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制度最新

合集下载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一)总则1、为建立和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结合公立三级医院牵头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海南省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依据,建立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将预防-医疗-康复一体化的协同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工作。

(二)医联体组织管理1、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牵头建立医疗服务联合共同体,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特色优势学科建立专科联盟,拟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多组织形式为辅助手段,为医疗联合体内各成员单位提供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利益共赢的发展平台,为服务区域内的居民提供预防、医疗康复、健康管理一体化与同质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2、医疗服务联合共同体的建设应由政府或卫生医疗主管单位作为主导,规划区域医疗服务资源网格化布局,根据区域内各级医疗服务机构意愿开展紧密型或松散型医疗服务联合体。

3、区域内专科联盟建设是以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特色优势专科为头部,跨区域多层级的医疗服务机构为成员单位,用该专业学科为核心力量,先进诊疗技术为纽带,实现学科建设传帮带、专科技术互联、专科疾病会诊转诊、教学科研协作的整合型合作联盟,由优势专科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担任负责人,负责联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工作。

(S)参保患者分级诊疗与转诊流程1、分级诊疗:参保患者住(转)院应在联合体区域内遵循“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一级定点医疗机构(首诊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和转诊程序。

2、转诊审批:参保职工和城乡住民在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经医师确认无法诊治的基本,可上转至二、三级医疗机构进行疾病诊疗或住院。

基层分级诊疗工作制度

基层分级诊疗工作制度

基层分级诊疗工作制度一、总则为指导和推进基层分级诊疗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分级诊疗制度1. 基层首诊: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进行首诊,由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处理。

2. 双向转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上级医疗机构可以将患者转诊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 急危重症抢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备急危重症抢救能力,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应当立即进行抢救,必要时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4. 慢性病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负责慢性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定期随访、药物调整、健康教育等服务。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备基本的医疗服务能力,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并根据需要提供转诊服务。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负责患者的初步诊断和处理,对于需要转诊的患者,应当及时将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患者档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长期跟踪和管理。

4.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四、上级医疗机构职责1. 上级医疗机构应当具备较高的医疗服务能力,提供 specialized diagnosisand treatment services for serious and complex diseases.2. 上级医疗机构应当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患者,并对其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3. 上级医疗机构应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4. 上级医疗机构应当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

五、利益共享机制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应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分级诊疗制度的内容2024

分级诊疗制度的内容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分级医疗机构的设置1.1基层医疗机构的定位与建设1.2中级医疗机构的作用与发展1.3三级综合医院的功能与发展趋势1.4如何促进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1.5分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与转运管理二、门诊与住院分级2.1门诊分级与诊疗定向2.2医保支付的分级管理2.3住院分级意义与指导意见2.4慢性病管理与分级诊疗制度的结合2.5急诊分级与服务质量保障三、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3.1优化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3.2推动医疗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与共享3.3完善医疗人才的分级培养与使用3.4加强医院管理与绩效评估3.5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资源的配置四、医生的科学培养4.1制定医生培训的标准与规范4.2推进全科医生培养与培训4.3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与提升4.4引导医生的职业发展与人才流动4.5加强医生的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支持五、分级诊疗制度对患者的影响5.1提高患者就医便利性与满意度5.2保障患者的医保权益5.3提升患者医疗安全与质量5.4促进患者主动管理与健康教育5.5加强患者关怀与医患沟通总结:分级诊疗制度的内容涉及到分级医疗机构的设置、门诊与住院分级、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医生的科学培养以及分级诊疗制度对患者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的分级设置和分级管理,可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医患双方的良好沟通与合作。

同时,分级诊疗制度也能够提升患者就医的便利性和满意度,保障患者的医保权益,并推动患者主动管理与健康教育。

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将会对我国的医疗体系和患者的医疗就诊经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分级诊疗制度最新版

分级诊疗制度最新版

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分级诊疗制度为确保我院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规范运行,切实减轻参保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以下简称“参保职工和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引导参保职工和居民合理选择医疗机构就诊,使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更加合理、安全、平稳运行,参照国家有关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总体要求实行分级诊疗制度,是落实“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不出省”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强化基金支出管理,降低参保职工和居民医药费用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

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要切实加强政策宣传,使参保职工和居民住院流向趋于合理,要严格执行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分级诊疗制度得以规范、有效落实。

二、分级诊疗和转诊程序(一)分级诊疗和转诊基本程序。

参保患者需住(转)院,应在统筹地区内遵循“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一级定点医疗机构(首诊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和转诊的程序。

原则上可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

在统筹区域外住院治疗,须经相应的医疗机构认定且通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部门审批。

(二)转诊审批程序。

参保职工和居民在首诊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经医生确认无法诊治的疾病,出具《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分级诊疗审批表》(以下简称《审批表》),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审批表》,经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主管院长签字、单位盖章,经县(区、市)级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审批出具《审批表》后转往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审批表》见附件)。

(三)特殊情况住院审批程序。

离退休定居内地,省内异地居住,县、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确认必须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的特殊、急、危、重症参保患者,参保的异地就读大学生,参保的外地务工农民工,参保职工和居民在出差、旅游、探亲途中突发急、危、重症患者可以先按“就近、就急”的原则进行抢救和住院治疗。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规范医院的诊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和医疗质量,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医院实际情况,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全部医疗科室、医生及相关人员,并适用于接受本医院诊疗服务的全部患者。

第三条分级诊疗原则本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分级诊疗的原则,即依照不同病情和诊疗需求,将医疗服务分为基层医疗服务、普通医疗服务和专科医疗服务,分级处理和转诊。

第二章基层医疗服务第四条基层医疗服务的定义基层医疗服务指由基层医疗机构供应的初级诊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条基层医疗服务的范围基层医疗服务包含常见病、多发病的初步诊断和治疗、常规检查、常用药品配备、健康咨询等。

第六条基层医疗服务的责任与要求1.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供应基层医疗服务,开展初步诊断和治疗,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

2.基层医疗机构应配备符合岗位要求的医务人员和设备设施,供应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

3.基层医疗服务应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供应准确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

第七条基层医疗服务的推广与培训1.医院应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引导和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广基层医疗服务的应用。

2.医院可以组织基层医生到医院进行培训学习,提高其诊疗水平和专业技能。

第三章普通医疗服务第八条普通医疗服务的定义普通医疗服务指由医院供应的一般病情的诊疗和治疗服务。

第九条普通医疗服务的范围普通医疗服务包含较为多而杂的诊疗和治疗、体检、常规手术等。

第十条普通医疗服务的责任与要求1.医院应设立相应的科室和专业团队,供应普通医疗服务。

2.医院应依据医生的专业背景和经验,合理布置普通病人的就诊次序。

3.医院应供应必需的检查设备和治疗设备,保障医生的诊疗工作。

4.医院应当订立和完善相应的医疗操作规程,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第十一条普通医疗服务的优化与改进1.医院应连续优化普通医疗服务的管理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2023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

2023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

2023卫生院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和转诊程序为推进全县分级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解决广大群众的看病就医便捷价廉问题。

根据《省卫计委、省人社厅关于湖北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鄂卫生计生发[__x4]45号)和《省卫计委关于进一步推进新农合分级诊疗的指导意见》(鄂卫生计生发[__x4]25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合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资源,增强医疗机构整体服务功能,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就医模式,引导群众科学就医、合理就医,不断推进形成健康有序的医疗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以病人正当利益为导向,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形成有效的医疗分流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构建长期稳定的'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间便捷的转诊通道,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普通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50%,中心卫生院转诊率不超过45%,二级医疗机构转诊率不超过10%,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分别控制在9天和6天以内的目标。

三、工作原则(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

根据病情需求,科学引导患者能在门诊治疗的不需住院治疗,能在村卫生室治疗的不到卫生院治疗,能在卫生院治疗的不到县级医院治疗,能在县级医院治疗的不到市级医院治疗,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县城,康复回乡镇”的就医格局。

医疗机构应根据《竹溪县医疗机构疾病分级诊疗目录(试行)》收治患者,需要转诊的按照就近、自愿、安全、属地的原则引导转诊治疗;特殊病例特殊转诊。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

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相关检查结果应用“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切实减轻民众就医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2024年医院分级诊疗方案范本

2024年医院分级诊疗方案范本

2024年医院分级诊疗方案范本____年医院分级诊疗方案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要求和指导意见,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本方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医院,包括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三条医院分级诊疗是指按照医疗服务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的不同,将医院划分为不同级别,并实行等级间转诊制度,以实现医疗服务的逐级递进、分级负责和合理就近。

第四条医院分级诊疗方案的实施应当遵循公平、平等、方便、可及、效果好的原则,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职业选择和患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第五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指导、协调和监督本辖区内医院分级诊疗方案的实施,并加强对医院分级评审和等级调整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医院划分和分级评审第六条医院划分应当根据医疗服务水平、技术设备、人员组成、科室设置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分为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一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七条医院分级评审应当按照一、二、三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进行评估,确定医院的等级。

第八条医院分级评审应当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根据医院的申请和自查材料,进行现场核查和评估。

第九条医院分级评审应当重点考核以下内容:(一)医疗服务能力,包括重、病、小、常见病的诊疗能力和技术设备的配置水平;(二)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药师、医技人员等专业人员的配置情况和专家资源的使用情况;(三)科室设置,包括医院的科室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四)管理制度,包括医院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科学、有效,是否能够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十条医院分级评审结果应当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网站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章医院分级诊疗服务范围和方式第十一条各级医院应当依据其分级评审等级,分别开展不同水平的医疗服务,具体范围如下:(一)三级综合医院应当具备全科医生、基础专科医生和高级专科医生的诊疗能力,开展各类疑难重症和疑难病、罕见病的诊治工作;(二)二级综合医院应当具备基础专科医生的诊疗能力,开展普通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工作;(三)一级综合医院应当具备全科医生的诊疗能力,开展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具备全科医生的诊疗能力,开展常见病和普通病的诊治工作。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六篇)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六篇)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疗服务水平,规范科室医疗操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分级诊疗管理第二条根据患者病情及医疗需求,科室将患者划分为三个等级:(一)一级诊疗:适用于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患者,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负责;(二)二级诊疗:针对疑难病症、罕见病患者,由专科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三)三级诊疗: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由专科医生及多学科协作团队进行救治。

第三章诊疗人员资质第三条一级诊疗医生需满足以下条件:(一)持有医师执业证书;(二)具备一定临床经验,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三)熟练掌握基本的常规检查技术。

第四条二级诊疗医生需具备以下要求:(一)拥有专科医师资格证书;(二)具有丰富的专科诊疗经验,能处理疑难病症、罕见病;(三)能独立制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必要的手术操作。

第五条三级诊疗医生需满足以下要求:(一)受过专业培训,包括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二)具备急危重症诊治经验,能进行高水平的团队协作;(三)具有多学科协作能力,能进行复杂手术和高难度治疗。

第四章诊疗设备与药品第六条一级诊疗科室需配备基本的诊疗设备和常用药品。

第七条二级诊疗科室需配备相关专业设备和特殊药品,以满足进一步诊断和治疗需求。

第八条三级诊疗科室需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进口药品,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和手术治疗。

第五章诊疗流程第九条科室需建立完整的诊疗流程,并严格执行。

第十条一级诊疗遵循常规诊疗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等。

第十一条二级诊疗遵循疑难病诊疗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专科检查、特殊检查、诊断和治疗等。

第十二条三级诊疗遵循急危重症诊疗流程,包括病史采集、急救处理、多学科会诊、治疗和手术等。

第六章管理措施第十三条科室需定期组织全员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

第十四条科室需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机制,及时了解患者对诊疗服务的满意度,并进行改进。

2023年分级诊疗制度范本

2023年分级诊疗制度范本

2023年分级诊疗制度范本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医疗服务质量,逐步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已成为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下面是一份2023年分级诊疗制度的范本,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分级诊疗制度概述分级诊疗制度是一种依据疾病的复杂性和医疗资源的分布情况,将医疗服务按照层次分为基层、县级、市级和省级医疗机构进行分级管理和服务提供的制度。

二、分级诊疗原则1. 以病情和医疗技术需要为导向,实现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2. 坚持预防与治疗相结合,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性和全局性;3. 建立医联体、医共体和优势互补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全科医生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4. 强化分级转诊和病例审查机制,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5. 加强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高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协同性。

三、分级诊疗制度的具体内容1. 分级诊疗指南的制定制定不同疾病的分级诊疗指南,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和技术要求,规范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行为。

2. 分级诊疗网络的搭建省级卫生主管部门组织分级诊疗网络的建设,建立分级诊疗专家委员会,定期召开专家学术交流会,促进医生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3. 优化基层医疗服务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基层医生的培养和培训水平,加强医疗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的补偿机制。

4. 强化分级转诊管理建立健全的分级转诊机制,完善病历和医学影像资料的电子化管理,提高分级转诊的准确性和效率。

5.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对分级诊疗网络中的医疗机构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和评估,对医疗事故和纠纷进行及时处理和处罚,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6. 推动医保制度与分级诊疗制度的衔接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与医保制度的衔接机制,提高参保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和理解。

7. 加强宣传和教育开展广泛的分级诊疗宣传活动,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操作流程的培训,提高全社会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识和支持。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尊敬的各位医务工作者:为了进一步推进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工作,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特制定了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范本,供大家参考。

一、背景和目的科室诊疗分级管理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按照不同诊疗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和服务,以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的管理模式。

制定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医疗资源优先向需要的患者倾斜,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科室诊疗分级1. 急诊科(1)急危重症病人、危急病人和大面积损伤病人;(2)无法确定病情轻重缓急但需立即抢救的不适合其他科室就诊的患者;(3)其他需要急诊治疗的患者。

2. 重症医学科(1)危重病人、需重症监护的病人;(2)需要特殊检查或治疗设备的病人。

3. 专科医学科(1)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疾病;(2)需要特殊检查或治疗设备的病人。

4. 基层医学科(1)一般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不需要特殊检查或治疗设备的病人。

三、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1. 急诊科(1)建立绿色通道,对于急危重症病人、危急病人和大面积损伤病人,医院应当优先安排就诊,尽快完成相关检查和治疗。

(2)建立预检分诊制度,通过专业的分诊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分级,及时安排治疗顺序。

2. 重症医学科(1)对危重病人、需重症监护的病人,需要设立专门的重症监护室,配备相应的医护人员和设备。

(2)建立转诊机制,对于需要转入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应当及时安排转诊。

3. 专科医学科(1)对于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疾病,医院应当设立相应的专科医学科,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设备。

(2)建立会诊机制,对于需要多学科合作的疾病,应当及时组织专家会诊。

4. 基层医学科(1)对于一般疾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设立基层医学科,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2)建立分级转诊机制,对于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应当及时安排转诊至专科医学科。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关键信息项:1、分级诊疗的定义和范围2、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和功能3、转诊标准和流程4、医疗资源分配原则5、患者权益保障措施6、监督与评估机制1、总则11 本协议旨在建立和规范分级诊疗管理制度,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益。

2、分级诊疗的定义和范围21 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治疗任务,并建立合理有序的就医秩序。

22 本协议涵盖的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

3、各级医疗机构的职责和功能3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11 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312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

313 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和随访。

32 二级医院321 接收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提供专科医疗服务。

322 承担部分疑难病症的诊治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

323 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33 三级医院331 负责疑难危重症的诊断和治疗,开展高水平的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

332 承担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任务。

4、转诊标准和流程41 转诊标准411 基层医疗机构向上转诊的标准包括病情超出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病情复杂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或治疗方案等。

412 上级医疗机构向下转诊的标准包括患者病情稳定、康复治疗为主或符合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疾病。

42 转诊流程421 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经医生评估符合转诊标准的,填写转诊申请表,注明转诊原因和拟转诊医疗机构。

422 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信息系统或书面形式将转诊信息传递至上级医疗机构。

423 上级医疗机构接到转诊申请后,及时安排患者就诊,并将诊疗结果反馈给基层医疗机构。

5、医疗资源分配原则51 医疗资源应根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需求进行合理分配。

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制度(示范本)

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制度(示范本)

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制度(示范本)一、总则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分级诊疗制度的要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特制定本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制度。

二、分级诊疗原则1. 按照病情轻重、急缓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诊疗,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3.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双向转诊,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4. 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提高诊疗效率。

5. 加强分级诊疗宣传,提高群众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分级诊疗组织管理1. 建立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分级诊疗工作。

2. 制定分级诊疗实施方案,明确各级医疗机构职责和任务。

3. 建立分级诊疗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对分级诊疗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

四、分级诊疗服务流程1.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服务。

2. 二级医疗机构:承担较复杂疾病的诊疗任务,开展专科专病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

3. 三级医疗机构:承担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的诊疗任务,开展高端医疗技术、科研教学等服务。

4. 双向转诊:根据病情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及时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上级医疗机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将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

五、分级诊疗保障措施1.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2. 加大对分级诊疗工作的投入,保障分级诊疗工作顺利开展。

3. 完善分级诊疗政策,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到位。

4. 加强分级诊疗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群众的分级诊疗意识。

六、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分级诊疗相关制度同时废止。

本制度由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分级诊疗工作管理制度(示范本)七、分级诊疗信息化建设1. 建立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提高诊疗效率。

2. 推进电子病历、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信息化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应用。

分级诊疗科室工作制度

分级诊疗科室工作制度

分级诊疗科室工作制度一、总则为贯彻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安全,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工作。

二、分级诊疗制度1. 分级诊疗制度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种和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将患者合理分流至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诊疗。

2. 分级诊疗分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和急慢分治三个环节。

(1)基层首诊: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进行首诊,由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

(2)双向转诊: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如县级医院、市级医院等),上级医疗机构将患者转诊至下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

(3)急慢分治:对急危重症患者,立即转诊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对慢性病患者,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原则进行管理。

三、岗位职责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负责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为患者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对需要转诊的患者,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3)对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负责接收和对接,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反馈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

2. 上级医疗机构(1)负责接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的患者,对患者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2)对确诊为急危重症的患者,立即开展救治,并及时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反馈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

(3)对慢性病患者,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原则,将患者转诊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

3. 家庭医生团队(1)负责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评估和治疗。

(2)对需要转诊的患者,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3)对上级医疗机构转诊的患者,负责接收和对接,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反馈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

四、工作流程1. 基层首诊: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

2024版医院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完整版

2024版医院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完整版

医院分级诊疗管理制度完整版•引言•分级诊疗管理制度概述•各级医疗机构职责与任务目录•分级诊疗流程规范•监督、考核与奖惩机制•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总结与展望引言01目的和背景目的为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

背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患者就医秩序不合理等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来加以解决。

适用范围和对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

适用对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医疗服务的患者,特别是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和慢性病患者。

通过分级诊疗,使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促进患者合理分流。

分级诊疗管理制度概02述分级诊疗定义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将患者按照一定标准分流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分级诊疗意义有利于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统筹城乡、创新机制的原则,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引导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目标构建长期稳定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生诊疗水平。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构建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医联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推进医联体建设发挥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就诊机构,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完善医保政策加大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分级诊疗制度-最新版

分级诊疗制度-最新版

分级诊疗制度一、分级诊疗的含义所谓分级医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

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

大医院由此可“减负”,没有简单病例的重复,可将主要精力放在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利于医学水平的进步。

基层医疗机构可获得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人,大量的病例也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为人们的健康服务,步入良性循环。

具体措施如下:1、加快县、乡、村三级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改革,要做到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群众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理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鼓励大医院与区县医院协作联合。

2、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加大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这是分级医疗制度的重中之重。

老百姓小病、大病都愿到大医院来,说到底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不信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尤其重要。

具体措施,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

将大医院专家请进来,结成卫生帮扶对象,并长期化。

并将基层卫生人员送到大医院进修、培训,进行短期强化。

3、加大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价格差距,通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费减免等政策,引导病人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这是分级医疗制度的保障。

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老百姓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肯定行不通,可通过价格杠杆,合理引导,确保这一制度的实施。

4、根据疾病分级,属于养老慢性病的病人,不得挤占医院床位。

为此,要大力发展老年护理医疗机构和社会养老机构,扩大护理床位和养老床位,改变目前养老挤占医疗资源的现象,释放医疗资源,部分上可缓解医院床位紧张度,减轻病人住院难。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三篇)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三篇)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以及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及分配不均问题日益显现。

为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医疗服务的合理分配,以及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得以提出。

二、制度目标1.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通过科学的疾病分级管理,确保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 提升医疗质量和效率:引导复杂疾病和疑难病例至高级医疗机构,以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3. 降低医疗成本:通过科室诊疗分级,使患者获得适宜的医疗服务,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减轻患者及医疗机构的经济压力。

三、实施策略1. 科室分级:依据疾病类型和治疗复杂度,将医院科室划分为基层、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

2. 制定诊疗指南:明确各级科室的职责范围,制定疾病分级标准和诊疗流程。

3. 引导患者就诊:通过医生初步评估,引导患者至相应级别的科室接受诊疗。

4. 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各级科室间的协同合作机制,确保患者在不同科室间的转诊和治疗协调。

5. 远程会诊:基层科室在遇到复杂病例时,可借助远程会诊平台向高级科室寻求指导。

6. 绩效考核:通过科室诊疗分级制度,对医务人员的诊治能力及科室工作质量进行有效考核,激励专业提升,提高科室整体质量和效率。

四、实施挑战1. 宣传教育:需对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充分的宣传教育,以增进理解和接受度。

2. 协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协作机制,确保患者病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 资金和技术支持:制度实施需要资金支持,包括远程会诊平台、医疗设备升级和人员培训等。

五、预期成效1. 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2. 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改善疑难疾病和复杂病例的治疗效果。

3. 减轻患者和医疗机构的经济负担,降低医疗成本。

4. 促进医务人员的专业成长和创新,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六、总结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是实现医疗资源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疾病分级管理,最大化资源利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分级诊疗办工作制度_职责

分级诊疗办工作制度_职责

标题:分级诊疗工作制度及职责一、工作原则1. 患者自愿、保证安全原则:患者有权自愿选择医疗机构和诊疗方式,医疗机构应保证患者安全,提供合理、规范的诊疗服务。

2. 分级诊治原则: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和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实行分级诊疗,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3. 专科特色原则:各级医疗机构应发挥专科特色,提供专业、高效的诊疗服务。

4. 资源共享原则: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合作,共享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5. 连续治疗管理原则:各级医疗机构应做好患者信息的连续记录和共享,确保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得到连续、有效的治疗。

二、转诊条件1. 上转条件: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病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技术设备限制等病例,需转至上一级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2. 下转条件:康复期、病情稳定、诊断明确的病例,可转回基层医疗机构继续康复治疗。

三、双向转诊程序1. 符合上转指征的患者,由基层医疗机构转至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

2. 上级医疗机构接诊后,对病情稳定且符合下转指征的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四、工作职责1. 医疗机构职责:(1)设立专门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和规范管理双向转诊工作。

(2)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确保转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3)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简化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2. 基层医疗机构职责:(1)做好患者首诊,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2)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上转,并与上级医疗机构保持沟通。

(3)接收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的患者,继续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

五、考核与评价1.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工作进行定期评估。

2. 考核内容包括:转诊流程、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资源利用、患者满意度等。

3. 根据考核结果,对优秀医疗机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进行整改。

通过以上措施,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本制度,共同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落实。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此制度旨在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和医疗需求,将医疗服务分级分类,实现分级诊疗,合理调配医疗资源。

二、制度目标1.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2.提高医疗服务的适用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医疗服务。

3.推动医疗机构的专业化发展:分类管理科室,提高科室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4.加强医患沟通和协作: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三、分级标准1.初级诊疗科室:主要负责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疗工作,例如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

该科室医师应具备基础扎实、熟悉常见病的诊疗经验。

2.中级诊疗科室:主要负责一些较为复杂的疾病的诊疗工作,例如胃溃疡、肺炎、中度骨折等。

该科室医师应具备较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3.高级诊疗科室:主要负责疑难病、罕见病和重症病患者的诊疗工作,例如癌症、重度脑外伤、心脏病等。

该科室医师应具备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四、制度具体内容1.分级诊疗: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将患者分诊到相应的科室。

初级诊疗科室负责初诊和常规治疗,中级诊疗科室负责二次诊断和治疗,高级诊疗科室负责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

2.规范门诊医疗流程:明确医生门诊时间和号源数量,鼓励在线挂号和预约诊疗,减少患者排队等待时间,提高门诊工作效率。

3.加强医患沟通:鼓励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4.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不同科室之间的协作,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诊疗,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5.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科室质量评估机制,定期对各科室进行评估,激励医生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实施策略1.建立科室分级管理机制:设立医院科室分级管理委员会,明确各科室的职责和权限,统筹协调各科室的工作。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

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服务日益丰富多样化,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成为了医疗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围绕2023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展开讨论。

一、背景科室诊疗分级管理是指根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需要的医疗服务,将医疗机构的科室分为多个等级,并为不同等级的科室制定相应的诊疗标准和管理规范。

科室诊疗分级管理的目的是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科室诊疗分级标准1. 临床诊疗能力:科室的临床诊疗能力是科室诊疗分级的重要依据。

临床诊疗能力包括医疗技术水平、设备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指标。

2. 医疗设备和设施:科室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配置医疗设备和设施。

医疗设备和设施的配置水平是科室诊疗分级的重要指标。

3. 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室的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也是科室诊疗分级的重要考虑因素。

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门诊就诊率、住院率、手术率等指标。

三、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1. 分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科室的特点和需求,建立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

分级管理制度应包括科室的等级划分、诊疗标准、管理规范等内容。

2. 等级划分:科室的等级应根据科室的临床诊疗能力、医疗设备和设施、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指标进行划分。

等级划分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避免任意划分和不公平的现象。

3. 诊疗标准:不同等级的科室应分别制定相应的诊疗标准。

诊疗标准应包括科室的临床诊疗流程、治疗方案、康复措施等内容。

诊疗标准应科学合理,并与国家和地方的医疗政策和法规相一致。

4. 管理规范:分级管理制度应对科室的管理进行规范。

管理规范包括人员管理、设备设施管理、检查和治疗等环节的管理。

管理规范应符合科室诊疗分级的要求,并注重科室的安全、质量和效率。

四、推动分级管理的措施为了顺利推动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增加投入:医疗机构应加大对科室的投入力度,提高科室的临床诊疗能力和设备设施水平。

2024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样本(4篇)

2024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样本(4篇)

2024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样本肿瘤科分级诊疗管理规范本科室在科主任负责制的框架下,采纳临床医生分级管理机制。

具体而言,住院医师定位为一级医生,主治医师定位为二级医生,而科主任、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则定位为三级医生。

科室分为两个诊疗小组(详见诊疗小组构成),每组由两名主治医师担任组长,在科主任的指导下,负责住院病人的日常管理工作。

为确保诊疗质量、明确各级医生的职责与义务,防止责任推诿及诊疗过程中的疏漏,进而降低医疗纠纷或事故的风险,特制定以下规范:一、分级管理须在科主任的统筹安排下进行,科室内部的各项诊疗活动,科主任有权参与并提出专业意见。

科主任亦肩负起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监督与管理职责。

二、一级医生与二级医生负责病床的管理工作。

一级医生在制定诊疗计划时,应向二级医生汇报并征询意见,尤其在处理危重及疑难病例时,必须及时上报,确保上级医生掌握全面信息,及时给予指导。

若因诊治程序、计划或错误导致医疗纠纷或事故,上级医生将承担首要责任,下级医生则仅对个人行为承担责任。

反之,若未及时汇报,下级医生将承担全部责任。

三、主治医师作为二级医生,根据其职责,仍为收治病人诊疗的主导者,负责床位的主管医师职责。

在制定诊疗计划时,需向三级医生汇报并请示,特别是在危重及疑难病例的处理中,必须及时汇报并邀请上级医师参与诊疗计划的制定及实施。

四、三级医生是诊疗活动的核心主导者,全面负责病区所有病人的诊疗工作,包括确定诊疗计划、决定会诊、转科、出院、转院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措施等。

五、无论级别如何,所有医师在诊疗活动中均需对个人行为承担责任。

六、各级医生应严格按照其职称岗位职责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和责任。

对于不履行职责的医生,将实施高职低聘的处理。

七、原则上,一级和二级医生均需参与科室的夜班值班工作,而三级医生及科主任则无需参与夜班排班,以便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2024年科室诊疗分级管理制度样本(二)放在科室管理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部分分级诊疗制度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我市医改工作,落实省委、省政府卫生计生惠民政策,确保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规范、健康、平稳运行,推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就医、合理诊治,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急、危、重和疑难杂症到三级医院”的工作目标。

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新农合分级诊疗制度工作细则。

一、门诊首诊负责制
首诊负责制是分级诊疗的基础,首诊医院、首诊医生是实施新农合分级诊疗工作的主体;首诊负责制又是防止患者“重复参保、重复报销”及造假骗取医保资金的重要环节。

主体的责任和作用:
(一)确保将新农合常见病病人分流到乡(镇)卫生院及县(市、区)级医疗机构。

(二)告知患者“限治病种”在不同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不同。

(三)负责急、危、重和疑难杂症病人的转诊工作。

二、住院首诊负责制
(一)实施住院首诊告知制。

患者入院后,经治医生为首诊医生,并实施住院首诊负责制。

经治医生应先了解患者
的参合身份,核对参合患者的身份证、参合证及转诊证明,防止冒名顶替,进行分类管理。

告知新农合患者本级别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报销比例、起付线及新农合用药情况,并在告知书(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制订)上签字确认。

患者住院期间不出具参合证明的,首诊医生有义务告知其就医费用不予以报销,并由患者签字。

(二)实施分类标识制。

对不同的参合患者需分类标识,新农合患者需在其病志首页及出院结算按票据(发票联及存根联)右上角空白处加盖红色印泥“新农合”字样标识印章(印章样式由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自行设计)。

加盖新农合印戳的病志和出院结算票据新农合管理部门给予报销。

为防止患者事后以“票据丢失”、“伪造假票据”等方式诈骗新农合资金,首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必须妥善保管好患者出院票据及病志等材料以备核查。

首诊医生未履行职责,或没盖戳没签字或盖戳未签字,产生后果由首诊医生自己负责。

三、就诊患者转诊制
为方便急、危、重和疑难患者转诊,减少转诊程序,实施被授权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科主任负责制。

凡本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无诊治能力或因患者病情危重、病因不明、无法确诊等多种因素需要转诊到上一级医疗机构的,须遵循以下程序。

(一)转诊流程。

新农合患者就医应遵循先在统筹地区内乡镇卫生院诊疗。

病情需要时,经转诊后再到县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病情仍需要时,再经转诊后到省(市)三级或省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考虑到我省多年来新农合制度实施的特点,新农合患者原则上在统筹区域内可以自主选择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病情需要到统筹区域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需经县级新农合管理部门授权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认定后,方可转诊到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

(二)科主任负责制。

新农合患者需要转诊时,其家属需要填写转诊证明,经授权新农合定点的医疗机构经治医生确认,被授权的科主任签字后可转诊到上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三)异地居住参合患者的转诊流程。

随子女迁移的老人、外地务工人员因病就医时,原则上先到城市新农合定点的社区医疗机构就医,需要转诊治疗的,需经授权的社区医疗机构开具转诊证明后再到上级医疗机构就医。

(四)急、危、重和疑难新农合参合患者的转诊流程。

可直接到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上述患者就医后,需在48小时内由家属凭医生开具的入院通知书,同参合地新农合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并补办转诊审批手续。

(五)康复期新农合参合患者双向转诊流程。

转入上一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可向下一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转诊进行恢复性治疗和康复,推进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

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
为使患者合理、理性就医,将常见病、多发病留在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

为此,将进一步提高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报销比例。

(一)乡镇(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要为90%,起付线100元。

(二)县(市、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要为70%,起付线500元。

(三)县域外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45%,起付线800元。

(四)患者在邻县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转诊就医按县域内标准报销。

(五)未经转诊到县域外及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按25%报销,起付线800元。

(六)原则上,未经转诊到省外就医的按10%报销,起付线800元,越级转诊的不予以报销。

五、实施“限治病种”制
(一)“限治病种”的要求。

“限治病种”即我省规定在乡镇卫生院治疗的单病种、原则上不在县(市、区)级及县域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治疗;规定县(市、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单病种,原则上不在省市、乡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治疗。

本次暂定30种常见病在乡(镇)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去除起付线后,在乡(镇)报销比例为95%,在其他医疗机构报销10%;50种常见病在县(市、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去除起付线后,在县(市、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为75%,在其他医疗机构报销10%。

“限治病种”随着工作的需要会逐渐增加。

(二)保障措施。

各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首诊医生须严格遵守首诊负责制,在“限治病种”患者就医时,需告知患者报销标准,让患者自由选择不同报销标准的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限治病种”出现急、危、重和疑难病情时,门诊首诊医生可先根据病情收治入院或转诊,并向本院新农合管理部门及时汇报,再由管理部门向同级新农合管理部门报告,并填表备案。

六、完善开展“即时结报”工作
加大新农合信息系统同各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HIS系统的对接,实现新农合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一站
式服务,并实现同医疗机构网上审核、网上结算、网上监督、信息共享。

七、严格控制次均费用
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年均住院费用不得超过1.1万元;县(市、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年次均住院费用不得超过4000元;乡镇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年次均住院费用不得超过1500元。

县内民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参照乡镇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标准执行,省(市)级新农合定点民营定点医疗机构参照县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标准执行。

二、三级公立医院及规模较大的民营医疗机构需调整次均费用比例时,需经省级新农合管理部门批准后再行调整。

八、实施违规处罚制
凡本院科室不遵守分级诊疗和转诊转院程序、不履行告知患者转诊转院义务,致使就医患者未及时办理转诊手续或违反转诊程序,造成患者未按规定享受医保报销的,报销差额部分由违规的临床及相关科室自行承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