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要略》:齐桓公问政管仲
齐桓公问管仲曰
齐桓公问管仲曰《齐桓公问管仲曰》齐桓公和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们的对话经常被后人引用和研究。
在这个标题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领导者如何正确地询问和倾听智者的意见,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他知道管仲是个有才干的人,因此他决定向管仲请教一些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
这个标题本身就传递了齐桓公对管仲智慧和知识的尊重和信任。
首先,我们可以想象齐桓公有着怎样的心情和期望。
作为一个希望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君主,他努力寻找可行的政策和决策的方法。
他意识到自己并非无所不知,需要从智者那里汲取智慧和建议。
这种谦虚和尊重他人智慧的态度,成为一个好领导者的基本素养。
而管仲作为一个有智慧和经验的政治家,他既充当着智者的角色,也有责任为国家和君主做出正确的建议。
他在被问及问题时,应该有选择性地回答,力求给予齐桓公最实用和有效的建议。
在这个对话中,齐桓公提问,管仲则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回答,双方的互动构成了一个富有启发性和知识交流的场景。
这样一场对话,在春秋时期以及后来的历史上,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让齐桓公得到了具体的政治建议,还让整个社会意识到领导者需要倾听智者的声音。
这个对话成为历史上君主和智者之间的典范,也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这个标题还提醒我们,领导者在决策时需要仔细思考和倾听不同意见。
在现代社会,领导者也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和建议,以制定出更好的政策和决策。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家都设有内阁或者顾问团队。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不把自己局限在狭隘的自我认知之中,而是更加开放地倾听不同声音,包括政治家、智者、专家和广大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总结起来,齐桓公问管仲曰,这个标题所传递的信息和意义非常重大。
它提醒了我们领导者需要尊重他人的智慧和意见,在决策时更加开放和审慎。
同时,它也告诫智者们应该有责任为国家和君主提供真正有帮助的建议。
这个对话成为了历史上的典范,值得我们时刻铭记和研究。
《管仲论》原文、译文及赏析
《管仲论》原文、译文及赏析《管仲论》批评了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
作者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管仲论》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管仲论宋代:苏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管仲治国文言文翻译
管仲者,齐之贤臣也。
昔齐桓公为公子时,管仲尝与鲍叔牙共事,鲍叔知其贤,举以为大夫。
桓公即位,欲用管仲,鲍叔曰:“管仲尝与吾同事,吾知其贤,然其父尝为吾家臣,吾不能任之。
”桓公不听,遂用管仲为相。
管仲相齐,以法治国,内修政事,外结诸侯,遂成霸业。
管仲治国,首重农事。
曰:“农,天下之本也,务农则民富,民富则国强。
”乃下令曰:“民以农为业,吾以农为本。
凡有田者,皆得耕种,不得荒废。
有敢废农事者,罪无赦。
”于是,齐国之农事大兴,民皆尽力耕作,国以富强。
次则重法制。
管仲曰:“法者,国之权衡也,权重则国治,权轻则国乱。
”乃制定法度,使民知所避忌。
有犯法者,必加刑罚,无有例外。
如此,齐国之法度严明,民不敢犯,国得以安宁。
又重选拔人才。
管仲曰:“人才者,国之宝也,得之则兴,失之则衰。
”乃广设学校,选拔贤才,任以要职。
有才者,不论贵贱,皆得进用。
于是,齐国人才济济,国势日盛。
管仲治国,尚礼仪。
曰:“礼仪者,国之精神也,礼仪正则国治。
”乃下令曰:“凡国之臣民,皆当尊君敬长,崇德尚行。
有悖礼仪者,罚无赦。
”于是,齐国风俗淳厚,民风敦朴。
管仲治国,注重民生。
曰:“民生者,国之根本也,民生安乐则国强。
”乃下令曰:“凡国之臣民,皆当安居乐业,不得侵扰。
有敢侵扰者,罚无赦。
”于是,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
管仲治国,还注重外交。
曰:“外交者,国之桥梁也,桥梁坚固则国通。
”乃与邻国结盟,共同抵御外敌。
又派使者出访各国,结交友好,使齐国声威远播。
管仲相齐,二十余年,齐国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成为当时诸侯之首。
管仲之治国之道,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颂。
译文:管仲,是齐国的贤臣。
过去齐桓公做公子的时候,管仲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共事,鲍叔牙知道他贤能,推荐他做了大夫。
桓公即位后,想要任用管仲,鲍叔牙说:“管仲曾经和我一起共事,我知道他贤能,但是他曾经是我家的家臣,我不能任用他。
”桓公不听,最终还是任用了管仲做相国。
管仲担任齐国相国,以法治国,内部治理政事,外部联合诸侯,最终成就了霸业。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简要概括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简要概括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政治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
管仲是齐国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而齐桓公则是齐国的君主。
他们的合作与友谊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经典之一。
管仲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智者之一,他深受齐桓公器重。
管仲之前曾任贾富的仆役,但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才干,管仲逐渐赢得了贾富的信任和重用。
后来,他受贾富之托前往齐国,成为齐桓公的重要顾问。
在管仲的指导下,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他们积极推行节约贤能政策,废除了奴隶制度,提倡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军事力量的建设,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这些改革措施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强大起来。
齐桓公还重用了管仲的兄弟管辂,使得管氏兄弟成为齐国政治的核心人物。
管仲与齐桓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不仅互相尊重,而且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和讨论。
他们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齐国在春秋时期成为中国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齐桓公去世后,他的儿子齐庄公继位,不再重用管氏兄弟,而
是追求享乐和个人私利。
管仲遭到了排挤和贬斥,最终被迫流亡。
他的离去也标志着齐国的衰落,齐国不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成功表明,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依赖于一个强大的君主,还需要有杰出的政治家和良好的政治制度。
同时,他们的友谊和合作也告诉我们,互相信任和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然而,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政治利益的变化可能导致忠诚与友谊的破裂,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和领域中都有着杰出的贡献和卓越的实践成果。
他们之间也有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和典故,这些故事大多体现了他们的智慧、胆略、才干和人格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关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历史典故。
一、齐桓公,“用智斗智”的千古之谜齐桓公,姬姓,名称,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要君主和政治家。
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推行了以“民为本”的理念,秉承了“仁政”和“罚不至于民”的思想,被誉为“仁君”和“齐国之春秋圣君”。
据传说,齐桓公曾经有一次与管仲比试谋略的经历,被称为“用智斗智”的千古之谜。
当时,齐桓公想要通过施行封赏政策来安定国内的政治动荡,但是他又考虑到如果直接封赏,可能会引起官员的不满和反对,甚至会导致叛乱和内乱。
于是,齐桓公决定考验管仲的谋略,看看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管仲被考验之后,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办法。
他说:“陛下可以开始封赏,但不要告诉大臣们封赏的具体名单和等级,等到大家问时,就逐一告诉他们,显示你的诚信和公正。
”齐桓公听后感觉很意外,觉得这个办法太简单了,不足为奇,但是管仲却向他保证这一办法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齐桓公同意了管仲的建议,开始逐步封赏,并在不久之后,确实获得了全国的民心和官员的支持。
这个典故,虽然简单,但却充分体现了齐桓公和管仲的才干和智慧,表明了他们重视民生、听取意见和善于妥善处理复杂问题的政治追求和人格魅力。
二、管仲与鲍叔,“俩冤家”传奇管仲和鲍叔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和成就。
不过,由于两人的观念和理念存在差异,所以他们之间还发生了许多传奇的事件和典故。
据传说,管仲和鲍叔之间最著名的“俩冤家”的故事,就是关于“石井之盟”的故事。
当时,管仲和鲍叔分别领导着齐国和鲁国两支联军,将大军集中在石井这个地段,为争夺霸权展开了一场恶战。
关于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
关于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对于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呢?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富有哲理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齐桓公任用管仲的故事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但是管仲以前曾是齐桓公的政敌。
齐桓公名小白,其前任是他的兄长齐襄公。
齐襄公是一个丧失人伦的衣冠禽兽,把齐国搞得一塌糊涂,使齐国政治潜藏着极其管仲像深刻的危机。
诸公子纷纷逃亡,以避灾难。
公子小白与心腹鲍叔牙投奔莒国,弟弟公子纠则同心腹管仲投奔了鲁国。
不久,国内发生政变,齐襄公被杀。
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得知消息后,分别由他们所居的国家派遣军队,护送他们回国。
两兄弟谁先回到齐国,谁就能成为国君。
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齐国君位,管仲单人匹马驰向通往莒国的大道,奋力追赶上了公子小白。
他假装恭顺,上前拜见小白,乘小白不注意,突然猛发一箭,直向小白心窝射去,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从车上栽了下来。
管仲大喜过望,急忙策马而逃。
管仲赶上公子纠的队伍后,把事情对公子纠讲了。
他们以为政敌已除,于是便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
但是当他们赶到齐国首都临淄时,却得知小白已经登基为国君了。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那一箭正射在他腰带的铜钩上,便幸运地躲过了劫难。
小白知道管仲是有名的神射手,于是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大叫一声,口吐鲜血,栽下马去,瞒过了管仲。
然后他们抄小路疾驰回国,抢先登上了国君的宝座。
鲁国军队见小白捷足先登,便用武力攻打城门,哪知齐国早有防备,鲁军大败而回。
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
”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
为了能让管仲回国,齐桓公派人对鲁国国君说,杀掉公子纠,缚送管仲回国,以报一箭之仇。
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齐桓公求管仲本文选自《国语·齐语》。
齐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辅助齐桓公成霸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齐桓公求管仲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齐桓公求管仲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国语》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
”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齐桓公求管仲全文翻译: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齐恒公重用管仲(历史)
鲍叔牙与管仲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 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 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 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 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 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 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 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 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 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 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
齐恒公重用管仲
历 史 演 讲
齐桓公,春秋时齐国 国君。姜姓,名小白。 他在位期间(公元前 685年一前643年),选 贤任能,改革齐政, 使国富兵强,“九合 诸侯,一匡天下”, 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 个霸主。
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 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 人。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 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 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 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 很贫困。为了谋生,管仲 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 人。
齐恒公任用管仲
管仲帮助齐桓公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 制,"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使齐桓公成 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鲍叔牙(约前723或 前716~公元前644年) 姒姓,鲍氏,亦称 “鲍叔”、“鲍子”, 是鲍敬叔的儿子。汉 族,颍上(今属安徽) 人,春秋时代齐国大 夫,管仲的好朋友。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 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 的一个诸侯国 左侧便是一幅齐国的为鲍鱼;玲珑,是 一种茶,也因此被称 为鲍叔芽。是现在胶 南玉观音茶厂的十大 品牌之一——玉玲珑。
怎么回答齐桓公问管仲这个题目
怎么回答齐桓公问管仲这个题目1,简略分析题干,知道历史的就说说齐桓公重用管仲后国家兴旺,快速发展的故事2,讲用人,善于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领导干部对下属的信任。
3,讲分管,权责明确,既然这些是管仲的职权范围,领导者就要懂得放权,不必事事躬亲。
4,讲监管,要有一定的制约机制,原则上政策上的大事过问,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就无须过问。
(这时候,一旁目睹这一切情形的侍者开始说话了。
他笑着对齐桓公说道:“凡事都去问管仲,照这么看来,当君主蛮轻松的嘛!”齐桓公并没有生气,而是用平静的语气说道:“像你这样的小人物懂什么呢?当君主的辛辛苦苦网罗人才,就是为了运用人才。
如果忘了这一点,凡事都由君主一个人亲自去做,一则不可能做得了,再则就糟蹋了苦心找来的人才了。
我花那么多的心血寻找人才,才让管仲当我的臣下。
既然交付给他处理,齐国安泰,我就不应该随便插手。
”侍者恍然大悟,大赞齐桓公才能过人。
其实,正是因为齐桓公的贤明,再加上管仲的大力辅佐,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齐国就跃居春秋五霸之首。
)幸福是一种感觉,取决于的是人的心态,而不是取决于生活的状态。
所谓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在田里劳动,满头大汗,可是他觉得播种希望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个人在花园里散步,可是他觉得走路无聊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
其实,你觉得你幸福你就是幸福的,幸福与不幸福都在你自己的心中。
人要学会自我满足。
这里说的自我满足,不是骄傲自满,也不是阿Q精神,是对环境的适应。
人应该学会改变环境,但更要学会适应环境,要做到这两样都有不容易,这是人生存的能力。
你不可能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但是你也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就可以了。
人应该有理想、有愿望,有生活的目标,也许你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它就存在我们心中。
太阳说:幸福就是热情的赠与!扫去阴霾,令大地充满火样的热情驱走灰暗,让冷漠的人心寻回关怀幸福是光明正大、宽宏大量!我正直,所以我快乐!你说:幸福就是勇敢的前进!摆脱困扰,让重负的忧愁挣开禁锢相信自己,放美丽的梦想自信飞翔幸福是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坚强,所以我快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桓公问管仲》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参考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管仲:“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
”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
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弛,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
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诸臣百吏以为富。
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
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左右为社鼠而瞯主之情,人主不觉。
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甘肥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
”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
民之从公也,为慎产(顺其求生的欲望)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
”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及所爱。
”文公曰:“善。
”明日,令畋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于是公有所爱者日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
吏曰:“请用事焉。
”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
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
”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阳;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
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
一举而八有功。
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国最奚患.患:担心,忧虑B.人则比.周而蔽恶于君比:比较C.不辟.亲贵,法及所爱辟:通“避”,回避D.假.颠颉之脊也假:借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熏之则.恐焚木位卑则.足羞B.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C.晋文公问于.狐偃曰不能喻之于.怀D.其.足以战民乎其.可怪也欤3、以下各组语句中,能分别体现权臣“擅禁乱法”和人主“信赏必罚”的一组是A.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B.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擅禁遂斩颠颉之脊,以商百姓,以明法之信也C.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D.此亦国之社鼠也不辟亲贵,法及所爱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之所以将人君左右的一些权臣比作“社鼠”,是因为这些人执掌大权,操纵法律,违法乱纪,妨主误国;要除去他们还是有投鼠忌器之难的。
历史趣谈: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导语: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
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
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
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
六天后才到齐国。
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
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
双方在乾时会战,管仲建议当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但鲁庄公却说:“如果一切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
”不听管仲的话,结果遭遇伏击,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
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
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
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
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
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
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
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
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
且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
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这是鲍叔牙的计谋,于是让押运工人快马加鞭赶去齐国,最后平安到了齐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生活常识分享。
管仲和齐桓公的对话_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
管仲和齐桓公的对话_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管仲作为齐桓公的左膀右臂,一生献给了齐桓公的江山。
而当初管仲面见齐桓公时有一个很有趣的对话。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管仲和齐桓公的对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管仲和齐桓公的对话管仲说:“斧钺之人也,幸以护生,以属其腰领,臣之禄也。
若知国政,非臣之任也。
”我是应该被你砍头的罪人,但非常侥幸的,你能原谅放过我,还保全了我的头和腰身连在一起活着,只要你给我一口饭吃就好了。
如果要我担任国家的大政,恐怕不是我能胜任的吧!齐桓公很干脆地说:“子大夫受政,寡人胜任。
子大夫不受政,寡人恐崩。
”只要你先生肯接受我的委任,担任国家政治的重任,那我一定做得好国家领导的重任。
如果你不肯担任重责,我恐怕自己会搅崩了!过了三天,齐桓公对管仲说:“寡人有大邪三,其犹尚可以为国乎?”老实对你讲,我这个人,有三样很大的坏毛病,据你看,我真的还可以做大事业,可以担当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吗?管仲说:“臣未得闻。
”我还没有听人讲过你的缺点(其实,管仲这句话是谎话,故意给齐桓公留点面子,保存他的自尊心)。
齐桓公就说,第一“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侧田,莫不见禽而后反。
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
我真不幸,平生癖爱出去打猎,不管白天夜里,喜欢猎捕禽兽为乐。
每次打猎,一定要猎获到很多动物,才肯回来。
所以使各国来的大使,等了很久也见不到面。
政府里的百官和担任公职的人们,没有机会向我汇报请示。
因为我只管好玩。
不喜欢办公做事。
管仲说,“恶则恶矣,然非其急者也”。
这种习惯,坏是很坏,但还不是最重要的关键。
齐桓公又说,第二我很不幸,喜欢喝酒,白天夜里,连续地喝。
那些外国使节,根本见不到我的面(省略原文)。
管仲说,这也是很坏的恶习惯,但还不是最关键的。
齐桓公再说,第三我有很不好的禀性污点,非常喜欢女色,而且乱来。
因此,在长辈中的阿姑,平辈的姊妹,都有被我污染的,就不能出嫁了(这就是古代大家族社会的阴暗面)!管仲说,这是坏透了的习惯,但还不算是最重要的关键。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一代名相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一代名相作者:天一来源:《月读》2020年第01期管仲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历史人物,他辅佐齐桓公使其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
从管仲身上我们领略到了一代政治家、改革家的风范,他的处事能力和从政智慧也值得后人借鉴。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因而又被称为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据说是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的生活较为贫困。
青年时代的管仲为了生活曾经做过商人,到过很多地方,也接触过各种人,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他几次谋官求出仕,但都没有成功。
就在管仲经商的时候,他结识了一位好朋友,此人就是鲍叔牙。
从历史进程上看,可以说鲍叔牙对管仲不仅有知遇之恩,更有“救命"之恩,如果没有鲍叔牙,恐怕管仲只能默默无闻一辈子,而齐桓公能否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也将是个问号。
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伙做生意,由于管仲贫穷,本金主要都是鲍叔牙所出,两个人赚了钱,即使鲍叔牙不拿多数,也理应均分。
可管仲不这样做,每次分红利时,他总要多拿一些。
鲍叔牙对此却并不以为意。
有的人看不下去了,私下议论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人家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人家多!这种贪财之人,太不够朋友了。
鲍叔牙听后,替管仲解释说:你们各位不知道,管仲并不是贪图那点钱财,因为他的家境不好,是我心甘情愿让他这样做的。
管仲曾三次参加打仗,每次都躲在后面或者逃跑,一些人笑话他贪生怕死,没有勇武精神。
鲍叔牙深知这话冤枉了管仲,又替他解释道:你们不知道,管仲家中有年迈的母亲需要奉养,家里上上下下都指望他一个人,他只是为了尽孝,不是贪生怕死。
管仲多次为鲍叔牙谋求出仕的机会,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鲍叔牙的仕途更加困窘。
有人认为这是管仲办事能力差,可鲍叔牙心里明白,自己的这位朋友能力很强,只是缺少适当的时机。
后来,正是由于鲍叔牙的举荐,管仲才做了齐桓公的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管仲在回顾与鲍叔牙的交谊时说道:生我的人是父母,而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齐桓公与管仲
齐桓公与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
襄公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后,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遭遇公子纠的师傅管仲等一干人马的埋伏。
管仲拈弓搭箭,小白应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死,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回齐国。
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他和师傅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并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追杀公子纠,并把管仲缉回齐国办罪。
但是鲍叔牙却向齐桓公力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时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
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
主公若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没有降罪于管仲,还立刻任其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大开铁矿,多制农具,齐国越来越富强了。
管理启示
领导者要有雅量,因为用人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系好,而是看谁有能力,谁是最需要的人。
人与人相处,都难免有冲撞、过节、恩怨,但重要的是忘记过去,不计前嫌。
如果与下属闹了点别扭,就寻机报仇,给他小鞋穿,这不是给下属难堪,而是给自己制造麻烦。
因为打击了下属,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和公司。
历史趣谈:齐桓公宴群臣管仲耍脾气 迟到把酒当众倒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齐桓公宴群臣管仲耍脾气迟到把酒当众倒掉导语:读国学长心眼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
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
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管仲对曰:读国学长心眼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
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
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
”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
”桓公宴群臣管仲耍脾气齐桓公的霸业,离不开管仲,故而尊称其为仲父。
仲父功劳大,似乎可以耍点小脾气,摆点谱。
一天,齐桓公为文武大臣们摆设酒宴,约定好了在中午的时候开宴。
结果,宴会如期开始,作为一国之相的管仲却迟到了。
齐桓公也没计较,而是礼貌而克制地举起酒杯向仲父敬酒。
君王敬酒,当然要全干,不能随意。
然而,管仲却很随意,不仅不饮光,还当着全体官员的脸,把剩下的半杯倒掉,这等于是把君王的面子扔地上。
齐桓公按捺不住了,质问:“寡人跟你约好时间喝酒,你迟到;迟到也就算了,不仅没半点歉意,反而喝半杯倒半杯,你如此作为符合礼吗?”管仲越礼而行,在史上是有依据的,孟子就此也表达过对他的不满,例如作为诸侯国的国相,不应该在酒宴上有三扇屏风,管仲却有。
但管仲绝对不是越礼的小人,如果他哪一天越礼了,绝对有深刻的用意。
果然,管仲说开了:“我听说酒一入口,舌头就出来了,话也就出来了,话一出来就有闪失,会失言,说话说错了就会惹祸上身,导致自身不保,这是所谓的‘身弃’。
我心里估计了一下,与其自身不保,不如把酒给扔了,这就是所谓的‘弃身不如弃酒’,两害相权取其轻。
”生活常识分享。
【哲理故事】管仲与齐桓公
【哲理故事】管仲与齐桓公引导用人须要雅量,由于你在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联最好,而是看谁最有才能,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俗语。
古有齐桓公用管仲,李世民用魏征,这些优良的领导者勇敢起用“仇敌”,成果“仇人”帮他们缔造了盛世山河——年龄时代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
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
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
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新闻,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取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阻他。
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
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认为小白已经逝世了,就镇定自若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
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跟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领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当前,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
鲍叔牙即时向齐桓公推举管仲。
齐桓公愤慨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鲍叔牙说:“那会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你,恰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
论本事,他比我强得多。
主公假如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开朗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岂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即任命他为相,让他治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理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强盛了。
人与人相处,未免有触犯、过节、恩怨,最主要的是忘却从前,不计前嫌。
如果你与别人闹了点别扭,就寻机报复,给他小鞋穿,要好好整理他,实在,你不是在给别人为难,而是在给自己制作麻烦。
你打击了别人,别人如果同样怀恨在心,到最后受伤的仍是你本人。
你打我一拳,我一定千方百计踩你两脚,然而,踩过之后呢?对你有什么利益?宰相肚里能撑船,惟有宽容的人才干成绩大事业。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管子·桓公问全文
管子·桓公问全文齐桓公问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为之有道乎?对曰:勿创勿作,时至而随。
毋以私好恶害公正,察民所恶,以自为戒。
黄帝立明台之议者,上观于贤也;尧有衢室之问者,下听于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谏鼓于朝,而备讯唉;汤有总街之庭,以观人诽也;武王有灵台之复,而贤者进也。
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
桓公曰:吾欲效而为之,其名云何?对曰:名曰啧室之议。
曰:法简而易行,刑审而不犯,事约而易从,求寡而易足。
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内于啧室之议。
有司执事者咸以厥事奉职,而不忘为。
此啧室之事也,请以东郭牙为之。
此人能以正事争于君前者也。
桓公曰:善。
【译文】桓公问管仲说;我想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能办到么?回答说:不急于创始,不急于作新,等到条件成熟再随之行事。
不可以个人好恶损害公正原则。
要调查了解人民之所恶,以便自身为戒。
黄帝建立明台的咨议制度,就是为了从上面搜集贤士的意见;尧实行衢室的询问制度,也是为了从下面听取人们的呼声;舜有号召进谏的旌旗,君主就不受蒙蔽;禹把谏鼓立在朝堂上,可以准备人们上告;汤有总街的厅堂,可以搜集人们的非议;周武王有灵台的报告制度,贤者都得以进用。
这就是古代圣帝明王能够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的原因。
桓公说;我也想效法他们实行这项制度,应当叫什么名字呢?回答说:名称可叫作喷室的咨议制度。
就是说:国家法度要简而易行,刑罚要审慎而无人犯罪,政事要简而易从,征税要少而容易交足。
老百姓有在这些方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就称之为正士,其意见都纳入喷室的咨议制度来处理。
负责办事的人员,都要把受理此事作为本职工作,而不许有所遗忘。
这项喷室的大事,请派东郭牙主管。
此人是能够为正事在君主面前力争的。
桓公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要略》:齐桓公问政管仲
《管子·大匡篇》记载下述之故事:
管仲至,桓公问曰:“社稷可定乎?”管仲对曰:“君霸王,社稷定。
君不霸王,社稷不定”。
桓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
”管仲又请,公曰:“不能。
”管仲辞桓公曰:“君免于臣死,臣之幸也。
然臣之不死纠,为欲定社稷也。
社稷不定,臣禄齐国之政而不死纠也,臣不敢。
”乃走出。
至门,公召管仲,管仲返。
公出汗曰:“勿已其免霸乎!”管仲再拜稽首而起,曰:“今日君成霸,臣贪成命。
”趋立于相位。
读史于管仲相齐,始知大人物之所出也,非其天命,而在其坚持,在其洞明,在其非常之胆略。
管仲曾被后世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虽有虚谬之处,但其于后世之地位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史传管仲任齐相之时,竟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营的妓院,而政府以收税方式加以管理,可谓惊世骇俗之举;另外,在管仲主政期间,齐国南拒楚蛮,北敌狄戎,称霸春秋诸侯,此皆管仲之功。
而以此文观之,管仲知桓公之志高,亦知齐国之良好基础,可以伸张其志,以成霸王之业,所以以言激之,以志邀之,以不拘之态而趋立相位,可见管仲抱负之宏伟与处世之光明磊落。
春秋第一流大政治家之作为,自属不同凡响,非世俗阿谀苟容以取悦者所可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