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书集锦
历代书论精粹,没见过这么全的!
历代书论精粹,没见过这么全的!书法精髓--筋骨血肉。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论书滕语》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北宋.苏轼《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论书) 风神者,骨中带肉也。
老劲者,肉中带骨也。
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
丝来线去,脉络分明。
——《书学详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唐.孙过庭《书谱》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张怀灌《文字论》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
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书有筋骨血肉,前人论之备矣,抑更有说焉?盖分而为四,合则一焉。
分而言之,则筋出臂腕,臂腕须旋,旋则筋生;骨出于指,指尖不实,则骨骼难成;血为水墨,水墨须调;肉是笔毫,笔虚圆健。
血能华色,内则姿态出焉;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
故书以筋骨为先。
书家珍藏150条历代书论精髓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览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壹《非草书》●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古代书论精选
古代书论精选惟笔软则奇怪⽣焉。
——蔡邕《九势》句明窗净⼏,笔墨精良,于时抽纸挥毫,以绘我胸中之所有,其书那(哪)得不佳!若⼈声喧杂,纸墨恶劣,虽技如⼆王,亦⽆济矣。
每⽇焚⾹静坐,收拾得此⼼,洁洁净净,读书有暇,兴来弄笔,以⾃写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
惜余未之能也。
作楷须明⾪法,作⾪切忌楷⽓。
作⾪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象。
⽔流⼼不竞,云在意俱迟。
”此两句极尽书法之妙。
意到笔随,不设成⼼,是上句景象也;⽆垂不缩,欲往仍留,是下句景象也。
书贵熟后⽣。
书⽆定法,莫⾮⾃然之谓法,⾪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然也。
唐⼈视法太严,故⾪不及汉,⽽楷不及晋。
汉⾪笔笔逆,笔笔蓄。
起处逆,收处蓄。
意居笔先,形随法⽴。
熟能⽣巧,凡事皆然。
书未熟⽽专事离奇,魔道也。
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学者始由不⼯求⼯,继由⼯求不⼯,不⼯者,⼯之极也。
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善夫!书家⽆篆圣、⾪圣,⽽有草圣。
盖草之道千百万化,执持寻逐,失之愈远,⾮神明⾃得者,孰能臻于⾄善耶。
钟太傅云:多⼒丰筋者胜,⽆⼒⽆筋者病。
卫夫⼈云:意在笔前者胜,意在笔后者败,⼆语皆佳绝。
有功⽆性,神采不⽣;有性⽆功,神采不实。
⼩⼼布置,⼤胆落笔。
结字因时⽽转,⽤笔千古不易。
晋唐媲美,晋以韵胜,唐以⼒胜;晋⼈法度,难以揣摩,唐⼈法度,历历可数。
藏头护尾,⼒在字中,下笔⽤⼒,肌肤之丽。
故⽈:势来不可⽌,势去不可遏,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不出⼝,⽓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尊,则⽆不善矣。
——蔡邕《笔论》句凡⼈各殊⽓⾎,异筋⾻。
⼼有疏密,⼿有巧拙。
书之好丑,可为强哉?若⼈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赵壹⾮草书句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苏轼题⼆王书句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种风流⽓⾻。
——萧衍古今书优劣评句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
——王僧虔笔意赞句⼼不厌精,⼿不忘熟。
历代书论集粹(54篇)(八)
历代书论集粹(54篇)(八)宋代书论·姜夔·续书谱[节录]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草书)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
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
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
以捺代\,以发代辵,辵亦以撇代,惟丿则间用之。
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
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
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
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
如“佳”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四点,“画”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至雕疏。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
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
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则无病矣。
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数样。
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有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
古代书论之黄庭坚·论书
古代书论之黄庭坚·论书古代书论之黄庭坚·论书2007-3-30 13:20:11《兰亭叙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研,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尔。
---《跋兰亭》《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
鲁之闭门者曰:“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可以学书矣。
—《跋兰亭》余在黔南末甚觉书字绵弱,及移戎州,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
今方悟古人“沉著痛快”之语,但难为知音尔。
李翘叟出褚遂良临右军书《文赋》,豪劲清润,真天下之奇书也。
---《书右军文赋后》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
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欧阳公以鲁公书《宋文贞碑》得《瘗鹤铭》法,详观其用笔意,审如公说。
---《题瘗鹤铭后》余尝论近世三家书云:“王著如小僧缚律,李建中如讲僧参禅,杨凝式如散僧入圣。
当以右军父子书为标准。
”观予此言,乃知远近。
---《跋法帖》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尔。
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人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
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如左氏,大令似庄周也。
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
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
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
---《跋法帖》余尝评书,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
至如右军书,如《涅口经》说“伊字具三眼”也。
此事要须自体会得,不可立论便兴诤也。
---《题绎本法帖》王氏书法以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耳。
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
要之右军二言,群言之长也。
---《题绎本法帖》钟大理表章致佳,世间盖有数本,肥瘠大小不同,盖后来善临拓本耳。
古代书论选——学书法者必读
古代书论选——学书法者必读展开全文秦朝书论·李斯·用笔法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两汉书论·蔡邕·篆势、笔论、九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历代名家书法书论
●书xx于自然(汉·xx)●无声之音,无形之相(xx·xx)●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xx·xx)●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灌)●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灌)●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字怕练,马怕骑●字无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练●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笔秃千管,xx万锭(xx·xx)●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婉若银钩,源若惊鸾(xx·xx)●飘若浮云,矫若惊龙(xx·书论)●龙跳xx,虎卧xx(南北朝·xx)●xx天,群鸿戏海(南北朝·xx)●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xx)●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灌)●如清风出袖,xx(xx·xx)●笔下龙蛇似有神(xx·xx)●挥毫落笔如云烟(xx·xx)●时时只见龙蛇走(xx·xx)●若教xx畔,字字恐xx(xx·韩愈)书法名人名语(节选)xx:初学分布,但求xx。
xx: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xx: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xx: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xx: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xx: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xx: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
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xx: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古人书论精粹
古人书论精粹1、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
沈括《梦溪笔谈》2、执笔之法,实指虚拳。
运笔之法,意在笔先。
清.冯武《书法正传》3、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
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4、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
唐.卢携《临池诀》5、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
唐.欧阳旬《用笔论》6、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
元.解缙《春雨杂述》7、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8、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9、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
清.梁献《执笔论》10、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11、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
清.刘熙载《艺概》12、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明.丰坊《书诀》13、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明.丰坊《书诀》14、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
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
元.郑铄《衍极并注》15、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黄庭坚《论书》16、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
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刘熙载《艺概·书概》17、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
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
东晋.卫铄《笔阵图》18、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宋代书论——精选推荐
宋代书论苏轼《论书》米芾《海岳名言》姜夔《续书谱》黄庭坚《论书》宋代书论欧阳修·试笔苏轼《论书》米芾·海岳名言米芾·书史米芾·砚史赵构·翰墨志姜夔·续书谱欧阳修·六一论书朱文长·续书断陈槱·负暄野录无名氏·三十六法米芾·宝章待访录蔡襄·论书黄庭坚·论书苏轼《论书》简介和解题: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苏辙兄,三人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词开豪放一派,又与黄山谷、欧阳修称为“苏黄”、“欧苏”,对后代很有影响。
书法列入“宋大四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诸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存世法书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等。
他生平论及书法的文字甚多,后人辑有《东坡论书》。
《论书》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均摘自《东坡集》。
原文:真本已人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
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
《题兰亭记》仆尝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
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徐而欲必其真伪,难矣。
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
(题遗教经》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
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
《题笔阵图》。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题二王书》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者盖一二数,唐人褚、薛之流硬黄临放,亦足为贵。
《跋褚薛临帖》。
历代书法经典论著一览(5)
历代书法经典论著一览(5)两宋时期1、《论书》——苏轼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
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
予亦自觉其如此。
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译文:书法作品一定要有精神、气韵、骨力、肥瘦、浓淡,五者缺一则不成为书法。
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
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然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然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工有拙,然君子与小人的心性,却无法混淆。
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
古代书论——精选推荐
古代书论【笔法】夫⽤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舞笔,如景⼭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见矣。
——秦代、李斯《⽤笔法》夫书肇于⾃然,⾃然既⽴,阴阳⽣矣,阴阳既⽣,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在字中,下笔⽤⼒,肌肤之丽。
故⽈:势来不可⽌,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焉。
——东汉、蔡邕《九势》夫书字贵平整安稳。
先须⽤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或⼩,或长或短。
——东晋、王羲之《书论》⽤笔之法,急促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曲蛇伸、洒落萧条,……若上苑之春花、⽆处不发、抑亦可观⽤笔之妙也。
——唐代、欧阳询《⽤笔论》夫书之为体,不可专执;⽤笔之势,不可⼀概。
随⼼法古,⽽制在当时,迟速之态,资于合宜。
⼤凡笔法,点画⼋体,备于“永”字。
——唐代、张怀瓘《书断》⽤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之论。
折钗股者,欲其曲折圆⽽有⼒;屋漏痕者,欲其横直匀⽽藏锋;锥画沙者,欲其⽆起⽌之迹;壁坼者,欲其⽆布置之巧。
然皆不必若是。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起⼀倒,⼀晦⼀明,⽽神奇出焉。
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病矣。
故⼀点⼀画皆有三转,⼀波⼀拂皆有三折,⼀“⼃”⼜有数样。
⼀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相应;三点者,必有⼀点起,⼀点带,⼀点应;四点者,⼀起、两带、⼀应。
《笔阵图》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便不是书。
”如“⼝”,当⾏草时,尤当泯其棱⾓,以宽闲圆美为佳。
“⼼正则笔正”,“意在笔前、字居⼼后”,皆名⾔也。
故不得中⾏,与其⼯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
然极须淘洗俗姿,则妙处⾃见矣。
⼤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
执之在⼿,⼿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作字者亦须略考篆⽂,须知点画来历先后。
如“左”、“右”之不同;“剌”、“刺”之相异;“王”之与“⽟”;“礻”之与“衤”,以⾄“秦”、“奉”、“泰”、“春”,形同体殊,得其源本,斯不浮矣。
古代经典书论
书论选读一一、用笔篇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仰面跌到),乃是千古不传语。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刚劲有力)。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注:发笔,即落笔。
要提得笔起,即落笔时要把笔提着,不要使笔有坠落感。
自偃,不要让笔自己跌倒。
千古不传语,用笔的千古秘诀。
自古以来,在书法用笔方面有许多关于“笔力千钧、入木三分”等等的说法。
但是,“笔力千钧、入木三分”,主要讲的是关于书法线条中的力量感。
书法线条中的力感,是用笔技巧的表现力,并不是指人们用力大小。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就是用笔技巧很重要的方面。
这就是董其昌所说的用笔方法的千古秘诀。
用笔难,难就难在笔技巧的表现力上,难就难在笔力能不能刚劲有力。
但刚劲有力不是僵硬,不是板直。
书之线条,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用力过头是僵硬,用力过小是柔弱。
怒笔木强,是用力过大,是线条僵硬。
倒辄不能起,是缺乏笔法技巧。
会用笔者,笔毫周身全都有力,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能倒能起。
如果不信,请你去临摹一下褚遂良和虞世南的行书,看看他们的用笔技巧,是不是都是这个道理。
笪重光《书筏》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牵丝,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之茂密在流贯,形之错落在奇正。
注:执,掌握和控制。
使,支配和使用。
笔的执使在横画,讲的是写横画,重在笔的掌握、控制、支配和使用。
立体,字的设立和设置。
字之立体在竖画,讲的是竖画在字的结构中的重要性。
竖画类似建筑物中的顶梁柱,要力强坚固,否则的话,字就会有失稳性。
气,气势气概。
舒展,展开。
气之舒展在撇捺,讲的是一个字的气势大不大,展不展得开,在撇捺这两个点画上。
融,和乐、怡适。
筋之融结在纽转,讲的是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连接得是否和乐和怡适,靠的是各点画之间的连接和系带。
论书绝句——精选推荐
论书绝句昔尝续慎伯为《论书绝句》,择人间罕称者发明之。
及述此书,论之盖详,未能割爱,姑附于末。
隶楷谁能溯滥泉,勾容片石独敻然。
若从变处搜《灵庙》,应识昆仑在《震》《迁》。
勾容有《吴葛府君碑额》为正书第一古石,浑厚质穆,亦自绝尘,真隶楷之鼻祖。
《灵庙碑》在隶、楷交变之间,意状奇古,若从欲变之始言之,则《杨震》《张迁》二碑,实开隶、楷之意矣。
《受禅》应为卫觊书,邯郸韦诞比何如?瓘恒世受真传法,一脉逾河走传车。
《受禅碑》,颜真卿以为钟繇,刘禹锡、徐浩以为梁鹄,今从其同时人闻人牟准《卫敬侯碑》文以为卫觊书。
觊与邯郸淳并以古文名,子瓘孙恒,世传笔法,恒传崔悦,至崔浩为北书之宗,又传江琼至式,故北书率卫派也。
元常法乳知谁在,珍重丰碑有《枳阳》。
文质蹒跚开石阙,始知晋法有传方。
晋《枳阳府君碑》丰厚茂密,在文质之间。
今传元常诸帖,字体犹有其意,真元常嫡嗣也。
《太祖文皇帝神道》,稍加姿美,然亦魏晋正传,善学者当能会之。
铁石纵横体势奇,相斯笔法孰传之?汉经以后音尘绝,惟有《龙颜》第一碑。
宋《爨龙颜碑》浑厚生动,兼茂密雄强之胜,为正书第一。
昔人称李斯篆画若铁石,体若飞动,可以形容之。
餐霞神采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石门铭》体态飞逸,不食人间烟火,书中之仙品也。
琅琊茂密集书成,《郙阁》《郙斜》章法精。
能戒《熹平》变疏匾,仅传古法《彦云铭》。
秦斯《琅琊石刻》茂密极矣,汉隶惟《郙阁》有此意,《郙斜》异笔而同体。
熹平以后,隶法大变,今楷出焉,惟《鞠彦云墓志》独有《郙阁》之法。
《郙斜》分法知谁继?瘦硬应推《吊比干》。
风荡齐碑成一律,《修罗》雄峻独为难。
《吊比干文》瘦硬无匹,出于《郙斜》。
齐碑百余种,皆以瘦硬取胜,然无雄峻秀韵之味,惟《隽修罗碑》独峻拔耳。
銛利森森耀戟枿,《始兴碑》法变钟传。
率更后出书名擅,谁识先师具义渊。
率更书有武库剑戟森森之气,窦皋以为出于北齐刘珉,想以其峻峭处近之。
其实信本南人,南碑《始兴王碑》与率更《皇甫君碑》无二,乃知率更所从出。
历代名家论书法
历代名家论书法书肇于自然(汉·蔡邕)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灌)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灌)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灌)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字怕练,马怕骑字无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练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灌)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灌)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愈)书法名人名语(节选)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
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苏东坡论书
苏东坡论书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
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智永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之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
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事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
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
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
惟颜子得之。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不然。
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幼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历代书论经典论述集(上)
历代书论经典论述集(上)■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论经典论述集(上)整理编缉 |《书法当代》文章来源 | 网络★★★★★莫懈耕耘精益求精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唐。
李世民《笔**》故志学之士,必须到愁惨处,方能心悟腕成,言忘意得,功效兼优,性情归一,而后成书。
清.宋曹《书法约言》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
北宋.赵构《翰墨志》临书安贴之方,至秒无穷。
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之相成;落纸则睥盾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表记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食,悬历岁月,乃今稍称矣。
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知克己之私,加日新之学,勉之不已,渐入于安。
万川会海,成功则一。
明.项穆《书法雅言》临池日久,腕力生风,自能神韵入妙。
《画学心法问答》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
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燥俱平。
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汨汨其来之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欲其博也先生,与其肆也宁谨,由谨而专,自专而博,规矩通审,志气和平,寝食不安,心手无厌,虽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
始之生者,学历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露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
清.冯武《书法正传》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
“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
”清.梁献《学书论》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古人论书法
古人论书法一、论书法之本质与功能【蔡邕】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书者,散也。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钟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象皆类之。
【张怀瓘】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文则数言及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
【虞世南】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
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项穆】书者,心也。
字虽有象,妙出无为;心虽无形,用从有主。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
法书仙手,致中极和,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
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岂惟明窗净几、神怡务闲、笔砚精良,人生清福而已哉!【翁方纲】世间无物非草书。
【伊秉绶】变化气质,陶冶性灵。
【周星莲】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
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
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
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汩汩其来势。
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
二、论学书之途径与方法【钟繇】吾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尽,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
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
【李世民】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米芾】学书须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为一好萦之,便不工也。
【虞集】书法甚难。
有得力于天资,有得力于学力。
古人论书法
古人论书法第一篇:古人论书法古人论书法秦-李斯《论用笔》论用笔: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汉—蔡邕《九势》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提)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提)用之。
涩势,在于紧(马加“诀字的右面部分)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此名九势,得之虽元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书论:汉—蔡邕《笔论》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书论:晋—卫夫人《笔阵图》卫夫人《笔阵图》: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毛,八九月收之。
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
其墨取庐册之松烟,代郡之鹿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论书集锦
为人。 为人。 宋朱文长《 朱文长《续书断》 续书断》 欲学草书,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 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 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 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不难工矣。 宋黄庭坚《 黄庭坚《跋与 张载熙书卷尾》 张载熙书卷尾》 书字虽工拙在人, 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 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淆, 心意闲淆,乃入微耳。 乃入微耳。 宋黄庭坚《 黄庭坚《论捌》 论捌》 石刻不可学,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 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 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 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乃得趣。 宋米 芾《海岳名言》 海岳名言》 草书若不人晋人格, 草书若不人晋人格,辄徒成下品。 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 张颠俗子,变乱古法, 变乱古法,惊诸凡夫, 惊诸凡夫,自有识者。 自有识者。 宋米 芾《论草书帖》 论草书帖》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 ,而多得古人笔意 摹书易得古人位置, 摹书易得古人位置 ,而多失古人笔意。 而多失古人笔意。 宋姜 夔《续书谱》 续书谱》 风神者,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 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 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 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 四须险劲,五须高明, 五须高明,六须 润泽, 续书谱》 润泽,七须向背得宜, 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八须时出新意。 宋姜 夔《续书谱》 凡宇之为体, 凡宇之为体,缓不如紧, 缓不如紧,开不如密, 开不如密,斜不如正, 斜不如正,浊不如清, 浊不如清,左欲重, 左欲重,右欲轻, 右欲轻, 古人之笔莫不皆然也。 古人之笔莫不皆然也。 宋黄希先《 黄希先《论学书》 论学书》 大抵饱学宗儒, 大抵饱学宗儒,下笔处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 下笔处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兹胸次使之然也。 兹胸次使之然也。 宋佚名《 佚名《宣 和书谱》 和书谱》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 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乃为有益。 元赵孟颇《 孟颇《定武兰亭跋》 定武兰亭跋》 昔人得古刻数行,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 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便可名世。况《兰亭》 兰亭》是右军得意书, 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 已,何患不过人耶? 元赵孟顺《 赵孟顺《定武兰亭跋》 定武兰亭跋》 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 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 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从有笔墨处 参神理。 。 明王 绂《书画传习录》 参神理 书画传习录》 高书不人俗眼, 高书不人俗眼,人俗眼者必非高书。 人俗眼者必非高书。 明徐 渭《题自书(一支堂帖)》 学书当兼收并蓄, 学书当兼收并蓄,聚古人于一堂, 聚古人于一堂,接丰采于几桉。 接丰采于几桉。 明屠 隆《考巢馀事》 考巢馀事》 临帖如骤遇异人,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 不必相其耳目、手足、 手足、头面, 头面,而当观其举止、 而当观其举止、笑语、 笑语、精神流 露处。 露处。 明董其昌《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 常谓一法不通, 常谓一法不通,儒者所耻若一体不通, 若一体不通,亦书家所耻也。 亦书家所耻也。 明赵宦光《 赵宦光《寒山帚谈》 寒山帚谈》 欲书必舒散怀抱, 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 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 斯可称神。书不变化, 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 匪足语神也。 明项 穆 《书法雅言》 书法雅言》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2-
古人论书集锦
藏骨抱筋, 藏骨抱筋,含文包质。 含文包质。 晋王羲之《 王羲之《用笔赋》 用笔赋》 夫未解书意者, 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 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 乃转自取拙,岂是书邪? 晋虞安吉-李世民 《指 意》 书之妙道, 书之妙道,神彩为上, 神彩为上,形质次之, 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於古人。 兼之者方可绍於古人。 南北朝王僧虞《 王僧虞《笔意 赞》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者, 纵复不端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爽爽有一种风气。 南北朝袁 昂《古今书 评》 敏思藏於胸中, 敏思藏於胸中,巧态发於毫銛。 巧态发於毫銛。 南北朝庚肩吾《 庚肩吾《书品》 书品》 澄神静虑,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 端己正容,秉笔思生, 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临池志逸。 唐欧阳询《 欧阳询《八 诀》 刚则铁画, 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媚若银钩,壮则啒吻而嶱嶪, 壮则啒吻而嶱嶪,丽则绩靡而清遒。 丽则绩靡而清遒。 唐欧阳询《 欧阳询《用笔论》 用笔论》 兵无常阵, 虞世南《笔 兵无常阵,宇无常体矣谓如水火, 谓如水火,势多不定, 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 故云字无常定也。 唐虞世南《 髓论》 髓论》 欲书之时,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 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 绝虑凝神,心正气和, 心正气和,则契於妙。 则契於妙。 唐虞世南《 虞世南《笔髓论》 笔髓论》 学者心悟於至道, 学者心悟於至道,则书契於无为。 则书契於无为。苟涉浮华, 苟涉浮华,终憎於斯理也。 终憎於斯理也。 唐虞世南《 虞世南《笔髓 论》 夫字以神为精魄,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 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 则字无态度也。 唐李世民《 李世民《指意》 指意》 观其点曳之工,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裁成之妙,烟靠露结, 烟靠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 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势如斜而反直。 唐李世民《 李世民《王羲之传论》 王羲之传论》 篆尚婉而通,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 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 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章务检而便。 唐孙过庭《 孙过庭《书 谱》 凛之以风神, 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 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 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和之以闲雅。 唐孙过庭《 孙过庭《书 谱》 岂知情动形言, 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 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本乎天地之心。 唐孙过庭《 孙过庭《书 谱》 何必刻鹤图龙, 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 得鱼获兔,犹吝筌蹄。 犹吝筌蹄。 唐孙过庭《 孙过庭《书 谱》 知者博於闻见, 知者博於闻见,或可能知得者非假以天资, 得者非假以天资,必不能得。 必不能得。 唐张怀瓘《 张怀瓘《文字论》 文字论》 举措合则, 举措合则,起发相承轻浓似云雾往来, 轻浓似云雾往来,舒卷如林花间吐。 舒卷如林花间吐。 唐蔡希综《 蔡希综《法书论》 法书论》 孤蓬自振, 明代潘之宗《书法 孤蓬自振,惊沙坐飞, 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 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 而得奇怪。 唐张 旭。明代潘之宗《 离钩》 离钩》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3-
古,辄常师之, 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 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惊蛇入草。 唐怀 素《论 草书》 草书》 随手万变, 随手万变,任心所成, 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 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 备万物之情状者矣。 唐·李阳冰《 李阳冰《上 采访李大夫书》 采访李大夫书》 观于物,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 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 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 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 日月列星,风雨水火 风雨水火, 水火,雷霍霹 需,歌舞战斗, 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 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偿, 可喜可偿,一寓于书。 一寓于书。 唐韩 愈《送高闲上人 序》 法成之后, 法成之后,字体各有管束, 字体各有管束,一宇管两字, 一宇管两字,两字管三字, 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 一行管两行, 两行管三行, 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 如此管一纸。 唐张敬玄《 张敬玄《纂言上张敬玄论》 张敬玄论》 只日学草书, 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 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 真书兼行,草书兼楷, 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 十年不倦当得名。 宋欧阳修 《试 笔》 有以寓其意, 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 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 不知物之为累也。 宋欧阳修 明窗净几, 明窗净几,笔砚纸墨, 笔砚纸墨,皆极精良, 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亦自是人生一乐。 宋苏舜钦(见欧阳修《 见欧阳修《试 笔》 真生行, 真生行,行生草, 行生草,真如立, 真如立,行如行, 行如行,草如走。 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宋苏 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书唐氏六家书后》 心正则笔正者, 书唐氏六家书后》 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诛, 非独讽诛,理固然也。 理固然也。 宋苏 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世之小人,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 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唯吁侧媚之态, 而其神情终有唯吁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 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 子所渭窃斧者乎, 子所渭窃斧者乎,亦真尔也? 宋苏 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书唐氏六家书后》 书必有神、 论书》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阀一, 五者阀一,不为成书也。 不为成书也。 宋苏 轼《论书》 笔成家, 墨成池, 不及蠢之即献之。 笔秃千管, 墨磨万铤, 不作张芝作索靖。 笔成家, 墨成池, 不及蠢之即献之。 笔秃千管, 墨磨万铤, 不作张芝作索靖。 宋苏 轼《题二王书》 题二王书》 书法备于正书,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 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为行、 未能正书而能为行、草,犹末尝庄语而辆放言, 犹末尝庄语而辆放言, 无足道也。 无足道也。宋苏 轼《跋陈隐居书》 跋陈隐居书》 故诗至于杜子美,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 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 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 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 而古今之变, 天下之能事毕矣。 天下之能事毕矣。 宋苏 轼《书吴道子画后》 书吴道子画后》 故其为书, 故其为书,气秀色润, 气秀色润,意和笔调, 意和笔调,然而合含刚特, 然而合含刚特,谨守法度, 谨守法度,柔而莫读, 柔而莫读,如其
古人论书集锦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1-
古人论书集锦
夫书之微妙, 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 道合自然。 秦李 斯-朱文长《 朱文长《墨池编川》 墨池编川》 凡书非但裹结流快, 凡书非但裹结流快,终藉笔力轻健。 终藉笔力轻健。 秦李 斯-朱文长《 朱文长《墨池编川》 墨池编川》 夫书势法犹若登阵, 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 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於笔下, 文武遗於笔下,受须有倚伏, 受须有倚伏,开阖籍於阴 阳。 汉·萧 何《佩文斋书画谱川》 佩文斋书画谱川》 断木为棋, 断木为棋,梡革为鞠, 梡革为鞠,亦有法焉, 亦有法焉,而况书乎! 而况书乎! 汉扬 雄《法 言》 草书之法, 草书之法,盖又简略, 盖又简略,应时谕指, 应时谕指,用於卒迫。 用於卒迫。 汉崔 援《草 势》 凡人各殊气血,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异筋骨,心有疏密,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 手有巧拙,书之好丑, 书之好丑,在心与手, 在心与手,可强为 哉? 汉赵 壹《非草书》 非草书》 书者, 书者,散也。 散也。欲书, 欲书,先散怀抱, 先散怀抱,任情您性, 任情您性,然后书若迫於事 然后书若迫於事, 若迫於事,虽中山兔毫不能 佳也。 佳也。 汉蔡 邕《笔论》 笔论》 夫书, 夫书,先默坐静思, 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 随意所适,言不出口, 言不出口,气不盈息, 气不盈息,沉密神采, 沉密神采,如对至尊, 如对至尊, 则无不善矣。 则无不善矣。 汉蔡邕《 蔡邕《笔 论》 夫书肇於自然, 夫书肇於自然,自然既立, 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 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形势出矣。 汉蔡 邕《九 势》 势来不可止, 蔡邕《九 势》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汉蔡邕《 笔迹者, 笔迹者,界也流美者, 流美者,人也。 人也。 三国钟 繇《笔 法》 盖草书之为状也, 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 婉若银钩,漂若惊驾, 漂若惊驾,舒翼未发, 舒翼未发,复举还安。 复举还安。 晋索 靖《草 书势》 书势》 夫三端之妙,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福, 六艺之福,莫重於银钩。 莫重於银钩。 晋卫铄《 卫铄《笔阵图》 笔阵图》 夫欲书者,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 干研墨,凝神静思, 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 预想字形大小、偃仰、 偃仰、平直、 平直、振动, 振动,令筋脉 相连, 相连,意在笔前, 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然后作字。 晋王羲之《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若平直相似, 状如算子, 上下方整, 前后齐平, 便不是书, 但得其点画耳。 若平直相似, 状如算子, 上下方整, 前后齐平, 便不是书, 但得其点画耳。 晋王 羲之《 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字体形势, 字体形势,状如龙蛇, 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 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 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 等。 晋王羲之《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凡书贵乎沉静,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 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 字居心后,末作之始, 末作之始,结成思矣。 结成思矣。 晋王羲之《 王羲之《书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