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合集下载

新 课 改 下 的 课 堂 教 学 观

新 课 改 下 的 课 堂 教 学 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观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总结克山县第一中学-----李玉臣一.玩是学生的天性,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经历都不一样,在每一节课堂活动中都会有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都有学生灵性的童言童语。

通过对话,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享受学习的乐趣。

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是的天性,高中学生对各式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企盼自己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持久、稳定、高度集中,学生的情绪始终高涨,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学习。

喜欢游戏是学生的天性,而多数活动是“寓教于乐”的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幽默话语,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大胆质疑,才能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

教师在某种情况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遗忘,有时会造成个别学生心灵的伤害,或遭到无情的嘲笑。

因此,教师要及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学生能做到独立思考,各抒已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

三.注重人文思想教育新《课标》强调:重视教材的人文思想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努力找准教材的渗透点,拓展学习空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中教师关注课程的人文价值,发掘教材的德育素材,同时引导学生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亲如一家人的人文精神熏陶和品德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中。

中国的新课改成为引领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包含以下十二个小节展开。

第一节:新课改的背景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旨在适应社会变革和学生个体需求的迅速变化。

新课改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为目标,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念。

第二节:教育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化,中小学教育也需要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三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新课改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辅导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四节:终身学习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

学生应当具备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节:跨学科的融合新课程改革推行了跨学科的融合,打破传统学科边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跨学科融合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能力。

第六节: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新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渠道,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启发性。

第七节:教学评价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评价的改革,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变为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重视学生的多元素素质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能。

第八节:师资培训与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需要有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来支撑。

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师资培训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九节: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教育学之学生与教师及新课改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与学习动机

教育学之学生与教师及新课改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与学习动机

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 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 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 学生是独特的人。
● 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 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 这个特点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 还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协 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
●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复杂性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 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创造性表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 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师的劳动特点: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 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 某些影响对学生终生都发生作用。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 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 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新课改意义非凡——《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观念》学习笔记

新课改意义非凡——《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观念》学习笔记

新课改意义非凡——《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五大核心观念》学习笔记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的本质都是为了理解世界,教会孩子理解世界。

五大理念,在教育部文件中被概括为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

1.未来教育观,即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

未来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要培养的人不是简单的怀旧,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要能够创造未来,人人都能创造新世界。

2.核心素养观,即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一种高级思维,思维是什么?用康德的话说,运用概念去认识世界。

只有概念而无经验,或只有经验无概念,都是不行的,两者之间要达到平衡。

3.基础性教学观,即认为知识的本质是理解或问题解决,教学即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大观念”,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作用学科“大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经历真实实践,产生个人理解。

学生通过实践,去解决真实情境当中的问题或任务,以作品等形式,来表现其理解水平。

通俗一点就是让教师像教篮球、排球、钢琴、舞蹈那样去教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认知性学科。

4.跨学科学习观,即认为学科是从社会生活(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中逐步分化出来的,学科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存在的内在联系;学科与儿童的心理经验在在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实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是可以渗透的,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跨学科学习既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自由人格的要求,又是培养生核心素养的条件。

跨学科是把学科真正变成理解世界的工具。

所有学科和学习领域均体现“综合育人”原则,让课程内容与当地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心理经验建立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世界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程学习的意义。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四篇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心得体会1不同的教育思想产生不同的教育。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种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往往超越教学过程本身,脱离学生的现实。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新课程更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I)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燃其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走的路,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价值、特点、角色、责任、素质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教师观在考试中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会考查单选题和主观题。

今天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部分内容。

中小学教师观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角色转变,二是教师行为转变。

(一)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对待学生;材料切入点:老师关注学习动机、注重人格养成。

2.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处理教材;材料切入点:老师灵活使用教材、补充教材内容、课程资源开发。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材料切入点:老师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材料匹配角度:关键是教师怎么对待校外教育;材料切入点: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

(二)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材料切入点:老师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依然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材料切入点:老师不断启发学生自觉,引导学生学习。

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材料切入点:老师认识到自身或者是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探索或及时向他人请教。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材料切入点:老师加强与同事、家长等人之间的合作。

【材料】多年来,徐老师一直坚持还课堂于学生。

他安排的“课前五分钟”深受好评。

其做法是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主要程序是:学生讲述—大家评论—师生共同给出成绩。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及教学策略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个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

”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这里我不论述什么是教学设计及其基本程序,单单讲其以下几个基本理念:㈠创设“学习环境”新课程所指的学习环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和“媒体”。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个要素。

1.情境:新课程所说的学习情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于情境中。

2.协作:新课程特别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合作和互助,协作在更高层次上促动个性的经验、方式和信念的内化和提升。

3.资源:新课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五大学习资源: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教材);二是教师与教师的协助;三是学习环境中特定的问题情境和合作性学习;四是将与学生个性相对的学生群体;五是学习活动中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尤其是学生的课堂活动。

㈡整合教学目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学会反思、评判,并有所创新。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强调理解与情意的统一,“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众所周知,新课改下的教师观是在教师资格考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其涵盖内容较多,所以备考难度相对较大,如何在备考中快速掌握并且运用自如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其考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与教育观和学生观穿插考查);其次还要明确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角色转变和行为转变。

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大家不仅要牢牢记住,还要加强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在考试中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现将这一知识点的备考方法进行总结。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教师角色的转变为了帮助大家记忆,可以总结为“四者一开放”即促进者、建设者、开发者、研究者和社会型开放教师。

具体如下: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材料分析题中,要求从教师观角度来评析材料中老师的行为,这一条基本上是首选,大家一定要记清楚。

材料中如果体现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向学生传播社会规范,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等就符合这一点,反之就违背这一点。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建设和开发的意识。

转变以前习惯于“教教材”,要做到“用教材教”。

在材料题中,如果出现老师灵活使用教材、补充教材内容等就体现这一点。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角度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材料中出现老师能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就体现这一点。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这一条在考试时出现的频率相对较小。

新课改的课程观

新课改的课程观

新课改的课程观一、引言新课改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现代化。

在新课改中,课程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新课改的课程观。

二、什么是新课改的课程观1. 定义新课改的课程观是指对于学科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

2. 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掘学生自身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2)多元化:新课改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鼓励教师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3)整合性:新课改强调各个科目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注重知识体系的协调性和系统性。

三、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对于课程观的影响1.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新课改的课程观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以“发展全人”为目标新课改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之一。

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下,新课改要求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 以“因材施教”为原则新课改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

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等因素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

四、新课改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观影响1. 数学(1)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不仅是一门技术科学,更是一门哲学科学。

新课改要求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2)注重实践应用: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改要求注重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语文(1)注重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是一门涉及到语言文字方面的学科,新课改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强调文化素质: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新课改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认知水平。

3. 英语(1)强调听说读写能力:英语是一门涉及到听说读写方面的学科,新课改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浅谈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观

浅谈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观

浅谈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观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的课改在全国各大城市迅速掀起,这次幼儿园课改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一种教育环境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转变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教师角色彻底从唯我独尊,唯我独者,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孩子们的朋友,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为孩子创设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不让孩子生活在成人的包围之中,老师必须尽可能减少介入,更不可过度介入,“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自己的双脚站着,教师的角色成为孩子的伙伴、园丁、向导、记录者、研究者。

在活动中‘接过孩子抛来的球!’注意倾听儿童,关注儿童使孩子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使自己成为孩子的伙伴。

幼儿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教师要求在和孩子共同建构的过程中,及时提供材料,及时变换空间,及时介入讨论,及时协助解决疑难,及时将孩子的表达方式总结出来,使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有力支持者”。

二、主旋律转变新课改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改革的课程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去实施,否则,课程改革还是空话,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在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许多老师潜意识里,老师总觉得游戏可有可无,他们把游戏换成了教学,把玩具换成了教材,不惜打乱孩子的生活常规,搞识字、搞计算……教学形式方法多以上课为主,并且对幼儿约束限制过多,比如要求幼儿不能乱讲话,上课时要坚持30—40分钟,老师怎样说就怎样做等等,同时在其他活动时也有许多规矩,比如不许孩子到处乱跑,做操时要保持整齐划一。

这些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形成了一种刻板现象,就人的自由发展而言,这将会限制幼儿的发展,使幼儿的开放性的情感和社会性交往受到伤害,造成今后社会性交往的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不仅如此,它也抑制了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一、注重学习者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以学习者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实现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其中,所谓“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这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无二致,反映了新课改教学观对我国传统教学理念合理内核的继承;所谓“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善于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这是传统教学较为忽略的,反映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创新与飞跃;而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

这也是新教学观对传统教学观的重大突破。

注重学习者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具有两方面的具体内涵:1、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是叫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

从学科角度看,它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学科知识的被发现和被揭示总是与一定过程和方法联系在一起的。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动态整体,将两者视为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新教学观主张在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的同时,也让他们去体验发现的过程个,掌握探究的方法。

而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对过程和方法的注重也不能无限夸大,应当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及方法的关系,否则,过于关注过程与方法,无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会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前车可鉴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好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关系,把握好适当地度,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这既是教育科学的要求,也是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和探索的教学艺术。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这些教学行为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

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旧观念,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者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背景下的“因材施教”

新课程背景下的“因材施教”

新课程背景下的“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一贯提倡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指“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形施行不同的教育。

”其核心是“材”,意即“学生”,要求教育者的教育要依照“学生”的不同情形去施行,“学生”是实施教育的对象,也常常是教育者实施教育教学的唯独依照。

在新课程背景下,依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理论,要求教师整合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

不仅要依照“学生”来组织教育,还要考虑到教材的因素、学习过程中的情形和教师的自身条件(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比较淡化),也确实是“因材施教”要“针对学习的人和施教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以及教材的特点、教学时的情形的不同去施行不同的教育。

”这确实是“因材施教”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元解读。

“学生”,始终是因材施教的全然前提因材施教,最早见于孔子的《学记》,两千多年来,在教育教学中一直被倡导。

由因材施教培养出了各级各类人材,这方面的事例枚不胜举。

在新课改中,我们强调学生观,要求教师内心装着学生,眼睛看见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形来进行。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都强调学生是教学的全然前提。

然而,不管是新的观念依旧成功的体会和方法,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常常被忽略。

由于评判方式方法的单元化,造成了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唯成绩是求的评判,教师的教学不是因材施教,而是因考而教。

就有一位班主任教师,对初一新生说:我们初中三年的学习,目标只有一个,那确实是中考。

学生愕然。

在如此的思想指导下(因此,有部分家长也是这种方法),教师因此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养培养,把学生朝唯独的目标驱逐。

教学也变得简单,确实是作业、考试;考试、作业。

如此的教学培养不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

教育上也是如此。

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师无法也不愿花心思去因材施教。

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见了,取代它的是批判、责骂等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爱护表面的纪律、规范,看起来也专门有效,殊不知造成学生心理障碍以致阻碍学习,问题却是大得专门。

新课改下教师观念和角色

新课改下教师观念和角色

新课改下教师的观念和角色一、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过去,我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要,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每位学生实现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自己为中心的教育观,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学生中心”即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

应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发展等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以学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其独特的潜能,促进其发展特长,使其有个性地发展。

二、树立“活动中心”的教学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奉行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活动对其素养形成及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活动的教学观。

重视学生主体活动,要求课堂教学淡化教师的表达欲,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现真理、体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真正能够自主、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三、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严守师道尊严,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师生间谈不上民主平等,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僵化关系要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共同提高的平等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要求教学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案,而且要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让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过程。

教学要由重视传授向重视探究转变,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由教师居高临下向与学生平等相处转变,由漠视学生的感情态度向重视学生的感情态度转变。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新课改下的教学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1. 新课改背景下,咱得明白教育可不是填鸭式的啦!就像给小树苗浇水施肥,得适量适时,不然咋能茁壮成长呢?比如老师教数学,不能光让学生死记公式,得让他们理解背后的原理呀!
2. 嘿,教育观得跟上新课改呀!这就好比开汽车,得跟着新的路况走,不能老走老路呀!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强迫他们去喜欢啥,得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呀!
3.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那可太重要啦!这就如同建房子,根基得打牢呀!比如不能只看重成绩,得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这才是正道呀!
4. 哎呀呀,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可不是说说而已哟!就像划船,得掌握好方向,不然咋能到达彼岸呢?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得多重要呀!
5. 哇塞,新课改要求的教育观,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好比烹饪一道美味佳肴,各种调料得搭配好呀!比如课堂教学,得生动有趣,才能吸引学生呀!
6.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那绝对不能马虎呀!这就好像培育花朵,得精心呵护呀!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就是让每朵花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吗?
7. 哟呵,新课改下的教育观,得认真对待呀!就像一场比赛,得全力以赴呀!比如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这可是未来的竞争力呀!
8. 新课改的教育观,可不是闹着玩的呀!这好比走迷宫,得找对路呀!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
9. 嘿哟,新课改要求的教育观,真的很关键呀!就像放风筝,得掌握好线的松紧呀!比如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可不能忽视呀!
10.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绝对得重视起来呀!就像探险,得有勇气和智慧呀!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不就是最好的成长方式吗?
我的观点结论: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太重要了,我们要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在教育理念中,教育观相对来说是较为系统、也是容易把握的。

此次学习重点在于了解教育观的内涵以及答题方法。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包含内容有: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观。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1)让学生经历过程
(2)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
(3)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这一部分知识点通常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那么就需要讲究一定的答题方法。

首先,要明确用哪一知识点来进行分析,是教育观,还是学生观等;其次,我们需要针对材料中教师的做法、行为进行一定的分析,体现了哪一知识点,最好具体到最小理论点;最后,则需要针对材
料的分析来组织答案。

在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在写出理论点时,后面需要针对材料中做法进行详细的解释以及分析,到底是如何体现的。

比如说,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材料中李老师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分析自己的优点,让每位同学都能认识自己,同时也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参考答案中不仅体现出理论点,还对理论点进行非常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希望大家考试中有关此部分的考题能够拿到高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