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渔家傲》《水调歌头》)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语文教案)《水调歌头》教学设计2
《水调歌头》教课方案2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教课要点: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课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怀在词中的表现。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阴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不知道同学们在早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觉?今日,我们不如来赏识宋代有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看看他的感觉怎样。
二、赏识《水调歌头》1、比较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认识创作时间及创作原由。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念书下说明。
(2)由学生快速自读课文。
( 3)点一世朗诵(学生评论后,教师总结评论)( 4)全班齐读3、疏导全文(1)学生比较全文,自主疏导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沟通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可以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沟通、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说明,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比较说明你以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二者联系安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怀。
二者借景抒怀,情形交融)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此刻哪些词句上?你怎样理解?4、能力训练(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二,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5、:比《十五夜望月》,你喜哪一篇?原由。
6、音欣(1)播放王菲的《水歌》(2)第二遍播放,学生声跟唱7、学生(1)一世本教课思路(2)由学生学本的收三、部署作1、背首2、小作文:依据下文开,丰富想象和想,写文章。
金秋十月,斜阳西下。
一老坐在自家的田上,一抽着烟,一浮想翩⋯⋯。
八年级下册《词二首》(《水调歌头》《渔家傲》)学案
八年级下册《词二首》(《水调歌头》《渔家傲》)学案《词二首》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熟知诗词。
能力目标:大体把握课文结构与内容,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志和意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及豁达乐观的精神。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有关词的常识:1、释义:词是诗的别体,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的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3、词的种类: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4、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自主探究:、作者简介:1、《渔家傲》作者,字,北宋家,家。
2、《水调歌头》作者,字,号,北宋家,家。
我们学过他的词是。
3、查找资料,介绍范仲淹和苏轼二、填空:1、《水调歌头》的词前小序是:2、《水调歌头》中的名句:3、《水调歌头》中的蕴含哲理的句子:4、,今夕是何年。
,,高处不胜寒。
5、不应有恨,?6羌管悠悠霜满地。
,。
7、塞下秋来风景异,。
三、合作探究:1、《渔家傲》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2、《渔家傲》的下片,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水调歌头》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4、赏析《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5、《水调歌头》中表现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作业1、背诵两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2、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词两首》水调歌头教案 长春版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2、养成良好的诵诗词的习惯3、通过背诵,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学重点]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朗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她寄托古往今来诸多文人雅士的美好情感。
也有人说,随意拾起一本古诗文的书,轻轻摇晃,哐哐当当地能掉下好几轮的明月。
今天我们一起拾起苏轼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明月”。
二、推进新课(一)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宫阙琼楼绮户婵娟不胜寒丙辰(板书)请一名同学朗读,强调读准字音的要求。
(二)读准节奏2.幻灯片展示节奏划分。
听名家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分析新课(三)读出情感3..师生共同探究词人的情感变化。
由此引出小序内容并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打出幻灯片)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
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4.全班齐读后教师点拨诵读诗词的要求:(打出幻灯片)①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②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③有感情。
5.分析上阙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
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
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明确:上阙主要写:把酒问月。
对宫阙(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情感变化:悲伤—矛盾—无奈(板书)第一次朗读比赛:推荐两位男女同学朗读比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三宋词二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33
水调歌头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过程与方法: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2学情分析今选入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词二首》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八年级学生第二次学习苏轼的作品。
学生喜欢苏轼,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
在教学中,我以诵读为主线,设计四个教学板块,本课教学做到“明其意, 品其情,懂其理,知其人”,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就蕴含此过程之中。
3重点难点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一钩新月,人们会想到新生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人们会想到美好圆满的生活;皎洁的月亮,人们会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和苏轼一起走进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为我们诉什么?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检查预习:作者介绍,背景介绍。
活动3【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诵读感知:1、字正腔圆地读。
2、有板有眼地读。
3、有情有味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渔家傲》教案优秀3篇
《渔家傲》教案优秀3篇《渔家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
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词二首渔家傲》教案长春版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1 / 1。
八年级语文下册《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背景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2.朗读与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分析诗词的文学特色,如修辞手法、意象等。
"在这首词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同时,他还通过描绘月亮、饮酒等意象,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特色。"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词的文学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讨论。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这首词的文学特色和情感表达。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强调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古典诗词,不仅要理解其表面的意思,还要学会鉴赏。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的魅力。"
3.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课后,请同学们尝试创作一首以“月”为主题的诗词,并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鉴赏。下次课,我们将分享彼此的作品,共同提高。"
4.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古典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水调歌头》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对诗中一些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等奖《水调歌头》
教学总结
教学内容回顾:简要回顾本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包括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等方面 教学方法反思:对本次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包括优点和不足 改进措施建议:提出针对本次教学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预告下节课内容:简要介绍下节 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引起学生的 兴趣和期待
06
作业布置与延伸阅读
作业布置
背诵《水调歌头》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阅读相关古诗词,加深理解 搜集有关“月”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的其他作品 推荐阅读与《水调歌头》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 推荐阅读与《水调歌头》形式相似的其他古代诗词 推荐阅读与《水调歌头》时代背景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资料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等奖 《水调歌头》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03 05 07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教学内容
04
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作
知识与技能
掌握《水调歌头》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理解《水调歌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掌握《水调歌头》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感 了解《水调歌头》的写作特点和艺术手法
05
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水调歌头》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朗读《水调歌头》,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文本解读(15分钟)
解读《水调歌头》的主题和 情感
介绍《水调歌头》的背景和 作者
八年级语文下册 三《词二首》(第2课时)教案设计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词二首》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静谧的中秋月夜图,画中诗人站在窗前久久地凝望着皎洁的圆月教师有感情地吟诵起《水调歌头》。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共同领略词人旷达的胸襟。
二、朗读词。
请一位平时朗读较好的同学X读,学生齐读,自由读。
三、理解词。
查字典解决生字,理解词的大意。
学生讨论,提出疑问在小组中交流,并且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找到并品味最喜欢的词句。
1.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上下阕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现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来问苍天。
在这里词人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表现出了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句词中哪几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所以打消念头。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句写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的心情。
“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句“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满足,安于现状。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变化着的。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
所以他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
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3词二首》word教案 (4).doc
词二首——《水调歌头》
字词
目标
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
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课前演讲
是很有浪漫色彩的。
集了哪些咏月的诗句呢?(学生背诵咏月的诗句。
)
头望明月,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更是不同寻常,清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词的上阙写了什么?下阙写了什么?两阙之间有何联系?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随时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受挫时,莫气馁。
正视失
回顾全词内容。
精品【初中语文试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3《词二首》水调歌头教案长春版
《水调歌头》一、导入1.齐背《渔家傲》。
2.月,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参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二、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诵读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1.解题: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3.全班交流,翻译全词参考: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
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
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
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五、赏析语句(一)序言提问:从词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明确:“中秋”是作词的时间,“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目的。
(二)赏析词句1.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明确: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1、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
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4)全班齐读3、疏通全文(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词二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词二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及相关的文学知识.2.熟读并背诵诗词.3.品味词的语言,体会意境.4.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词.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意境.3.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一.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开始学习两首词,回顾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词〞的文学常识,〝词〞的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识点?1.别名:诗余,曲子词,长短句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2.词牌+标题;分上.下两片3.派别:婉约和豪放二.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_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_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三.诵读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2.自由朗读.3.齐读.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翻译全词参考: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五.赏析语句1.从诗词的第一句,我们可以得知哪些内容?明确: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2.词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着重表现了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3.从〝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可以读出哪些内容?明确: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4.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渲染了悲凉.肃杀的气氛.5.〝浊酒一杯家万里〞表现了守边将士怎样的心情?明确:〝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强烈的思家和归家之情.6.将士为何难以归家?这原因中体现了词人和守边将士怎样的情感?明确:〝燕然未勒归无计〞补充:〝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渴望建功立业.热爱国家.7.〝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从什么角度写的?明确:听觉和视觉.8.〝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包含哪些情感?明确:是思念家乡的泪,更是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英雄泪.小结:1_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_0年,因为守边官员贪生怕死,范仲淹主动要求调到军事要地延州(今陕西延安),主动挑起了这保民卫国的重担,希望能击退外敌.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六.拓展阅读边塞诗: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七.作业背诵并诗词.板书设计:渔家傲范仲淹写景:塞下秋景(异)抒情:思乡.爱国。
(八年级语文教案)《水调歌头》教学设计6
《水调歌头》教课方案6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教课要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采集和诗歌鉴赏。
[教课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怀在词中的表现。
[教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同坐在这里,听着婉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赏识到了中秋的月色,假如我们一同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忆,追忆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好多文人,他们在赏识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好多感想,写下了很多感人的诗篇。
我们今日要一同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代对这首词的评论。
清代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仿佛这首词是一朵特别漂亮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余的花朵都失掉了光彩。
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代对这首词的评论之高。
那就让我们一同去赏识这首词。
先认识作者。
二、作者背景1、认识作者。
(看屏幕)2、我们再认识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总结:中秋时,烂醉时。
(看屏幕,增补介绍)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给红色的字注音。
正音并全体朗诵。
四、朗诵训练1、播放朗诵。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虑议论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
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认识作者表达的感情。
发问 1、依据课文说明,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述的情形。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洁白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咨询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夜该是哪一年?剖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异的想象。
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神往。
为何神往呢?由于作者政治失落,内心强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回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唯恐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剖析:诗人为何想要乘风回去?想要走开现实,想象忘记全部,使精神有所寄望。
(八年级语文教案)《水调歌头》教学设计7
《水调歌头》教课方案7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初中二年级语文公然课教课方案课文题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解教师:谢中洲教材剖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有名的一首,素来交口称赞。
这首词有着极其丰富深广的意蕴,它勾画出一种皓月当空,高慢旷达的境地气氛,在月的阴明圆缺中间说明人生真理,贯衣着关于自然、宇宙、人生的深刻而独到的考虑,拥有令人耐人回味的永久魅力。
教课目标: 1,认识苏轼的平生易文学成就; 2,指导学生认识本词的创作背景和要旨,掌握本词的名句和真理句; 3,背诵本词,试试默写相关月光与友谊的古诗。
教课课型:新讲课。
教课形式:讲解、发问、练习、朗读等教课要点:掌握理解本词所表达的真理和美好感情。
教课难点: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现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
教课时间:一课时教课安排: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各位同学,我们大家有谁听闻过享誉文坛出名的“三苏”名?----对,他们就是北宋的有名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他们并成为我国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中成就最大的是苏轼,今日我们学的《水调歌头》就是苏轼的一首有名的写中秋的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他的作品集叫什么? ---《东坡乐府》,他的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精晓,才比天高却命途崎岖,常被贬谪他乡。
这首词写的是他 41 岁被贬谪就任山东诸城知州时在中秋之夜弟弟苏辙(字子由),词中表达的美好感情的词句既表现了他的旷达情怀也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祝福,所以流传千古。
二、新课简析讲评: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诵,注意要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 que :宫殿不胜shēng禁受不住绮qǐ户:雕花的门窗婵chán娟:指月亮2边讲边评新课A,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字数平仄等。
接着读前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二首(《渔家傲》《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
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
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四、落实字词。
五、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3.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六、理解词。
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
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
“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里着重表现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1)雁无留意。
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2)号角凄厉。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3)重山叠嶂。
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
“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
“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
“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归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强烈。
“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
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
(《后汉书•和帝纪》)。
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
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这双重情感的积聚下,使人夜不能寐。
“羌管悠悠霜满地”,于是听到羌笛悠扬的声音,看到寒霜满地的景致。
“将军白发征夫泪”也体现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塞的劳苦和感伤之情。
4.小结。
本首词着力渲染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
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七、布置作业。
背诵《渔家傲》。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为主题吟诗作赋,大量的咏月诗词不断涌现,请回顾我们曾接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词人苏轼感慨良多,遂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怀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
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落实读音。
3.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4.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5.指名朗读,强化记忆。
四、理解词。
1.请在本首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众人知晓,并流传甚广。
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当时苏轼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他们饱受离别之苦,这句应饱含作者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谊天长地久,借此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传达一种美好的祝愿之外,你还读出哪些内涵?让我们结合前文词句详加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诗人问月问天,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之所以向往
是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宫,并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要乘风归去是想离开现实直奔天宫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
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
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
此时,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使他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欲登琼楼玉宇,却又留恋美好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此句写景表现出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
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
在安慰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既然人世间有许多离别、不圆满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与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平安,虽远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结。
此时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而是延展开来,以此祝愿天下人,更加突显其博大、豁达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积累以下苏轼的两首诗词,可选取感兴趣的一首加以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