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
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2

了解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思政122 蒋泽楠要了解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那么首先从它含义出发。
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
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公民教育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发展(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发展(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公民教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最早提出实施的是古代希腊,斯巴达要求将奴隶主子弟培养成体格健壮、忠于邦国的勇敢武士;雅典除培养人的忠诚、勇敢品德外,更注意发展其智慧和审美力,以便公民参加雅典式的奴隶主民主社会生活。
在中国,公民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民本思想与教化传统,近代公民意识觉醒与公民教育兴起,现代公民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公民教育是在民本思想与教化传统中发展的。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这与以“民”为主的民主思想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封建教育与实践在根本上是以培养与教化忠臣顺民为指向的。
要更好了解近代中国不防从西方先探究。
随着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希特等都强调推行公民教育。
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基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现 中 国梦 的具体 要 求 ,也 是 社 会 主 义核 心
体 现时代精神和 时代价值观 念 , 提出我 国 价值观在现阶段对我国各族人 民提 出的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共 同理 想 的具 体 要 求 : பைடு நூலகம் 强、 民主 、 文明、 和谐。 共 同理 想 是 党 在 社 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 目标 ,它是根据中国
信 、友善 ,积 极培 育社会 主 义核 心价值
观。 ” 社 会主 义 核 心 价值 观 实 现 了 国家 、 集 体、 个人 在 价 值 目标 上 的 融 汇统 一 , 兼顾 了 国 家、 社会 、 个 人 三者 的价 值 愿 望 和 价值 追 求 。 也 实 际 上 回 答 了我 们 要 建 设 什 么样 的
和力。加 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 育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重要
内容 , 也 是 大 学 生 公 民教 育 的首 要 任 务 。
当今 世 界 , 经 济全 球 化 , 社 会价 值 意 识
多 元 化 ,使 部 分大 学 生 对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与公 民能力的大小 , 能 否 具 备 社 会 主 义 核
社 会 的发 展 历 史 阶段 , 国家、 民族、 个人 的 共 同 利 益 需 求 而 明 确 提 出 的 奋 斗 目标 , 具 有令 人信 服 的可 行 性 、 必然 性 、 广 泛性 和 包 容 性 。对 焕 发 中华 民族 精 神具 有 强 大 的感 召 力 ,对 凝 聚 中华 民族 力 量具 有 强 大 的亲
人 民服 务 的 本领 ; 才 能经 得 住 物 质 的诱 惑 ,
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 实现两个 百 社会主义符合 中国国情 ,符合全国各族人
了解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

了解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思政122班XXX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涵,具有代表性的阐释是“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理念为核心和目标而开展的为民主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积极、负责、有效能的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它贯穿于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教育作用,是终身教育过程。
”我国公民教育萌芽于清末民初,其发展过程既缓慢又曲折,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甲午战争以前。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第二个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公民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
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规法令。
袁世凯倒台后,范源濂为教育总长,他表示要切实实行元年所发表的教育方针。
1916年9月,教育部撤销1915年颁布的“教育纲要”。
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经”及有关内容。
我国的教育理念

我国的教育理念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追求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
教育理念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对人的培养目标和方法的基本观念和认识。
我国的教育理念经历了多次转变和发展,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需求的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培养人才的多元化、注重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我国的教育理念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人的德行和知识技能,注重灌输和传承;而在现代教育中,教育的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一转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二、培养人才的多元化我国的教育理念倡导培养多样化的人才,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选课和评价机制上。
在选课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例如文科、理科、艺术等。
在评价方面,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外,还会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理念的核心之一。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体格、美感和劳动等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能力。
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个性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个性发展是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选择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教育系统致力于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
同时,教育部门也鼓励学校和教师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五、教育理念的实践问题虽然我国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实践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是课程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另外,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够均衡,导致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条件有限,难以满足教育理念的要求。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改进。
我国公民教育课程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随 着 我 市 场 经 济 的高 速 发 展 、 民 主法 制 的 不 断 完 善 以 及 公 民社 会 的 逐 步 兴 起 ,如 何 通 过 公 民 教 育 课 程来 培 养 符 合 现 代 : 会要 求 的 合 格 公 民 ,这 一 问 题 引 起 了 学 界 的普 遍 关 注 。在 我 罔 已有 的 公 民教 育 课
一
、
我 国 公 民教 育 课 程 发 展 的 历 史 阶段
公 R 教 育 是 一 种 以 广泛 性 、基 础 性 为特 征 . 以实 现 公 民 的 基 本 权 利 与 义 务 为 前 提 的 培 养 社 会 合 格 成 员 的 敦 育 ,其 内 涵 与 一 同 家 特 定 口 史时 期 的 政 治 目标 和意 识 形 态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联 … 14 个 了 9 9年 新 中 国 成 立 以 来 ,我 罔 『小 学 公 民教 育课 程 受 不 同 时期 同 家 宪 政 建设 以及 方 针 政 策 的 影 响 ,经 历 了 一 段 曲折 发 展 f 1
德 ” 时 ,还 日确 规 定 : 巾 华 人 民共 和 同 国 民 均 有 保 卫 祖 、遵 守 法 律 ,遵 守 劳 动 纪 律 、爱 护 公 共 财 J j “ 产 、啦 公 役 兵 役 干缴 纳 『 税 的 义 务 。 需 要 指 的 是 ,《 同 纲 领 》 规 定 基 本 义 务 的 承 担 主 体 为 “ ¨ 斌 ” 共 同
需要指出的是共同纲领规定基本义务的承担主体为国4本文系王文岚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谐社会视闽下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编号07jc880003及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项目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民教育课程研究编号070l一13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孔子
• 孔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重要和有
效。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 有教无类
• 教育目的
–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教育内容
– 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教育;忽视自然知识传授,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 能的教育
法家
商鞅,韩非 培养“耕战之士”或“智术 能法之士”,主张以法治国, 反对儒家仁义道德和墨家 “兼爱”,也反对道家自然 人性论。教育内容提出 “法”,也重视军事教育,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忽略了教育的作用。
道家
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道法 自然”。 反对儒家的“仁义孝悌”,反对礼乐,反 对知识文化,反对一切技能技巧,要求人 们回到混混沌沌的原始自然状态。 没有书本教材,反对读书,认为教育是人 为的,错误的,违背人性。
• 教学的原则不方法
– – – – 自求自得 与心有恒 启发引导 循序渐进
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荀子
• “性恶论”不教育作用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 教育目的不内容
– 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才,有《诗》《书》《礼》《乐》 《春秋》
• 主张
– “外求”重视“学”,把教学戒学习看作“闻、见、知、行”
• 《中庸》的“天命之谓性”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教育途径“尊德性而道问学”,既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又重 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 • 综合各家长长期教育、教学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演变

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演变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深深地影响了国家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
本文将从古代儒家教育、现代教育制度以及当代教育思想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教育的演变与发展。
一、古代儒家教育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当时的教育主要由儒家教育所主导。
儒家教育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对于中国后来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仁”,即人道主义的原则。
在儒家教育中,学生被要求尊敬父母、师长和社会上的长者,并追求个人的完美。
同时,儒家教育注重礼仪和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品行和道德观念。
二、现代教育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
在这个时期,学者们开始反思传统儒家教育的局限性,并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教育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节点。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新式学校开始兴起,西方的科学、文学等学科开始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被普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建立。
中国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此外,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当代教育思想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也在继续发展和演变。
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尝试和实践。
例如,素质教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只重视学术成绩,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中国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和自主学习。
同时,也提出了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平教育的需求。
总结: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从古代儒家教育开始,到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再到当代教育思想的创新,中国的教育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
浅析中国公民教育发展之困境

古希腊强调公 民的选 民特权 到罗马帝 国侧 重 臣民与市民服从 法律成为古典公 民角色的基
本 雏形 。 古典公 民角色 在 中世纪 被完 整地封存 起
、
公 民之 内涵及 其 角色嬗 变
来, 但经过其后几百年 的实践以及文艺复兴、 启 蒙运动 ,现代公民逐步整合了市民的理性选择 、
臣 民的义务 消极 服从 、 选 民的投 票积极 参 与三种 特质。L 4 ] 到1 8 世纪后期为止 ,市民、臣民与选
原则和观念进入资本主义国家结构 , 在公 民一 国
家关 系模 式 中形成 了不 同 的公 民性 格 : 市 民是 按
照 自由主义原则而进入最弱意义上 的政治国家 ,
形成 理性 选择 型 的公 民性格 ; 臣 民是 按 照安全 需 求 原 则和 文化 观念 而进人 民族 国家 , 构成 消极 服 从型 的公 民性 格 ; 选 民是 按照 民主共 和 原则 、 主
《 辞海 》 指出 :“ 公 民通常指具有一个 国家 的国籍 , 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 , 享有权 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 2 】 根据 《 大英百科全书》, “ 公民指一个人与一个 国家的关系 , 受那个 国家
的法律 所规 范 , 并 在那 个 国家拥 有 相应 的义 务及 权 利 。 ”【 ]
民主政治紧密相连 的。现代公 民角色是整合市
民、 臣民和选 民这三种遵循不同原则和运行逻辑
收 稿 日期 :2 o 1 3 — 0 4 . 2 0
权在 民的观念进入 民主国家 , 成为积极参与型 的 公 民性格。 】 在市 民、臣民和选 民获得宪法保
作者简介:杨婷婷 ( 1 9 8 2 一),女 ,山东潍坊人 ,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E - ma i l :y t l d 1 9 8 2 @1 6 3 _ c 0 m
探索中国的教育与公民素质

探索中国的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公民素质则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当今社会,中国越来越注重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的公民,并将其纳入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中。
本文将探索中国教育与公民素质的关系,并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公民素质。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的演变中国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士人教育到现代综合素质教育。
古代中国强调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学术才能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暴露出问题,迫使中国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重点从学术能力向综合素质转变。
课程设置开始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
然而,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应试教育的倾向、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视等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在中国探索教育与公民素质的关系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些问题。
第二部分:教育与公民素质的相互关系教育与公民素质是相辅相成的。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具备良好公民素质的公民,而公民素质的提升也需要教育的支持和引导。
首先,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成为合格的公民,包括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对法律法规的遵守,对社会公益的关注等。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和领导才能,使其成为一个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公民。
其次,公民素质对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具有良好公民素质的学生更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更容易适应和融入社会。
他们对学习更积极主动,能够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并更容易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
因此,教育与公民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彼此影响。
只有通过教育的改革和提升,才能更好地培养具备良好公民素质的公民。
第三部分:进一步提升公民素质的对策为了进一步提升公民素质,中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道德教育:教学内容中应注重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

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教育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教育思想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刚开始的照本宣科到现在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是思想及实践上的巨大转变。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以及未来展望两方面探讨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历史演变1.传统教育阶段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主要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将教育内容浓缩在少量书籍里。
这些书籍完全自成体系,孔子及其早期的学生所著,被称为“国学经典”。
古代中国教育注重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倡导“以文化传教育、以教育传道德”的教育理念。
2.改良教育阶段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运动也就随之而来。
为了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中国开始重视知识的发展,对教育进行大力改革。
尤其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有意识地转向教育改良,近现代的教育改革大概可以追溯到晚清光绪年间。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胡适等爱国知识分子推崇西方教育体系,发起了留学运动和维新运动,试图以破除传统教育的种种阻碍为前提,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3.近现代教育阶段近现代教育发展走向包括了“场域多元化”、“课程拓展化”、“知识向现实化”等多种趋势。
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资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优化,学校和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教育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区别和特色也变得更加明显。
二、未来展望如今,中国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教育历程,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在未来,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改革的投入,发展更具有前瞻性和创意性的教育思想。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未来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再单纯地重视分数和各种证书,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培养其综合素质。
2.创新教育模式未来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教育模式的创新,尝试“深耕学科,宽展精英”、“引导学习、体验学习”、“协同学习、群体学习”等多种新模式,以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3.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未来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国公民教育现状及其实现路径探析

一
国家 还 是 发 展 中 国 家都 面 临 着 不 同程 度 的 政 治 、经 济 与 文 化 等 领 域 新 的 问题 与 变 化 , 全 球 化 认 同 、 值 多 元 与 一 元 、 主 与 如 价 民
时 也 是 形 成 国家 认 同 的推 动 力 量 各 个 国 家 都 在 探 索 适 合 本 国 反 民主 , 解 决 上 述 问题 , 公 民 的 教 育 息 息 相 关 。从 我 国 内 部 要 与 国情 的 整 合 方 式 . 获 得 合 法 性 资 源 , 无论 采 取 何 种 方 式 , 以 但 公 看 . 当前 随着 中 国 国际 地 位 的提 升 以及 全 球 化 浪 潮 不 断 推 进 . 公
见 , 国教 育强 调 公 民教 育 是 非 常必 要 . 是 时 代 的 呼 唤 。但 是 . 中 也 中 国现 实 公 民教 育 现状 存 在 下 列 亟 待 解决 的 问题 。 第 一 、 公 民教 育 与 国家 之 间权 利 义 务 关 系 而 言 ; 国公 民 从 中
摘要: 公民教育维系着国家的命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 断深入和转型童 不 中国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 尤其是公民教育问题, 本
论 文探 寻 新 时 期 中国公 民 现 实 性 问题 , 其 公 民教 育 实践路 径 问题 , 及 进行 有 益 探 讨。
关 键 公 民 教育 公 民教 奄 权 秘 义务 囊战 略 径 —
本取 向 . 在 法 治 国 家 权威 、 会 公 众 利益 和 现 代 化 法 治 秩 序 和 站 社 理性 的 立 场 上 , 过 施 教 者 与 受 教 者 的 积 极 互 动 . 多种 形 式 和 通 以 主 动 参 与 的具 体 操 作 方 式 , 充 实 和 完 善 受 教 者 的法 治 意 识 、 来 道
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

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摘要]通过对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发展脉络进行溯源性追寻,可以看到,中国公民教育观与西方公民教育观在公民与国家、社会关系,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等方面呈现相向运动的趋势,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在本体基础、教育机制、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相互融通的可能。
[关键词]公民教育观;权利;义务;道德教育公民及公民教育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在与民主政治相对的封建专制体制下,只有臣民与私民,没有公民,遑论公民教育。
对于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传统的中国来说,“公民”是一个于近代自国外传入的非本源性概念,公民教育则是在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所引发和启动的宪政进程中,借鉴西方民主思想与制度形式,寄望通过教育造就“新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诉求。
因此,把握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发展脉络,需要在中西公民教育观的关联交汇中进行溯源性追寻。
一、与西方公民教育观相向运动一定的公民教育观基于相应的公民观。
公民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特定的内涵。
作为法律意义的公民,是指在法律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与保护的人;作为政治意义的公民,是指行使一定政治权利的人;作为伦理学意义的公民,是指具有符合公民权利和义务所要求的个人行为态度和品质的人。
虽然公民概念有着多样性与歧义性,但从根本意义上讲,公民是指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归属,公民概念则是在公共领域对“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给予答复。
①因此,任何一种公民观,其基本内涵都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公民在所属共同体内所牵涉各种关系的性质与形式,二是公民在上述关系中的实践。
与此相对应,公民教育观的主要内涵也应包括两个基本维度,即通过教育使公民认识在共同体内所牵涉的各种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关系。
(一)西方公民教育观的历史变迁西方有两种主要的公民观传统,一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共和主义公民观,一是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公民观。
第一讲中国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u

2、特性
(1)实践性 历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教育家, 历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教育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 教育思想,或亲自践行,或间接影响, 教育思想,或亲自践行,或间接影响,总离不开一个 “行”字。
孔子
徐特立
陶行知
蔡元培
(2)继承性
正确评价符合教育规律直接继承发扬光大 正确评价符合教育规律直接继承发扬光大 符合教育规律 真实评价符合实际情况吸取成功经验 真实评价符合实际情况吸取成功经验 符合实际情况 错误评价都不符合 错误评价都不符合 吸取失败教训
常见是错误认识: 常见是错误认识: 有人往往将教育思想等同于各种或古旧或时尚的理论, 有人往往将教育思想等同于各种或古旧或时尚的理论, 等同于做课题、写论文,等同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等同于做课题、写论文,等同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甚至等同 于考卷上的标准答案。或者相反, 于考卷上的标准答案。或者相反,教育思想被等同于各种教育 故事、案例和课例。 故事、案例和课例。
平时作业(小论文) 平时作业(小论文) 就你所学中国教育思想内容, 1、就你所学中国教育思想内容,围绕某 位教育家或某教育思想流派的教育思想, 位教育家或某教育思想流派的教育思想, 阐述你所获得的启示, 阐述你所获得的启示,或者评述你认为有 价值的地方,写一篇论文。 孔子的** 价值的地方,写一篇论文。如《孔子的** 思想》 又如《朱熹的** **教育思想在当代 思想》,又如《朱熹的**教育思想在当代 的影响》 等等。 的影响》,等等。 特别说明: 特别说明: 字数不限, 字数不限,格式一定要标准 第7周上交
参考文献例子
[1] 胡中锋主编.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导论[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ISBN7-53613405-3)
了解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

了解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思政122班XXX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涵,具有代表性的阐释是“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理念为核心和目标而开展的为民主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积极、负责、有效能的社会成员的教育过程,它贯穿于公民的整个生命历程,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介的共同教育作用,是终身教育过程。
”我国公民教育萌芽于清末民初,其发展过程既缓慢又曲折,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甲午战争以前。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第二个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公民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民国初年在蔡元培主持下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形成的新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颁布的《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内容作了相应的改革。
其间,教育部还陆续公布了《大学令》、《大学规程》、《专门学校令》、《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和《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规法令。
袁世凯倒台后,范源濂为教育总长,他表示要切实实行元年所发表的教育方针。
1916年9月,教育部撤销1915年颁布的“教育纲要”。
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经”及有关内容。
中国教育发展的脉络与现状

中国教育发展的脉络与现状分析人类文化发展史和生命发展的历史,德、慧、智才是人类生命发展最原始的基因,是人类文明、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原生态基因。
德是人类心灵能量的源泉和支持,慧是大脑深层和右脑质层的生理功能,智是大脑皮层和左脑的生理功能,德慧智三位一体的高度和谐统一,才是人类生命和文明文化和谐发展的根本。
同时,中华的祖先伏羲黄老,早在2500年之前就给人类制定了、并且实践运用了几千年之久的大慧大智的“明明德”文化教育方案,并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原则传承给中华子孙。
“大”,在根文化中就是“道”,因为老子明确指出:“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黄帝也在《黄帝四经·称》中指出:“夫大上争于化,其次争于明,其下救患祸。
”这里的“大上”就是道,意思是说,道以化生为主要功能,德以滋生光明为主要功能,而其下一等的则处在阴阳之中以救助病患灾祸为主要功能。
同时,《黄帝四经·姓争》中也指出:“明明至微。
”也就是说,德所滋生的光明,可以达到细致入微、纤毫毕现的程度。
可见,“大学之道”,就是自然大道的生化教育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明确告诉人类,只有遵循自然大道的生化教育原则,运用德的光明能量进行修身内求,来滋养人类的慧识与智识,使人类进入“慧明”与“智明”的大慧大智境界,从而步入“天人合一”之境,认识生命真相,通晓天下万物,从而“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和谐发展人生和社会。
但是,儒学却对这一黄老“明明德”的文化教育方案并未善加运用。
更有甚者,宋代大儒朱熹单独将这一方案从《小戴·礼记》中抽出,冠以《大学》之名而合入《四书》之中,并以“以儒解道”、“以智解慧”的改良做法对《大学》作了曲解。
例如,将“三纲”中的“亲民”解为“新民”就是其中的典型。
从此,大慧大智的黄老“明明德”文化教育方案,真义尽失、黯然失色。
并在明代明成祖亲自主持、官方全力催化的情况下孵化出了一个将中国教育推向灭亡深渊的“八股”怪胎,致使“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中华之龙在“八股”怪胎的折腾下完全成了东亚病龙。
教育的发展脉络2000字

教育的发展脉络2000字
中国教育发展脉络
中国教育历来是将发展于国家民族大义之上,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在不同历史阶段反映出中国各时期历史、政治、文化等背景下的教育发展特点。
从古老的“百家争鸣”及科举考试到近代从明代的四库全书的藏书建设和清代的改革,中国教育传统上注重“资质”而不是实践,因此,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文儒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不及。
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重视走路程式发展,开放了西方数理科学知识和技术,注重近代科学技术的转型,并全面改革大学教育。
从20世纪80年代初,采取市场经济改革,积极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推行普及化、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激发更多的 stores4 劳动力,进而促进了实践教育的推广,尤其强调了娱乐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
进一步加快了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素质教育新进程发展,使中国进入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阶段。
21世纪,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启动改革开放新时期时,中国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注重实践应用及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界也积极探索深化和完善发展体制,加强技术创新、实践、国际合作,建立规范发展体制机制,以提高教育素质,提升国家竞争力。
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从以文儒教育为主到致力与持续推进教育改革,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悠久独特,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努力改革改变,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
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及其中国意义

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及其中国意义一、引言公民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社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强调个体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注重公民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意识,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1. 社群主义的基本原则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基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强调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在社群主义的视角下,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共同建设社会来实现自身价值。
2. 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注重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公民教育应该使公民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当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3. 公民责任感的培养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公民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对社会的影响,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公民教育应该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4. 公民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注重培养公民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公民教育应该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公民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这包括培养公民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使公民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三、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在中国的意义1. 加强社会和谐稳定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有助于加强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可以促使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建设社会。
这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2. 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有助于培养中国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公民的行为和选择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公民教育,可以让公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对社会的影响,并培养他们承担相应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_教育规划纲要_细解未来十年中国教育发展脉络

SHI JIE云南教育·视界2010·7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
本期我们将通过《教育规划纲要》,细解未来10年中国教育发展脉络。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评价制度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
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有专家指出,《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
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
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加速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覆盖全国所有小学和初中。
除广西、青海外,其余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进行了高中课程改革。
但是,高考传导的升学压力依然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
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察,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就开始探索在高考中加大能力测试的比重。
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试卷中的课本知识在一些地方高考的自主命题中已降至20%,其余内容则是能力考察。
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对此,《教育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别提出: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观的演变与现代教育的挑战

教育观的演变与现代教育的挑战教育是一个社会发展长期关注的议题,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教育观念也不断演进,从最初的知识传授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然而,现代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和解决。
一、古代教育观的演变在古代社会,教育观念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听从,以传统道德规范为基础,在孔子倡导下形成了“仁爱”、“诚信”等核心价值观。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种教育观念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宋代,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强调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其教育观念扩展了传统的书本教育,推动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
明代,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强调个体内在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自律,在培养人的品质和道德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二、现代教育观的形成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对教育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期望。
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了以个体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观,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创造力,开启了现代教育观念的演变。
在这个基础上,芬兰教育先进经验的借鉴,强调注重学生的幸福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同时,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因此,现代教育观念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现代教育的挑战尽管现代教育观念在不断进步和完善,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
在很多地方,教育仍然以考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记忆和机械应付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一些学生缺乏全面的发展,难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
其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
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有限;而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过剩,学生面临过度竞争和过重负担。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制约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12期(总第323期)EDUCA TIONAL RESEARCHNo.12,2006 General,No.323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朱小蔓 冯秀军 [摘 要] 通过对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发展脉络进行溯源性追寻,可以看到,中国公民教育观与西方公民教育观在公民与国家、社会关系,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等方面呈现相向运动的趋势,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在本体基础、教育机制、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相互融通的可能。
[关键词] 公民教育观;权利;义务;道德教育[作者简介] 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088);冯秀军,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研究人员 (石家庄 050091) 公民及公民教育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在与民主政治相对的封建专制体制下,只有臣民与私民,没有公民,遑论公民教育。
对于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传统的中国来说,“公民”是一个于近代自国外传入的非本源性概念,公民教育则是在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所引发和启动的宪政进程中,借鉴西方民主思想与制度形式,寄望通过教育造就“新民”、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诉求。
因此,把握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发展脉络,需要在中西公民教育观的关联交汇中进行溯源性追寻。
一、与西方公民教育观相向运动一定的公民教育观基于相应的公民观。
公民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特定的内涵。
作为法律意义的公民,是指在法律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与保护的人;作为政治意义的公民,是指行使一定政治权利的人;作为伦理学意义的公民,是指具有符合公民权利和义务所要求的个人行为态度和品质的人。
虽然公民概念有着多样性与歧义性,但从根本意义上讲,公民是指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归属,公民概念则是在公共领域对“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给予答复。
①因此,任何一种公民观,其基本内涵都应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公民在所属共同体内所牵涉各种关系的性质与形式,二是公民在上述关系中的实践。
与此相对应,公民教育观的主要内涵也应包括两个基本维度,即通过教育使公民认识在共同体内所牵涉的各种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关系。
(一)西方公民教育观的历史变迁西方有两种主要的公民观传统,一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共和主义公民观,一是以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公民观。
在多元文化论的讨论尚未兴起之前,这两种公民观主导西方的公民教育理论。
②之后,又逐步发展起了社群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思想。
1.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大致说来,共和主义公民观有古典共和主义、自由共和主义与公民共和主义之分。
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建立于希腊城邦概念基础之上,认为公民身份与城邦共同体密切相关,公民必须融入政治共同体,共同参与、遵守公共决策。
公民身份意味着共担责任与共享益处。
这种公民观注重公民参与,强调对具有凝聚和引领社会功能的公共美德与共同价值观即“共同善”(com2 mon good)的追求,认为公共利益高于私利,担任公共职务、参与公共事务有助于养成公民美德,公民通过追求、维护“共同善”而凝聚为命运共同体。
十七、十八世纪,英美思想家由强调德性转为强调法律为政体的基础,由强调公民责任转为强调公民权利与自由,从而实现了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观向自由共和主义公民观的转变。
当代公民共和主义思想则由于倡导爱国主义与公益精神,崇尚公共利益优先,强调公民美德在社会整合中的价值,而被视为古典共和主义的回归。
共和主义者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公民实践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树立公共利益优先的观念,培养公民履行责任、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的主观愿望。
公民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培养公民德行与能力,强调公民德行是真正成为公民的先决条件,公民德行主要包括爱国与勇气、人性尊严、认同感、隐私权、自主性、关心他人、关怀社会、宽容、公民服务等,主张培养公民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
③关于公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共和主义者认为民主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理性的仪式,合格公民是在参与政治理性仪式的民主过程中造就的。
参与公共事务,既是一种合理的决策方式,也是一种通过公民参与民主的方式进行公民教育、塑造合格公民的最好方式。
2.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观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思想传统,其核心“是一套关于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理论”④。
自由主义公民观与共和主义公民观的区别在于,在公民与共同体关系上,前者以个人主义为基点,强调个人至上,即个人是本源、目的、第一位的,社会、国家是派生的,是手段、第二位的,社会是个体的联合体而不是有机体,政府建基于公意,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同意,国家职能在于提供公共产品而不得干预私人领域。
在公民与共同体关系的实践上,相对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参与的“积极自由”,自由主义更强调公民活动不受干涉的“消极自由”;相对共和主义所追求的“共同善”,自由主义更强调道德的个体性与相对性,认为多元价值是不可消除的社会事实,否认存在“共同善”作为政府合法性依据及凝聚社会成员的共识,认为社会团结基于公共规范而非共同理想,好政府依赖制度制衡而非公民美德。
自由主义者认为,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民主性格与批判能力的公民。
由于否认或不强调社会“共同善”的必要性,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所要求的只是培育公民素质和能力,而不是提出具体的意见和途径。
他们认为学校应该培养的只是逻辑思考、批判反省、公平论证等相关能力,使受教育者有能力参与未来的社会生活。
这些能力纯粹是形式上的,而非内容上的。
⑤3.社群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观作为对自由主义的批判,社群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形成思潮。
社群主义者试图调和共和主义对共同体至上、自由主义对个体至上的绝对强调,既重视公民个体平等的权利,也提倡通过培养公民对社群的认同以实现社会的“共同善”;反对自由主义的“消极自由”,提倡积极的公民参与,重视公民社会公德意识与爱国热情的培养。
在教育内容选择上,社群主义者认为应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标准,不鼓励将与社会公共价值观相左的内容或者有争议的价值观作为课堂讲授的内容,对于公民教育是否应包括多元价值观持谨慎态度。
在教育途径与方法上,重视国家的教育责任,注重学校与社区教育的结合,重视服务学习。
多元文化主义者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观是一种同化论的理想,其平等仅是形式上而非实质上的,主张消除弱势社群或族群面临的不公平以支持多元文化的发展。
反映在公民教育上,他们要求学校传递多元文化,培养能够尊重、容忍和包容文化差异,善于处理文化矛盾与冲突,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公民。
(二)中国公民教育观的历史演进1.古代民本思想与教化传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不乏“民贵君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但民本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以“君”为主的君主专制,它与以“民”为主的民主思想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
因此,专制体制只能孵化匍匐于王权之下的臣民而不能提供现代公民发育的土壤,封建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根本上是以培养与教化忠臣、顺民为指向的。
2.近代公民意识觉醒与公民教育兴起随着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政治民主思想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被借鉴、移植到中国。
清末立宪首次唤醒国人的民权意识。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宪政民主制度,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在法律上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
近代公民教育思想发展的早期,尚未明确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而主要体现为以培养公民道德为核心的中西融合的德育观。
其典型例证如维新派从“新民德”角度提出的“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⑥,试图在教育实践中“淬厉其本有”,“采补其本无”。
“淬厉本有”即重新诠释、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美德,“采补本无”即积极借鉴、汲取西方之核心德性精神,以自由之德改造国民的奴性、愚昧、自私、迷信等,培养爱国、利群之公德心与自治力,特别是平等、独立、权利、义务、责任、竞争、合群等公民意识。
蔡元培提出的以“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为根本目标,“五育并举,以公民道德为中坚”⑦的教育方针,既汲取西方独立、自由公民人格思想,又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德精神,是一种以公民道德培养为核心、“中西合璧”的公民教育思想体现。
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不少教育界人士开始明确提出实施公民教育的主张,早期以公民道德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演变成为以“公民资格”为主题的公民教育思想。
如朱元善提出:“既为共和立宪之国,则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为此,“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
⑧五四前后,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传入中国,使我国公民教育思想发生了大改变,人们批评旧式训育模式过于偏重道德而压制个性,提倡将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相互关系和民主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⑨此阶段公民教育以崇尚平民人格教育为理念,以重视公共生活与社会进步为教育标准,突出受教育者生活经验与自主性的教育意义,从而体现出对现代公民教育思想的深刻体认。
但惜于近代时局动荡,公民教育为抗日救亡及内战的硝烟所淹没。
3.现代公民教育的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定,为中国现代公民教育开启了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现代公民教育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以政治为中心”的社会时期,囿于社会发展水平与特定历史背景,现代公民教育的有关理念尚未得到明确体现。
新中国成立之初,“阶级斗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被作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与此相应,“公民”为“人民”这一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所取代,教育宗旨亦着重于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政治意涵,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德育在相当长时期内为政治教育所代替,公民教育被等同于资产阶级教育而蒙上政治禁忌色彩。
虽然1954年宪法中明确了公民的法律地位,赋予公民普遍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在法律上为现代公民教育做了最重要的准备———具有普遍的平等权利和义务的公民资格准备,但无论是1954年宪法还是后来的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都在强调公民服从、服务性的义务,公民权利在这几部宪法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这一时期“政治本位”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难以提供公民人格健康发育的社会、政治环境,现代公民概念并未真正进入社会生活与思想领域,公民教育也未能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与宏观政策中有明确体现。
(2)“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拓开了公民教育的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建设成为“文革”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公民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历史的条件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