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 资料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学前教育情境中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
对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员来说,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1、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生理成熟所决定的,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例如,儿童在生理上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才能学会走路、说话等技能。
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和早期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3、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环境中的刺激和强化所塑造的。
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
4、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
5、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的。
二、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感知觉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逐渐增强。
例如,幼儿能够更敏锐地分辨颜色和形状。
2、注意发展学前儿童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3、记忆发展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优势,随着年龄增长,有意记忆和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4、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具有自我中心、泛灵论等特点。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1、情绪的发生和发展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表现,随着年龄增长,情绪种类不断丰富,情绪的表达和调节能力逐渐提高。
2、情感的发展幼儿逐渐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
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身体、心理特征和能力,形成自我概念。
2、人际交往发展学前儿童与同伴、成人的交往能力不断发展,学会合作、分享和互助。
学前心理学备考资料
《学前心理学》纲要1.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的对象和任务一、小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0~6岁学前时期的儿童心理的发展。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三方面: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学前时期的心理过程及个性的发展。
3、科学的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以1882年德国蒲来尔的《儿童的心理学》为标志。
二、名解:4、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问答:5、简述儿童学前心理学的任务。
1、一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二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6、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供参考)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学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根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7、简述学习儿童心理学的收获。
1、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培养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巩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小知识点:1、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各种类型。
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以研究任务和课题为标准,可以分成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等方法。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间接观察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等五种方法,其中观察法是基本方法。
观察法最常见的方法是日记法或传记法3、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要注意贯彻如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4、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观察可采用的抽样方式有开放性抽样、封闭式抽样、时间抽样等三种。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极其发展变化的科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幼儿教师能力---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
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
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以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情绪管理---在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
学习---广义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
狭义主要是指人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儿童的学习---指儿童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真创造---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创的方法产生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劳动产品的思维过程。
(个人价值-类创造)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3. 新生儿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4. 8个月以后的婴儿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开展交流活动,一种是陈述,另一种是请求。
5.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水平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6. 学前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7. 随着年龄的递增,儿童的社会性游戏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从独自游戏到平行游戏,从平行游戏再到联合游戏,最后发展到合作游戏。
8. 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9. 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10.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1.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12.婴儿三种不同的典型气质类型是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启动缓慢型。
13.观察他人的过程有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等4个组成部分。
14.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是知觉研究中的一个经典实验装置。
15.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_ ,再前后_ ,然后是左右_ 。
16.儿童在音乐世界中扮演着_感知者_ 、表现者和欣赏者的角色。
17.婴儿的情绪和情感表现为易变换_ 、易冲动、易感染、易暴露的特点。
18.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19.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一种是敌意性侵犯。
20.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
2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学前心理学-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1.1.1.为什么说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1.2.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是什么?1.3.学前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1.4.学前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2.2。
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 2.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4.2。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形成的因素有哪些?5. 2.4.3~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6. 2.5.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7. 3.1.简述注意的指向性.8. 3.2.简述注意的集中性。
9. 3.3.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10.3.4.新生儿注意的特征是什么?11.3。
5.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什么?12.3。
6.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什么?13.3。
7.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是什么?14.4。
1.幼儿观察发展的表现有哪些?15.4。
2.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有何表现?16.4。
3.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
17.4。
4.简述视觉敏度发展的机制。
18.4.5.简述简单观测法对视力缺陷观察的方法和作用.19.4。
6.简述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20.4.7.简述听力的保护和培养的方法.21.5.1.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2.5。
2.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23.5。
3.常用的记忆策略是什么?24.5.4.1~3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5.6。
1.简述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
26.6。
2.简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27.6。
3.简述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28.6。
4.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29.6。
5.简述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的地位。
30.6.6.简述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及其特点。
31.6.7.幼儿创造想象随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括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2.6.8.简述2~3岁儿童想象的特点.33.6。
9.简述3~4岁儿童想象的特点及原因.34.6。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表示一般重要,※※表示比较重要,※※※表示很重要)第一章绪论※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幼儿教育心理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 1903 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得基础。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更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得,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4、学前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6、卢梭写的《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的宣言”。
※7、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8、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强调“感官教育”。
※9、直接教学方案又叫贝 -英学前教育方案,是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教学方案,主要针对处境不利的儿童。
※10、认知主义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一时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二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三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
※11、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包括凯米 -德弗里斯的幼儿教育方案和海伊斯科普幼儿教育方案。
※12、凯米-德弗里斯幼儿教育方案的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原则、充实性原则、结构化原则。
※13 、对幼儿学习的特点的新发现 (1) 幼儿是主动邪恶学习者 (2) 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 3)幼儿出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里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
(4) 幼儿日常生活情景中,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学习效果最佳。
(5)学习的个体差异。
※简答题1、简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选择题1、哪位学前教育学家建立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考试资料
(2)蒙宜校利认为,幼儿精神的某种能力在某个时期里对某种环境能敏感地反响和开展,并称之为敏感期。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开展趋势
研究内室的多元化:研究王段的现代化;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研究内安的外乡化。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幼儿学习心理、幼儿教学心理、幼儿教师心理。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幼儿生亘心理和幼儿教学心理。
(5)新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中存储起来。
29.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观(单项选择)★
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生成模式。
30.学习策略的含义(名词解释)★
★★
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单项选择、简答)★★
(1)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
学习与教学的五个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创立与开展(单项选择)★★★
(1)桑代克被称为“教学心理学之父”。
(2)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由此确立。
(3)20世纪初,耋代克构建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比拟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4.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立与开展(单项选择、名词解释、
简答)★★★
(1)卢梭的著作(爱弥尔一论教育)被誉为“儿童文学宪章和儿童权利誓士“
(2)学习的实质:知觉的重新组织。是主体借助于问题情境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而突然领悟的过程。
24.认知学习理论一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单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1、思维: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态。
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
它具有思维的本质特点——反映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但是抽象概括水平低,还不是典型的人类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事例的推理,属于前概念的推理。
转导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其中没有类的包涵,没有类的层次关系,没有可逆性。
儿童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
4、电报句:电报句又称双词句,是由2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3个词组成,一般出现于一岁半至两岁左右。
5、情境语言:对话语言常常带有情境性,情境语言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
6、说出声音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语言发生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它既有外部语言的特点,又有内部语言的特点,自言自语出现在4岁左右。
7、原始情绪反应: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头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原始情绪反应。
原始情绪反应特点是:它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联着。
8、道德感: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比如自豪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友谊感和同情感以及妒忌的情感等。
9、理智感: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感,这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比如求知欲和好奇心。
10、意志:意志在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
11、直接动机:根据动机和目的关系的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和目的直接联系的称为直接动机。
《学前儿童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关键期: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错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有目的,有计划观察儿童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
3.研究幼儿心理时必须从而有的生活,活动中研究,并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这即______原则。
4.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顺序,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儿童身上是大致相同的,这表明了儿童年龄特征()A.阶段性B.稳定性C.可变性5.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遗传起________作用,环境起_______作用,教育起________作用。
6.由外在要求一起的______和______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7.儿童发展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答题上都是共同的,这反映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_______。
8.社会活动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_____和_____、______。
9.简述教育的主导作用①教育史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
③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在教室指导下,同龄伙伴的互相影响对幼儿心理,特别是良好性格的形成是极为有利的。
教育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幼儿心理的发展。
教育总是要通过幼儿的积极活动,引起幼儿对教育活动内容的领会、掌握才有可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四.语言1.幼儿用语言来提醒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事,这是言语的_____功能。
2._____岁时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学前心理学复习资料
1.被动性语言: 一岁左右,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几十个词,但能说出的很少,这种能理解却不能主动说出应用的语言则是被动性语言;2.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另一类是环境方面的因素,儿童心理的发展应该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产物;3.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并确定他们之间异同的过程;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的过程;具体化:是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去的过程;4.独白言语:是一个人在较长的时间内独自进行的言语活动,如报告,讲课演讲等;书面言语:是指人们要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言语;5.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6.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预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7.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空间知觉: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是由视觉听觉运动学等多种分析器联合运动的结果;8.回忆: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回忆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记忆的最终目的,回忆有两种不同水平,再认和再现;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重新呈现其印象的过程;灯具在线是否有预定目的,可以把在线分为无意在线和有意在线;9.注意具有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四种品质;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指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注意的转移:指有意识的调动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这反映了注意的灵活性;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10.布拉泽尔顿根据婴儿的活动水平生理机能的规律性等指标,把婴儿分成三种类型,一般型、活动型、安静型;11.运动记忆:以过去练习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情绪记忆;12.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为辨色能力;视觉敏锐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14.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的降低有时也可以是感觉的消失;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从亮处进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过了一会儿,对弱光的感受性逐渐提高,就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了,这一过程就是暗适应;刚从暗室走到阳光下时,最初一瞬间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要过几秒钟,由于对强光的感受性较快的降低,视觉随即恢复正常,就能清楚的看清周围的事物了,这种现象叫明适应;15.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根据动机和目的,社会性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们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等等;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和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学前儿童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如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体等等;16.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三岁能辨别上下,四岁能辨别前后,五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六岁幼儿虽然能完全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一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电别人很困难;17.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和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敬佩,憎恨,赞赏,厌恶等;18.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19.重听,是指幼儿对别人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唇部动作以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才出说话的内容;20.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是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符号系统;言语的作用: 符号固着功能,概括功能,交流功能;2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简答;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2.对象的活动性;3.对象的特征;主观因素,像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状况等,都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22.思维的种类从个体发展来看,思维可分为直觉行动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直觉行动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其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离开了动作,思维也就终止;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抽象思维也称逻辑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与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是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储存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找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等,其主要功能是求异;23.儿童基本语法结构的掌握;语句的掌握,儿童掌握句型的顺序是,单词句一到一岁半__双词句两岁左右__简单完整句两岁开始__复合句两岁半开始;24.学前儿童记忆的量的发展;记忆量的发展主要从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的年长度等方面去衡量;①记忆范围,指幼儿记忆中内容种类的多少,幼儿前期,记忆的范围十分狭窄,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方式的日益复杂化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的记忆范围也迅速扩大,所储存的记忆从动作到情感,然后又扩大到形象和词语,儿童掌握语言后,记忆的范围就更加广阔,从家庭发展到教育机构,学校,社会;从日常生活扩展到文化,科学,经济等各个领域;幼儿记忆的范围随着他们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以及对识记目的的理解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②记忆广度,指幼儿在单位时间内所记住材料的最大数量;随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记忆广度也不断扩大;③记忆保持时间,从铭记材料到开始能对材料再认和再现之间的间隔时间,有时也称为潜伏期;幼儿记忆保持时间长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一般来说在再认方面,二岁儿童能再认几个星期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三岁儿童能再认几个月前感知过的事物,四岁能再认一年以前感受过的事物,七岁儿童能再认三年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一岁儿童能再认几天以前感知过的事物;25.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认为学前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种水平:动作水平的概括、形象水平的概括和抽象水平的概括,他们分别与三种思维方式相对应;26.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概括题一、通过促进儿童社会性实现儿童的健康成长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各种需要、各种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其中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处在社会中只有积极广泛的参与社会交往活动,实现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人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和谐发展;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但在知识和技能上要比别人出众;更重要的事,有坚定的自信心,顽强的毅力等等;因此学校和家庭不但要向儿童传授各种学科知识,还要对他们进行社会性教育;促进其社会化;二、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基础;学前教育是人一生所接受的系列教育的初始阶段,幼儿如果能在学前教育中的到很好的发展呐,也就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已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未来人格发展的基础,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人格的方向和水平,幼儿期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已初步具有了个人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稳定的特征在个人身上,将进一步明确化、固定化,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因此,对处在可塑阶段的学前儿童进行良好的社会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幼儿期自信的培养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7.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特点;一,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有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二,中班儿童的攻击行为明显多于小班,大班;三,儿童攻击行为表现为以身体动作为主;四,攻击行为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28儿童记忆的主要特点1、容易记容易忘幼儿期健忘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3、以形象记忆为主儿童记忆内容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首先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两周左右,接着是情绪记忆半岁左右,然后是形象记忆六个月到十二个月,最后才是语词——逻辑记忆一周岁以后;4、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5、记忆不精确29.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是人类语言的两大反映形式;也是两种语言符号类型;30.早期阅读是学前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语言行为;31.想象: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32.儿童性格的最初表现是在婴儿期;两岁左右出现了最初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合群性2.独立性3.自制力4.活动性p127页3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及时复习是十分必要的;34.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的意义归纳研究发现儿童的气质类型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有较大影响;父母亲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性急的孩子饿了第几大哭大闹;这使成人不得不马上放下一切其他事情,急忙给她喂奶;而对那些饿了只是断断续续地细声哼哼唧唧的婴儿成人则可能把手头的事情做完再去喂奶;日积月累,前一种儿童可能形成不能等待别人自己的要求必须立刻满足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而后一种儿童则可以培养成自制的性格特征;有如成人,自己总是而且要求儿童东西要放的整整齐齐,衣服扣子要扣好手脏了立刻去洗,等等;这些耳濡目染的周围现实是婴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逐渐稳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也就是喜整洁爱劳动等性格特征的萌芽;35.婴儿期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但注意的对象逐渐增加,在第一年的下半年,他们不仅注意具体事物,对周围语言刺激也引起注意;36.学前儿童语言的培养一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二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三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四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37.简答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二.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四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六抓住一日生活环节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38.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生存发展的意义;1.情绪和情感适应而适应生存的重要的心理工具;孩子一路的就用哭声传达着信息和金额;和含了等等呼唤照料者的注意,用自身的情绪,情感能力,求得生存的动地位,得到母亲等照料着的抚爱,他们用微笑反应舒适,满足用哭声挽留母亲的离去;2.情绪和情感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者;研究表明,情绪和情感对婴儿的心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动机作用;婴儿心理活动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影响着婴儿的行为;3.情绪和情感推动、组织婴儿的认知加工4.情绪和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表情是婴儿与成人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5.情绪和情感,促进婴儿意识产生、个性形成;情绪情感对婴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作用;。
学前心理学第一章
• 概况(1、2章) • 知、情、意、行(3-12章) • 发展规律(13章)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第二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1. 2. 3. 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
2.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 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 的规律。
3.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
4.儿童解剖生理学
它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
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揭示自然、社会、思维现象的最普通的规律。
第二节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运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该考虑到下列几点: 1.实验室内的布置 2.通过游戏 3.“预热”时间 4.实验指导语 5.考虑幼儿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6.考虑幼儿表达能力
2.自然实验法
• 幼儿园教师常用的是自然实验法。
• 特点: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 目的、有计划地控制的。 • 延迟满足实验
测验法注意事项
• 个别测验 • 专门训练 • 稳定性差,不可一锤定音
4. 调查访问法
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 者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调查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有特殊作用,因为:
• 1.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成人易于捕捉幼小儿童在日常生活 中偶然地自然表露的心理活动。 • 2.学前儿童心理活动变化大,研究人员与学前儿童接触的 时间毕竟有限,他们所观察到的往往只是一时一事。 缺点:比较费时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心理过程的内容: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1)认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思维是认识的核心。
2)情感过程,它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3)意志过程,它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心理过程是统一的。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
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
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而进行的。
它有以下两个特点:(1)具体性喝形象性(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三、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一)智慧发展的阶段,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细分为六个子阶段:(1)0~1个月,反射活动阶段(2)1~4个月,习惯动作时期(3)4~10个月,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4)10~12个月,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协调的时期(5)12~18个月,感知运动智慧时期(6)18~24个月,感知运动智慧的综合时期2.前运算阶段(2~7岁),分为两个子阶段:(1)2~4岁,象征思维阶段,已经出现了象征符号的机能。
(2)4~7岁,知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进展。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形成初步的运算结构,运算获得了可逆性。
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了接触自我中心的作用,并出现了守恒的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从11或12岁开始)(二)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教育必须要按照儿童的智力或思维结构及其发展阶段来组织和实施。
学前心理学全套
想象发展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能够从现实生 活中获取表象,并进行简单的想象加工。
思维与语言
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语言发展
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逐渐提高,从单词句、双词句向复杂句发展,且逐渐掌握语法规则和表达能力。
04
学前儿童情感与社会 性发展
情绪与情感表达
02
注意发展
学前儿童注意力逐渐增强,但易受外 界干扰,表现为无意注意为主。
01
想象力发展
学前儿童想象力丰富,但易受现实和 经验限制,表现为无意想象和再造想 象为主。
05
03
记忆发展
学前儿童记忆能力逐渐提高,但易受 情绪和经验影响,表现为形象记忆为 主。
04
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 缺乏抽象概括能力,表现为直觉行动 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人际关系
逐渐建立与家庭、同伴和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
02
学前心理学概述
学前心理学定义与发展
定义
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6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发展
学前心理学经历了从萌芽、初创到发展的历程,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感知觉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迅速发展,对外部世 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
设定明确的行为规则
与学前儿童共同制定行为规则,明确奖惩措 施,促进自律行为。
实施行为疗法
针对特定行为问题,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游 戏疗法等进行干预。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案例一
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前儿童进行干 预,通过角色扮演、情绪引导等方法 ,帮助其认识并改正行为。
学前心理学:学前心理学概述
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前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学前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个体从 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各种心理活动都是在学前阶 段发生并发展起来的。儿童出生 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 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 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 和想象、思维和言语、情感和意 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 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因此, 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 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心理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的心理活动,但人们却看 不到它,因为它不是我们用肉眼能够看到的事物,而是隐藏在大脑内部 的精神现象。心理学既可以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可以研究群体的心 理现象。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个 性心理两种。
学前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二、心理学
(一)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程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五)影响学前时期 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的 发展的因素分为先天因素 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 要指遗传因素;后天因素 主要指环境因素,环境分 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教 养、教育机构、文化、种 族和社会经济等。这也是 学前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 容。
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越 小,可塑性就越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 们的个性还远远没有形成,虽然在气质、性 格、能力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 的倾向性,但还远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 个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出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0~6岁(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2)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
第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需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2、发展性原则。
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又是正在迅速成长中,因此必需要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
3、教育性原则。
这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人员必需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到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1、纵向研究:在比较长的时间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
1)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的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发展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2)缺点:费时较长,不宜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
由于研究时间较长,在这段时间内可能出现某些不易控制的因素及难以预料的变化,一些意外情况可能是研究中断。
2、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
应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1)优点:取样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手机大量资料,完成研究课题。
其结果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有助于了解某一或几个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也可通过个年龄的比较,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缺点:难以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
所得结论往往流于一般化,不易查明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较深刻的背景,不适合对个别儿童的心理研究。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1、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2、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课题属于此类。
3、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都可以是整体研究或分析研究。
4、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并非截然对立,二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一种心理的产生,总是与其他心理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分析研究不能离开系统观点的指导,整体研究也往往需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高度科学的综合概括。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1、差异研究:指研究不同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
通过这一类的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及发展的关键年龄。
是目前占最大的课题。
2、相关研究:指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一类研究有助于查明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关系的性质。
3、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研究验证假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查明心理发展内部诸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的影响,或内部因素对外部因素的反作用。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1、双生子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种方法主要是了解双生子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2、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2、观察对象和范围的确定包括开放式抽样、封闭式抽样和时间抽样3、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可采取局外、参与性观察。
2)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后因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应反复进行。
(二)实验法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里现象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1、实验室实验法1)优点: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察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2)不足:幼儿在实验室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导致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3)应注意的问题:a.幼儿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要避免无关刺激引起幼儿被试的分心。
b.对幼儿的实验室试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c.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被试幼儿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转成自然状态d.对幼儿的实验导语,要用简明的语气和肯定的语气e.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f.实验记录应考虑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要准确记录幼儿的原话。
2、自然实验法1)优点:使儿童在试验中的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2)缺点: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不如实验室那样有各种仪器设备,对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控制和记录不及实验室实验。
3、教育心理实验法把条件基本相同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但对实验组采取某种特殊的教育措施,对控制组则不给予任何特殊措施。
通过两组比较,测查出这种特殊措施对因变量的影响。
(三)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1)优点:比较简便,在短时间内能够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2)不足:测验所得往往只是被试完成任务的结果,不能说明达到结果的过程3)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a.由于学前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差,模仿性强,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b.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不仅掌握测验技术,还应掌握对学前儿童工作的技巧,以取得幼小儿童的合作,使其在测验中表现出真实水平。
c.学前儿童心理尚不成熟,其心理活动稳定性差,切不可以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四)间接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
1、调查访问法1)优点:当面调查有利于研究者与被访问的儿童家长、教师等个别交谈,较深入的了解情况;开调查会有利于机体讨论研究,互相补充情况。
2)不足:当面调查比较费时;调查访问在与被调查者往往不够精确。
3)调查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有特殊作用,因为:a.一些有研究价值的儿童心理表现,往往不能在研究者的观察实验中得到,却可以被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成人所捕捉。
b.家长与老师等与儿童朝夕相处,较容易从许多时间中概括出儿童的心理活动倾向特点。
2、问卷法1)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2)不足:编制问卷的题目信都效度要经过考验。
容易流露出简单化,题目可能会被回答者误解。
答题往往受答题者的偏见。
3、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1)谈话法: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通过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2)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最好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脱离儿童的创造过程来分析其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
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一)出生到满月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满月前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新生活开始的。
主要表现在:1、适应新生活2、依靠无条件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击剑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迈步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3、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1)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的发生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2)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a.大脑皮质处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状态。
b.具备基础反射。
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已经巩固了的条件反射。
c.条件刺激物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
d.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的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训练儿童反射的时间越早越早出现。
4)心理的发生(依据):a.生后第1个月儿童已经简历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
b.感知觉是低级的心理现象。
儿童出生后就有感知觉活动。
c.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满月时已出现。
d.条件反射的建立,也可以说是记忆的发生。
4、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二)满月到半岁(1~6个月)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2、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2~3个月);无意抓握阶段(3~4个月);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4~5个月)手眼协调中手的特点:1)能够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到的东西2)动作有了简单的目的方向,并且能够作出一些虽然简单,但有效果的动作。
3)动作虽然有目标,但还伴随着许多不相干的动作。
4)当手里拿着一样东西时,如果看见另一样东西,就会把手里的东西丢掉。
5)坐起来的姿势有助于手眼协调动作的发展。
6)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儿童心里发展有重要意义。
它是用手的动作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4、开始认生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它一方面明显的表现了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儿童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
(三)半岁到周岁(6~12个月)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a.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