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关键概念和重要理论

合集下载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关键字】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群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为我们理解传播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我们深入探讨和应用传播学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传播学领域中的十大经典解读。

1. 传播过程模型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探讨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过程模型将传播过程划分为发送者、信息、媒介和受众等要素,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模型包括经典的拉斯韦尔传播模型、舆论领袖模型、多步流模型等。

2. 有效传播有效传播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关键概念,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接收者理解和采纳的程度。

有效传播的重要条件包括信息的清晰、准确、有说服力,以及适时的传播渠道。

3.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指媒介对信息接收者产生的影响。

经典的媒介效应包括鲍尔斯媒介效应、谴责效应、凝视效应等。

这些效应揭示了媒介对观众态度、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旨在解释个体对媒介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以及个体对新闻报道、广告等传媒产品的反应。

其中包括知觉选择、信息加工、记忆保留等多个关键概念。

5. 主流化与倾向性传播学研究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主流化与倾向性。

主流化指社会上的权威机构对信息的选择和宣传,而倾向性则指传媒报道中潜在的偏见和倾向。

这两个问题不仅会影响信息的真实度和客观性,也会对公众的态度和观点产生影响。

6. 观众研究观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理解观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与理解过程。

观众研究关注观众的需求、动机、态度、行为等方面,为媒体的内容制作和传播提供指导。

7. 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传播学关注新闻报道对公众持有观点的影响,以及新闻报道在形成公共舆论和社会议程上的作用。

8. 媒介与社会变革媒介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议题。

传播学研究了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社会变革对媒介的改变,例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和社会互动的深远影响。

关键概念与重要理论

关键概念与重要理论

18、刻板印象:Stereotypes
-----又称为“刻板模式”。李普曼从印刷术中借用了这个词,他说,真实环境太大、太复杂,变化得太快,难以直接了解它,我们必须先把它设
-----想为一个较简单的模式,才能掌握。因此,我们对某些人群(如女性、黑人、农民工、河南人等)会形成一定的成见,影响了对其的理解。
24、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
-----二战后帝国主义发展进程的一部分,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消费和支配,而不是传统的武力征服,来造成第三世界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的依附。由于大众媒介的影响日益显著,媒介帝国主义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讨论。
25、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19、霸权:Hegemony
-----又称为“领导权”。由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和思想家葛兰西提出。它指的是统治阶级往往不是通过高压手段,或者强迫人们接受某一种意识形
-----态来维护统治,而是通过谋求被统治阶级的同意(而这种同意往往是利于统治阶级的)来获得社会与文化的领导权力。
20、媒介接近权:Access to Media
-----它指的是“由写作方式导致的了解或理解的难易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大众传播内容能够被受众理解的难易程度,它与传播者的传播技巧
-----息息相关。由易读性概念引发的易读性测量,对于公关、广告、宣传等传播活动有很大影响。
16、舆论:Public Opinion
-----指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李普曼认为舆论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诺纽曼进
关键概念与重要理论
一、关键概念
1、传播:Communication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

考研新闻传播学知识点2025年重点解析在考研的众多学科中,新闻传播学一直备受关注。

对于准备在 2025 年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并掌握重点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解析 2025 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点内容。

一、传播学基础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之一。

在 2025 年的考研中,对于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仍将是重点。

考生需要掌握其核心观点,即大众传播能够通过对某些议题的强调和突出,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认知。

同时,要了解该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和变化,例如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自主议程设置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2、沉默的螺旋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了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形成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主流意见。

此外,还要思考在网络环境中,这一理论的适用性是否发生了改变,比如网络匿名性是否打破了沉默的螺旋。

3、培养理论培养理论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长期影响。

在备考中,需要明确培养理论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媒介内容分析来验证这一理论。

同时,探讨在当下多元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理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1、社交媒体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考研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用户行为、信息传播模式以及其对社会舆论和公共事务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考点。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与治理。

2、短视频传播短视频在近年来成为了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播形式。

考生需要了解短视频的制作特点、传播规律、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同时,要思考短视频如何塑造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社交行为,以及其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传播行业的冲击。

3、网络舆论与引导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引导是一个关键的知识点。

要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如情绪化、匿名性、快速传播等。

同时,学习如何运用传播策略和手段来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传播学总论——精选推荐

传播学总论——精选推荐

传播效果的早起认识:枪弹论(潘恩基金会研究、火星人入侵地球)、有限效果论(二战中对美国士兵的劝服、反对成见的漫画、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适度效果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其他研究)枪弹论:也叫子弹论(施拉姆)和“皮下注射”论(伯罗,1950年)以及“刺激—反应论”(德弗勒,1970年),是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关于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主要观点:枪弹论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一种机械而简单的认识模式,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无法抗击子弹的射击。

主要观点就是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媒介的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和环境而夸大。

“效果强大的刺激得到大众个体成员一致的注意力,这些刺激激发了内心欲望、冲动或个人很难自我控制的其他过程。

”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映。

“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这个理论框架支撑者大量有关受众与媒介效果的早起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1、潘恩基金会研究:20世纪20年代新媒介的电影的出现引起人们的恐慌和职责,认为电影会对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于是,1928年美国电影研究评议会在民间慈善机构—潘恩基金会的下展开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

该研究运用了当时所有可能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从13个不同角度出发,探讨电影内容及其对不同组成的受众产生的效果,结果表明:电影对儿童有巨大影响,可以直接改变人的态度,从而引起行为的变化。

该研究扭转了早起宣传策略的研究,并预见了意义理论和模仿理论在今天的地位,引导出态度变迁、睡眠效果、使用与满足、模仿的影响和媒介构建社会事实等理论。

2、火星人入侵地球: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播出时,在全国引起了大恐慌和社会混乱。

《2024年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范文

《2024年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范文

《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篇一一、引言共情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旨在理解、尊重并尊重传播中所有参与者个体的感受与情感体验。

在现代社会中,共情传播被视为连接人与人的桥梁,其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探索其实践路径。

二、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1. 共情理论共情理论是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强调在传播过程中,个体需要具备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以实现有效沟通。

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两个方面,前者指个体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后者指个体体验到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是构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基础。

2. 传播学理论共情传播理论是建立在传播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语言、符号等媒介实现信息交流。

同时,传播也需要关注接收者的情感和态度变化,以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此外,社交网络的发展为共情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三、共情传播的实践路径探索1. 培养共情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个体需要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

这包括提高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的能力,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同时,还需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共情传播实践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可以更全面地展示信息内容,使接收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此外,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也为共情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会。

3. 关注受众需求在共情传播过程中,关注受众需求是关键。

了解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和情感需求,根据受众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使传播更加贴近受众的实际需求。

同时,还需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传播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4. 强化互动与反馈互动与反馈是共情传播实践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可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传播学核心理论专题九——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一、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霍夫兰在说服研究中发现,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霍夫兰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

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两级传播论这是有限效果论体系的经典理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的,指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比大众传播更具说服力,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更具针对性,更易被受众相信和接受。

缺陷:①舆论领袖和其他受众缺乏明显区别。

②特定场合下受众可以直接获取媒介信息,不存在中间人。

③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级传播过程。

④在缺乏媒介的社会或发达社会中的危机环境中该理论不适用。

三、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极传播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人。

特点时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信息。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能力。

四、预防接种理论(防疫论)预防接种理论又称防疫论,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20世纪60年代进行实验,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经研究提出预防接种理论,并提出"防疫"一词。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第二版)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第二版)
础与经典作品 100部
5
注释
作者介绍
这是《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第二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一次寻求平衡 1
的旅程(第二 版自序)
2
第一版序言
3 第一章传播的
类型
4 第二章传播模

5
第三章传播者
第四章传播媒 1

第五章传播材 2
料和内容
3
第六章受众
4 第七章传播效

5 第八章传播的
应用
第九章媒介法 1
规与伦理
第十章传播学 2
主要流派和大 家
3 第十一章传播
学研究方法
4 附录传播学基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第二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概念
伦理
核心
读者
内容
传播
法规
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领域
传播学 传播
效果
理论
传播学
媒介
模式
应用
流派
序言
内容摘要
对于任何一个在传播领域活动的人--无论是传播学的研习者,还是传媒、公关或广告等行业的从业者来说, 理解传播领域的关键概念、知晓它们的来龙去脉、厘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犹如获得了行走于这个领域的地 图。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筛选并收录了新出现的关键概念;力图在解释中尽可 能涵盖一个概念的不同维度,同时兼顾释义的简约性,保持辞书的风格;加强互文参阅的"络性",帮 助读者构建传播学的总体框架;将"附录"中的书目进行分类,使得读者可以以本书为原点延展到更广 阔的领域当中。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

传播学十大核心理论集合1、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1)传播技能: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如阅读、理解、记忆等)就会有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教育程度高。

2)已有知识的储备,由于现存信息量和已有背景知识多少的差异,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由于教育程度高对某问题早有了解或者更深入理解。

3)社会交往:经济状况好的人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交往范围广,获得知识速度快。

4)选择性心理机制:社会经济状况差的人很难找到与其价值观和态度相协调的媒介信息,兴趣降低。

5)大众传媒自身的本性是为较高社会阶层的人服务。

5、发展与改进1)信息有时会扩大知识沟,有时会缩小,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为关键在于兴趣和动机。

传播学相关理论

传播学相关理论

概念: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简介: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

“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标准: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实质: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段鹏著《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P50-52 传播学的七种传统立场……在众多分散的理论或理论体系的纠缠中,罗伯特·克里格(Robert Craing,1999)将对传播学贡献较大的学术理论归纳为七种传统立场①(「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①修辞学②符号学③现象学④控制论⑤社会心理学⑥社会文化⑦批判理论……在现象学传统中,传播被视为通过交流和对话实现个人体验的共享的过程。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受众分析理论是理解传播过程和效果的关键组成部分。

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而是在传播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的参与者。

以下将对一些重要的传播学受众分析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这一理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子弹击中身体一样,可以迅速且直接地作用于受众,引发预期的效果。

受众如同毫无抵抗力的靶子,会在信息的冲击下立即做出反应。

然而,魔弹论在后续的研究中被证明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它过于夸大了传播媒介的影响力,而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社会背景以及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补充。

该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它们不能直接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比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发现,大众传播只有在与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方式相结合时,才能发挥比较显著的效果。

这表明,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和社会关系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解读。

三、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

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动机,主动选择和使用媒介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有人通过观看电视剧来获得娱乐和放松,有人通过阅读新闻来获取信息和知识。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的需求和动机是多样的,包括娱乐、信息获取、社交、情感满足等。

四、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关注新事物、新观念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和扩散过程。

它认为,创新的扩散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比如,创新者往往是最先接受和采用新事物的人,早期采用者则在创新者之后,随后是早期大众、晚期大众和落后者。

受众对创新的接受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创新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和可观察性等。

五、议程设置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传播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第一章1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5W模式“谁?说些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四种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文化传承)2勒温(守门人理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作用: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受到信息。

)3霍夫兰(他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传播研究对传播社会效果的重视)4拉扎斯菲尔德(他的研究不仅破除了“魔弹论”关于“电台的威力”无比强大的迷信,发现大众媒介的直接效果十分有限的原因,而且还发现信息传播的“中间站”—一意见领袖,从而导致了“有限效果论”、“两极传播论”乃至“多极传播论”的问世,初步揭示了社会传播的复杂性。

)5李普曼(逆态环境、刻板模式。

主要贡献: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李普曼与拉斯韦尔是同一类的学者,而且他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

他在《舆论学》一书中表达了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里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他认为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社会舆论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章1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信息的交流、离不开符号和媒介、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2传播的分类1内向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大众传播5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3传播代表性定义:1共享说2影响说3反应说4互动说5过程说(大题:如何更好地开展人际传播或交流)第三章1第三四章的案例分析题包括传播者责任,职业道德,信息污染,信息的爆炸匮乏2论述题传播者的营销因素与那些:1权威性2可信性3接近性4熟知性5悦目性3守门人的三重角色:接受者守门者传播者一身三任,角色多变4守门人的特征:1隐形性2依附性3追加性4完善性5守门人功能:1检查功能2加工功能3评价功能4导向功能5桥梁功能6守门人责任:1确定“编导”方针2确保“产品”质量3加强整体协调4发现和培养传播人才。

传播学重点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传播学重点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 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新闻学研究的对象:①媒介制度。

传播学关键概念和重要理论

传播学关键概念和重要理论

关键概念媒介接近权:Access to Media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允许社会各个群体通过媒介表述自身,或者准确反映社会各个群体的真实面貌,使得他们能够享用媒介带来的社会公益。

受众:Audience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传播:Communication信息的流动过程。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通过深度访谈观察和生活史等资料搜集,对某个个人过程或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对明确传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二战后帝国主义发展进程的一部分,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消费和支配,而不是传统的武力征服,来造成第三世界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

由于大众媒介的影响日益显著,媒介帝国主义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讨论。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核心观念,指的是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进展,文化的创作已经演变成一种商品化的生产,在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日渐丧失了独特性批判性和审美韵味。

反馈:Feedback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把关人:Gatekeeper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与加工的人。

这个概念是卢因首先提出的。

霸权:Hegemony又称为“领导权”。

由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和思想家葛兰西提出。

它指的是统治阶级往往不是通过高压手段,或者强迫人们接受某一种意识形态来维护统治,而是通过谋求被统治阶级的同意(而这种同意往往是利于统治阶级的)来获得社会与文化的领导权力。

信息:Information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大一下)五种传播类型1、大众传播(见末页)2、内向传播也被称为自我传播、自身传播。

是发生在人体内部的一种信息的交流活动,是在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的客我之间的进行的信息交流。

在这一传播过程中,主体和客体都是同一个人。

如感觉、意识、理解、情绪等都是内向传播。

通过内向传播可以达到主我与客我的协调,以保证其他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

3、组织传播既是传播的一种形式,也是组织管理赖以进行的方式。

传播方向:横向传播——组织内部相似权利地位者间的一种信息交流纵向传播——组织内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传播形式:正规组织传播(会议、布置任务、汇报工作等)非正规组织传播(以联络感情为主要目的,如聊天、散布传闻等)4、人际传播广义:除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传播类型可统称为人际传播。

狭义:指人与人之间仅通过简单媒介(电话、书信等)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

特点: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速度快;传播速度可控弱点:覆盖面窄;易走形;多数存于记忆。

5、群体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沉默的螺旋)指群体内部成员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是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中介和制约因素(两级流动传播)。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往往会因传播而形成一种凝聚力。

两级流动传播基本观点:大众传播的消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经历了大众传播——舆论领袖——一般受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在第一级以信息传达为主,是大众传播;在第二级以人际影响的扩散为主,属于人际传播。

实践证明,第二级传播的比第一级传播更加有效。

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大众传媒的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获取信息和决策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舆论领袖(意见领袖)是能够对人们做决定的过程施加个人影响的人。

舆论领袖的特点:1、处于社会的各个阶层2、其影响力的流动更趋向于水平3、与追随者相比,舆论领袖更多的使用媒体,且在社交方面更加活跃。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

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

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2.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3。

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

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核心知识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核心知识

考研新闻传播学理论核心知识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那些立志考研新闻传播学的学子来说,掌握其理论核心知识是通往学术深造之路的关键基石。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其理论体系丰富多元,涵盖了众多关键概念和理论模型。

首先,“议程设置”理论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简单来说,媒体虽然无法直接告诉我们怎么想,但能影响我们想什么。

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中,这一理论的体现无处不在。

比如,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媒体通过突出某些议题,引导公众的关注焦点,从而影响社会舆论的走向。

“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是不可忽视的核心知识。

这一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就不愿意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

这种沉默的扩散最终会导致优势意见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劣势意见则逐渐沉默下去。

在网络时代,这一理论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仍然在许多场景中发挥着作用。

比如,在一些热点话题的讨论中,那些少数派的声音可能因为担心被网络暴力而选择沉默,从而使得主流观点占据主导地位。

“培养理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它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长期接触大众媒体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与媒体内容相一致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观。

例如,长期观看某些类型的电视剧或综艺节目,可能会影响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态度。

谈到新闻传播学,“把关人”理论也是绕不开的核心要点。

“把关人”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

在传统媒体时代,编辑和记者扮演着重要的“把关人”角色,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被传播给大众。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的角色变得更加多元化和模糊化,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

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解析

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解析

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解析在新闻学中,信息传播理论是理解和分析媒体如何传播信息的关键概念之一。

通过研究这些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媒体的作用、影响和效果。

本文将对新闻学中的信息传播理论进行解析,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信息传播理论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信息传播理论是指传播学领域中研究信息传递和接收过程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

早期的信息传播理论主要关注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将受众视为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传媒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出现了更加综合和复杂的理论模型。

二、传播过程模型1. 传统的传播过程模型最早的传播过程模型是线性模型,也称为传输模型。

该模型认为信息是由媒体经过传输直接传达给受众。

这个简单的模型忽视了受众的主动性和媒体之间的互动。

2. 交互模型和多阶段传播模型交互模型和多阶段传播模型强调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相互作用。

交互模型认为受众对传播信息进行反馈,而多阶段传播模型则关注传播信息在接收过程中的影响和转播。

3. 增强模型和整合传播模型增强模型和整合传播模型更加强调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增强模型认为受众通过个人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影响,整合传播模型则认为传播过程是多个媒体和互动渠道的综合结果。

三、影响因素分析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受众接收、处理和解释信息时的个体特征和差异。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作出反应。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信息接收和传播的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和社会观念等。

不同的社会因素对媒体信息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有所差异。

3. 媒体因素媒体因素包括媒介选择、媒介内容和媒介表达方式等。

媒体因素对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受众对媒体信息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四、实证研究与应用信息传播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实验和观察等方法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允许社会各个群体通过媒介表述自身,或者准确反映社会各个群体的真实面貌,使得他们能够享用媒介带来的社会
-----公益。
21、媒介集团:Media Conglomerate
-----指的是媒介企业的一种构成方式,源自于市场化和集中化进程,主要特点是大型、垄断、连锁、控制产业链条的多个环节。占据全球媒介市
14、宣传:P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aganda
-----拉斯韦尔认为,“就广义而言,宣传是通过操纵表述以期影响人类行为的技巧。这些表述可以采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
-----对于美国传播学者来说,一般而言,只有当传播行为对信源而不是对接收者有益的时候,才被称为宣传。
15、易读性:Readability
---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10、受众:Audience
-----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
11、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
-----又称意见领袖,是两级传播中的核心角色,他们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者较多接触大众传媒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
- 重要理论 -
· 五W模式 · 报刊的四种理论 · 媒介选择或然率公式 · 枪弹论 · 宣传的七种技巧 · 态度劝服理论 · 两级传播论 · 议程设置论
· 创新扩散论 · 使用与满足研究 · 教养理论(涵化理论) · 知识沟假说 · “沉默的螺旋” · 第三者效果
一、关键概念
1、传播:Communication
8、议程设置论
由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及议论的先后顺序。
9、创新扩散论
也叫采用扩散理论,是由埃弗雷特·罗杰斯于本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出版了《创新的扩散》一书,探讨了创新的性质、扩散的过程和各种传播方式的效果。
18、刻板印象:Stereotypes
-----又称为“刻板模式”。李普曼从印刷术中借用了这个词,他说,真实环境太大、太复杂,变化得太快,难以直接了解它,我们必须先把它设
-----想为一个较简单的模式,才能掌握。因此,我们对某些人群(如女性、黑人、农民工、河南人等)会形成一定的成见,影响了对其的理解。
19、霸权:Hegemony
-----又称为“领导权”。由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和思想家葛兰西提出。它指的是统治阶级往往不是通过高压手段,或者强迫人们接受某一种意识形
-----态来维护统治,而是通过谋求被统治阶级的同意(而这种同意往往是利于统治阶级的)来获得社会与文化的领导权力。
20、媒介接近权:Access to Media
24、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
-----二战后帝国主义发展进程的一部分,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消费和支配,而不是传统的武力征服,来造成第三世界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的依附。由于大众媒介的影响日益显著,媒介帝国主义也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讨论。
25、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霍夫兰及其学生、同事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在《传播与说服》等系列丛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劝服效果理论:
1、一面说与两面说
2、防疫论
3、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休眠效应
4、诉诸理智与诉诸感情(诉诸恐惧);等等。
这些劝服效果理论揭示了人类通过传播来形成态度的心理机制。
7、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认为媒介信息通过“舆论领袖”的过滤和加工后到达与舆论领袖有社会接触的个体,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就是“两级传播”。两级传播是一种有限效果论。
-----一步指出,舆论是在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社会中的看法的理解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17、假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又被称为“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大众传播在人们头脑中塑造了一种“假环境”,它与真实环境不同,
-----只是现实世界在头脑中形成的镜像。
5、宣传的七种技巧
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了宣传的七种技巧: (1)辱骂法(2)光辉泛化法(3)转移法(4)证词法(5)平民百姓法(6)洗牌作弊法(7)乐队花车法。
这七种技巧可以被应用于广告、公关、竞选等宣传活动中,也可以用来教育社会公众,使其成为清醒的传播接受者。
6、态度劝服理论
5、讯息:Message
---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6、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者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7、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施拉姆和波特在《传播学概论》中提出的公式: 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 它探究了人们选择某种信息或媒介途径的规律。
4、枪弹论
也叫“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传送带”论,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象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化。40年代以后,枪弹论逐渐被抛弃,“被代之以更多的考虑到传播的人类特性而更少归因于这一过程的物质资产的力量的理论”。
-----场主流地位的大型跨国媒介集团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维望迪等。
22、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通过深度访谈、观察和生活史等资料搜集,对某个个人、过程或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23、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对明确传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
-----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核心观念,指的是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进展,文化的创作已经演变成一种商品化的生产,在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文
-----化产品,日渐丧失了独特性、批判性和审美韵味。
二、重要理论
1、五W模式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机构与功能》中,提出了关于传播过程的著名的“5W”模式:
④共鸣: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
12、知识沟假说
所谓知识沟,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差距。1970年,蒂奇纳、多诺霍、奥里恩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的扩大》提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1972年,库克等对《芝麻街》电视节目的研究验证了这个假说。
13、“沉默的螺旋”
德国学者诺·纽曼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大众媒介所鼓吹的某些观点在社会上占有优势,对受众造成压力;同时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日益缺乏,最终使他们放弃表达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态度,造成沉默的螺旋。
14、第三者效果
1983年,戴维森提出。第三者假设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低估了自己所受到的影响。
-----的人。
12、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
-----克拉伯在《大众传播效果》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因素,主要包括:选择过程(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触和选择
-----性记忆)、群体过程、群体规范和舆论领袖。
13、模式:Model
-----所谓的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11、教养理论(涵化理论)
格伯纳等:12年间美国电视剧暴力镜头的研究。暴力和犯罪在电视上呈现过多,电视观众得到了夸张的危险感和不安全感,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不安全和罪恶的世界”。主要观点包括:
①电视观众认识的现实接近于电视媒介呈现的现实,而非真正的现实。
②接触媒介越多的人越明显。
③主流化:收看电视多的人的观念会趋同,不管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如何,他们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
10、使用与满足研究
在20世纪中期,赫措格、贝雷尔森、布卢姆勒和卡茨等人对受众接受和使用媒介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代表性成果是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的模式(1974):
使用与满足研究还远远不是一种理论,但它形成了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它将传播研究者的目光从传播者转移到了受众身上。
-----它指的是“由写作方式导致的了解或理解的难易程度”。换句话说,就是大众传播内容能够被受众理解的难易程度,它与传播者的传播技巧
-----息息相关。由易读性概念引发的易读性测量,对于公关、广告、宣传等传播活动有很大影响。
16、舆论:Public Opinion
-----指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李普曼认为舆论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诺纽曼进
---信息的流动过程。
2、信息:Information
---人的精神创造物,它是用以减少或者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3、反馈:Feedbac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