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赏析及感情
李凭箜篌引赏析及感情李凭箜篌引赏析及感情李凭箜篌引是唐朝诗人李贺写的作品,全诗要如何进行赏析呢?李凭箜篌(kōnghóu)引⑴作者: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⑵,空山凝云颓不流⑶。
江娥啼竹素女愁⑷,李凭中国弹箜篌⑸。
昆山玉碎凤凰叫⑹,芙蓉泣露香兰笑⑺。
十二门前融冷光⑻,二十三丝动紫皇⑼。
女娲炼石补天处⑽,石破天惊逗秋雨⑾。
梦入神山教神妪⑿,老鱼跳波瘦蛟舞⒀。
吴质不眠倚桂树⒁,露脚斜飞湿寒兔⒂。
【注释】1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李凭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
大约生活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2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3空山句:《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4“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素女”也是传说中的神女。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5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6昆山:是产玉之地。
玉碎、凤凰叫:形容乐声清亮。
《李凭箜篌引》
高 山 流 水
《列子 · 汤问》记载:伯雅善弹琴,钟 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了一首高山 屹立、气势雄伟的乐曲,钟子期赞赏地 说:“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弹了 一首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的曲子,钟子 期又说:“洋洋乎志在流水。”钟子期 能深刻地领会伯牙所弹奏乐曲《高山流 水》的内涵。从此,他们俩人结成了知 音,被传为千古佳话。钟子期死,俞伯 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 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 知音或知己。
鉴 赏 与 品 味
第一段: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 “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 了演奏的地点。 这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 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 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 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 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鉴 赏 与 品 味
第二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 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 以露水一点一滴在荷花上滚动、滑落的 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 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 琴声的欢快,“笑” 能给人“笑靥如花” 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 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 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 考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 色彩。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 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 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 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 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 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及鉴赏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及鉴赏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
一: (1)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 的《琵琶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 你的理解。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3)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答案】 (1)“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以形写声, 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 “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2)诗人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 达了对乐曲的感受和评判,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 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 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 富含蕴。
二: 1.下列诗句 中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 B.空山凝云颓不流颓:崩塌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沉浸在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 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 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
这两 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 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2018.10.23《李凭箜篌引》
诗人调动了一切可以写音乐的手法,而且多种手法并用, 一句诗里面融合运用多种写法,而且节奏跳跃性极强, 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 时而天皇,想象奇特,的确,写出了箜篌音乐之美妙, 让我们看到了:音乐可以使凝云慵懒不流,可以使冷光 顿时消融,可以让江娥、素女啼哭发愁,让紫皇怦然心 动,让女娲忘乎所以,让神妪不耻下问,让老鱼、瘦蛟 动起来,让吴质、寒兔流连忘还这种变幻莫测的写法, 实在是李贺诗歌章法的一大特色,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 说,就是不走寻常路,不拘一格,章法奇绝。
听蜀僧濬( jun)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 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 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 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
李白
表现抽象的音乐必得运用通感、比喻等 手法化虚为实,方易欣赏。艺术是相通的, 在诗词歌赋及其他艺术形式中也一样。 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1.鬼气一:意象诡异
江娥、素女、紫皇、女娲、神妪、吴质、寒兔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全诗注释翻译与赏析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释:⑴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⑵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⑶空白:一作“空山”。
《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⑷江娥:一作“湘娥”。
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这句说乐声使江娥、素女都感动了。
⑸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
⑹昆山玉碎凤凰叫:昆仑玉碎,形容乐音清脆。
昆山,即昆仑山。
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
⑺芙蓉泣露、香兰笑: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
⑻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
这句是说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⑼二十三丝:《通典》卷一百四十四:“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
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
李凭箜篌引李贺唐诗赏析
李凭箜篌引李贺唐诗赏析李凭箜篌引李贺唐诗赏析【作品介绍】《李凭箜篌引》的作者是李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90卷第1首。
李凭是唐代优秀的伶人,善奏箜篌,出神入化。
诗人李贺用华丽的词藻,巧妙的比喻,引经据典,使演奏的场景跃然纸上。
这首诗与《琵琶行》(白居易)和《听颖师弹琴》(韩愈)齐名,均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杰作。
【原文】李凭箜篌(kōnghóu)引⑴作者: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⑵,空山凝云颓不流⑶。
江娥啼竹素女愁⑷,李凭中国弹箜篌⑸。
昆山玉碎凤凰叫⑹,芙蓉泣露香兰笑⑺。
十二门前融冷光⑻,二十三丝动紫皇⑼。
女娲炼石补天处⑽,石破天惊逗秋雨⑾。
梦入神山教神妪⑿,老鱼跳波瘦蛟舞⒀。
吴质不眠倚桂树⒁,露脚斜飞湿寒兔⒂。
【注释】1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
李凭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
大约生活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诗曰:“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
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花咽娇莺玉嗽泉,名高半在玉筵前。
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箜篌:古代弦乐器。
又名空侯、坎侯。
形状有多种。
据诗中“二十三丝”,可知李凭弹的是竖箜篌。
2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
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调奏。
高秋:指弹奏时间。
这句说在深秋天气弹奏起箜篌。
3空山句:《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此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4“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一名湘妃竹。
《李凭箜篌引》对比赏析
能和思想感情,和“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烘
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着力表现李凭弹奏箜篌时
的强烈艺术效果。
• 音乐变化:高亢饱满----幽怨低回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 此两句直接描摹音乐。
第
• 先以昆山玉石碎裂的清脆来描写乐声的激越,表 现音乐的极强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再以神
二
鸟凤凰凄婉的叫声来描写乐声的婉转,表现演奏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第
。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女娲”句写乐曲的演奏达到高潮。
三
• 乐声传到天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
乐
被乐音震破,引来一场秋雨,一个“逗”字,把
章
音乐无与伦比的震撼力和天界神奇瑰丽的景象紧 紧联系起来。
• 梦幻中乐声传入神山,神妪因之感动,老鱼闻之
跳波,瘦蛟闻之起舞。乐声传到月宫,伐树的吴
艺),“万壑松”是用大自然的宏伟的音响来比 喻琴声的音乐效果。
▪ (2)以曲终时的景色描写表现了作者沉醉于琴 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19
第
• 清冷的乐声仿佛使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寒光之
二
中,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
乐
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
章
• “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是一种巧妙
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
意境由人间转入天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空山空山句句移情于物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和能和思想感情和江娥江娥句互相配合极力句互相配合极力烘烘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着力表现李凭弹奏箜篌时箜篌声的神奇美妙着力表现李凭弹奏箜篌时的强烈艺术效果
李贺《李凭箜篌引》知识点
李贺《李凭箜篌引》知识点李贺《李凭箜篌引》知识点李贺把诗歌作为呕心沥血和事业,其母说他“呕出心乃已”,他刻意追求诗歌语言的瑰美冷峭。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句):李凭出场第二部分(5、6句):正描乐声第三部分(7—14句):侧描音乐效果第一部分: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部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李凭箜篌引原文朗读
李凭箜篌引原文朗读原文:李凭箜篌引唐代: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意思-赏析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意思|赏析译文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赏析常言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
刘勰就曾感慨地说过:得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但音乐家李凭总算遇到了李贺这样的知音;诗人不但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乐美转化为诗美的神笔!这的确是李凭的幸运。
然而,在当时真正能够欣赏李凭绝技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够赏识李贺的人一样稀少吧?深受压抑的心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可能正是形成李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奇峭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
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李凭箜篌引》
(2)这些意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景物,一类是神 仙世界,他们共同组成没有人出现的诡奇的世界。
合作探究 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音乐?这些意象有什么共性特征?
意象:空山、凝云、秋雨,昆山、凤凰,芙蓉、香兰,老鱼、瘦 蛟;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寒兔。
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激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
箜篌
李凭的演奏。 箜篌:古代西域传来的一种弦乐器,体制不一,有
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数种。饰有凤首的
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引 诗体的一种。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 比较自由,与歌、行一样,是乐府诗。
学习目标
第三单元 因气求声 吟咏诗韵
一、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诗歌。
是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感谢
二、感受鬼才诗人诗歌的鬼气。
三、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背诵全诗。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品味鉴赏
诗人用“融”这个充满暖意的字来极力渲染音乐不可抗拒的感化 力和渗透力。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 妙旋律在回荡。
诗人用“老”和“瘦”二字来修饰鱼龙,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也伴随着音乐腾跃起 舞,更加凸显了音乐的极大魅力。
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成语
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成语成语在中文语言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们以简洁精辟的方式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其中一个鲜为人知但却蕴含着浓厚文化底蕴的成语就是“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本文将为大家揭示这个成语的意义及其相关背景。
在探讨这个成语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每个字的意义。
首先,女蜗表示女性,炼石是指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工作或者研究来达到目标,补天则是修补天空上的裂痕,破天惊逗秋雨则是意味着一番巨大的变革或者极其重大的事件即将发生。
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个成语既有形象又有寓意。
形象上看,女性如同蜗牛一样勤奋刻苦地进行着长时间的努力,而炼石则代表着她们对于某一目标的坚持和不懈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就好像是修复天空上裂痕的补天人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重新焕发光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破天惊逗秋雨”形象地描绘了这个巨大变革的来临,就像是掀起波澜的秋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而从寓意上看,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成语的意义更加深远。
首先,它体现了女性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中,女性们都经历了种种的挑战和困难,但她们不曾放弃,坚持努力,最终成功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其次,它也弘扬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女蜗炼石补天就如同一群勇敢的女性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超越了个人的能力和限制,完成了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最后,这个成语也寓意着巨变即将来临。
当女性们积极参与到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巨大变革,为整个社会创造新的奇迹。
正如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义,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意象,从古至今被用作描述女性不懈努力和顽强奋斗的一种形象。
在当今社会,女性逐渐发现并展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她们拥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各个领域的发展中。
在科学、教育、商业等各个领域,女性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她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成语
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个成语自古以来就传扬甚广,上溯至《庄子》中的文字,古人以此表达了对女性智慧和能力的赞美和讴歌,也寄托了对女性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角色的期望和敬意。
那么,什么是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从字面上解读,女蜗是指女性,炼石补天则寓意着女性智慧和能力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包括那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难题;而石破天惊逗秋雨则是形容女性的力量能够引起巨大的变革和影响,逗引出不同寻常的风雨和喜悦。
我们来谈谈女蜗炼石补天。
女性自古以来就扮演着家庭的中流砥柱,在古代社会,女性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家务和生育后代,但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所展现出的智慧和能力是无孔不入的。
在家务方面,她们既要照顾家庭成员的生活起居,又要处理家里的琐事,同时还要精打细算家用。
女性的这种炼石补天的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她们的聪慧和勤劳上,更重要的是她们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毅力。
面对困难,女性常常能够在细碎的琐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炼石补天般,解决问题的难度并不会成为阻碍她们获得成功的障碍。
而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一描述则更多地强调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女性以其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常常能够引起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影响。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古代我国的武则天。
在我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唯一一位登上了皇帝宝座的女性,她以其雄才大略治理国家,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历史时代。
在她的治理下,国家迎来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她的作用正是在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成语中得到了最好的呈现。
女性的力量并不仅限于家庭和日常生活,她们在社会领域也能够引发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回顾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个成语,我们不难发现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女性智慧和能力的赞颂与期望,历久弥新,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理解。
在今天的社会中,女性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勇气、毅力和智慧,她们不仅仅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支持者。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女性的作用和价值,给予她们更多的尊重和赞美。
引用神话的唐诗
引用神话的唐诗一、原文:《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二、衍生注释:1. “吴丝蜀桐”:指制作箜篌的材料,吴地的丝和蜀地的桐木,这里代指箜篌。
2. “江娥啼竹”:传说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在舜死后,泪洒在竹子上,使竹子染上斑痕。
3. “素女”:神话中的女神,擅长音乐。
4. “紫皇”:道教中最尊贵的天帝,这里指皇帝。
5. “女娲炼石”:女娲炼石补天是著名的神话故事。
6. “神妪”:成夫人,传说她善于弹奏箜篌。
7. “吴质”:即吴刚,因被天帝惩罚在月宫砍伐桂树。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主要是描写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高超。
情感上,诗人对李凭的音乐演奏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
表现手法非常独特,大量运用神话传说。
开篇就用“空山凝云颓不流”等描写来侧面烘托箜篌声的感染力,连云都为之停留。
接着像“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样的句子,将神话故事融入其中,把音乐的强大震撼力描绘得如梦如幻。
仿佛李凭的箜篌声能惊破女娲补天之处而引出秋雨。
还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连神山的神妪都要向他学习,老鱼和瘦蛟也因音乐而舞动,这种夸张奇特的想象极大地渲染了音乐的美妙绝伦。
四、作者介绍:作者李贺,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作大多想象丰富奇特,常常运用神话传说和诡谲的意象。
李贺一生仕途不顺,但在诗坛却独树一帜。
他的身体不好,自称“长吉病骨”,但其诗歌创作却充满激情与创造力,被后人称为“诗鬼”。
五、运用片段:例一:在一场古典音乐会上,当一位演奏家弹奏完一曲极其精彩的曲子之后。
台下的一位观众激动地站起来说:“今日听君一曲,真仿若李贺诗中所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啊,这音乐宛如凤凰鸣叫,让花花草草都有了情谊,和李贺笔下李凭的箜篌演奏有得一拼啊。
关于女娲补天的诗句
关于女娲补天的诗句
1.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2.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陈子龙《日登一览楼》
3.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汪藻《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4.不周山崩天柱折,帝遣娲娥补天裂。
——胡奎《女娲补天谣二首其
一》
5.天冥冥,地冥冥,娲娥锻鍊天地精。
手抟五色云,上补青天青。
——胡奎《女娲补天谣二首其二》
6.女娲炼石曾补天,石破天惊苍冥寒。
——卢象升《景韩堂其三女
娲炼石》
7.讵开混沌无完璧,直赖神功善补天。
——安治《女娲炼石补天得
天字》
8.今日几人能似帝,辛勤长有补天心。
——彭汝砺《女娲庙》
9.女娲补天不补地,山崩谷罅漏百川。
——李东阳《长江行》
10.唯恐五色石,女娲补不牢。
——梅尧臣《秋风篇》
11.女娲补天天不漏,卷石犹穿太山溜。
——吴宽《题何刻工卷》
12.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
——辛弃疾《归朝欢·题晋
臣积翠岩》
13.补天残片女娲抛,扑落禅门压地坳。
——《天竺寺殿前立石》姚
合
14.女娲只解补青天,不解煎胶粘日月。
——司空图《杂言(一作短
歌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破天惊逗秋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中时期也读过余秋雨的一些散文,如《文化苦旅》之类。
曾经一度很喜欢余秋雨的文字,很大气但又不失细腻,很华丽但也不乏质朴。
更令我激赏的是他充溢在笔端的那种文人的责任感。
他写散文选取的题材是我比较喜欢的历史风物方面,他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描写叙述很有特色,读完觉得字字皆情意,让人内心激荡不已。
但怎么说呢,余秋雨的文章看久了有些审美疲劳,他的文风越来越让人觉得是一种陷阱和负担。
明明是再简单不过的意思,被他用文字一修饰就感觉“崇高”了好多。
更有甚者,反反复复读那几段话,不知其所云为何物。
显然余秋雨的文章或许已流于华诞。
有一段时期我在尽力模仿余秋雨的笔触,因为当时觉得他的文风读来让人
觉得酣畅淋漓,而且其描写也确有实物。
大学写作课堂上讲,一个作家一定要保持不断地创新,不能“抄袭”。
这个抄袭不仅指抄袭别人,也指抄袭自己。
不能创新,写作之路便也只能到此终止。
若要强续貂尾,其结果也只能是贻笑大方,甚至连自己前期积累的名声亦会付之一炬。
江淹在《别赋》之后再难有更好的,让人不禁扼腕叹息一句:“江郎才尽”;张爱玲才智卓然,情感细腻,《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的问世让人为她的才华倾倒,她与胡兰成的一段恋情结束以后,随之风逝的还有她的满腹才华。
大学的写作老师也说过,看一个人文章写的好坏,不是要看他的修饰成分有多少,不是要看他句子、字词用的是如何精妙,而是要看当修饰成分完全去掉之后,剩下的东西如何。
以前有位好友警示我:“不要让自己的思想沦为别人的跑马场。
”当时的我的确是不屑一顾,甚至在想:“若能拥有如此完美成熟的想法,完全丢弃自己那些愚蠢的青涩的想
法又如何呢?”现在想起来如果自己的想法真的沦为别人的跑马场,才真的是愚蠢。
别人的再好也是别人的,你仿的再好最终解释权也是归别人所有。
你会惶惶然,最后你会忙着找自己。
对于一件东西,我们要学会批判,也要学会欣赏。
二者过犹不及。
批判太多,你会对这件东西失去信心;赞赏太多你又会失去自己。
喜欢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的那一句话:“大艺术家即使是错,也能错出魅力来,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对错。
一个伟大的人即使他错了,他也有魅力让世人跟着他错下去,尽管后人已知他是错的,但还是义无返顾的错下去”;喜欢他在《千年一叹/我一定复活》中引用希腊已故文化部长的话:“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之后回来,那么我一定复活”,令人鼻酸,饱含着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
石破天惊逗秋雨当余秋雨看到希腊向英国索要巴特农文物的这份材料,也仿效
着写了几句,指出当年斯坦因从敦煌运走的文物都应该归还中国,这表现了其强烈的民族愤慨;在《我们不哭》里一文中说:”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有哭墙而中华民族没有,不该感到自惭。
泱泱大国给了我们一种从容的心态,茫茫空间给了我一副放松的神经。
中华民族的灾难的确不少,但比之犹太人,以千年目光一看,毕竟安逸的多了。
我们没有哭墙,我们不哭。
”虽然其所说也不无道理,但不得不说其对中华民族的审视太过乐观。
我比较欣赏的是他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第一段对于大部分人对清朝的看法:“我们这些人,对于清朝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阻隔。
记得很小的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而想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光了,这是清代的尾声。
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侵润的课程。
从小种下的怨恨,很难化解的开。
至今在很多中国人心里,它仍然是一种
冤虐般的存在。
”这是一种民族情绪在作怪,比起明朝从中期开始皇帝一个比一个变态,都是怪胎!清朝历代皇帝都勤勤恳恳,并无荒唐之事。
历史选择了清朝,选择了满族。
满族亦或是汉族,都是中华民族。
任何单方面的肯定或是批判都是片面的,不全然对也不全然错。
争执孰对孰错、孰是孰非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并无意义。
这几年来余秋雨争议太大。
支持他的人或者反对他的人都大有人在。
反对他的人说他的文章大多已经完全模式化,都是一个套路,质疑其情感假大空,更有人质疑其品格。
有人好心的指出他文章中一些用错的地方,但余秋雨许是拉不下面子,恼羞成怒,引发文坛争论,人称“石破天惊逗秋雨”。
石破天惊逗秋雨事实真相究竟如何,我亦不敢妄加揣测。
或许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真相只有一个”。
文人相轻,文人论战,本就是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各自拈出有利于己方的证据来攻击对方,真
相早已被争论模糊了焦点。
文章究竟如何,作者人品究竟如何,这些问题毕竟是我们掌管不了的,文章再能反映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在我们阅读者看来不过是参考罢了。
从一本书中能读出什么,收获什么向来由我不由他。
管好自己方是上上之策。
执念太深,非要争论出个孰是孰非,恐怕最后的结果仍是不尽如人意。
早知如此何必苦苦追寻一个无解的答案呢!
读《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寻觅中华》后,曾让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获得感动和快感,同样我也得知很多掌故轶闻,那么这样的话也就够了。
就是有假有错我倒觉得无大碍,他写他的,我看我的,我欣赏他就喜欢他,当然也有讨厌他的权力,我还是会抱着看好书的心态来读他的书的,书绝对是好书,人品如何这是与作者相处之人应该关心的问题。
不管如何,书是无罪的。
也许,余秋雨散文就像水果中的榴
莲,喜爱之人恨不得掏心窝子,厌恶之人唯恐避之不及。
反正,书和作家都如星辰一般数不胜数,讨厌一两个作家倒也不至于落得个无书可读的下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