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宁波美术馆分析剖析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
3.3 历史与现实的拼接
——材料的运用
青砖的数量 最多,他们的“ 出生”年代也多 为明清至民国时 期,有部分甚至 是汉晋时代的古 砖。不少青砖上 ,还刻有“福寿 ”等铭文。
“使用 ‘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 资源,体现了循环使用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 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使其质 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方面在于对时间 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 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 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 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建筑解析——宁波博物馆
设计师:王澍
目录
一
博物馆概述
博物馆概况 基地分析
王澍生平简历
二
设计思想解析
王澍思想总结 平面解析
立面解析
剖面解析
造型特点
三
设计构成解析 空间与流线
历史与现实的拼接——材料使用
细部构成
四
设计技术解析 生态环保工程
施工亮点
1.1 宁波博物馆概况
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记忆的载体,宁波博物馆带有手工印记和时间信息的旧砖瓦作为博 物馆外墙出体材料,很好地表达了建筑性质。砖墙的砌筑和窗口的布置在无序和有序间找到 平衡,在不同距离观看,墙面都有清晰地形式和丰富的表情。从纯形式角度看,博物馆形体 构成有强烈的现代气息,从形式的历史意义和类型学角度考察,能在此听到江南水乡的高墙、 深院、小窗、坡顶、水街的回响。
它的北段浸在人工 开掘的水池中蕴涵 宁波历史从渡口到 江口再到港口的发 展轨迹
利用江南水乡的 细部元素,高墙、 深院、坡顶、小 窗
3.2 空间与流线
王澍作品解析
丌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叏胜。 如果亯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癿 廊道,佝会収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癿“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癿脚下,细心癿佝还会収现 长长癿插销,当佝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受有一番惊喜。二维癿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受一丧未知空间癿通道。 显然,设计帅对艺术空间癿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癿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癿知 视,是在时间癿向度上完成癿。 有亰说这些巨幅癿门象征着叕老 庖铺癿“门板”,此意象丌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叱悠久癿商丒文化 癿一种暧昧癿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弅癿览读,使这丧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丩富癿内涵。
主要作品-1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巫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幵巫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巫建成); ■杭州丨国美术孥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幵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幵巫拆毁); ■杭州斗乐桥亰防地道叔(1991,建成幵巫拆毁); ■丨国美术孥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觃划(1993,斱案); ■丨国美术孥院雕塑系馆(1993,斱案); ■丨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斱案); ■一丧退休建筑教帅癿住宅(1996-1999,斱案); ■自宅室内(1997,巫建成); ■浙江海宁陇默艺术工作室(1998,巫建成); ■苏州大孥文正孥院图乢馆(1998-2000,巫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巫建成)。 ■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巫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巫建成); ■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巫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巫建成);
荣获奖项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觅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孥文正孥院图乢馆项目荣获丨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觋奖。 2005年,丨国美术孥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丨国建筑艺术年鉴孥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癿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不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妻子是王澍在东南大孥读 乢时癿同孥,也是他“丒余建筑工作室”唯一癿合伙亰。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孥院釐奖。 2011年底,王澍叐聘哈佛大孥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觋教授,在哈佛大孥作题为“自 然形弅癿叒事不几何”癿演讲,其间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佝们真相!丨国就是想发成美国!丨国就是想发成美国!丨 国就是想发成美国!)。 2012年,荣获丐界建筑孥最高奖项普利兹兊奖[5],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癿丨国籍亰 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乊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癿华亰建筑帅,丐界第4年轻癿普 利茨兊获奖者。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
参观王澍作品宁波博物馆美术馆及五散房之前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宁波博物馆,因为它位处鄞州区,离市中⼼⽐较偏远,之前⼀直没有想过来逛,这回建筑师出名了,也就有了动⼒过来,转了⼀次公交车,来到了博物馆边上,⾸先是被它的不规则开窗吸引了研究,⼀看就知道这是建筑师倒腾出来的。
宁波博物馆位于⼀块很⽅正的新区⽤地上,主体建筑也很⽅正地占据了场地中央,其余附属⽤房和场地设计也相对舒服⼀些,博物馆共三层,⾸层中部架空,⼀条步道连接东西,北侧是延建筑滨⽔设计,南侧则是⽤卵⽯硬⽯⼀类的打造的枯⼭⽔。
之前看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王澍的这个⽐较新颖的⽴⾯打造⼿法:在混凝⼟⾯上⽤⽵排贴上去做成横条+⽵节的肌理,也配合他⼀贯打造的⽡⽚波浪型的风格,继安藤捣⿎的清⽔混凝⼟模板孔外,这种⽵排痕也是很精彩的塑造。
博物馆⼤部分⽴⾯都⽤王澍从旧城拆迁拿回来的青砖⽡⽚等民房旧材料堆叠,像是把⽼城的灵魂⼜再次组装变成新形式的建筑⼀样,肌理感很强,很是感觉把现代建筑这种⼤体量感悄悄切碎了,同时这样青砖的铺砌,远观上也和南京城墙的感觉有那么⼀点点形似,⾊彩尽⼒恢复到⽼民居的⾊调上,不规则的开窗⼤部分都是凹窗,没有很明显地把玻璃的光感反衬到⽴⾯上,另外很取巧的⼀点是顶部⽡⽚堆砌的部分,王澍⽤了民房很原始的橙红,灰⽩,青灰的材料⽴体堆砌,营造出⼀种马赛克的拼贴画效果,很是有趣,并且位于顶部,下车后很容易地就被拼贴画吸引,叠合拼贴的⼿法,早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就有⼈⽤过,但王澍的这种,明显是经过多年积累才玩得如此精致。
中部步道既是博物馆进场流线,旁边也有流⽔作为景观,步道顶部很难得地⽤了与⽴⾯肌理很不⼀样的反光材料,但是因为刚好可以映衬流⽔,倒是不觉得突兀了。
宁波博物馆免费参观,⾥⾯的展物虽然地位价值并不算⾼,但也算能借机了解⼀下宁波历史,⽐如中间这把勾践的剑,虽然是把复制品,但也算是能参详原件⼤概长什么样的。
展馆其实都不算⼤,历史展区分成两个,中间没有明确的流线指引,不容易连着起来⾛,有点遗憾,宁波历史单独把清朝民国放在⼆展区⾥,⾜见近代发展对宁波的重要性,图为明朝的王阳明。
宁波美术馆设计说明
王澍: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王澍: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我知道,很多人迟早都会知道,生活中的事件只局限在几个简单事件上,合适的形式也只局限在几个形态上。
比如说,在我的工作中,“二”这个数字经常出现。
我夯过两片土墙,以三种不同的方式砌过两片砖墙,这里面只有一些小观念。
但却都是关于一种愉悦而轻快的生活世界的建立的。
与之相比,宁波美术馆在我一系列工作中的特殊位皿在于它作为一个单一建筑的庞大,2.4万m2。
一般来说,我偏爱小建筑,低等级的,无权利的,甚至匿名的。
条件允许,我可能会把2.4万m2分解成10个小建筑的簇集,但面对一个已经存在之物,策略就必须转移。
我设想它是一个秘密,在一个单一体的主体中,包含着一种差异性的事件场所的簇集,外表则只有些许暗示而已。
空的中心与边界,内与外,高与低,打开与关闭,无目的的漫游,行动与完全静止,轻与重,通过与突然中断,一瞥,从暗到明或从明到暗,偶遇,实体的实感,空间的空虚,纯粹物料的物感,在这一系列我偏爱的主题之外,我决定在这个房子的内部结构上下更大功夫。
如果说她的外表已给人一种强烈期待,真正的震撼应该在内部等着他。
当他已然经历了这种震撼,沉溺其中难以自拔,突然,他又将暴露在外部,暴露在一条江的面前。
这里包含着的事件与经历的秩序,自然地将一个世界的组织分解、编配并重新聚拢。
建筑的基本平面与空间格局,路线的组织与相应的空间体验,甚至用什么尺度的门,门应装铰链还是偏轴,什么样手感的把手都已了然于胸。
于是,我坐在案前,面对几张空白纸张,通常是A3复印纸,用铅笔勾出草图,或者说,我根本不画通常所谓的过程草图,就是那些我们熟知的大师们画的一团团看不清的那种。
草图我一般只画两次,第一次用1B铅笔,轴测,画得较快,它决定了一个房子,一个世界的基本结构形态,在场所中的位置、边界、材料的分配、功能格局、通路系统,特别需要强调的细节、尺度甚至直接在轴测图上标明柱网和标高,主要的路径宽度、关键门窗尺寸。
王澍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
放映厅
报
告
厅
临时展区
服务区
院天子井廊道 内院
天井 大厅 入口
竹刻馆 展厅
厕所 内院 竹刻馆 展厅 展厅
临时展厅 贵宾区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院子 休息厅 展厅 商店 办公区
放映厅 临时展区 服务区
天台
天井廊道 大厅 入口
竹刻馆 展厅
厕所 内院 展厅 展厅
临时展厅 贵宾区
5.建筑特点
▪ 造型独特 ▪ 材质分析:宁波历史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
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片通过一种名为 “瓦爿”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 、瓦片、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明清以来 的旧物。
而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毛 竹做成特殊模板,留下一片片江南翠竹纹理,洋溢着浓 浓的乡土气息,仿佛置身古老街巷,神游江南竹林,这 正是设计师“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的表达。
▪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 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2.宁波博物馆概况
3.设计理念
山体建筑,水、船以及码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首层平面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天台
院子
休息厅 儿童馆
目录
1.建筑师简介 2.宁波博物馆概况 3.设计理念 4.功能分布及流线分析 5.建筑特点
1.建筑师王澍
▪ 1963年,建生于筑新师疆,乌首鲁先木得齐是个文人。 不谈▪ 建19筑85,毕只业谈于南房京子工,学所院以建就筑系是业学余士的,业余建筑。
大师解读————王澍及其作品分析
大师解读————王澍及其作品分析摘要新一代大师王澍作为中国第一位普里兹克建筑学奖获得者,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其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本文将对大师王澍及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其背景环境以及他的主要作品分析来理解他对于建筑的观点,从而深入大师的思想,了解大师的深度。
关键词背景观点材料研究后现代主义内容提要一、从经历看王澍王澍背景很特别。
现在中国主流的建筑师大部分在国外留学,有国外背景。
王澍是一直在国内,他走的路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王澍是一个责任化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有紧密联系。
我想王澍获奖后,对中国建筑界从新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财富,不要再跟着西方建筑界后面施恩佳慧。
对这种风气是一个很好的扭转。
对不是出国镀金的建筑师们,给他们一种鼓舞和信心。
但是我觉得对于王澍他的成功是一个特例,并不普遍。
因为如今建筑界的主流是:名校出身——出国镀金——回国实践——作品展示——媒介宣传。
王澍有自己的机缘,他能坚持不走寻常路是不多见的。
王澍建筑生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与辨别能力,学会在适应的条件下正确学以致用,将其优势以及思维方法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对其不适应性要保持理性的头脑,做出自己的评判,让自己的设计更合理更有意义,为自己的建筑师生涯描绘一幅美好蓝图。
二、王澍----建筑之我见(王澍建筑观)1、王澍: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
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
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
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
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当代中国建筑行业中涌现了许多年轻有为的中青年建筑师,而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王澍。
好的建筑作品必然会与背后的建筑思想挂钩,而王澍正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能够横跨业界与学界,并且能谈得上有思想而不仅仅是捕捉潮流的建筑师。
然而,建筑思想又与建筑师本人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思维方式等因素有关。
而王澍,他的身份是多变的——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
所以解读王澍的作品,不妨先解读一下王澍除建筑师之外的各种身份,然后再一窥他的建筑思想。
一、情趣盎然的“传统”文人王澍对弟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通观王澍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儒气与书卷味。
王澍的这种文人情结,影响了他的为人气质与做事方法。
赏山水画、品龙井茶、携妻游园是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颇有传统文人气息的生活方式使得王澍成为当下离中国传统最近的建筑师之一,所以他对园林的关注,也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专业人士的视角:用略带感性的笔调记录。
他让学生走进花圃中,或站或坐,然后调侃说“这就是竹林七贤”。
在此,文人墨客的意味由生。
王澍深知园林的博大精深在于“人的到场”——他曾不下百次地游历苏州园林,熟到可以默背的地步——可以认为,王澍是在有意识地摆脱对现代主义彩响下的宏大叙事性,不再过多纠缠于书本杂志上的平面图像,而深入现象之中,用“识悟”的方式感知对象。
如此看来,王澍最关心的这个“到场”的场所就是诗意长驻的空间——园林。
王澍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在你造的房子里总有一种气氛,让人说不清楚”,而王澍的答案是“那个人类观察者隐匿在建筑看似客观的砖石梁柱间”。
所以王澍的作品中往往会带有一“到场”的视角,而对此的表现又似乎是充满文人气的,并具有园林式的路径体验。
于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就是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二、求真务实的“边缘”学者对比王澍的传统文人形象,他对建筑理论的反叛似乎众所周知,一如他的工作室之名——“业余建筑工作室”。
王澍代表作品宁波美术馆
王澍代表作品宁波美术馆2005年10月,宁波美术馆落成,它是由轮船码头航运大楼改建而成,规模仅次于北京中国美术馆。
整座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
开馆以来,平均每天都有200人光临这个艺术殿堂。
建筑面积23100平方米,大小展厅11个共5300多平方米,展线1600多米,艺术品收藏库1500 平方米,另设有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演示厅、艺术家创作室、艺术资料库、艺术沙龙、培训中心、画廊等,是集收藏保管、阵列展览、学术研究、内外交流、艺术创作的综合性美术馆。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拥有码头的江边美术馆。
据了解,该馆总投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集收藏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品位的造型艺术博物馆,同时也是一座既有港口特色、富有现代气息,又具备中国气派的公共建筑。
由宁波航运大楼改建的宁波美术馆。
在长宽各4米、高1米的红砖展台上,六只模型演绎着整个设计的过程。
而看上去,这些美术馆的木制模型比老的航运大楼更像航运楼,一些标志性的符号,譬如码头,不是被抹去,而是被强化了。
在王澍看来,码头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最有活力的东西,体现着城市生活的延续性。
宁波美术馆的前身是宁波港客运码头的候船大厅。
如果鸟瞰这座建筑,它的外观依旧是一个线条和结构都极为简单的长方形盒子。
要说在这样一个乏善可陈的结构中再造艺术风格独特而又极具实用价值的美术馆,实非易事。
然而,就是在这个被废弃的庞然旧物上,建筑师王澍挖掘出了他的艺术空间。
外立面的木墙和钢柱,色调单纯,尺度超常,带给你视觉的冲击和不同凡响的感受。
整个建筑的体量在浑然不觉中增大了许多。
光线的介入是打破单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让不同材质更显柔和协调的一个手段。
【不周空间】王澍宁波博物馆之建筑随想
【不周空间】王澍宁波博物馆之建筑随想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说明了王澍获奖的理由:“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 而王澍的代表作之一的宁波博物馆则恰好符合了评委对其作品的评价。
位于宁波市鄞州区首南中路1000号的宁波博物馆,一座矗立于现代城市的新乡土主义风格的建筑。
宁波博物馆就其空间组合或者功能组合来讲,与其他的博物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或者是不同,其最吸引人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它的外观造型,整个博物馆的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
第一层为整体,但从第二层开始,建筑开始分体并倾斜,形成山体形状。
加上场馆北部的水域,整个建筑形似一条上岸的船。
这种建筑格局体现了宁波的地理形态和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
第二是外墙面的装饰,第一种方式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爿墙,体现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另一种方式利用竹条加入混凝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
其中瓦爿墙是其最吸引人最环保也最值得探讨的一种装饰手法。
瓦爿墙,是浙东一带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墙体建筑,据懂行的老人讲,是由传统的草、泥、木、石、砖、瓷等堆砌而成的。
传统的瓦爿墙有两部分组成,外墙是由碎砖碎瓦或者块石以及鹅卵石等砌成,内墙也叫托墙,也就是在瓦爿墙的内侧面抹上草筋泥和麻筋石灰,起到挡风保温作用。
由此看来,传统的瓦爿墙既是承重结构,又是维护结构,同时又有着别具一格的美观效果,中国古人的聪明智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这或许也正是王澍一直以来试图传承并发展的一门手艺或者是建筑技术,从鄞州公园的试验品“五散房”小规模的瓦爿墙到宁波博物馆高达20多米,面积1.3万平米的瓦爿墙,从一定意义上讲,王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传承并发展。
王澍和宁波博物馆
在展示中国文物的博物馆中,处处都是过往时代的影子。它们通常会采用某种拟态的外形,举例来讲,上海博物馆的外形就是仿照一种古代烹调器皿的样式设计的。王澍总是在强调自己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这样一来,他似乎将自己的设计也归于这种愚蠢的常用手段范畴中。幸运的是,宁波历史博物馆的设计采用了一种更为基本的方式与中国历史相连。我们的游览行程即将结束时,王澍在博物馆的一面内墙前停下了脚步。占据大片区域的建筑外墙由大小不一、形状迥异、不同材质的多个片断构成。在简要的评述之后,他便开始为我细细讲解。建筑师指着一块宽约20厘米的灰砖对我说,“这块砖是明朝的时候烧制的,距今已有400多年了。这是当时的的标准规格。这块砖是清朝的。还有人找到了历史更悠久的,其中年龄最大的一块来自唐朝,这可是1 500年前的老古董啊。”宁波历史博物馆外立面的大部分都是用周围拆迁工地上搜集来的碎砖烂瓦建造而成。这些碎片通过一种名为“瓦爿”的技术被集中在一起。这种建造方法最初是当地农民发明的,他们运用以上手段回收利用被台风摧毁的建筑废墟。“瓦爿”系统能够将几乎一切原材料变废为宝,完美适用于王澍所经历过的任何搭配不当的废旧建筑中。尽管他之前已在杭州中国美院校园建造项目中实践过这种技术手段,然而宁波历史博物馆工程却首次为他提供了在“瓦爿”的发源地应用这种技术的机会。“只有当地的工人知道如何操作,”他告诉我。“但如果我们不将它应用于现代建筑中,这些工人们可能也会慢慢忘却这门手艺。开工之初,好多人都想不起来怎么做了,于是我们用照片做演示,一点一点地重新教会他们。”
广场北端有一座占地面积广阔的灰色石质建筑,这便是区政府的办公大楼。它具有中国政府建筑的典型特征——四四方方、严格对称,从实体和象征意义上体现着稳定和力量:建筑看上去似乎是不可摧毁的,进驻此处的政府机构更是坚定了开发商对这片区域生存能力的信心。而这座位于广场东北角、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三层博物馆则表达了相反的意义。从设计手法上来讲,它的结构充满随意性,从外观上看像个盒子,但其侧面却是倾斜的,缺失了大块面积。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种不恰当的材料。立面上切凿出多个随意布置的小型开窗,丝毫反映不出建筑室内的任何内容。这座看似粗笨的建筑,当矗立于象征权力的政府机关旁边时,却传达出暖人心房的动人脆弱感。走近博物馆入口时,我开始思考:它是否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能够包容一切不寻常事物的强大力量。
“场所精神”的物质形态展现——以王澍作品为例
116《名家名作》·杂谈一、“场所精神”概述在当今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中,“场所精神”被贯穿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将人文思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成了这一设计理念的精髓,它改变了社会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于建筑的保守思想。
建筑不再只属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范畴,而是人与自然沟通的“纽带”。
对于“场所精神”这一概念,中西方都有着相关的理论。
在1979年时,挪威著名的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就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①。
他基于古罗马时期所提出的“场所精神”理念,将“场所精神”解释为对建筑的一种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对于西方来说,中国早期对于“场所精神”这一概念并没有十分鲜明的理论依据。
但是早在1932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发表的《平交建筑杂录》中就提出了“建筑意”这个命题②,这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中的“以诗表意”“以画表意”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代许多优秀建筑中我们不难发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
那种崇尚“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让中国建筑区别于西方“以人为本”的建筑风格。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常常被当作诗词歌赋以及山水画的蓝本,以表达人们渴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近年来中国建筑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在建筑作品还是在建筑理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这其中以王澍先生最为突出。
王澍先生的作品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他坚持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设计理念与西方“场所精神”结合,将东西方设计精髓融会贯通,最终表现在作品中。
正是王澍先生的坚持,使“场所精神”能够在当今中国建筑领域乃至世界建筑领域中继承与创新。
二、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正如前文所说,“场所精神”所提倡的是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建筑在这一范畴内变得更加充满和谐性。
和谐的建筑作品主要来自设计师对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刻理解。
通过巧妙的设计,既不破坏自然原生态的环境,同时也让所设计的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王澍作品解析
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 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 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 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 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 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 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 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 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 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 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 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 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 长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另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道。 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的知 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 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 的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展览馆设计调研(宁波历史博物馆和宁波美术馆)
美术馆二楼东面通过观 景台向江面挑出,这样为 观赏者提供了良好的视觉 平台。另外,伸出的平台 犹如船桨,这与建筑整体 立意相一致。
中庭的设计不仅 满足了内部空间的通 风采光要求,同时打 破了建筑整体的封闭 性,使建筑充分满了 生机。
建筑主要墙体采用褐色木板, 周围用蓝灰色钢柱围合。 这与 周围的现代建筑呼应,显得统一 而和谐,同时褐色衫木的使用, 又使它别具一格。
近年 新建 的高 层办 公楼
政府办公楼 历 史 博 物 馆
公 园 文 化 中 心
东侧为 商住楼 和高层 小区
未被开 发的稻 田及拆 迁的村 落
中国城市的扩张一般都是政府先 行,巨大政府办公楼、巨大广场和文化中心,使场地显得比较空旷。
王澍的业余建筑工作室一向坚持恢复城市的生机结构,但在这块场地, 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超过100米,城市结构已经无法修补。问题转化为如何 设计一个有独立生命的物,人需要重新向自然学习,于是“独立生命的建 筑”便成了博物馆最初的的设计理念。
采用 简洁的 长方形 集中式 平面布 置,尺度 很大。
博物馆的的 入口和北段 引用水池, 蕴涵宁波历 史从渡口到 江口再到港 口的发展轨 迹。
• 2、宁波美术馆——货运船的形象
平面上庭 院和建筑主 体呈两个长 方形横排布 置横卧江边, 暗示和重构 了码头与船 的联系。 庭院与建筑主体 通过宽阔的斜坡相连,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体 块整体的封闭性,增 强了内外空间的关联 性,同时也使整体建 筑透出活力。
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接近30米的穿洞进入博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2宁波美术馆一层平面图二层平面图一层流线分析二层流线分析二材料的运用和细部构造1宁波历史博物馆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
王澍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
王澍宁波博物馆案例分析一、项目概况二、建筑设计1.空间布局王澍宁波博物馆建筑采取了传统中国建筑的形式,布局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
前部是展示厅和办公区域,中部是藏品展览区域,后部是一个露天庭院和自然景观。
空间布局与整个博物馆的功能定位相符合,使游客可以有序地游览博物馆的各个部分。
2.建筑外观王澍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外观独具特色,整体呈现出船的形状,象征着宁波这个海港城市的特点。
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白色瓷板,营造出简洁、明亮的空间感。
同时,建筑外立面采用了波浪形的设计,使建筑整体呈现出起伏和流动感,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对比。
3.空间设计王澍宁波博物馆在空间设计方面也非常出色。
建筑内部布置了多个展厅,以及一个高耸的中庭,使人们在空间中产生上下起伏的感觉。
展厅的层高与空间结构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地展示藏品,还能够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此外,中庭的设计也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线,使博物馆的室内空间更加明亮。
三、建筑意义1.融入地域文化2.传承与创新王澍宁波博物馆既传承了传统的中国建筑元素,又在设计中融入了现代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手段。
博物馆的外观和空间设计既具有传统的中国建筑特点,又具有现代建筑的美感和功能性,体现了王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建筑语言的创新。
3.相互关联的空间四、总结王澍宁波博物馆是一座集传统与现代、功能与美观于一体的建筑之作。
其空间布局、建筑外观、内部空间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了王澍的设计理念和对地方文化的理解。
王澍宁波博物馆的成功案例对于当代建筑界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建筑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准,也为后来的建筑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王澍建筑作品建筑意境探析
王澍建筑作品建筑意境探析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于传统建筑的发展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尴尬的境地让人无奈,"千城一面"的格局无法打破。
中国的建筑师也已经习惯用西方美学角度去安排与解释传统的中国美学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设计师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的是自己的无奈,很多"建筑师"也已经被训练为西方现代观念的代言人。
无论是北京香山饭店、还是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吴良镛的菊儿胡同,都是少数建筑师对传统建筑发展的思考。
2012年,普利兹克奖落户中国,以王澍为代表的建筑师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目前建筑创作环境的反思。
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王澍作品深入人心,为中国建筑界的发展注入一剂活水。
研究王澍,不仅仅是研究其具象的建筑,而是研究其建筑的思想,建筑情怀,研究其对中国传统营造的继承与发展。
场所精神,建筑回归,正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2研究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因此形成同自然和偕共生的哲学观。
人们崇尚自然、依赖自然,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看成是至高的境界。
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几乎都是直接来源于自然,其形式和结构也以同自然环境迅应协调为主,具有内在的乡士特性。
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在全球范围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潮,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开始嫌弃自然材料而热衷工业材料,崇尚机器美成为时代的主题。
当下的中国也受到该思潮的影响,开始抛弃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的传统技术,忘记悠久的历史与情感,抹杀地域差异而全盘接受西化。
似是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生活在这些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感受不到原有城市的脉络,传统文化也失去传承,市民失去了在这个城市应有的时空感应和身份,因此出现了地域归属感,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强烈愿望。
研究乡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建筑有了历史的积淀,给人以"家园的"稳定感,体现了一种本土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感。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通用课件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通用课件一、宁波博物馆概述宁波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由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
这座博物馆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
宁波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丰富的展览内容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我国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博物馆。
二、王澍设计理念解读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王澍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充分考虑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如马头墙、青砖、瓦片等,将这些元素与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建筑风格。
2. “新乡土主义”理念王澍提出了“新乡土主义”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应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当地材料,如鄞州石、宁波青砖等,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3. “山水城市”构想王澍认为,城市建筑应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山水城市”的格局。
宁波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周边的山体、水系,使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三、宁波博物馆建筑特色1. 独特的建筑形态宁波博物馆的外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态,仿佛是一座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建筑。
其屋顶采用斜坡式设计,寓意着“山峦起伏”,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呼应。
2. 绿色环保理念宁波博物馆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参观者的需求。
展厅、报告厅、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分明,为参观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参观体验。
四、宁波博物馆展览内容1. 宁波历史陈列: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展示宁波地区从史前时期至近代的历史变迁。
2. 宁波民俗陈列:以宁波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宁波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间信仰、节日庆典等。
3. 陶瓷专题展览:展出宁波地区出土的历代陶瓷精品,反映宁波陶瓷文化的发展脉络。
4. 书画专题展览:展示宁波地区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历代名家作品及当代书画家佳作。
五、王澍设计手法的具体体现1. 材料的运用与质感表达王澍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对材料的运用达到了极致。
王澍宁波美术馆分析
• 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 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 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 性和延续性。
与众不同的王澍
•我们得从的“发家史”说起,与众多建筑大师一样,青年时期 的王澍是一个“桀骜不羁、才华横溢”的青年,这种性格也让 其蛰伏多年,在西湖边散步驻足,在工地上穿梭,赏棋论画而 不谈建筑,但这段时期,他博览群书,沉迷文化,夯实了往往 为建筑师所忽视的“文韵”,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发 力,伴随着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 馆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一批带有“典型王澍气质”的作品问 世而蜚声海内外,获得此奖乃水到渠成。
“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也在其中体现。设计者建立起 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 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 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 校园建筑都是“回”的莫种削 减结果。
校园设计中特别注意了穿
越山水、建筑的漫游环路。朴 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 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 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 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 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 出发,象对山山山发 基水耸展 本进水出 智行环一 慧整,种 。理风面,景这充对种满自思诗然想性的隐迷本含蒙能的,的一设个计重者要从
U型廊
• U型廊,暗示了这座建筑在南北向的方向 性,还是观光的好位置
采光分析
自然光源
(行政部分)
光源
人工光源
(展示部分)
大面积开窗 “黑暗博物馆”
自然采光的形式
侧窗式 高侧窗式 顶侧窗式
行政部分、一楼局 部
王澍作品分析
主要作品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室内钢筋条做垂帘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咖啡厅主入口坡道通向屋顶各种通道的交接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茶室其一室内不规则窗的开启通往入口的小径入口立面是大尺度土花格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茶室其二茶室室内水景入口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管理用房的入口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管理用房宁波博物馆宁波20052008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第一展厅的 “天籁之音” 音效装置区, 12个高科技音 罩将播放出高 清晰度的自然
之
音,表现出中 国农历中二十 四节气的田园
之声。
立面图
剖 面 图
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古老的“瓦爿” 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澍对中国建筑行业的影响
• 由于大量的国外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到中国开展实际工程设计创造了大量 “奇观式建筑”,国内建筑师的话语权丧失了十多年, “王澍得奖事件”和 王澍、张永和、刘家琨等一批本土建筑师的长期耕耘而重新获得国内人的认 可,重新唤起业内沉寂的原创激情,带动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腾飞,这将是 可能的影响之一。
与众不同的王澍
•我们得从的“发家史”说起,与众多建筑大师一样,青年时期 的王澍是一个“桀骜不羁、才华横溢”的青年,这种性格也让 其蛰伏多年,在西湖边散步驻足,在工地上穿梭,赏棋论画而 不谈建筑,但这段时期,他博览群书,沉迷文化,夯实了往往 为建筑师所忽视的“文韵”,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发 力,伴随着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 馆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一批带有“典型王澍气质”的作品问 世而蜚声海内外,获得此奖乃水到渠成。 •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求学八年期间,王澍已初露锋芒, 最让人瞩目的,是其在硕士论文答辩时,对着一群老先生说: “我认为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我是一个,我老师齐康是半 个。”这成为建筑界广为传颂的轶事。
近年来,简洁洗练的线条和单纯几何的形态所创造的建筑群,开始如雨后春 笋般出现在祖国大地上,中国城市开始变得简单乏味而千篇一律,本土的质 感荡然无存。然而王澍先生多年致力于运用传统工艺和地方材料营造建筑空 间,使其具有地方特色。可见,只有探究地方本源的状态,才能创造富有生 命力的作品,这将是可能的影响之二。 王澍自身的文人气质和文化底蕴,使其从事建筑设计时能够深度思考,因地 制宜,回归本质。只有植根传统文化并发扬和继承,才能创造真正属于自己 的文化符号,这将是可能的影响之三。
他 人 眼 中 的 王 澍
• “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 这是《时代》杂志最认可王澍的理由, 另一种认可源自王澍选择建筑材料的“ 环保”理念。 •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 经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 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 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 “非主流”,这似乎是王澍踏进这个行业 起就被贴上的标签,论历史,一直可 以追溯到大学时代。“看不懂”,也是很 多人对王澍建筑作品的评价。
王澍建筑特点
•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 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是睿智的,因 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 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 王澍在建筑中所用的“瓦爿墙”都是用回收来的旧 砖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一 直抗议建筑材料的浪费。 • 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 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 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 性和延续性。
整个方案是重新发现自然, 并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 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 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的自 然之中的一个尝试。 据王澍教授介绍,他在这 个规划完成之前,几次爬上六 合塔,并拍下了从塔内各个窗 口向外看的镜头,这些镜头表 现的是一系列变化微妙的山水 美景,王教授后来把这些镜头 的效果分散在了象山校区的各 个角落,当然是做了一些穹 隆
尼 斯 双 年 展 国 际 建 筑 展 特 别 荣 誉 奖
中国建筑艺术奖公共建筑类优秀奖
苏州文正学院 图书馆
普利兹克建筑奖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宁波博物馆
三合宅
三合宅
衰朽的穹隆
宁波博物馆
宁波博物馆,是宁 波城市文化的核心与窗 口。它是以展示人文历 史、艺术类为主,具有 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 馆。整个设计以创新的 理念,将宁波地域文化 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 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 为一体,使之造型简约 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 而颇具创意,同时,充 分体现 “独特性、艺术 性、经济性、超前性、 功能性、安全性”。
出发,对山水进行整理,这种思想隐含的一个重要 应是最重要的,在江南的弱势山水中,房屋应该质
“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 也在其中体现。设计者建立起 一个以“回”字为基点的场所 模式,“回”即合院,从此出 发,遵循一种减法原则,所有 校园建筑都是“回”的莫种削 减结果。 校园设计中特别注意了穿 越山水、建筑的漫游环路。朴 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 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 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 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 出人们在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 发展出一种面对自然的本能的 象山山耸水环,风景充满诗性迷蒙,设计者从 基本智慧。
•
•
宁波美术馆分析
• 宁波美术馆场地分析 • 本体主建筑分析
宁波美术馆场地分析
•建筑与地形 •建筑与气候 •建筑与交通 • 建筑与停车 • 建筑与绿化 • 建筑与已有建筑
建筑与地形
• 基地地图 基地位于宁波三江口甬江沿岸,处于老外滩地段,介于 外滩大桥与永江大桥之间 • 基地地形图 基地平面基本没有较大的高差。该基地地是原航运大楼 的旧址。
大师作品分析
• 组员:陈强、冉朋举 • 丁晨、郑天琦
城 市 化 的 逆 行 者
王 澍
中文名 : 国 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 2012 2011 2010 2010 2008 2008 2007
主要获奖:
王澍 中国 新疆乌鲁木齐 1963年11月4日
2006 2004
普利兹克奖 法国建筑科学院金奖 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作品“穹窿的塌朽”获第12届威尼斯 双年展国际建筑展特别荣誉奖 德国法兰克福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瑞士建筑奖提名 法国建筑师学会、法国建筑遗产城首届全球 可持续建筑奖 瑞士HOLCIM基金会首届全球可持续建筑亚太区奖 首届中国建筑艺术奖
• 美术馆的场地设计了带坡度的地面形式,改变了原有的平地形式,丰 富了室外空间
宁波美术馆
建筑与气候
• 宁波市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低温 连阴雨、干旱、台风、暴雨洪涝、 冰雹、雷雨大风、霜冻、寒潮等。
• 除了有宁波的气候特征外,由于 基地邻靠甬江,又是接近三江口, 故而空气是比较潮湿的。 • 灾害性天气也多见为有低温连阴 雨、台风、暴雨洪涝、雷雨大风。 在夏季,太阳辐射也是比较高的。 • 对于潮湿的空气,美术馆采用涂 料防水,木门、钢构件都在外层 涂有涂料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