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大团结》教案

合集下载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发展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激励学生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活动“你认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层层深入分析,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感悟和体验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2.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3.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齐唱《爱我中华》。

介绍这首歌表达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提问: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又是如何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学生活动】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教师活动】出示地图《中国民族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学生活动】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情况: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教师活动】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教师活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本课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深入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可能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交流,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流程。

3.准备好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以及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的贡献。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关系。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和成就,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掌握民族团结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互助共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民族团结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讨论、资料搜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民族团结案例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程内容,搜集与民族团结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民族团结的案例,如“三千孤儿入内蒙”、“援藏建设”等,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合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团结案例中的亮点和启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大团结》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大团结》教案、教学设计
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我国各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舞蹈、维吾尔族的手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这些民族是如何分布的?”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撰写一篇关于民族大团结的感悟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态度。
4.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民族大团结方面,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较为有限,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政策等内容可能还不够熟悉。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
1.列举我国三个以上的民族政策,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根据地图,指出我国某一民族的分布区域。
3.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民族大团结的认识。
4.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例民族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民族大团结(教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民族大团结(教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初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与地图,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材料,总结归纳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采取的措施和成果,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感受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4.从民族区域实施自治的实施情况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5.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史实学习,感受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及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学难点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认同国家民族政策。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画廊展示新中国成立前民族情况的示例教师出示表格,并布置任务: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己搜索到的相关事例,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通过人才、技术、教师出示西藏农奴和奴隶烧毁图片、新疆自治区成立庆祝图片,新疆一揽子经济稳增长政策措施图片,“我在南疆”两个创业视频,文化教育举例以及西部发开发、兴边富民政策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国家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师展示成果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开启弹幕功能,便于学生公布思考答案成果。

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等材料,体会本地区发展受益于哪些具体措施。

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知识小结填表:学生主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等角度进行回答。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搜集相关案例,以“一方有难八方动,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写一篇时政文章报道。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团结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发展历程和团结情况,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各民族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掌握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探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史料分析:利用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4.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温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历史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如播放一段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我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

2.难点: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内涵,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气氛。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2.设计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制作好PPT,以便进行课件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以及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措施。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民族团结。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案4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民族团结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短片,引出本课的主题——民族大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重点呈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讲解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让学生明白改革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促进了民族团结。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精品教案

《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12课内容。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本节课着重于让学生了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从国情出发,制定并实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以及所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此外,国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繁荣,而采取的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亦要使学生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地图和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2.通过举例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深层次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与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民族相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民族大团结·风情篇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出示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的服饰图片,由学生判断所属民族。

出示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锡伯族·抹黑节庆祝图片,学生猜测图片节日及所属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丰富的图片及猜测思想,引发学生对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

(二)民族大团结·回忆篇为什么我们说中国自古以来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起来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有关民族关系的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的取得、民族政策的完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与冲突,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了解不多,需要在本课中进行深入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团结的取得,掌握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团结的取得,民族政策的完善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政策的完善过程,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案例、史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民族团结的歌曲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和目标。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史图片和史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关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国民族关系一直和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展示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场景。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图片: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图片。

3.案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典型案例。

4.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5分钟)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图片和案例。

八年级历史下册12民族大团结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12民族大团结教案新人教版
1.在批改作业时,重点关注学生对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他们对政策背后思想的把握。
2.在评价思维导图时,除了关注学生的图形设计能力,还要注意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展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3.对于学生撰写的短文,除了关注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要注意他们是否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以及他们是否有具体的行动建议来促进民族团结。
在给出反馈时,要具体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的改正和完善,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板书设计
1.目的明确:板书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突出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结构清晰:板书应有序地呈现教学内容,条理分明,便于学生跟随教学思路。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PPT、视频等预习资料,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预习问题:例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相关问题。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祖国疆域的开拓与巩固等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记录疑问。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关键点。
-组织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分析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变化。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积极内化新知识。
-参与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2)现代政策:让学生阅读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民族政策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理解国家对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支持。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2课,主要内容是关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行巩固和提升。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存在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难点:对民族大团结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点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对民族大团结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3.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场景。

4.讲解示范:教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理解和分析思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课本。

2.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团结。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互助和共同发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民族大团结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课以“民族团结的篇章”为主线贯穿教学内容,分团结之源、团结之策、团结之力三个篇章:分别介绍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实现民族团结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成就。

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程标准】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民族团结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发展的重要前提。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和整个中国现代史,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共两目。

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介绍了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

第二目“共同繁荣发展”,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及取得的建设成就。

【学情分析】我校为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校,学生大部分都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知识、民族政策缺乏感知和认识,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主要依靠课本获得相关知识;但他们好表现、思维活跃,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民族团结的篇章”为主线贯穿教学内容,分团结之源、团结之策、团结之力三个篇章:分别介绍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实现民族团结的政策、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成就;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图片、阅读文字史料、观看视频,培养他们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歌曲《爱我中华》一、民族大观园学生活动: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民族、知民俗、赏民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民族大团结》教案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图片展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2.教师提问: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一项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教师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4.教师提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但它是怎样确立下来的?
提示: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教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讨论一下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提示: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不适合分离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6.教师总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目标导学二:共同繁荣发展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且展示图片:
西藏农奴欢庆得解放
2.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

3.教师强调:对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进行政治改革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

那么,党和政府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了哪些政策?
提示: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遣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物资、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4.教师过渡:各民族共同繁荣包括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繁荣,那么党和政府是如何对待少数民族文化的?
提示: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国家按照自愿原则,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造条件;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家还有计划地进行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等等。

5.史料展示:
材料: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

6.教师提问:在20世纪末,国家针对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大量欠发达的自治州和自治县提出了一项什么发展战略?
提示:西部大开发战略。

7.教师讲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较好,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西部大开发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

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
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民族节日时,向他们表示祝贺。

宪法规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我们不但要自觉履行这一义务,还要敢于同破坏国家统一,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3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