经常有无业游民出现,建议不做。

另外,高校通过举办讲座、宣传展板、印发小册子等,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警惕心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典型案例]大学生张贴“牛皮癣”被抓去年“山洽会”前夕,市城管执法局霞山分局组织执法人员整治市区“六乱”现象时,当场抓住4名乱张贴非法小广告的大学生。

经查,这4人都是我市在校大学生。

此前,他们从网上联系见习工作时,被不法商家利用。

执法人员当场收缴了广告海报300多张。

该分局负责人考虑到他们还是学生,只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清理所贴路段的海报。

这4名大学生追悔莫及,表示再也不做有损城市形象的事情。

合法权益谁来保障被拖欠工资是大学生兼职时经常遇到的问题,而很多大学生因为不懂如何维权,只能自认倒霉。

2006年,小羽正读大二。

她与班上几个女生一起到学校附近一间托儿所做兼职,曾因工资问题与园长闹到派出所,后来她们掌握了确凿证据,才拿回了自己应得的工资。

“那是我们第一次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感觉不仅要懂法、守法,还要维权。

”专家提醒,大学生在兼职时也要与用工单位约定工作时间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及其支付方式、劳动条件等。

这样,一旦权益受到侵害,就能顺利维权。

此外,大学生还可向劳动保障部门投诉,但要注意收集必要的证据,如工作证件、领取报酬的签名单或可以证明在单位工作过的凭证等。

小刘曾在学校旁边的一间小餐馆做过兼职。

“我们一天工作至少3小时,一周下来才领到40多块钱。

也就是说我们每小时工资才2元,有时候甚至是1.5元。

”一个星期后,小刘和伙伴们曾联名要求加薪,但老板熟视无睹,一气之下,小刘离开了小餐馆。

《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许多从事计时工的劳动者会遇到用人单位只订立口头协议的情况。

而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订立口头协议,建立和确定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

此外,对于计时工而言,不存在试用期的问题。

兼职受骗屡见不鲜来到大学后,很多新生都有想去打工做兼职的想法,也许是锻炼能力也许是打发闲暇。

许多不法之徒看准这个时机,或欺骗或利诱,对大学生进行“剥削”。

住在一期的刘同学今年在读研究生,他曾经就吃过一次亏。

回忆当时的场景,他说,初次参加兼职的面试工作,他就被要求缴纳了120元的报名费。

面试通过之后,又要求交服装费。

这个时候他和同学才意识到面试公司的不对劲儿。

等他们返回那家公司时该公司却已待业。

然而,刘同学注意到过了不久后,那家公司又以相同的方式正大光明地开始“招聘”了。

编者按:为什么大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会遇到如此多不公正的待遇?在整个社会中大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在生活、工作中处处碰壁,实在是在所难免。

大学生怀着对家庭的责任,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身能力的肯定,叩响了社会的大门,但就是这样的现实社会,狠狠地打击了这些年轻者的美梦,面对着种种欺骗和伤害,我们真有种无能为力之感。

除了竖起更加坚固的心墙,我们更希望,学校和社会能真正给我们一次机会,一个平台,让年轻的光环照亮整个社会。

大学生的权利更应得到重视哪些方面存在侵权大学生群体侵权,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消费侵权:大学生消费侵权主要在日常生活用品、专业学习用品和电子消费类产品方面,主要表现在被迫消费、产品质量低劣、虚假宣传、售后服务水平等。

(二)勤工助学、实习侵权:大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往往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就业的单位。

在寻找过程中就会受到不法中介的诈骗,在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时会存在着陷阱,在工作单位中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等。

(三)学校侵权:近年来,学生因住宿问题,纪律处分问题,学位、学历授予问题,学籍管理问题、后勤管理及其他有关问题与校方发生矛盾纠纷。

一、大学生打工陷阱目前大学生的劳工市场远未成熟,鱼龙混杂,陷阱重重,涉世之初的学生稍不注意就会上当受骗,上当受骗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一)骗力:用人单位利用学生的免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陷阱1:不付报酬。

一些学生被个人或流动服务的公司雇用,讲好以月为单位领取工钱,但雇主往往在8月份找个借口拖延一下,而到9月份学校开学后,公司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令学生白白辛苦一个假期。

陷阱2:临时苦工。

一些个别小企业、小公司特别是个体建筑承包者看准假期大学生挣钱心切、对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往往不太计较的心理,因此待学生假期一到,将平日积攒下一些员工不愿从事的苦、脏、累、险的工作找一些学生突击完成,然后给一点钱打发了事。

而又不与他们签订任何合同,一旦发生工伤等情况,打工的学生往往是索赔无门、欲哭无泪。

陷阱3:克扣工资。

讲好是按月领取工钱,公司往往在快要付工资时以不合格为由找个借口将学生辞退,或者找种种理由故意克扣工资。

[案例1] 天津某大学经济管理系的陈某等三名大三学生,假期在和平路某公司做产品促销员,原定工资是底薪500元,再加销售业绩提成。

但在打工2 8天之后,公司以不合格为由将三人辞退,工资分文未发。

[案例2] 甘肃某高校的一位同学对记者说:暑假时,一位很熟悉的老板要我去他的打字社工作,帮学生做做简历,讲好一个月是300元。

结果我刚从考场上出来就被叫去,辛苦了一个月,临了老板说这是给我一个难得的实践机会,还说去上机练打字也要每小时两元钱,我应该感激他才对,怎么会好意思向他要钱呢?结果是一分钱也没有。

陷阱4:貌似考察实则“白赚”。

有的公司在网上发布信息,要求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应聘者考察,比如翻译、创作等工作,貌似考察,实际是在欺骗和利用大学生的脑力资源。

等学生在网上把稿件、创意等内容发过去之后,就会被告之不能采用,其实他们已经利用了学生们的信息或智力资源,但是在网上很难取证。

(二)骗钱:学生打工过程中有时被要求先投入一部分资金,而这部分资金就是不法之徒牟取的利益。

陷阱1:中介坑钱工作无着。

一些非法的、不规范的中介机构利用大学生急于在假期打工的心理,以“急招”的幌子引诱学生前来报名登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