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

合集下载

中学生认知风格特征及教育

中学生认知风格特征及教育

中学生认知风格特征及教育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接受、处理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特征和倾向,它是个体认知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是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他们的认知风格了解和教育至关重要。

一、中学生认知风格特征1. 多样化中学生的认知风格非常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特征和倾向。

有的学生更喜欢图像和图形,有的学生更喜欢文字和语言,有的学生更注重细节,有的学生更注重整体。

2. 可塑性中学生的认知风格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改变和调整。

这也就意味着,教育者可以通过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影响学习成绩中学生的认知风格对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如果教育者能够针对不同的认知风格,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二、中学生认知风格分类根据不同的认知特征和倾向,中学生的认知风格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视觉型认知风格视觉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喜欢通过图像、图形和色彩来获取信息,他们更注重外在的视觉形象,对于图表、地图等视觉化的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强。

2. 听觉型认知风格听觉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喜欢通过听觉来获取信息,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比较强,喜欢听老师讲课和听录音。

3. 动觉型认知风格动觉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喜欢通过运动和触觉来获取信息,他们对于运动和肢体的协调能力比较强,喜欢进行实验和操作性的学习。

4. 综合型认知风格综合型认知风格的学生比较全面,他们能够同时运用多种感官来获取信息,对于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均衡。

三、中学生认知风格教育1. 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教育者应该首先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育者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表现来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

2. 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不同的认知风格,教育者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对于自身和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以及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和促进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1. 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中学生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处理抽象的概念和问题,逐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转变。

2. 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学生逐渐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善于解决问题和提出合理的观点。

3. 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中学生在认知发展中逐渐具备独立思量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兴趣和动机的重要性: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受到兴趣和动机的影响较大,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程度和动机水平会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中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长的期望和支持都会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2. 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

3.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与积极向上的同伴相处,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4.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都会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三、促进方法1. 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中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2.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思量和提问,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如逻辑思维训练、问题解决训练等,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反思和提高。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上的逐渐成熟和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本文将从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促进认知发展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学生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概念形成。

2.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成熟,开始能够进行辩证思考和问题解决。

3.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进行反思,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4.思维的多样性: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样,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策略解决问题。

5.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学生开始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

2.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社会环境: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4.个体差异:每个中学生的个体差异都会影响其认知发展的速度和方式。

三、促进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方法1.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充足的资源和积极的学习氛围。

2.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和课程,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中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对信息的评估和分析能力。

4.提供适当的挑战:给予中学生一定的挑战,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认知能力。

5.鼓励交流和合作:鼓励中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关注情绪管理:帮助中学生学会管理情绪,提高他们的情绪智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7.提供适当的反馈:及时给予中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总结: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促进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我们应该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并关注他们的情绪管理。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引言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认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记忆、注意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思维能力的发展1. 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的事物转向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并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

2. 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推理、归纳和演绎,并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记忆能力的提升1. 短期记忆能力的增强:中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逐渐提升,能够更好地记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

2. 长期记忆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长期记忆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记住和回顾过去学习的内容,形成更为稳定的记忆。

3. 记忆策略的运用:中学生能够运用一些记忆策略来提高记忆效果,如分块记忆、联想记忆等。

四、注意力的发展1. 分散注意力的培养:中学生的分散注意力逐渐得到培养,他们能够更好地在多种信息和任务之间进行切换和处理。

2. 集中注意力的提升:中学生的集中注意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长期保持对某一任务的专注。

3. 抑制注意力的控制:中学生的抑制注意力控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抑制干扰信息,集中注意力于重要的任务。

五、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1. 逻辑推理能力的运用:中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解决各种问题,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和解决方法。

2. 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量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3. 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协作和交流来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

六、结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应怎样加强引导和教育?初中生是指11、2岁到14、5岁的儿童。

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

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1)初中生感知觉的发展在知觉方面,初中生的知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能自觉地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

其次,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发展。

出现了逻辑性知觉。

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

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

在时间知觉上,可以更精确地理解较短的单位,如,月、周、时、分等,而对“世纪”、“年代”这样的历史时间单位,虽然也可以开始理解,但常常不太精确。

在观察力发展上,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学生有了显著的发展。

初中二年级是观察力概括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观察中,他们观察细节的感受力、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均在不断地发展。

(2)初中生记忆和注意的发展初中生识记的有意性更加发展起来。

初一年级学生的无意识记常常表现得很明显,对有兴趣材料记得比较好,对一些困难材料记得比较差。

随着教学的要求,学生逐步学会使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从识记方法上,初中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更加发展起来。

初中一年级学生机械识记方法还起着很大的作用。

从识记内容看,初中生的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发展。

抽象识记从初一年级开始加大了发展速度。

在注意发展方面。

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

注意比较稳定和集中。

在注意的分配和转换品质上,初中学生都有一定的发展。

他们可以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

绝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注意分配的能力。

(3)初中学生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

但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这种转化大约到高中二年级初步完成。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中学生认知发展是指中学生在认识世界、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认知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主要有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以及由康斯坦丁·摩雷拉开创的知识建构理论等。

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理论特点与规律,具体如下:1.发展由外在到内在: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类似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也是从外在世界到内在心理的转变。

他们通过与教师、同学和家人的互动、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探索,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

2.发展具有阶段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包括感知-motor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同样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存在着阶段性。

例如,中学生刚开始接触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时,会经历一定的困难和认知瓶颈。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会逐渐克服困难,形成较为成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

3.发展受社会因素影响: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个体的认知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社会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校和家庭等社会环境中,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和家人的互动,获取知识和经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4.发展有个体差异:根据摩雷拉的知识建构理论,每个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同样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上会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在一些认知领域上可能进展较快,而在其他领域上进展较慢。

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综上所述,中学生认知发展具有由外在到内在、阶段性、受社会因素影响和个体差异等特点与规律。

了解这些特点与规律,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指导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促进其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的全面提升。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中同学感知觉进展的特点(一)感觉的进展1.感受性和观测力进一步进展。

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技能也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技能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讨论说明,中学生区分各种色度的技能比学校要高出60%以上。

15岁前后,视觉和听觉感受性甚至会超过成人。

(二)知觉的进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进展起来。

3.少年期同学开始涌现规律知觉。

4.中学阶段,少年期同学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进展。

二、中同学留意进展的特点(一)无意留意与有意留意的进展和深化1.无意留意不断进展和深化,爱好爱好渐渐稳定.留意的进展始于无意留意。

2.有意留意占有优势地位。

3.留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二)留意品质的全面进展1.留意稳定性提高,但进展速度相对较慢。

2.留意广度接近成人。

3.留意安排技能还不够成熟。

4.留意转移技能缓慢增长。

三、中同学记忆进展的特点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第三,中同学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渐渐占主导地位。

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第五,抽象记忆的进展速度较快,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同学思维进展的特点1.青少年的思维技能快速得到进展,抽象规律思维渐渐处于优势地位。

2.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规律思维渐渐进展,占据主导地位。

3.辩证规律思维快速进展。

五、中同学智力进展的特点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进展进入关键期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3.各方面智力进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进入青少年时期,中学生的感知表现为一种特殊形式,即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

研究发现,中学生观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进入中学以后,每个学科几乎都要求中学生发展自觉的观察力,而且随着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2.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对事物观察的精确度是与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

随着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

此外,中学生对比事物的正确率也逐渐增加。

3.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

由于思维的发展和思维参与到观察中去,中学生的观察逐渐变得全面和深刻。

国内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4.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逐渐能够掌握观察的程序和操作要求,能够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等顺序进行观察,既能进行全面观察,又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重点观察。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引言:中学阶段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开始形成独立思考、抽象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并分析其对教育的意义。

一、感知和注意力的发展1.1 视觉感知的发展:中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准确地观察和辨别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1.2 听觉感知的发展:中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和音调,并理解语言的含义。

1.3 注意力的发展:中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增强,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并能够分配注意力处理多个任务。

二、思维方式的转变2.1 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中学生逐渐从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转变为能够进行抽象思维,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

2.2 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能够进行推理、分析和归纳,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模式。

2.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始得到培养,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记忆和学习策略的提升3.1 长期记忆的发展:中学生的长期记忆能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记住和回忆学习的内容。

3.2 学习策略的应用:中学生开始学会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如归纳总结、制定学习计划和使用记忆法等,提高学习效果。

3.3 元认知的发展: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策略,并能够对学习进行评估和调整,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效果。

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的提高4.1 问题解决的策略:中学生逐渐学会运用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如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和评估结果。

4.2 决策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开始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能够权衡利弊、分析风险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4.3 团队合作的发展:中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集体智慧。

五、认知发展对教育的意义5.1 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差异较大,需要个性化教育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5.2 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培养他们对终身学习的意识,使其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1.客观存在性: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受到客观存在的制约,即他们对于一些对象、概念和知识的认知水平会随着年龄和学习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阶段性: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能力。

3.渐进性: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以逐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即在一个阶段中学习和发展了一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后,会逐步迈向下一个更高的阶段,并在新阶段中继续学习和发展新的认知能力。

4.基础与超越: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既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基础,又追求超越和突破。

在发展过程中,他们会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会在新的阶段中不断超越和领悟更高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5.错误和修正: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容易出现错误和迷思,但他们也有能力进行自我修正和改正。

在认知冲突和认知困惑的时候,他们会通过不断思考和实践来发现错误,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6.受环境影响: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受到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的经历和教育背景都会对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对话来实现的,他们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来建构认知能力。

7.情感和动机的作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受到情感和动机的影响。

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对认知任务的投入和认知发展。

而情感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的积极体验有助于促进中学生的思维发展。

总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涉及到个体的成长、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认知发展理论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认知成长和教育需求,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他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抽象概念,并能够独立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一、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 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的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

他们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并能够进行抽象推理和分析。

2. 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学生开始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他们能够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并能够运用逻辑规律进行推断和判断。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他们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能够辨别真伪,形成独立的观点和判断。

4. 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开始对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进行自我调整。

5. 社会认同感的形成:中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认同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对社会价值观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1. 生物因素:中学生的大脑发育进入关键期,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突触的形成加速,对认知能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 社会环境: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3. 学习经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其学习经验紧密相关。

丰富的学习经验可以促进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4. 个体差异:每个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

三、促进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方法1.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中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网络资源、实践机会等,以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

2. 鼓励主动思考和探索:鼓励中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通过实践和探索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思考。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引导中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PPT课件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PPT课件

认知发展的阶段
青少年时期:青少年思维逐渐 成为超前思维,能够看到事物 的本质和更深层次的内涵。
认知发展的特 点
认知发展的特点
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中学 生、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均经历 不同的阶段。 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同龄人 认知能力存在差异,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认知特点。
认知发展的特点
发展具有可塑性:通过合理的 教育与训练,能够促进中学生 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 展的特点与教
育PPT课件
目录 认知发展的阶段 认知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策略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实践
认知发展的阶 段
认知发展的阶段
儿童时期:儿童思维为感性思维, 缺乏逻辑推理能力,重视感性经验 的积累和刺激。 中学时期:中学生思维开始向理性 思维转变,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逻 辑推理能力,逐渐独立思考。
中学生认知发 展的教育策略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策略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 的教学策略:儿童时期采用体验式 教学,中学生时期采取启发式教学 ,青少年时期采用问题式教学。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策略
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 自我管理能力,让中学生更好 地掌握学习方法和规律。
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通过 寓教于乐的方式丰富中学生的 知识积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 展。
中学生认知发 展的教育实践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实践
运用游戏、互动等形式,丰富 教学内容。 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拓宽中学生经验,促进其认 知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实践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中学 生自主学习,培养其批判性思 维和创新能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标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引言概述: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逐渐成熟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认知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决策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与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感知与注意力:1.1 感知的发展:中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更准确地感知事物的细节和差异,对于感知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有了明显提高。

1.2 注意力的提升:中学生的注意力逐渐稳定,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力。

1.3 多模式感知:中学生开始发展多模式感知能力,能够同时处理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提高对于多样化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能力。

二、思维能力:2.1 抽象思维: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2.2 反思能力:中学生开始具备反思自己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能够分析自己的思维偏差,提高思维的合理性和创造性。

2.3 创新思维: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具备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观点,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记忆力:3.1 工作记忆:中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逐渐增加,能够更好地处理和储存信息,提高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2 长期记忆:中学生的长期记忆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储存和回忆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和概念框架。

3.3 记忆策略:中学生开始学习和运用记忆策略,如联想、分组和复习等,提高记忆效果和学习成绩。

四、解决问题能力:4.1 问题分析:中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逐渐发展,能够识别问题的关键点,分析问题的本质和解决路径。

4.2 创造性解决问题:中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 沟通与合作:中学生开始学习沟通和合作,能够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总结: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渐成熟和发展的过程,涉及感知与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人在认识和思维方面的成长和进步。

中学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发展阶段,青少年在这个阶段经历着许多身心上的变化,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在逐渐成熟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包括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促进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认知发展的特点1. 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的事物转向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他们能够进行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推理和思考。

2. 逻辑思维的发展: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能够进行较为严密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

3. 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能够对不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估。

4. 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中学生逐渐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获取和整理知识,独立解决问题。

5. 视角转变的发生:中学生开始从自我中心的思维转向以他人为中心的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二、影响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因素1. 生理因素:中学生身体发育和大脑发育的变化对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如青春期的荷尔蒙分泌变化、大脑神经连接的重塑等。

2. 社会因素:中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互动对认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家庭教育方式、同伴关系、社会文化背景等。

3. 学校教育因素:中学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有直接影响,如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资源的充足性等。

4. 心理因素: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也会影响其认知发展,如情绪状态、动机水平、自信心等。

三、促进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方法1. 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为中学生创造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包括舒适的教室、充足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3. 鼓励自主学习和探究:给予中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他们主动获取和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引言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成熟,思维方式和思量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的定义、认知发展的特点、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促进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认知发展的定义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认知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感知、观察、思量、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逐渐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中学阶段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三、认知发展的特点1. 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能够进行更加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概念抽象。

2. 反思和批评性思维的发展:中学生开始具备对自己和他人的思量和行为进行反思的能力,能够运用批评性思维分析问题。

3. 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开始形成对自己的独立认知和自我评价,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价值观。

4. 探索与创新的需求增加:中学生对新事物和新领域的兴趣增加,愿意主动探索和尝试,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5. 多元思维的发展:中学生开始具备综合思维和多元思维的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四、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基因对认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不同个体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

2. 环境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的教育方式、学校的教学环境和社会的文化氛围都会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3. 学习经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其学习经验密切相关。

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过程都会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4. 社交互动:中学生通过与同伴和成年人的交往和互动,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领域,从中学习和成长。

五、如何促进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和家庭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电子资料、实践活动等,以满足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引言中学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个阶段经历着身心的巨大变化。

认知发展是指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人生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并提供一些促进其认知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二、认知发展的特点1. 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学生逐渐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通性的规律和概念。

2. 逻辑思维的提升: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成熟,能够进行推理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3. 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学生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开始思量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对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4. 批评性思维的发展:中学生逐渐具备了批评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形成独立的判断。

三、促进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方法和策略1. 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充足的学习资源、舒适的学习氛围和合理的学习空间。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认知发展。

2. 鼓励探索和实践:鼓励中学生主动参预各种活动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3. 激发思维的多样性:引导中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量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 提供挑战性的任务:赋予中学生一定的挑战,让他们面对难点和挫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顽强精神。

5. 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中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观点中获得新的思量和认识。

6. 提供反馈和评估:及时赋予中学生学习的反馈和评估,匡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调整学习策略和提升认知能力。

四、案例分析以某中学的数学课为例,通过采取上述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 学习环境:教室布置整洁、宽敞璀璨,提供丰富的数学教具和参考书籍。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
2、内容:
(1)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2)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3)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引言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指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这个阶段是青少年从儿童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如何促进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 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的思维转向抽象、逻辑的思维,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推理和思考。

2. 反思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中学生开始具备对所学知识的反思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3. 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增强:中学生开始对自己的意识、情感和行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形成自我认知,有意识地规划和调节自己的学习和行为。

4. 社会认同感的形成:中学生开始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认同感,并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1. 生理因素:中学生的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对其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起到重要的塑造作用。

3. 学习经验: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对其认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积极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4. 个体差异:不同中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如性别、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因素都会影响其认知发展。

四、中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1. 具体操作阶段(11-13岁):中学生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但仍然依赖于具体的操作和实物。

2. 形式操作阶段(14-16岁):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开始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形成操作阶段(17-18岁):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成人水平,能够进行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促进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方法1. 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

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

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上)第一节注意的发展与教育二、注意的品质三、中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四、课堂上如何组织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二节感知觉的发展与教育一、感知觉和观察力二、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三、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第三节记忆的发展与教育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二、遗忘及其进程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识记与保持(一)什么是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注意着什么。

例如,在走路时,我们会注意着身边的行人和车辆;在说话时,我们会注意着对方的表情等等。

那么,什么是注意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

因为人即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不可能在某一时刻同时注意到所有的事物,接收到所有的信息,只能选择一定对象加以反应。

就像面对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你每次也只能挑选一两种菜来吃,而不能一口吞了所有的菜肴。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

注意集中时心理活动只关注所指向的事物,抑制了与当前注意对象无关的活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了。

二、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与之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优化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当。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而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抽象材料能保持一定的注意,但这种能力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研究表明,中学生掌握历史概念时,最容易掌握那些直观性较强的具体概念。

所以,教学内容不仅要由浅入深,而且要难易适当。

第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稳定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

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上)第一节注意的发展与教育一、注意概念二、注意的品质三、中学生注意的发展特点四、课堂上如何组织中学生的注意力第二节感知觉的发展与教育一、感知觉和观察力二、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三、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第三节记忆的发展与教育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二、遗忘及其进程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识记与保持第一节注意一、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注意着什么。

例如,在走路时,我们会注意着身边的行人和车辆;在说话时,我们会注意着对方的表情等等。

那么,什么是注意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性。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

因为人即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不可能在某一时刻同时注意到所有的事物,接收到所有的信息,只能选择一定对象加以反应。

就像面对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你每次也只能挑选一两种菜来吃,而不能一口吞了所有的菜肴。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上的深入加工过程。

注意集中时心理活动只关注所指向的事物,抑制了与当前注意对象无关的活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了。

(二)注意的功能注意主要有三种功能。

(1)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时刻,只能加工部分信息。

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2)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确定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

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能够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例如,在安静的图书馆里,突然一位同学的手机响了,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对铃声或者这个同学产生注意。

2.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例如在打乒乓球时,选手们观察对手的发球就是有意注意。

3.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例如,你在对足球没有兴趣时,陪朋友看足球比赛就是件无聊的活动,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才能坚持看下去,这时的注意是有意注意。

当你足球产生了兴趣时,足球的比赛很容易引起你的注意,甚至你会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忘了旁边朋友的存在,无须付出意志努力就能保持自己的注意,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

二是活动的自动化。

例如,我们知道在驾驶汽车时,司机需要注意路况信息、车内的仪表信息,还要根据这些信息操作相应的部件来控制汽车的行驶。

一个新手司机在开车时总会感到非常累,注意力需要高度紧张。

但是如果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驾驶汽车时就会很轻松,并不需要那么高度的注意力就可以很好地进行驾驶。

这种熟练驾驶时的注意就是由于活动的自动化而形成的有意后注意。

表1 三种注意特点的对比二、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一般的成年人能同时注意到4~6个没有意义联系的对象。

一个人的经验越多,他的注意广度就越大。

另外,个体的情绪对注意的广度也有影响,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就越小。

比如我们常在着急开门的时候找不到口袋里的钥匙,或者急忙赶路时撞到迎面走来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职业和工作要求有较大的注意广度,如报务员、驾驶员、交通警察等等。

对于一般人来说为了提高学习效率,类型目的性 意志努力 性质 例如 无意注意无 不需要 低级、自发的 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有 需要 高级、自觉的 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最高级、自觉性程度很强 电脑打字“盲打”,打毛衣不用看也需要扩大阅读时的注意广度。

中小学生的注意广度有以下特点: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少,注意的广度比较狭小。

到了中学时期,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发展,注意的广度不断扩大。

陈惠芳等人研究了不同年龄群体的注意的广度,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的广度日益扩大,13岁儿童的注意的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1,见表4-2。

表4-2 不同年龄群体注意广度成绩比较年龄4岁6岁7岁9岁11岁13岁成绩(点) 4.74 5.77 6.50 6.977.998.26要想扩大中小学生注意的广度,建议做到以下几点:(1)把学习材料加以的组织,使之系统化;(2)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3)教学的组织安排要合理。

例如,教具的演示有适当的组织、合理的安排和充分的讲解等。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与之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性的外部条件。

例如,长途客车司机就需要较好的注意稳定性,因为他需要长时间地注意路况。

这时,路边的绿化带和标识就可以增加驾驶过程中注意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当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时,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即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也就是说意识很难直接控制。

注意起伏是正常的注意现象,它具有防止疲劳,提高注意稳定性的作用。

大家可以尝试盯着图1看一分钟,你会看到什么呢?1陈惠芳等. 4-14岁儿童注意广度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通讯,1989,1:46图1 注意的起伏你可能会看到图中的小方框一会儿凹进去,一会儿又凸出来,这就是注意的起伏。

你尝试着控制一下,看能不能阻止这种情况出现呢?比如让小方框老老实实的待在里面或外面,你会发现那是很难做到的。

中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有以下特点:中小学生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

年龄越小,注意稳定性越差。

研究表明,5~7岁儿童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或进行某一活动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7~10岁的儿童能够保持稳定注意的时间是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大约保持25分钟,在中学阶段,随着自制力的发展,长时间地、稳定地集中注意的时间可长达40分钟。

优化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当。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而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抽象材料能保持一定的注意,但这种能力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

研究表明,中学生掌握历史概念时,最容易掌握那些直观性较强的具体概念。

所以,教学内容不仅要由浅入深,而且要难易适当。

第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稳定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

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时语言要生动、精炼,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时要恰当,实验时要及时指导和总结。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第三,了解每位学生注意的表现对培养学生注意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应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了解,来掌握每位学生平时的注意情况。

对注意稳定性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是由于身体疲劳所致的,要帮助其改善身体状况;是由于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正确所致的,要培养其自觉的学习态度,端正其学习动机;是由于心理健康受损所致,要及时诊断,必要时请心理教师给予帮助。

第四,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应设法消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例如,教室周围保持安静,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避免迟到或早退现象。

对某些注意力发生涣散的学生,运用暗示法,比如特殊语调、言语停顿、目光凝视等,或用直接批评的方法,督促学生集中注意。

另外,教具的使用也要考虑学生注意的稳定性。

展示必要教具要适时,过早地展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削弱新颖感。

教具使用完毕,及时收起,以免影响学生对接下来的讲课内容的注意。

(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例如熟练的打字员,可以一边看着要打的稿子,一边将稿子的内容输入电脑。

中小学生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情况如下:人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而发展的速度却十分缓慢。

该能力发展缓慢主要与注意分配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关。

青少年动作技能和智力受经验所限,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各项活动的高度熟练,所以,中小学的各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基本处于相同水平,没有太大的发展。

(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也就是说,你本来注意着同学甲,然后你不再注意同学甲而是去注意同学乙。

中小学生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情况如下: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是随个体神经系统内抑制的能力、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而得以迅速发展的。

根据林镜秋2对大中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实验研究,发现学生注意转移的发展趋势是:小学二年级到五年级期间为第一个发展上升期;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期间为第二个发展上升期;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期间为发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期间为第三个上升期,但这个上升期发展缓慢。

注意的转移容易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原来注意的强度。

原来注意的强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

有的老师习惯于上课先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做一个小测验等等,然后再开始讲新课。

这样讲课的效果往往不好,因为学生对测验的注意程度很高,想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和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不好。

这样就会很难将注意力转移到新课上。

(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新的注意对象如果更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比如学生正在写作业,当听到电视中有动画片的声音时,他就很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动画片上。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第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鲜刺激所吸引。

中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3,无意注意的发展随学生的年龄增大而增加,初中二年级达到最高水平,而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事物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在吸引学生的注意方面,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

虽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力进一步提高,但对于复杂的概念、原理等难度较大的材料的学习,仍离不开教师的直观教学。

第二,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中学时期的教学和集体生活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由于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日益明确,学习的自觉性、纪律性日益增长,中学生能够独立地、专心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的注意指向和集中在需要注意的事物上,而不受或较少受到外来干扰刺激的影响。

因此,在中学生注意的发展上,有意注意就日益重要起来。

随着有意注意的发展,中学生的注意稳定性和集中性也进一步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中学生能稳定地保持注意约40分钟,这2林镜秋. 大中小学生注意转移的实验研究. 天津师大学报, 1996,1: 373黄煜峰, 雷雳主编. 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112就为中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