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合集下载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培养学生对恐龙化石的研究兴趣;(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恐龙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特征:恐龙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等;2. 恐龙的生活习性:饮食、运动、繁殖等;3. 恐龙化石的形成与研究: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挖掘与修复、化石研究方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化石的形成与研究;2. 教学难点:恐龙化石的研究方法、化石挖掘与修复的技术要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有关恐龙的书籍、文章等,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它们留下了什么痕迹?2. 教学基本知识:(1)讲解恐龙的基本特征,如定义、分类、形态结构等;(2)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如饮食、运动、繁殖等;(3)讲解恐龙化石的形成与研究,如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挖掘与修复、化石研究方法等。

3. 课堂实践:(1)组织学生观看恐龙化石视频,增强直观感受;(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恐龙知识;(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恐龙化石的特点,解答相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更多关于恐龙的资料,加深对恐龙的了解;(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然科学研究,培养探索精神。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最新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最新6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这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同时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拿出了证据来证明,比如考古学家就发现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种的蚯蚓和蜗牛化石。

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能成为证据吗?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二、字词环节(4分钟)1、介绍作者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恐龙与人类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对地球生态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恐龙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恐龙的特点。

第二章:恐龙的分类与演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的分类,包括蜥臀目、鸟臀目等。

探讨恐龙的演化过程,如从三叠纪到白垩纪。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分类与演化。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的演化过程。

第三章:恐龙的生存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生存的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生存的环境,包括气候、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通过模拟恐龙生存的环境,了解其特点。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恐龙生存的环境。

第四章:恐龙的灭绝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球历史的认识。

4.2 教学内容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灭绝原因的证据,得出结论。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灭绝的过程。

第五章: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过程和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介绍恐龙化石的发现过程,如著名化石“北京猿人”。

探讨恐龙研究的重要成果,如恐龙的体温、运动方式等。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恐龙的研究成果。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涉及教材的第三章“恐龙的起源与演化”,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重点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及恐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知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演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和演化过程。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以及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恐龙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生活习性,让学生对恐龙有全面的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的演化过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恐龙分类和演化过程的练习。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7. 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演化过程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分类方法。

(2)描述恐龙的演化过程。

(3)举例说明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2. 答案:(1)恐龙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身体结构,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另一种是根据生活习性,分为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

(2)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的爬行动物逐渐演化出两足行走的恐龙,随后出现四足行走的恐龙,演化出具有羽毛的鸟类。

(3)恐龙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恐龙化石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重要依据;恐龙题材的影视作品、科普读物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恐龙化石和模型成为旅游景点,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第二章《生命的演化》,详细内容为“恐龙无处不在”。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分布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和特点,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生命演化过程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特点、分布及其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恐龙化石标本、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恐龙模型、化石标本和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生物吗?它们生活在哪里?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它们了?”2. 知识讲解(15分钟)(1)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各自的代表物种。

(2)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不同种类恐龙的生活环境、食性、运动方式等。

(3)恐龙的分布:介绍恐龙在地球上的地理分布情况。

(4)恐龙灭绝的原因:探讨恐龙灭绝的几种假说,如小行星撞击、气候变化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1)恐龙的分类(2)恐龙的生活习性(3)恐龙的分布(4)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

(2)谈谈你对恐龙生活习性的了解。

(3)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恐龙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代表物种有霸王龙、剑龙、翼龙等。

(2)恐龙的生活习性多样,有草食、肉食、杂食等,运动方式有行走、奔跑、飞行等。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分类和特征。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学生能够运用恐龙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讲解。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科普讲解,培养表达和分享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生培养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基本概念:介绍恐龙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介绍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

2. 恐龙化石和骨骼: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和保存。

分析恐龙化石和骨骼的特征,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恐龙的了解和印象。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分类和特征。

讲解恐龙的起源、发展和灭绝,结合化石和骨骼的证据。

3. 观察和分析: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引导学生注意特征和细节。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恐龙进行研究。

2.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3.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和习性。

五、科普讲解1.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科普讲解,介绍他们研究的恐龙。

2. 学生讲解时,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补充。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恐龙的重要性和保护文物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和科普讲解,评价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活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1. 准备活动: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恐龙化石模型或真实恐龙化石的复制品,并将其埋藏在泥土中。

2. 活动目的:通过模拟挖掘恐龙化石,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学家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生活习性和灭绝原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步骤探索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在地球历史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这一神秘生物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恐龙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活特点,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恐龙生活习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恐龙的分类及特点。

2. 答案:恐龙可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蜥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爬行动物,如霸王龙;鸟臀目恐龙的臀部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如鸭嘴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掌握恐龙的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关于恐龙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恐龙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精选6篇

《恐龙无处不在》 教案精选6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精选 6 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 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导入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 90 吨(目前的大象只有 6 吨),曾以900~1200 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可在 6500 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师:南极也有?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

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生 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 4:大陆发生了灾难。

恐龙迁移而去。

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

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1.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七章第二节,主题为“恐龙无处不在”。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历程、生活习性、恐龙的分类及主要代表物种,着重介绍恐龙在地球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掌握恐龙的基本生活习性。

2. 学习恐龙的分类方法,认识并区分不同类型的恐龙。

3.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的认识。

教学重点: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及其在地球历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恐龙模型、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在地球上的存在意义,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PPT课件,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恐龙,了解其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角色扮演。

4. 例题讲解:讲解恐龙分类的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恐龙进行分类,并找出各类恐龙的代表物种。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分类及代表物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

举例说明恐龙的分类方法。

描述至少三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及其生活习性。

答案:1. 恐龙的起源:约2.3亿年前,出现在三叠纪晚期。

恐龙的演化过程:从原始恐龙到现代恐龙,经历了多次物种分化。

2. 恐龙的分类方法:根据恐龙的骨骼结构、牙齿特征等,分为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

3. 三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及其生活习性:霸王龙:肉食性,以其他恐龙为食,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

长颈龙:植食性,以树叶、果实为食,生活在三叠纪到侏罗纪。

剑龙:草食性,以植物为食,身上长有锋利的骨板,用以防御敌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恐龙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恐龙无处不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课前准备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板书课题及作者名)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教学难点: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

三、教学准备1.教材《恐龙无处不在》。

2.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生分组讨论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展示恐龙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恐龙这一生物群体。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2.学生记录关键信息,准备课堂分享。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的生活习性有哪些?它们分布在哪些地区?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恐龙在不同地区的化石发现,引导学生分析恐龙分布的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谁能分享一下?(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恐龙为什么会在地球上无处不在?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拓展延伸1.教师展示恐龙与现代生物的相似之处,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与现代生物的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学生绘制恐龙分布图,标注不同地区的恐龙化石发现。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了解恐龙在地球上的无处不在,激发对自然科学和生物进化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恐龙的生活习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有哪些生活习性吗?它们是肉食性还是草食性的?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2.恐龙分布情况:通过地图和化石图片,教师可以问:“谁能告诉我,这些恐龙化石是在哪些地方被发现的?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吗?”教学难点:1.恐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分布及其原因: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例如:“请大家分组,每组研究一个地区的恐龙分布图,试着找出恐龙分布的原因,并准备向全班分享你们的发现。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2024年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恐龙无处不在》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生活习性以及恐龙灭绝的原因。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恐龙时代”,第三节“恐龙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掌握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演化过程及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多样性、生活习性及其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恐龙化石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恐龙是什么吗?它们为什么会灭绝?”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恐龙的多样性。

3. 讲解:详细讲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4.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推测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巩固学生对恐龙知识的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恐龙无处不在》2. 内容: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恐龙的多样性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灭绝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恐龙的起源、演化过程。

(2)列举三种恐龙的生活习性,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3)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2. 答案:(1)恐龙起源于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繁荣,最终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灭绝。

(2)三种恐龙生活习性及特点:长颈龙:以植物为食,颈部很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

霸王龙:肉食性,体型巨大,牙齿锋利,是恐龙时代的顶级掠食者。

甲龙:草食性,身体覆盖着坚硬的甲壳,用以防御掠食者。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了解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学生能够掌握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古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 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恐龙的基本概念,恐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恐龙灭绝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难点:1. 恐龙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与运用。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

2. 恐龙灭绝原因的相关资料。

3. 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学生准备:1. 前置知识的学习,了解恐龙的基本概念。

2. 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和骨骼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2.1 介绍恐龙的基本概念,包括恐龙的定义、种类、特征和生活习性。

2.2 讲解恐龙的分类,展示不同种类的恐龙图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2.3 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介绍科学研究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背景和过程。

2.4 探讨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灭绝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 课堂活动:3.1 观察恐龙化石和骨骼,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恐龙的特征。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恐龙灭绝的原因和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深入了解一种恐龙,并在下一节课上分享。

2. 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恐龙的基本概念、种类、灭绝原因和与鸟类的关系。

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本课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一、恐龙图片导入:师:关于恐龙的知识大家了解多少,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生:自由展示自己整理的东西,图片、玩具亦可。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

恐龙是古爬行类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古盗龙、尾羽龙、梁龙、翼龙、慈母龙、原角龙、鸭嘴龙、三角龙、剑龙。

恐龙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可是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呀?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2、给加点字注音:为了顺利学课文,看看本课的拦路虎我们有没有解决掉。

一个学生读遗骸(hái)蟾蜍(chán chú)褶皱(zhě)鸟臀目(tún)两栖(qī)天衣无缝(fèng)错了,纠正,强调,正确,过。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然后思考,再同桌讨论回答问题。

提示: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由此我们理出本课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四、合作探究1、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1)、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思考生物进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分类:介绍恐龙的两大类——蜥臀目和鸟臀目,以及它们的主要特征。

2. 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述恐龙的饮食、运动、繁殖等方面的特点。

3. 恐龙的灭绝原因: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如气候变化、天体撞击等。

4. 恐龙化石与骨架:介绍恐龙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化石和骨架来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5. 生物进化:探讨生物进化的概念,以及恐龙在生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设计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考古的乐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恐龙相关图片、化石和骨架的图片,以及灭绝原因的动画等。

2. 道具:准备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供学生观察和触摸。

3. 场地:安排一个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时的认真程度和观察能力。

3. 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恐龙灭绝原因时的思考深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恐龙化石挖掘模拟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操作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恐龙电影的片段,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恐龙无处不在》。

2. 讲解恐龙分类:使用课件展示恐龙的分类图解,讲解蜥臀目和鸟臀目的特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3. 观察恐龙化石:组织学生观察恐龙化石和骨架模型,引导学生学会识别不同种类的恐龙。

2023最新-《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4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4篇)这次为您整理了《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张笑天——《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一、导入:恐龙的相关录像画面二、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这段文字你打算在哪方面进行些研究?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三、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明确: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注意本文用词,并请说明相关段落四、发现写作目的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a恐龙是在南极被发现的,所以主要介绍恐龙的分布区域。

b介绍恐龙被带到南极的过程。

c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如果学生找不出具体依据可以问:哪一句非常明确的交待了写作的目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句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明确:更吸引人、引起阅读兴趣五、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大陆漂移学说成立小结:运用了逻辑顺序。

(板书)六、探究作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与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样呢?他提出问题的依据是?请在课文中找出明确:如果把——联系起来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科之间的联系能促进新领域的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科学联系的实例?提示:伦琴发现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这些科学的发现者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细心观察,思考问题善于联系。

那么你想做这样的人吗?试一试七、实践——用联系的思维研究这段从文中抽出的话,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3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了解“板块构造”“泛大陆”等科学概念。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辅以讨论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预习内容和要求:(自学)读短文2——3遍,找出生字新词,并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读音和词义。

六、教学过程和内容:一、观看有关恐龙的视频剪辑及图片:出示视频《恐龙时代》;幻灯片1—9(图片)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生:恐龙)恐龙生活在约2、25亿年前——约6500万年前,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

二、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

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板书课题:恐龙无处不在)出示幻灯片10三、学习新课:1、解题:“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

科普论文。

2、简介作者:出示幻灯片113、请看一段新闻:出示幻灯片12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以上新闻,你自然地想到了什么?“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设计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及成语的意思;2.了解作者、文体相关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2.筛选信息,厘清文章内容和说明顺序;3.通过品析语句与字词,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本文所阐述的事理难点:厘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

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预习提示导入)二、预习检测过渡语:首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生字词(1)指生读(学生间互相订正)老师强调易错字和重点字词臀、褶皱、两栖、追溯(2)学生解释成语意思(3)齐读生字词2.作者简介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之后,我们一起来走进本文的作者——阿西莫夫。

明确: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3.文体明确:事理说明文三、整体感知过渡语:解决了生字词,了解了作者后,让我们一起走进文课的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1.本文阐述了什么事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预设:恐龙无处不有(提示学生思考:恐龙为何无处不有)【明确】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

课堂教学《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课堂教学 | 《恐龙无处不在》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恐龙无处不在》。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恐龙的分布广泛以及科学家们在阿根廷、蒙古和中国等地发现的恐龙化石。

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以及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协调”等词语造句。

3. 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恐龙模型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恐龙模型,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4. 精讲点拨(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讲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现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恐龙的生活习性:分布广泛食肉、食植繁殖能力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在阿根廷、蒙古、中国等地发现恐龙化石恐龙灭绝原因尚无定论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精讲点拨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基本知识,包括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演化历程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恐龙的定义与分类2. 恐龙的生活习性3. 恐龙的演化历程4. 恐龙的灭绝原因5. 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恐龙的基本知识、演化历程、灭绝原因。

2. 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生活习性、化石研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恐龙的生活习性和演化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恐龙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恐龙无处不在》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3. 教学素材:恐龙图片、视频、化石标本等4. 学习任务单教案剩余部分(六、七、八、九、十)因篇幅原因无法一次性提供,请后续询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恐龙的特点和演化过程。

2. 新课导入:介绍恐龙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多样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恐龙的生活习性,如食性、运动方式等,让学生深入了解恐龙的生活方式。

4. 知识拓展:介绍恐龙的演化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规律。

5. 课堂讨论: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练习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单。

3. 各组汇报学习成果,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八、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九、教学反思2.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发现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十、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恐龙化石博物馆,直观感受恐龙的真实面貌。

2. 开展恐龙主题的科学实践活动,如制作恐龙模型、举办恐龙知识讲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短文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掌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吗?它可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但它们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为什么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去揭开谜底吧。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吧
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二、自主学习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提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A、不同的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B、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C、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D、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E、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三、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这篇短文的说明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
3、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示例: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南极洲极度寒冷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不同科学领域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个观点吗?
五、反馈检测
1、这篇短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顺序是( )
2、说明方法的判断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佐证大陆漂移学说
(考古生物学)(地质学)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季节中的花开花落,都有自己的命运与节奏,岁月如歌的谱曲与纳词,一定是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东西,你越是在意,越会失去。

一个人的生活,快乐与否,不是地位,不是财富,不是美貌,不是名气,而是心境。

有时候极度的委屈,想脆弱一下,想找个踏实的肩膀依靠,可是,人生沧海,那个踏实肩膀的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也要面对自己的不堪与无奈。

岁月告诉我:当生活刁难,命运困苦,你的内心必需单枪匹马,沉着应战。

有时候真想躲起来,把手机关闭,断了所有的联系,可是,那又怎样,该面对的问题,依旧要面对。

与其逃避,不如接纳;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积极主动去解决。

岁月告诉我:美好的人生,一半要争,一半要随。

有时候想拼命的攀登,但总是力不从心。

可是,每个人境况是不同的,不要拿别人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太多的失望,太多的落空,纯属生活的常态。

岁月告诉我:挫败,总会袭人,并且,让你承受,但也,负责让你成长。

人生漫长,却又苦短,幽长的路途充满险阻,谁不曾迷失,谁不曾茫然,谁不曾煎熬?
多少美好,毁在了一意孤行的偏执。

好也罢,坏也罢,人生的路,必须自己走过,才能感觉脚上的泡和踏过的坑。

因为懂得,知分寸;因为珍惜,懂进退。

最重要的是,与世界言和,不再为难自己和别人。

《菜根谭》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就是说,做事不必完美,享乐不可享尽,这是一种含苞待放的人生状态。

即使是最美的月亮,也会有盈亏的自然之道。

否则便是过犹不及,弄巧成拙。

心灵松绑了,活着才自由。

半生已过,走走停停,看透了生活,选择了顺流的方式,行走。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感谢每一粒种子,每一缕清风,每一个阳光的日子,于时光的碎屑中,静品一盏流年的香茗。

撕开浮云的遮掩,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山水,都有一段难捱的时光,好在,总有一天,你的淡然低调,你的暗自努力,你的理性豁达,终将点燃你的整个世界,让故事的结局,美好而温柔。

苏轼在《水调歌头》里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人生本就不是尽善尽美,也正因为有了缺憾,才显得是那么的多姿多彩。

心情平和,与是非渐行渐远,再多的兵荒马乱,也抵不过时光的洪流,唯有日常才惊天动地。

夫切菜,妻拌菜,菜菜交缠,洒在热腾腾的面条上,剥头蒜就着,哧啦哧啦的,心里爽透了。

这世间最美的,不就是这样的烟火么。

人生,是一个苏醒的过程。

一首经典,低徊吟唱,年少不知歌者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