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冷凝器_散热器_风扇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方法_王铁_上官文泷_刘晓昂_上官文斌

合集下载

汽车冷凝器-散热器-风扇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方法

汽车冷凝器-散热器-风扇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方法

2 .S c h o o l o fMe c h a n i c a l a n d A u t o mo t i v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o u t h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T e c h n o l o g y ,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6 4 1
日 J吾 I
调整风扇转速和控制动不平衡 量的解决方案 ; 文献 [ 2 ] 中采用 T a g u c h i 法 辨 识 各 种 因 素对 C R F M 振 动
关键 词 : 汽车 ; 冷 凝器 - 散 热器 一 风扇 ; 悬置 系统 ; 设计 方 法
De s i g n Me t h o d s o f t h e Mo u n t i n g S y s t e m f o r C o n d e n s e r — r a d i a t o r . f a n Mo d u l e i n a Ve h i c l e
p r o p o s e d c a n we l l me e t t h e d e s i g n r e q ui r e me n t s o f CRFM mo u n t i ng s y s t e m. Ke ywo r d s:v e hi c l e s;c o nde ns e r - r a di a t or - f a n mod ul e;m o u nt i ng s y s t e m ;de s i g n me t ho d




2 0 1 5年 ( 第3 7卷 ) 第 2期
Au t o mo t i v e En gi n e e r i ng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王国锋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王国锋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参照GMW14116标准,有28种工况。下表即某款车型的工况计算情况,包括动力总成质心承载、 动力总成质心位移、三个悬置在三个方向上的受力情况。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五、悬置系统匹配
匹配用车辆技术状况(OTS工程样车) 1、 汽车各总成、部件、附件及所属装置(包括随车工具与备胎)必须按规定装备齐全; 2、汽车制动、操纵等各系统必须按该车技术条件规定调整到位,确保车辆安全; 3、试验车辆如是新车,应完成2000 km 的磨合。 4、轮胎花纹高度不小于3 mm;气压应符合该车技术条件规定,误差不超过±10%; 5、整车姿态和四轮定位必须按该车技术条件规定调整到位; 测点:悬置输入和输出端、方向盘、座椅导轨、地板、换挡杆等 悬置系统匹配的评价和认可标准: 1、主观评价:人体的舒适度。通常由N&V技术人员、车型市场营销人员和非N&V专业的 驾驶人员组成;其中N&V技术主管负责进行主管评价;主要是针对主驾驶周边可视听、 接触的部位进行人体舒适度和疲惫程度进行振动和噪声的主观感受描述。 2、客观数据:典型测点数据的对比。对于悬置系统采用悬置的隔振率进行评价,一般要 求悬置的隔振率大于等于20DB。 3、标杆/竞争车型的数据和主观评价的对比
悬置系统设计规范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目录
一、悬置系统的定义及主要作用
二、悬置系统的设计指标 三、悬置系统的设计流程
四、悬置系统的工况计算
五、悬置系统匹配所需样车及匹配方法 六、悬置系统的DVP要求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一、悬置系统的定义及主要作用
悬置的定义:装配在动力总成与车身(架)之间起支撑连接作用并使二者间的力的传 递产生衰减的弹性减振元件。 常见的橡胶悬置有以下几种: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位移控制设计计算方法_上官文斌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位移控制设计计算方法_上官文斌

2006年(第28卷)第8期汽 车 工 程A uto m otive Eng i neer i ng2006(V o.l 28)N o .82006165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位移控制设计计算方法**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04300111)和宁波拓普集团2005年度研发基金资助。

原稿收到日期为2005年9月15日,修改稿收到日期为2005年11月4日。

上官文斌1,3,徐 驰1,黄振磊1,李 岐2,李 涛2(11宁波拓普减震系统有限公司,宁波 315800; 21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 201201;31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广州 510641)[摘要] 论述了动力总成位移控制设计的一般原理。

以一轿车动力总成4点悬置系统为例,针对汽车的一特殊行驶工况,对动力总成的质心位移、悬置位移和支承点反力进行了计算。

文中论述的动力总成位移控制的设计思想和计算方法对汽车动力总成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力位移非线性关系,位移控制D esi gn ofM oti on Control f or A uto m oti ve Po w ertrai n M ounti ng Syste m sShangguan W enbin 1,3,X u Chi 1,Huang Zhenlei 1,L iQ i 2&Li Tao211N i ngbo Tuopu Vibra tion Isol a tion C o .L t d.,N i ng bo 315800; 21P an Asi a T ec hn i ca lAu t omotive Cen t er Co.,L t d.,S hangha i 201201;31C olle ge of Au to m oti ve Eng i n ee ring,Sou t h Ch i na Universit y of Tec hn ology,Guang zhou 510641[Abstrac t ] The general pri n ciple for the desi g n o fm otion contro l for auto m otive po w ertrain m ounti n g syste m is presented .A i m i n g at a spec ific driving m ode of a car engine w ith a 4-po i n tsm oun,t the disp lace m ents of cen terof grav ity of po w ertrai n and the d isp lace m ents and reaction forces at mounting points are calcu lated .K eyw ords :Auto m otive pow er t rai n m ounting syste m,N onlinear relation bet w een force and displace -m ent ,M otion control1 前言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控制设计中,以下2点为基本设计内容。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分析及优化设计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分析及优化设计
关键词: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模态分析 隔振分析 优化
Vibration Isolation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Design of Automobile Power-train Suspension System
Liu Zhicong,Yue Fengli,Wang Kaiyan
Key words: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modal analysis, vibration isolation analysis, optimization
1 引言
汽车 的 振 动 对 汽 车 NVH 性 能 影 响 很 大,汽车在路面正常行驶时有内部因素和 外部因素两种因素对汽车振动造成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是因为道路不平而引起汽车 行驶时产生颠簸 [1]。内部因素主要是曲柄 连杆机构往复惯性力引起的。汽车动力总 成悬置系统主要是由发动机变速器及各个 悬置原件组成 [2]。所以合理的布置悬置系 统的各项参数对于提升整车的 NVH 性能 尤为重要 [3]。由于悬置系统结构复杂,现 将各个悬置系统进行简化,分析单自由度 系统振动模型隔振理论 [4]。
AUTOMOBILE DESIGN | 汽车设计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分析及优化设计
刘智聪 岳峰丽 王楷焱 沈阳理工大学 汽车与交通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159
摘 要:随 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及车辆设计水平的不断进步,汽车的性能也不断完善,在汽车的整体布置中悬置 系统的合理化设计对汽车噪声及汽车振动的影响显得十分重要。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对动力总成 悬置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利用 Adams/View 模块进行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简化及建模,并进 行静态分析得出悬置系统模态解耦率及系统固有频率。对悬置系统布置位置和刚度进行调整,对系统 解耦率及悬置传递力的大小进行优化,对优化前后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最终优化后悬置系统的隔振性 能有了大幅提升。

基于CFD的某商用车发动机舱的改进设计

基于CFD的某商用车发动机舱的改进设计

基于CFD的某商用车发动机舱的改进设计王露阳;王良模;邹小俊;谢桃新;张汤赟【摘要】为解决某商用车在夏季高温怠速工况下冷凝器温度偏高以及发动机舱整体热环境较差的问题,在有限元软件中,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和多重参考坐标系法简化换热器和风扇,建立了可用于热分析的CFD模型.运用CFD分析软件对发动机舱内流场与温度场的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考虑了热对流、热辐射对发动机舱热环境的影响,根据流场与温度场的仿真结果,确定机舱中热回流的位置以及形成发动机舱内的高温热害的原因,结合整个发动机舱的布局和考虑开发成本,提出了在冷凝器侧边增加阻流板以及冷凝器下端增加导流板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方案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增加阻流板和导流板的改进方案可以有效减轻热回流现象,明显改善了发动机的散热环境.【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9)005【总页数】6页(P517-522)【关键词】发动机舱;计算流体动力学;流场;温度场;改进设计【作者】王露阳;王良模;邹小俊;谢桃新;张汤赟【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4;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28;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28;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64汽车发动机舱内布置有进排气系统、传动系统、冷却系统、复杂的管路线束和发动机等高温热源.舱内复杂的元件布置导致了发动机舱散热困难.发动机舱内温度过高会加剧发动机的磨损,严重时还会引起自燃.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汽车动力性、舒适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发动机舱内的元件布置也越来越紧凑[1],这给发动机舱的散热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发动机舱的散热问题在新车型开发过程中越来越被关注.文献[2]通过试验方法测量了不同风扇转速下发动机舱内各个冷却部件的对流换热情况和辐射的通量,研究了发动机舱的散热情况.文献[3]运用CFD方法通过耦合发动机冷却回路和空调回路研究了发动机舱整体传热过程和散热情况.国内的研究者主要通过内外流耦合的方法得到发动机舱内的流场与温度场分布.文献[4-5]分别对忽略辐射与考虑辐射2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 文献[6]通过三维与一维联合仿真的方法对后置式发动机舱散热问题进行了研究.笔者针对某商用车的原型车在怠速工况下暴露出的发动机舱温度偏高的问题,运用STAR-CCM+软件进行三维仿真,得到怠速工况下的流场与温度场分布情况,分析发动机舱内是否存在热回流、滞留现象以及高温热损害区域,找出产生热回流和高温区域的原因.根据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方案,为样车的发动机舱布置提供参考依据.1 模型建立与数值计算1.1 换热器模型散热器、冷凝器、中冷器的内部都是复杂细密的翅片结构,要真实地捕捉其内部流动需要很小的网格尺寸,这将大大降低计算效率,也不符合工程应用的实际情况.热交换器在计算时只是用来模拟空气流过内部被加热的过程,而对于冷凝器和散热器则忽略内部冷却液流动及温度下降对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只考虑单一流体(空气)对流场与温度场的影响.3种换热器本身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冷却空气流过内部时会有一定的速度衰减和压力损失,从它们对速度场的影响的角度简化为具有一定阻尼和厚度的多孔介质薄膜;从它对温度场影响的角度将热交换器简单地看作是单一流体换热器,赋予一定的散热量.多孔介质模型的压降损失遵循Darcy定律[7]:=-(δi|v|+δj)va,(1)式中:Δp为压降;ΔL为多孔介质薄膜厚度;δi惯性阻尼系数;δj为黏性阻尼系数;va为空气流速.由散热器、冷凝器、中冷器气侧的台架试验数据,通过多项式拟合得到三者在流动方向上的δi和δj这2个系数来表征空气通过多孔介质模型的压力损失与阻尼作用.冷却模块气侧的流速与压降的关系如图1所示.图1 冷却部件迎面流速与压降的关系1.2 风扇模型计算流体力学中模拟风扇旋转效应的方法主要有3种,即旋转参考坐标系法(moving reference frame,MRF)、滑移网格法(rigid body)和风扇动量源法(fan momentum source).文中采用MRF法来模拟冷却风扇的旋转效应,MRF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旋转区域单独分割开来设定局部坐标系,计算时网格并非真实运动而是通过旋转局部坐标系产生离心力和哥氏作用力从而达到风扇旋转的效果.在MRF模型中旋转坐标系与绝对坐标系之间的速度关系[5]为v=vr+ω×s,(2)式中:v为绝对速度矢量;vr为相对速度矢量;ω为旋转角速度矢量;s为相对矢量位置. 在保证工程计算精度的条件下,MRF法与其他2种方法相比具有简单、高效的优势.不同工况下只需设定参考坐标系的旋转角速度和方向就可以模拟风扇不同转速下的旋转效应.1.3 网格划分研究的重点是发动机舱内的空气流动与温度分布情况,因此,取车头部分为计算模型.机舱内的零件布置非常复杂,须对舱内部件做适当简化[8],忽略直径较小的管线,去除不重要的特征.简化后的机舱模型包括发动机及其附件、变速器、冷凝器、中冷器、散热器、风扇、蓄电池、进气系统、进气格栅、保险杠和轮胎等.由于采用了发动机舱内外流耦合计算的方法,为真实地模拟汽车在实际道路上行驶时机舱内的流动情况,需要添加外部计算域来模拟实际的外部环境.计算域采用规则的长方体,车前取4倍车长,车后取8倍车长,宽取5倍车宽,高取4倍车高.考虑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同时为了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对流动的重点区域,如进气格栅、冷却模块等部位进行局部加密,近壁面区域采用细密的网格以适用壁面函数来描述近壁面的流动情况,故在近壁面生成3层共3 mm的边界层网格,对其他区域则采用较大的网格尺寸.在空间区域生成trimmed六面体非结构化网格,体网格数量约1 100万个,发动机舱部分体网格如图2所示.图2 发动机舱部分体网格模型1.4 边界条件设定边界条件设定关系到整个流场能否收敛,是CFD分析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发动机舱内的热流场主要由空气流动以及与发动机舱内的热源进行对流换热产生,因此计算中主要运用了流动边界和热边界2种边界条件,这2种边界条件包括流动变量和热变量在边界处的值.1.4.1 流动边界条件计算中主要采用速度入口、压力出口和壁面3种流动边界条件,分别用于定义计算域的入口、出口和速度为0的边界[9].计算域的速度进口描述发动机前端来流方向上的空气流动,流动的速度设定为每个工况下对应的车速.由于流量守恒,因此将计算域的出口设置为压力出口,其值为相对于大气压的静压值.地面设置为无滑移壁面边界条件,以模拟气流与地面的摩擦作用,其他车身表面采用壁面边界条件.1.4.2 热边界条件发动机舱内热环境相对复杂,主要采用体积热源、温度壁面和热对流3种换热边界.计算中将前端冷却模块的3种换热器简化为具有一定阻尼的体积热源,赋予其一定的散热量.另外,发动机在工作时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热量是形成机舱内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原因,这些热源的温度辐射也必须重点考虑.发动机、变速器等发热体采用温度壁面的边界条件,试验中实际测得的发动机及变速器不同区域的温度值作为边界输入.1.5 数值计算该车的日常行驶车速都在100 km·h-1以下,空气流进发动机舱后经过各部件的阻碍作用,其流速远远小于声音的传播速度,空气在流动过程中密度几乎不变,所以在计算时可以把空气当作不可压缩流体处理[10].由于机舱内结构复杂,部件众多,空气在流动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涡流,根据工程经验选用标准的k-ε方程湍流模型,流场计算采用分离式的压力修正法进行迭代计算.另外,发动机、涡轮增压器等发热部件的热辐射也是形成机舱热环境的重要原因,根据文献[4]的结论,忽略辐射作用会过高预测前端热空气的温度,所以在进行温度场计算时考虑这些高温热源的辐射作用.2 怠速工况下发动机舱的分析在怠速工况下,外界的空气流速接近于0,周围的环境温度设定为40 ℃,因此该工况条件下发动机舱内的空气流动主要由散热器后方的曲轴风扇旋转产生的抽吸作用而引发,机舱内大部分区域的流场速度较低,此时应重点分析该工况下是否存在热滞留和热回流现象.为了更加直观分析发动机舱内速度场和温度场分布情况,选取汽车纵向对称截面y=0 m和分别经过冷却模块、动力总成中部的z=0.3 m这2个截面进行分析.怠速工况时,y=0 m截面上的速度矢量和温度分布云图如图3所示,外界冷却空气在风扇的抽吸作用下主要经过前端中部的2个进气格栅进入机舱内,上部分气流经中冷器、散热器整流后再经过冷却风扇的加速作用将加热后的热空气吹向发动机上半部分,在风扇与发动机之间的区域形成了较强的涡流,造成了该区域热量集中的现象,温度相比其他区域也高一点;由于从风扇出口吹出去的气流主要沿着发动机前侧壁面向下运动,而流向发动机顶部的气流量较小,造成发动机顶端与发动机盖下方区域的空气在此处滞留,发动机的高温辐射对滞留的气流持续加热,因而这部分区域温度也较高.图3 怠速工况时,y=0 m截面上的速度矢量和温度分布云图中下部分的气流则经过冷凝器、散热器冷却风扇,将热空气吹向发动机缸体部分,该部分热气流在经过发动机缸体壁面的撞击后沿着壁面向下流动,热气流比较密集,表现为局部的热量堆积.此外,在散热器出风口与风扇护风罩下部区域之间也存在涡流现象,造成了冷凝器下端出现了高温热害,最高温度达到了120 ℃左右,严重影响了冷凝器的散热性能,这与原型车在怠速工况下暴露出来的问题相符合.热空气的回流加上散热器的热辐射是造成冷凝器下端高温出现的主要原因.风扇中间区域由于该部分气流流速明显高于周围气流的流速,这部分气流带走了大部分前端冷却模块散发的热量,相应地,该部分的温度也高一些.从图3b可以看出,y=0 m对称截面的温度分布云图显示前保险杠内的温度明显高于其周围环境温度,说明在前保险杠内这块区域出现了热量聚集的现象.怠速工况时,z=0.3 m截面上的速度矢量和温度分布云图如图4所示.从图4a可以看出:冷却空气经过风扇之后向发动机左右两侧的扩散呈不对称分布,发动机右侧的气流速度高于左侧区域的气流速度,因此左侧区域的温度也低于右侧区域的温度;经过风扇加速后的热气流被吹向发动机前侧壁面,部分气流受到发动机壁面撞击后又回流到前端冷却模块的左侧造成了二次加热,因此冷却模块左侧区域的温度要明显高于右侧区域,并在冷凝器的左端形成了高温热害.图4 怠速工况时,z=0.3 m截面上的速度矢量和温度分布云图3 改进方案及方案验证3.1 改进方案怠速工况下发动机舱冷却模块周围存在严重的涡流、回流以及高温辐射现象,机舱整体环境温度偏高.为改善发动机前端冷却模块的散热效果,对原型车发动机舱的结构进行如下改进: ① 在冷凝器和散热器下端增加导流板,提高下方进风面的进气量同时减少冷凝器下方的热空气回流; ② 散热器左侧增加阻流板,防止被发动机壁面撞击的气流回流到散热器和冷凝器左侧.按照相同的参数设置计算条件,重新计算分析结构改动对冷却模块散热产生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单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对改善散热效果比较有限.综合考虑成本和发动机舱内的空间布局等条件,采取2种方法相结合的改进方案:在散热器和冷凝器左右两侧增加阻流板,同时在冷凝器下部增加导流板.导流板的作用一方面阻挡从冷凝器下端回流到前方的热空气,另一方面用来增加冷凝器和散热器的进气量,改善其散热效果.3.2 改进方案验证改进设计与原设计方案对比如图5所示.由于其他工况下机舱整体热环境较好,故以下的方案验证只针对问题较为严重的怠速工况,通过分析改进结构后的舱内流场与温度场的分布来验证改进方案对怠速工况下机舱散热性能的影响,得到的速度与温度分布分别如图6,7所示.图5 方案对比图6 改进方案,怠速工况时,y=0 m截面上的速度矢量和温度分布云图图7 改进方案,怠速工况时,z=0.3 m截面上的速度矢量和温度分布云图从图6,7可以看出: 在冷却模块下端增加导流板以及侧边增加阻流板以后,有效阻止了被加热的空气再次回流到冷却模块的下方和侧边,消除了冷凝器左端的高温热害现象.对比分析图3,4,6,7的温度云图可以发现,冷却模块的高温区域的面积明显缩小,温度下降也比较明显,说明导流板的作用很明显.从冷却模块的进出气面的温度及进气流量的角度分析可知,增加阻流板与导流板对改善冷凝器和散热器的散热特性效果十分明显.怠速工况下2种方案的散热特性比较如表1所示,冷凝器的进出气面温度分别下降了14.1,16.2 ℃,下降幅度分别为20.9%,17.1%.散热器的进出气面温度则分别下降了12.1,13.0 ℃,下降幅度分别为14.5%,13.8%.改进结构在减少热空气回流到冷却模块前端的同时增加了外界冷却空气进入冷却模块的流量.怠速工况下2种方案进气流量比较如表2所示,与原型车相比,增加阻流板和导流板后冷凝器、中冷器以及散热器的进气量分别增加了8.7%,9.1%,10.4%.进气量增加意味着冷却空气可以带走更多的热量,所以冷却模块的散热功率也会相应增加,可以有效改善冷却模块的散热性能以及机舱整体散热环境.表1 怠速工况下2种方案的散热特性比较方案冷凝器中冷器散热器入口平均温度/℃出口平均温度/℃入口平均温度/℃出口平均温度/℃入口平均温度/℃出口平均温度/℃原型车67.295.045.882.983.194.2改进型53.178.842.075.671.081.2降幅/%20.917.18.38.814.513.8表2 怠速工况下2种方案进气流量比较方案冷凝器入口进气流量/(kg·s-1)中冷器入口进气流量/(kg·s-1)散热器入口进气流量/(kg·s-1)原型车0.230.110.48改进型0.250.120.53增幅/%8.79.110.44 结论怠速工况下机舱内的空气流动主要由风扇的抽吸作用而引发,此时热空气回流并对冷却模块进行循环加热是造成该工况下发动舱温度偏高的主要原因;在冷却模块侧边增加阻流板可以有效阻断热空气从发动机壁面回流到冷却模块左端,避免了热空气对其循环加热,从而解决了发动机舱温度偏高的问题;冷却模块下端的导流板一方面起到了阻断从保险杠下部回流到冷凝器前端的热空气,另一方面起到了增加冷凝器与散热器进气量的作用,改善了两者的散热性能.参考文献(References)【相关文献】[ 1 ] 袁侠义, 谷正气, 杨易,等. 汽车发动机舱散热的数值仿真分析[J]. 汽车工程, 2009, 31(9):843-847.YUAN X Y, GU Z Q, YANG Y,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vehicle underhood cooling[J]. Automotive Engineering, 2009,31(9):843-847.(in Chinese)[ 2 ] KHALED M, MANGI F, HAGE H E, et al. Fan air flow analysis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f vehicle underhood cooling system:towards a new control approach for fuel consumption reduction[J]. Applied Energy, 2012, 91(1):439-450.[ 3 ] LU P, GAO Q, WANG Y. The simulation methods based on 1D/3D collaborative computing for the vehicle integrated thermal management[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6, 104:42-53.[ 4 ] 肖国权, 杨志刚. 轿车发动机舱内流动与散热特性数值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0, 34(6):1133-1137.XIAO G Q,YANG Z G. Simulation on vehicle underhoo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J].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ransport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 2010,34(6):1133-1137. (in Chinese)[ 5 ] 胡文成, 王良模, 邹小俊,等. 卡车发动机舱内流动和散热特性数值分析[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4(4):168-171.HU W C, WANG L M, ZOU X J,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n truck underhood internal flow and thermal dissipation and design improvement[J].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 2014(4):168-171. (in Chinese)[ 6 ] 任承钦, 蔡德宏, 刘敬平,等. 汽车发动机舱散热性能实验及数值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9(4):37-41.REN C Q, CAI D H, LIU J P,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the cooling performance of automobile engine cabin[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2, 39(4):37-41. (in Chinese)[ 7 ] NIMTAN R, DOOST A K, MADANI N. Simulation of air flow under the hood of a passenger car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J].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Engineering & Technology, 2013, 6(24):4583-4594.[ 8 ] OU J J, LI L F, CUI T, et al. Application of field sy-nergy principle to analysis of flow field in underhood of LPG bus[J]. Computers & Fluids, 2014, 103:186-192.[ 9 ] 姚仁太, 郭栋鹏.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与STAR-CD工程应用[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5.[10] WANG G, GAO Q, ZHANG T, et al. A simulation approach of under-hood thermal management[J].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 2016, 100:43-52.。

【CN109606067A】顶置冷凝器的车用空调【专利】

【CN109606067A】顶置冷凝器的车用空调【专利】
8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置冷凝器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支架和所述车 体顶部可拆卸连接。
2
CN 1096060器的车用空调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置冷凝器的车用空调。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的,为了防止冷凝器部件挡设在中冷器和压缩机之间,冷凝器部件影响中冷 器对压缩机进行散热 ,通常将冷凝器部件通过额外的壳体安装在车体顶部 ,但由 于冷凝器 部件的整体重量较重,对车体顶部的承载负荷有所要求,并且,由于一个冷凝器壳体只适用 于一个冷凝器的安装,通用性较差,不易满足车顶安装的技术要求。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冷凝器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部件还包括和 所述冷凝器连接的冷凝器支架,所述冷凝器通过所述冷凝器支架和所述车体顶部连接。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冷凝器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还设有冷凝器 连接件,所述冷凝器连接件上开设有固定孔。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冷凝器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部件还包括罩 设在所述冷凝器外的冷凝器外罩,所述冷凝器外罩的周侧开设有至少一个和外界空气连通 的进气口。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顶置冷凝器的车用空调中冷凝器部件和车体的配合关系
3
CN 109606067 A
说 明 书
2/5 页
示意图 ;
[0014] 图2为图1所示冷凝器部件的爆炸图;
[0015] 图3为图1所示冷凝器部件(省略冷凝器外罩)和车体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0016] 图4为一实施方式中冷凝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置冷凝器的车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外罩上开设有 与所述引风结构相匹配的通孔。

汽车空调冷凝器散热设计改进

汽车空调冷凝器散热设计改进

汽车空调冷凝器散热设计改进
彭田生;秦刚
【期刊名称】《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为了提高汽车空调性能,文章对汽车空调冷凝器散热进行设计改进,对改进方案进行环境模拟验证,确认改进效果,为改进措施的量产实施做前期论证。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彭田生;秦刚
【作者单位】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广西柳州545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851
【相关文献】
1.汽车空调冷凝器散热不良故障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J], 龚文资
2.基于流致振动考虑的蒸汽冷凝器的设计改进 [J], 杨星;张振华;谭鹏程
3.汽车空调冷凝器散热设计改进 [J], 彭田生;秦刚
4.汽车空调冷凝器散热不良故障的诊断及解决方法 [J], 龚文资
5.汽车空调冷凝器散热边界需求分析 [J], 王镇锐;何锋;王巧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开发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开发

10.16638/ki.1671-7988.2017.10.014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设计开发刘通,卢頔,刘立国,王丹(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辽宁沈阳110141)摘要:动力总成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激励以及路面激励是汽车振动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与解耦计算的关系十分紧密。

文章以某车型为研究对象,根据坐标系变换关系,推导出不同坐标系变换矩阵;通过建立ADAMS仿真模型,对悬置系统模态及解耦率进行了分析及优化。

仿真分析表明:经过刚度匹配,降低了支撑处动态支反力幅值;最后,通过实车测试,再次论证了解耦设计使整车性能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激励;坐标变换;解耦;支反力中图法分类号:U4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 (2017)10-38-04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Liu Tong, Lu Di, Liu Liguo, Wang Dan( Brilliance Auto R & D Center (BARC), Liaoning Shenyang 110141 )Abstract: Road excitation and engine excitation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Automobile vibration. Especially closely related to decoupling. Based on a ca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matrix is derived according to the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A simulation model of ADAM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decoupling rate and modal of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is analyzed. Simu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dynamic force is reduced through matching stiffness. Finally, by means of the car tes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ehicle performance is improved through decoupling design. Keywords: excitation;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Decoupling; reaction forceCLC NO.: U462.3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 (2017)10-38-04前言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乘坐舒适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控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控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控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上官文斌;黄天平;徐驰;顾彦
【期刊名称】《振动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7(020)006
【摘要】建立了含有液阻悬置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控制分析模型,当动力总成在路面激励和绕曲轴扭转方向激励下,给出了动力总成质心位移和悬置支承点动反力频响特性的计算公式;计算了一轿车动力总成质心位移和悬置支承点动反力的幅频响应,由此阐述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液阻悬置滞后角峰值频率和滞后角峰值大小设计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设计的液阻悬置的动态特性,可以有效地控制动力总成在垂直方向的振动和绕曲轴方向扭转振动,减小悬置支承点动反力的幅值,从而减小车身的振动和降低车内噪声.
【总页数】7页(P577-583)
【作者】上官文斌;黄天平;徐驰;顾彦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1;宁波拓普声学振动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800;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1;宁波拓普声学振动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800;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201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13;U464
【相关文献】
1.液阻悬置动特性建模及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控制优化 [J], 万里翔;吴杰;上官文斌
2.汽车动力总成悬置动态特性及悬置系统振动控制设计 [J], 蒋开洪;徐驰;上官文斌
3.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位移控制设计计算方法 [J], 上官文斌;徐驰;黄振磊;李岐;李涛
4.某混合动力客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计算 [J], 霍新强;沈海燕
5.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解耦计算方法研究 [J], 李志强;陈树勋;韦齐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氢燃料电池汽车用冷凝器和散热器结构总成[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氢燃料电池汽车用冷凝器和散热器结构总成[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氢燃料电池汽车用冷凝器和散热器结构总成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黄力维,王君,薛婷婷
申请号:CN201820892696.7
申请日:20180611
公开号:CN208530283U
公开日:
2019022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氢燃料电池汽车用冷凝器和散热器结构总成,包括外框,所述外框的一侧安装有固定块,另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块之间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一侧安装有挡板,所述固定板远离固定块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电机,且固定架远离固定板的一端安装有散热框,本实用新型设置了夹板、固定基板、调节杆、转板和弹簧,当使用者需要固定总成时,将调节杆绕着固定基板转动至合适的角度,转板转动完毕后,两个夹板在两个弹簧的作用力下移动回原位,从而将固定物夹紧,让总成可以依据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调整固定,提高使用者的固定效率。

申请人:南京晶能新能源智能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2111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滨江经济开发区盛安大道73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合肥律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白凯园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车用散热器总成悬置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车用散热器总成悬置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车用散热器总成悬置装置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黎会军,潘崇刚,赵永辉,胡金龙,杨建伟,王亚非,夏庆洲,马扩,李明亮,昝哈妮,魏鹂,易云
申请号:CN201921422603.5
申请日:20190829
公开号:CN210733822U
公开日:
20200612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用散热器总成悬置装置,包括散热器、中冷器及护风圈;散热器的前后侧面各通过至少两个支架固定在车架纵梁上,中冷器的左侧面通过至少两个支撑支架固定在车架纵梁上;散热器前侧面的所有支架与散热器后侧面的所有支架呈一一对称布置,所有支撑支架呈均匀布置。

散热器的前后侧面各通过至少两个支架固定在车架纵梁上,中冷器的左侧面通过至少两个支撑支架固定在车架纵梁上,至少四个点构成一个安装面,使散热器总成与车架纵梁固定方式为面接触,在极限恶劣工况下,散热器总成的固定更牢固,不会发生过大的跳动和形变;结构合理,成本低廉,解决了由于散热器总成固定不稳固导致发动机风扇与散热器护风圈干涉的问题。

申请人: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430057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珠山湖大道399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优化设计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优化设计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优化设计
赵艳青;刘本元;上官文斌
【期刊名称】《汽车科技》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是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安全件和功能件,它的结构强度影响汽车的安全性,其一阶固有频率对车内噪声有较大的影响.以某轿车动力总
成悬置支架为分析对象,阐述了对悬置支架优化设计时,设计空间与非设计空间确定、拓扑优化与形状优化的过程等.优化结构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建立的悬置支
架优化设计方法对悬置支架的设计计算分析是有效的.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赵艳青;刘本元;上官文斌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广州,510640;宁波拓减震系统有限公司,宁波,315800;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广州,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326
【相关文献】
1.关于某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优化设计 [J], 杨武森;杨玉玲;宋树森
2.景逸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优化设计 [J], 唐因放
3.关于某动力总成悬置支架的优化设计 [J], 杨武森;杨玉玲;宋树森
4.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轻量化设计 [J], 苏亚辉; 刘向阳; 汪世伟; 王勇; 程勋;
史文龙; 苗一楠
5.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支架轻量化探讨 [J], 孙士杰;张向阳;王林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冷却风扇布置方案对前舱散热效果的探讨

冷却风扇布置方案对前舱散热效果的探讨

冷却风扇布置方案对前舱散热效果的探讨发布时间:2022-08-02T03:02:01.603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3月6期作者:康宏1、唐海国1、谭文铮2[导读] 利用CFD方法研究了冷却风扇两种布置方案对机舱散热的影响。

康宏1、唐海国1、谭文铮2(1.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湖南湖大艾盛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西柳州 545007)摘要:利用CFD方法研究了冷却风扇两种布置方案对机舱散热的影响。

仿真结果表明两种布置方案对散热器进风量影响相差3%,中置方案中散热模块热回流率减少13%。

试验结果显示冷却水温降低2℃。

得益于风扇中置方案三元催化器等周边流场流速提升,周边零件和气流温度降低5℃-7℃,总体而言,风扇中置方案有利于机舱整体散热。

关键字:前舱散热、计算流体力学、冷却风扇0引言在汽车行业中,前舱散热一直是一个研究的重点,在狭小的发动机舱内布置了发动机、排气管、散热器等众多零部件,各个零件相互影响导致舱内流场情况错综复杂。

在整车开发过程中,如果在设计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前舱的布置对机舱内流的影响,一方面可能造成前舱高温热源周边流场流速过低,导致其散热困难。

另一方面可能造成舱内高温气流产生严重回流,形成机舱内的气体被循环加热,造成机舱整体或者局部温度过高等问题,影响车辆的正常使用性能,严重的可能会引起车辆的自燃。

后期问题的解决也可能会引起机舱空间布置的重新更改,造成设计周期的延长和开发成本的巨大浪费。

目前国内汽车厂商进行前舱散热研究主要有热管理试验和进行CFD热仿真分析。

热管理试验需要实车进行,在整车开发中介入的时间较晚,且试验周期长,费用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用CFD仿真技术参与整车开发越来越受到汽车开发厂商的重视。

CFD热仿真技术在整车开发的前期介入,通过仿真计算,舱内流场仿真结果再现,可以对汽车舱内布置的优劣进行预测,仿真周期短,费用低。

胡文成等[1] 利用CFD方法研究风扇不同布置位置对发动机舱散热影响,指出风扇与发动机本体之间存在一个最佳距离,使的发动机舱散热最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bstrac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the mounting system of a condenserradiatorfan module ( CRFM) in a car are expounded an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e for the root mean square of dynamic reaction forces in each mounting point of CRFM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the unbalance force in cooling fan are derived. The design technique for the displacement control of CRFM mounts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powertrain mounting system. Finally a calculation example is given with a result showing that CRFM mounting system designed with the method proposed can well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of CRFM mounting system. Keywords: vehicles; condenserradiatorfan module; mounting system; design method 调整风扇转速和控制动不平衡量的解决方案; 文献 [ 2] 中采用 Taguchi 法辨识各种因素对 CRFM 振动 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风扇不平衡量对 CRFM 垂向 振动的影响最大, 而风扇组件间的不良配合是导致 CRFM 轴向振动的主要原因; 文献[ 3] 中研究了发动 机怠速、 开空调时 CRFM 对转向盘振动的影响。 本文中首先论述了 CRFM 悬置系统的设计要 求。将 CRFM 简化为一个刚体, 各个悬置简化为在 其 3 个弹性主轴方向具有刚度和阻尼的弹性元件, 建立了 6 自由度 CRFM 悬置系统的数学模型, 推导 CRFM 悬置系统中各悬 了在风扇不平衡力激励下, 置支承点动反力均方根值频响特性的计算公式 。 基
[10 ]
重合, 以免引起共振; 二是将 CRFM 悬置系统设计成 一个动力吸振器, 以吸收怠速时发动机的振动, 或非 簧载质量的 Hop / Tramp 振动, 因此 CRFM 刚体模态 ( 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接近于 或等于 ) 发动机的怠速 激振频率或非簧载质量的 Hop / Tramp 频率。 图 1 为某 CRFM 悬置系统的各支撑点动反力的 均方根限值, 源于国外某汽车厂的设计要求。 图中, f1 是非簧载质量的 Hop / Tramp 频率, f3 是转向盘的 固有频率; f2 和 f4 分别是主、 辅冷却风扇在各自转速 下的激振频率; f r 为各悬置支承处动反力均方根值 的限值曲线。 由 图 可 见, 曲 线 f r 的 峰 值 定 在 25 ~ 28Hz 间( 对应 4 缸发动机怠速工况下 2 阶激振频率 的范围) , 说明在该车型的 CRFM 悬置系统设计时, 将 CRFM 作为一个动力吸振器, 以吸收发动机的怠 速振动。图 1 中对各悬置支撑点动反力均方根值的 设计要求, 间接确定了各个悬置动刚度的限值 。
[4 ]
{ } { }
EF f = EF m UF r u UF

( 3)

式中: r u 为风扇不平衡力作用点位置矢量 r u 的斜对 8] 。r u = x u i + 称矩阵( 3 × 3 ) , 其定义可参考文献[ y u 和 z u 为力作用点 O u 在总成质 yu j + zu k , 其中 x u 、 心坐标系 G c - XYZ 下的坐标。 悬置 i 作用于 CRFM 质心处的反力 RF i ( reaction force, RF) 与反力矩 RM i ( reaction moment, RM) , 其计算公式为
( 8)
由式( 7 ) 可知 CRFM 质心位移频响特性的计算 公式为 X( f) = ( - ω2 M + K)
-1
EF( f)
(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求得总成位移频响特性后, 悬置 i 在 G c - XYZ 动 坐标系下动反力的频响特性可通过式 ( 4 ) 求得, 反力均方根值为 RF rmsi = ( RF xi 槡
T X = ( x, y, z, 的位移用向量 X 表示, θx , θy , θz ) , 其中 x、
Y、 Z、 y、 z 分别为 CRFM 的质心沿 X、 轴的平动位移, 而 Y、 Z 轴的角位移。 θy 、 θz 则是绕 X、 θx 、
图1 每一个悬置动反力的均方根限值
风扇不平衡力作用点为 O u , 该激振力等效为总 成质心坐标系 G c - XYZ 下的力向量 UF ( unbalance force) , UF = ( UF X , UF Y , UF Z ) T 。 在悬置点 i 处建立 v i 和 w i 为悬置 i 的 局部坐标系 O mi - u i v i w i , 其中 u i 、 3 个弹性主轴方向。
2.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广州 510641 )
[ 摘要] 论述了汽车冷凝器 - 散热器 - 风扇总成( CRFM) 悬置系统的设计要求。推导出在风扇旋转不平衡激 CRFM 悬置系统中各悬置支承点动反力均方根值的计算公式 。基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位移控制的设计方法, 励下, 阐述了 CRFM 的位移控制的设计方法 。最后给出了一计算实例, 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设计的 CRFM 悬置系统, 可较 好地满足 CRFM 悬置系统的设计要求 。
1. 2
CRFM 的运动控制要求
汽车在不同的工况下行驶时, 作用在 CRFM 质 心处的载荷是不一样的。 为了限制 CRFM 的运动,
2015 ( Vol. 37 ) No. 2
王铁, 等: 汽车冷凝器 - 散热器 - 风扇总成悬置系统的设计方法
· 157 ·
CRFM 的运动方程为
· ·
式中: K 为悬置系统的总刚度矩阵, 其计算公式为 ( 1) - Ai ki AT Ai ki AT i i ri ∑ ∑ i =1 i =1 K = n ~ n ~ ~ T T T T - ∑ r i Ai ki Ai ∑ r i Ai ki Ai r i
1 . School of Vehicle and Traffic,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59 ; 2 .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
~ i =1 i =1 n n
MX = RFM + EF
式中: M 为质量矩阵, 包含 CRFM 的质量、 转动惯量 和惯性积; RFM 为 n 个悬置点作用在 CRFM 质心处 EF ) 为由于风扇的不平 的合力; EF ( external force, [5 ] 衡引起, 作用在总成质心处的力和力矩 。 在旋转过程中 冷却风扇由于偏心质量的存在, , CRFM 会产生一离心力 使 受迫振动。 由于风扇绕 电机轴线方向旋转 ( 该轴线方向与 CRFM 质心坐标 系的 X 方向平行 ) , 因此仅在 Y 方向和 Z 方向上有 离心力的分量。 作用在 CRFM 上点 O u 处的激振力 向量 UF 定义为 UF =
应对各种极限工况下 CRFM 的位移加以限制, 以避 免 CRFM 与发动机舱中的其它构件发生运动干涉。 在国外某汽车厂的设计要求中, 给出了 CRFM 在各 方向的极限载荷工况和对应方向上总成质心的位移 限值, 如表 1 所示。 表1
方向 X Y Z
1
1. 1
CRFM 悬置系统的设计要求
CRFM 刚体模态的设计要求
前言
汽车冷凝器 - 散热器 - 风扇总成 ( condenserradiatorfan module, CRFM ) 由一些橡胶减振悬置元 件支撑在车身或副车架上, 简称 CRFM 悬置系统。 随着汽车的轻量化设计、 大功率发动机的广泛使用 和冷却风扇的转速与不平衡量的增加, 由 CRFM 引 起的振动对汽车 NVH 的影响越来越大。 目前关于 CRFM 悬置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分析方 1] 法方面的文献较少。 文献[ 中研究了由冷却风扇 和轮胎动不平衡导致转向盘拍频振动问题, 提出了
2
CRFM 悬置支承点动反力均方根值 的计算
图 2 为 CRFM 悬置系统的力学模型。 CRFM 简 通过左上 ( LU ) 、 右上 ( RU ) 、 化为 6 自由度的刚体, 左下( LD) 和右下 ( RD ) 4 个橡胶悬置支撑在车身或 者副车架上。悬置简化为沿 3 个弹性主轴方向具有 刚度和阻尼的元件
各方向的载荷工况及 CRFM 质心的位移限值
载荷 定义 纵向加速度工况 横向加速度工况 垂向加速度工况 作用于质心的加速度 / g ± 7. 1 ± 5. 9 ± 11. 7 位移限值 / mm ±5 ±3 ± 4. 5
CRFM 的 6 阶固有频率 基于整车的模态分布, 要满足设定的要求, 并尽可能降低各悬置支承处的 动反力, 以达到减少车身振动的目的。 关于 CRFM 的刚体模态的分布, 目前有两种常 见的设计理念 , 一是 CRFM 的刚体模态不与发动 机的怠速激振频率和非簧载质量的 Hop / Tramp 频率
2 2 + RF2 yi + RF zi ) / 3
{
0 m e r e ω2 cosωt m e r e ω2 sinω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