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实物和模型,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学生能体会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物体的特征。
但是,学生的观察往往缺乏目的性和方法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观察。
同时,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容易受到自身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需要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学生能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体会观察到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探究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和分享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图片,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体会观察到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学生的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个正方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形状。
第三单元《线段、直线、射线》(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线段、直线、射线》(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线段、直线、射线概念及图形特征。
能力目标:能够在直线上任意取两点,然后用线段连接成一条线段,能够按照给定规律,画出与之对应的线段、直线、射线。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互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及区别,线段的延长线。
难点: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和特点。
【教学准备】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直尺、保鲜膜、针线、卡纸、备课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导入主题,介绍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猜想。
T: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呢?它们可以线条勾勒出美丽的图形,你们能猜出来吗?S: 直线、射线、线段。
T: 很好,我们就是要学习这三个概念及其图形特征。
请看下面这张图,你们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图形吗?2. 呈现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T: 这是一个园,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直线、射线、线段在园的形状中的不同表现。
二、概念解释1. 引导学生拿出纸与笔,说说直线、线段、射线之间的区别。
T:出示三张JPG或PPT图片,本课程中的直线、线段、射线,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发言,看他们能不能说明白。
2. 用直角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实物或图片,分别进行解释。
T: 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请问,这条直线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写板书)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直线上只能画线段,但是从一端点出发,却可以一直画下去,画出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这就是直线和射线的区别。
三、练习相应概念1. 具体操作:将两张卡纸分别分割成若干长度不同线段,然后将这些线段放到一起,让学生按照尺寸和长度将它们从左到右依次排好。
2. 实物操作演示:老师示范,童生反复模仿演示。
3.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T: 请思考,如果线段向左延长,变长,又叫什么呢?四、归纳整理1. 引导学生复述线段、射线、直线三个概念,区别和特点。
2. 整理答案,确定板书:线段:首尾相接的两点之间的连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1以内的分数,认识分数1的概念。
2.掌握分数1的写法。
3.通过一些生活实例,理解1以内的真分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掌握分数1的概念。
2. 理解真分数的概念。
难点: 1. 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
2. 确保学生对分数1的写法准确。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及准备好的教辅材料。
2.学生练习册和纸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的巧克力,并说这是一个完整的巧克力,让学生们想象如何把这个巧克力平均分成两份。
2. 引入介绍分数1的概念,让学生通过上述实例,理解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的概念。
3. 讲解教师讲解1以内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分数1的写法。
4. 练习让学生通过书上的练习,固定分数1的写法和认识。
第二课时1. 复习第二课时开始先进行上节课知识的复习,巩固分数1的概念。
2. 实例引入给学生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们判断这些图片中是否表示了分数1。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组讨论一些真分数的实例,分享给全班。
4. 再讲解通过学生的讨论,加深对真分数的理解。
第三课时1. 教学游戏设计一个分数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强对分数1和真分数的认识。
2. 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总结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全面复习。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围绕分数1和真分数展开,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在教学中注重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未来可以结合更多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等知识。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掌握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2. 理解角的分类,特别是直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1. 量角和画角时对度数的准确把握。
2. 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如周角与平角、直角的关系等。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角的度量(3课时)1. 第一课时: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
- 教学目标。
- 让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符号“°”。
- 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和刻度。
- 教学过程。
- 导入。
- 展示不同大小的角的实物或图片,如打开的折扇、剪刀张开的角度等,提问学生如何比较这些角的大小。
- 新授。
- 讲解角的度量单位“度”的定义,将一个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 拿出量角器,向学生介绍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刻度。
- 让学生观察量角器上的刻度,找出直角对应的刻度(90°)。
- 练习。
- 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指出30°、60°、120°等角的刻度位置。
- 总结。
- 回顾角的度量单位和量角器的基本构造。
2. 第二课时:用量角器量角。
- 教学目标。
- 使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 能正确地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 教学过程。
- 导入。
-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量角器的构造。
- 新授。
- 教师示范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 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注意是内圈0刻度线还是外圈0刻度线)。
- 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些简单的角(如锐角、直角等),教师巡视指导。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四班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一、说教材本课时内容是在同学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熟悉了小数的特征,并把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让同学在经受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简洁的生活实际状况来猎取学问,从而提高同学对数学的学习爱好。
二、说学情分析同学在以前已经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数大小,一般不脱离现实情景和详细的量来抽象地比较数大小的,且仅限于整数。
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化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同学慢慢脱离详细内容采纳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
本课中支配了一个“购买学习用品”的生活情境,结合生活阅历比较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这样使同学的学习热忱日益高涨,自主学习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提高。
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使同学能结合详细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沟通等活动,培育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沟通意识;培育同学有挨次地思索、争论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目标:让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同学探究数学的爱好,猎取胜利的喜悦。
三、说教法学法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同学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同学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经通过观看、比较和沟通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重难点: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老师提问供应话题:你喜爱运动吗?最喜爱的项目什么?运动有什么好处呢?同学沟通活动,老师加以鼓舞评价。
2.小结:运动有益于健康,运动中,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
引出课题。
(二)学习新知1.情境呈现,主题图(运动会上跳远竞赛的成果单)。
并出示如下信息:发现-队的成果分别是5.87米、5.85米、5.95米和6.30米.依据它们的跳远成果你能给它们排出名次吗?要使同学明确名次与米数大小有关.让同学实行小组合作的的方式,自己找出答案.汇报沟通.同学能想出2-3种解决方法.第1种把米化成分米, 5.85米是585厘米,5.87米是587厘米.305.95 5.875.85 总结比较方法: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假如整数部分相同,就从非常位开头依次比较小数部分。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多位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第 37~38 页的教学内容,第 41 页课堂活动第 1 题。
1.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常用部件的名称及功能。
2.知道计算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使用计算器加减法。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法。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加减法。
多媒体。
1.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时候人们用什么工具计算吗?(生:算盘)显示算盘。
2.介绍算盘,引出计算器:算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迄今已有 2600 多年的历史。
无非现代人们拥有更方便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出示各种各样的计算器。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1.了解计算器多媒体出示多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试题。
6897+5329+91267830+6780-136007328-1680-2099教师:你准备采用怎样的方法使计算又快又准?(多媒体出示选择项目)口算、笔算、珠算、计算器。
学生:计算器。
(闪烁此选项)教师:为什么想到用计算器?学生 1:因为数太大,步骤太多了。
学生 2:因为计算器算得很快,我以前用过。
学生 3:不用打草稿。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人们使用计算器?学生:(略)教师:计算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计算器算得又快又准,还携带方便,易操作(显示计算器优点)。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计算器。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一)。
)2.认识计算器(1)说一说:①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计算器,你认识上面的哪些按键,小组内说一说。
②上台给班上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计算器和自己认识的按键。
(2)认一认:出示计算器示意图,教师指,学生说出各部份名称。
教师适时介绍相应按键的作用。
……教师:计算器上还有不少奇怪的符号。
这些是计算器的功能键,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会用到这些功能键了。
3.探索例 1(1)初次尝试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加减法吗?请同学们用计算器来计算 181+63,181-63。
(教案)第三单元 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四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三单元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由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的概念,能够正确理解组合体中单个正方体的数量合计公式。
2.能够正确比较不同组合体单个正方体的数量大小。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1.本单元主要内容是观察由不同数量的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并从组成这些组合体的正方体数量大小入手,培养学生以细致入微的观察、逐层递推的逻辑推理、明确直觉预测的数学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对物体的形态、颜色、大小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够发现在不同的组合体中,虽然正方体的数量不同,但是它们却可能构成了相似的形状,以此加深他们对于空间结构的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本单元的课题是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
首先,让学生自由地使用课桌上的相同数量的三厘米小正方体组成不同的组合体,鼓励他们尝试创造出不同的结构。
第二步观察不同数量的组合体分发不同数量的小正方体,比如两个小正方体、三个小正方体、四个小正方体、五个小正方体等,并要求学生能够仔细观察这些不同数量的小正方体,发现它们是如何被摆放在一起的,不同数量的组合体之间有何异同。
第三步询问学生摆放方式随后老师可以随意将这些小正方体摆放在课桌上,然后询问学生这是什么样子的组合体?听取他们的回答,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仔细查看所有的小正方体,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
第四步分析组合体结构在询问学生的时候,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逐一分析组合体的结构。
例如,一共有五个小正方体,它们分别位于哪个位置?为什么这个小正方体要放在这里,而不是那里?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逻辑推理来回答。
第五步归纳公式从学生的回答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出一个公式,来说明任意数量的小正方体能组成什么样子的组合体。
例如:一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立方体,两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长方体或者“八”字形,三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人字形”或者三角锥形……最后,让学生通过查看不同数量的组合体,发现这些组合体之间的相似之处,并将其总结成一个统一的公式。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案三篇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练习册1号2号2,3,4题,3号4号1,2题
家庭作业:学习与评价
作业反馈
课后反思:
2. 五千零六十万写作( ),它是一个( )位数,最高位是( )位。
二、比大小。
492400883 492883440
493004883 492883440
【达标检】
教材44页、45页1、2、3题。
【拓展训练】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3980000000 504000000
258000000 207950000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十、万、百、千万、亿
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多位数的读法写法
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近似数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练习册综合训练练习(2)2号,3号,4号1,2,3题。1号1,2,4题
家庭作业:学习与评价(第三单元第六课时)
作业反馈
课后反思:
课题
整理与复习二
课时
第七课时
2.周角:当角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后与另一条边重合时,这时的角就是周角。
3.1周角=2平角=4直角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巩固提升】
一、填空。
1.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 )与( )的重合,( )与( )的重合。
2.∠1与∠2的和是126°,∠1=71°,∠2=( )。
二、判断。
学习难点:大数的改写以及比较方法。
落 实 目 标
自主调整
【温故知新】
1.体会大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比较、改写。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全套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精品单元教案1.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及判定物体的形状。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引导学生运用初步的空间观念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1.利用教具和学具学习观察物体,组织学生在实际摆一摆和观察后进行相应的选择和判断。
2.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激发参与观察和操作的兴趣,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空间想象力。
2课时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教材第32~35页的内容。
1.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重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认识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长方体,正方体。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过哪些立体图形?2.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来观察上述三种立体图形,你有什么发现?1.教学例题。
(1)出示教材第32页例1。
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投票箱,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①认识前面、右面和上面。
生活中,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已约定俗成,如下图所示。
从同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一个物体的3个面。
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来说,正对观察者的面是前面,而对于前面位置靠上的面就是它的上面;另外,观察者右侧的面就是它的右面。
②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观察物体时要注意,无论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视线都要平视所观察的面。
(2)出示教材第33页例2。
观察正方体组成的物体。
先摆一摆,再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
你能根据看到的图形连一连吗?从不同位置观察所搭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根据观察到的形状连线,可以先用正方体学具摆出立体图形,然后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观察到什么形状就画什么形状。
(3)出示教材第34页例3。
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物体。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四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四篇)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重要阶段,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
本单元的内容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分数运算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分数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概念和简单的分数运算能力,但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特别是涉及到不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分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2.教学难点: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展示两盘水果,一盘有3个苹果,另一盘有2个苹果,问两盘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呈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例如,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几道题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角的度量单元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分类和画角。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都是较简单的几何图形,是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首先将线段、直线、射线进行比较。
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引出角的概念。
学情分析:1.是学生对图形的基础认识,内容比较形象直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掌握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感性体验。
3.几何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过程与方法:1.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情绪、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难点: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课时安排:本单元6课时总课时使用时间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题线段、直线、射线知识与技能:六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分。
进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的空间观念。
情绪、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研究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教法: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与小组合作。
四、教学资源准备课件、手电筒、直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温铺垫,导入。
二、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1.出示一条线段:问:a.这是什么?(板书:线段)b.为甚么说它是线段?(即线段的特点?)c.你能画一条3cm长的线段吗?2.画一画:你能画出一条与线段不同的线吗?自由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启发)3.反馈汇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案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个、180个?(课件依次显示每个整十度角的边,同时显示相对应的度数)。
师: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作了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2.认识量角器。
(1)师:因为它的形状是一个半圆,所以又叫半圆仪。
(课件出示量角器的图形),同时,让学生拿出学具“量角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此处重点说明量角器的组成: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90°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
(板书:中心,0°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师:请你指出量角器上1°角的顶点及它的两条边。
10°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20°、100°、180°(课件依次显示每个整十度角的边,同时显示相对应的度数)。
(4)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里所有角的顶点都在哪里?(中心);所有角的一条边都在哪里?这共同的一条边也就是0°刻度线,而另一条边所指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认识几度角(1)课件显示:在量角器上出示30°、150°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30°,另一个却表示150°,(此处可以多出几组这样的度数。
)那么我们在量角器上读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什么?(2)量角器上找出60°,100°,145°的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3)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4、尝试量角的方法师: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请大家用量角器试一试,看看能不能量出它的角度?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动手量一量,然后,学生汇报结果。
角的度量量角器:中心、0°刻度线、内刻度线和外刻度线。
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边1、角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第3单元角的度量第1课时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内容】: 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2.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
难点:建立角的准确概念。
【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线(出示几种线,如电线、电视天线、跳绳的绳子等)。
这些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弯曲的。
2.教师演示:两手拿着一根线,两手靠近线就是弯曲的,两手把线拉紧,线就是直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线相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1.理解线段。
(1)投影出示教材第38页上面的两幅图,像这样一根拉紧的线、绷紧的弦,都能够看作是线段。
(2)把两幅图分别去掉两端的手和弓,改为两点,这就是线段。
为了表述方便,两点处分别标上“A”、“B”,这就是线段AB。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我们能够用直尺量出线段A点和B点之间的长度,所以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
2.理解直线。
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
(课件显示)提问:直线有端点吗?能量出长度吗?(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直线除了用“直线AB ”表示,还能够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 。
3.理解射线。
把线段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
出示教材第38页下面的三幅图片,说明手电筒、探照灯、焰火等射出来的光线都能够看作射线。
提问:射线有端点吗?有几个?能量出长度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能够用射线AB 表示)4.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归纳。
名称 区别联系 直线 没有端点,无限长 都是直 直的线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5.理解角。
(1)我们理解过角,下面的图形都是角。
(2)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点?一个点,两条射线。
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感知物体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物体的特征。
但部分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物体图形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物体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和操作。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物体的特征。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物体的特征。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物体特征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含单元备课)教学目标- 认识整数的含义和概念- 理解整数的正负之分- 掌握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进行简单的整数运算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具:数轴、整数卡片等- 备课内容:浏览整数的相关知识点、运算规则,准备课堂教学的步骤和案例分析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张数轴展示整数的正负之分,引发学生对整数的兴趣。
2. 引入:通过实际场景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整数的存在和应用。
例如:温度计、海拔高度等。
3. 概念解释:简单明了地解释整数的定义和含义,并通过实物数轴让学生直观感受整数的表示方法。
4. 表示法:教授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画出一些简单整数的表示。
5. 比大小:通过数轴和实例,让学生掌握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6. 整数运算:教授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规则和运算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整数运算练。
7. 反思总结:让学生对整堂课进行反思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 整数的定义和含义- 整数的表示方法及比较大小- 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扩展- 引导学生应用整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给学生一些拓展性的整数运算练,提高他们对整数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评估-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对整数概念的理解和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练测试:通过小练或作业,检验学生对整数运算规则的掌握情况- 总结反思:听取学生对整堂课的总结和回顾的答辩教学反馈- 对学生在课堂互动、练测试和总结反思中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记录学生的研究情况,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教学扩展-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兴趣,可以适当引入一些拓展性的教学内容,如整数乘除法等。
备注此份教案为一份参考教案,根据教师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和修改。
教案中的实例和练习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增加或改动。
第三单元《角的分类》(教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角的分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互动学习,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一定标准将角分类。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评价、交流体会的活动,建立自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对疫情形势的了解,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能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平角、周角的认识及三种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收礼物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礼物,这些礼物藏在红包里面,想不想拆红包?(想。
)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老师一听就知道大家特备有自信,老师相信接下来同学们的表现更加出色,有没有信心。
首先闪亮登场的是我们的老朋友,我们二年级的时候就认识他们了。
(出示各种角)引导学生说出这个老朋友角什么名字?(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随着学生的发言,从图中抽象出各种角,最后在大屏幕上留下角。
师:你们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吗?(板书:角)除了角的概念,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角的知识?。
(板书:角的分类)【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导入,自然新颖,又富有时代性。
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寻找情境图中大大小小的角,使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这一抽象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设置疑问又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同学们对角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黑板上三个角分别是什么角?指明学生回答,进一步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
拿出作业纸,说一说分别是什么角,量一量是多少度。
指明学生回答并板书锐角、直角、钝角的度数,根据数据得出三种角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这些内容的结构如下: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3、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四、课时准备这部分内容可以用9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例1)课题口算乘法(例1)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创设情境:1、看课本45页,你们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学生看图片汇报查找的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
16×3=小组讨论口算方法,汇报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数量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练一练: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方法1:想10×3=60,3×6=18 ,30+18=48,所以16×3=48方法二:16×3--------48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口算方法:16×30先用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得480系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整数乘法口算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练习:130×5= 2×380= 150×6=7×13=460×2=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课题:口算乘法三、巩固新知:1、练习六第1题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10×30+6×30=480160×3想100×3=300,3×60=180,300+180=408,所以160×3=480因为16×3=48,所以160×3=480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生独立口算,说一说计算的在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提高学生的口算过程。
独立完成,反馈结果独立完成后汇报能力板书设计口算乘法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方法1:想10×3=60,3×6=18 ,30+18=48,方法二:1 6所以16×3=48 × 3-------4 8第二课时:笔算乘法(例1)课题笔算乘法(例1)课型新授教学目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标1、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教具图片、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复习导入;1、口算:152×2= 231×4=321×2=415×3= 298×3=523×3=2、笔算24×12= 44×59=63×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学生口答结果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复习计算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 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的过程145×12三位数乘两位数说出估算的方法150×10=1500,150×2=300,比1800米少一些。
可以用口算的方法。
用笔算比较准确。
学生尝试计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用自己的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145×12=1740 145 × 12-------2901 45------- 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 237×822、练习七的1、2独立完话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先算145×2,再算145×10 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想加便的结果。
用学过的计算工具,计数器来验算。
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学生独立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计算后,用计算器自行检查。
独立完成后,展示过程。
板书设计笔算乘法145 × 12 = 1740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1 4 5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 1 2 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 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2 9 0 的积加起来。
1 4 5-------1 7 4 0第三课时笔算乘法练习课题笔算乘法练习课型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复习导入;1、口算28×3= 16`×8=36×2=46×20= 4×160=3×150=150×6= 26×7=学生口答结果复习计算知识,为下面练20×19= 200×73= 900×24= 430×8=15×6= 190×5=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笔算322×24= 145×27= 679×13= 286×35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34 152246× 16 × 23 × 34---—— ———— ———— 804 156964134 104 638———— ———— ————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找出错因并及时改正独立计算后全班订正 独立完成后全班订习作准备。
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笔算时应注意什么?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28×153= 27×142=182×47=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
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正 独立分析题中给出的信息数据和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读懂题意,独立分析解答, 全班汇报。
填写表格,交流汇报。
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通过观察、计算、猜想、验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5)书上练习七第8题四、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七第10、11题全班讨论交流证等操作和思维活动,培养探究和归纳的能力第四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