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复习资料
最新最全教师招聘考纲
附件一:教育类专业知识教育类专业知识(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类别,各包括教育教学基础、教育教学技能两部分)教育教学基础(高中教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教育法》的生效日期2.我国的教育方针(第五条)3.学校的公益性质(第二十五条)4.关于学校法人的规定(第三十一条)5.设立学校的基本条件(第二十六条)6.学校的法定权利(第二十八条)7.学校的法定义务(第二十九条)8.受教育者的权利(第四十二条)9.受教育者的义务(第四十三条)10.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规定(第五十五条)11.教学设施事故的法律责任(第七十三条)12.招生徇私舞弊的法律责任(第七十七条)13.学校违规收费的法律责任(第七十八条)14.教育考试作弊的法律责任(第七十九条)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教师法》的生效日期2.教师的法律身份(第三条)3.教师的法定权利(第七条)4.教师的法定义务(第八条)5.教师资格制度(第十条)6.取得教师资格的一般条件(第十条)7.取得高中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条件(第十一条)8.教师资格认定的部门和程序(第十三条)9.丧失教师资格的情形(第十四条)10.教师聘任制的规定(第十七条)11.学校考核教师的内容(第二十二条)12.教师考核结果的运用(第二十四条)13.关于教师工资的规定(第二十五条)14.关于教师医疗待遇的规定(第二十九条)15.关于民办学校教师待遇的规定(第三十二条)16.解聘教师的三种法定事由(第三十七条)17.体罚和侮辱学生的法律责任(第三十七条)18.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第三十五条)19.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第三十八条)20.教师申诉制度(第三十九条)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未成年人享有的法律权利(第三条)2.未成年人保护应遵循的原则(第五条)3.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制度(第二十二条)4.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九条)5.体罚或侮辱未成年人行为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三条)6.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二条)7.非法招用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第六十八条)8.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七条)四、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第六条)2.学校对未成年人组织或参加实施不良行为团伙的处理办法(第十七条)3.学校对待旷课等学生应采取的做法(第十六条)4.学校对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职责(第二十三条)5.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第三十四条)6.送未成年人入工读学校的程序(第三十五条)7.未成年人被收容教养期间的受教育权(第三十九条)8.对犯罪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第四十四条)五、高中生的认知发展(一)认知活动——感知1.高中生观察活动的发展特点2.高中生观察力的训练和培养(二)认知活动——记忆1.高中生记忆活动的发展特点2.高中生记忆力的训练和培养(三)认知活动——想象1.高中生想象活动的特点2.高中生想象力的培养3.对高中生理想的引导和教育(四)认知活动——思维1.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2.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五)注意1.注意的品质2.高中生注意力的特点3.高中教学中注意力的培养(六)认知差异——智力和能力的个别差异1.智力及其分布特点2.能力结构的个别差异及教学运用3.能力发展早晚的个别差异及教学运用4.智力在学业成就中的作用(七)高中生认知规律在高中教育教学中的运用1.直观教学的类型及意义2.教学的目的性3.教学的逻辑性、抽象性和严密性4.创造力的培养六、高中生的情意发展(一)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发展1.高中生情绪与情感活动特点2.高中生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3.高中生情绪情感辅导及常用调节方法(二)高中生的意志发展1.意志的品质2.高中生意志发展方面的常见问题3.高中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七、高中生的人格发展(一)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1.自我意识的构成、发展特点及功能2.自我认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3.自我悦纳与自尊自信4.自我控制与自主自重5.自我激励与自强自力6.高中生健全自我意识的教育教学(二)高中生学习动机和人生抱负的发展1.学习动机的主要成份及其分类2.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包括强度)3.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4.高中生人生抱负的激发和提高(三)高中生人际关系的发展1.高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2.高中生常见人际心理问题3.高中生常用人际心理辅导与教育方法(四)高中生的品德心理1.品德的结构2.高中生品德发展特点3.高中生常见的品德心理问题4.高中生常用品德心理辅导与教育方法(五)人格差异与心理健康教育1.气质的类型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2.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3.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途径八、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和生物因素1.遗传和生物因素对身心发展的影响2.教师应如何对待高中生的遗传差异(二)家庭因素1.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2.家庭变异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3.教师应如何对待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三)学校因素1.同学对高中生的影响2.班级集体对高中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效应对高中生的影响4.教师人格特征对高中生的影响5.教师极端行为对高中生的影响(四)社会因素1.社会因素对高中生的影响2.帮助学生识别与对待不同的社会影响教育教学技能(高中教师)一、高中教师的教育素养1.教育目的论2.高中教育的性质和职能3.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修养4.高中的师生关系二、高中德育的实施1.高中生思想品德的特点2.高中德育的基本原则3.高中德育的实施途径4.高中德育方法的运用三、高中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2.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3.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4.高中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四、高中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和共青团工作1.高中的课外校外活动2.高中的课外校外教育工作3.共青团的性质、组织机构和基本任务4.高中共青团组织的教育功能五、教学设计技能1.教学目标编制技能2.教案编制技能六、课堂教学技能1.导入技能2.讲授技能3.提问技能4.板书技能5.课堂小结技能6.教学管理技能七、教学评价技能1.课堂教学评价2.学生评价技能3.教学反思技能教育教学基础(初中教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我国的教育方针(第五条)2.我国教育的公益性原则(第八条)3.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十七条)4.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第十八条)5.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第二十条)6.国家学业证书制度(第二十一条)7.国家学位制度(第二十二条)8.对举办学校的规定(第二十五条)9.受教育者的权利(第四十二条)10.受教育者的义务(第四十三条)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教师职业的界定(第三条)2.教师的基本权利(第七条)3.教师的法律义务(第八条)4.教师资格制度(第十条)5.初中教师的学历要求(第十一条)6.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方法(第十三条)7.教师资格的剥夺与丧失(第十四条)8.教师聘任制度(第十七条)9.教师考核制度(第二十二条)10.教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第二十三条)11.教师工薪制度(第二十五条)12.教师奖励制度(第三十三条)13.处分或解聘教师的法定事由(第三十七条)14.教师申诉制度(第三十九条)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义务教育制度的性质(第二条)2.实施义务教育的方针(第三条)3.免试和就近入学原则(第十二条)4.禁止招用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和少年(第十四条)5.学校的设置和规划(第十五条)6.学校的建设要求(第十六条)7.学校的均衡发展原则(第二十二条)8.学校不得违规收费和谋利(第二十五条)9.学生违规的处理方式(第二十七条)10.禁止体罚与侮辱学生(第二十九条)11.教师资格和职务制度(第三十条)12.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第三十一条)13.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第三十四条)14.学校和教师的法律责任(第五十五条)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未成年人享有的法律权利(第三条)2.保护未成年人应遵循的原则(第五条)3.保护未成年学生对学校的要求(第十八条)4.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教育(第十九条)5.禁止体罚未成年人等行为(第二十一条)6.学校的安全保障制度(第二十二条)7.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第二十三条)8.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处理要求(第二十四条)9.对营业服务性场所的禁止性规定(第三十六条)10.优先救护未成年人原则(第四十条)11.学校侵权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三条)12.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九条)五、初中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1.初中生感知活动发展的特点2.感知觉活动规律在初中生教学中的运用(二)记忆1.初中生记忆发展的特点2.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3.初中生记忆力的培养(三)想象1.初中生想象发展的特点2.初中生想象力的培养(四)思维1.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2.初中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3.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五)注意1.初中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2.注意规律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3.初中生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六)认知差异性1.智力及其分布特点2.智力在学业成就中的作用3.初中生能力的不同发展及表现4.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六、初中生的情意发展(一)情绪情感发展1.初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2.初中生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3.情绪情感辅导及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二)意志1.意志的品质2.初中生行为控制方面的常见问题3.初中生良好意志的训练与培养七、初中生的人格发展(一)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的构成、发展特点及功能2.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偏差3.初中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2.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和影响3.初中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三)品德心理1.品德的构成要素2.初中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点3.初中生常见品德心理问题4.初中生常用品德心理辅导与教育方法(四)人际关系1.初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2.初中生常见的人际心理问题3.如何帮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五)人格差异性1.气质的类型及其表现2.气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意义3.初中生异常人格的预防(六)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2.初中生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八、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和生物因素1.遗传与生物因素的影响2.教师应如何对待初中生的遗传差异(二)家庭因素1.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2.父母素质对子女成长的影响3.教师应如何对待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三)学校因素1.同学和班级集体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2.教师威信建立的主要因素3.教师期望效应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4.教师人格特征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四)社会因素1.社会因素对初中生的影响2.帮助学生识别与对待不同的社会影响教育教学技能(初中教师)一、初中教师的教育素养1.教育目的观2.初中教育的性质和作用3.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修养4.初中的师生关系二、初中德育的实施1.初中生思想品德的特点2.初中德育的基本原则3.初中德育的实施途径4.初中德育方法的运用5.德育网络的建设三、初中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2.班主任的角色3.初中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内容4.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四、初中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与少先队、共青团工作1.初中的课外校外活动2.中学课外校外教育工作3.初中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五、教学设计技能1.教学目标编制技能2.教案编制技能六、课堂教学技能1.导入技能2.讲授技能3.提问技能4.板书技能5.课堂小结技能6.教学管理技能七、教学评价技能1.课堂教学评价2.学生评价技能3.教学反思技能教育教学基础(小学教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我国的教育方针(第五条)2.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第八条)3.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十七条)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第二十条)5.国家学业证书制度(第二十一条)6.国家学位制度(第二十二条)7.教师制度及其内容(第三十四条)8.受教育者的权利(第四十二条)9.受教育者的义务(第四十三条)10.学校危房致人伤亡的法律责任(第七十三条)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教师职业的界定(第三条)2.教师的基本权利(第七条)3.教师的法律义务(第八条)4.教师资格制度(第十条)5.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第十一条)6.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方法(第十三条)7.教师资格的剥夺与丧失(第十四条)8.教师聘任制度(第十七条)9.教师考核制度(第二十二条)10.教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第二十三条)11.教师工薪制度(第二十五条)12.教师奖励制度(第三十三条)13.处分或解聘教师的法定事由(第三十七条)14.教师申诉制度(第三十九条)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义务教育制度的性质(第二条)2.实施义务教育的方针(第三条)3.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第十一条)4.免试和就近入学原则(第十二条)5.学校的设置和规划(第十五条)6.学校建设要求(第十六条)7.学校的均衡发展原则(第二十二条)8.学校不得违规收费和谋利(第二十五条)9.学生违规的处理方式(第二十七条)10.禁止体罚与侮辱学生(第二十九条)11.教师资格和职务制度(第三十条)12.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第三十一条)13.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第三十四条)14.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第三十六条)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未成年人享有的法律权利(第三条)2.保护未成年人应遵循的原则(第五条)3.保护未成年学生对学校的要求(第十八条)4.禁止加重未成年学生的学习负担(第二十条)5.禁止体罚未成年人等行为(第二十一条)6.学校的安全保障制度(第二十二条)7.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第二十三条)8.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处理要求(第二十四条)9.对营业服务性场所的禁止性规定(第三十六条)10.优先救护未成年人原则(第四十条)11.学校侵权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三条)12.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九条)五、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1.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2.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二)记忆1.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2.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三)想象1.小学生想象的特点2.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四)思维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2.小学生思维基本过程(分类、比较、概括)的发展3.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五)言语1.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与培养2.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发展与培养(六)注意1.注意的类型及小学生注意的特点2.注意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六、小学生的情意发展(一)情绪与情感1.小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2.小学生高级情感的发展特点3.小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二)意志1.意志的品质2.小学生的意志特点3.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意志七、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一)自我意识1.自我意识的涵义与基本心理成份2.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3.小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作用与类型2.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3.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三)人际关系1.小学生亲子关系发展的特点2.小学生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3.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的特点(四)品德心理发展1.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2.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3.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五)心理健康与辅导1.心理健康的涵义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八、小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1.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制约2.教师应如何对待小学生的遗传差异(智力、气质、性别)(二)家庭因素1.家庭客观因素的影响2.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3.教师应如何对待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三)学校因素1.教师人格特征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2.教师期望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3.校风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4.同伴交往的影响(四)社会因素1.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途径的影响2.文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教育教学技能(小学教师)一、小学教师的教育素养1.我国的教育目的2.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作用3.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修养4.小学的师生关系二、小学德育的实施1.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2.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3.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4.小学德育方法的运用三、小学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2.班主任的角色3.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基本内容4.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四、小学课外校外活动与少先队工作1.小学的课外校外活动2.少先队的性质、基本任务与特点3.少先队教育活动4.少先队辅导员的职责和条件五、教学设计技能1.教学目标编制技能2.教案编制技能六、课堂教学技能1.导入技能2.讲授技能3.提问技能4.板书技能5.课堂小结技能6.教学管理技能七、教学评价技能1.课堂教学评价2.学生评价技能3.教学反思技能。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七、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招教复习大纲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七、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全套)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分类:一般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
二、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
1.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古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的渊源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和当代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人本教育理论、发展教育理论、社会形成理论等
2.教育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杜威、弗洛姆、斯金纳等
四、教育学的核心概念
1.教育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2.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和多元化教育
3.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
4.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
五、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1.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2.教育学的研究技巧: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六、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1.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
2.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七、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3.教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八、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取向
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阶段和特点
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对策
九、国际教育发展与比较教育研究
1.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十、教育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3.教育创新与教育
4.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应用
以上是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的全套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考察教师对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解。
本文将根据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的考试大纲,提供一份复习提纲,供考生参考。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目标1. 教育的定义及基本特征2. 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影响3. 教育目标的种类及特点4. 教育目标的制定与评价方法5. 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目标的影响二、教育过程与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原则2. 教学设计的步骤与方法3.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4. 教学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5. 教学评价与反馈的方法与技巧三、教育心理学基础1. 学习理论及其应用2. 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发展3. 学习动机与学习动力的培养4. 学习困难与学习策略5.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四、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改革1. 学生行为管理与纪律规范2. 学生发展与个性差异3. 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与措施4. 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教师角色与要求5. 教育教学改革的评价与反思五、教育法律法规基础1. 教育法律法规的分类及作用2. 教育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与要求3. 教育法律法规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 教育法律法规的违法与处理5. 优化教育法律法规环境的建议六、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1. 教育伦理概念与基本原则2. 教师职业道德概念与特点3. 教师职业道德的义务与责任4. 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与维护5. 面对伦理与道德困境的处理策略以上仅为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的一个简单概括,考生可以根据这个提纲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点。
在复习过程中,建议考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情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同时,考生应该注重多方面的学习资源整合,如教育相关的书籍、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教育机构的研究成果等,以便全面了解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此外,平时积累和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将书籍中的重点知识点、实践经验、案例分析等记录下来,便于复习时再次温习和回顾。
最新教师公招《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教师公招教育基础知识(整理稿)一.单项选择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140。
3.“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裨性的联系”属于——意义学习。
4.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5.一般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前一道另一种学习中去是一般迁移。
6.智力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是大致相等。
7.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概念学习。
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9.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之后,其他与该条件相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其条件反应。
这是条件刺激的泛化。
10.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操作熟练阶段,动觉控制起主导作用。
11.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12.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13.发现学习是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4.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动机。
15.人的健康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
16.完形——顿悟学说的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
17.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18.个人应用一系列的人组织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叫做问题解决。
19.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20.如果将期末考试结果的解释视为总结性评价,那么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测验的解释就是形成性评价。
21.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是工作关系。
22.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23.以无序、随意、放纵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模式属于放任型。
24.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的师生关系模式是民主型。
25.在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面复习资料(含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1、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以少的因素之一3、教育活动基本因素的互有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必然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的发源:生物发源说,心剪发源说,劳动发源说教育的生物发源说和心剪发源说的共同缺点是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定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存心识的活动5、教育发源于劳动(1)第一,人类教育是陪伴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发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达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本质社会需要(2)其次,教育也发源于人的自己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的发源一方面与其余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己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发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己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1)经济上,因为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批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此中好多已经在漫长的光阴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识,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相同性、普及性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别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别,学校小看体力劳动,歧视体力劳动者,小看生产知识的教授(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拥有鲜亮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育统治人材的场所(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讲课,教育过程是一种灌注和被动接受的过程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记的现代社会教育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别走向联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时益提高20 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停出现新的特点:教育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正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批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进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科目复习大纲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科目复习大纲一、教育综合知识(一)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功能理解教育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明确教育的目的及其依据。
掌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了解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分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3、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解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掌握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如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明确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4、教育制度熟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了解国外学制的发展趋势。
掌握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5、教育目的明确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精神。
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施要求。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了解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2、认知过程理解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提高认知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3、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了解情绪情感的分类和特点。
掌握意志的品质和培养方法。
4、个性心理掌握气质、性格和能力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个性心理特征与教育的关系。
(三)教育心理学1、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
2、学习理论熟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运用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学习动机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掌握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
4、学习策略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和特点。
能够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5、知识的学习掌握知识的类型和表征方式。
了解知识学习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二、教育法律法规(一)教育法律基础1、教育法的渊源了解教育法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掌握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和要素。
2、教育法律关系理解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能够分析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最新教师公招《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最新教师公招《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教育基础知识是教师公招考试中重要的考察内容,考生需要熟悉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为了帮助考生高效备考,本文将为大家提供最新教师公招《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以下是针对各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教育学理论1.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内容。
2.教育学派:主要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社会学派等。
3.教育心理学:包括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育评价等。
4.教育方法论: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等。
二、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概述: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2.教育行政法规:包括教育行政法规体系和教师资格的法律依据等。
3.教育公文处理:包括学校行政文书的撰写、奖励与处分决定的执行等。
三、教育经济与管理1.教育经济学:包括教育财政、教育经费的组成和分配原则等。
2.教育管理学:主要包括学校管理、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评估等。
3.教育统计学:包括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等。
四、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史1.教育社会学:主要包括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不平等和教育梦想等。
2.中国教育史:包括古代教育制度、近代教育变革和现代教育发展等。
五、教育科技与信息化1.教育技术学:包括教育技术与教育、教育技术与教学等。
2.信息技术与教育:主要包括教学软件的运用、网络教学和信息管理等。
六、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1.教育伦理学:包括师德师风、学生权利保护和教育公平等。
2.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的法律责任等。
这些知识点是教师公招考试中教育基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考生需认真准备。
除了上述知识点,考生还需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等技能的训练。
综上所述,考生在备考教师公招《教育基础知识》时,应该系统、全面地掌握各知识点,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大量的练习,相信考生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祝愿各位考生成功!。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大全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大纲要求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2.掌握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包括中学生的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
3.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4.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5.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的含义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语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①广义: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②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过程。
(中国教育的外铄论)【2013 上半年真题】辨析题: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答案】错误。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概念的关键点强调的是有目的。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中只有有目的的活动才能被称之为教育。
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性)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选择)①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②历史性;③相对独立性。
最新浙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大纲整理打印版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教育基础知识》I.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n.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in.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4、教育功能的演变。
(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最新版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正式版
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说明:①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②《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③有五角星、字体为红色的部分是考核要点要求重点掌握的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P3★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起教育影响的人。
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
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指各种教育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2.2三者关系: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
P4[明确]3.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和近代的教育 P4[明确]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5[理解]5.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P6(二)[识记]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3)心理起源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明确]7.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P7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P9(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了解]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七、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心理学。
1. 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①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注。
1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
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人类的本性;第二,学习心理;第三,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教育问题。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到40年代,佛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大多取自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各科心理学。
受行为主义影响,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
的。
可以说,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美国教育心理学自此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重视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研究也方兴未艾。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80年代以后,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②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