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 教案 1

合集下载

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角函数计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学习了三角函数的计算。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同时,加强对特殊角度三角函数值的讲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学生们对于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三角函数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最后,关于教学方法和策略,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方式,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动画、视频等资源,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第九章《三角函数》的1.3节,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角度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3.熟悉特殊角度(30°、45°、60°等)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4.能够运用Biblioteka 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高度、求解直角三角形边长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教学教案(优秀4篇)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教学教案(优秀4篇)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教学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教学教案(优秀4篇)EXcel中经常需要使用到三角函数进行计算,三角函数具体该如何使用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4篇《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教学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三角函数的定义教案

三角函数的定义教案

三角函数的定义教案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线的作法,能利用三角函数线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探索、归纳和类比的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三角函数的定义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周期现象在现实中广泛存在;(2)感受周期现象对实际工作的意义;(3)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4)能熟练地判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周期;(5)能利用周期函数定义进行简单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单摆运动、时钟的圆周运动、潮汐、波浪、四季变化等,让学生感知周期现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周期函数的定义;根据周期性的定义,再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周期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周期现象的存在,会判断是否为周期现象。

难点:周期函数概念的理解,以及简单的应用。

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生活在海南岛非常幸福,可以经常看到大海,陶冶我们的情操。

众所周知,海水会发生潮汐现象,大约在每一昼夜的时间里,潮水会涨落两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周期现象。

再比如,[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每经过一周就会重复,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

所以,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周期现象与周期函数。

(板书课题)【探究新知】1.我们已经知道,潮汐、钟表都是一种周期现象,请同学们观察钱塘江潮的图片(投影图片),注意波浪是怎样变化的?可见,波浪每隔一段时间会重复出现,这也是一种周期现象。

请你举出生活中存在周期现象的例子。

(单摆运动、四季变化等)(板书:一、我们生活中的周期现象)2.那么我们怎样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周期现象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3——P4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如何理解“散点图”?②图1-1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③如何理解图1-1中的“H/m”和“t/h”?④对于周期函数的定义,你的理解是怎样?以上问题都由学生来回答,教师加以点拨并总结:周期函数定义的理解要掌握三个条件,即存在不为0的常数T;x 必须是定义域内的任意值;f(x+T)=f(x)。

《1.3三角函数的计算》 教案

《1.3三角函数的计算》  教案

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学目标:1.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2.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感悟计算器的计算功能和三角函数的应用价值.重点与难点:重点:用计算器辅助进行三角函数的计算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建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生准备:课下复习三角函数函数的定义及30°、45°、60°的三角函数值等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创境导入,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多都玩过滑滑梯吧!看下面这幅图片,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下去,所以园区负责人为了增强滑滑梯的安全性,采取了以下措施,请你帮他来实现.【多媒体展示】把滑梯的倾斜角由原来的45°改为20°,已知滑梯高2m ,如果滑梯高度不变,那么改善前、后的滑梯占地分别多长.(结果精确到0.01m )处理方式:让学看完图片后,独立读题、思考并给出自己的答案,改善前滑梯占地借助特殊角45°角的正切值求解可得答案为tan BCBDC DC∠=,tan 45BC DC =,21DC=,2DC =; 类似的可以得出tan BC BAC AC ∠=,2tan BAC AC∠=,22tan tan 20AC BAC ==∠.这与前面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不同,就目前我们的知识基础没有办法继续完成本问题的解答,得到最终的答案,引起知识冲撞,进而自然而然引出我们今天讲要研讨的问题:用计算器来进行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请看屏幕明晰今天的学习目标.1.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2.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设计意图:计算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学习七年级数学时,曾用计算器进行过有理数的计算;在学习八年级数学时,曾用计算器进行过数的开方.所以,本节课在开课伊始,采用滑梯改善前后,坡角由特殊角度改为一般角,引起合理知识冲撞,创设出情景,引入新课内容和学习目标.应用这种形式,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创设积极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导入新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将要使用的学具和学习任务.二、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探究活动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第7行---表格末和P14页第一行---P14页第9行,自学后,完成下面自学探究问题题组一.探究问题题组一1.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cos19°= .sin26°= ;tan3528352.用科学计算器求角度sinA=0.9816,∠A= ;cos B=0.8607,∠B= ;tanC=56.78 ,∠C= ;处理方式:待学生自学研讨后,进行展评答案,交流学习感悟!对于这个探究问题题组,只要能认真研读课本,按顺序按键,完全正确解答它们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学生展评后,应该加以强调1.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计算结果一般精确到万分位.2.用计算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时,计算结果一般精确到1',注意结果的形式要是以度为单位时,一般要精确到万分位,如果要用度分秒表示,要在按完最后一个数字后按“”,就呈现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了.具体的操作流程: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内讨论交流.3.展示汇报.4.修订答案.5.解后反思.【多媒体展示标准答案】 1.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sin 26°= 0.4384 ;tan 352835'''= 0.7127 ;cos 19°= 0.9455. 2.用科学计算器求角度sinA =0.9816,∠A =785931'''; cos B =0.8607, ∠B =303617'''; tanC =56.78 ,∠C =885927''';当处理完问题1、2后,教师再次追问:“如果得出的角度想转化为度、分、秒,该如何按键得出答案呢?”,教会学生如何更好的利用课本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设计意图:本环节目的是实施目标1,让学生学会应用计算器进行求三角函数值或求角度.为实现这个目标,设计问题1的目的是借助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问题2是已知三角函数求角度,应用的第二功能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正反两用的可逆过程,培养学生逆用知识的能力.为探究活动二构建知识和平台..探究活动二:引入科学计算器的辅助功能后,我们就可以求任意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了,从而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就可以非常顺利的解决了.比如下面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来解决了.(多媒体展示)问题1.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 到达点B 时,它走过了200米,已知缆车行 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 =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结果精确到si nco sta n0.01m )问题2.如图,当缆车继续由点B 到达点D 时,它又走过了200 m ,缆车由点B 到点D 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β,缆车上升了133.8m ,由此你能计算出∠β的大小吗?处理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问题解决方案,推选代表组间展示汇报. 问题1、2都是三角函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就要求学生有从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数学模型的能力,在学生展示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展示自己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训练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其中问题1是已知角求边长;问题2是已知边求角,学生交流后老师强调解题步骤,形成规范的解题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 1. 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展示汇报. 4.修订答案. 5.解后反思.【多媒体展示标准答案】设计意图:这一组题是借助科学计算器进行的三角函数的计算,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16s =sin =2000.275655.12m A BCABBC BC ∆∠∠=∴∴⨯∴≈1.解:在Rt ABC 中,C=90,,inA=,BC AB A=200sin16()°s 133.8s 0.66920042DEBD βββ∆∠====∴==∴=2.解:在Rt BDE 中,E 90,BD 200m ,DE 133.8min ,in目的是培养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规范解题的能力,教师做好板书的示范作用,教会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并会按照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写规范的解题步骤,既会已知角求有关长度,也会已知长度,求角度,实现知识的和技能的正反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探究活动三:【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于任意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我们都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进行计算了.这样对于改造滑滑梯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独立解决一下滑滑梯改造后占地多长吧.】解:在Rt ⊿ACB 中,tan BCBAC AC ∠=2tan BAC AC ∴∠= 22tan tan 20AC BAC ∴==∠5.50.AC m ∴=处理方式:由于前面已经分析到22tan tan 20AC BAC ==∠这一步,再加上刚才探究完科学计算器进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了,所以学生独立完成滑滑梯改造后占地多长应该易如反掌了.但是在解决完之后,一定要巡视指导学生注意答案精确度的要求,这是学生常常忽略的地方,使学生能规范的答题,完整的答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前后呼应,使整堂课浑然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二是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认真的研究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了.三、小结感悟,能力提升同学们,反思才能进步,总结方能提高,让我们就象虚心的竹子一样,打一节进步一节成长一步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何感想?学会了哪些方法?先想一想,再分享给大家.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师:再画龙点睛,展示知识结构,提出对学生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其中我们在利用计算器进行三角函数的计算时,其按键顺序和注意事项是值得我们重点识记的,就让我们再来共同回忆一下吧!】1.在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其按键顺序【以求tan182132'''的值为例】是在用计算器求角度时其其按键顺序【以已知sin α=0.9816求α的值为例】是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梳理,养成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培养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四、达标检测,反馈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很多!“学的好不好,一试便知道”.请同学们利用刚才你们的探究成果解决下面的问题,希望各位同学都能顺利通过我们开课伊始制定的目标考核.加油哇,聪明的孩子们!A组(必做题):1.用科学计算器计算:≈________.(结果精确到0.01)2.若tanA=2.7474,且∠A为锐角,则sinA= .A.0.9397B.0.3420C.0.9D.0.42303.为了方便行人推自行车过某天桥,市政府在10m高的天桥两端修建了40m的斜道.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B组(选做题):4.如图,伞不论张开还是收紧,伞柄AP始终平分同一平面内两条伞架所成的角∠BAC,当伞收紧时,结点D与点M重合,且点A、E、D在同一条直线上,已知部分伞架的长度如下:单位:cm伞架DE DF AE AF AB AC长度363636368686(1)求AM的长.︒+56tan331(2)当∠BAC=104°时,求AD的长(精确到1cm).处理方式: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发现对今天所学知识掌握不够好的学生及时辅导,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询问,做完的学生教师当堂批改,指出对错.若有时间A组第3题可以让学生黑板板书,师生共同点评,B组选做题第4题可以让A组学生到黑板尝试板演,旨在给其他志在攻坚的学生抛砖引玉,做个示范.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分层设置作业,注重基础的夯实,能力的提升.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更大的收获,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五、布置作业,课后促学A.必做题:课本P15第2题、第3题、第4题.B.选做题:课本P27第23题.板书设计。

三角函数教案优秀3篇

三角函数教案优秀3篇

三角函数教案优秀3篇角函数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

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

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

本章内容与已学#39;相似三角形#39;#39;勾股定理#39;等内容联系紧密,并为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

学情分析: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既是本章的难点,也是学习本章的关键。

难点在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反映了角度与数值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这种角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sinA、cosA、tanA表示函数等,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因此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至于关键,因为只有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1.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

2.难点与关键: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初中数学《1.3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初中数学《1.3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1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意义.2.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2.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引导.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课本P15引例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米,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二、讲授新课1.用科学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讲解计算器的使用(参照课本)2.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计算器求出本节刚开始提出的问题.3.下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多媒体演示).(1)sin56°;(2)sin15°49′;(3)cos20°;(4)tan29°;(5)tan44°59′59″;(6)sin15°+cos61°+tan76°.(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一组既快又准确)4.你能用计算器计算说明下列等式成立吗?(用多媒体演示)下列等式成立吗?(1)sin15°+sin25°=sin40°;(2)cos20°+cos26°=cos46°;(3)tan25°+tan15°=tan40°.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三、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有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m,缆车由点B到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β=42°,由此你能想到还能计算什么?四、随堂练习P17五、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计算器计算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2)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六、课后作业习题1.4的第1.2题§1.3.1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一)1.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熟练操作,求sin16°,cos42°,tan85°,sin72°38′25″.2.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概念》

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概念》

教学计划:《三角函数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基本定义,并能识别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表示。

o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函数值与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三角函数是周期函数的特点。

o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与推导。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三角函数的概念。

o借助图像直观展示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o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三角函数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o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勇于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o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图像及基本性质。

●难点:理解三角函数值与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三角函数周期性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如钟摆运动、海浪波动等自然界中的周期性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从而引出三角函数的概念。

●复习旧知:回顾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如勾股定理、锐角与钝角的定义,为学习三角函数做好铺垫。

●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及基本性质。

2. 讲授新知(15分钟)●定义讲解:详细讲解正弦、余弦、正切三种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定义,强调它们与边长的比例关系。

●图像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种三角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特征,如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正切函数的间断性等。

●性质归纳:结合图像,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

3. 互动探究(10分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如“探究正弦函数在哪些区间内是增函数?”、“尝试用三角函数表示一个圆上某点的坐标”。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示范三篇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示范三篇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示范三篇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1教材分析: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是一节基础性课程,课本中主要包含了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定义、常见角度的三角函数值以及相应的推导方法等内容。

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教材的内容,并对教材的组织结构、难易程度及与之相应的教学资源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处理。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诱导公式的基本概念、运用方法及其相关定理,能够熟练地计算一些常见角度的三角函数值,并能够对不同情况下的三角函数值进行求解。

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诱导公式的定义及其相关定理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对于诱导公式的记忆和运用情况。

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难点在于对于一些相对较为复杂的求解题目的讲解和理解,尤其是在涉及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相互替换问题时需要引导学生注重方法逻辑的分析和运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在初中阶段所学习的三角函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和延伸,对于新生来说可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加深对于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案例以及图像的呈现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于三角函数概念以及诱导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逻辑和分析方法的引导。

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学方法需要注重理论掌握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可以通过练习习题,讲解案例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同时也可以通过个性化的辅导方式注重对于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和处理。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第1课时)》教案2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环节(约5分钟)教学内容: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教学活动:1.学生们通过手写练习纸,复习三角函数的基本公式和图像;2.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有哪些角的三角函数值已知,而另外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不易计算;3.通过引导,学生们提出了需要学习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需求;4.老师介绍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含义和作用,引发学生们兴趣。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掌握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计算方法。

3.能够解决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应用正弦、余弦、正切函数求解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三角函数求解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3.直角三角形的模型与工具。

4.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Step 1: 引入(15分钟)1.向学生介绍三角函数的概念,并与实际生活中的角度概念进行对比。

2.提问:你对三角函数有什么了解?它们有什么应用?3.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Step 2: 知识讲解(30分钟)1.通过PPT演示,详细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强调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着重介绍三角函数与角度的对应关系。

Step 3: 实例演示(20分钟)1.基于直角三角形的实例,演示如何通过给定的角度和边长计算三角函数的值。

2.通过实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三角函数的计算过程,并解决相关计算题目。

Step 4: 实际应用(30分钟)1.教师出示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给出答案。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与结果,并与其他同学讨论对比。

Step 5: 总结(1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复习。

2.学生提问与讨论相关问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提醒下节课的知识安排。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计算器或三角函数表练习计算。

2.学生可以应用三角函数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测量高度或距离等。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实际问题与学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例演示和实际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定义和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2. 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3.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定义;2. 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3. 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4. 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介绍三角函数的基本定义,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解释三角函数的含义及其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常用公式介绍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常用公式,如和差化积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

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进行具体的计算演示。

3. 计算方法分别讲解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包括角度计算和边长计算。

以具体的例题为例,详细讲解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应用实例列举一些实际问题,并结合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求解。

例如,计算船与岸边的夹角、计算建筑物的高度等。

通过实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应用场景。

四、教学要点:1. 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定义;2. 常用的三角函数公式;3. 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4. 三角函数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计算器等。

六、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三角函数的理解程度;2. 作业批改:布置练习题,检查学生的计算能力;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评价小组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应用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角函数的计算_教案

三角函数的计算_教案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借助计算器,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实际问题中的边角关系,提高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快乐。

感悟计算器的计算功能和三角函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及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用小轿车越来越多,为了交通安全,某市政府要修建10 m 高的天桥,为了方便行人推车过天桥,需在天桥两端修建40m 长的斜道。

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解:在Rt △ABC 中,BC=10 m ,AC =40 m ,sinA =41AB BC 。

可是我求不出∠A 。

问题:我们知道,给定一个锐角的度数,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都是唯一确定。

给定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个锐角的大小也唯一确定吗?为什么?根据HL 定理可知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当然∠A 的大小也是唯一确定的。

我们知道了sinA=41时,锐角A 是唯一确定的。

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来完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科学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对应锐角的大小。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1.用计算器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值求解对应锐角的大小。

已知三角函数求角度,要用到键的第二功能键、键、键和键。

键的第二功能 “sin -1,cos -1,tan -1”和键例如:已知sinA=0.9816,求锐角A , 已知cosA =0.8607,求锐角A ; 已知tanA :0.1890,求锐角A ; 已知tanA =56.78,求锐角A 。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1 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三角函数的应用教案(1 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三角函数5.7 三角函数的应用(第2 课时)【教学内容】学习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进一步突出函数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验一些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2.初步学会使用数据分析或图像特征进行一些简单的函数模型求解;3.会使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具有周期变化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对问题实际意义的数学解释,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三角函数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生活中有什么事情是周而复始发生的?举例:小结:从上述例子中,可以得知生活中有很多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尝试利用某种函数模型去研究当中的规律,帮助我们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

请问你认为目前我们所学的什么函数模型适用于上述规律呢?函数模型;因为它具有性质。

二、课堂探究例题 1 如图,我国某地一天从 6—14 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y =A sin(ωx +ϕ) +b ( A > 0,ω> 0, ϕ<π)(1)求这一天 6—14 时的最大温差;(2)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

解:(1)由图可知,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是20℃(2)由图可以看出,从 6—14 时的图像是函数小结:(1)振幅A=b=如何求函数中的ω和ϕ;(2)所求函数模型只能近似刻画某个区间的变化规律。

例题 2:货船进出港时间问题:海水受日月的引力,在一定的时候发生涨落的现象叫潮.一般地,早潮叫潮,晚潮叫汐.在通常情况下,船在涨潮时驶进航道,靠近码头;卸货后,在落潮时返回海洋.下面是某港口在某季节某天的时刻与水深关系的预报.(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一天该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精确到0.001).(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 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 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这一天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 米,安全间隙为1.5 米,该船在2:00 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 米的速度减少,如果这条船停止卸货后需0.4 小时才能驶到深水域,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问题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什么信息?小组合作发现,代表发言。

3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 第1课时

3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  第1课时

按键的顺序 sin16° cos42° tan85° sin72° 38′25″ sin DMS
. .
sin cos tan 7 2
1 4 8 2Leabharlann 6 2 5 DMS 5. .
= = = 3
. .
8 =
DMS
由于计算器的型号与功能的不同,请按照相应的说明书使用. 由于计算器的型号与功能的不同,请按照相应的说明书使用.
【解析】选C.AC=ABcos72°≈10×0.309≈3.1 解析】 C.AC=ABcos72°≈10×
2.(2010·江西中考)如图,从点C 测得树的顶角为33 33º, 2.(2010·江西中考)如图,从点C 测得树的顶角为33 , 江西中考 BC=20米 则树高AB= BC=20米,则树高AB= AB 果精确到0.1米 果精确到0.1米) 0.1 米(用计算器计算,结 用计算器计算,
【答案】 1 .0 答案】 3
3.(2010·南通中考)光明中学九年级( 3.(2010·南通中考)光明中学九年级(1)班开展数学 南通中考 实践活动,小李沿着东西方向的公路以50 m/min的速度 实践活动,小李沿着东西方向的公路以50 m/min的速度 向正东方向行走, 向正东方向行走,在A处测得建筑物C在北偏东60°方向 处测得建筑物C在北偏东60° 60 上,20min后他走到B处,测得建筑物C在北偏西45°方向 20min后他走到B 后他走到 测得建筑物C在北偏西45° 45 上,求建筑物C到公路AB的距离.( 求建筑物C到公路AB的距离.( AB的距离
3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
第1课时
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的过程,进一步体 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的过程, 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会三角函数的意义. 2.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现实际问题中的边角关系, 3.发现实际问题中的边角关系,提高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 发现实际问题中的边角关系 表达的能力. 表达的能力.

1.3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北师大版数九年级下册

1.3 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北师大版数九年级下册

第3节三角函数的计算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及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运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计算的实际问题.1.借助计算器,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发现实际问题中的边角关系,提高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1.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快乐.2.感悟计算器的计算功能和三角函数的应用价值.【重点】1.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2.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计算的实际问题.【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科学计算器.2.复习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导入一:同学们小的时候都玩过跷跷板吧?如图所示,跷跷板AB的一端B碰到地面时,AB与地面的夹角为15°,且OA=OB=3m.你能求出此时另一端A离地面的高度吗?【问题】要求A离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就是求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所以只要求出sin B的值即可,但是15°不是特殊角怎么办呢?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解决.[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引出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导入二:如图所示,已知一商场自动扶梯的长l为13m,高度h为5m,自动扶梯与地面所成的夹角为θ,你能求出夹角θ的度数吗?【教师活动】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夹角θ,l,h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夹角θ的三角函数.【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发现sinθ==,由于不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尝试使用科学计算器求夹角θ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对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感知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使用科学计算器,在引出课题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了利用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方法.[过渡语]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含有角度的运算,并且有些角度并非我们上节课所学的30°,45°,60°角等特殊角,对于非特殊角我们如何求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呢?一、用计算器计算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课件出示:如图所示,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m.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m)教师引导学生回答:1.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线段.2.本题的已知条件是,需要求出的条件是.3.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思考并反馈:1.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线段BC.2.已知条件是∠α=16°,AB=200m,需要求出的是线段BC的长.3.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为sinα=.根据学生分析,师课件出示解题过程:解:在Rt△ABC中,∠α=16°,AB=200m,根据正弦的定义,得sin16°==,∴BC=AB sin16°=200·sin16°.想一想:200·sin16°中的“sin16°”是多少呢?我们需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求出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需要用到sin,cos键和tan键.【教师活动】例如,求sin16°,cos72°38'25″,tan85°的按键顺序如下表所示.(课件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活动】同学们用自己的计算器按上述按键顺序计算sin16°,cos72°38'25″,tan 85°.看显示的结果是否和表中显示的结果相同.【教师强调】1.不同的计算器按键方式可能不同,所以同学们可以利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器探索计算三角函数值的具体步骤,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互相交流其他计算器计算三角函数值的方法.2.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计算结果一般精确到万分位.【做一做】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计算器求出本节刚开始提出的问题.生得出:BC=200sin16°≈55.12(m).[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具体步骤,并注意在使用计算器求值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知识拓展]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按键顺序:第一步:按相应的三角函数键,即按下“sin,cos或tan”键;第二步:按下角度;第三步:按“=”键得到相应的三角函数值.【议一议】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m,缆车由点B到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算出什么?【教师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解决,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活动】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思路一缆车从A→B→D上升的垂直高度:在Rt△DBE中,∠β=42°,BD=200m,所以缆车上升的垂直高度DE=BD sin42°=200sin42°≈133.83(m),所以缆车从A→B→D上升的垂直高度为BC+DE≈55.12+133.83=188.95(m).思路二缆车从A→B→D移动的水平距离:在Rt△ABC中,∠α=16°,AB=200m,AC=AB cos16°≈192.25(m).在Rt△DBE中,∠β=42°,BD=200m,BE=BD·cos42°≈148.63(m).所以缆车从A→B→D水平移动的距离为AC+BE≈192.25+148.63=340.88(m).[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实际问题中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三、利用计算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度数[过渡语]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用计算器计算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如果知道了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我们如何运用计算器求出这个角度呢?道(如图所示).这条斜道的倾斜角是多少?【教师活动】由已知条件如何求出倾斜角∠A的度数?【学生活动】生思考后,展示:解:如图所示,在Rt△ABC中,BC=10m,AC=40m,∴sin A===.【议一议】我们知道,给定一个锐角的度数,这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都唯一确定.给定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个锐角的大小也唯一确定吗?为什么?【教师总结】我们曾学习过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HL定理.在上图中,斜边AC和直角边BC是定值,根据HL定理可知这样的直角三角形形状和大小是唯一确定的,当然∠A的大小也是唯一确定的.【教师点拨】和第一部分探究活动一样,如果已知三角函数值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计算器求角度.【师生活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sin,cos,tan键的第二功能“sin-1,cos-1,tan-1”和2ndf键.例如,已知sin A,cos B,tan C,.学生根据课本和说明书,自己探究计算器的操作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使用的计算器,探索具体操作步骤.学生按照教师展示的按键顺序,进行练习.【教师强调】1.显示结果是以“度”为单位的.再按°'″键即可显示以“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2.,计算结果精确到1″即可.【做一做】你能求出上图中∠A的大小吗?【学生展示】sin A==0.25.按键顺序为:2ndf sin0·25=,sin-10.25=14.47751219,再按°'″键可显示14°28'39.04″,即∠A≈14°28'39″.[设计意图]相信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互助,求出锐角的度数,可由学生讲解调动其主动性,尤其让那些动手能力强的来做这项工作.然后再总结利用计算器由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按键顺序,让学生学会及时总结规律,为进一步的学习与应用做好基础.[知识拓展]用计算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按键顺序:第一步:按2ndf键;第二步:,即按下“sin,cos或tan”键;第三步:按已知的三角函数值;第四步:;第五步:按°'″键即可显示以“度、分、秒”为单位的结果.1.运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及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方法.2.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四位学生用计算器求sin62°20'的值正确的是(小数点后保留四位)()A.0.8857B.0.8856C.0.8852D.0.8851解析:根据科学计算器给出的结果进行判断,sin62°20'≈0.8857.故选A.2.在“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数学课题学习中,某学习小组测得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27°,此时旗杆在水平地面上的影子的长度为24m,则旗杆的高度约为()A.24mB.20mC.16mD.12m解析:如图所示,∵AB⊥BC,BC=24m,∠ACB=27°,∴AB=BC·tan27°,把BC=24,tan27°≈0.51代入,得AB≈24×0.51≈12(m).故选D.3.利用计算器求下列各角(精确到1').(1)sin A=0.75,求∠A;(2)cos B=0.8889,求∠B;(3)tan C=45.43,求∠C;解:(1)∵sin A=0.75,∴∠A≈48°35'.(2)∵cos B=0.8889,∴∠B≈27°16'.(3)∵tan C=45.43,∴∠C≈88°44'.4.有人说,数学家就是不用爬树或者把树砍倒就能够知道树高的人.小敏想知道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如图所示,她测得BC=10m,∠ACB=50°,请你帮助她算出树高AB约为多少米?(注:①树垂直于地面;②供选用数据:sin50°≈0.77,cos50°≈0.64,tan50°≈1.2)解:在Rt△ABC中,BC=10,∠ACB=50°,则AB=BC×tan50°≈12,即树高约为12m.3三角函数的计算1.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2.用计算器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度数一、教材作业【必做题】1.教材第14页随堂练习第1~4题.2.教材第15页习题1.4第1~3题.【选做题】教材第15页习题1.4第4,5,6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2015·威海中考)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ABC=26°,BC=5,若用科学计算器求边AC的长,则下列按键顺序正确的是()2.用计算器求sin20°+tan54°33'的结果等于(结果精确到0.01)()A.2.25B.1.55C.1.73D.1.753.(2014·陕西中考)用科学计算器计算:+3tan56°≈.(结果精确到0.01)4.如图所示,为测量旗杆AB的高度,在与B距离为8m的C处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为56°,那么旗杆的高度约是m(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56°≈0.829,cos56°≈0.559,tan56°≈1.483)【能力提升】5.在Rt△ABC中,∠C=90°,BC∶AC=3∶4,运用计算器计算,则∠A的度数是(精确到1°)()A.30°B.37°C.38°D.39°6.(2015·南昌中考)如下左图所示的是小志同学书桌上的一个电子相框,将其侧面抽象为如下右图所示的几何图形,已知BC=BD=15cm,∠CBD=40°,则点B到CD的距离为cm.(参考数据:sin 20°≈0.342,cos20°≈0.940,sin40°≈0.643,cos40°≈0.766,结果精确到0.1cm,可用科学计算器)7.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结果精确到0.0001):(1)sin47°;(2)cos25°18';(3)tan44°59'59″.8.如图所示,在△ABC中,AB=8,AC=9,∠A=48°.求:(1)AB边上的高;(精确到0.01)(2)∠B的度数.(精确到1')9.如图所示,益阳市梓山湖中有一孤立小岛,湖边有一条笔直的观光小道AB,现决定从小岛架一座与观光小道垂直的小桥PD,小张在小道上测得如下数据:AB=80.0m,∠PAB=38.5°,∠PBA=26.5°.请帮助小张求出小桥PD的长并确定小桥在小道AB上的位置(以A,B为参照点,结果精确到0.1m).(参考数据:sin38.5°≈0.62,cos38.5°≈0.78,tan38.5°≈0.80,sin26.5°≈0.45,cos26.5°≈0.89,tan26.5°≈0.50)【答案与解析】1.D(解析:由tan B=,得AC=BC·tan B=5×tan26°.故选D.)2.D(解析:sin20°+tan54°33'≈0.3420+1.4045=1.7465≈1.75.故选D.)3.10.02(解析:≈5.5678,tan56°≈1.4826,则+3tan56°≈5.5678+3×1.4826≈10.02.故填10.02.)4.12(解析:由题意知BC=8,∠C=56°,故AB=BC·tan56°≈8×1.483≈12(m).故填12.)5.B(解析:∵BC∶AC=3∶4,∴设BC=3x,则AC=4x,由勾股定理得AB=5x,∴sin A===0.6,运用科学计算器得∠A≈37°.故选B.)6.14.1(解析:如图所示,作BE⊥CD于E,∵BC=BD,∠CBD=40°,∴∠CBE=20°.在Rt△CBE中,cos∠CBE=,∴BE=BC·cos∠CBE≈15×0.940=14.1(cm).故填14.1.)7.解:(1)sin47°≈0.7314.(2)cos25°18'≈0.9041.(3)tan44°59'59″≈1.0000.8.解:(1)如图所示,过C作AB边上的垂线CH,垂足为H,∵在Rt△ACH中,sin A=,∴CH=AC·sin A=9sin 48°≈6.69.(2)∵在Rt△ACH中,cos A=,∴AH=AC·cos A=9cos48°,∴在Rt△BCH中,tan B===≈3.382,∴∠B≈73°32'.9.解:设PD=x,∵PD⊥AB,∴∠ADP=∠BDP=90°,在Rt△PAD中,tan∠PAD=,∴AD=≈=x,在Rt△PBD中,tan ∠PBD=,∴DB=≈=2x.又∵AB=80.0,∴x+2x=80.0,解得x≈24.6,即PD≈24.6m,∴DB≈2x=49.2(m).答:小桥PD的长度约为24.6m,小桥位于AB上距B点约49.2m处.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思维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教学时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对于新知的应用,由于学生缺乏经验和思考能力,容易产生困惑,所以教师要恰当地利用好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又有利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增加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解题能力,有利于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进而改善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使用的科学计算器型号不统一,所以按键的顺序不一样,这样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麻烦,要分别给学生说明,耽误了一些时间,造成后面的教学环节处理得稍显紧张.第一,力争使用型号统一的科学计算器;第二,对于计算器的使用,再多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时间,使学生对计算器的操作达到熟练的程度.随堂练习(教材第14页)1.(1)0.8290(2)0.9367(3)1.0000(4)4.75442.∠θ≈56°1″3.山高约242.8m.4.约为51°19'4″习题1.4(教材第15页)1.(1)0.6249(2)0.9097(3)0.8844(4)0.82912.(1)1.5087(2)-0.24323.(1)71°30'2″(2)23°18'35″(3)38°16'46″(4)41°53'54″4.解:如图所示,在Rt△ADB中,BD=AD tan45°=60×1=60(m).在Rt△ADC中,DC=AD tan37°≈60×0.7536≈45.22(m),∴BC=BD+DC≈105.2(m).答:大厦的高度约为105.2m.5.约2°51'58″6.甲、乙两地间的坡角为5°8'34″.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是熟练掌握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和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的操作步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对计算器的实际操作,体会其操作步骤,并进行及时总结,力求做到熟练运用;在利用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步骤和选用合适的三角函数求未知量的方法,锻炼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14·荆门中考)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如图所示,我国甲、乙两艘海监执法船某天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某一时刻这两艘船分别位于钓鱼岛正西方向的A处和正东方向的B 处,这时两船同时接到立即赶往C处海域巡查的任务,并测得C处位于A处北偏东59°方向、位于B 处北偏西44°方向.若甲、乙两船分别沿AC,BC方向航行,其平均速度分别是20n mile/h,18n mile/h,试估算哪艘船先赶到C处.(参考数据:cos59°≈0.52,cos44°≈0.72)〔解析〕过点C作CD⊥AB于点D,如图所示,由题意得∠ACD=59°,∠DCB=44°,设CD的长为a n mile,分别在Rt△ACD中和Rt△BCD中,用a表示出AC和BC,然后除以速度即可求得时间,比较即可确定答案.解:如图所示,过点C作CD⊥AB于点D,由题意得∠ACD=59°,∠DCB=44°.设CD的长为a n mile,∵在Rt△ACD中,cos∠ACD=,∴AC=≈≈1.92a.∵在Rt△BCD中,cos∠BCD=,∴BC=≈≈1.39a.∵其平均速度分别是20n mile/h,18n mile/h,∴1.92a÷20=0.096a,1.39a÷18≈0.077a.∵a>0,∴0.096a>0.077a,∴乙船先到达C处.。

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三角函数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1)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2)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熟练运用三角函数公式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3)提升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2)三角函数的周期性;(3)三角函数的奇偶性;(4)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2. 三角函数公式(1)和差化积公式;(2)积化和差公式;(3)倍角公式;(4)半角公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公式;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三角函数的图像和实际应用问题;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 进行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2. 讲解三角函数公式,并通过例题演示公式的应用;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公式;4.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2. 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公式,并进行相关计算;3. 思考实际问题中三角函数的应用。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三角函数定义及性质的理解;(2)三角函数公式的掌握及运用;(3)实际问题中三角函数的应用。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2)课后作业;(3)小组讨论;(4)测试卷。

七、教学拓展1. 深入了解三角函数在科学、工程、医学等领域的应用;2. 探究三角函数与其他数学学科的联系;3. 研究三角函数的历史发展。

八、教学资源1. 教材;2. 多媒体课件;3. 练习题;4. 相关论文及资料。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1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1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3《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1一.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计算》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了解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认识较为模糊,对其计算方法和使用范围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函数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函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应用。

2.难点:三角函数计算规律的探索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三角函数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三角函数计算的相关课件,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

2.实例材料:收集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入和巩固知识点。

3.练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高度、角度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进而引入三角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

1.2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案)
其次,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应用于实际问题,学生们表现得有些吃力。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发现他们在提取关键信息、建立数学模型方面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反复练习,以便他们能够熟练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感兴趣或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尝试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们置身于实际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三角板和尺子来模拟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特殊角对应的边长。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物体高度或距离的情况?”(如:测量树的高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奥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认识与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认识与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认识与计算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认识与计算一、引言在小学数学课程中,三角函数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三角函数,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并且掌握角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教案将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函数,并学习如何进行相应的计算。

二、知识概述1. 角的定义角是由两条射线公共起点形成的图形。

其中一个射线称为始边,另一个射线称为终边,两条射线的公共起点称为顶点。

2. 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有三种基本形式:正弦函数(sin)、余弦函数(cos)、正切函数(tan)。

其中正弦函数定义为一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余弦函数定义为一个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切函数定义为一个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3. 三角函数的计算三角函数的计算需要使用特殊的计算器或查找表,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

三、学习目标1. 了解角的概念和三角函数的定义;2. 掌握使用计算器或查找表进行三角函数的计算;3. 学会应用三角函数进行简单的求解问题。

四、教学步骤1. 角的认识通过观察图形和实物,引导学生了解角的概念。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始边、终边和顶点。

2. 三角函数的定义介绍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各个函数的表示方法,通过配合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解释。

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含义。

3. 三角函数的计算向学生展示计算器或查找表的使用方法,解释如何通过输入角度来得到对应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让学生亲自实践,巩固计算的方法。

4. 应用实例提供一些简单的实例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知识进行求解。

可以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树高、塔楼的阴影长度等。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表现,并对今后的学习提出展望。

五、教学辅助工具1. 图形展示:使用绘图工具或准备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方便学生理解角的概念。

2. 计算器或查找表:用于学生进行三角函数的实际计算。

3. 实物展示:如测量角度用的直尺、角度量、角度模型等,便于学生实际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课时安排2课时从容说课上节课我们探索了特殊角(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问题较为广泛,这就需要用计算器来解决.本节详细地介绍了如何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以及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方法,并且提供了相应的训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节的重点是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及由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时,由于学生会使用不同的计算器,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器探索计算三角函数值的具体步骤.同时,使学生经历使用计算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课时课题§1.3.1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2.能够用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值的计算.3.能够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借助计算器,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提高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发现实际问题中的边角关系,提高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快乐.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1.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三角函数值.2.能够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引导.教具准备一台学生用计算器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用多媒体演示:[问题]如图,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米,已知缆车行驶的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a=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生]在Rt △ABC 中,∠α=16°,AB=200米,需求出BC. 根据正弦的定义,sin16°=200BCAB BC, ∴BC =ABsin16°=200 sin16°(米).[师]200sin16°米中的“sin16°”是多少呢?我们知道,三角函数中,当角的大小确定时,三角函数值与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随着角度的确定而确定.对于特殊角30°、45°、60°可以根据勾股定理和含这些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它们的三角函数值,而对于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我们需借助于科学计算器求出这些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呢? Ⅱ.讲授新课1.用科学计算器求一般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师]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到和键.例如sin16°,cos42°,tan85°和sin72°38′25″的按键顺序如下表所示.(多媒体演示)按键顺序显示结果 sin16° sin16°=0.275637355 cos42° cos42°=0.743144825 tan85°tan85=11.4300523sin72° 38′25″sin72°38′25″=0.954450312同学们可用自己的计算器按上述按键顺序计算sin16°,cos42°,tan85°,sin72° 38′25″.看显示的结果是否和表中显示的结果相同.(教学时应注意不同的计算器按键方式可能不同,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器探索计算三角函数值的具体步骤,也可以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用计算器计算三角函数值的方法)[师]很好,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的计算器计算出三角函数值.大家可能注意到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时,结果一般有10个数位,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个约定.如无特别说明,计算结果一般精确到万分位.下面就清同学们利用计算器求出本节刚开始提出的问题. [生]用计算器求得BC =200sin16°≈55.12(m).[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多媒体演示). (1)sin56°;(2)sin15°49′; (3)cos20°;(4)tan29°;(5)tan44°59′59″;(6)sin15°+cos61°+tan76°.(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看哪一组既快又准确)[生](1)sin56°≈0.8290;(2)sin15°49′≈0.2726;(3)cos20°≈0.9397;(4)tan29°≈0.5543;(5)tan44°59′59″≈1.0000;(6)sin15°+cos61°+tan76°≈0.2588+0.4848+4.0108=4.7544.[师]你能用计算器计算说明下列等式成立吗?(用多媒体演示)下列等式成立吗?(1)sin15°+sin25°=sin40°;(2)cos20°+cos26°=cos46°;(3)tan25°+tan15°=tan40°.[生]上面三个等式都不成立.(1)sin15°+sin25°≈0.2588+0.4226=0.6814;sin40°≈0.6428,∴sin15°+sin25°≠sin40°;(2)cos20°+cos26°≈0.9397+0.8988=1.8385。

cos46°≈0.6947,∴cos20°+cos26°≠cos46°;(3)tan25°+tan15°≈0.4663+0.2679=0.7342,tan40°≈0.8391,∴tan25°+tan15°≠tan40°.[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两个锐角的正弦的和不等于这两个锐角的和的正弦.对于余弦、正切也一样.2.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有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师]看来同学们已能很熟练地用计算器计算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下面我们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一个含有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多媒体演示本节开始的问题: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 m,缆车由点B到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是∠β=42°,由此你能想到还能计算什么?[生]可以计算缆车从B点到D点垂直上升的高度.[生]可以计算缆车从A点到D点,一共垂直上升的高度、水平移动的距离.[师]下面我们就请三位同学分别就上面的问题用计算器辅助计算出结果.其余同学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生]在Rt△DBE中,∠β=42°,BD=200 m,缆车上升的垂直高度DE=BDsin42°=200sin42°≈133.83(米).[生]由前面的计算可知,缆车从A→B→D上升的垂直高度为BC+DE=55.12+133.83=188.95(米).[生]在Rt△ABC中,∠α=16°,AB=200米,AC=ABcos16°≈200×0.9613=192.23(米).在RtADBE中,∠β=42°,BD=200米.BE=BD·cos42°≈200×0.7431=148.63(米).缆车从A→B→D移动的水平距离为BE+AC=192.23+148.63=340.86(米).Ⅲ.随堂练习一个人从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 m ,再爬30°的山坡100 m ,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01 m)解:如图,根据题意,可知BC=300 m ,BA=100 m ,∠C=40°,∠ABF=30°. 在Rt △CBD 中,BD=BCsin40° ≈300×0.6428 =192.8(m);在Rt △ABF 中,AF=ABsin30° =100×21 =50(m).所以山高AE=AF+BD =192.8+50=242.8(m). Ⅳ.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计算器计算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 (2)运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 Ⅴ.课后作业习题1.4的第1、2题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某地夏日一天中 午,太阳光线与地面成80° 角,房屋朝南的窗户高AB =1.8 m ,要在窗户外面上 方安装一个水平挡板AC , 使光线恰好不能直射室内,求挡板AC 的宽度.(结果精确到0.01 m)[过程]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窗户外面上方安装一个水平挡板AC ,使光线恰好不能直射室内即光线应沿CB 射入.所以在Rt △ABC 中,AB =1.8 m ,∠ACB =80°.求AC 的长度. [结果]tan80°=671.58.180tan ,≈︒=AB AC AC AB =0.317≈0.32(米). 所以水平挡板AC 的宽度应为0.32米.板书设计§1.3.1 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一)1.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熟练操作,求sin16°,cos42°,tan85°,sin 72°38′25″.2.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值计算的实际问题.备课资料参考练习1.(2003年广西)用计算器计算:sin35°= .(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答案:0.57362.(2003年回川眉山)用计算器计算;sin52°18′= (保留三个有效数字)答案:0.79123.(2003年福建南平)计算:tan46°= .(精确到0.01)答案:1.0355 Array4.学校校园内有一块如图所示的三角形空地,计划将这块空地建成一个花园,以美化校园环境,预计花园每平方米造价30元,学校建这个花园需投资_______元.(精确到1元)答案:77945.(2003年四川广元)如图,为了测量某建筑物的高AB,在距离点B25米的D处安置测倾器,测得点A的倾角α为71°6′,已知测倾器的高CD:1.52米,求建筑物的高AB.(结果精确到0.01米,参考数据:sin71°6′=0.9461,cos71°6′=0.3239.tan 71°7′=2.921)答案:约为74.55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