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古代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共同发展,在古代后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主要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金石并用——铁犁牛耕3、主要生产工具:西汉耧车(播种);隋唐曲辕犁(表明中国犁耕技术成熟)4、主要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5、主要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6、小农经济形成条件:生产力的提高(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使用);生产关系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7、小农经济的特点精耕细作技术成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及交纳赋税)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手工业按性质分类及各自特点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明朝中期之前,在手工业中居主导地位。
凭借国家权力,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采用上等原料,不计成本,产品精美,供给官府贵族。
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代表,是农户的家庭副业,产品用来缴纳赋税,家庭消费,少部分出卖。
2、冶金业发达的表现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西周晚期出现原始铁器;两汉时期发明高炉炼铁技术和炒钢法;东汉发明水排鼓风冶铁;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3、制瓷业的发展商代出现原始瓷器;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明清时期有青花瓷、彩瓷和珐琅瓷,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是珍品,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4、丝织业各时期的表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长安东西织室工人数千;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代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明清苏杭南京成为丝织业中心。
高一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归纳在高一的历史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必修2中的各个知识点,扩展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于回顾和复习。
第一章:古代人类的远古文明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古代人类的社会发展。
我们学习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时代等各个时期的特点和文化成就。
了解了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以及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特殊的生产方式。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河谷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大家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建筑奇观,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黄河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还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家的思想,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分裂和思想的多样性。
第三章: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起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古希腊城邦的兴起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了解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这对我们后续的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章:古罗马帝国的兴起与灭亡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古罗马帝国的兴起与灭亡。
我们学习了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结构、军事力量和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了解到古罗马在西方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它发展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章: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古印度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
了解了印度教、佛教等宗教在古印度的传播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古印度与中国的交往和影响,深化了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第六章:早期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发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早期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发展。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以下是高中必修二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罗马帝国的兴亡1.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古代罗马城市的建立、君主政体的形成、奴隶制对社会的影响等。
2.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军队的建立和战争征服、罗马的殖民地和边疆政策、统一法律制度等。
3.罗马社会的特点: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奴隶制带来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等。
4.罗马帝国的衰亡:军事问题和边境的崩溃、经济问题和财政危机、社会、文化和宗教因素等。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帝国和文化1.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和货币等。
2.西汉的兴起:刘邦的执政和中央集权、汉武帝的改革和刺史制度等。
3.汉朝的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科技和文化的进步等。
4.东汉的衰落:地方豪强和腐败官僚的出现、中央集权的动摇、黄巾军起义和社会动荡等。
5.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兴盛、道家和墨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科技和文化的进步等。
第三单元:亚洲的对话1.漠南和漠北的统一:蒙古帝国的建立和世界征服、蒙古文化和宗教、丝绸之路的重要性等。
2.元朝的繁荣与衰落:元朝的统治制度和政策、元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和反抗等。
3.日本的军事化:封建时期的日本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武士阶级的兴起和武士精神、日本对外扩张的原因和目标等。
4.朝鲜的独立与冲突:朝鲜半岛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中国和日本对于朝鲜的争夺、李氏朝鲜的建立和传统文化等。
第四单元:欧洲的转型1.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起因、基督教派系的分离和宗教改革的影响、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冲突等。
2.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发展、科技和交通运输的进步、城市化和社会变迁、阶级斗争和工人组织等。
3.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兴起:经济学说的变革和亚当·斯密的思想、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和扩张、自由主义政治的兴起等。
4.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主义的觉醒、民族国家的建立和领土扩张、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竞争等。
历史必修2第5-8单元复习框架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衣辛亥革命以后,受民主思想的影响中山装流行20C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裙子见于大城市食:面包房、咖啡店、西餐流行各大城市变化的表现住:西式洋楼出现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思想风俗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社交礼仪中,西方的握手、鞠躬逐渐取代跪称呼上,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增设元旦等新节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变化原因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衣:多彩多样食:1987年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变化表现住:人民的住房状况改善,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风俗:休闲娱乐多样化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标志中国铁路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铁路新中国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沟通“九五”期末,中国铁路总路程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2003年,在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开通民国时期表现:公路交通发展较慢公路原因: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新中国:发展较快洋务运动前,航运又西方垄断(轮船的引进使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航运19C70s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20C90s以后,铁路、公路和民航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第一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民航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有种种限制,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放宽限制民航业发展迅速有线电报:19C70s,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到上海,建起第一架电报机房无线电报:20C初,上海无线电台,无线电报局(有线用于军事,无线电报供官商用)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电话20C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1833年广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第一份中文报刊兴起1872年上海《申报》历时最长影响最大报纸19C70s国人办报辛亥革命——《民报》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中国电影事业起步影视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1935年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风云儿女》的插曲被定为国歌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兴起:互联网诞生于20C60S,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青少年如何正确优势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使用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近代社会生活辛亥革命后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讯事业大众传媒物质生活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生产的相对过剩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贫富差距过大——购买力低下,市场萎缩直接原因 信贷消费过度——打乱正常经济秩序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股票投机过度——虚假繁荣 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崩溃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物价暴跌 来势迅猛 范围广 特点 破坏性大持续的时间长(1929—1933)影响深远影响 资本主义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 经济危机 帝国主义加紧国际市场的争夺(关税大战、货币贬值),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帝国主义加紧对殖民地的掠夺,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尖锐措施:“自由放任”(管的少的政府就是好政府) 结果:危机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失败原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三“R ”运动)整顿金融具体措施复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将生产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遵守者发蓝鹰标志(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调整农业:减产减耕(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社会福利: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解决就业、扩大市场、刺激消费,缓和矛盾) 社会立法:《全国老公关系法》成立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避免走法西斯道路影响 对政治: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政体:联邦政府权力膨胀——总统共和制福利: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对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深远影响)实质:资产阶级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特点: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 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社会危机,政治动荡(阶级矛盾激化、法西斯兴风作浪)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胡佛反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必修二历史高一第二学期期末重点知识整理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高一第二学期期末重点知识整理第一单元:1、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古代农业工具:西汉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工具。
至此犁耕技术为后世沿用。
曹魏翻车---灌溉工具(能排涝)。
唐朝筒车—灌溉工具(使用自然力)。
3、小农经济特点:自足自己;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十分脆弱。
4、古代手工业: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灌钢法;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明朝青花瓷、彩瓷;清朝珐琅彩,景德镇—中国瓷都。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明朝花楼机—专门织造丝织品。
5、资本主义萌芽:时间明朝中后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地点手工业部门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6、我国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7、隋唐、宋代、明清商业发展表现:P13.。
特别是明清时期。
8、宋代前后商业发展变化:宋代以前:坊市严格分开;市有时间限制,按时开市,按时闭市;市有严格管理。
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打破,“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市没有时间限制;早市、夜市、草市更加普遍。
市没有时间限制。
9、古代商业发达原因:10、明海禁原因:担心敌对势力与倭寇勾结。
清海禁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第二单元:1、新航路开辟:原因?航海家?影响:世界连成一整体。
世界市场雏形形成(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
经济全球化开始从新航路开始2、世界市场形成: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初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国家。
第三单元: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后有哪些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几个阶段:原因-- ---特点--- --表现-- ---影响--- -启示A 、19世纪60~70年代(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B、19世纪末(70~90)(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列强输出资本,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5678单元知识点整理
单元五: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服饰方面(衣)饮食方面(食)建筑方面(住)社会风俗(习俗)方面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2.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3.思想解放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4.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5.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促进6.还与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生活的影响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②开阔人们的视野③加快生活节奏④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噪声。
广告欺诈等。
单元六: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直接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供过于求,生产“过剩”。
(3)具体原因:①贫富悬殊,限制消费;②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③股票投机,加剧金融风险。
概况(1)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股市崩盘。
(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工人失业(3)特点:范围广(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有的部门),时间长(1929-1933),破坏性大。
影响:(1)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下降三分之一,失业工人超三千万;(2)加深了社会危机:①如美国国内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②美国有法西斯势力;德日法西斯更为猖獗(3)国际关系恶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从而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第18课罗斯福新政内容1.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2.调整农业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3.复兴工业,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4.推行社会福利:举办社会救济,发放救济金“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5.举行社会改革,立法保障工人基本权利特点:(1)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新政以立法的形式进行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节和改善作用:(1)对经济:摆脱了经济危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发展(2)对政治:改善了人民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3)对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4)对世界: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了国家干预经济时代单元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商业:禁止商品贸易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影响: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证,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必修二专题5-8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需求。
③直接原因:传统商路受阻。
④技术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⑤精神动力:思想根源(文艺复兴强调挑战,冒险,追求现实幸福)和宗教根源(传教热情)⑥西葡王室支持2.影响:①“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商贸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 | 价格革命:金银增多→货币贬值、社会分化)②世界开始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③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从属于西方④冲击了封建神权理论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殖民主体与殖民活动(二)殖民掠夺评价(主体评价法)①对殖民国家:掠夺资本、原料。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进一步对外扩张。
②对殖民地:[破坏性(主要是破坏)]:原料、资金、劳动力被掠夺,日益贫困落后。
[建设性(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对世界市场:推进了世界市场形成,促进了世界一体化。
5-3 “蒸汽”的力量(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5-4 走向整体的世界(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手段:国际贸易、殖民主义。
2.表现:①人口流动融合,动植物物种广泛交流。
②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
③全球性文化交流扩大。
③评价:书P105【补充】1.高中常见的史观全球史观以全球演进,整个人类历史作为研究主体的观点。
(材料里有全球、地球村、全人类、全世界、世界之类的关键词,或者多次出现这些词可判断为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以人类向文明演进,开化作为研究主体的观点。
(材料里有文明、开化、愚昧无知向启蒙等关键词)近代化史观经济上:工业化,城市化、政治:法制化、民主化思想文化:科学自由平等博爱。
社会:文明化(一般会一起出现,或者有近代化之类的词汇出现)社会史观关注贫困、下层人民、人类居住环境、生活保障之类词汇生态史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2.三种生产组织形式比较组织形式比较项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垄断组织时期16C中叶~18C中叶工业革命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方式手工劳动机器大生产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规模规模较小规模大,集中规模巨大强强联合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最初形式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容①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解读】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衣: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改良的旗袍、裙子食:西餐进入中国住: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通商口岸出现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在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
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3、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解读】1.了解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2.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①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
②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③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④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2、通讯: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8单元)
历史必修2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4、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造了筒车。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5、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6、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农民要交纳赋税。
7、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严重剥削下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8、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保持领先地位。
9、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10、南北朝有灌钢法。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11烧出成熟的白瓷。
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1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3、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4、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5、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16、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古代商业(商品经济)
时期
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 商业繁荣
表现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发展艰难
开始重农抑商
隋唐 两宋
元 明清
商业发展 空前繁荣
商业繁荣 城镇商业繁荣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飞钱问世; “扬 一益二”; 外贸港口广州
交子;商税成为主要财源;市的发展打破时 间、空间的限制;出现商业名镇;话本、词 的盛行;《清明上河图》
▪ 3.对外开放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
放区——内地 ▪ b、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改革开放的阶段
▪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 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 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 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 入新阶段的标志;
▪ ③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 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和发展
▲形成和发展历程
▪ 1、新航路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 ①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②过程 ▪ ③影响 ▪ A、对世界 ▪ a、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 b、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 B.对欧洲 ▪ a、引发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
制;
▪ 4.评价
▪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 利;
▪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 1、背景 ▪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经常听到高中生生抱怨历史学科难学,认为历史知识太散乱记不住。
为了能够方便同学们更好地记忆历史重要知识点,现小编整理了人教版必修2的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1课)开辟新航路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
(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时间航海家支持的王室开辟的航路意义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王室欧洲到非洲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王室欧洲到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1/ 4(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基本情况亚洲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北美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2)“日不落帝国”——英国战争结果备注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2/ 4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两种中国本章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中国,即中央国家和诸侯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对中国后世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央国家指的是以卫、齐、晋、楚、燕、韩、秦、魏八国为主体的地区,又称为"八国之地"。
中央国家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到了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秦、楚、齐、韩、魏、赵、燕、鲁、齐九国并立的局面。
诸侯国家指的是在中央国家的周围,由王公贵族分封的地方国家。
这些诸侯国家的大小、疆域、国力不一而足。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数百个国家,大大小小的国家有好几百个。
这些国家按照君主制的原则进行统治,君主通过封地方式,由王公贵族分封大量的诸侯国家。
这些诸侯国家因为彼此之间的势力对比和地域位置的差异展开了不断的争斗和战争。
第二章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本章主要介绍了秦始皇统一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秦始皇在位时,通过一系列的变法措施,开创了秦朝的独特之路,推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普遍使用法治思想和手段,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法律制度和行政制度,并且建立了统一的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等等。
同时,秦始皇发动了统一战争,先后征服了齐国、楚国、燕国、赵国,将这些国家纳入了秦朝的疆域。
最终,完成了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秦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本章主要介绍了秦朝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
在政治制度方面,秦朝奠定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严密的行政管理制度和地方政权。
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立三府九卿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
在文化建设方面,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等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行法家思想,倡导法治,推崇法家学说,废除了儒家思想,推行了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西汉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本章主要介绍了西汉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设。
高一必修二历史课本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历史课本知识点在高一的学习中,历史课本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材之一。
必修二历史课本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让我们深入了解过去的故事和文明的起源。
在本文中,我将回顾一些高一必修二历史课本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史纲要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历史纲要,从远古时期的远古文明到三皇五帝时代,再到夏、商、周三代的建立与深化。
我们学习了关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以及黄帝、炎帝等重要神话人物,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夏王朝的建立,商朝的繁荣,以及周朝的分封制度。
第二单元:古代史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单元主要关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个重要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我们研究了夏、商、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我们深入探讨了各国列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齐国、楚国、燕国等国家之间的战争和争端。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孔子、孟子等伟大思想家的思想和贡献。
第三单元:秦汉之际的政治、经济、文化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秦朝和西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我们学习了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他的法治思想,以及秦朝的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实施。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汉朝的政治体制,探索了汉武帝的战争扩张和南北朝的统一。
第四单元:罗马帝国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本单元介绍了古代罗马帝国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我们学习了罗马共和国的起源和扩张,以及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分裂。
与此同时,我们还深入了解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我们探索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城市规划和农业发展,以及他们对法律、宗教和艺术的贡献。
第五单元:印度古代文明在本单元中,我们了解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和文化。
我们学习了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印度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和种姓制度,以及大英帝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第六单元:古代非洲文明本单元探讨了古代非洲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研究了埃及文明和尼日尔文明,包括它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我们还深入了解了尼日尔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和金铁文化。
历史高一第二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第二册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研究,来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变革。
在高一历史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第二册的知识内容。
本文将对历史高一第二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第四篇中国古代史的开篇》这一部分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远古社会展开。
我们学习了远古人类的生活形态、原始社会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生产力的进步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母系氏族制和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
二、《第五篇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学习了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过程。
重点内容包括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特点,以及这些朝代之间的交替和演变。
我们还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对社会制度、政治权力、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三、《第六篇古代帝国的建立和中外文明的交流》这一篇主要介绍了古代帝国的建立和中外文明的交流情况。
我们学习了秦朝的统一、汉朝的文化繁荣以及汉、唐两个强大帝国的建立过程。
我们还了解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以及中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对双方文化的影响。
四、《第七篇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更替与社会变革》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更替与社会变革的进程。
重点内容包括隋唐两代的改革与繁荣、宋朝的政治制度以及元朝的统治。
我们还学习了宋元明清四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和科技发展,以及儒家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影响。
五、《第八篇新时期的起点》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近现代史的起点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变迁。
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矛盾,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近代化运动的兴起。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晚清时期的改革与变革,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影响。
总结起来,历史高一第二册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史的开篇、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古代帝国的建立和中外文明的交流、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更替与社会变革,以及近现代史的起点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复习重点■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解读】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
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衣: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改良的旗袍、裙子食:西餐进入中国住: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通商口岸出现习俗: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在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
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3、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解读】1.了解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更新的过程和突出表现。
2.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①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
②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③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④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2、通讯: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④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互联网发送文件。
【课标解读】1.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二、电影: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获奖得影片。
三、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四、互联网: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风靡全球,被称之为“第四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为另三大媒介)。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课标解读】1.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3.树立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和面对灾难的坚强意志。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影响:①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②造成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
③造成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
2、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课标解读】1.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4.感受罗斯福不怕困难、勇于改革的胆识和创新的品质。
第18课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3、新政的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具体措施有:(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以工代赈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5、特点(实质):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6、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课标解读】1.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特征。
2.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地区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3.感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努力吸收其它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的精神。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最重要的变化)。
(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新经济的出现”。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原因:大危机的警示、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二战的破坏、凯恩斯主义的盛行(2)转折:70年代“滞胀”的出现,资本主义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3、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实质:目的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2)转折:80年代以后,福利制度导致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各国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
4、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1)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及消费需求多样化。
(2)第三产业的繁荣的作用:促进了、拓展了、增加了、扩大了、改善了、缓和了……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3)“新经济”的定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标解读】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2.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
4.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5.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6.体会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开创性精神。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见下表)(4)结果: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1921--1928)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
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喀琅施塔得兵变)(2)内容:(见下表)(3)结果: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4)新政策的特点:A、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B、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1)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经验教训:(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课标解读】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面。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2、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与美国争霸,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3、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后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启示: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课标解读】1.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主要史实及其它的构成。
2.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3.增强中华民族要领世界之潮流的领袖意识。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