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重点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重点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重点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作者:————————————————————————————————日期: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3)政治方面:1581年,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3、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

海盗掠夺+探索新航线(北美、南太平洋)建立殖民地+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

5、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阿姆斯特丹。

6、荷兰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权力有:贸易垄断权、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

二、英国

1、“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

2、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3)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4)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当时英国能打败荷兰与法国有哪些殖民优势?

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

经济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军事优势:注重发展海军实力

制度优势: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政策优势:重商主义

4、▲英国在争霸斗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先进的社会制度必定战胜落后的社会制度。

5、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6、★殖民扩张的影响:(如何评价西方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

答:(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起步。(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1)、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是殖民扩张与掠夺。

第3课蒸汽的力量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可能性)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可能性)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可能性)

(5)市场:英国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直

接原因、必要性)

2、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

(1)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3)提高了织布速度的发明创造是:1733年凯伊发明的飞梭。(注意:飞梭不是机器)(4)★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5)、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

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

蒸气机为标志。

(6)★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

明了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

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

第一条铁路。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经济结构:英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C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3)生产组织: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4)城乡结构: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职业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业生产人口增加。

(5)阶级关系: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6)社会变革: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改革

(7)文化思想:促进自由主义思想兴起;促进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诞生(8)世界市场:19世界中后期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9)环境污染问、社会贫困等问题。

4、英国打造“世界工厂”

(1)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亚当.斯密<<国富论>>提出“劳动价值论”。

(2)对外推行“炮舰政策”。

(3)1851年——1947年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提供了物质基础

(2)密切了国际交流

(3)为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

(4)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4课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条件:

(1)政治前提: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2)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物资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的资本

(4)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2、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

工业等。

3、★成就:(详见课本中的表格)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4、★影响:

答(1)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

(3)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4)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5)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最重要)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有何影响?如何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

世纪初)

2、原因:

(1)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

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

进的物质条件;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的人口、资金的流动和贸易更加扩大。

(4)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

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本专题总结:

世界市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扩大,殖

民侵略成为主要原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卷入世界市场.。

②初步形成: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工业革命

导致了社会生产了的提高,促使资本主义各国到世界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殖

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

成。

③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再度扩大,迫使生产领域进一步

进行相应变革,工业革命进入新的时期,造就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列强掀

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争夺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以便为本国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市

场,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梳理(学生复习练习版)

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梳理 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于时风波未静 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2.策扶老以流憩 今义:搀扶老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悦亲戚之情话 今义:男女表示爱情的话古义:________________ 4.问征夫以前路 今义:出征的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 5.既窈窕以寻壑 今义:指美丽的身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就 三径就荒()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金就砺则利() 2.行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赵王畏秦,欲毋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故何如哉() 3.引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引而不发()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4.将 田园将芜胡不归() 将信将疑() 出郭相扶将() 将功赎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绝 请息交以绝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不相干() 6.辞 归去来兮辞() 辞不赴命() 停数日,辞去() 动以朝廷为辞() 7.而 门虽设而常关() 觉今是而昨非()

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乐琴书以消忧() 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3.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4.眄庭柯以怡颜() 5.悦亲戚之情话() 6.乐琴书以消忧() 7.倚南窗以寄傲() 8.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滕王阁序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 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 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 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必修五基础知识训练题

《新课程报》征稿资料 必修5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复习 一、字音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的一组是()A.暮霭.(ǎi)凝噎.(yy)夜雪初霁.(jì)戍.角(shù) B.怆.然(chuàng)豆蔻.(k?u)荠.麦(jì)弥.望(mí) C.姜夔.(kuí)媲.美(pì)留恋.(liàn)窥.江(ku?) D.那堪.(kün)俊赏.(shǎng)芍.(sháo)药黍.离(sù) [解析] D(黍shǔ)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凄切.(qia)执拗.(niù) 良辰.美景(ch?n) B.凝噎.(ya)吮.吸(yǔn) 垂涎.三尺(xián)C.辑.录(jí) 恪.守(ka) 数见不鲜.(xiün) D.血.液(xua) 脑髓.(suǐ) 兰舟催发. (fà) [解析] B(噎yy吮shǔn 发fü)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迤逦.(lǐ)玷.辱(zhün)酒馔.(zhuàn)搠.倒(shu?) B.连累.(lti)髭.须(z?)洗漱.(shù)剜.心(wün) C.提.防(d?)彤.(t?ng)云庇.佑(pì)仓廒.(áo) D. 自省.(xǐng)供.(gōng)桌央浼.(mti)模.样(mú) [解析] B (A 玷diàn C庇bì D供 g?ng )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胆怯.(qia)鞭笞.(tà)塑.造(sù)憎.恶(zyng) B.祈.祷(qǐ)难堪.(kün)怂.恿(c?ng)规矩.(ju) C.讥诮.(qiào)怔.怔(zhang)撮.合(cuō)孤僻.(pì) D.滑稽.(j?)辖.制(xián)鲜.见(xiün)周济.(jì) [解析]C (A笞ch? B怂sǒng D辖xiá)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咀嚼.(jiáo) 上乘.(ch?ng) 锱.铢必较(zh?) 拘.礼(jū) B.没镞.(zú) 付梓.(x?n) 清沁.肺腑(x?n ) 斟.酌(zhyn) C.岑.寂(c?n) 颦蹙.(cù)深恶痛嫉. (jí) 胸襟.(jìn) D.蕴.藉(yùn) 尺牍.(dú) 咬文嚼.字(jiáo) 流弊.(bì) [解析] D(A嚼 ju?锱z? B梓zǐ C襟j?n)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ya)梦魇.(yǎn)湍.急(chuài)揣.测(chuǎi) B.复辟.(bì)癖.好(pǐ)褐.色(ha)谒.见(ya) C.城垣.(yuán)横亘.(gan)反诘.(jí)拮.据(ji?) D.箴.言(zhyn)缄.默(jiün)标识.(zhì)炽.热(zh?) [解析] B(A湍tuün C 诘ji? D炽chì) 7.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林庚.(gyng)陆厥.(quy)橘.颂(y?u)王褒.(bào) B.启.发(qǐ)钟.爱(zhōng)吟.唱(yín)缘.故(yuán) C.事.实(shì)考虑.(lǜ)流.传(liú)惊.人(j?ng) D.轻易.(yì)放弃.(qì)创造.(zào)关键.(jiàn) [解析] A(厥ju?橘jú褒bǎo) 8.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狡黠.(xiá)橘.颂(jú)招徕.(lái)命运多舛.(chuǎn) B.涔.(c?n)阳赝.(yàn)品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yn)桅.杆(w?i)精髓.(suǐ)自怨自艾.(ài) D.疏.朗(shū)窸.窣(x?)迢.远(tiáo)焚膏继晷.(guǐ) [解析] C(艾yì) 9.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肆虐.(n?a)游弋.(yì)裨.益(bì)鼾.声(hōu) B.赍.发(j?)屏.障(píng)俨.然(yǎn)效率.(lǜ) 1 安乡一中德国语文学习室编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 ___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 ___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___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 ___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 ___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 ___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 ___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 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 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A )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A )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C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A )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础知识点

必修五重要考点 题型1正、余弦定理 1、在△ABC 中,若 45,22,32===B b a ,则A 等于( ) A. 30 B. 60 C. 60120 或 D. 30150 或 2、在△ABC 中,ab c b a =+222-,则C 等于( ) A. 60 B. 13545或 C. 120 D. 30 3、已知三角形三边之比为3:5:7,则该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 ) A. 60 B. 90 C. 120 D. 150 题型2简单的线性规划 4、直角坐标系内的一动点,运动时该点坐标满足不等式x y <,则这个动点的运动区域(用阴影表示)是 A 5、若,x y 满足5003x y x y x -+≥?? +≥??≤? 则34x y +的最小值为( ) A. 52 B.-3 C.0 D.-10 题型3不等式的性质 6、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若ac>bc ?a>b B. 若b a b a >?>22 C .若b a b a 11 D.若 b a b a ∈, R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 )b a 11< . (B )2 2b a >. (C ) 1 1 2 2 +> +c b c a .(D )||||c b c a >. 题型4不等式的解法 8、不等式2 4410x x -+≥的解集为1 1.{} .{|}..2 2 A B x x C R D ≥ ?

9、不等式0442<++x x 的解集为( ) A . }2|{-的解集是( ) A .(0)-∞, B .(01), C .(1)+∞, D .(0)(1)-∞+∞ ,, 题型5均值不等式 11、若1a >,则11 a a + -的最小值是( ) A.2 B.a C.3 1 a -12、若x ,y 都是正实数,且20x y +=,则xy 的最大值是 题型6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3.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53a =,96a =,则13a = A .9 B .12 C .15 D .18 14.在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19a =,1 3q =-,19 n a = ,则n = A .4 B .5 C .6 D .7 15、在等比数列{}n a 中,公比1q ≠,5a p =,则8a 为( ) A.2 pq B. 3pq C.4 pq D. 7 pq 题型7等差、等比中项公式 16、在等差数列{}n a 中,1910a a +=,则5a 的值为( ) A .5 B .6 C .8 D .10 17、若三个数2,G ,8成等比数列,则G = ; 题型8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综合题 18、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3+ a 7 – a 10 =8, a 11 – a 4=4,求数列{a n }前13项的和S 13. 19、已知数列{}n a 是各项都是正数的等比数列,其中242,8a a ==.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 n S

高一历史必修一-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