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7月6日《我的中国心》文字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凰卫视7月6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神木旧称麟州,位于陕西省的最北端,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年间名垂青史的杨家将就是神木县境内的杨家城人,1908年的10月12日,王兆相就出生在陕西省神木县沙峁乡王家后洼村一户家风纯朴的农民家庭,他自幼受到杨家将镇守边关,抵御外敌故事的滋养。1929年7月,王兆相考上了陕北23县的著名学府榆林中学,1930年秋,榆林中学中共地下组织发起声势浩大的学潮运动,震动古老的榆林城。王兆相参加了这次学潮。
盘踞榆林的陕北镇守使,军阀井岳秀震惊之余派兵镇压,几个月后,学生们被统统赶出了校门,王兆相也被迫离开学校返回神木老家。1932年5月,陕北特委代理书记马明方选派他前往陕西、甘肃边境地区,参加陕甘游击队,学习军事。
1932年10月,王兆相与其他10位同志辗转一个多月,跋涉了400多公里,终于在甘肃合水县找到了陕甘游击队。第一次见到了谢子长、刘志丹、高岗、阎红彦等数位名震陕北的革命家。
谢绍明(谢子长之子):陕甘就是1931年底,1932年初,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我父亲是总指挥,有个骑兵大队,王兆相分配在他这个骑兵大队。
解说:谢子长与王兆相的哥哥王兆卿曾一起在甘肃开展兵运工作,见到王兆相,谢子长很高兴,并感谢陕北特委在陕甘游击队最困难的时期及时送来这批党员。王兆相的军旅生活是从一名骑兵开始的。
王晓建(军史专家):当时这个班长给了他一支马枪,这个马枪是一个很好的枪,但是因为他不会打,所以他第一次参加战斗这枪就打不响。这时候呢,身边有一个老兵,那个老兵的枪卡壳了,就把他那支枪要过去,很顺利地就打响了,这老兵呢连连称赞,说这是一把好枪,他才知道这枪打不响是他自己的问题。
解说:三天后,骑兵大队与步兵大队会合时,初识刘志丹的那一幕,深深烙印在王兆相心中,60多年后,他还记忆犹新。
王兆相:第一次见刘志丹是在陕甘游击队见的,我们派到骑兵连,隔了两天我看见谢子长和一个人,胡子好长,说话说得好高兴,我问另一个战士,你看那个人是谁,那个战士说,哎,你怎么不认识他呢,我说我前天才来的。哦,他说,他是鼎鼎大名的刘志丹。
解说:王兆相随陕甘游击队转战甘肃,陕西交界处的南梁地区,肃清土匪,围歼反动民团,部队的险恶处境得到了扭转。但此时,省委特派员杜衡的到来给陕北党的这支武装几乎带来灭顶之灾。
王
晓建:杜衡这个人,执行左倾路线,满口的革命词句,他到了这个陕甘游击队以后,批判了刘志丹,批判了谢子长,认为刘志丹,谢子长都是逃跑主义,梢山主义,给他们加了很多帽子。
王聚英(军史专家):杜衡因为他是左倾的思想,他就看着别人都是右倾,你说打游击,游击游击嘛就是到处地转移,主动出击,进行游击,他认为这是一种逃跑主义。
解说:1932年12月,陕甘游击队在陕西旬邑县转角镇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简称红二团,杜衡利用自己的职权,剥夺了谢子长、刘志丹在红26军中的领导职位。
王晓建:他就把这个刘志丹和谢子长,这两个原来陕甘游击队的领导者,都给排除在外,他要让这两个人都离开部队。由于战士反响太强烈,他不得不把刘志丹留下来,谢子长还是被他赶走了。
此时,王兆相已是红二团警卫队队长,他与刘志丹行军、吃饭、宿营形影不离。红二团转战陕甘边,南下终南山,王兆相与刘志丹朝夕相处的时光,让他即学会了带兵打仗,还学会了处世待人。1933年6月,在杜衡错误的指挥下,红二团进军陕西渭南开辟新的根据地,部队从渭南、华县、蓝田三县交界的箭峪口进入秦岭,终南山区,在蓝田县青冈坪,张家坪战斗中失利溃散。
张元生(张秀山之女):王兆相叔叔呢,就是也跟着这个整个红二团就南下了,这个南下呢,导致红二团全军覆没。
刘米拉(刘景范之女):打散了,反正没跑出来多少人,大部分都牺牲在里头了,饿死的也有,反正很惨。
解说:被困终南山最危险时,刘志丹集合大家讲过一次话,他说,要相信共产党,红军一定能胜利,万一我们被敌人打散,同志们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重建咱们的队伍,我们的红旗倒不了,就算剩下我刘志丹一个人,也要把红二十六军的红旗打到底。
王延生(王兆相之子):父亲跟我讲,当年他光着脚在终南山密林中与敌人周旋的时候,山上几乎天天下雨,衣服被灌木从刺成碎布条,有一次与搜山的敌人遭遇后打了一仗,退到一处悬崖绝壁,下面是万丈深谷,只有一条不到一米宽的斜坡,非常滑,当时只有这里能够勉强地顺着坡往下走。我父亲讲,当时他非常清醒,就是宁可摔死也不能当俘虏。
解说:“把红旗打到底”的誓言,王兆相刻骨铭心,他白天打短工,夜里宿破庙,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拖者一双肿痛不已的伤腿,一步步艰难地走出终南山,渡过渭河,回到陕甘边苏区的中心耀县照金薛家寨。在薛家寨红军医院治好腿伤,王兆相就找到陕甘边特委军
委书记习仲勋,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府张秀山,要求回陕北老家打游击。
张元生:因为他们,王兆相是陕北特委派来的嘛,然后准备回陕北去创建武装力量,所以我父亲和习仲勋叔叔就批准了他,并且给陕北特委开了介绍信。
解说:王兆相在神木组建游击队,恐遭国民党迫害,马文瑞为他改名“王二”,寓意是,老大牺牲了,老二接着干。后来“王二”这个名字在神府佳榆地区一度声名远播。
1933年11月7日,陕北特委决定,神木红军特务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王兆相任队长。此时,陕北特委领导下的红一支队开安定、延川、延安一带,红二支队在清涧、绥德一带,都与红三支队相隔甚远,相互之间联合不畅,王兆相带领的红三支队孤军奋战。
马晓文(马文瑞之子):过去一讲起陕甘不得了,陕北也不得了,神府是个啥,谁也搞不清神府是个啥,实际上神府在1933年以后就逐步发展壮大,不能尽快的直接的在中央和西北局的领导之下,在他们独立作战的情况下面,后来发挥很大的作用。不管是给晋绥做后方也好,也包括陕甘边区的一个门户也好,这里面是做了很多,它是属于西北根据地不可分割的一块,而且是有它独特的特点。
解说:1934年7月歼灭太和寨民团战斗,是红三支队成立以来,在队长王兆相和政委杨文谟指挥下取得的一场大胜仗,战斗中被四面包围的民团团丁,凭借坚固高墙拼命顽抗,红三支队由于没有攻坚的重武器,进攻受阻,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后,王兆相想起放羊时看过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用的“围三缺一”打法,立即下令放开大院北门,民团团丁们果然三五成群地跑出来逃向村外,红三支队在运动中俘虏20余名团丁,缴械20余支,太和寨战斗的胜利,使红三支队人数扩大到60余人,编成两个中队。
视频片段:叫声白军兄弟们,你们也是苦出身,因为没饭吃被迫当了兵。
解说:当年红三支队利用这首《劝降歌》取得了菜园沟战斗的最终胜利,1934年8月,驻扎盘塘镇的国民党军出动两个排,将菜园沟村上百名群众围堵在一个山崖洞中,处境危急。正患伤寒病的王兆相立刻决定,由政委杨文谟率队前往搭救群众。
当红三支队的战士们在阵前唱起《劝降歌》,即收到奇效,国民党军军心动摇,并在担任排长的地下党员刘鸿飞耐心策反下,成功起义。豪放的信天游唱出贫苦百姓的心声,王兆相和杨文谟指挥下的红三支队此时人数增加至200多人,100多支枪,他们纵横驰骋在广大乡村,像一把钢刀扎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陕北地
区。
至1934年秋,总面积210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4万,横跨神木、府谷、佳县、玉林4县交界地区的红色根据地,神府佳榆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县、区、村三级革命政权也相继建立。神木县王家庄村是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三团的诞生地。在这儿,团长王兆相,政府杨文谟和战士们第一次穿上红军军装,戴上红军帽。
红三团的成立震动了长期盘踞榆林城,统治陕北23个县的国民党军八十六师师长井岳秀,经过一番调兵遣将,井岳秀发动了对神府佳榆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井岳秀采取“围堵与追剿并用”的战术,而红三团“绕圈子、捉迷藏、敌来我去、避实就虚”的游击战法,将国民党“追剿军”拖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王兆相趁机指挥部队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围,大踏步向北挺进,穿越神木县北部,跃进到府谷县,连续歼灭多座集镇的民团组织。
府谷县北部的哈拉寨镇,是陕西绥远(今内蒙古)边界上的商业名镇,镇内人口上千,商号、店铺很多,红三团在此将当地官绅的粮食、衣物分给贫苦群众,并购买布匹、解决部队的冬装。当井岳秀部急速赶来追剿时,王兆相早已率领红三团南下,穿过神木县全境到达佳县北部,成功地接应了地下党员张德超策动的国民党军士兵起义。
在陕西省档案馆中,保存的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的《匪情周报表》上,王兆相的名字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并经常与刘志丹同被列为“匪首”的位置。
面对严峻的敌情,新来的陕北特委特派员却强制推行“左”倾错误路线,致使神府佳榆苏区和红三团遭到严重损失,在“肃反”中,王兆相的父亲王万德被错杀。
张元生:为儿子在外头参加革命,一天提心吊胆,担惊受怕,而且由于儿子在外地搞一些那个这些革命活动,他们也都受到了牵连,都那个被当时那个反动政府抓进去坐过监狱,受尽了严刑拷打,但是他们都无怨无悔。就是这样一个受人尊敬的一个老前辈,在这个1935年那个左倾肃反的时候遭到了杀害。
解说:当年目睹爷爷惨死的王兆卿之子王黎明,谈起往事依旧难忍悲痛。
王黎明(王兆卿之子):实际上,他对我们中国共产党有很大的贡献,我父亲已经牺牲了,我叔父是红军三团的团长,在府谷县打了胜仗,回来了父亲被杀了,你说多痛苦。
解说:刚刚率部回师,王兆相就被撤销了红三团团长的职务,守护父亲的遗体痛哭了三天,最终王兆相冷静下来,当有些同志气愤难耐,要为王万德老人报仇时,王兆相制止了他们,一定要相信党组织,总有一天会把我父亲的问题搞
清楚。
王黎明:这时候国民党四处造谣,让老百姓也造成很大的误会,红军团长连自己的父亲都不保,六亲不认,在这种情况下,我叔父能够坚持下来确实也很不容易。
解说:1935年2月,已将红三团视作心腹大患的井岳秀部卷土重来,再次调集5000兵力,在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帮助下,对神府佳榆苏区展开了第二次“围剿”,团长王兆相被撤职,红三团屡次战斗失利,继任团长也牺牲了,在红三团多数同志的强烈要求下,王兆相重新出任红三团团长,他没有执行特派员不切实际的命令,指挥红三团出其不意突袭毛家洼,全歼敌军一个骑兵连,红三团无一伤亡。
然而,随后特派员强令攻打瓦窑堡和新寨子的战斗使整个形势急转直下,1935年6月下旬,神府佳榆苏区三分之二的区域被国民党军占领。1935年9月,当榆林的报纸上连篇累读登载王兆相部“土崩瓦解,四散崩溃”,国民党当局一再宣称王兆相和他的红军已经“全军覆没”之时,王兆相正带领着20多人的队伍在神木、府谷等地坚持斗争。
杨文岩(《黑狸虎传》作者):风口浪尖上往往是领头人就是王兆相,因此王兆相跟神府的名字在群众当中影响远远超过其他领导干部。
张元生:王兆相叔叔在组建武装力量过程当中,几次被撤销职务,所以他也是很曲折的,可是即使是这样的,王兆相叔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就是越磨越尖,而且坚持要执行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而且他一定要根据当时我们自己所有的是什么样的力量,敌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要实事求是的进行武装斗争。
解说:1935年9月,新的神府工委成立,分散各地坚持斗争的红三团战友们又重新汇聚到一起,刘志丹亲笔写来的指示信,南线红军解放了6座县城,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已经连成一片,希望神府的党组织、军队、群众克服困难、坚持战斗、争取胜利。
王兆相在军事指挥上恢复灵活激动的游击战术,北至绥远乌审旗南部的草原地区,南到佳县金明寺,西至榆林的常乐堡,东至神木、谷的沿黄河地区,都是他率领红三团打击国民党军和民团的战场。
国民党当局为消灭红三团,捉住王兆相使出浑身解数,并精心部署了一个假起义的圈套,在神木县太和寨后山企图诱捕他,幸而王兆相和红三团继任政委毛凤翔保持高度警惕,王兆相与假起义人员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仍然毫发未伤的安然脱险。
杨文岩:在握手的当中,王兆相发现他这个手呀,抖的非常厉害,说你既然现在已经投降了,红军也在你的身边,你怎么怕成这么个程度。
王延生:我
爸一看不对头,这人并不是起义,马上甩手。
杨文岩:这时候敌人看到这种情况了,马上吼,说是带白帽子的就是王兆相,其实王兆相当时带着白帽子,王兆相一把把头上的白帽子抹下来一扔,好在是对面是个沙坡,救了王兆相,几步退就从沙坡上滚下去了。
王延生:那个军队长他没法向团长交代啊,说你和王兆相握了手了,你还让他跑了,他说当时不一样啊,我一见握手的时候就感觉飞沙走石,就看到黑色的龙虎一阵风就过来了,王兆相就不见了,枪也打不响了。
此后,国民党军官纷纷哄传,王兆相是天上的星宿“黑狸虎”下凡,凡人不可能抓住他,1983年,王兆相重返太和寨,想起当年惊险的一幕,还深深地自责,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4名曾与他生死与共的战友永远长眠在这块土地上,晚年时,王兆相亲手绘制出太和寨国民党军假起义示意图,反思过往的教训。
70多年过去了,“黑狸虎”王兆相的故事仍然在陕北神木、府谷、佳县、榆林,山西兴县、保德、内蒙古准格尔旗、乌审旗一带流传。这张王兆相与夫人刘静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38年3月的延安,几天之后,在延安凤凰山麓,王兆相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
视频片段:毛主席向我询问了神府佳榆根据地的情况,问得很细,他专注地听完,思索着说,神府佳榆的人民群众为创建和保卫这块根据地做出了重大的牺牲,你们能紧紧依靠群众,粉碎敌人的几次“围剿”,扩大和巩固根据地,壮大红军的力量,这是很大的成绩。现在,神府佳榆已经成为晋西北八路军的稳固后方,在抗战中战略地位很重要,神府坚持下来很不容易,党中央是满意的。
谢绍明:神府就是在榆林的北边,在陕北来说,中间有个榆林把它隔开了,在那个地方建立根据地很不容易,王兆相那个时候打得也很好,一直坚持下来了。
解说:为防止陕北红色根据地连成一片,国民党当局以阎锡山的晋绥军为主力的部队,来势汹汹铺向神府佳榆革命根据地,形势骤然紧张起来,王兆相率红三团避实就虚与敌军周旋,派出小部队渡过黄河,到山西兴县等晋绥军的后方打起了游击。灵活激动的战术不仅搞得晋绥军官兵坐卧不宁,王兆相“黑狸虎”的名声也在兴县百姓口中广为传颂。
王波(山西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管理处):这支红军能打善战,这在兴县沿黄河一带,就是引起很大反响,老百姓口口相传,这样把王兆相已经传的神化了,说陕西神木的山上下凡了一只黑狸虎了,专除那贪官污吏和那恶霸地主。
解说:1936年1月,在罗家墕召开
的神府工委扩大会议上,王兆相第一次听到来自党中央,毛泽东专门神府佳榆苏区工作的指示。神府州区虽不大,但这个地区很重要,是抗日前哨,那里的形势现在很紧张,斗争很艰苦,不要被困难吓到,要坚持斗争,坚持就是胜利。
张元生: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这时候呢,神府地区就是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北大门,而且它是陕甘宁边区到往华北地区去的一个重要的通道。
解说:1936年3月21日,已是神府特委军事部副部长的王兆相接到通知,火速赶往陈家坪,去会见两年多未见面的老首长刘志丹。此时刘志丹率领刚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已冲破国民党军的封锁,进入神府佳榆苏区,驻扎在陈家坪一带。在陈家坪红二十八军军部,刘志丹、王兆相两位失去两年多音讯的战友再度重逢
王兆相向红二十八军首长介绍神府佳榆根据地创建发展和红三团现状,刘志丹听后不禁感慨,兆相可比过去长进多了,王兆相应老首长刘志丹要求到红二十八军军部协助工作,用刘志丹的话说,是当“高级参谋”,见刘志丹消瘦许多,联想到肃反被捕入狱的传闻,王兆相忍不住当面求证。
刘力贞(刘志丹之女):很多的人都感到非常委屈,唯独我父亲就说是这个经验大家都接受,我们不也是说处处都对,也并不是这样,这个经验教训我们也得接受。
解说:红二十八军驻扎沙峁镇后,镇上的百姓亲热的跟王兆相打招呼,大都直呼名字,有叫兆相的,也有叫王二的。刘志丹见状对政府宋任穷说,你看,兆相在这一带很有群众基础嘛,群众都信任他。初次相识,红二十八军政委宋任穷笑称,久仰你王兆相的大名啊,敌人的报纸上可没少登。
1936年3月25日,红二十八军即将渡河东征,此前当地黄河边的船只早已被对岸阎锡山的部队强行拉走,在黄河西岸的天台山红二十八军指挥部,准备渡河船只成为当务之急,“7天内建造5条大船”这一艰巨任务究竟由来完成?刘志丹、宋任穷不约而同想到了王兆相。
杨文岩:造一只船平时最低也得半个月,所以这个任务落实以后王兆相很快跑到采林村,又找到王道三,他们几个研究。王兆相与负责部队后勤供给的王道三反复商量,制定出轮班作业计划,合理搭配木工和船工的方案,在黄河岸边开始了24小时昼夜不停地造船,当地百姓听说刘志丹的红军要过黄河,不用动员就自动加入到紧张的造船工程中。百姓们日夜甲板造出了5条大船,从天台山下的山坡村强渡黄河,将红二十八军全体将士安全送到黄河东岸,罗峪口,王兆相也奉命率新三支队东渡黄河,驻守山西兴县的渡
口罗峪口镇和,向东转移粮草和军需物资,向西护送红二十八军和红十五军团的伤病员回神府佳榆苏区。
王波:兴县这一带,这盐比较紧缺,这时王兆相就是带领这些红军把当时的官盐给没收了,然后给老百姓,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解说:当地百姓早就听闻“黑狸虎”王兆相的威名,踊跃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新三支队的兵力由30多人迅速扩充到100多人,恰好此时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派人送来一批轻机枪和步枪,新三支队的武器装备居然一下子超过了红三团。
1936年8月1日,神府佳榆的红色武装整编为中国抗日人民红军独立第一师,成立大会在神木县花石崖隆重举行,当年的红军亲历者依然能清晰记得成立大会的热闹场面。
视频片段:除了独立师的人,地方干部也去的,还有群众,都在那儿了,整个花十岩,大场子底下老百姓可多了,神府红军扩大了,那高兴呀。
张元生:神府独立师成立以后,他们给全国有一个抗日的通电,号召全国人民起来进行抗日战争,就是这个,而且发了宣言,落款呢,就是师长王兆相,政府张秀山。
解说:独立师下辖两个团,3个直属连,共1200余人,当年只有7个人的特务队,如今发展成千余人的独立师。
张元生:我父亲坚决认为,就是神府的红军发展是王兆相叔叔,他从这个游击队长到支队长到红三团团长,一直都是他在领导着这个部队的建设。
刘米拉:王兆相叔叔,他是一个特别顽强的人,他也可以说是,就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咱们西北整个局势,大红军的武装的创始人之一。
解说:1938年3月,多次要求去延安学习的王兆相终于得到了党中央的批准,在延安,王兆相新后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高级班,第四期第一大队红军干部支队学习,第一大队的大队长是苏振华,政府是胡耀邦,并与王树声、杜义德、贺炳炎等老红军结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自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王兆相便进入延安马列学院继续深造,马列学院的学员,大多数参加革命较早的团以上干部,或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其中不乏大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只读过几年书的王兆相在课堂上听讲难免比较吃力。
于丁(原马列学院的学员):王兆相平易近人,很和气的,他爱学习,自己他写点东西吧,我记得他跟我讲了,他自己写的什么东西?请(同班同学)丁玲给他改。
解说: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举行第一届会议,王兆相被马列学院选为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王兆相被分在中央机关党团代表组,与毛泽东、
张闻天、陈云、王稼祥等十几个人同组,并被指定为组长。
王晓建:毛泽东因工作繁忙,不能天天到会,就像王兆相当面请假,王兆相听了呢,就跟毛主席说,你是中央领导人,你不来开会总是有事儿呗,还向我请什么假呀。毛主席呢很认真,就跟王兆相说,那不请假是不对的,这可是一个组织观念问题。
解说:转眼间,王兆相在马列学院即将毕业,他向时任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谭政,表达了去抗日前线工作的想法,并得到谭政的赞同,批准王兆相去新四军工作,7月底,时任总政组织部副部长的胡耀邦告诉王兆相,去新四军的交通被敌伪封锁严密,一时无法通过,而山东形势发展很快,急需军事干部,中央意见希望他去山东根据地工作,并以最快时间安排好出发事宜。
第四军分区又称垦区军分区,辖垦利、利津、蒲台,滨县(今滨州),沾化等县,这一地区是中国最年轻的土地,它是由黄河夹带着泥沙,逐渐填海变成陆地,原本人烟稀少。
1935年,山东省的30个县遭水灾,省政府将4000多名灾民迁移到这里垦荒,因而得名“垦区”,垦区建立根据地有许多得天独厚之处,人口少,粮食多,为部队提供大批军粮,大片的芦苇荡便于部队隐蔽,群众基础好,拥护八路军,抗日热情高,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王兆相和战友们与日伪军周旋。
孟庆敏(沾化县党史办原主任):咱们沾化这一代是沿海地带,海边上芦苇丛生,海岔子就是那个河道纵横,敌人进来,机械化装备进不来,所以我们把他引到海边上,最后敌人他喝水也没地方喝了,吃饭也没地方吃的,路途、道路又不熟悉,所以最后搞得他精疲力尽,最后宣布以失败告终。
解说:1941年1月,清河军区与冀鲁边军区合并为渤海军区,王兆相依旧留任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
王聚英:王兆相率领他的部队,在那里开辟了2500多亩土地,开荒种田,开盐田,这一年啊,能够生产粮食八百多万斤,制造烟六千多万斤,这样就使渤海抗日根据地这个物质供应给养问题都解决了,它成为整个渤海根据地的一个粮仓,第四军分区辖区成为了渤海去的粮仓,号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小乌克兰”。利津县城是连接沾化、滨县、蒲台、博兴、广饶等县的枢纽,控制在日军手里,就像插在根据地的一把尖刀。从1944年夏开始,时局的变化转为山东抗日军民展开局部的反攻作战,渤海军区首长决心攻打利津县城,拔掉这把刀。王兆相的第四军分区部队攻克利津城西门,并堵住了从惠民开来增援的日军。8月17日,八
路军在山东攻克第一座县城,利津县城。
随后,未来得及休整的第四军分区部队,便在王兆相率领下向沾化县推进,打下黄升店据点,在这次战斗中,王兆相经历了他战争岁月的第一次负伤。
王晓建:王兆相在一个壕沟边的这个坟头,就用一个望远镜呢,观察日本军的动向,日军的一个狙击手发现了王兆相,这个望远镜的这个反光,就一枪打中了他的大腿,穿了一个窟窿。
解说: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也于1944年10月10日刊登了一则军分区司令员王兆相在反攻日军的战斗中负伤的消息,正是这则消息让几年间音讯全无,远在陕北神府苏区的老战友们终于知晓,他们的老首长“黑狸虎”王兆相的下落。渤海军区为牵制日军,发起了蒲滨战役,王兆相率第四军分区部队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激战20多个小时,于6月10日攻克蒲台县城,日伪军2900余人,并继续西进,一举攻克滨县县城,蒲滨战役胜利结束。
王聚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是抗日作战,一个是开展大生产运动,一个对巩固发展渤海抗日根据地,他都做出了贡献。
解说: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此时,已是东北野战军独立第十三师师长的王兆相参加了围困长春和攻打沈阳的战斗,东北全境解放后,3月中旬,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4月大军南下,第四野战军首长命令王兆相,率一六二师戍守天津。
1949年10月1日,王兆相在湖南衡宝战役的战场上,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衡宝战役结束后,王兆相担任了衡阳军分区首任司令员,他亲自为即将迁驻衡阳的第四野战军前方指挥部选址。积极清剿国民党散兵游勇和土匪一万余人,修复公路,疏浚水路,为恢复湖南第二大城市衡阳的生产和经济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远在陕北老家的亲人已有10年未曾相见,王兆相,刘静时刻惦念着还在陕北的一双儿女和亲人,如今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王延生:1950年我10岁的时候,我爸接我和我二姐接到湖南以后,当时我住在司令部里边,我从来不叫爸妈的,也不会叫,不习惯叫吧。
解说:1950年12月,王兆相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刚组建的后勤学院,先后任后勤组织指挥系副主任、主任,从此开始了他人生中从将官到教官的全新生活。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及授予有功人员勋章典礼上,王兆相被授予少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王兆相经常讲
一句话,和平年代不打仗了,作为一名老军人,可以通过为国防事业培育高素质人才,继续做贡献。1959年3月,他调往长沙担任高级工程兵学校校长,1960年9月,学校升格为工程兵学院,在学院教职员工的记忆中,他们的王院长外冷内热,严肃而不苟言笑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朴实大爱之心。几年之后,王兆相精通了工程兵兵种的各项专业,在教学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首长罗荣桓元帅到工程兵学院视察时欣喜地发现,王兆相这位昔日的“羊倌”,已经成为学识丰富的教官了。
张奉华:他讲矛盾论,讲思想论讲得很好,讲得挺活,凡是教员或工作人员,一听说校长要讲两论了,那窗子外面,教室里面都挤满了人,都听他讲课。
解说:1983年,王兆相再次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位陕北乡村的农家少年建国后曾4次回故乡,因为那里有他无法割舍的黄土地,深深眷念的纯朴乡亲。
王延生:他待不住,老想去转转看,看看去,走过的地方,打过仗的地方他都要去,你想88岁的人了,那个水沟,那么宽的水沟吧,“噔”就跳过去了。
郭宝成(神木县委原书记):王兆相将军对神木的发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而这个期望应该在我们实现了低保的医保制度,实现了孤寡老人、残疾人的免费供养,实现了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实现了十二年的免费教育,实现了免费医疗基本达到。
解说:王兆相,这位从黄土高坡上走出来的开国将军,曾写下这样的话总结自己的一生,“羊倌将官教官弹指间白发苍苍,扬鞭举枪挥笔崎岖路奋进匆匆”。2009年6月3日,王兆相与世长辞,终年101岁,百岁老人已然故去,但王兆相这个传奇的名字依然被父老乡亲们传诵。
1933年10月由他一手创建的七个人,四条枪的红军特务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两千人的红军独立师,并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火洗礼后,如今为济南军区某集团军装甲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为数不多的红军旅之一。
裴晓昌(坦克四十二旅政委):我们老首长有长期在军事院校工作,为我军培养了许多的优秀的指挥员和技术骨干。他后来又成为我们军委工程兵的顾问,又为工程兵的全面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