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家谱及字辈
石氏家谱及字辈
石氏家谱及字辈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三十八年(卫桓公姬完二年,公元前733年),石碏的弟弟州吁骄奢被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
十几年后,满怀怨恨的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
当时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因此被州吁拜为大夫。
后来,石碏把州吁和石厚二人引诱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妫鲍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所以,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即被陈桓公抓了起来。
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国,然后迎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是为卫宣公。
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蘭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小五洲石氏全家谱
张上 金会 兰子
五喜石 寨来亮 赵后 翠 英 1950) ( 董石 家翠 咀萍 杨 维 成 1965石 丽 萍
本三石 村来晶 冯后 玉 梅 1954)
(
上圆石 会后英 子子 张 润 玲 (
庄补石 窝后文 张子 改 凤 1967)
新 寨 魏 月 仙
石 明 丑 小
前石 所觅 安存 润 栓
坡石 底觅 江改 茂 林
石仙女 (旦沟梁沈氏)
石利山(银柱子) 大武洲张二罗 石 儒 小 《 烈 士 》 胡石 会香 周女 三 侯 1929 小石 河玉 头英 赵 觅 ( (
石润梅 (葛家洼葛二富官) ( 安石 子秀 华英 生 荣 1941
1925-1947
【17】
1936)
)
)
马石 军存 营莲 杨 河 栓 1957-
周石 家海 高莲 占 平
石生富 石碧峰{后院} 石广峰(狗毛栓)
----
石赣峰{当中院}
拦石 锁美 玉 石 藏 玉
石林峰(富娃){下院}
【14】
锁石 拦韫 玉
黑石 小琨 玉
(
(
圆石 拦琦 玉
拦石 存真 玉
面石 焕海 玉
( )
( )
(
(
) 石 肇 文 宝 庆
)
)
)
【15】
石 化 ③
石 化 琏
石石 石 化化 化 琳明 成 保二 成保 成 )
石 占 元 六 角 角
石 万 成
石 石石三 三 月润毛 万 成成仁
补石 成运 元
老石 白科 小
银石 石石 科永 引有 科 栓科
( )
(
石 焕 仁
( )
)
【16】
石石石 占均仲 山山山 --------------
石氏字辈-石氏族谱-石氏家族起源-石氏宗谱-石氏家谱
石氏字辈-石氏族谱-石氏家族起源-石氏宗谱-石氏家谱石氏字辈-石氏族谱-石氏家族起源-石氏宗谱-石氏家谱石氏簡介石氏榮耀而古老,是黃帝的后裔,和漢族所有姓氏一樣同宗均為華夏子孫,同族共為漢族,石氏家族屬於漢族的一員,所有漢族姓氏都歸宗於華夏,同歸與漢。
何為華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華夏之祖即黃帝。
華夏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
“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稱為夏族,“建立了漢族第一個王朝夏代”。
在商朝末期,周人聯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統的石姓諸族(其代表為石太公),以及遷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
進而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稱為“有夏”(見《尚書》),也稱是黃帝的後裔,所以也自稱“華”“夏”,後又將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諸侯國稱作“諸夏”或“諸華”。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華夏”之說。
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以及戰國時期的強邦吞並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統一中原,終於使得華夏族這一龐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統一。
經過強大漢朝,族名華夏轉變為漢,華夏人就成為了漢人。
何為漢族:(序:了解學習漢族文化是石氏家族的責石和義務,作為漢族的組成部分必須對我們的民族有所了解。
)漢族是世界上最尊貴的民族。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
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分布於世界各地。
除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布。
漢族形成歷史從約公元前五千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二千七百年,活動於陜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石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占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遠古傳說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見母系氏族制)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誌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見父系氏族制),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
小五洲石氏全家谱
)
)
石 ① 2007
石石 杰旭 20071998-
【20】
1989-
2016/11/8
6
【12】
【13】 【14】 【15】 石化琳(保成) 石培玉
石生旺 石⑩峰 石双喜 石希玉 石四女1923-1949 (五家窑徐中全)
石化明(二保成) 马军营杨氏
石氏 (本村刘氏)
石化成
【16】
石寿山(接银子) 安子刘林女 赵 玉 珍 石 广 儒 1938 1936-1996
石玉旦1927-1987 (黄崖湾张振绪) 张岢 玉岚 萍西 豹 峪 石 元 生 1967-
【19】
前石 所爱 崔莲 双 喜 1951-
刘古 桂城 珍角
【20】
石 海 军 1989
石 海 英 1990
石 海 强 1994
石 海 龙
石 海 林
石 海 丽
1992
1994
1998
2016/11/8
5
【14】 【15】 【16】
1915-1994
1950)
1951)
) 东石 坪巧 王蓉 新 明 (
)
)
}
鸡石 儿觅 洼女 张 玉 仁 1956石 振 华 1982-
新石 寨 赵稳 晓 琴
1958石 振 东 1984-
殷石 家江 湾华 殷 翠 玲 石 沛 东 1968-
三石 岔巧 郭梅 向 宇
楼石 沟晋 吕华 彩 萍 石 沛 升 19741997-
石石石石石石石石石石石 宣峰全吉贵进福富瑞德寅 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山 --------------
石石石石石石石石 泰宝三凤有茂凤凤 山山虎鸣山山山祥
--------------
山东石氏字辈
山东石氏字辈稽我石氏,枝繁叶茂,宗族星罗,字辈众多。
但许多宗亲提供的字辈杂乱且错讹颇多,虽然有宗亲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但不易查找。
为此,笔者不厌繁杂,再按各省分类整理如下。
有错讹处敬请宗亲们指正。
有未及处敬请宗亲们充实。
希望借众宗亲之力,能整理出较精确的石氏字辈总汇,以便宗亲查找寻根之用。
山东泰安徂徕镇桥沟徂徕堂石氏始迁祖唐末自沧州乐陵迁入兖州奉符(今泰安徂徕)。
系北宋初文学家、“徂徕先生”石介祖次子后人。
字辈:登道(金)学宗。
因避先祖石介字(守道)讳,道改为金。
1957年新续由石作蜀祖74代起,石介祖28代起字辈:仁义礼智信,刚正忠孝贤。
庆历圣德书,文集有本源。
山东泰安徂徕徂徕堂石氏一支始迁祖唐末自沧州乐陵迁入兖州奉符(今泰安徂徕),现多居泰安周边各村、南山阴、西山阴,宁阳县华丰镇石家门村等处原字辈:大孟立正教。
1957年新续由石作蜀祖74代起,石介祖28代起字辈:仁义礼智信,刚正忠孝贤。
庆历圣德书,文集有本源。
山东泰安宁阳石家大孟村石氏系泰安徂徕石氏分支。
自石作蜀祖68代起字辈:云远祥瑞兆,循茂玉记春。
祖德同天久,君恩共地长。
泰宗方运恒,宁支厚显荣。
诗书礼义宣,文庆绪延昌。
山东泰安宁阳伏山大吴家村石氏字辈:其崑松忠可,允长广振兴。
学文际昌泰,令德承儒宗。
淑世昭玉润,立宪庆仁荣。
山东某地徂徕石氏分支字辈:文子廷章汝,允振肇绪昌。
鸿修继庆化,骏德裕祥光。
山东泰安汶口镇石家庄村石氏字辈:登道学宗。
山东郓城、鄄城等地石氏始迁祖唐末自沧州乐陵迁入兖州奉符(今泰安徂徕)。
系北宋初文学家、“徂徕先生”石介之弟石企、石会、石合之后。
自石作蜀祖68代起字辈:崇懋德延远,世毓贤奇昌;家邦永兴振,光宪绪东康;泰成庆履效、清廉祥安际。
山东东蒙石氏系徂徕石氏一脉。
明初迁蒙阴桃曲,现分布在蒙阴,费县,沂南,平邑,兰山、临沂、益都、长山、高苑、莒州、邳州、阑山等地。
自石作蜀祖66世起字辈:晋广。
鸿裕贞立,曾运绍统。
家肇祥宝,基建良彦。
石姓辈分口诀
石姓辈分口诀
石姓家谱的辈分排列一般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从祖先到子孙,分为男系和女系两大类,男系一般以父系为主,女系以母系为主。
男系:一辈:祖先二辈:父辈三辈:子辈四辈:孙辈五辈:曾孙辈六辈:玄孙辈七辈:外孙辈女系:
一辈:祖先二辈:母辈三辈:姐妹辈四辈:侄女辈五辈:外甥女辈六辈:
外甥孙女辈七辈:外甥曾孙女辈以上是石姓家谱辈分的排列,家谱的辈分排列有助于确定家族的血缘关系,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
此外,家谱的辈分排列也可以帮助家族成员更好地了解家族的情况,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维护家族的稳定性。
全国石姓(辈分)分布
全国石姓(辈分)分布湖南邵阳石氏字辈:一支:“邦思原志楚仕兴永吉昌一宗多国用美翠自生光景德耀先者芳声孝友传显扬昭盛代家世裕魁元”;二支:“万朝成受以子应添汝明文武正永定荣华大吉昌景德启盛世安思庆楚邦嗣秀通京国显隆士俊良义方遵祖训孝友绍家纲裕后诒谋远承先福泽长教典昭敦睦儒材誉锡乡诗书崇甲第勋业赞平章圣学心传续纯臣矩范详继绳储杰伟兰桂郁资湘”。
湖南南县石氏字辈:一支:“金典克明俊德方瑞仁和义生”;二支:“宣封大士经典克明俊德方瑞仁和义深南山有庆万代家声”。
湖南中部石氏字辈:“盛世纪书亮功泰”。
湖南湘西石氏字辈:汉族支派:“中德光谋烈”;土家族支派:“天诗道志成全万庆通光兴玉”。
注:该支字辈循环使用。
湖南化州石氏字辈:“学国涛世光名正辉先业德修裕后方”。
湖南祁东石氏字辈:“元及第清盛一承远达致启崇光荣怀兆庆景运宏昌祖宗炳耀福德昭彰登庭作相贤俊显杨先声共仰振华安邦后昆永裕本固源长”。
湖南邵东石氏字辈:“纪书亮公泰”。
湖南泸溪石氏字辈:“维祚山石生朝威绍光源远泽长文成祖佑定克联芳同心协力振兴湘西国强民裕荣耀昌盛家顺业旺万事如意建设月异永乐安宁”。
湖南沅江石氏字辈:文贵支派:“谦天正泳才钦宇文祖仲显日明振似奇学太光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文通支派:“谦天正泳才钦宇文祖仲显廷守尹安宁必应超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才仁支派:“谦天正泳才兴受思荣允玉任庭首政大尚德光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才礼支派:“谦天正泳才兴万盛源子志国恽亭手善崇德光前绪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禄房支派:“谦天正泳乾坤涒臣义礼智定国应中兴鼎邦安元亨忠孝昭彰长发启祯祥申生神降岳庆衍泽盈湘易象占贞吉诗笺纪炽昌根深馀荫远百世颂芬芳”;寿房支派:“谦公正受思□添于蕴铿文含□麟”。
石氏家谱及字辈
石氏家谱及字辈
石氏家谱及字辈是以石姓为祖先的家族的谱系,以及家族成员的世系
统谱。
石氏家谱及字辈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石姓以石祥为始祖,
创立了现在的石氏家族。
从此,石氏家谱及字辈便不断壮大,至今共有数
千人庞大的家族集体,其中包括黄山石氏、东营石氏、新乡石氏、渤海石氏、潮州石氏等众多地区的石氏家族。
石氏家谱及字辈的构成也比较复杂,以不同的方式分类安排,形成森
林一般的家谱格局。
其中包括“石氏大宗”、“石氏分宗”和“石氏世族”等,每个分宗或世族以子孙后代的堂号为名,再以字辈的形式组合,构成
一棵家族大树。
这棵家族大树虽然是由百姓家庭组成,但是却能很好的体
现出石氏家族传承自古至今的精神和精神。
辽宁满族石姓族谱
辽宁满族石姓族谱石姓,满族姓氏之一,源于辽宁省抚顺市。
石姓族谱自上古追溯至今,虽然历经沧桑变迁,但一脉相承,世代传承,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石姓族谱乃是石氏宗族的一部分,记录了石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传承、人物事迹等内容,是石氏家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氏家族源自石姓始祖,其宗族族谱可溯回数百年前,起初仅为一支普通的满族家族,后逐渐壮大,成为一支显赫的大族。
石氏家族秉承“仁爱、忠诚、团结、进取”的家训,代代相传,家族内部团结和睦,世代相传,至今已有几十代传承。
据族谱记载,石氏家族的家训源自始祖石立之:“仁者,爱人如己;爱者,助人如兄;团者,支持家族如一;进者,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这一家训自族谱记载以来,世代相传,成为家族成员行事的准则。
在族谱中,记载了许多石氏家族的先贤和贤德人士,他们或是勇猛善战,或是文风兼修,或是行善积德。
族谱中描述了他们的家世、事迹,让后人能够铭记先贤的贡献,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石氏家族的族谱细致地记录了每一代家族成员的姓名、生辰八字、职业、事迹等,包括男女长幼,堂姊妹,甚至远亲,家族内的亲戚关系清晰可辨。
族谱中还包含了家族族规,家训,祭祀规范等内容,为家族成员规范行为提供了准则。
石氏家族始祖石立之生于明朝末年,少有英姿,少年即显才华。
他在明末清初之际,为满洲王公通事,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助力父老乡亲安居乐业。
石立之后代子孙秉承其家训,行善积德,励志进取,家族逐渐繁荣昌盛。
族谱中还记载了石氏家族的兴衰荣辱,家族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辽阔的天地,表现出世代相传的精神风貌。
在清朝时期,石氏家族曾有数位功臣,参与抵抗外敌,保卫家国,为满洲王公和百姓立下汗马功劳。
而在民国时期,家族遭遇困顿,经历贫困与磨难,但石氏家族始终坚守初心,继续传承家族文化。
在当代,石氏家族以新时代的精神风貌,秉承家训,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满族文化,发扬优良传统,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全国各省石氏辈分收集
全国各省⽯⽒辈分收集⽯⽒家谱字辈派语汇编1、四川安岳县忠义乡⽯家坪字辈排列:⼀⼆三四,成加⼣庆。
固本真祥,仁义理志,世代荣昌。
2、江西朱仕巷现在字辈⽂友⽣三元帮宪尚廷先富显朝国正重开宗秀贤3、湖南绍阳⼆⽀湖⼴填四川荣华⼤吉昌景德启盛世安思庆楚帮嗣秀通京国显隆⼠俊良4、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辈分寿、平、康5、江苏⾩宁县公兴乡⽯黄庄⼈⽒字辈:唯浩崇瑜卉明怀秀步宝洁茂圣6、贵州沿河⼟家族⾃治县⼈字辈:红光西太秀,朝国正⽂安,维孟庆新美,登学旺珍科,忠孝敬道德,礼义达向书,富贵崇申典,世代万年春。
7、辽宁省辽阳县⽟宝恒兴隆光先德道风8、湖南吉⾸市花垣县字辈:宏世永昌宗,维邦凳盛化9、重庆潼南⽯⽒字辈:铜韦实汝献清秀永隆昌光明成⾦⽟正⼤长发样10、重庆黔江⽯⽒字辈与⾣阳、松桃即湘西⼀部分的⽯⽒字辈宪孟才汉⽂,宏世永昌宗,维邦敦胜化,正仕裕兴隆,敏秀成⼭庆,家荣启万钟。
11、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靖安乡⼴.应.宏.⾦.⽂.庆.贤.定.家.邦富.贵.荣.华.远.安.⽅.振.乾.坤12、招远市张星镇北⽯家村族谱表现辈分始祖岗次序是林,亮,应,泰,廷,⽂,玑,风,⾦,占,兴,章,登,⼭13、⼭东省泰安市仁义礼智信,忠厚传家远。
14、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字辈:⽟显元邦建,光明有国⼠,⽂必⽇⾼中,天朝世正联,长存定居福漳恭上泽,习学诗礼企英贤。
15、湖北省枣阳辈分排名正、仕、⽴、志、修、道、泽、仁、存、⼼、为、国、光、⼤、天、庭。
16、湖北随州东志光得明,全宗传加兴,开朝⽴敬国,宏和万化昌。
17、湖北省随州市唐县镇⽯佛寺辈分排名正仕⽴志修道泽仁18、⼭东枣庄市正.思.扬.和.声.兆.吉.祥19、陕西安康市⽯姓永、远、长、发、义、⽣、活。
20、⼭东梁⼭县戴庙乡⽯洼村⽯姓景儒继衍(延)庆,隆成道家⽣21、重庆市江北区⽯⽒祖明公后裔成⾦凤应祖,碧宗德光⼤;⽂开国仕贞(尊),明正天星顺。
22、辽宁建平燕、宝、正、守、凤、志23、安康市紫阳县⽯⽒作志启佳兴⼤宗宪万明彩耀云昌显永带光欲珍24、云南昭通⼴应红军⽂,庆贤定家帮,富贵荣华远,安⽅振乾坤。
石氏族谱
峡桐,,。二敬 均何公是县柏 遂潭 深打公 即
公 世具明 子隆 于居直 璠,、 迁 银系明 即敬 江 峡待达 敬池 。 。查明 乾、
圩岱去明(, 显起 潭老也:
,,承达贵明 贵屋
六 梨 六
莲 塘 ,
桃 之
公 的 后
县 兄 弟
璠
公 迁
焉 。
是 谓 既
地 同。 明 理 并明 钦
和钦 、
、
长遵,于如愿献仅。地县居弟林祥公玄之则 、
奠也太鞋已踪迹而明也于君既方由及老
之。祖一搬迹,归钦。吉遣醉过河威谱
时明有只泥直抵,公按 埌白乘从南烈记
, 神 蚁 已 搬 泥 堆 成 大
塚 矣 。
钦 公 见 状 归 告 家 人 , 同 来 拜
灵 , 特 露 其 足鞋 知 为 己 父 也 , 盖 亦
片峡 璠谱 田 与、 记 地 潘明 载
报。二,见也公 迁支居公峡随, 得龙 ,弄达 太
其敬公今明,生 往到永无去玄后 坟穴 老荣坚未齐明四 象宾淳嗣的梧迁 山。 祖公守得公齐子 州阳,,,公岜 之于 由随父汇谱公, 。县横明那于琪 秀是 银玄业报载生即 的县达就贵松 ,填
屋 村、 祖 内 潘明 生 有 马麟 五 一 保五 子
制作:石登发 2010年8月14日
•
征纪自乎其族不详其肥南迁分柳符元桐源宗常 ,守强精枝人足记于沃二江袂州县一二也可闻 力法不诚叶共故明族,里,,,对三公。考国 奔,息、也仰也钦谱遂石分玄后河八兄溯。之 四在,团,太。公,落龙支梧到石四弟吾盖有 化党光结千祖兹一未业村上公蓬排年三太族史
序 ,的宗、枝之欲系追焉,林迁莱村)人祖谱则
兹 据 老 谱 暨 来 宾 县 志 与
• •
•
他 公明 (
三十二、黑龙江省石氏字辈
哈尔滨市石氏 据说家族最早从云南大槐树迁至山东黄县,叫北属石家村,后又从山东黄县来到哈尔滨。 字辈:永名常在。
绥化市石氏 系山东蒙阴石氏分支 字辈有:喜运少通
佳木斯市石氏 字辈:殿孟启倡
宁安市石氏 先祖兄弟四人在清朝中后期因躲避官府追杀于山东泰安逃往东北,走到现在的辽宁省沈阳附近时,走失了俩兄弟,剩这 兄弟最后来到了黑龙江省的宁古塔地区(宁安市)。 字辈有:德景常(忠)万瑞。
ily:Arial;mso-hansi-font-family:Arial; mso-bidi-font-family:Arial'>某地石氏 字辈:万山陵文玉,成首作家宾。
石氏族谱简录
石氏族谱简录石姓是以石磐为演奏职业的世家。
石图腾由三部分组成。
“口”代表石磐,“厂”代表悬挂石磐的支架。
上面的鸟就是句芒天干,羽毛代表扶桑树,主要是用来表示该族是句芒的后代。
姬姓石氏始祖石骀仲湖南邵阳敦睦堂石氏始祖石九鼎世居江西泰和千秋乡,北宋初官邵阳,夫人卒後就葬邑之三溪牛角山。
传数世至光赵,复携三子自泰和来居三溪五都,故谱奉之为迁邵始祖。
光赵长子仍回泰和,幼子百三郎开支於一都和九都。
次子千三郎五子,遂启武、文、奇、祥、权五派。
字辈:万朝成受以,子应添汝明,文武正永定,华荣大吉昌,景德启盛世,安思庆楚邦,嗣秀通京国,显隆士俊良,义方遵祖训,孝友绍家纲,裕后诒谋远,承先福泽长,教典昭敦睦,儒林誉锡乡,诗书崇甲第,勋业赞平章,圣学心传续,纯臣矩范详,继绳储杰伟,兰桂郁滨湘。
湖南邵阳方顺堂石氏始迁祖万三、千三、百三,宋建隆间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伯堡徙居宝庆府。
万三公落业佑溪桥,不数年回籍;千三公落业石陂桥,支分五房:通、达、贵、逵、暹;百三公落业茶园山,支分为桂、相、椅、隆四房。
后人分布于邵阳、益阳、湘乡、宁乡、新化及江西、四川等地。
千公后裔字辈:万朝成受以,子应添汝明。
文武正永定,华荣大吉昌。
景德啓盛世。
百公后裔字辈:邦思原志楚,仕兴永吉昌。
续派:一宗多国用,美翠自生光。
二支合派:景德耀先者,芳声孝友传,显扬昭盛代,家世裕魁元。
字辈续:纪书亮功泰,育秀方宇东。
秉伦希垂裕,厚坤普尚同。
贤泽延平治,孝本建初宣。
述祖恒求仁,均和昭克全。
行抗由才奇,而立哲化孔。
介彦春载长,冲卓会禄总。
湖南娄底市涟源市石氏湖南邵阳方顺堂石氏同宗。
自第二十五代起字辈:万朝成受以,子应添汝明。
文武正永定,华荣大吉昌。
景德启盛世,纪书亮公泰。
少典——轩辕(黄帝)—少昊——乔极——喾——弃——不窟——鞠——公刘——庆节——朴——差弗——毁喻——公非——高圉——亚圉——祖类...┌─○─石骀仲─石祈子│卫康叔(姬封)─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石碏─石厚──○─┐│┌──────────────────────────────────┘└─石稷─石买─┬─石恶─(?)石曼姑──石魋│└─○─石圃(a):靖伯周武王封康叔于卫,七传至靖伯,食采于石,遂以石为姓。
石姓基本情况
石姓基本情况基本情况石姓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姓氏,郡望主要有四处,渤海、平原、上党、河南。
堂联有很多,较著名的是“传载纯臣诗歌圣德”,传载纯臣指的是大义灭亲的卫国大夫石碏,史称其为“纯臣”,“诗歌圣德”指的是北宋经学名家石介,曾做过一首“庆历圣德诗”。
石姓的堂号之一是“徂徕堂”,也是来源于石介,石介曾归耕于徂徕山(在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在那里著述讲学。
据专家研究,石姓在中国一百个大姓中排第六十三位。
石姓的发展如同中华民族的发展一样,自春秋时期因石石昔大义灭亲得姓之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有各族各姓人加入进来,才形成今天庞大的石姓人群,又经过多年播迁,使石姓人群遍布全国各地,并走向海外。
寻根问祖石姓起源于何时?是如何起源的?…… 这些问题经常有人问及,但这些问题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回答的,虽然几乎所有专家都认定石姓的老祖宗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石碏,但今天姓石的人可不都是石碏的后裔,因为石姓发展到现在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也就是说石姓有多个源头,俗话所说的同姓不同宗指的就是这种情况,笔者尽自己所能寻找了一些石姓的起源,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五种。
出自姬性和子姓石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姬封建立卫国(今河南淇县境内)。
传至卫庄公时,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喜欢练武、打仗,庄公任命他为将军。
当时卫国有一个贤臣叫公孙石昔,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是卫康叔姬封六世孙靖伯的孙子,他劝庄公说:“庶子(指州吁,因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会出乱子的!”卫庄公不听。
庄公死后,太子完即位称卫桓公,他即位的第二年,由于弟弟州吁过于骄横、奢侈,桓公便撤了他将军的职位,州吁于是逃往其他诸侯国。
十几年之后,州吁率领自己纠集的部属偷偷溜回卫国,与他的心腹石厚(石碏之子)经过密谋,于周恒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并拜石厚为大夫。
江苏邳州石氏族谱
江苏邳州石氏族谱江苏邳州石氏族谱谱载石氏源出春秋姬姓,周文王姬昌第八子姬封。
武王克商,封弟姬封卫地,史称卫漮叔。
数传之后代何,食采于石祖乡,以地为氏石姓矣。
至暂祖避宁喜之乱逃于甘肃武威,生子石作蜀。
天性明敏,幕孔子之道。
来鲁授业孔门,列孔子七十二贤之一,隐于徂徕山,后追封成纪候。
从祀孔庙及天下文庙,世称先贤石子,卒于鲁悼公十八年。
欧阳修先生曰:“石氏虽出漮叔,当以作蜀为世祖”,世称石氏大世系一代祖,传七世祖谦字允让。
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同子继删携家谱避于越会稽山藏于山洞,后迁于赵、渤海平原、仓州各地。
至宋朝四十七世祖兄弟五人长金、次介、三企、四会、五合,后人现落于山东菏泽鄄城石家塘。
次子石介字守道,一代文学家,二十六岁登甲科进士初任郓州推官,丁艰迁修于泰岱西南,今投书涧二贤祠读书处,著徂徕集二十卷,又著易经解行于市。
徂徕堂:宋朝石玠,徂徕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
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
欧阳修撰写《徂徕石先生墓志铭》,给予很高评价:先生貌厚而气完,笃学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
以为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
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已;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
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时,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
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
先生安然不惑,不变,曰:“吾道固如是,吾勇过孟轲矣。
”……其喜怒哀乐,必见于文,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氏家谱及字辈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三十八年(卫桓公姬完二年,公元前733年),石碏的弟弟州吁骄奢被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
十几年后,满怀怨恨的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
当时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因此被州吁拜为大夫。
后来,石碏把州吁和石厚二人引诱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妫鲍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所以,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即被陈桓公抓了起来。
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国,然后迎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是为卫宣公。
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蘭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
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人(今甘肃天水甘谷十里铺乡)。
按史书记载推算,石作蜀当生卒于周敬王元~四十一年(公元前519~前479年)。
他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
石作蜀成年后,不远万里徒步东鲁,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石作蜀学成返乡后,在民众中大力宣扬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为古代三陇一带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者称其为“石子”,世人尊称他为“石夫子”。
可惜的是,石作蜀由于操劳过度,很早即弃世而去,终年只有四十岁,而且他的生平和著述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湮没无存。
在历史文献《伏羌志》中记载:“石子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纪侯,明去封号,称先贤。
从祀孔庙。
”在宋朝封其为成纪侯时,皇帝曾亲自敕撰赞:“宣尼日月,无得而逾,奥有哲士,尚为学徒,登封偶圣,至德崇儒,以地进爵,斯文乃殊。
”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芜。
在石作蜀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贤祖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赵录》中记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匈奴别部羯族,其酋帅匐勒改汉族姓名为石勒(公元274~333年),建立了后赵政权,称后赵高祖明帝,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长张訇督随着石勒改姓名为石会,冉闵则改为石闵。
此后,其后裔子孙皆随先祖改为汉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上党、武乡石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北史》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乌石兰氏、娄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部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将乌石兰氏、伊娄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伊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同石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沙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沙陀族,亦沙陀突厥,源出西突厥处月部。
唐朝初年,处月部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当地有大碛,名为沙陀,故号“沙陀突厥”,汉史简称其为沙陀部。
唐高宗李治永徽四~五年(公元653~654年),唐王朝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的过程中,于处月之地置金满、沙陀二羁縻州。
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处月酋长沙陀金山因从征铁勒有功,被武则天授予金满州都督。
后因吐蕃所逼,金山之子辅国率部徙于北庭。
“安史之乱”以后,北庭与内地隔绝,该地沙陀取道回纥来长安者备受回纥暴敛之苦。
(公元789~790年),沙陀七千帐降附吐蕃,共陷北庭。
后吐蕃迁沙陀部于甘州(今甘肃张掖),以辅国孙朱邪尽忠为统军大论。
后来吐蕃攻扰唐边,常以沙陀为前锋。
到了公元九世纪上半叶,回鹘取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蕃疑沙陀与回鹘相勾结,拟再迁其部于黄河以西。
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乃于(公元808年)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朱邪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朱邪执宜率残部到灵州塞(今宁夏吴忠)。
唐王朝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以执宜为兵马使,流散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势力增强。
唐朝以沙陀邻近吐蕃,虑其反复,又以其部众多,将使边境粮食价涨,故当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迁河东节度时,诏沙陀举军从徙河东。
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为“沙陀军”,其余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北),更号“阴山(阴山当作陉山)北沙陀”。
以后,唐朝又分其众隶诸州,以弱其势。
唐宪宗对强藩成德王承宗、淮西吴元济,唐武宗对泽潞刘稹用兵以及唐宣宗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等外族侵扰,皆得沙陀之助。
唐朝以后,建立后唐政权(公元923~936年)的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晋政权(公元936~946年)的高祖石敬瑭、建立后汉(公元947~950年)政权的高祖刘暠(刘知远),均为沙陀部族人。
石敬瑭,原名叫臬捩鸡,他自己说是汉景帝刘启时期丞相石奋的后代,但欧阳修考证后,在所撰著的《新五代史》中说“臬捩姓不知其最初的来历”。
因此,仍应为沙陀突厥自己的姓氏。
臬捩鸡很勇猛,也善于骑射,谋略也很远大,他辅佐过李克用和李存勖,屡立战功,升至刺史。
臬捩鸡为了表示自己是真正的汉人,就改为石敬瑭这个名字,应属于冒姓。
在石敬瑭称帝后,其族多有随之改汉姓为石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太原石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西域石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该支石氏,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国。
石国,在今窣利境内(粟特,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
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开元二年(公元713~714年),大食人(今伊朗地区)曾侵入石国。
唐开元初年,唐玄宗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请求唐朝政府讨伐大食国。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朝政府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被封为顺义王。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食国的埃米尔纳斯尔入侵石国;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大军。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
石国在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贡于唐朝。
后石国有人迁居中原,以国名汉称改汉字单姓为石氏,是为新疆、青海石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波斯,出自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九国志》记载,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通过唐蕃古道来华之人很多,有留居中原者,取汉姓为石氏。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的利州司马叫石处温,后唐政权攻灭前蜀国之后,石处温率兵投降,后晋升为宁江军节度都知兵马使、万州管内义军都指挥使。
后唐孟知祥椐蜀称帝建后蜀国之后,石处温到湖南芷江一带为官。
石处温大力发展农耕,库存粮食多,上缴军粮也多,后官迁万州刺史(今重庆),活了有八十多岁。
石处温便属于该波斯族石支。
在石处温的族人中,世代称石氏至今,是为万州石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汉义“永恒的岩石”,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以姓氏汉义冠汉姓为石氏,亦有称乔氏、朝氏、晁氏、曹氏、朝氏等者。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回族石氏,最早为大食国在唐朝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为姓,称食氏。
该支食氏族人,因在清朝时期发动反清起义,失败后为避祸而改姓为石氏,后世代称石氏。
⑵.今居于河北泊镇的回族石氏,传说是元朝时期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
当时,每逢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后世代称石氏。
⑶.今居河南开封的石氏回族,源出宋朝时期由印度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族人,取汉姓为石氏,以示顽强生存。
当时这些犹太族祖先有十七个姓氏群体,后经数百年的历史演变,至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后,仅存有七姓,石氏便是其中之一。
犹太族石氏族人后融入到回族,以头戴蓝色礼拜帽为显著标志,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帽回回”。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石佳氏,亦称实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赤盏部,满语为Sigiya Hala,世居叶赫乌苏河(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⑵.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何氏等。
⑶.满族瑚锡喀氏,亦称呼依特氏,满语为Husik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胡氏。
⑷.满族石富察氏,满语为Sifuca Hala,世居倭济(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⑸.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氏,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穆氏、鲁氏、萧氏等。
⑹.满族石马拉氏,亦称书玛哩氏,满语为Sumari Hala,汉义“小口袋”,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舒氏。
⑺.满族倭赫氏,满语为Uhe Hala,汉义“石头”,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⑻.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石氏、那氏、赵氏、吴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