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建设几点思考
31380 工学结合理念下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
![31380 工学结合理念下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ff868ac4693daef5ef73db4.png)
学科教育论文工学结合理念下中职电子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
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这说明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与生产岗位、工作任务相联系,“工学结合”模式应该成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目标是形成劳动者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技术实践能力,其目标是“会做”。
基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必须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进行“工学结合”理念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一)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主张“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二)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生本教育理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二、研究的思路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行动导向为准则,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建平台找定位,电子技术类专业的技术支持平台必须通过教学载体来搭建,而这个载体是与职业相关的典型工任务和师生在思想碰撞火花下产生的“点子库”,并以这个平台为基础,进行各项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建设几点思考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建设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dfe71263169a4517723a3ab.png)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4 3 1 1 ( 2 0 1 3 ) 2 2 — 0 2 9 8 — 0 2
掌握、 巩 固和 提 高职 业技 能 的 目标 。 从 全局 角 度 看 , 中职 学 专 业 建 设 是 中职 学校 教 学 内 涵建 设 的核 心 , 是 提 高 人 校 学 生 的理 论 学 习与 实践 培 训 锻 炼 在 具体 的 目标 、 内容 和
・
2 9 8・
价 值 工 程
工学结合模 式下的 中职专业建设几点 思考
On S p e c i a l t y C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S e c o n d a r y S c h o o l i n W o r k - i n t e g r a t e d Le a r n i n g Mo d e
关键词 :工学结合; 专业建设; 问题
Ke y wo r d s : wo r k - i n t e g r a t e d l e a r n i n g ; s p e c i a l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p r o b l e m
中图分类号 : G 7 1 8 . 3
也 都 一 直在 竭 力地 处 理 好 这 对 关 系 , 可 事 实 上 专 业 建 设研 究 就 是 根 据 产 业 发 展 规 划和 企 业 用人 需 要 , 以 间 的关 系 , 忽视 了 人 才培 养 对接 用 人 需 求 、 专 业 对 接 产业 、 课 程 对接 岗位 、 教 却 总 是 陷于 两 难 境 地— — 要 么过 于 重 视 理 论 教 学 , 要 么 过 分 强 调 了实 践 培 训 环 节 , 对 理 论 教 学 重 材 对 接 技 能 为切 入 点 ,深 化 以工 学 结 合 模 式 下 的专 业 改 实 践 教 学 :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64f773a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4.png)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高职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阶段,其目标是为社会中小企业、社区、市场提供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工程学是高职教育领域中的一大类,是针对工业需要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是指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教育方式的改革等手段,将工学与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性和复合型专业素质的教育。
首先,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需要建立与实际生产需求相符合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此应当尽可能贴近实际生产需求进行教学。
针对产业的特性,高职教育应根据不同产业、不同职业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机械工程专业中,应该注重为学生提供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控制的实践培训课程及实际操作项目。
这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就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具备较高的应用能力。
其次,应该注重对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对于工学专业来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高职教育中应该通过丰富的实践课程和实际项目的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就可以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软件系统开发技能、信息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也需要注重课程设置的改进。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理论课与实践课要相结合,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学科的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提高实践能力,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多种不同领域的学科中都能够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需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中关键因素之一,作为教育主体,教师不仅需要拥有高超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实践经验。
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进修,不断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程进展。
此外,职业高校也需要致力于建立行业咨询、产业联盟等多方面合作,促进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发展。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原因及对策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019e056312b3169a451a4dc.png)
寿
兵 敖春根
[ 要】 摘 经过 近十 年 的发展 ,我 国高职 院校数 量迅 速增 加 ,但 质 量提 高缓 慢。 因此 ,要 深化 高职 教 育改革 ,其 中, 工学结合是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首先阐述工学结合的 内涵、特征等基本内容 ,然后分析如何推进工学结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 岗位的实践能力 、 专业技能 、 敬业精 神和严谨求实作风 以及综合职业素质。 ( )高职院校要改 变教 学方 法。要尽快突破传统的偏重 2 课堂知识讲授 、轻 视岗位技 能训 练的做法 ,切实加强实践教 学 ,创新 有利 于培养和提高学生 职业技能 的教学方法 。要积 极推进学生到企业 等用 人单 位顶 岗实 习 ,努力形成 以学校为 主体 ,企 业和学校共 同教育 、管理和训练学生 的教学模式。 工学 结合 的内涵 、特征 及意 义 ( )高职 院校要改变专业和课程体系 。要变传统的学校 3 1 工学结合的 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 习与工作相结 本位为企业本 位 ,紧密结合 经济 发展规划 和企业需求设置专 . 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 ,形式多种多样 ,有一年分为三学期 ,工 业 ,确定专业 方向 ,并 依据 企业 发展状况适时地进行动态调 作 与学 习交替进 行的 ;也有一 个星期几天学 习几 天工作 的; 整 ,突出实践 技能教学。要从 职业 岗位分 析人手 ,明确职业 也有每天半天学 习半天工作 的,等等 。无论是什么形式 ,他 岗位 的要求 ,进而构建符合 岗位需求 的课 程体 系。 们 的共 同点是学生在校期 问不仅学 习而且工作 ,也就是半工 ( )高职院校要全 面认识 和落实 “ 4 双证书”或 “ 一书多 半读 。 记 ’ 。实践证明 , 制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行 “ 双证书”或 “ 一 2 .工学结合具有 以下特征 : 书多证” 制 ,有利于全 面提 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高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 内学习与在企业工 学生就业 竞争力 。 1 作 有机结合 的教育计划 ,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 ,又能经 ( )高职院校要结合 实际建设 “ 5 双师 型”师资 队伍 。师 历 职业 资格 培 训 。 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 的关键 ,更是高职教育 ( )学校与合作企业建立相对稳定 的契约合作关系 ,形 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 。各高 职院校可采取从社会上公开招聘 2 成互 惠互利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 “ 双师型”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的做法 , 也可结合 ( )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 的工作 岗位都是经学校开发或 我国高职教育 的实 际情况 , 自己培养 “ 3 双师型”师资队伍。 认定 的 ,是从事 专业工作适宜 的学 习培训环境 。企业对学生 3 .企业单位 进行 配合支持 的录用是 由企业与学生双 向选择决定 的。 企业 应该密切配合学校 ,共同协 作 ,实现双赢 。 ( )学生从事 的是合作企业 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 ,企 4 第一 、企业可把工厂办进学 校 ,建设 电子 、服装 、汽修 业对学 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 等生产工厂 ( 车间 ) ,积极进行 工学并举试验 。 ( )学生在合作企业 的工作与其学业 目标和职业 目标密 5 第二 、 学校鼓励教师 , 结合专业建设 ,创办融生产经营 、 切相关 。 教师培训 、学生实习和勤工俭学 为一体 的股份制企业 ,创造 ( )学生在实践 中的工作进展是由学 校主导和监控的。 6 前校后厂式产学结合 、校企合一 的办学模式 ,帮助学校开展 3 .工学结合 的意义 : 半工半读工作 ,学生一边学习 ,一边 工作 。 工 学结合体现 了 “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的教育理念 ; 第三 、依托企 业把学校办进 工厂 ,建立 生产实训基地 , 体现了党的 “ 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的教育方针 ;体现 了 与企业共 同制定技能训 练计 划 ,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课 教 “ 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 为导 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 体现 老师全程跟踪指导服务 ,学生每学期或每年集 中进厂轮 岗实 了 职业 教 育新 的价 值 取 向 ,即 由封 闭 的学 校 教 育 走 向开 放 的 习 ,然后 顶岗实 习 ,工学交替进行 ; 社会教 育 ,从单 一的学校课堂走 向实际的职业 岗位 ,从理论 第 四、因企制宜 ,校企协作 ,开展 “ 订单”培养 ,学校 学习为主转 向实践过 程为主 ;体现 了具有职教特色 的人才培 是学习文化课 、专业基础课 的地方 ,企业是学 习专业技能的 养观。 场所 ,学生 、工人身份互认 ,学 习、工作分阶段进行。 如何 推进 工学结 合 通过学校 、企业和学生 三方 面共 同努力 ,工学结合教育 工学结合在 国外 已有上百年 的历史 ,我们可 以参照 国外 模式 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它不仅弥补 了该校基地建设 、实 的经验 ,再结合 自己的实际来做好 工学结合工作 。具体来说 践教学 、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缺点 ,拓宽 了该校 内部办学空 有以下内容 : 间,促进 了该校的教学改革 和 “ 双师 型”教师 的培养 ,而且 1 .政府部门进行政策 引导 为企业提供了现实劳动力 ,充实 了企业生产力量 ,实现 了学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 门 ,如教育部 、劳动和社会 校 、企业 “ 双赢” 的局面 ,更 为重要 的是 ,提升 了学生的操 保 障部 及财税部 门要共 同协商 、密切配合 ,出台一些有利于 作技能 、质量意识 、效益 观念 、纪律 观念等综合素质 ,增强 工学结合 的政策措施 和办法 ,如宣传新 的教育理念 、实施新 了学生适应企 业生产的综合 能力 ,提高 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 的教育行政 、 促成就业方 面的改变 、做 出税收方面的优惠安 质量 ,学生的就业 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同时 ,也减轻了学生 排 等 ,为工学结合进行政策引导 。国外经验表 明,在市场经 家庭经济负担 ,有利于更 多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受 济条件 下,制定政策是政府部 门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 ,也是 到社会 、企业 和学生 的一致好评 ,学校也赢得 了良好 的社会 支持工学结合重要方式 。加拿大 的免税减税政策 ,美国上世 声誉 。 纪提 出的 “ 以他方为中心” 办学理念 , 都取得了比较好 的效果 。 总之 ,在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的今天 ,有必要结合瓶 2 .高职 院校进行教学改革 形势 、新要求 , 搞好工学结合及其他一些有利于提高高职教 ( )高 职院校要改变 办学观念 。要 坚持 以服务 为宗 旨, 1 育的工作 ,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 以就业为导 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 。在确定教学 目标时 ,要 作 者 单 位 : 西 工 业职 业技 术 学 院 江
浅谈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中职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浅谈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中职教育课程建设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4e882b67561252d380eb6e6a.png)
教学环节。 为学生搭建 实践课 程建设平 台. 构建功能齐备 的实验室 . 为 职业技能的技术提供平台 同时和企业建 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 充 1 . 1 学生对课程教育 的要求不高 中职学生对 教育课程 的认识 比较模 糊 . 学 习的兴致不 高 . 更不用 分利用社会资源来 丰富实践课 程的建设 2 . 2 师 资队伍水平 的提 升 说 对实践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对 于工学结合的要求不高 中职学 提高实践教学课 程质量 的保证需要建设 优质的师资队伍 . 让企业 校开展的教育课程内容更注重对于理论 的学 习 . 实践课 程的学 习相对 为教学团队带来新 的改 来 说设立得 比较少 对于课程 的学 习更多 的是讲授 . 对于实 际的操作 . 中的技术人员参加到学校的专业教学 队伍 中 .
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学校在实 际训练基地 的设 置相对落后 , 和 革思想 , 开展工学 结合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 . 开发专业技 能的教育课 程, 设立实验基地 , 开展企业 的调研 . 以把握专业 的新的发展方 向 . 进 行学术的研讨交流 同时对专业的骨干教 师进行培养 . 提升专业教师 的技能 , 让其 成为专业建设 的中坚能量 . 使其发挥 自 身 的重要作用 学
中职学校的工学结合改革 已经逐渐深入 . 但其真正 的有效改革课 职工 的时代责任感 培养教师 的专业钻研精神 . 通过各 种教 学竞赛和 培 养其职业 的专 业钻研精神 程建设 策略还没有完全形成 . 没有实质性 的突破 对 于教育课程的设 研究活动 . 2 _ 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 置 主要是文化和专业基础课 以及专业课为主要的课程模式 在教育课 程 的教学方式上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学科化 . 教师讲授 为主 对于专 加 强校企合作 . 首 先要抓好 对实训基地 的建 设 . 这是学校 开展实 建设集 职业培训 、 社会服务等为一体 的实训基地 , 模拟 业课 程的设 置环节难度较大 . 而且主要以认知性实践为 主 现在的 中 践教学 的前提 。 在 工学结合 的模式 的基础上 . 对 校内实训室 、 校外 的 职教育课程 的改 革 . 主要在 于对教学 内容的改革 . 普遍增加专 业课 的 真实的职业环境 , 课 时比例。但是实践课程的学习还是处于薄弱 的地位 . 虽然 中职学校 实训基地进行建设 . 与企业构建 良好的合作关 系 . 这是建设 实践教学 基本 上都 开设有实践的课程 . 但相对于学生与 日 俱增 的实践需求还存 平 台的关键 . 可 以实现 校企双赢 的局面 . 也为学 校在实践环 节中解决 为学生提供职业 生涯 的初接触 的平 台 在 着较大差距。 学 校 由于资金 、 人才等 因素 。 在实训基地 的建设 中即使 许 多问题 . 2 . 4理论课程 服务 于实践 有 先进的设备 . 也 会 因为缺 乏高技能 的教师 . 对 实践课程建设 的投入 理论课程 的建设在 于确定 和实践相对应 的理论 知识 . 按实际的操 资金 少 ,实训教室的设 置有的也仅仅是为 了应付评估 而使 用建设 . 而 作来组织理论 的教学 内容 . 加深实践教学 的力度 以实践教学的需要 导致 实训 基地的实用性太少 1 . 3 企业对课程建设的参与较冷淡 对于和中职学校搭建有合作关系 的企业来说 . 仅有 少部分能够主 动为 学校 提供过课 程建设的帮助 . 接受学生到企业去学 习 但更多 的 企业 没有 和学校实现课 程建设 的合作 大部分的企业都认为教育和学 校有关 , 企业 只能从 行业的角度提 出意见 很多企业都认 为对于获得 职业 资格证书的学生只能代表其 具备有该职业的一些理论 性知识 . 但
浅谈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
![浅谈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b12cac7ed1f34693dbef3e93.png)
浅谈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发表时间:2013-10-18T13:13:53.17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海勇韩磊兰文[导读]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李海勇韩磊兰文(济南市技师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通过建立科学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对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学习领域课程、职业资格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动向都有很好的引导、指示作用。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
然而在工学结合职业、技工教育模式的实践和研究中,目前人们主要聚焦在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宏观管理层面。
事实上,在中观和微观的课程和教学层面上,我们也有必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
工学结合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这里蕴含着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
建立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系统化地去解决课程领域的诸多问题。
一、对工学结合的认识1.综合职业能力。
尽管“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然而目前我们对“能力”这个泊来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可以确定的技能和绩效;有的则接受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
不同理解影响了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定位: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同选择的教育结果,可能是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也可能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对课程的实现方式就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学习领域课程。
目前企业对职业院校不满意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对企业所需人才来说仅仅是个半成品。
中职学校机电运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中职学校机电运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89a3be2f8c75fbfc77db296.png)
中职学校机电运用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主体。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目的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机电运用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机电设备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的人才,这是个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
“工学结合”并不是个新鲜的词汇,“工学结合”通俗点说就是半工半读,边学习边工作,不同于实习,是真实的岗位并获取相应的工资薪金。
把三者有机集合起来,建立自身课程的“工学结合”体系,为中职教育提供更好的办学、教学课程。
本文就思考中职学校机电运用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运用技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主,通过对专业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让学生能更早的适应社会,适应专业,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知。
一、机电运用专业“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1、使专业更能贴近社会。
中职的特点就是培养专业技能,为社会急需的技能专业培养人才,一般都集中在生产一线专业。
既然是一线,通过半工半读,多多实践,在实践中认知所学的知识。
例如,多接触机电设备,书本上所介绍的很笼统,很多设备都是书本上没有的,只有经过不断的接触,不断的拆卸,装备,认识机电设备的内部结构。
要想熟练地调试和维修好设备,就必须对每个部件熟悉,做到心中有“设备”的境界。
只有这样,这个专业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发展,更能贴近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2、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能力。
无论是哪个教育,最终还是要社会实践。
亲临现场操作跟凭空想象是两个不同的感受。
在课堂上所学的,很书面化,抽象化。
社会实践是为以后就业工作适应打好基础,通过“工学结合”,更早的接触到机电设备使学生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遇到问题不慌张,动手能力强,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能人员。
更多的实践才有更多的体会,才有更多的技术认知,得到企业用人单位的更多认可。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建设评价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专业建设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4520bce081c758f5f71f6705.png)
定 了 《 华 职业 技 术 学 院专 业 建 设 评 f 指 标 及 等 级 标 金 i r 准 》该体系有 三个 主要特点 。 ,
1 .针 对 专 业 建 设 中 校 企 合 作 、 工 学 结 合 不 断 深
与建设 、 会服 务 与辐射 能力建 设等 五个方 面 , 评 社 在
专 业 建 设 , 是 提 高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的 关 键 。实 践 工 学 则
J , 建 设 的 市 场 定 位 、 才 培 养 目标 和 服 务 社 会 意 识 , k 人
形 成 开放式 的专业 建设评 价体 系 。
3 .过 程 评 价 与 结 果 评 价 相 结 合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后 , 得 专 业 建 设 的 任 务 、 法 和 使 方
工学结合 人才培 养观 , 而促使 专业 建设 符合工 学结 从
图 1 过 程 评 价 与 结 果 i-  ̄价
二 、 定 专 业 建 设 评 价 标 准 制
合 人才培养 体 系的价值取 向 。
2.社 会 评 价 与 自我 评 价 相 结 合
科 学 的 评 价 体 系 对 专 业 建 设 具 有 明 确 的 导 向
评 价 融 为 一 体 ( 1 。过 程 评 价 通 过 各 环 节 反 馈 , 图 ) 结 果 评 价 通 过 整 体 反 馈 为 专 业 设 置 与 培 养 目标 的 调 整 提 供依 据 ,以使专 业建 设 主动 适应 高 职教 育改 革趋
势 和社 会发 展需 求 。
设 过 程 中 的 重 点 和 难 点 问 题 ,结 合 国 家 各 级 专 业 评 估 体 系 的 基 本 内 涵 和 学 校 的 特 色 做 法 ,充 分 融 入 产 业 、 业 、 业 、 业 要 素 , 面 开 展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行 企 职 全 养模 式下 专业建 设评 价 的实践 。
关于高职专业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职专业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1ce816c1ed9ad51f11df206.png)
论 讨 论 就 这 么 定 了 . 些 可 能 去 参 考本 科 院校 的 . 至 就 直接 照 搬 。 有 甚 这 的环 境 ; 范操 作 规 程 和 管 理 制 度 等 。 规 样 要 实 现 培 养 学 生 的技 术 应 用 能 力 目标 是 很 难 的 。 32 筹 建 新 的 实 验 实 训 室 , 成 系 列 实 践 基 地 的建 设 . 完
【 摘 要】 高职 院校里 实践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着, 在 无论是从 实践的硬件条件还软件条件来说, 在这 方面还是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 文是 本
以 已立 项 的教 改 项 目为 出发 点 , 计 算机 专业 为 例 , 专 业 实践 教 学 体 系、 以 从 实践 教 学 内容 、 内实验 实 训 室 的建 设 与 管 理 、 师 队伍 的 建设 和 校 校 教 外 实训 基 地 的 建设 等 多个 方 面 对 高职 专业 在 工 学 结合 模 式 下 实践 教 学 改 革进 行 了研 究和探 讨 。
于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 不 同 于 中职 教 育 , 职 教 育 中 的 实 践 教 学 的 主要 也 高
目的 是 培养 学 生 的技 术应 用 能 力 ,应 在 教 学计 划 中 占 有 较大 比 例 , 在 高职教育 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尤其是实践教学要与工学结合紧密 件 联 系 . 是 真 正 的 实 现 了现 代 职 业 教 育 的 理 念 和 思 想 , 者 就 高 职 计 才 笔
为 了适 应 社 会
根 据 这 一 目标 。 且 要 实 现 这样 的 目标 应 该 规 范 专业 实 践 教 学 体 和 培 养 学 生 的 需 要 . 成 特 色鲜 明 、 技 方
系,作为计算机专业 的实践教学体系组织 以 r 应用型专家为主体的 实 践 环 节 教 学 基 地 , 成 本 专 业 系 列 实 验 室 、 列 实 训 室 和 系 列 实 训 r 形 系 计 算 机 专 业 指导 委 员 会 和 在 行 内企 业 有 经 验 的 人 士 . 起 和 教 师 来 进 基 地 。 而 发挥 整 体 培 养 优 势 . 一 从 完成 本专 业 所 有 必 要 的 技 能 训 练 . 为 成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229fe6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b.png)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实现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工学结合正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能够有效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保障。
下面就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一、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是以实践为主导,以技能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开设实训课程、举办技能比赛、实施校企合作等方式,学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顺利就业。
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实习等方式,拓宽学生实践渠道,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注重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在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中,不仅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更加注重技能和知识的结合。
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双证书制度、导师制度等方式,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三、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要求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引进企业专家来学校进行授课,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开拓企业实训基地,共建实验室等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学校也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服务,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局面。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成立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不仅具有一技之长,还能够拥有创业的勇气和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体会
![工学结合一体化学习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514da8c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12.png)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学习体会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全面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性转变的承载体,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课程。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建设需要将在学校的学习和到企业的实习一体化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典型工作任务、典型生产任务进行课程开发,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学习都与工作知识紧密结合,也使教师与学生也成为实施工学结合课程的共同体。
一、工学结合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仍有些问题未解决,主要的是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仍存在距离,而导致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课程问题。
校内课程模式基本上理论课之后加上实践环节;工学结合教学只反映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或到企业顶岗工作上,而学校的课程与校外实习衔接存在问题。
课程思想缺乏统一性,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统筹及整体优化;职业需要的课程开设不出来,不需要的旧课程又删除不掉,课程门类繁琐、理论内容过多且有的内容已陈旧,缺乏在工作过程中的实用性和迁移性;缺乏对课程领导,在课程管理上缺乏柔性机制的保障;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个性化要求,课程的难易度不符合学生的特点。
工学结合课程是行动体系的课程,其学习内容是工作知识与工作技能的结合,是通过工作过程来实现学习的。
工学结合课程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是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工学结合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相应的课程为载体建立开放、灵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工学结合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成为实践共同体的关系,教学内容从强调职业知识的明言成分转向强调职业知识的默会成分,使学生将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工作经验结合起来,以结构化、有目的的方式来学习、检验及调整职业技能,达到学习工作知识、适应工作环境、获得工作经验的目的。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对策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d3d9552312b3169a451a4fc.png)
以江西 工 程职 业学 院为 例 .学 院每学 期 有外 聘兼 职 教师 7 0人 左右 . 对 其 中的佼 佼者 以及 在工 学 结合 方 面有 突 出贡 献 的一线 教师 、教学 管理 人 员和 企业 指导 教 师没 有 激励 机制 . 抑 制 了这些 人 的教学 积极 性 . 且 校企 互聘 人
江 西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2 0 1 3年 第 3期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对策
汪荣林
( 江 西 广 播 电 视 大学 江西 南昌 3 3 0 0 4 6 )
摘
要: 工 学结 合 是 指 学 生 边在 企 业 实践 , 边 在课 堂 学 习 。“ 学 中有 工 , 工 中有 学” 办 学形 式 , 是 当前 高职 教 育 的
人才。
关键词 : 工 学结 合 ; 教 学 管理 ; 高 职教 育
中图分类号 : G 7 1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3 5 3 7 ( 2 0 1 3 ) 0 3 — 0 0 7 3 — 0 3
近年来 . 职业 教 育 不 断被 “ 就业难” 和“ 技工荒” 所 困 扰 。一方 面是 许 多职 业 院校毕 业生 难 以找 到工作 , 另一 方
、
工 学结合 模 式给 学 生带来诸 多的 实惠
1 . 使学 生 将理 论学 习与实 践 经验 相结 合 。从 而加 深
对 自己所 学 专业 的认 识 .提 高 了他 们学 习 的主 动 性 和积
极性
受 限 于教 学 场 地 、 师资 、 课程、 教 材 和 经 费 等 教 学条 件, 特 别 是 缺 乏融 教 、 学、 做 于一 体 的职 场 化 、 生产 化 、 多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3d6a48cbceb19e8b8f6ba0e.png)
2 .师资队伍 薄弱 。我 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 中等 职 业技术学校合并或升格而来 , 在一线教师 中 , 存在着专业
知 识 、 历 结 构 、 践 技 能 、科 研 水 平 等 方 面 跟 不 上 时 代 学 实
1 .专业设置 和与社会 需求不对称 。 目前 我国高等职 业 教育的总体 目标定位 已形成共识 , 但不 少高职院校内部 各专业 的设 置 , 但不少高职院校专业 的设置不合理 , 业 专 的培养 目标 和定位不 准 问题 已成为制 约高职 院校发展 的
重 要 因 素 。 多 高 职 院 校 在 决 定 专 业 设 置 时 , 往 不 重 视 许 往
对 市场需求 情况 的调研 ,甚 至对 国家 的产业政 策一无所
知 ,对 地方 经 济 结 构 和 办 学 条 件 的 不 作 深 入 细致 的思 考 ,
业 岗位需求 , 没有真正实现任务驱动 , 工作任务应源于企
业, 源于具体 岗位 , 目前不少高职 院校仅从学校层面来 而
进行课 程的设 置 , 课程 内容 的选择和知识 的编排 , 这样势 必存在 局限性和片面性。 正是 由于高职学院 自身存在的这 些 问题 , 导致 难以吸引企业 的关注 , 阻碍 了高职教育中工 学结合教学模式 的进 一步实施和推广。
一
方式 与方法 , 较难 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 加
之 高职院校 现有的办学环境 、 办学条件 、 校园氛围和政策
导 向等诸多 因素的影 响与制约 , 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
着学历教育 的教 学方 法。对 “ 教学做一体” 行动导 向、 、“ 任务驱 动 、 目教学”等新 理念 、 模式 和新 方法 , 些 项 新 这 教 师难 以适应 ,因此学 生的实践 技能难 以得到 良好 的培 养 。虽然有资料显示我 国高职 院校 “ 双师型”教师已 占较 高 比率 , 但不少教师是仅参加一 次培训或考取 一个 职业 资 格证书就成 为了 “ 双师” ,真正既有较高理论 知识 ,又有 丰富实践经验 , 能指导学生实践实训 的双 师素质教师 目前 仍然严重不足 , 能参与企业技术革新 、 产品研发的就更少 。 3 课 程体系不够科学 。 .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 的核心 , 经过不断的改革与实践 , 高职 院校课程设置较过去有 了比 较大的改变 , 但依然存在着一些 问题 , 尤其 随着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f330a2c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5.png)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职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职教育中工学的结合成为了当前教育发展的热点话题。
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本文将针对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应该如何实施?工学结合不仅仅是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更应该是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等方面全方位的整合。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进行动手实践,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加强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力量,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目标。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设计?在工学结合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
应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动态变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其真正能够胜任相关技术岗位的工作。
需要设置一些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并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得到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培训。
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实施机制应该如何构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支撑和保障。
在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可行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需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使学校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贴近社会需求,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还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表现,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实践路径应该如何选择?要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需要找准切入点和路径。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16bdfc9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11.png)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高职教育是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高职教育中的工学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而高职教育中,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出一定的实践能力。
这种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从而更好地就业。
高职教育中的工学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培养出创新能力。
这样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也更有可能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高职教育中的工学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高职教育中,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这种职业素养包括对公司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和满足、以及对工作态度和效果的要求等。
具备了职业素养的学生更易于在职场中获得成功。
高职教育中的工学结合能够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技术人才,而企业是学生的最终就业单位。
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
学生在实践中收获了实际经验,企业也能够从中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未来的用人岗位做好准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下高职机制专业建设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下高职机制专业建设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b0b75e75ef7ba0d4a733ba5.png)
期总 , 躺期
CETE 教学园地
实训 基 地
2机 制 专 业 建 设 的 背 景
能指 导 学 生 实 训 ,理 论 教 师 与实 训 教 师分 离 ,专 业 教 学 团
南 宁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机 制 专 业是 队从 观 念 、结 构 、素质 到 能力 ,均 未达 到工 学交 替 的 工 学
工 学交 替 的课 程 体 系 是 实施 工 学结 合 的核 心 。为 实现
“ 工”与 “ 学”相互 融合 ,在构建专业课程体 系时,依据 专 业 职 业 岗位 能力 要 求 ,结合 校 内产 学 一体 实训 基 地 的生
1)专 业 虽然建 设 有 多个校 外 产 ,重 新设 计 “ 学” 与 “ 工” 的环 节 ,采 用 学 训 交替 的模 生产 性 实 训 基 地 ,但 由于 生 产 经 常 式 组 织教 学 活 动 ,每 个 学 期 既开 展 专 业 课 程 的教 学 ,又 交 受到 市场 的影响 而产 生变化 ,企业 叉实施 不同类型 的生产性实训 ,专业课程的教 学结合生产 往往 以生产为重 ,原定 的在 企业 实 性 实g 内容 , 同 时与 生产 性 实训 互 相 交替 , 生产 性 实 训贯 J 』 施 的生产 性实训课程经 常无法有效 穿整 个专 业人 才培 养过 程 。
CETE 教 学 园 地
实训基地
1 . 9 9 j is . 6 1 4 9 . 0 1 2 . 2 0 3 6 / . n 1 7 — 8 X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1 . 9 1 8 s
工学 结合人才培 养新模 式下 高职机制专业建设实践冰
■ 徐海枝
1引 言
南 宁职 业 技术 学 院机 械设 计 与制 造 专 业 ( 以下 简称 机 制专 业 )是 首 批 国家 示 范性高 职 院校 重 点 建设 专 业群 专业 ,通过 3 的示 范性 院 校建 设 , 以工 学结 合人 才 培 养模 式 改革作 为切 入 点 ,把 校 内 年 产 学一体 实训 基地 的构 建 作 为突破 专 业 改 革与 建设 的首要 环 节 ,实践 探 索基 于 工学 结合 人 才培 养模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d8b49a98d4d8d15abe234ecb.png)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摘要: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把教学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的就业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同时,实施工学结合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既能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又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道社会效益。
关键词:工学结合,建筑工程,教学改革随着我国基本建设投资的加大,特别是近年来城市房地产业和农村新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施工及管理人才需求也快速增长。
这就为中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专业的办学提供了发展机遇。
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市场的需求,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中等技能人才。
而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决定性因素。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以进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前提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的。
它的基本模式只能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
因此,“工学结合”应是当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把教学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的就业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c05c9ee2551810a6f524865e.png)
以市 场 需 求 为 导 向 . 是 面 向 区域 和地 方 经 济 . 向 我 院 所 就 面
处 的 运 城 和 山 西南 部设 置 建 筑 类 专 业 .将 当地 产 业 结 构 和 社 会
人才需求变化作为确定专业体系 的主体框架。 为此 . 在建系伊始 的 20 0 3年 . 们 首先 设 置 了建 筑 工 程 技 术 及 工 程监 理 专 业 。 我
育 与 本 科 教 育 的 最 大 区 别 在 于有 明确 的 职 业 价 值 取 向 。在 于 学 生 学 习 过 程 的 开 放 性 、 践 性 和 职 业 性 。 因此 。 职 教 育 的 实 高 专 业建 设 必须 加强 工学 结合 . 展 校企合 作 . 学 设置 专业 . 开 科 建 立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系 统 化 的 课 程 体 系 . 构 教 学 内容 , 强 实 重 加 训 基 地 的 建 设 和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 山西 水 利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在 水 利 部 示 范 性 高职 院 校 申 报 准 备 和 实 际 建 设 过 程 中 .围 绕 工 学 结 合 加 强 专 业 建 设 .努 力 构 建 具 有 高 职 特 色 的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养模式 。 以 市场 需 求为 导 向 . 学 合 理 设 置 专 业 科 建 筑 工 程 系 脱 胎 于 水 利 类 专 业 . 我 院适 应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是 的产 物 。 在 专 业 设 置 上 我 们 没 有 照 搬 兄 弟 院 校 的 建 设 模 式 . 而 是遵 循这样一条思路 , “ 市场需求为 导向 。 职业 岗位( ) 即 以 以 群 为依 据 , 以技 术 含 量 为 参 数 . 学 科 专 业 交 叉 复 合 综 合 研 究 专 以
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创新初探
![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创新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d5bf819bdaef5ef7ba0d3c51.png)
公 基 课盎 f 共础 [ {
专业主干课: 7门 5 8学 时 3 专 业 限选 课 : 3门 10学 时 9
Exp o e n he Te h ng l r o t ac i M e ho I t ds nno ton va i unde t r he
S h me o o k i t g a e a n n n Vo a i n l S - c e f W r - n e r t d Le r i g i c t a c o
ho ol/ Fa g Zhii g / n pn Abs r t tac W 0 k—it g ae e r i g s a ie ia l te d o r n e r td l a n n i n n v tb e r n fr
专业课
『 基本技能课程 : 2 0学时 4种 4
专实课 蓑 业践 嚣
l 企业顶 岗实习 :2 0学 时 13 图 1
t n o mel c t n a d c n e t. r e rS c n a y v e  ̄ i n t , ai ,n o tn sI o d rf e o d r o a o i o o n o t n l s h os t e e t ey i lme t t e i a c o l o f c i l mp e n h W ok- n e r td o v r i tg ae la n n , h y h v o e t b i h o re d p e o W o k e r i g t e a e t sa l h t e c u s a a td t r - s s
e i g x e in e ;n r a e ie s ta h n n la n n h n e p r c s d c e t d v re e c i g a d e r i g e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建设几点思考摘要: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方向,有利于带动专业的调整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重构、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有利于学校提高专业办学质量。
但在推行工学结合过程中,由于企业与学校是两个不同的主体,使专业建设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值得我们重点思索并加以研究。
abstract: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is a education mode that integrates learning with working. it is the orientation of reforming and developing vocational educaiton, and is advantageous to the adjustment and integration of specialty.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system and contents,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etc., is benifit to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quality for school. when promoting work-integrated learning,becaus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s different with that of school,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which is worth our thinking and research.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问题key words: work-integrated learning;specialty construction;problem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98-020 引言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
因此,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专业建设研究就是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以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改革,提升专业发展内涵,增强专业吸引力,提升办学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职专业建设现状近几年来,由于学校生源下降,加之企业却严重缺乏操作熟练的技术工人,出现了“用工荒”的局面,中职学校逐渐开始尝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1.1 工学结合的模式繁多,专业不尽相同通过对河南省西部地区2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模式类型主要有:引企入校模式、办校入企模式、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订单式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项目驱动模式等,这些不同模式存在着不同的优缺点,适应于不同的专业,对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动手能力,解决企业用工起到了积极作用。
1.2 工学结合的模式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学校在推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校面临三个实践难题:一是难以处理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锻炼之间的关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及根本目标决定了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必须同时接受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锻炼。
而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在学校完成,在行业企业的实践一线,主要是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岗位,进而达到掌握、巩固和提高职业技能的目标。
从全局角度看,中职学校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锻炼在具体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上都有非常明确的分工,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无论是国外比较成熟的工学结合模式,还是我国尚需完善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虽然都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培训之间的关系,也都一直在竭力地处理好这对关系,可事实上却总是陷于两难境地——要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要么过分强调了实践培训环节,对理论教学重视不足甚至是有所忽略。
二是难以处理好处于工学结合两端的行业企业与学校自身之间的关系。
行业企业属于经济部门,而学校则是教育部门,在现实的环境中,这两者之间要想在共同培养人才这样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精诚合作,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三是难以处理好学生在不同教育环境中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关系。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环境下,身份是学生;而学生在企业内接受实践培训的教育环境下,身份就应该是学徒。
那么这种“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在理论意义上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在企业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意义上就是希望在为企业创造一定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益,初步体验作为职业人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
但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实践中,存在对学生双重身份的不同程度的破坏现象。
如企业观念狭隘,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忽视对学生作为“学徒”身份的培训或阻碍其回到学校进行后续学习;学生自身则因为学校可以提供改行的机会和使其获得相应的教育文凭而热衷于做学校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到生产一线去做学徒。
1.3 工学结合与专业建设脱节现象严重调查表明实施工学结合的学校由于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在工学结合的实际操作中,专业对口工学结合的占2%,专业不对口的占98%;本地占14%,发达地区不分专业一线打工的占85%,多数学校的工作结合都是按安置到沿海一带的电子厂做一线工人,专业建设与工学结合脱节,课程建设与工作岗位背离、实践教学与工作内容不兼容。
造成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工作结合不相适应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缺乏宏观的规划,也缺乏具体的调控,使得一些市场需求量不大,就业困难,但容易招生的专业畸形发展,最明显的是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二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对那些教学设备投入大,经济效益低的专业,主要是工科类专业,学校都不愿意开设;三是一些学校为了容易招生,追求经济效益,例如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很多学校一窝蜂上开设汽车专业,新专业评估过程中,学校对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是没有底的,造成教育市场和就业市场的脱节。
2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的几点认识2.1 工学结合模式工与学的实质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必须明确工学结合的主体和工学结合实质既工与学的实质。
“工学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之一,但并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的“工”是指工作,“学”是指学习,实质就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既要保证学生能按照学校的要求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又能通过到企业进行实践,提高专业技能,降低受职业教育学生家庭的负担,这有别于将学生在学习期间送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学习与实习结合”模式。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实习是学习的一个环节,而工作是顶岗进人了实际生产的环节,是有薪水的岗位操作。
因此,“工学结合”绝不是一个简单地将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关键在于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和角色融人企业,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完善和提高,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这是“工学结合”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工学结合”中“工”与“学”的实质。
“工学结合”的受益主体是学生,并以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为表现形式。
随着“工学结合”模式成为中职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其受益主体也由学生扩展到教师,原因在于“工学结合”内涵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提供符合要求的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际训练条件的互利共赢机制。
另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工学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师受益的前提条件。
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的同时,可以熟悉工作流程、掌握熟练的工作技能,通过实践、交流的方式加深对实践环节的认识。
因而,“工学结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有利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技术服务和科技项目的合作。
2.2 工学结合模式下工与学的关系“工学结合”是一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工与学关系可表述,学习的目的是工作,工作的过程促进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循环进行,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和学习过程,具体实现形式是多样的。
然而,在实践中,“工学结合”通常被简化为“两段式”,即“前期的单一学习(实训)”+“毕业单一实习”的形式。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并未参加过真实的生产活动,所以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需求,再加上就业压力大,导致许多学生在实习(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更换实习岗位和实习单位,无法达到“工学结合”的真正目的。
由此可见,应广泛探索“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做好毕业实习前期实践经验的积累,采用工学交替、学分制等灵活、弹性的结合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中的社会(政府)、企业、学校、教师的责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建设需要强化社会、企业、学校、教师的责任:一是社会(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引导专业建设。
主要任务是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重组、合并,增强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制订工学结合的相关法规、制度等保障措施,为工学结合的实施创造条件。
如制定企业用工职业培训制度,规定社会用工必须参加职业学校的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同时规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专业设置指导,重组后的学校实力,设置不同的专业优势专业,把专业办出特色。
既要保留学校间的相互竞争,又要避免学校间的招生大战,把学校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教育教学上来;制订具体的教学标准,包括具体专业的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实训标准等等。
使职业教育规范化、有序化;加强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引导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向前发展。
二是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企业除了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获取相应的回报之外,还有其社会责任,包括保护环境就助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等等,同样也应把参与职业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列入企业的社会职责之中,把职业教育列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责任和义务。
三是学校要强化管理、创新管理。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