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学术研究
季羡林研究的文字 -回复
季羡林研究的文字-回复题目:季羡林的研究及其学术贡献导言:季羡林(1912-2005),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是近代中国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历史、考古学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且产生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季羡林研究的问题,以展现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
一、季羡林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特点季羡林出生于山东济南,早年受到优秀教育的熏陶。
他的父亲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名人季风岐,从小季羡林在家庭环境中就接触到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他在山东大学学习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思想,尤其是汉学家李约瑟的作品,这对他的学术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季羡林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中国历史和考古学。
他着重研究了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
他的研究方法深受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的启发,他善于结合实证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将历史与人文学科相结合。
二、季羡林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其贡献1. 社会制度研究:季羡林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饶有兴趣地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政治体制以及人际关系的演变。
他的著作《中国社会结构史大纲》成为中国社会历史学的经典之作,深入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演进过程、社会流动、等级制度等重要问题。
2. 宗教信仰研究:季羡林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
他的研究既涉及宗教教义、神话传说,也涉及宗教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关系。
他的学术著作《宗教在中国》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广泛影响了后来的学者。
3. 文化交流研究:季羡林对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进行了广泛的考察。
他重点研究了中国古代与中亚、印度等地的文化交流,以及与西方世界的文化接触。
他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的国际视野,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全球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三、季羡林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季羡林的研究立足于遗产的传承与开创,在中国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
他在学界强调对历史的批判性思考和求真的精神,鼓励学者以证据为依据进行研究和分析。
季羡林研究的文字 -回复
季羡林研究的文字-回复季羡林(1911-2005)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语言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本文将就季羡林研究的文字为主题,逐步回答一些关键问题。
一、季羡林的研究领域有哪些?季羡林研究的文字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考古学、地理学、语言学以及传统文化的演变等。
他一生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季羡林在研究中有哪些重要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领域,季羡林有许多重要的研究发现。
例如,他曾对《红楼梦》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跋”与“续”两个版本的存在,为《红楼梦》的修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他还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发现了不少珍贵的历史事实和文化遗产,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考古学领域,季羡林也做出过一些重要的贡献。
例如,他在上世纪50年代参与了对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揭示了商代的贵族社会、宗庙制度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他还发现了许多珍贵的铭文和器物,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在语言学领域,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汉语学家,他发表了很多关于汉字和汉语的重要论文和著作。
他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准确地进行了研究,并对古代史书和经典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语言学分析。
他的工作不仅丰富了语言学理论,也为汉字研究和古代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季羡林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有何特点?季羡林在研究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善于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
他主张将文献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以形成更完整、准确的研究结果。
他强调对历史文献的详细分析和细致甄别,以揭示其中的真实性和价值。
季羡林的研究思想以“继承与创新”为核心,他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活化。
他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未来的资源,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识广博,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出生于1901年,是安徽省桐城人。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学习非常刻苦,17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
毕业后,他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学习哲学和文学。
1927年,他回到中国,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曾经主持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除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季羡林还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曾经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学者中的文学家”。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成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他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总之,季羡林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文化贡献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继承他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
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对许多领域都有卓越建树。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大师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季羡林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季羡林的著名作品有哪些季羡林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学问家,写下了很多的著作,比如《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等优秀作品。
那季羡林的作品还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季羡林的著名作品,希望对你有帮助!季羡林的作品季羡林是现代最有名的学术研究大师,堪称是一代宗师。
季羡林早年的时候留学海外,在德国深造,在这段时间他选择了学习梵文,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印度文化之间有着很深的相互影响,所以有必要深入的研究印度文化,来比较分析中印文化的关系差别,所以他在哥廷根大学主修了印度学,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季羡林的努力学习之下,他很快就掌握了梵文的基础语法,在他写论文的那段时间更是厚厚的《佛典》从不离身,争分夺秒的钻研学习。
综合季羡林一生的学术研究,大致上可以将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印度古代语言的研究,其中季羡林的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等在当时可以说是具有着非常巨大的研究价值,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
还有对于佛教史的研究也非常的深入,他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够直接阅读原始佛教经典的学者,因此他的著作也就非常有着可信度。
还有关于吐火罗语的研究,季羡林在这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他翻译了很多的吐火罗语的著作。
其次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印文化交流)上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他写的《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等等著作都很好的传输了双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对于双方的影响。
除了这些之外,季羡林的散文也非常不错,著名的比如《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记》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季羡林名言季羡林一生专心于学术研究,不只是创作了很多的著作,也留下了不少的名言,比如这句“要将真话,不讲假话。
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这句话就是季老为人的写照,他为人正直,所以认为一个人虽然有些时候因为一些实事所迫或是别的原因,总是不能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是说出来的总归得是真的,这样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
对于做人、学习季羡林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这么说“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
季门弟子首次评述季羡林先生学术思想和丰富人生
季门弟子首次评述季羡林先生学术思想和丰富人生作者:来源:《山东画报》2016年第15期《季羡林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郁龙余朱璇著定价:简精装版98.00元特精装版158.00元2016年7月出版简介:山东教育出版社即将隆重推出的《季羡林评传》是第一本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和评价季羡林的人生和学术的专著,重在对季羡林从学术研究的观点进行评价。
从当代中国的首席印度学家、彻悟真谛的佛学家、开宗立派的东方学家、不可或缺的翻译家、名副其实的比较文学大家、独树一帜的学者散文家、文化交流的伟大重镇、胸怀世界的敦煌吐鲁番学家、笃信马克思主义的大学问家、季羡林的情感世界等十个方面研究和评价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生轨迹,在中国当代学术史,包括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印度学研究史、中国当代佛学研究史、中国东方学研究史、中国现代翻译史、中国现代敦煌吐鲁番研究史等领域,具有着不可或缺的参考意义和史料价值。
我为何要写《季羡林评传》研究季羡林的著作,大体上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季羡林的传记类,一种是名人评价季羡林文集。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本全面、深入、系统地评价季羡林人生和学术思想的评传。
我写《季羡林评传》,就是要填补这个空白。
像季羡林这样的大学者,如果当代没有人及时地写出评传,无论怎么说也是当代人的懒笔不作为。
所以,我不揣谫陋,自告奋勇撰写《季羡林评传》。
我写《季羡林评传》之心,起于2001年受乐黛云教授之嘱,为《季羡林与中国二十世纪学术》撰写《季羡林与印度文学》一文。
有了心,就有行动。
开始将季先生送我的书,友人送我的书,我自己买的书摆在一起,经常思考《评传》的架构。
2007年夏,向季先生正式报告我计划写《季羡林评传》,一是有义务让他知晓,二是想听听他的意见。
尽管季先生只是呵呵笑着示可,并没有告诉我具体应该怎么写,要注意些什么。
但对我而言,目的已经达到。
季先生的“呵呵示可”,对我已产生足够大的推力。
我知道,评传难写,像季先生这样的旷世大学者的评传尤其难写。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_名人故事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季羡林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季羡林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文化学者,生于1918年,逝世于2009年。
他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季羡林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学等方面,他的学术成就在世界学术界也受到广泛认可。
他主持的《中国文化史》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经典著作,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
同时,他还撰写了《随园诗话》、《钱钟书与我》等作品,以
及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翻译作品,对于中国学术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了学术研究外,季羡林也是一位文化活动家和社会公益人士。
他曾倡导汉字文化运动、推广中华儿女书法和中华传统文化等活动,
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季羡林是中国文化学界的一位泰斗式的人物,他的学
术成就和文化贡献不仅对于中国,而且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史都有着不
可替代的价值。
季羡林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言:季羡林(1912年-2005年),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社会学家、哲学家,被誉为“中国最博学的学者”、“中国学术史上的一面旗帜”。
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博大的胸怀和勤奋的精神,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及其价值观,对于我们今天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学术追求与人生意义季羡林先生的一生都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将人生的意义与学术追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一直坚持认为,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类智慧的探求,是对人类文明的推动。
在他看来,学术追求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誉或成就,更重要的是将个人的努力融入到人类文化的大河中,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季羡林先生强调学术研究应该注重实证、客观和创新,他的学问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历史学、文化学、哲学、社会学等,他的著作可以被看作是一部现代中国文化史。
他的研究方法注重从实际出发,既注重细致入微的事实考证,又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努力找寻真理。
二、人生的价值观与实践季羡林先生以身作则,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体现在实践中。
他一直强调人生应该有高尚的目标和伟大的梦想,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追求和实现这些目标。
季羡林先生曾主张中国应该摆脱封闭的思维模式,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去,他亲自携带学术文献和学术成果,多次到国外学术交流,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国学术的魅力。
这种跨国交流的实践不仅有助于世界历史、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也深化了他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三、人生意义的反思季羡林先生在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
他认为,人类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的意义,超越个人私利,追求共同的价值和利益。
他指出,人类的价值不仅仅是金钱、地位和名誉,还包括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他强调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幸福与社会的繁荣是相互依存的。
他主张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争取社会公平和正义,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季羡林成功读后感
季羡林成功读后感季羡林,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教授,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就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和其对我的启迪进行一番思考和回顾。
季羡林研究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古代史、宗教学等。
对于我来说,最令我钦佩的是他对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传统价值的坚持。
季羡林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洞察力,深入研究了古代文字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
在他的著作中,他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
他追求精神文化的丰富和深厚,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的精神富强。
他在研究中发现了古代汉字的编码和演变规律,揭示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同时,他还关注到了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倡导了中西合璧的文化交流。
在我看来,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启发。
他的学术成就告诉我,要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专注于一个领域的深入挖掘。
他的努力和研究精神激励我不断追求知识和探索新的领域。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或许令人钦佩,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对待学术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风范。
他坚持做学问、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信念,使他成为了广大学者所景仰和尊敬的楷模。
季羡林的个人魅力和风度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他儒雅而谦和,看似温文尔雅的他却有着较高的学识和见识。
他以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真挚的情感,感染了无数的后辈学者和普通读者。
对我而言,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和为人风范都是值得学习和参考的。
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做学问要踏实,不断积累知识,不怕困难和挫折。
同时,他的为人处世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典范,要保持谦逊和宽容,以和为贵。
总结来说,季羡林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学者和人格魅力的化身。
他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处世的风范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他所从事的研究深入人心,不仅为国内学界所推崇,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季羡林的研究和回顾,我更加坚定了对学问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学习的态度和对世界的好奇心,就能像季羡林一样,为学问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_名人故事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
关于季羡林的演讲稿
关于季羡林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位伟大学者季羡林先生的演讲。
作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华文学者之一,季羡林先生以他的智慧和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瑰宝。
而今天我将为大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学术贡献。
季羡林先生于1901年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他从小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对学问的热爱。
他在上海竺可桢的激发下,奋发努力,考入北京大学。
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不断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并于193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随后,他开始了他杰出的学术生涯。
季羡林先生潜心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思想的许多方面,尤其对儒学和佛教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广为赞誉。
他的著作《诸子学坛》是对儒家思想的全面研究,深入剖析了儒家学派的要点和理论体系。
而他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季羡林先生还对佛教文化和中国民间宗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传统宗教和文化提供了深入的解读。
他的学术成果不仅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也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他多次应邀出访国外,并在世界各地讲授和交流学术成果。
季羡林先生以他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思想深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使中国文化更加国际化。
除了在学术上的贡献,季羡林先生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他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为培养青年学者、推动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幽默风趣和宽广胸怀也深受大家喜爱,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他以其非凡的学术造诣,为中国古代文化保护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他的人格魅力和胸怀广阔,也是我们所敬仰的。
他的学术理念和求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不断努力追求知识的动力。
谢谢大家!。
季羡林:潜心学术的东方思想大家
‘ 佛 出 世 . 佛 升 天 ’却 找 不 到 一 条 有 用 的材 化 。 ” 然 . 并 不 意 味 着 一 定 要 用 东 方 文 化 取 一 二 . 当 这 料 , 然 拖 着 疲 惫 的 双 腿 , 回 家 来 。 经 过 了 两 代 西 方 文 化 . 而 是 在 西 方 文 化 已经 达 到 的基 础 嗒 返
维普资讯
【 书 评】 来自. . 思 想 大 口王岳 J
北 大 未 名 湖 后 湖 有 一 盏灯 总是 亮 得 最 早 。
中认 为 : 代 性 的西 方 文 化 过 分 强 调 竞 争 . 经 现 已
我 曾 经对 季 羡 林 先 生说 .您 老 每 天 闻鸡 起 显 示 出诸 多 弊 端 .东 方 文 化 将 在 未 来 岁 月 中 显 舞 。 先 生 正色 说 :不 , 鸡 闻 我 起 舞 。 ” 乎 如 示 出魅 力 。“ “ 是 确 在西 方 , 伽利 略 以 来 的 四百 年 中 , 从
季 羡林在《 二十一世 纪 : 东方文 化 的时代》 所 谓 中 国 文 化 . 至 在 西 方 关 注 的 中 国 问题 上 . 甚
维普资讯
那 些 论 述 大 抵 也 不 过 是 西 方 话 语 的另 一 种 阅 读 文 化 魅 力 和 文 化 良知 。应 该 让 世 界 重 新 认 识 新
而今 , 捧读《 季羡林学术精神 》 给我最大启 状 况 使 得 中 国文 化 身 份 充 满 疑 问 。 西 方 的 强 势 ,
示 的 是 全 球 化 时 代 东 方 学 思 想 文 化 研 究 的 意 文 化 对 中 国而 言 成 了 必 须 认 同 的 中心 .这 使 得 义. 以及 中 国 知识 分 子 学 术创 新 的价 值 。 想 , 我 这 几 乎 整 个 二 十 世 纪 中 国 的 命 运 都 与 西 方 中 心 主 也 是 季 羡 林 先 生 晚年 最 终 的思 考 重 点之 所在 。 义 话 语 相 牵 扯 . 西 方 仅 仅 将 中 国文 化 当 成 一 种 材 料 .按 其 所 需 去 塑 造 出能 为 西 方 文 化 解 困 的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感悟
季羡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感悟季羡林,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和价值观。
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季羡林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感悟,不仅对个人有启发和指引,也对整个社会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季羡林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学者风采和学术贡献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季羡林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是深入而广泛的,他的著作《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心血。
此外,季羡林还从事了对中华文化的研究,他的《文化批评与文化学术研究》被誉为中国教育思想先驱。
这些学术成果不仅展示了季羡林的卓越才智,也给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参考和借鉴。
其次,季羡林极为重视教育事业,并不遗余力地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引导。
他曾担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职务,对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季羡林深信,教育是培养人的灵魂的关键,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教育思想,鼓励人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培养不断进取的精神。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不仅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影响,也为社会各界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
此外,季羡林坚持真理和良知的追求,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季羡林坚信,文明的进步在于人们对真理的不断追求和对伦理道德的积极践行。
他反对浮华虚假的价值观,主张实事求是,弘扬理性思维和思辨精神。
季羡林关注社会问题,呼吁人们关心弱势群体,关爱社会公义。
他的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又结合了当代人的现实处境,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季羡林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感悟,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追求上,更体现在他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和奉献上。
他一直弘扬着道德伦理的力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启发了大量的人。
季羡林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并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物质财富和功名利禄,更重要的是能为整个社会、为他人带来正能量,为更多的人带去智慧和启发。
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读后感季羡林,这是一个叫人尊敬,也让人心生敬畏的名字。
他是中国的著名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他的学术成就令人称赞,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一直以来对人生、文化和伦理的思考与追寻。
在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后,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完满和它所带来的启迪。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广泛涉猎的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哲学、文化、历史、宗教等多个领域。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类文明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他的文字简洁而深刻,每一句都让人陷入深思。
在《读书,是在玩》一文中,季羡林先生分享了他对学术与生活的看法。
他认为读书并非仅仅是为了得到知识,而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他还强调了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追求和成长。
正是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世界。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也使我深受启发。
他曾广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
他对儒家思想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更是为了赋予现代人以指导和启示。
他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问题相结合,探讨了现代人如何应对社会变迁、培养个人品质以及塑造社会和谐。
读完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我深感人生的不完满。
他不仅仅关注学术研究,更注重人的完善与成长。
他不断思考人类文明、人生的意义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社会变革。
他的思考和启示使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人生不完满,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完整和不足,但正是这些不完满,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和成长。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们有多大旷达,人生就有多大活力。
人生就是别人公司,离开别人,你什么也不是。
”季羡林先生的作品给予了我对人生的新的思考和观察。
他的作品以学术为基础,却又超越了学术的范畴,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他的作品给予了我勇气去追求完满,它告诉我,人生的不完满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这种不完满。
文章的主题是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读后感。
通过阅读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不完满和它所带来的启迪。
季羡林研究的文字 -回复
季羡林研究的文字-回复季羡林(1911-2005)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教育家和作家。
他被誉为中国的“史学泰斗”,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季羡林研究了许多重要的话题,包括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史、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比较等。
本文将围绕季羡林的研究主题展开,逐步展示他的学术成就与思想贡献。
一、中国文化研究季羡林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可谓深入而广泛。
他以文化学的视角,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流变、价值观和艺术形式等方面,形成了独到的见解。
季羡林多次探讨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
他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价值,应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扬。
二、中国古代史研究季羡林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十分重要。
他对中国历史文献进行了广泛搜集、整理和研究,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季羡林关注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和变迁,从中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规律和特点。
他的著作《古代中国社会历史》等,成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三、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比较季羡林还深入研究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比较。
他认为,西方文明注重理性、个人权利和法治,而东方文明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季羡林通过比较分析,试图探索中西方文明的异同,并试图为中国现代化探索一条合适的道路。
他主张借鉴西方文明的优点,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再发展。
四、教育与学术伦理除了学术研究,季羡林还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为培养青年学子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强调学术诚信、独立思考和严谨态度,并倡导教育的多样性和自由讨论。
季羡林主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并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总结起来,季羡林的研究主题跨越了中国文化、中国古代史、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比较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术研究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赢得了广泛赞誉,对于中国史学界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影响。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受到广泛尊敬和赞誉。
他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
丰硕的成果,还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季羡林的生平、学术成就、思想观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生平
季羡林生于1911年,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
自幼酷爱读书,深受父亲的启发
和影响。
后来考入北京大学,拜李约瑟为师学习。
在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季羡林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努力钻研学问。
二、学术成就
季羡林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力的见解和理论。
其著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思想观点
季羡林在学术研究中提倡保持谦逊态度,尊重历史事实,注重客观真实。
他认为,要想深入了解一个文化,就必须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它,不能带有偏见和成见。
季羡林的思想观点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季羡林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其学术成就和思想观点都为后人
树立了榜样。
我们应当向他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介绍,读者能对季羡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
和研究中能够更好地借鉴他的学术精神和思想观点。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泰斗之一,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国宝级人物”。
季羡林的家庭背景非常优越,他的父亲季振堂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母亲则是清朝的宫廷歌妓。
季羡林从小受到了优良的家庭教育,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注重,不仅让他学习古典文化,还让他接触了西方文化,并鼓励他学习外语。
季羡林在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学术才华。
他于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主修哲学,次修历史。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1941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在不久后就因为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救亡运动而被逮捕,被判处死刑,后来改为无期徒刑。
在狱中,季羡林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通过狱中的图书馆,继续学习外语和文化知识,并且开始进行翻译工作。
他翻译了很多西方的文化经典,如《圣经》、《唐吉坷德》等,成为了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季羡林被释放,回到南京大学任教。
此后,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并且创建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季氏文化研究所。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涉及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语言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非常显著,他在研究中国文化史、汉字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是中国学术界的权威人物之一。
除了学术研究,季羡林还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
他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等职务,还曾获得过很多荣誉和奖项,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香港特别行政区金紫荆星章等。
季羡林的著作也非常丰富,他出版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中国文化史》、《汉字的故事》、《佛教文化史》、《道教文化史》等。
他的作品风格简练、深入浅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糖史读后感
季羡林《糖史》读后感《糖史》是季羡林先生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三编,分别从国内和国际的角度对糖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作为一位读者,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感其学术价值之高,同时也对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糖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糖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够享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糖的生产技术逐渐普及,糖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食材。
在这个过程中,糖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它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糖都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它代表着甜蜜、幸福和美好。
其次,通过阅读《糖史》,我对糖的生产和贸易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从最初的甘蔗种植到现代的制糖技术,糖的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糖的贸易也日益频繁,涉及到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糖技术、糖的品种和口感也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糖文化。
此外,季羡林先生在《糖史》中对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传统的糖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加强糖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推广传统制糖技术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精神。
《糖史》的写作始于1981年,最终完成于1998年,是我国著名人士季羡林先生用力最勤、篇幅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
在这个过程中,季羡林先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为后人留下了这部宝贵的学术著作。
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执着的学术追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糖史》是一部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的学术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糖的历史、文化和传承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文关怀。
我相信,《糖史》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研究内容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 1934年季羡林在清华毕业留影,右为毕业证
[6]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 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8、东方文化研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7]
重要学术论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t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t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t··>·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 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方面,以往国内外学者大多偏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有论者据此认为中印文化关系是“单向贸易” (one-way-traffic)。季羡林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文化交流的历史实际。因此,季羡林在研究中,一方面重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着力探讨为前人所忽视的中国文化输入印度的问题。他先后写成《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1954)、《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1955)和《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传到印度去的?》(1957)等论文,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了中国纸张、造纸法和蚕丝传入印度的过程。[8]
编辑本段个人著作
出版书目
书目名称 类别 出版年份 出版社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论文集 1957年 人民出版社
《<罗摩衍那>初探》 理论 1979年 外国文学出版社
《天竺心影》 文集 1980年 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 散文集 1981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
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季羡林谈人生》《病塌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 等。
季羡林散文随笔作品(20张)
学术任职
季羡林先生学术任职广泛,曾任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1年)等。
学术思想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 季羡林与他的猫
[9]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散文集》 散文集 1986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牛棚杂忆》 散文集 1998年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主要著作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
季羡林出版书目(13张)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1982年)、《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 华蔗糖史》《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化研究》《禅与东方文化》《东西文化议论集》《世界文化史知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