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家谱及字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氏家谱及字辈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
春秋初期的周平王姬宜臼三十八年(卫桓公姬完二年,公元前733年),石碏的弟弟州吁骄奢被卫桓公撤去将军之职,出奔国外。
十几年后,满怀怨恨的州吁领着党徒潜回国内,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君。
当时石碏之子厚也参与了密谋,因此被州吁拜为大夫。
后来,石碏把州吁和石厚二人引诱到陈国,又暗中给陈桓公妫鲍写了一封密信,信上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所以,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即被陈桓公抓了起来。
后来,石碏命人杀州吁、石厚于陈国,然后迎立卫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是为卫宣公。
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蘭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
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
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人(今甘肃天水甘谷十里铺乡)。
按史书记载推算,石作蜀当生卒于周敬王元~四十一年(公元前519~前479年)。
他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
石作蜀成年后,不远万里徒步东鲁,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石作蜀学成返乡后,在民众中大力宣扬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为古代三陇一带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者称其为“石子”,世人尊称他为“石夫子”。
可惜的是,石作蜀由于操劳过度,很早即弃世而去,终年只有四十岁,而且他的生平和著述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湮没无存。
在历史文献《伏羌志》中记载:“石子唐封石邑伯,宋封成纪侯,明去封号,称先贤。
从祀孔庙。
”在宋朝封其为成纪侯时,皇帝曾亲自敕撰赞:“宣
尼日月,无得而逾,奥有哲士,尚为学徒,登封偶圣,至德崇儒,以地进爵,斯文乃殊。
”
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芜。
在石作蜀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贤祖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赵录》中记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匈奴别部羯族,其酋帅匐勒改汉族姓名为石勒(公元274~333年),建立了后赵政权,称后赵高祖明帝,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长张訇督随着石勒改姓名为石会,冉闵则改为石闵。
此后,其后裔子孙皆随先祖改为汉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上党、武乡石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北史》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乌石兰氏、娄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部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将乌石兰氏、伊娄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伊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同石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沙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沙陀族,亦沙陀突厥,源出西突厥处月部。
唐朝初年,处月部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当地有大碛,名为沙陀,故号“沙陀突厥”,汉史简称其为沙陀部。
唐高宗李治永徽四~五年(公元653~654年),唐王朝在征讨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的过程中,于处月之地置金满、沙陀二羁縻州。
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处月酋长沙陀金山因从征铁勒有功,被武则天授予金满州都督。
后因吐蕃所逼,金山之子辅国率部徙于北庭。
“安史之乱”以后,北庭与内地隔绝,该地沙陀取道回纥来长安者备受回纥暴敛之苦。
(公元789~790年),沙陀七千帐降附吐蕃,共陷北庭。
后吐蕃迁沙陀部于甘州(今甘肃张掖),以辅国孙朱邪尽忠为统军大论。
后来吐蕃攻扰唐边,常以沙陀为前锋。
到了公元九世纪上半叶,回鹘取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蕃疑沙陀与回鹘相勾结,拟再迁其部于黄河以西。
朱邪尽忠和长子朱邪执宜乃于(公元808年)率部众三万落投归唐朝,途中朱邪尽忠为吐蕃追兵所杀,朱邪执宜率残部到灵州塞(今宁夏吴忠)。
唐王朝将沙陀部安置在盐州(今陕西定边),设阴山都督府,以执宜为兵马使,流散各处的沙陀相继还部,势力增强。
唐朝以沙陀邻近吐蕃,虑其反复,又以其部众多,将使边境粮食价涨,故当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迁河东节度时,诏沙陀举军从徙河东。
范希朝选其骁勇一千二百骑,号为“沙陀军”,其余安置在定襄川(今山西牧马河一带);执宜部则居神武川的黄花堆(今山西山阴东北),更号“阴山(阴山当作陉山)北沙陀”。
以后,唐朝又分其众隶诸州,以弱其势。
唐宪宗对强藩成德王承宗、淮西吴元济,唐武宗对泽潞刘稹用兵以及唐宣宗对抗吐蕃、党项、回鹘等外族侵扰,皆得沙陀之助。
唐朝以后,建立后唐政权(公元923~936年)的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晋政权(公元936~946年)的高祖石敬瑭、建立后汉(公元947~950年)政权的高祖刘暠(刘知远),均为沙陀部族人。
石敬瑭,原名叫臬捩鸡,他自己说是汉景帝刘启时期丞相石奋的后代,但欧阳修考证后,在所撰著的《新五代史》中说“臬捩姓不知其最初的来历”。
因此,仍应为沙陀突厥自己的姓氏。
臬捩鸡很勇猛,也善于骑射,谋略也很远大,他辅佐过李克用和李存勖,屡立战功,升至刺史。
臬捩鸡为了表示自己是真正的汉人,就改为石敬瑭这个名字,应属于冒姓。
在石敬瑭称帝后,其族多有随之改汉姓为石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太原石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西域石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该支石氏,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国。
石国,在今窣利境内(粟特,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
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开元二年(公元713~714年),大食人(今伊朗地区)曾侵入石国。
唐开元初年,唐玄宗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请求唐朝政府讨伐大食国。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朝政府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被封为顺义王。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食国的埃米尔纳斯尔入侵石国;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大军。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
石国在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贡于唐朝。
后石国有人迁居中原,以国名汉称改汉字单姓为石氏,是为新疆、青海石氏。
第十个渊源:源于波斯,出自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九国志》记载,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通过唐蕃古道来华之人很多,有留居中原者,取汉姓为石氏。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的利州司马叫石处温,后唐政权攻灭前蜀国之后,石处温率兵投降,后晋升为宁江军节度都知兵马使、万州管内义军都指挥使。
后唐孟知祥椐蜀称帝建后蜀国之后,石处温到湖南芷江一带为官。
石处温大力发展农耕,库存粮食多,上缴军粮也多,后官迁万州刺史(今重庆),活了有八十多岁。
石处温便属于该波斯族石支。
在石处温的族人中,世代称石氏至今,是为万州石氏。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汉义“永恒的岩石”,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以姓氏汉义冠汉姓为石氏,亦有称乔氏、朝氏、晁氏、曹氏、朝氏等者。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回族石氏,最早为大食国在唐朝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为姓,称食氏。
该支食氏族人,因在清朝时期发动反清起义,失败后为避祸而改姓为石氏,后世代称石氏。
⑵.今居于河北泊镇的回族石氏,传说是元朝时期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
当时,每逢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后世代称石氏。
⑶.今居河南开封的石氏回族,源出宋朝时期由印度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族人,取汉姓为石氏,以示顽强生存。
当时这些犹太族祖先有十七个姓氏群体,后经数百年的历史演变,至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后,仅存有七姓,石氏便是其中之一。
犹太族石氏族人后融入到回族,以头戴蓝色礼拜帽为显著标志,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帽回回”。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石佳氏,亦称实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赤盏部,满语为Sigiya Hala,世居叶赫乌苏河(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⑵.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何氏等。
⑶.满族瑚锡喀氏,亦称呼依特氏,满语为Husik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胡氏。
⑷.满族石富察氏,满语为Sifuca Hala,世居倭济(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⑸.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氏,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穆氏、鲁氏、萧氏等。
⑹.满族石马拉氏,亦称书玛哩氏,满语为Sumari Hala,汉义“小口袋”,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舒氏。
⑺.满族倭赫氏,满语为Uhe Hala,汉义“石头”,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⑻.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石氏、那氏、赵氏、吴氏等。
⑼.满族石克特立氏,亦称西克忒里氏、锡克特哩氏、锡得胡立氏,满语为Sikteri Hala,为卦尔察女真姓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以及黑龙江沿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西氏、胡氏、奚氏、郗氏、邵氏等。
⑽.满族扎克塔氏,亦称扎克达氏、哲克达氏,满语为Jakta Hala,汉义“松树”,世居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为石氏、李氏等。
⑾.满族扎库塔氏,亦称查库塔氏,满语为Jakuta Hala,汉义“各八”,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噶哈里必汉额里村(今吉林延吉朝阳川以西)、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一带)、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萨楚库(今黑龙江宁安老松岭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石氏、张氏、包氏、朱氏等。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倭埒氏,亦称沃热氏、斡勒氏、斡郎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斡勒部,世居黑龙江北境、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ie Hala。
达斡尔族、满族倭埒氏,在清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沃氏、张氏等。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水家族、阿昌族、拉祜族、土家族、东乡族、黎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
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祖:石碏、公子段、公子丰、石作蜀、石勒、石敬瑭、石处温。
迁徙分布
石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7%左右。
距今约两千多年以前,在石碏大义灭亲的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
由此可见,石氏族人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
以卫国为源地的石氏族人,其最初的播迁方向就是现在的山东,山东与河南相邻,又是原鲁国之域,准确地说,在卫公子姬州吁弑其君后,石氏族人已有在鲁国活动的身影。
秦、汉两朝以前,石氏族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汉朝时期,石氏族人已播迁至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并很快成为石氏族人早期的繁衍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昌盛为渤海、平原两大郡望,这两大郡望的石氏族人都是石石昔的后裔,他们尊石石昔之裔孙石奋为开基祖。
另外,石氏族人在北方还有三大聚居点,即武威、上党、河南三大郡望。
其中上党石氏族人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河南石氏是鲜卑乌石兰氏的后裔。
平原石氏族人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而河南石氏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
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石琚自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其后散居闽粤各地。
五代十国时期,石氏族人在福建地区形成闽南望族。
宋、元两朝以后,石氏族人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
明朝初洪武年间,石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
此际,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远播海外。
如今,石氏族人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这六省石氏约占全国汉族石氏人口的63%。
郡望堂号
1.郡望: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
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
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
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
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
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
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
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
北魏时期废黜。
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
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
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
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
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
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
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2.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徂徕堂:宋朝石玠,徂徕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
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
思成堂:资料有待补充。
恩亲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三典堂:资料有待补充。
雍睦堂:资料有待补充。
孝谨堂:资料有待补充。
恭俭堂:资料有待补充。
文秀堂:资料有待补充。
世锦堂:资料有待补充。
峻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念修堂:资料有待补充。
宥密堂:资料有待补充。
笃厚堂:资料有待补充。
石氏宗祠通用对联
1.四言通用联:
风为世表;道重人师:上联典指石氏名人石富事典。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南京推官石介,字守道,天圣进士。
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遇事敢为。
丁父母忧,躬耕徂徕山下以易教授。
擢太子中允。
诗歌圣德;传载纯臣:上联典指北宋初期的学者、文学家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曾隐居徂徕山,世称徂徕先生。
天圣年间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子中允。
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从儒家立场反对道教、佛教,标榜王叔。
庆历年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执政,欧阳修、余靖等并为谏官,石介作《庆历圣德诗》。
著作有《徂徕集》。
下联典指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石碏。
庄公有个儿子州吁喜武而受宠,得以带兵,石碏谏阻,庄公
不听。
桓公时,州吁被斥退而流亡,后回国要杀桓公自立为君。
石碏利用儿子石厚(州吁党羽)把州吁骗到陈国,与陈桓公合谋杀了州吁,接着又亲手杀了儿子石厚。
《左传》说“卫国石碏大义灭亲,可称为纯臣(谓一心为君主服务的臣子)。
”
蓉城仙主;金谷名园: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文学家石延年,字曼卿,宋城人,官至太子中允、秘阁校理,主张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务。
诗工,文健,诗作深为欧阳修等人推重,文宗韩愈、柳宗元。
石延年喜欢饮酒,剧饮而不醉,人称芙蓉酒仙。
欧阳修《六一诗话》:“曼卿死后,老朋友中有人见到他,恍惚如在梦中。
他对人说:‘我现在是鬼仙,主持芙蓉城’。
”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渤海郡南皮人石崇,字季伦,初任修武县令,后升至侍中。
水熙初年出任荆州刺史,靠劫掠远路客商而至财产无数,曾与贵戚王恺等人斗富,竞相侈靡。
在河阳建金谷园别墅,穷奢极丽。
蓉城仙主;梓泽名园:同上。
八公门第;万石家声: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汉景帝号石奋为“万石君家”。
美人鼓瑟;内眷承封: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石奋姊病善鼓瑟,高祖召为美人。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石景略母刘氏封清廉君太夫人,妻虞氏封毕郡夫人。
风为世表;道重人师: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石富事典。
下联黄指北宋朝时期的石介事典。
2.五言通用联:
万石家声远;双莲世泽长:此联为石氏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家”。
3.七言通用联:
万石风流传阀阅;一时文藻满江关: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学者孙寄龛赠石子韩联。
芙蓉仙主耽诗酒;金谷家声迈等伦:此联为佚名赠石氏名人联。
能视益州同骨肉;独知刘季是英雄:此联为佚名节录清朝时期的石达开自题联。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山东按察使石韫玉自题联。
雪里松芝夺凡艳;秋影楼台悟化机: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山东按察使石韫玉撰书联。
洗厕衣孝从天性;作锦帐富赛王侯:上联典出汉朝时期的郎中令石建,以孝闻名。
下联典出晋朝时期的荆州刺史石崇。
4.八言以上通用联:
万石名门,美人鼓瑟;二郡钦赐,阖室受旌: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温县人石奋,十五岁时为高祖侍吏,文帝时因功官至太中大夫,景帝时位列九卿,几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郡守),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石奋的姐姐善鼓瑟,被高祖召为美人(妃嫔的称号)。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石景略,任奉议郎,赠特进(官名),母亲刘氏被封为清廉郡太夫人,妻子虞氏被封为毕原郡夫人。
饶雄辩以折衷,堪承使命;谏义方而善教,足为典型: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士石昌言事典。
下联典指石氏的得姓始祖春秋时期卫国的石碏事典。
祖延明道,孙友晦庵,奕世文光凌北斗;兄劾蔡京,弟弹秦桧,塞天浩气镇中州: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
祠祀新昌石氏始祖卅五世石元遂,进士,上柱国太保;其子石昉,进士,镇东军节度使;其孙石湘,赠上柱国太保;石濋,赠上柱国太保;石渝,太子宾客,吏部尚书。
石渝家族,其子石延俸,司空,太子太保;孙石文渥,赠刑部尚书;曾孙石待旦,进士,刑部尚书,大学士;石待聘,进士,卫尉寺卿;石待用,进士,赠工部尚书;石待举,进士,赠兵部尚书。
石待旦有5子:元之、亚之、温之、修之、秀之,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