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合集下载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

零基础学茶道——紫砂壶的发展史“⼈间珠宝何⾜取,岂如阳羡⼀丸泥。

”缘起紫砂壶伴随茶⽂化⽽诞⽣,⼀经出现便颠覆了⼈们对茶,对茶具的认知,获得了⽂⼈雅⼠、爱茶⼈⼠的钟爱。

随着紫砂壶⽽出现的紫砂壶⽂化,也成为我国民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紫砂壶的市场更为⼴阔,结合了传统与创新,紫砂壶种类丰富、⼯艺精美,享誉国内外。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名宜兴紫砂壶。

很多⼈讹传,宜兴紫砂壶得名的原因是只有宜兴有紫砂矿,其实不然。

统计数据表明,宜兴陶⼟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95%以上,除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也有紫砂矿,⽽之所以叫宜兴紫砂壶,更重要的原因是宜兴独有的紫砂壶拍打成型⼯艺和特有的陶艺⽂化传承。

中国宜兴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

那⾥风景秀丽,被称为“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的海洋”,紫砂壶这个特有的⽂化符号更为宜兴增添了许多⼈⽂情怀。

宜兴市是紫砂壶的发源地,古时已经有陶艺传承下来的先进制陶⼯艺,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带来的优质紫砂⼟壤,使得宜兴市孕育紫砂壶的先天条件⼗分优越。

再加上烹茶⽅式的发展变化,从早先的煮茶法到点茶法等。

到明清以后,直接以冲泡为主,壶才成为重要茶具。

宜兴紫砂壶泡茶时,保留了茶汤的⾹⽓,长时间保持了茶汤中的⾊、⾹、味。

紫砂壶经过茶⽔泡过、在⼿中摩挲把玩之后,会渐渐变为古⽟⾊,经久耐⽤,美观⼤⽅,因⽽受到爱茶者的青睐。

紫砂壶起源何时,到⽬前还存在争议,到底始于哪个朝代,众⼈说法不⼀。

其中不乏有⼈⽤“紫砂器”的起源来指代紫砂壶的起源。

紫砂器指⽤紫砂泥矿⼟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

⽽紫砂壶专指⽤紫砂泥矿⼟制作的饮茶壶的起源。

紫砂器指⽤紫砂泥矿⼟制作的器具:花盆、茶叶罐、茶壶、雕塑等。

⽽紫砂壶专指⽤紫砂泥矿⼟制作的饮茶之⽤的壶型紫砂器。

因此,紫砂壶应属于紫砂器的范畴,两者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

⽂献记载:北宋诗⼈梅尧⾂《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的“⼩⽯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以及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中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等,其中“紫泥新品”与“紫瓯”证实并⾮后来意义的紫砂壶。

紫砂茶具与茶文化

紫砂茶具与茶文化
茶 》 中有 “ 石 冷 泉 留早 味 , 泥 新 品泛 春 华 ” 诗 小 紫 的
诗 句 ;在 第 三十 五卷 《 宣城 张 主簿遗 雅 山茶 饮其 答
韵 》 云“ 贮 双砂 罂 , 琢无 玉 暇” 这里 的“ 叉 雪 诗 , 紫
壶、 白瓷 壶 、 璃 杯等 茶 具 , 三个 月 时 间 , 用 T — 玻 用 采 C
茶是 世界 公认 的饮料 。在我 国更 是 具有 悠 久 的 历史 ,据 历史考 证 ,饮 茶之 风 先 从 巴蜀 和江南 一 带
的鉴赏 , 将紫砂茶具搬进了收藏、 欣赏的殿堂。许多
爱 好 者和 从艺 工作 者悉 心 研究 紫 砂 的历史 ,专 心 紫 砂 茶具 造 型和 装饰 的 研究 创新 ,紫 砂茶 具 以其 深 厚
PlG 全 自动 型 测 色 、 差 计 等 检 测 手 段 , 茶 具 的 I 色 对
泥 ”“ 罂 ” 是 指 的宜 兴 紫 砂 , 是 史 料 考 证 中较 、砂 都 这
早 把茶饮 和 紫砂 联 系在一 起 的 历史 记载 。随着 经 济 发 展 、社 会 进步 和人 民消费 水平 的不断 提 高 ,茶 文
也 蕴含人 们 对形 体审 美 和理趣 感 受 的升 华 。北 宋梅
平静 港 湾 ,为交 流交 心 、友 善 沟通 创 造 了一 种 中华 文 明的 优雅意 境 。 紫 砂 文化 和茶 文 化 同属 养生 文 化 ,而 紫砂 壶 又 为茶 文 化增 添 了养生 内 涵 。紫砂 壶 的原 料选 用宜兴
的文化底蕴,雅俗共 赏的艺术 门类 ,形成了一种专
业 艺 术文 化— — 紫砂 文 化 。 紫 砂文 化 和茶 文化 同属休 闲文化 ,而紫 砂 茶具
五代、宋代至元代饮茶方法主流是点茶法 ,明初 至

紫砂壶与茶

紫砂壶与茶

宜兴远在石器时代就开始制 陶。宜兴鼎蜀镇窑场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已经大量生产陶 器 。近年来 在 文物 普查 中作 中 , 考古 学家 陆续在 宜兴 的鼎蜀 、 张诸 和杨 巷等 地发 现 的大 量古 文
化遗址 表 明 , 在 氏族 社会 , 早 这里 的先 民就 开始 从 事农 业 和 制 陶业 劳动 。在 归 径 乡 的南唐 村 , 骆驼 墩 , 邮堂 乡 的西 溪 村先后 发 现 了距 今 50 00—60 0O年 的原 始 文化 遗 址 。在 这 些 遗址 上 , 与 石器 一起 出土 的有 大量 的夹 砂土 陶 , 质红 陶 , 泥 白衣 黑 陶和 灰 陶 的碎 片 , 皿 的成 型方 法 基本 器


紫 砂宜 茶
从材质 的自然属性来分析 , 紫砂 的独特原料构成和制作工艺是对茶性的最好诠释和阐发 : 紫砂壶气孔较大 , 吸水率高 , 良好 的透气性能较长时间保持茶 的色 、 味。 香、
紫砂壶制壶之土深藏于山腹地层之中薄薄一层 , 介于甲泥和泥层之 间, 号称“ 岩中岩, 中 泥
气孔微细 , 密度高 , 具有较强 的吸附力。用紫砂壶沏茶 , 不失原色、 味 , 香、 还使茶越发 醇郁芳
沁。第二 , 用紫砂壶沏茶不易霉馊变质。沏红茶五 日后 , 茶水依然新鲜不变质 , 而瓷器或其它
1 44 ’
维普资讯
器皿沏茶则 当 日 变馊 , 茶色呈褐色 , 且茶汤表面有一层“ 。第三 , 锈” 紫砂壶能吸收茶汁 , 内壁 壶 不刷 , 沏茶绝无异味 , 使用较长时间后 , 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第四, 紫砂壶的冷热急变性能
陶器是人类最古老 的文明成果之一 , 中国陶器史上有许 多伟大 的发 明创造。原始社会的
彩陶和黑陶 ; 商代的白陶、 陶、 硬 釉陶; 汉代的近代瓷的釉 陶; 西晋 的青瓷; 唐代 的彩 陶; 宋代的

茶具行业知识培训初级-紫砂篇(ppt)

茶具行业知识培训初级-紫砂篇(ppt)
泡茶的实用要求。
紫砂壶的收藏壶工
艺的发展水平。
艺术价值
优秀的紫砂壶在造型、工艺、 装饰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给人以美的享受。
稀有性
珍稀的泥料和制壶大师的作品 具有很高的稀有性,收藏价值 较高。
实用性
优质的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 性能和保温性能,是泡茶的理
清朝时期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期,制 壶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形态各异、 装饰华美的紫砂壶不断涌现。
紫砂的传说与故事
有关紫砂壶的传说和故事非常丰富,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供 春壶”的故事,传说供春壶是明朝时期一位书童供春制作的 ,他以金沙寺的僧人作为老师,学习制壶技艺,最终成为一 代制壶大师。
此外,还有“曼生十八式”、“石瓢壶”等传说和故事,这 些故事不仅展示了紫砂壶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为人们带来 了许多美好的想象和感受。
早期的紫砂壶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多为实用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 种集实用、观赏和收藏于一体的工艺品。
紫砂的历史
明朝时期是紫砂壶发展的初期,当时 的紫砂壶以实用为主,形状简单,没 有太多的装饰。
现代的紫砂壶制作工艺已经非常成熟, 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的欢迎,还出口 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 要载体。
紫砂壶的鉴赏要点
01
02
03
04
泥料
优质的紫砂泥料应具有细腻、 滋润、色泽柔和的特点,且砂
粒感明显。
造型
紫砂壶的造型应比例协调、线 条流畅,符合传统工艺美学标
准。
工艺
精湛的制壶工艺表现在壶身的 打磨、雕刻、镶嵌等方面,工 艺水平直接影响壶的品质。
火候
烧制的火候掌握得当,使紫砂 壶具有一定的气孔率,能满足
05 紫砂的市场与前景

完整版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

完整版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

陶瓷与茶文化的关系陶瓷与茶文化有着很大的渊源,那么陶瓷与茶文化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不可以须臾离开的。

正由于人与茶息息相关,久而久之,对于茶的品类,烹茶之水,泡茶之法,饮茶之具,敬茶之礼,有着许多讲究。

于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土,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到了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中已形成饮茶之风。

唐代中期,一些较大城市开场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

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贩往各地。

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长诗?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

浮梁即今景德镇,为当时茶叶集散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

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

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

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

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的悠久历史中国是茶的故土,饮茶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三国时期,江南人已有了饮茶的习惯。

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之中已形成饮茶之风。

唐代中期,一些较大的城市开场出现专营茶水的茶肆。

江淮一带的茶叶,被商人车装舟载销往各地。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陶瓷文化与茶文化互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了文化品位。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

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

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

茶具发展简史茶具是指用于沏茶、品茶和享受茶的器具,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

在漫长的岁月中,茶具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创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茶具的发展历程。

1. 茶的起源和早期茶具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

相传,中国古代的一位皇帝发现了茶叶的独特风味和药用价值。

在茶的早期阶段,人们主要使用简单的器皿来沏茶,如陶罐、陶碗和竹筒等。

这些器具简单朴素,主要用于煮茶水和盛装茶汤。

2. 隋唐时期的茶具创新隋唐时期(公元618年-907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具开始浮现了一些创新。

陶磁器的浮现使得茶具更加精致,如著名的青瓷茶具。

此外,茶具的形状也开始多样化,如茶碗、茶壶和茶杯等。

茶具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提升,浮现了一些著名的茶具制作工坊。

3. 宋代的茶具革新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是茶具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茶具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茶具的种类也更加丰富。

著名的青瓷茶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浮现了一些新的造型和图案。

此外,茶具的使用方式也开始有了一些变化,例如茶盘的浮现使得品茶更加方便。

4. 明清时期的茶具精美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是茶具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茶具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茶具的品质和美观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磁器茶具成为主流,各种精美的茶具纷纷问世,如景德镇磁器、宜兴紫砂茶具等。

茶具的造型和图案也更加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势。

5. 现代茶具的创新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茶具在现代得到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茶具不仅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还融入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科技元素。

例如,茶具的材质再也不局限于陶瓷和磁器,还包括玻璃、不锈钢等材料。

茶具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如带有过滤器的茶杯、智能温控茶壶等。

总结:茶具发展简史展示了茶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创新。

茶文化的历史传承者——紫砂壶

茶文化的历史传承者——紫砂壶

我 国的许 多传 统 文化 相融 合 ,被注 入 了许 多经 典 的 内涵和 意义 。
戒,交 情如 水 。

互适 应 ,最 终达 到气 息相 调 ,神 韵相 和 。茶 文化 ,是 高雅 的,清 性 ,与茶 文化 的 结合 相得 益 彰 ,使茶 文化 更 加 的绵延 而不 绝 。可
化 。二者相 辅相 成 ,不可 分割 。 三、蕴 香散 气 ,紫砂 壶是茶 叶 的知 音 由 “ 五色 土 ”制 成紫 砂 壶 ,因原 料可 塑 性 、延展 性好 ,故在
滋 润唇 喉 留香 齿 间; 或酽 苦浓 郁 ,醒心 提 神刻 附心 间 。茶饮 ,乃 盖 的 形状 都是 最大 限度 的积聚 热 量 ,使茶 叶 的香 味能 在这 小 小一 中华 民族 举 国之饮 ,上至 王孙 贵族 当朝 权 贵 ,下至 三 教九 流黎 民 方壶 间得到 最大 限度 的释放 。 百姓 , 皆可饮 之 , 皆习惯饮 之 。茶 ,名 有 千种 ,不 分贵 贱 ;味 有 不 同,各 有千 秋 。绿 、黄 、青 、 红、 白、 黑 、花 ,总有 一款 ,可
时间 里 ,是作 为 药用 的 ,后逐 渐变 成 日常 饮 品 。数 千 年来 ,茶 饮 生命 气息 , 宁静 ,高 雅 ,温 润 ,思远 … …人 与壶 的关 系 ,有 时也 作为 一项 生活 中 不必 不可 少 的活动 ,在不 断 的变 革发 展 中,也 与 如 同人与 美 玉的 关系 ,人 保养 壶 ,壶 滋养 人 ,时 间久 了人 和 壶相
景。

边 细细 赏 壶 ,茶香馥 郁 悠远 ,一把 小壶 在手 ,常常 把玩 ,手掌
指尖 的肌 肤 早就 熟悉 了紫 砂 壶那温 润 如玉 的表 面 ,也 适应 了壶身
中华 民族 饮 茶始 于何 时 , 已不可考 ,相传 发 于神 农 氏,上 古 的弧 度 ,看着 壶 上赏 心悦 目的花 纹 ,还有 自己钟 爱 的绘 画字 句 , 神 农 尝百 草 , 日中七 十二 毒 ,得 茶而解 之 , 因此 ,茶在 很 长一 段 会 是 一种 老朋 友 一般 相知 相和 的情 感 。感 受 紫砂 壶那 纯朴 自然 的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

中国紫砂壶的文化历史背景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明清两代,宜兴紫砂艺术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

名手所作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艺术作品到了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砂艺高手辈出,紫砂器也不断推陈出新。

清初康熙开始,紫砂壶引起了宫廷的高度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

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紫砂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在紫砂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紫砂工艺中所独具的艺术装饰。

到了咸丰、光绪末期,紫砂艺术没有什么发展,此时的名匠有黄玉麟、邵大享。

黄玉麟的作品有明代纯朴清雅之风格。

在稍后的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商业的逐渐发展,宜兴紫砂自营的小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一些制壶名家,其中又以冯桂珍、俞国良、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程寿珍、朱可心、蒋蓉等人最为著名。

近年来,紫砂茶具有了更大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目前紫砂茶具品种已由原来的四五十种增加到六百多种。

紫砂陶是中国陶瓷中的一支奇葩。

它的历史并不长,但其起源和发展,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及茶饮方式的演变紧密相连。

宜兴的陶瓷业,上溯新石器时代,已历几千年,为紫砂陶器的发展准备了优厚的条件。

宜兴的紫砂陶器创于北宋,初期制作粗劣,直至明代中期,上层社会的文人墨客盛行饮茶之风,宜兴紫砂才开始盛行。

明代人泡饮讲究"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此时,紫砂器的造型艺术臻于成熟,各种款式层出不穷。

明万历后,到清代乾隆时,宜兴的紫砂业迅速发展至全盛期,并向纵深方向发展。

除大量生产紫砂壶外,紫砂花盆及各种陈设品、文房四宝等,形式纷呈,应有尽有。

漫谈紫砂壶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

漫谈紫砂壶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

艺术 手 法 的处理 的 , 取决 于创 作 者 的思想 感 情 、 审美 等 , 3 总结 经过 提炼取 舍 , 艺术 的加工 , 或 者是抽 象具象 的表 达艺术
形式 , 使其在一 定的基础上 真正成为 花货紫砂艺术 。 紫砂 花 货 壶 神形 兼 备 , 赏 用 皆宜 . 但 紫 砂 花 货 的制 花货 的表达不仅 是形 体上 的 。 也是 色彩 上 的 . 紫砂 的 作极 需 耐心与 细心 。紫砂 花货 也不是 简单 的 以泥 巴捏 制 花 货 主要表 现 在“ 形” 、 “ 工” 、 “ 色” , 三 者 的巧妙 结合 和 相 和 堆 砌 的 , 而 是整个 作 品的形 、 神、 意、 态 的 相 互 协 调 。通
现 和流行正迎合 了这个趋势 。
( 下转第 5 0页 )
茶文 化 的兴 起 , 饮 茶方 式 的特 点 , 是 造成 了茶 具 的不
同原 因 , 茶 的历史 也是值得 我们所追 溯的 。 作 为茶饮形 式
意 义的对象 , 从 自然 本质 中得 其美 好 的本质 . 不管 是形态 神形兼 备 。 美还 是寓意美 , 或象征或韵 意。花 货的创作也是 需要经过
饮茶 的开端 始于汉 , 盛行 于唐 。 唐朝是饮 茶文化繁荣
以煎 茶 为 主 , 把茶末 投 入壶 中和水一 块 煎煮 , 始 器 的妙境 通过 饮茶 文化传播 开来 。因此 说茶 文化 是紫 砂 的 开 始 , 谓研 膏茶 , 其 后稍 为饼 样 , 故 谓之 一 串 。茶 文 化 的开端 , 更是延 续 , 紫砂 文化 与茶 文化有 着 密不可 分 蒸 焙而 研之 , 饼、 茶 串必须 要用煮 茶茶具煎 煮 , 这也 是茶 的最早艺 术 品 的 关 系
断受到人 们 的珍视与关 注 。 究其 原 因 , 则是 因为紫 砂茶 具 宜 兴 自古 以来 就生 产 茶 叶 , 故称 为 “ 茶 的绿洲 ” ,明 具 有 双 气 孔 的 结 构 , 能发真茶 味 , 后 人 称 紫 砂 茶 具 有 三 大

浅谈紫砂与茶文化的交融

浅谈紫砂与茶文化的交融

1 前 言
中国传 统文 化对茶饮 的渗 透 ,几乎 涉及 茶文 化 的各
2 紫砂 与茶 文 化
文人 参与 紫砂 器 的制 作活动 。 有着 多种 的形 式 。 除 了
个 领域 , 尤其是各 种哲 学思想和 美学思 想 的融会 , 给茶文 邀请 名家艺 匠特别制作 外 ,大 多文人是 自己亲 自设计 外 题刻书画, 运用 诗 书画 印相结 合 的形式 , 从 艺术 审美 化 注入 了蓬勃 的生命力 。九流 十派 , 百 家争 鸣 , 儒 道释 三 形 , 家并存 , 不但深 刻影 响了 中国历 史 的整 个进 程 , 也 给茶文 的角度追 求紫砂器 的外在鉴赏价值 。这样 , 也就使一些具
丰满 中有灵动 , 达 到 了“ 稳” . “ 匀” . “ 正” . 《 盛世鱼跃 》 壶 选用 的泥 料是 “ 底 槽青 ” 。它取 自黄龙 壶 流 畅 中 见 圆 浑 . 山的深层原矿之 中 . 用机 械破碎后炼成 。 这 种 泥 料 颗 粒 分 使 一 把 静 态 的壶 有 一 种 韵 律 美 。
然 的生命气 息带 给 人的温 和 、 敦厚 、 静穆 、 端庄、 平淡 、 闲
雅 的精神韵律 。 紫砂器 的风行 和推广 , 也带 给壶艺以变革 。自时大彬 起, 一反 旧制 , 制作 紫砂小 壶 。周 高起 《 阳羡名 壶系 》 说: “ 壶 供 真茶 , 正 是新 泉话火 , 旋 瀹旋 啜 , 以尽 色声 香 味 之
散, 味不 耽搁 。” 紫砂 小壶 的精 巧 , 带给 人不 光是 茶 的真
≥ .
≥ ;
. ≥ ≥ : 苫 皇 、 ; 一 %

; ≥ : 、 ≥
( 上接 第 4 7页 )
2 . 2 泥料 性能

第四讲 紫砂的起源与发展

第四讲 紫砂的起源与发展
陈鸿寿(1768-1822)曼生壶
邵大亨(1831-1874)鱼化龙壶、龙头一捆竹
黄玉麟(1842-1913) 顾景舟(1915-1996)
21
二、紫砂特殊的材质
(一)紫砂泥的属性
高岭土—石英—云母类型 含有:硅、铁、钙、镁、锰、钾等化学成分 烧成温度:1120℃~1150 ℃,氧化气氛烧成 各种泥料对温度要求的不同
68
优点 解决了手工制作不易达到的复杂造型问题; 统一生产规格,提高形制的准确性; 有利于批量生产; 缩短了技术工人的学习周期。
61
3. 注浆法
1958年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引进在陶瓷生产中广泛
采用的一种成型方法。
过程:利用石膏模型的吸水性,将泥浆倒入模中,待石膏 吸泥到一定厚度时将中间多余的泥浆倒出,至适当干度时 再将石膏模脱开,便得到一件中空的泥坯。 缺点:
22
(二)紫砂泥矿
紫砂泥是单矿原成泥,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具有
先天的优良条件。
紫砂矿原料外观一般呈紫红色、紫色,有微细银点闪
烁,并隐现浅绿色的斑点。 也有外观呈天青色(天青泥)
23
原矿与烧制后的颜色
紫泥——紫色、紫棕色、深紫色。 本山绿泥(浅绿色)——米黄色 红泥(石黄,呈黄色或红色)——暗红色、朱红色
——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 ——把手及提梁不易使壶口面失圆; ——可以制作敞口或大口面茶壶。
不需加配其他粘性或瘠性原料,能单独成陶。 双重气孔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外形平整光滑富有光泽,不需施釉。
42
三、独特的成型方法
传统手工成型
石膏模挡坯法
注浆法
轱辘车拉坯法
43
1. 传统手工成型

茶文化的发展阶段

茶文化的发展阶段

茶文化的发展阶段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种茶、制茶及饮茶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有关茶的历史、著作、传说等,以及人类品茶的技艺,还有茶在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茶文化起源于我国。

中国数千年古老而悠远的文明发展史为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极为丰厚的底蕴。

中国茶文化在漫长的孕育与成长过程中,不断融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在民族文化巨大而深远的背景下逐步走向成熟。

中国茶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的个性风采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唐代之前:萌芽时期我国是茶叶的故乡。

上古时期,神农氏已经发现了茶叶可以解毒。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里的"荼"是指茶。

春秋战国之前,由于食物匮乏,先民们常常嚼茶叶果腹,并根据茶叶的味道将其归于苦菜一类。

到了春秋战国之后,由于茶叶能够带给人们感官与精神的愉悦,先民们逐渐将茶叶由药用转为日常食用。

人们往往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菜汤。

两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茶树,饮茶之风慢慢在全国范围内传开。

普通百姓以茶待客,文人学士以茶助兴,坐而论道。

随后,又衍生出茶与道教养生、茶与祭祀等方面的联系。

在这个时期,茶叶不仅从之前的生活必需品转变成了饮品,还进入到文学作品和祭祀中,茶开始作为礼仪交往的载体,进而转变为精神的载体。

(二)唐代:形成时期到了唐代,饮茶风气已经传遍全国,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加入到饮茶者之列。

唐代统治者对茶叶的生产十分重视。

当时,南方地区有43个州、郡生产茶叶,而北方地区不产茶叶,所饮茶叶皆从南方运送,因此,当时的茶叶贸易非常繁荣。

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征收茶税。

另外,唐朝政府规定每年各地都要选送优质名茶进贡朝廷。

贡茶的出现促使各地提高制茶技术,茶叶的加工、贮存和保管技术都上了一个台阶。

浅谈紫砂壶中的茶文化

浅谈紫砂壶中的茶文化

关键词 : 紫砂 ; 壶文化 ; 茶 文 化
1 前 言
“ 茶 因壶而香 , 壶 因茶而 响 。” 品茶 使我 们想 起 了人
浅谈 紫砂 壶 中 的茶 文 化
紫砂壶是最 佳 的泡茶 具 。这种茶 具 , 经几百年 发展 ,
生 。人的一生其 实就是在 品茶 , 会不 会 品 , 以什么样 的心 已成为一种 实用性很强 的艺术 品。大 自然 为紫砂 艺术 的 态去 品 , 决定 着人生一 辈子 的色调 。有人说 , 茶是 为了友 创作 提供 了丰 富的题材 。在林林总总 、 千姿 百态的紫砂壶 谊而 在世 间的 : 最好 的茶 , 则是 为了知 己的人 存在 。我们 体 造 型中 。 无 一不 是通 过点 、 线、 面 的巧妙 组合 与 泥色 的 到处找茶 、 品茶 , 是渴望着 与知 己的人对饮 。 一杯 清茶 , 散 浑然 天成来展示 它 的形象 美 , 以达 到典雅 、 含蓄、 古朴、 端 发着淡淡 的清香 , 给人 以澄净 与善 良的感觉 。 泡茶 给人喝 庄 的艺术效果 。难怪有人 说紫砂壶 艺是“ 别 出心裁 , 意在 是一种很好 的关爱 , 可 以为三五知 己而 冲泡 。 古人 以诗表禅 . 以禅人诗 , 只 因为禅 境“ 不 可言 , 不 可 神韵 ” 。 在 庞大 的紫 砂家庭里 , 紫砂壶 的品种多 达两三 千个 ,
载 的作用 。我 国商代 以前 的历史 . 就是完全 靠地下 出土文
物得 到证实 和恢 复 的 :其三 ,文 物是我 们文 明古 国的标
∥鼍

l _
, -


, -

t≯
, -
/ -
僵 , / I
/ , /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壶的故事

紫砂壶的故事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紫砂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一种珍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紫砂壶的故事,源远流长。

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江苏宜兴的一位名叫陈珍的陶艺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紫砂泥的独特性,于是开始尝试制作茶壶。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终于成功地制作出了第一把紫砂壶。

这个故事成为了紫砂壶的传说,也让紫砂壶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紫砂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选用的紫砂泥质地细腻,质地坚硬,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这使得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渗透茶香,使得泡出的茶汤更加醇厚。

此外,紫砂壶还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可以将茶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一个适宜的状态,使得茶汤的口感更加醇厚。

除了实用功能外,紫砂壶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的造型多样,有的壶身线条流畅,有的则是雕刻精美,每一把紫砂壶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而且,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通常不使用任何模具,全凭师傅的手工技艺,因此每一把紫砂壶都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在茶文化中,紫砂壶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茶具,更是一种生活的象征。

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常常会选择一把自己喜爱的紫砂壶,将自己的情感和品味融入其中,使得品茶成为了一种愉悦的享受。

同时,紫砂壶也是茶道表演中的重要道具,它的独特性能和艺术价值,使得茶道表演更加精彩动人。

总的来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更是一种艺术品,一种生活的象征。

在未来,相信紫砂壶将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浅谈紫砂壶与茶道

浅谈紫砂壶与茶道
包括 佛教 文化在 内的 中国传统 文化 , 自古 以来佛 教 人物 、 佛 教 思想和 佛教 文化 均与 紫砂 壶存在 着深 远的 渊源 。
关键 词 : 紫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3 3 - 0 0 4 0 — 0 1
紫砂 壶以其兼容并包 的伟 大胸怀 ,不单装纳了意蕴深远
宋代已有紫砂器 , 因而宋 代就 有了紫砂壶 。 紫砂器 中可 以包括 紫砂壶 , 但不可 以认 为宋代有 了紫砂器便就有 了紫砂壶。 紫砂 的壶的出现应与泡茶法 的出现 与普及有 着密切的关系 。这是 将紫砂器与紫砂 壶相 混了 。紫砂器应是指用紫砂 陶材料做 的 器皿 , 称为紫砂器 。是人们经过长时 间的努力 , 对泡茶方式 的
度” 不仅仅是水 温 , 还包括 了茶器 的保 温效果 !至于选择什么
发展而为融人了 中国传统文化 的艺术瑰宝 ,由于陈曼生的出 现 以及其后无数文人雅士 的参与介入 ,完成 了紫砂从 民间制 作 向艺术创作的嬗变 。 上述 已成定论的观点 , 以为宜兴紫砂 器 ( 壶) 创始于宋代 , 均是 引以梅尧 臣的 “ 紫泥新 品泛春华 ” , “ 雪 贮 双砂罂” , 欧 阳修 的r 喜共 紫欧瓯吟且 酌J 等为其依 据 , 并 以 的杰出代表——紫砂壶 , 历来 为人追捧 , 究其 原因除了其具有 l用性 ,还在于紫砂壶蕴含着包括佛教 文化 在内的 中国传统 E
式是紫砂陶壶的一个显著特点 。 在造 型上 , 虽然每个制壶名家 后 , 终有所悟而 提炼出 了把禅 、 诗、 儒三位 一体来理解 的独 到 都有 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 但大体上还是 可以分为素色 、 筋瓤 和
浮雕_ 一种类型。

紫砂艺术对茶文化影响

紫砂艺术对茶文化影响

浅谈紫砂艺术对茶文化的影响摘要:没有茶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如没有茶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与提高,作为中国茶具的紫砂壶,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世人的珍视与关注。

关键词:紫砂陶;茶文化;文人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6-01宜兴的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的发掘证实: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阳羡人的祖先就能制陶,到了汉代则大量生产日用陶器,发达的陶艺工业标志着历史上宜兴的繁华。

紫砂的原产地为宜兴,紫砂陶是由“宜陶”生出的一枝,是陶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

茶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被注入了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蕴,在茶的种植、加工、冲泡过程中,凝聚起道德与美学意识,形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象征艺术。

茶具——作为茶饮载体,也理所当然地在茶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形成具有影响与推动作用的派生文化。

如果没有茶具就不会有茶饮的文化品位,如没有茶具的发展就不会有茶文化的丰富与提高,作为中国茶具的紫砂壶,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受到世人的珍视与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

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

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

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

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紫砂壶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一代代艺人杰作流传至今,又有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咏茶名篇,赞叹紫砂壶的精妙。

论紫砂壶与茶文化的水乳交融

论紫砂壶与茶文化的水乳交融
的绚 丽成 果 , 是华 夏文 化进 步 的综 合结 晶 。 砂壶 也 紫 从创 始 、发 展到 兴盛 ,是 我 国茶 文化 历史 演 变 的产 物, 也成 了提 高 茶艺 形式 、 品位 、 趣 的强 大催 产 素 。 情 紫砂 壶 的工 艺制 作发 展 到今 天 .随着 紫砂 制 作 的艺 术化 变革 。随着 现代 美学 及 现代 艺术 审美 观 念 的不 断导 人 和演 化 , 茶文 化 的思想 内涵 提 升 。 且 大 大丰 并 富 了茶精 神 的外延 空间 。 1 紫砂 壶与 茶文化 相 映生辉 。 同推进 共
《 茶笺 》 中对紫砂 小 壶 的盛行 趋势 作 了说 明 :茶 壶 以 “ 陶器 为上 , 以小 为贵 , 又 每一 客 , 壶一 把 , 任其 自斟 自 饮 , 为得趣 。壶 小则香 不涣 散 , 方 味不耽搁 。” 砂小 紫
壶 的精巧 。带 给人 的不 光是 茶 的真 味 ,而且 融 汇着 天 、 、 、 的统 一 意念 。 地 人 茶 3 茶文 化促进 紫砂 壶事 业发展 精益 求精 中国是个 喝茶历 史悠 久 的民族 。 代 以前 , 们 汉 人 主要 取其 药用 功效 , 生病才 煎制 服用 。 来慢 慢发 展 后 为 日常饮 品 . 由于 它 能清 心 宁 神 、 渴 生津 , 受 文 解 倍
的团茶进贡制度 , 化繁为简 , 从此冲泡散茶 的饮用方 式一直 延续 到今天 。 饮用 方式 的不 同 , 带动 了茶具 也
的变革 . 砂壶也 就应 运而 生 。 紫 然而 唯独 紫砂 壶脱 颖 而 出受 到 人们 非 同一 般 的
3 0
第4 4卷 第 4期 21 0 1年 8月




Ja gu C rmis in s ea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砂与茶文化的历史
茶文化的兴起,也造成了茶具的不同,茶的历史也是值得我们所追溯的。

茶,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等几个重要阶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神农本草注》一书中说:“神农尝百草,日
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可以看出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
把茶叶作为草药使用,但这属于原始医药学的范畴。

直到西周时期,茶叶不再是单纯的药用而且成为贡品,为上层奴隶主所欣赏食用,
人们开始栽培茶树。

人工栽培茶树的记载始于西汉晚期,据《四川
通志》记载:“名山县治之西十五里有蒙山……汉时甘露祖师姓吴
名理真者,手植‘仙茶’,至今:不长不灭,共八小株……”甘露
是指汉宣帝甘:露年号(前53~前50),至今已有2000多年一的历史。

自此茶叶的饮用和种植同步发置:巴蜀一带有了许多具有一定
规模的茶园。

茶叶已由药用、食用、贡品进而发展成为祭品和随葬品。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3号墓出土的随葬品清单中就有
整箱的茶叶随葬,可见当时制茶业已十分发达,茶叶的饮用也十分
普遍。

三国两晋时期,茶树的种植和饮用茶叶的习惯开始由巴蜀逐渐东移至江南的江、浙等东部地区,“坐席竟下饮”、“客来敬茶”,
茶的饮用十分普及。

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
增多,茶走人了文人圈子,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滋生出本身的精神
文化体系。

780年陆羽著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涵盖了
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
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
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
茶文化的形成与禅宗的兴起有关。

因茶有提神益,生津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
专承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道以及
文人茶道。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的专业品茶社团有由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组成的“干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
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
重要手段,还赐予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动活泼。

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
“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时期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增多,泡茶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
纹千姿百态,如陶瓷茶具、竹茶具等。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
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紫砂壶样式繁多,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用开水沏茶具有冬不易冷,夏不炙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
等特殊功能。

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的称颂,高士
名儒更视其为“拱壁”,特别推崇,极力提倡,因而紫砂壶成了盛
行的上品,数量多,流传广。

紫砂壶的兴起与茶文化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宋代,饮茶已极为普遍.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谓“不可一日无茶”。

当时的饮茶方式均为点茶法,这种方法是将碾成粉状的茶末与沸水
混和,并用茶筅回环搅拌,调成沫饽丰富的茶汤。

时人还比较茶盏
内沫饽的多少和持久性,来断定个人的备茶技巧,名曰“斗茶”。

斗茶所使用的茶具为建盏,宋代蔡襄《茶录》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
为要用。

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苏东坡《试院煎茶》云:“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
州花瓷琢红玉。

”潞公即指文彦博,煎茶学蜀人。

宋代茶盏,主要
以瓷器为主.
其他亦有玻璃、金、银、铜等制成,在宋代绘画里如宋徽宗《文会图》或辽金墓室壁画上,时常见到宋人以建盏、青瓷、白瓷或青
白瓷进茶的情景。

而明代的唐寅、文徵明、王问、仇英的绘画作品
中能见到明成化至明万历的紫砂壶的形态演变。

有些壶从绘画中可
以看出是用来煮水、煎茶的,如唐寅《事茗图》中的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中的软提梁壶,均是用来煮水、煎茶的。

王问《煮
茶图》中的提梁壶,文徵明《晶茶图》(作于嘉靖十三年,1543)中
的紫砂壶,显然是用来泡茶的。

据《明会典》,“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诏建中发贡上贡茶,罢造龙团,听茶户唯采茶芽以进,有司勿舆。

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日:探春、先书,次舂、紫笋。

”因太祖下诏,罢造大小龙团,唯采茶芽以进,饼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饮茶方式由煮、煎改变为泡茶。

正因为泡茶法的提倡与
普及,便相应产生了以泡茶为主的茶壶,由于宜兴地区有着悠久的
传统制陶制瓷技术和种茶饮茶习俗,这给以泡茶为主的紫砂茗壶的
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宜兴地区的先民们,正是在明中期的这种氛
围中,逐渐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炼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壶。

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工艺日趋完美,因而在明末一举获得“茶壶
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赞美。

1中国的茶文化内涵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则,然其文化内涵为养性。

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水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

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过
程中,有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百鸟朝凤等奇妙的茶语。

初始金戈
铁马,尾时婉约动人,几道茶下来品味、阅古、引喻,无不承载着
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
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
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

2茶叶的起源与发展
“仲春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年代,毋庸置疑,茶在中国是最古老的饮料,不仅是中国人糊口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国带给世界的贡献。

在唐朝时候,茶叶就
已经成为了大量出口到海外的商品。

我国第一部论述茶叶的专著
《茶经》,也是由唐朝人陆羽写的。

古时宫廷所用的茶叶都来自地方上的纳贡,据说西周时期就有了贡茶轨制,历朝历代不断完善。

清代的贡茶主要分“岁贡”与“御贡”两种,岁贡茶多用于宫内日常开销,宫中的筵宴用茶,或是宫
中各阶层职员的品饮用茶。

而御贡茶则是专为天子预备的贡品,其
他人可不能直接享受。

从茶叶的种类上来说,这两类贡茶也有区别,岁贡茶大部门是芽茶或者鲜嫩的茶叶,而御贡茶则广搜天下珍异佳茗,知足天子的尝新需要,好比产自广东的御贡茶为鹤茶和宝国乌
龙茶,产自江苏的御贡茶为碧螺春茶和阳羡茶。

3“宫廷紫砂”的发展
对乾隆天子而言,烹茶的水质、煮茶的用具与品茶的茶具都必须非常讲究。

好比泉水、雪水、荷露都是很好的烹茶用水,用陶泥为膛、竹篾围的竹炉则可以保证煮茶时的活火。

紫砂,作为诸多茶具
中的一种,其自然的质感、古朴的造型显得非常不同凡响。

清代“宫廷紫砂”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由内廷造办处出样,在江苏宜兴定烧;二是由宜兴地方官根据天子的喜好纳贡。

乾隆天子
要求紫砂茶具也要像他官窑瓷器一样,集诗、书、画、印为一体。

因此,紫砂壶上一面堆绘着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作御题诗《惠山
听松庵用竹炉煎茶因和明人题者韵即书王绂画卷中》的前半部,原
诗云:“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复事烹煎。

品题顿置休惭昔,歌
泳羶芗亦赖前。

开士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笔拟龙眠。

装池更喜商邱荤,宝贝僧庵慎弆全。

”另一面则堆绘烹茶图。

堆绘技法是用紫砂
壶的本色泥浆,研磨得和墨汁一样细润,然后在紫砂壶身上写书画画,泥浆的稀稠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使画面有浅浮雕的效果,难度
相当大。

所以这种技法到乾隆时期以后就基本失传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