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农业自然资源调查
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吕梁地区位于山西省中西部,是全国2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该地区农业产业经济相对滞后,农村贫困十分突出,农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将分析吕梁地区农业产业现状,并提出适合该地区的发展对策。
一、农业产业现状1.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吕梁地区天然灾害频发,自然条件相比较较为恶劣,导致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种植方法单一,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杠杆较少,导致农产品品质低下,产量不稳定,种植效益低。
2.农业资金落后吕梁地区财政收入有限,对农业投资较少,导致农业资金落后。
农民资金相对匮乏,农资供应难以满足农民需求,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吕梁地区还存在着农民使用农业生产杠杆的意识淡漠现象,农资供应商的经营状况也相对较差。
3.种植结构较为单一吕梁地区种植结构方面,以玉米、小麦、大豆为主,种植结构较为单一。
不同农产品之间的收益差异较大,种植销售过程中的风险较大。
同时,该地区因为气候条件的限制,种植品种较为单一,缺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生态产品,导致产品质量不高。
4.农业市场不完善吕梁地区农业市场不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不健全。
农民售卖农产品、寻求销路相对较为困难。
农民收入低,用于耕作、农资购买的资金相对较少;同时农民缺乏专业的市场调研能力,难以了解市场需求,在销售过程中容易被低价收购,导致农民利益损失。
二、发展对策吕梁地区应该强化农业技术创新,引进优质品种、优化种植技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产品品质,从而达到提高农业产业效益的目的。
此外,吕梁地区还应加强农资供应商的经营监管,要求其负责农业生产、销售的质量监督与提供技术服务。
2.推出农业产业化吕梁地区应将农业发展向产业化方向推进,将农业发展与产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增值。
该地区可根据本地特色,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农业,积极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3.发展农产品经销渠道吕梁地区应建立起规范的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维护农民利益。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吕梁市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市。
耕地资源是吕梁市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支撑吕梁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是评价吕梁市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促进吕梁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吕梁市农业生产及土地利用概况吕梁市是一个地处黄土高原的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气候条件干旱,土壤水分条件较差。
吕梁市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其中以小麦、玉米、豆类、油料作物和蔬菜、果品等为主要农作物种植品种。
在农业耕地利用方面,吕梁市存在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农作物种类单一、土地退化严重等问题。
在土地利用方面,吕梁市耕地面积占据了总面积的较大比例,是吕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与此由于吕梁市所处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导致了耕地的利用效率较低,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不高。
(1)耕地利用率:指单位面积内农作物生产总产值和单位面积内农作物生产总产值的占比,是评价耕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1)分析评价法:针对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情况,通过对吕梁市农业生产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农民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情况。
在对吕梁市农业生产方式及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后,得到的分析结果为:吕梁市耕地利用率较低,耕地利用效率较低;土地产出弹性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效益水平较低;耕地集约利用率不高,农民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1. 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
在吕梁市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增加对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作物种植品种,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提高耕地利用率。
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土地的经济价值。
3. 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支持力度,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吕梁特色农业调研报告
吕梁特色农业调研报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特色农业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吕梁作为山西省重要的农业大市,其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详细调研吕梁特色农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吕梁特色农业概述吕梁地处太行山腹地,是山西省最大的农村地区之一,具有广阔的耕地资源,山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70%以上,对于吕梁的特色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吕梁特色农业主要有苹果、板栗、花椒、花生、葱等。
其中,吕梁苹果是全国著名的品牌,被誉为“中国苹果之都”;吕梁板栗也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有着非常优秀的口感和食用价值。
此外,吕梁花椒的辣味和芳香,成为了具备很高美食价值的调料之一,在全国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销售。
二、吕梁特色农业的现状1、种植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吕梁特色农业品种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各个特色农业品种的产量和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大。
以苹果为例,吕梁市红寺堡区涉及抱犊寨、文安、峨眉镇、龙家庄等地共计53个苹果种植村,从2004年的3.5万亩发展到了目前的20万亩以上。
2、品质逐步提高吕梁特色农业品种虽然已有一定的规模,但品质仍有待提高。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吕梁特色农业的品质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
以吕梁苹果为例,通过国家级果品示范区、绿色果品示范区等专业示范项目,种苗技术、病虫害防治、营养管理等方面的提供与指导,使得吕梁苹果种植技术逐步成熟,并取得了优异的品质成绩,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3、临近市场占比较大传统销售渠道对吕梁特色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锁定较小的地方市场并不能很好地推动吕梁特色农产品的增长,因此扩大外向型市场是吕梁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有大量的吕梁特色农产品,如苹果、板栗等,占比较大的是临近市场。
尽管如此,吕梁特色农产品作为新兴农产品,在新的市场中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三、吕梁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景1、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吕梁是山西省贫困地区,发展吕梁特色农业不仅仅是对该地区的一个产业发展而言,更是对当地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机会和契机,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涉及到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吕梁市耕地资源概况、耕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分析进行阐述。
一、吕梁市耕地资源概况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具有丰富的耕地资源。
截至目前,该市耕地面积约为3700万亩,占地总面积的60%左右。
吕梁市土地质量较好,被评为全国优质农田的比例较高。
二、耕地集约利用现状1.耕地利用率吕梁市的耕地利用率较高,农田面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提高了耕地的利用效率。
2.耕地类型结构在吕梁市的耕地类型结构中,主要以水稻、玉米和小麦为主。
这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方式,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3.耕地设施建设吕梁市注重耕地的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技术,提高耕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三、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分析1.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1)单位面积产量:反映了在单位面积内耕地的生产力水平。
通过该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耕地的利用效果。
(2)单位投入产出比:通过分析单位投入和单位产出之间的比值,可以评估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益。
(3)农田灌溉水利设施:该指标可以评估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反映了农田的生产潜力,是评价耕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2.土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标(1)土地资源质量评价:通过分析土地的生产力、土壤肥力和地形地貌等因素,评价土地资源的质量。
(2)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通过分析土地的周转速度、保护程度和可再生利用率等指标,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四、结论吕梁市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完善,包括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和土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标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分析,可以全面评价吕梁市耕地的利用效益和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可持续利用性。
这对于指导地方农业生产发展、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吕梁市的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的保护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耕地资源丰富,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耕地集约利用成为了吕梁市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探讨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为吕梁市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吕梁市耕地资源现状吕梁市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总耕地面积达到了XX万亩,其中平原耕地XX万亩,山地耕地XX万亩。
而且这片土地的土质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是农业生产的理想之地。
在过去,吕梁市的农业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耕地利用率较高,但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农业产业的结构将发生变化,如何更好地利用耕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就成为吕梁市的重要课题。
1.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由于地处山区,吕梁市的土地资源一直以来都被过度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枯竭和肥沃度的下降。
过度开发导致了许多山坡地被破坏,耕地退化严重,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也越来越严重。
2. 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吕梁市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作物品种少,缺乏多样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增加,并且影响了耕地的集约利用。
种植结构单一也让农业生产对耕地资源的利用不足,很多土地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3. 老化的耕地管理体制吕梁市的耕地管理体制比较老化,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导致了耕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由于管理体制滞后,土地流转不畅,农业用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
1. 加大土地保护力度为了保护吕梁市的耕地资源,要加大土地保护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土地保护体系,严格土地利用总量控制和耕地保护红线制度,遏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
要建立健全土地保护和利用政策,保护好每一寸土地资源。
2. 调整种植结构,实施多样化种植要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引导农民多种植不同的作物,实现多样化的农业生产,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
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扶持力度,推广适合当地的新农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吕梁市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晋南高原西部,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重要农业区。
耕地是吕梁市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耕地资源,是吕梁市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耕地集约利用的角度对吕梁市的耕地利用进行评价,分析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吕梁市耕地资源概况吕梁市耕地资源总面积约为XXX万亩,其中平原和丘陵区域耕地面积占比较大。
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适宜,这些特点使得吕梁市的耕地资源在山西省内具有一定的优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土地承载力逐渐减弱,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1.耕地保护工作落后吕梁市农村土地容易外流、荒废的现象比较严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土地肥力得不到有效的维护和提高,土地资源的保护工作还有待加强。
2.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吕梁市农业生产方式以传统的耕作模式为主,种植结构单一,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偏低,农业生产效益有待提高。
3.耕地资源承受力下降由于近年来我市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土地承载力日益减弱,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吕梁市的耕地利用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生产方式滞后目前吕梁市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人工耕作阶段,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需要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
2.耕地流转难度大由于吕梁市大部分农户均为小农户,耕地流转难度大,导致土地规模化经营困难,需要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力度,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1.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吕梁市应该通过机械化农业生产,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经营者的收入。
2.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力度吕梁市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加大土地规模化经营力度,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改良吕梁市应该加大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改良力度,建设更多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土地肥力,增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吕梁市是山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的华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是著名的煤炭资源丰富地区。
作为农业大市,吕梁市的耕地资源十分重要,因此如何评价和利用耕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对吕梁市的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
从占地面积来看,吕梁市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大。
耕地面积对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
根据统计数据,吕梁市耕地面积较大,这为吕梁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地资源基础。
吕梁市的耕地资源分布较为合理。
据数据显示,吕梁市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周边和沿黄河一带,这些地区土地质量较好,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吕梁市还通过土地整治和调整,优化耕地布局,进一步提高了耕地的利用效率。
吕梁市的耕地改良和保护工作较为注重。
吕梁市政府高度重视耕地的改良和保护工作,通过加强土壤调查和肥力评价,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治理农田水土流失和盐碱化问题,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和肥力,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吕梁市的耕地集约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节水灌溉和稻、小麦机插直播等高效农业模式,优化农作物结构和种植结构,提高了耕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吕梁市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较高。
吕梁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和土地质量,使得耕地的产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一)自然环境条件1、地理位置及土地总面积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属我国黄土高原东部,与本省的晋中市、忻州市、临汾市及陕西省的榆林地区为邻。
其东傍汾水,西濒黄河,北起兴县燕子山,南至石楼县风尾山;市境南北长约220公里,东西宽82~133公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22.2′~112°19.45′、北纬36°43.87′~ 36°43.9′,土地总面积为21132.71平方公里(计2113271.38公顷,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数)。
2、地形地貌本市地势由东向西、自北向南倾斜。
境内的吕梁山脉纵贯全境、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并构成本市的地貌主干。
其中:东部平川区是吕梁山地向汾河谷地的延伸部分,属晋中盆地边缘,地面平坦,耕作精细,土壤肥沃;西部黄土丘陵区是吕梁山地向黄河峡谷的延伸部分,除少数高大山体(如紫金山、汉高山等)外,整个地表均为深厚黄土覆盖,地面切割支离破碎,梁、峁、丘状地相间,沟壑广布,水土流失严重;土石山区是掼以吕梁背斜为中心的吕梁山地区。
3、本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干燥多风降水稀少,夏季炎热雨量丰沛,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雨雪少。
年辐射总量介于130~14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时数达2476~2871小时,年平均气温6.7~10.4℃,无霜期133~178天,年降水464~607毫米(多年平均506毫米、折合降水量106.7亿立方米),且大部集中在6~8三个月降落。
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和大风。
4、土壤条件本市土壤面积为18633.6平方公里,包括耕作土壤和自然土壤(面积分别为8184.2平方公里和10449.4平方公里)。
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褐土、栗褐土、山地草甸土、潮土、黄绵土等。
其中:褐土面积为5378.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川区和岚县盆地,其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仅1.14%(未开垦的自然土壤则较高,有机质为4.7%);黄绵土面积为7094.1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吕梁山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0.66%;栗褐土面积为3218.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吕梁山西麓,其土层深厚、疏松多孔,易于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吕梁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土地是人类的立足之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具有多功能的利用价值。
土地利用是人类作用于大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深刻把握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农村土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式日趋严峻。
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预期将达到14.5亿,2033年前后达到高峰值15亿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护有一定数量的耕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也需要大力加强对其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
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
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利条件。
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我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空间较大,为统筹保障科学发展与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了基础条件,从国际背景看,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从国内环境看,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和整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现实没改变出发,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保障科学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危机意识,树立全民节地观念,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是中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探讨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对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状况,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产业现状1. 土地资源短缺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势平坦,但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且大部分土地为黄土质地,肥力较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
2. 气候条件恶劣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气候干旱,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年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农作物生长受限。
3. 农业技术滞后由于地处偏远,农业技术推广滞后,农民种植和养殖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水平,缺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设备。
4. 农产品销售难题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农产品销售难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农民,导致了农产品滞销、农民收入较低的情况。
二、农业产业发展对策1.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通过土地整治和改良,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壤肥力和保墒性,增加农田用水,改善土地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引进节水灌溉技术由于当地气候干旱,需要引进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减少耗水量,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可加快发展生态养殖和植被覆盖,改善土地水文环境。
3.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当地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推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向农户传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技术水平,减少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产出质量和效益。
4. 建立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发市场,推动当地农产品向外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可联合合作社、企业等,在当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益。
三、农业产业发展路径1. 优势特色产业培育针对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情况,选择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如核桃、苹果等水果种植,畜牧业,中药材种植等。
吕梁市自然资源
吕梁市自然资源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
吕梁市境内山川起伏,地形多变,拥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中,煤炭资源是吕梁市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被誉为"煤炭之乡"。
吕梁市煤炭储量丰富,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水资源是吕梁市另一重要的自然资源。
吕梁市地处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黄河支流和各大小河流交织于吕梁市境内,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同时,水资源也为吕梁市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持,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除了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吕梁市还拥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
山林密布,植被繁茂,各类植物资源丰富多样。
这些植被资源不仅为当地生态环境提供了保护,还为旅游业
和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吕梁市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
了强劲动力。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加之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压力,土地的保护和集约利用已成为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
吕梁市作为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地处晋南山区,耕地资源较为有限,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较为突出。
因此,对吕梁市地区的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有助于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找出问题,并制定改进方案,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一、耕地资源状况1. 耕地总面积吕梁市地区耕地总面积为2831.9平方公里,其中占有林地面积为473.85平方公里,占有草地面积为213.11平方公里,剩余耕地面积为2144.9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4.67%。
2. 耕地质量吕梁市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好,但由于缺少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一些地区的耕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二、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 耕地利用水平吕梁市地区的耕地利用水平较低。
目前,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单一种植业为主,缺少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较低。
同时,该地区也存在一些耕地被用于非农业用途的现象,导致耕地面积和利用效率都降低了。
吕梁市地区耕地土壤质量整体较好,但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耕地土壤环境受到了污染和破坏。
同时,该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过于依赖化肥和农药,导致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地肥力不断减弱。
三、耕地集约利用的改进建议1. 完善土地管理政策吕梁市应加大土地管理政策的力度,加强土地流转制度管理,促进农村闲置耕地变为集约利用。
同时,要严格执行土地保护政策,保护耕地资源。
2. 加强农业科技和技术推广吕梁市应积极引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也应鼓励农民发展多元化种植业,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益。
3. 促进城乡土地资源协调利用吕梁市应加强城乡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定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充分利用闲置农田和工业用地,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级市。
耕地是吕梁市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和物质基础,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
为了合理评价吕梁市耕地的集约利用情况,需要对耕地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
本文将对吕梁市耕地的集约利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为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吕梁市耕地资源现状吕梁市耕地资源总面积为2363.2万亩,是全市农业生产的主要土地资源。
吕梁市耕地主要集中在山地和丘陵地带,大部分地处于黄壤、黑土、黄棕土等土壤类型,土地肥沃适合农作物种植。
吕梁市耕地资源总体上处于充裕状态,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结构调整,部分耕地资源出现了过度开垦和荒芜的情况,对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的优势和不足(一)优势1. 地理位置优越:吕梁市地处晋南山地区,气候适宜,阳光充足,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2. 农业科技水平较高:吕梁市农业部门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3. 基础设施完善:吕梁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配套设施齐全,有利于提高耕地的生产力。
(二)不足1. 耕地资源开垦不合理:部分地区过度开发耕地资源,导致部分耕地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和荒芜。
2. 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农田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影响了耕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3. 生产方式滞后:耕作制度落后,缺乏科学的耕作方法,导致农业生产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三、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一)农业生产效率1. 农作物种植效率吕梁市农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种植效率整体上较高,但在山地和丘陵区域由于地形的限制,部分耕地资源利用率较低,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2. 农业机械化水平吕梁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生产从传统的人工劳作向机械化生产转变,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力。
(二)耕地资源保护1. 土壤保育吕梁市加大对土壤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水土保持,有效减少了耕地资源的水土流失。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吕梁市位于中国北方的山西省,是一个农业主导的地区。
耕地资源在吕梁市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对吕梁市农业发展和耕地保护的一种综合评价和判断,帮助决策者了解吕梁市耕地的利用情况,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本文将对吕梁市的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分析。
吕梁市的耕地资源总体上是足够的,但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吕梁市的耕地资源虽然不多,但是总体上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根据统计数据,吕梁市的耕地面积约为200万亩左右,在全市的土地面积中占比较大。
在实际耕种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存在相当一部分的耕地被荒废和浪费,不仅影响了耕地的利用效率,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吕梁市在耕地利用方面需要加强管理,避免浪费。
吕梁市的耕地利用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吕梁市的农业发展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其中以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要种植对象。
虽然这些作物在吕梁市的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单一的农业经营模式容易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土地的退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吕梁市耕地资源的潜力,需要推动多种经营模式的发展,如发展农牧结合、农旅结合等农业经营模式,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益。
吕梁市的耕地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局限性和农民的认识水平,吕梁市的耕地利用效益相对较低。
农民普遍采用传统的种植技术和农业机具,种植水平有待提高,耕地利用率不高。
缺乏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科学的灌溉技术也导致了耕地的浪费和减产。
吕梁市需要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吕梁市的耕地集约利用在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是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的问题,也是消费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由于缺乏农业生产标准和监管措施,吕梁市的农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一方面,土壤污染和化肥农药残留等问题存在较大风险;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的缺失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吕梁市位于中国山西省西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耕地资源丰富。
在当前国家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大背景下,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对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吕梁市耕地资源情况吕梁市位于太行山和黄土高原交汇处,山地和丘陵地貌的地貌特征决定了该市的大部分土地适宜耕种。
按照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吕梁市的耕地总面积达到了X平方公里,是全市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为吕梁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二、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的现状1.耕地占用率较高由于吕梁市的农业生产依赖于耕地,一些非农业项目的建设往往会侵占和占用耕地资源。
因为地价的原因,一些开发商和政府单位会将耕地转为工业用地或城市建设用地,导致耕地被大量占用,地力逐渐下降。
2.耕地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吕梁市的山地和丘陵地貌,土地的利用率偏低。
大面积的土地被废弃或者荒废,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也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3.耕地数量减少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耕地数量逐渐减少。
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另一方面是因为耕地被非农业项目占用。
这种情况导致了吕梁市的耕地资源逐渐减少,其中耕地资源的亏损是非常可怕的。
三、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1.耕地资源的优势吕梁市的耕地资源十分丰富,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吕梁市的土地适宜耕种,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吕梁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
2.耕地利用方式的不足吕梁市耕地利用方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耕地被过度占用,导致数量减少;二是耕地利用效率低,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3.耕地保护和修复问题吕梁市的耕地资源保护和修复工作亟待加强。
一些耕地遭受了过度开垦和污染,土壤退化严重,需要加大修复力度。
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好现有的耕地资源,杜绝过度占用和废弃。
四、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对策1.提高土地利用率吕梁市应该优化土地利用方式,鼓励农民进行合理种植和轮作轮休,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吕梁市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是中国农业大市之一。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对吕梁市的耕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
一、耕地资源情况吕梁市位于黄土高原的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
根据统计数据,吕梁市总耕地面积为XXX万亩,耕地总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XXX%。
由于山区地形复杂,耕地资源分布分散,面积较小,且地力较差。
由于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部分耕地存在退化和荒芜现象。
二、耕地利用方式吕梁市的耕地利用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上。
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经济作物,农作物产量较高,但土地肥力下降较快。
畜牧业主要是牛、羊、鸡等家禽养殖,养殖密度较大,土地肥力下降较快。
三、耕地集约利用情况1. 种植结构调整目前,吕梁市的农作物种植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种植面积占比较大。
但是粮食市场竞争激烈,农业收入增长缓慢。
为了促进耕地的集约利用,可以适度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和蔬菜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可以引入高效农业技术,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2. 土壤改良和肥料利用吕梁市的土地肥力较低,土壤贫瘠。
通过土壤改良,适时施肥,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化肥结合的方式,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合理施用化肥,根据作物需求进行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耕地污染的风险。
3. 水资源合理利用山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紧缺。
在耕地利用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农田灌溉方式,进行节水灌溉。
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水利设施,减少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效率。
还可以采用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四、耕地保护吕梁市的耕地主要面临土壤侵蚀、退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工作。
可以通过加强耕地基本农田的保护,落实农田禁垦制度,防止乱占耕地现象的发生。
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中国著名贫困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农业产业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加强对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现状的研究与分析,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对于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位于山西省西部,地处黄土高原中部,是国家级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较差。
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新农村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业生产环境恶劣。
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不利。
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环境恶劣,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农业技术水平低下。
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民长期以来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下,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较低,效益不高。
农产品营销困难。
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农产品出口困难,市场信息闭塞,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经营不畅。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该地区农业产业主要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产业单一化程度较高,容易受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针对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需要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发展对策,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适当增加对吕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土地治理、水资源保护、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
政府应该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和推广一些适合当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政府应该加强农产品物流建设,完善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网络,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渠道,开发多样化的农产品,增加农产品品种,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吕梁市是山西省的一座城市,农业是该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对于实现耕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吕梁市耕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
一、耕地资源与利用现状吕梁市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
耕地的土壤类型以黄土为主,土壤肥力一般,但随着化肥的广泛使用和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耕地肥力逐渐得到改善。
吕梁市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其中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马铃薯等。
吕梁市的耕地集约利用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种植作物单一,农业生产结构不够多样化,造成了对耕地资源的浪费。
其次,耕地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农业生产仍然依赖于传统的人工耕作,劳动力成本高,效率低下。
另外,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柴油等资源的过度使用,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对耕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耕地生产率、耕地利用率、耕地多样化程度、耕地生态环境、耕地经济效益等。
1. 耕地保有量耕地保有量是衡量耕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出耕地资源的总量和土地承载力。
吕梁市耕地保有量达到1.14万平方公里,居全省之首,说明该市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但也需要继续加强土地保护意识,避免过度占用和危害。
2. 耕地生产率耕地生产率是指单位面积的耕地产出的农产品数量,反映了耕地的生产潜力和农业技术水平。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农业机械化设备的引进,吕梁市耕地生产率持续提升,但是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耕地利用率是耕地集约利用的核心指标之一,反映了耕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吕梁市耕地利用率水平较高,但农业节约集约化程度尚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型经营模式的推广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耕地的潜力。
4. 耕地多样化程度耕地的多样化程度是指同一块地上种植不同的作物或进行多种农牧业结合。
由于吕梁市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等单一作物为主,所以耕地的多样化程度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梁市农业自然资源调查论文摘要:利用假期对吕梁市土地资源、农业水资源、气候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森林资源进行调查,简要阐述各农业自然资源分布、利用现状,以及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利于合理利保护用农业自然资源、综合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促进吕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关键字: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应对策略可持续发展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东与太原市和晋中市相邻,南与临汾市接壤,北与忻州市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相望。
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一般海拔1000——2000米。
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6°43'—38°43'和东经110°22'—112°19'之间。
全市东西宽约142.16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
总人口35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0.4%。
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
吕梁市是一个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如:土地资源、农业水资源、农业气候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森林资源。
利用假期,通过对有关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的采访和向当地政府的询问核实,我对吕梁市的农业自然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就调查结果简单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土地资源(一)利用现状全市东西宽约142.16公里,南北长约200公里,全市总面积21132.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3.5%,折合面积3169.9万亩。
其中农业用地2308.17万亩,建设用地121.78万亩,未利用地739.95万亩。
在农业用地中,耕地803.46万亩,园地22.53万亩,;林地1193.09万亩,;牧草地97.76万亩,其他农用地191.33万亩。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1.山地丘陵为本市土地的主体。
全市平川区、丘陵区和山区的面积之比大体为1∶58∶57,面积分别为169051公顷、974020公顷和970200公顷。
大面积的山地丘陵加之植被覆盖率低,土地生态条件脆弱,宜大力发展林牧业。
2.优质耕地资源紧缺。
全市耕地中水浇地仅占15%,菜地比例更少,有几个县没有菜地。
坡耕地面积占80%以上,耕地肥力水平低,而且分布不平衡,全市89%的水浇地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川区的文水、汾阳、孝义、交城等4县(市)。
3.水土流失严重。
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469100公顷,约占土地总面积的69.5%,约占山地丘陵区面积的3/4。
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1~1.8万吨/km2 年,在黄土丘陵区平均高达3万吨/km2 年,水土流失使全市每年损失土壤氮素6.2万吨。
全市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0.45%、全氮含量仅0.04%、速效磷含量5ppm以下。
土地瘠薄不仅难以有效接纳天然降水,而且还加大了蒸发量,使土壤自我调节功能十分微弱。
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态条件,导致了农业气候条件的严重恶化,也制约了农、林、牧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1.土地供需矛盾尖锐,制约经济健康发展2.建设占用大量优质耕地,威胁粮食安全3.土地退化严重,生态安全面临严峻形势吕梁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45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8.9%,全境年平均输沙总量1.68亿吨,占全省输沙量的36.6%,占黄河上中游输沙量的1/10。
4.土地退化严重,生态安全面临严峻形势5.土地资源污染严重(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途径与对策1.积极开发宜农荒地资源吕梁地区部分县由于移民、自然条件恶劣出现大量撂荒地、低产田,因此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对这部分田地合理的改造成宜耕地、草地或其他用地。
2.综合开发山地资源吕梁市地处吕梁山脉,海拔较高,大部分是山地。
根据特定的气候资源综合利用这部分土地,因地制宜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农业水资源(一)水资源现状吕梁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02亿立米,人均占有量381立米,为全国平均值的14.1%,单位面积耕地的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10%其中:河川径流量为11.1亿立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9亿立米。
水资源总量中河川径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重复量,重复量包括河川基流量4.069亿立米,柳林泉年径流量1.23亿立米,河道渗漏、山前侧向补给地下水的地表径流0.207亿立米,共计5.51亿立米。
吕梁市境内大于100升/秒的泉水,共有七处,总年径流量为1.53亿立方米。
包括柳林泉、神头泉、峡口泉、西冶泉、水神头泉、枣林泉和吴城泉。
地下水:吕梁市的地下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7.9074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为7.0304亿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资源总量的88.91%,其中河川基流量4.957亿立方米,占山丘区地下水总量的70%以上;平原区内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0264亿立方米,其中重复计算量为1.1494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特点1.非常贫乏。
按1999年全区人口334.54万人计算,人均占有量为433立米,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0%,比全省平均水平还少30立米。
按1999年全区耕地878万亩计算,亩均占有量为165立米,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11.5%,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0立米。
2.分布极不均匀。
首先干旱年和丰水年相差悬殊很大,降雨极值比相差达5、93倍。
其次年内分配不平衡,占有水资源总量76.7%的河川径流,近三分之二的量集中在汛期,且以暴涨暴落的洪水出现。
再次是区域分配不均,平川区每平方公里9万立米,而山丘区每平方公里只有6.5万立米,占平川区的72%。
3.日趋衰减。
根据《山西省水资源公报》(1997年)公布,1997年吕梁市水资源总量仅有8.821亿立米,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7.1%,其中地表水占4成,地下水占6成。
(三)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7年,全市城乡生活用水2900万m3增加到7400万m3,工业用水由2500万m3增加到11906万m3。
近10年内吕梁区内持续干旱,供水量受限,导致农业、生态、工业和城市用水严重不足。
根据十一五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如按目前用水水平计算,2010年全区将缺水1亿m3,2020年缺水更为严重。
2.传统用水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化需要吕梁市以农业用水为主,2007年总取水量中,农业灌溉用水68﹪,工业用水占25﹪,城市生活用水6﹪,农村生活用水占9﹪。
由于农业用水所占比例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缺少相应的水资源支撑,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吕梁市农业灌溉水利设施老化,渠道渗漏严重。
据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工业耗水量较高。
城市生活用水节水型产品普及率仅为30﹪,供水管网损失率达15﹪。
4.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吕梁市由于长期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截止2006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4515km2,占总面积的68.7﹪5.水质较差吕梁市2006年水质监测资料显示,全市近17﹪的河流段受到比较重的污染,不符合国家地表水标准,符合饮用水质的河长只占总评价河长的6.2﹪,大部分为不合格饮用水,直接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
(四)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对策1.水旱并举,提高降水利用率吕梁市是一个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因此应加速现代旱作农业。
旱地农业建设应以降水高效利用为中心采用等高种植、农田集水、覆盖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降水利用率。
2.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政府应支持节水灌溉工程,建立配套设施;鼓励和引导农民认识到节水农业的重要性,提高其对节水农业积极性。
3.推广生物技术和抗旱品种4.合理提高水价,限制用水浪费现象合理提高水价起到经济激励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三、农业气候资源(一)气候资源分布吕梁市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差异悬殊。
春季干燥,雨少风多;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凉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
多年平均降水量502.5mm,吕梁关帝山主峰一带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上,而临县、柳林沿河一带较为干旱,降水量通常在450mm以下。
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季最少,只有3%左右,且年际变化很大。
降水量多年份和最少年份相差2--3倍。
降水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平均而言,山区降水多于平川,南部山区多于北部山区。
年平均气温8.9℃左右,全年>10℃的有效积温2534.7——3870.0℃。
一月份气温最低,全区平均气温为—7.2℃,极端最低气温为—30.5℃,出现在北部的岚县。
七月份气温最高,全区平均气温为22.8℃,极端最高气温为39.9℃,出现在平川的汾阳市。
年平均日照时数2351.7——2871.7小时,无霜期一般为133——178天。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暴雨、冰雹、霜冻和风灾。
(二)气候资源的利用1.发展特农产品吕梁地区全年≥10℃的有效积温2534.7——3870.0℃,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
是某些特种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气候条件。
例如红枣,沙棘和土豆等。
2.发展畜牧业3.草原森林的开发利用(三)气候资源利用的障碍因素1.降水分布不均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很不均匀,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季最少,只有3%左右,且年际变化很大。
降水量多年份和最少年份相差2--3倍。
降水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平均而言,山区降水多于平川,南部山区多于北部山区2.短缺气候要素制约着优势要素的发挥吕梁市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成为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3.气候波动剧烈,灾害频繁如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和风灾,尤其近几年来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得气候灾害愈加频繁。
4.人类活动对气候资源的不利影响城市郊区工业发展严重污染大气,加剧温室效应,最终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乱砍滥伐加剧水土流失,气候的恶化更加严重。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一)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根据资料记载和1988年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吕梁市野生动物分属4纲24目213种,资源比较丰富,主要集中在交城、交口、兴县、方山、岚县等地。
.其中鸟类有14目16科160,兽类有6目16科36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褐马鸡、金雕、黑鹳、金钱豹四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苍鹰、大鸢、雀鹰、乌雕、草原雕、白尾鹞、猎隼、红脚隼、红隼、鸳鸯、原麝、獐、黄羊等20种。
褐马鸡是我国的国宝,我省的省鸟,也是世界稀有珍禽。
1.根据1996年吕梁市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结果和掌握的资料记载,吕梁市野生植物资源分属129科945种,其中木本植物57科115属294种,草本植物72科651种。
(二)利用现状吕梁沙棘吕梁是我省天然野生沙棘的中心分布区,素有沙棘宝库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