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三个重要的思潮,分别代表了19世纪欧洲思想史上的不同潮流。
本文将依次介绍这三个思潮,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探讨的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其特点是突出思辨的性质,注重哲学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解释。
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自由”和“理性”,它们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指导原则,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
德国古典哲学对西方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提出了对理性和自由的追求。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思考理性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自由的实践来达到理性的发展。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德国古典哲学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其强调科学方法的运用,为后来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此外,德国古典哲学也对政治和社会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现代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思潮。
典型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探讨的是生产、分配和交换的问题,特别关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市场价格形成的机制。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主张个体的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认为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自由市场理论和劳动价值论等思想,对后来的经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强调了分工与市场的关系。
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可以扩大市场”理论,为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推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此外,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也对政治理论和社会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自由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方哲学史专题五 :德国古典哲学01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 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17
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 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 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 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 “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 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 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作为我们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 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 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 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 内所产生的表象。”
20
-“事实上,既然我们有理由把感官对象仅仅看作是现 象,那么我们就也由之而承认了作为这些现象的基础 的自在之物,虽然我们不知自在之物是怎么一回事, 而只知道它的现象,也就是只知道我们的感官被这个 不知道的什么东西所感染的方式。”
15
(一)对纯粹理性的考察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 知道什么?
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 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 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 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 是无解的。
16
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 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 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 的头脑当中?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 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 该怎么办?
13
--康德墓碑铭文: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 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 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第七章 德国古典哲学
第七章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指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德国哲学,开始于康德,包括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整个欧洲哲学的总结,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几乎囊括了整个欧洲哲学发展的主要阶段,把前人的思想成果包容为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
从而使德国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
前言: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特征1、从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德国古典哲学概括和总结了欧洲全部哲学发展的成果,处于一种理论综合阶段。
德国哲学从不同方面概括了哲学发展的历史。
①康德哲学:主要是总结和概括了怀疑主义、调和主义、折衷主义、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等思想材料。
②费希特和谢林哲学:分别继承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材料。
③黑格尔哲学:总结了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发展,是辩证法的集大成者。
④费尔巴哈哲学:则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17—18世纪以来的唯物主义学说。
2、从德国哲学的研究对象看,它主要研究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哲学对象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①古代哲学:重点研究客体(自然界),即本体论;②近代哲学:重点研究主体(社会中的人),即认识论;③现代哲学:研究主、客体的关系,即辩证法。
可见,这种变化反映了哲学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化,康德先研究了这一问题,但认为二者是分裂的,没有同一性;费希特和谢林分别在主、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黑格尔进一步达到了辩证统一;最后,费尔巴哈又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解决了二者的关系。
3、从德国哲学发展自身看,它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有神论的精神哲学向无神论的人本主义哲学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首先表现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哲学,它们具有二重性:既害怕革命有向往革命,既反封建有和封建制度相妥协,表现为唯心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在这一阶段,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大成果是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黑格尔把这种思想发展到最高峰。
尽管德国古典哲学以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和人本主义为结束语,但他抛弃了辩证法造成了哲学的贫乏。
德国古典哲学名词解释
德国古典哲学名词解释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从公元前 4 世纪到公元 1 世纪德国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包括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人的思想。
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是康德的哲学体系。
康德认为,我们的认知能力是通过感知世界来获得的,并且我们的感知是有一定的限制的。
康德提出了“先验理性”和“经验理性”两个概念,认为我们的理性可以对世界进行推理和分类,但我们不能通过自己的理性直接感知世界。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另一位重要的哲学家。
他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是“绝对精神”,即人类的精神的本质。
他认为,人类的精神是无限发展的,并通过“绝对精神”来推动世界的发展。
尼采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最后一位重要哲学家。
他提出了“上帝已死”的概念,认为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追求自我实现。
德国古典哲学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也对全球哲学和思想产生了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
第二节 道德哲学
“有两种东西,我越 加思考,心中就越 充满时常翻新、有 增无减的赞叹与敬 畏:天上的星空和 心中的道德律令”
----康德《实践理 性批判》
❖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 《实践理性批判》 ❖ 《道德形而上学》
一、实践理性
1、人是双重的存在者: 感性的存在者:——服从自然必然性,具有各
六、康德第一批判的意义
❖ 1.综合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 了先验唯心论,从新的角度和思路出发,论 证了人的认识能力。证明了认识的客观必然 性,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二派的理论难题。
2.为知识划界,为信仰保留地盘。
❖ 区分了现象与物自体。
❖ 自然科学 与 人文学科
❖ 事实
与 价值
❖ 知识
与 信仰
第四编:德国古典哲学 ——近代哲学的顶峰
绪论 德国古典哲学概况
❖ 一、背景 ❖ 政治:长期封建割据 ❖ 经济:落后 ❖ 思想:莱布尼茨-沃尔夫教条论
二、特点
❖ 1、思辨性_理论思维或抽象思维,超脱经验, 从概念到概念。
❖ 2、辩证性——概念辩证法 ❖ 3、体系性
❖ 4、唯理精神、理性精神,非经验性 ❖ 5、启蒙精神的深化,是近代启蒙主义哲学的
❖ 模态: ❖ 正题:世界上有某种绝对必然的存在体(上帝)。 ❖ 反题:不存在绝对必然的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
❖ 这两组命题的矛盾可以解决,正题都是属于本体界, 反题都是属于现象界的。
6.判理性神学
❖ 上帝作为理想,不是实体,不是认识的对象。 对上帝存在的三种论证提出批判
❖ 第一,本体论证明。 ❖ 代表人物: ❖ --安瑟尔谟 ❖ --笛卡尔
❖ 时空不是独立于人绝对的客观存在,也不是物自体 的存在形式或事物的性质,而是人类认识的主观形 式;但物自体向人显现的一切都在这些形式之中, 也就是说时空是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形式。就 人类而言,时空是主观的;就现象而言,时空是实 在的,而不是一种心灵的主观经验。
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在德国形成和发展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包括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
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在认识论方面,德国古典哲学主张人类认识的本质在于主观性和自觉性,人类通过自身的观察、思考和理性的判断来认识世界。
康德提出了“先验认识”和“后验认识”的区分,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必须建立在先验概念的基础之上。
黑格尔则强调了“辩证法”的方法,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矛盾和矛盾的统一的过程。
在形而上学方面,德国古典哲学主张存在的本质在于“绝对精神”,认为世界是由绝对精神所构成的统一体系。
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进一步提出了“世界精神”的概念,并认为它是一切存在的本源。
在伦理学方面,德国古典哲学主张伦理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意识。
康德提出了“绝对道德律”和“人类理性”的概念,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
尼采则强调了“超人”和“意志的力量”的概念,认为人应该超越传统道德的束缚,追求自己的意志和力量。
总的来说,德国古典哲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论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哲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流派之一。
- 1 -。
德国古典哲学
第九章德国古典哲学第一节康德1:哥白尼式的革命困境:经验论:关于事实的知识建立在感性基础上,这类知识只能是或然的。
唯理论:理性所固有的观念仅与自身相关,与外在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近代哲学的严重问题:在启蒙主义的基本精神内部发生了矛盾一一理性与自由之间的冲突。
即当把科学理性贯彻到人类知识所有领域之中时,自由、人本身的价值尊严都成问题。
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同意经验论一一一切知识必须来源于经验赞同唯理论一一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对象符合知识(即主体固有的认知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头脑之中,使知识具有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
)事物的两个方面:1、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一一显像(自然科学)(可能)2、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物自体(形而上学)(不可能)后果:导致形而上学企图超越自然限制把握宇宙本质规律的理想破灭,不可知论。
人的两重性:(有限的理性存在):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必然的法则,没有自由;(1)另一方面,人是人自身,有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一面。
(2)即(1)通过主体先天的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2)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一一根本精神。
批判哲学批判:对理性之认识能力的“分析”,目的是最终确定形而上学的命运。
康德批判哲学的意图: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来源分析确立一种衡量知识是否是科学知识的一般标准,然后用这个标准衡量形而上学,看它有没有资格被称为科学。
2:理论理性判断:分析判断:在它之中的判断诗词原本蕴含于主词之中,具有普遍必然性,因并没增加新内容,并不是知识。
综合判断:实词是后来通过我们的经验加在主词之上的。
(真正的知识)先天综合判断一一科学知识后天综合判断知识:质料,通过后天的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形式,主体的认知能力(先天的)一一科学知识的来源(先验哲学)一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超验哲学)一一超出认识形式之外的形而上学对象,不可知的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术语
德国古典哲学术语德国古典哲学是指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由伊因斯坦纳、尼采、马克斯韦伯、海德格尔等著名哲学家发起的。
德国古典哲学以客观现实主义、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科学技术等理论为基础,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思想体系。
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涵盖范围很广,主要有以下一些:客观实在论:它主张认识论和实践论应该根据客观实在来推理;形而上学:它主张意识和实践的本质在于一种以上的形而上学性质;唯心主义:它认为意识是最终的现实,物质世界是意识的产物;经验主义:它认为认识论本质是经验主义,只有通过直接体验才能获得的客观真理;科学技术:它认为科学技术是有效的工具,可以用来加深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在学习德国古典哲学时,要先了解上述术语,并将它们与其他术语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地理解这种哲学思潮的目的。
例如,将客观实在论和形而上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各自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尤其是前者倾向于客观认识,而后者倾向于以形而上学的角度探索实践。
同样,将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强调意识,而后者强调客观现实。
科学技术则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
此外,在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时,还可以利用一些其他术语,如哲学、方法论、解释学等,来辅助理解德国古典哲学术语。
比如,哲学概念有助于理解德国古典哲学家关于客观实在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和科学技术的认识;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德国古典哲学家关于认识和实践的思考方式;而解释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德国古典哲学家关于人文主义思想的看法。
总之,德国古典哲学术语包括客观实在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科学技术等,它们是德国古典哲学思潮在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发展出来的核心概念,要想更好地理解这种哲学思潮,需要将这些术语与其他术语进行比较,或者利用哲学、方法论和解释学来加深理解。
德国古典哲学词典
德国古典哲学词典导言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股哲学思潮,以其严谨的思维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篇词典将向您介绍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思想家和他们的重要观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
康德(Immanuel Kant)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提出了“先验认识”和“经验认识”的区分,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具有先验的结构。
他还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人的自由意志,主张人应该根据道义准则行动。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巨著《精神现象学》中。
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理性的逐渐实现过程,通过矛盾的冲突和对立的统一,人类社会逐步进步。
他的“辩证法”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尼采的思想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重要的批判和反思。
他批判了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并提出了“超人”和“永恒回归”的概念。
尼采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主张超越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追求个体的真实自我。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叔本华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悲观主义者,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
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无意义的,生活充满苦难和痛苦。
他主张通过超越个体意志的追求来获得解脱和幸福。
总结德国古典哲学是一段思想繁荣的时期,它塑造了欧洲哲学的发展轨迹。
康德、黑格尔、尼采和叔本华等思想家的观点各具特色,但共同的特点是对人的自由和道德的关注。
他们的思想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行动的指导,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
注:以上内容仅为德国古典哲学词典的简要介绍,欲了解更多信息,可参考相关学术著作。
德国古典哲学PPT课件
4
3、谢林用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来实 现对立面的同一,但是这种“绝对同一”却 不能有效说明自身的运动,具有神秘的色彩。
4、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自否定运动来 超越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 在绝对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辩证地实现了思维 与存在的同一性。
6
二、“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A、“星云假说”——将பைடு நூலகம்史引入到自然界 的时间中,取消了牛顿世界观中的“第一推 动”。
B、“原始星云”与“原始原因”、物质世 界与生命世界、宇宙在时空上的无限性与宇 宙的中心和开端、机械论世界观与目的论上7
2、批判哲学的形成
A、对独断论的批判:
显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 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的关系问题)
隐性: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自觉地突出了主体的能动作 用,对理论与实践、自由与必然、理性与信 仰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3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
1、康德明确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 问题,但是他的哲学最后却造成了主体与客 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系列对立。
a、在知觉之外存在着作为经验来源的“自在之 物”,在知觉背后存在着作为知识前提的“先验自 我”
b、数学和自然科学原理具有普遍必然性
关键问题:
数学和自然科学原理的普遍必然性从何而来?
哥白尼式的革命:
这种普遍必然性来自于主观的先天知识形式和原 理,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从“观念符合对象”到“对象符合观念”的转 变——“人给自然立法”。
德国古典哲学特点
德国古典哲学特点
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哲学的重要阶段,是欧洲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以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为代表,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理性的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人们可以获得真理和智慧。
康德提出了“批判哲学”的理念,强调人们通过批判性思维去认识世界和自己。
2.追求绝对真理: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家们追求绝对真理的追求。
他们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可以找到普遍和必然的真理。
费希特认为真理是绝对的,黑格尔则认为真理是绝对精神的表现。
3.辩证法的运用:德国古典哲学强调辩证法的运用,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对立统一的。
黑格尔在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逻辑”,强调对立面的统一和矛盾的发展。
4.关注历史和文化: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费希特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强调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他们认为历史和文化对人类的思维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5.倡导人的自由和尊严: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倡导人的自由和尊严。
他们认为人是自由的主体,具有自主决定的能力。
康德提出了“道德自律”的概念,强调人应该根据道德法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德国古典哲学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理性、追求真理、运用辩证法、关注历史和文化,以及倡导人的自由和尊严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德国古典哲学是欧洲哲学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由于德国政治经济落后,资产阶级软弱无力,进步思想基本上是在书斋里发展的。
其主要成就之一是古典哲学。
所谓古典哲学是指自康德以来到19世纪上半期的思辨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是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发源地。
社会政治现实是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一个基本关注的领域。
他们的基本倾向是自由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是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伊曼努尔·康德。
他的主要著作是分别阐述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他推翻了形而上学的独断论,构建了一个先验唯心主义体系。
他区分了客观世界(“物自体”)和人的感觉表象,认为前者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是超验的、不可知的,后者才是知识的泉源。
他认为,人先验地具有一套认识形式(如因果关系),因而能够把感觉表象整理成知识。
康德突出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被后人誉为在哲学上实现了一次哥白尼革命。
康德深受启蒙学者、尤其是卢梭的影响,提出“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的著名论点。
但是他又认为,国家是社会生活的形式,人民对于国家最高统治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反抗的权利。
他强调道德自律,认为历史的进步取决于道德的完善。
康德以后,德国古典哲学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多年在大学任教。
他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他的最大贡献是他所阐发的以巨大历史感作为基础的内容丰富的辩证法。
在欧洲哲学史上,他第一个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看作一个过程,认为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改造和发展中,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但是,他的整个体系是唯心主义的。
他把人的活动归结为精神活动,把整个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归结为绝对精神的异化和复归。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空想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空想主义是西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和代表性思想。
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涌现,并影响着并塑造着西方世界的思想理论和现实政治经济生活。
本文将对这三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和比较,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德国古典哲学1. 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
这一时期德国古典哲学的兴起,与德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密切相关,特别是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有着密切的通联。
2. 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对自由、理性、人性和历史的思考,德国古典哲学认为人类的理性和自由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人的理性和自由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德国古典哲学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理性自由的实现和展现的过程。
3. 德国古典哲学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德国和欧洲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现代西方哲学的面貌。
二、英国政治经济学1. 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英国政治经济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一种政治经济学思潮,其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这一思潮的兴起与英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有着密切的通联。
2. 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英国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包括对劳动价值论、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思考,英国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自由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
3. 英国政治经济学对现代世界的影响英国政治经济学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英国和欧洲政治经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西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的面貌。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指的是18世纪和19世纪德国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思潮和学派,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包括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人。
德国古典哲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到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等领域。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英国兴起的一系列经济学家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人。
他们对经济发展、贸易、劳动力市场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想社会主义,是19世纪早期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关注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代表人物包括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
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改革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型,但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以上三个领域的思想都对后来的学术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为现代哲学奠定了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空想社会主义则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些思想启示。
这些思想在当今世界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德国古典哲学
2004年10月25日第八章德国古典哲学第一节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历史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段时间是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古典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将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
二、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面临的问题:1、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争论陷入僵局;2、科学理性与自由发生冲突;3、形而上学名存实亡的时候。
形而上学——古典哲学的核心部门,它要解决的是宇宙万物统一的基础、本质和根据的问题,因而被人们看做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三、德国哲学显著的特征:思辨性,辩证性,体系性。
四、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成就:是系统创立了辩证法理论,即作为发展理论的理性辩证法。
他们把辩证法自觉地应用于各个知识领域,表述了认识、精神文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尽管这种辩证法还不是客观的辩证法,但这种辩证思想又恰好提供了由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转移)。
第二节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以启蒙主义为主导精神的近代哲学陷入困境之时。
康德批判地继承了启蒙主义的基本精神,并且将启蒙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通常被人们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哲学上的革命意味着哲学方向的转变,而康德的确扭转了哲学的方向。
一、康德哲学的问题: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其实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所面临的问题,这就是理性、自由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形而上学问题,这个问题贯穿了他的全部哲学思考。
(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争论陷入僵局;科学理性与自由发生冲突;形而上学名存实亡的时候。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一)认识论问题的矛盾: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
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须性只能是先天的。
德国古典哲学
一、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背景
1、社会背景:三十年战争以后的德国 封建状态——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 2、思想背景:路德开创的注重内在自 由的精神传统,从雅各布· 波墨到莱布尼兹 --沃尔夫主义的思辨传统。 3、英法启蒙思潮与德国虔敬主义的双 重影响:理性与信仰的关系
二、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
C、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
a、批判哲学的出发点:
在认识之前批判地考察人类理性或认识能力的形式 和原理、范围和限度——“批判哲学”和“先验哲学” b、批判哲学的关键: 先天的知识形式与经验的知识质料相结合,才能形 成既有普遍必然性、又有新内容的科学知识。 c、批判哲学的重要前提: 由于认识的过程是一面形成知识的对象,一面形成 关于对象的知识,因此认识的范围仅限于打上主观烙 印的“现象”,而纯粹客观的“自在之物”不可知。
B、对休谟怀疑论的批判:
a、在知觉之外存在着作为经验来源的“自在之 物”,在知觉背后存在着作为知识前提的“先验自 我” b、数学和自然科学原理具有普遍必然性
关键问题:
数学和自然科学原理的普遍必然性从何而来?
哥白尼式的革命:
这种普遍必然性来自于主观的先天知识形式和原 理,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从“观念符合对象”到“对象符合观念”的转 变——“人给自然立法”。
唯动机论的道德观
三、实践理性的信仰
“最高的善”(意志自律)与“至善”(德福相配) 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幸福即道德(伊壁鸠鲁主义)与道德即幸福(斯多噶主义)
实践理性的三个悬设:
1、意志自由 2识论
康德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先天综合判断 认识从感性进到理智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至19世纪德国思想界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以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思想家为代表,深刻影响了欧洲哲学史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德国古典哲学以其丰富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探讨而闻名于世。
康德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他提出的批判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认识能力和主体性,指出认识的先验条件是我们能理解世界的基础。
通过康德的批判哲学,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认识论和伦理学领域的问题,并深入思考人类认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主张通过“辩证法”来理解世界的发展和进化。
黑格尔认为,人类的精神通过历史的发展趋势不断实现自我意识和自由,他的哲学体系包含了逻辑学、美学、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尼采则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另类存在。
他对西方传统价值观和宗教观念提出了挑战,主张超人哲学和永劫回归。
尼采对道德、宗教和文化进行了深刻批判,他的思想激发了后世众多哲学家的思考。
德国古典哲学以其理性、辩证、批判的精神贯穿始终,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思想家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引领人们不断探索人类认知和存在的本质。
德国古典哲学的光芒在时代的长河中闪耀,为人类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是德国古典哲学。
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
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德国哲学从I.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G.W.F.黑格尔到L.费尔巴哈哲学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产生过程和基本特点德国古典哲学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条件下产生的。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反映了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引起的急剧的社会变化,但也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它的理论往往具有抽象的、思辨的形式。
德国古典哲学广泛吸收了以前哲学家们的思想成果,对它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以R.笛卡尔和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17~18世纪英法经验主义学派和启蒙运动学派、德国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和以G.E.莱辛为首的启蒙运动学派。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总结前人哲学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了一些新的重大哲学问题,把哲学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但是,德国古典哲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康德是二元论者,费希特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费希特后来已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谢林和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则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然而德国古典哲学又有其内在的首尾一贯的发展规律,康德开始了德国哲学的革命,经过费希特和谢林的努力,最后由黑格尔集德国唯心主义之大成,完成了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在德国形成的资产阶级哲学体系。
这里所用“古典”上字,并非古代之意,而有典范之义。
就是说,德国的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的经典哲学。
它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软弱的资产阶级要求变革又害怕革命,在强大封建势力面前表示屈服这种精神状态的产物。
因此,从它的创始人康德开始,虽认为人世间存在一个客观世界,但又说这个世界是不可认识的,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宗教信仰留下地盘;在黑格尔的发展阶段,虽认为世界是发展的,并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中的许多辩证方法。
但又用绝对精神来解释世界的发展,以具有革命意义的思想方法得出了保守的政治结论;在费尔巴哈的完成阶段,虽对宗教和唯心主义提出批判,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可认识的,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又不愿称作唯物主义者,而以人本主义者自居。
所以说,德国的古典哲学是一种包括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内的、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保守性的两面哲学。
德国的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就是上述的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年)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
大学毕业后,做过一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后在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教授。
康德的一生是在书斋着述和课堂讲授中度过的。
所以,德国着名诗人海涅说他的生活史是难以记述的,因为他“既没有生活,又没有历史”。
但是,他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却很大。
如果以1770年他提升教授那一年划一界线,在这之前他的主要成就在自然科学方面。
他在天文学史上提出了着名的星云说,把天体看成是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过程。
恩格斯说,康德的这个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
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1770年以后他的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
他在这方面的主要着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基本哲学观点是承认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但这个“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能达到的“彼岸世界”。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引言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2000多年哲学发展的总汇,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德国古典哲学把人类各个领域的知识总结为一个完整的宏大思想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发展的成熟与完成,在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一、德国古典哲学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同时又是全欧范围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思想的集中表现。
蓬勃发展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和迅速高涨的自然科学思想及其巨大成果,为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哲学创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大量必不可少的思想素材。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都是有着强烈时代感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中心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国际环境中形成的,因而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明确说,则是在哲学的理论反思中把握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所以,德国古典哲学虽诞生在德国,但它决不仅仅是德国一个民族的思想产物,而是整个欧洲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德国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全欧洲的性质。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哲学称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这一论断也适合于其他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代表——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的早期活动。
德国古典哲学首先是欧洲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表现。
18世纪末叶19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正处于重大变更时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领导了震撼全欧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这是自17世纪尼德兰和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后,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它不仅从根本上摧毁了法国的反动腐朽的封建秩序,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而且也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欧洲范围的反封建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是关于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几位哲学家对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并着重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以前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都各有偏颇,陷于不同的片面性,无论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独断论”,或是D.休谟的怀疑论,都未能解决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因此应该寻找新的出发点,即在开始认识之前,应当首先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和认识的可能性。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他称之为“自在之物”,亦即“本体”。这是他的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但是,他又认为,“自在之物”本身究竟是怎样,这在原则上是无法认识的,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在我们心中产生的表象,即现象;而现象界却离不开人们的先天的认识能力。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意识自己的创造物。这样,康德就在“自在之物”和“现象”之间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人的认识局限于现象界,从而把思维和存在形而上学地割裂开,陷入了不可知论。从这种观点出发,康德建立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学说。在他看来,人的知识是由先天的知识形式和后天的感觉表象相结合而成的,这就是他所说的“先天综合判断”;在他看来,哲学的真正的关键就在于回答“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康德把认识分为 3个阶段:在感性的阶段上,人借助于先天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即时间和空间,把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感觉的混乱状态整理出秩序,使之成为时空中的现象;到了知性的阶段,人使用先天的知性的纯概念或范畴对感觉表象进一步加工整理,使之带有条理性和规律性,而形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真正的知识;知性的范畴只能用于整理由感性所提供的现象,人也只能认识现象。所以当人们不满足于知性所获得的知识而进入理性的阶段,试图超越现象界去认识“自在之物”,如灵魂、世界、上帝之类的东西时,就必然陷于自相矛盾而遭到失败。康德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理性无力去认识世界本身,人的认识不可能达到“自在之物”,认识的对象是借助人的主观意识、即先天的感性直观形式和范畴而构成的。在他看来,带有普遍性、因果性的规律并非客观世界所固有,只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知性不是从自然界抽引出规律,而是为自然界制定规律。康德提出要根本推翻过去的一切认识都必须与对象一致的假定,而应该假定对象必须与我们的知识一致。这是用先验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解释人的认识,把自然界和人分隔了开来。特别是,康德限制知识的范围和贬低理性,为信仰留下了地盘。但是,在历史上,康德的认识论对于推翻过去陈旧的形而上学、驳斥宗教神学的一切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来说,起了积极作用。他提出的一些重大的认识论问题,对后继者也富有启发性,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 费希特是在康德的影响下开始研究哲学的,但很快就对康德哲学感到不满,提出了自己的所谓“知识学”的哲学体系。费希特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从右面批判康德哲学。他否认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认为它是毫无意义的“幽灵”。他也反对康德把思维和存在割裂开,而主张思维创造存在,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二者的统一。按费希特的说法,哲学的第 1个要求就是:注意你自己,把你的目光从周围收回来,回到你的内心,因为哲学所要谈的不是在你外面的东西,而只是你自己。因此,费希特把“自我”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他的“知识学”的第 1条基本原理就是“自我建立本身”。在他看来,“自我”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它是唯一的实在,不依赖于任何别的东西,而是自我产生、自我肯定的;第 2条基本原理是“自我建立非我”。与“自我”相对而言,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是“非我”,“非我”以“自我”的存在为前提,归根结柢是“自我”的创造物;第 3条基本原理是“自我建立本身和非我”。它把“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而达到了某种完全无条件的、不受任何东西决定的绝对主体、“绝对自我”。在这个阶段,“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得到了解决。这样,主客体之间的对立就被理解为由“自我”本身产生的对立,最后又在“绝对自我”中得到统一。费希特用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论克服了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谢林开始是费希特哲学的信奉者,但随后转而对费希特采取批判态度。谢林反对康德在思维和存在之间划下不可超越的界线,但他认为象费希特那样把“自我”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至高无上的原则,主张一切从“自我”出发,把“非我”看作“自我”的产物,是一个错误。因为“自我”不能离开“非我”而存在,不能说“自我”产生“非我”;同样地,“非我”也不能离开“自我”而无条件地存在,也不能说是“非我”产生“自我”。他说,要真正解决“自我”与“非我”的关系,就必须寻找一个超出于二者之上的最高的原则,它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在这种同一性里,“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都融合为一,没有任何差别;只有这种原始的无差别的同一才是真正的绝对。这就是谢林所提出的“同一哲学”。他企图用“同一哲学”去超越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实际上他所说的“绝对的同一性”仍是一个精神实体。他明确地指出,这个“绝对的同一性”仍不外乎是“自我意识”。他只是用一个更高的精神实体代替了费希特的“自我”,以其作为世界的本原。尤其是,他把“绝对的同一性”说成是某种宇宙精神的特殊的无意识状态,认为它不是知识的对象,是“完全不能称谓的”、“绝不能用概念来理解或言传的”,而只能加以直观。因此,谢林的“同一哲学”还带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的因素。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了完成。黑格尔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哲学思想,建立起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作了他自己的回答。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把所谓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说成是第一性的永恒的本原,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从精神中派生出来的。绝对理念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外化为自然界,又通过进一步发展克服了外化,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回到自身,最后在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绝对精神中认识了自身。他用这种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论,驳斥了康德的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由于他对康德的批判贯彻了辩证法,因此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黑格尔首先指出,康德企图在认识之前先考察认识能力是完全错误的,正如要求人们在学会游泳以前切勿下水一样可笑。黑格尔认为,只有在认识过程中才有可能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考察,因为考察认识能力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认识活动了。在他看来,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思想本身的辩证发展过程,这就从更加彻底的唯心主义立场反驳了康德对思维和存在的割裂。黑格尔特别有力地批判了康德的“自在之物”,指责它是“不真实的、空洞的抽象”,因为它摆脱了一切规定,所以就等于“无”。他反对康德把现象同“自在之物”绝对地隔离开,认为现象和本质之间有着辩证的联系,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本质表现在现象中,而现象则是本质的显现。认识了现象也就可以进而认识现象的本质,因此所谓 “自在之物” 是可知的。黑格尔对康德不可知论的批判是深刻的。凡是从唯心主义观点所能说的,对驳斥这种错误观点具有决定性的东西,都已经由他说过了。黑格尔对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观点也进行了批判。黑格尔认为,费希特的“自我”并不是真正地自由和自发的活动,而仍然需要来自外界的“非我”的刺激,才能达到自觉,因此并不能真正克服康德的“自在之物”。黑格尔也对谢林的“绝对的同一性”感到不满,指出这种取消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一切差别的“绝对”,只不过是“空洞无物”,正如在夜间观牛、一切皆黑一样。黑格尔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他自已的哲学体系,但他的体系同时又是从康德、费希特、谢林所提出和探讨的问题出发的,并且吸收了他们的思想成果。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表述了自己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即“实体就是主体”。他认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绝对”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和基础的“绝对理念”,既是实体又是主体,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通过自我运动辩证地发展的。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无非是“绝对理念”的自我展开和不断发展的产物。无论是从时间上或是从逻辑上说,都是理念、精神在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则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这一精神的自我发展过程的描述,它从精神、纯思维开始,经过自身发展而转化为物质世界、存在,然后又回到精神、思维。与此相应,黑格尔的体系包含“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3部分,论述了精神发展的3个基本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逻辑学”是哲学知识或科学本身,是研究绝对理念本身的发展的,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真正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则是“应用逻辑学”。在逻辑阶段,自然界和人类都还没有出现,“绝对理念”只是作为抽象的纯思维、纯概念而存在和发展着,它的自我运动表现为一个概念、范畴向另一个概念、 范畴的过渡和转化,从 “有”经过“本质” 而达到 “概念”。到自然阶段,“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采取了感性事物的形式,依次经过“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最后出现了人,于是就进入了精神阶段。在自然中,精神堕落为物质,“绝对观念”处于同自已格格不入的外在的形式下。由于人的出现,“绝对观念”才重新以适合于自身的精神形式表现出来。精神阶段也分为3个小阶段:“主观精神”指的是个人意识;“客观精神”是指社会意识,包括法律、道德、伦理;“绝对精神”则是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最后彻底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而展现的全部丰富内容原来只是精神自身的产物。黑格尔用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建立的这个庞大的体系,把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各种形态都包括在内,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主体建立客体而又把客体据为己有的过程。黑格尔以这种方式解决了康德以来的德国古典哲学所提出的问题。 19世纪20年代,黑格尔哲学在德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但是,到30年代末,黑格尔学派发生解体,分裂为右派、中派和左派。其中黑格尔左派用激进的观点去解释黑格尔哲学,并开始对某些原理提出怀疑。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左派中最杰出的人物,他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费尔巴哈坚决反对康德的不可知论,他认为思维和存在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物质世界是客观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而人的认识、思维则是客观世界在头脑里的反映。在他看来,物质世界在原则上是可以认识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费尔巴哈还有力地驳斥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规律性和因果性也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为自然立法的产物。特别重要的是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同时,把黑格尔哲学看作是登峰造极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它是近代哲学的完成。因此对黑格尔的批判实际上意味着对整个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他抓住哲学的基本问题,深刻地揭露黑格尔哲学的错误实质,认为它根本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的关系。他指出,黑格尔错误地把精神、思维看成是一种脱离人脑而独立自在的东西,并进而颠倒本末,把自然界和人都说成是从精神、思维中产生出来的。这种从精神推出自然、从抽象的东西推出现实东西的做法,不过是一种概念游戏,但这正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秘密所在。与黑格尔相反,费尔巴哈提出,“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这样,费尔巴哈就从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费尔巴哈还把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对宗教的批判紧密地联系起来。他用无神论的观点揭露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之间的血缘关系,指出它们二者是互相支持的同盟者,是一对双生子。他认为,黑格尔的 “绝对理念” 就是从虚无中创造世界的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无非是转化为哲学的神学,是“理性化了的有神论”。因此,费尔巴哈尖锐地提出,要抛弃神学,首先必须抛开黑格尔哲学,因为“黑格尔的哲学是神学最后的避难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虽然击中要害,但却把它连同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一起抛弃了。他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也带有人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他认为只有自然和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正体现为人的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他的哲学以人作为核心,称为“人本学”。但他所理解的人主要是生物学、生理学上的自然的人,是脱离具体历史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仍然未能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因此,列宁说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